為什麼岩石崩在晚上多
發布時間: 2025-10-03 20:36:06
⑴ 地震為什麼總在夜裡發生
地震指大地(岩石圈)的快速顫動。地震按主要成因可分為兩種:構造地震和火山地震。構造地震對人類的影響最大。這類地震是由於地球內部應力,引起構造變動而發生的地震。地殼中的岩層,在地應力的長期作用下,會發生傾斜和彎曲,當積累起來的地應力超過岩層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時,岩層脆弱的地方便會發生突然斷裂和錯位,使長期積累的能量突然釋放出來,並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使地面發生顫動。 地震波主要有兩種傳播形式:縱波和橫波。縱波傳播速度快、通過能力強,所以當地震發生時,首先到達地面,這時位於震中的人們會感到上下顛簸。接著橫波到達,大地便開始前後左右搖晃,嚴重時造成房倒屋塌、土石崩落、公路變形。 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級來表示。地震釋放的能量越大,震級越高。震級每增加一級,能量約增加 30倍。 某地區受地震影響和破壞的程度用烈度表示,其大小同震級、震中的距離有直接關系。此外還和震源深淺、地質構造、地面建築等有關。在距震中距離相同的地方有時烈度相差也很大。 地震是一種普通的自然現象。地球上差不多每天都有地震,平均每年發生500萬次,其中有感地震5萬次,7級以上的大震平均不到20次。 地震具有一定的時空分布規律。從時間上看,地震有活躍期和平靜期交替出現的周期性現象。從空間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帶狀,稱地震帶,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兩大地震帶。太平洋地震帶幾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淺源地震(0千米~70千米),全部的中源(7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所釋放的地震能量約佔全部能量的80%。
熱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