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半夜時分 » 為什麼晚上膽汁合成減少

為什麼晚上膽汁合成減少

發布時間: 2022-05-14 21:55:08

① 膽汁分泌不足有哪些症狀

膽汁分泌不足有哪些症狀?
膽汁和消化酶缺是來消化食物的,如果缺乏,會導致胃口不好,吃不下飯,吸收不良,所以會使人消瘦的。

② 關於膽汁分泌

膽囊炎、膽結石和脂肪飲食(上海醫科大學 吳家芸教授)
膽囊炎、膽結石是常見的疾病。大多數膽囊炎的發生,都因膽囊內存在著結石,阻塞了膽囊管,使膽汁排出不暢,繼而發生細菌感染,形成膽囊炎。也有一部分病人,膽囊內並無結石,細菌由腸道或由血循環進入膽囊而形成膽囊炎。膽囊炎的病人由於膽汁成分改變、膽汁濃縮,以細菌和炎性壞死物質為核心,也易形成膽結石,故膽囊炎、膽結石常伴隨存在。
許多人都知道膽囊炎、膽結石的病人應忌脂肪飲食,這是為什麼? 膽囊手術後,是否還要忌脂肪飲食呢? 為什麼有些檢查和治療又需要吃些脂肪餐? 要回答這些問題,首先需了解膽囊、膽管的解剖和生理。
膽囊是位於肝臟下方的一個梨形的囊袋,肝臟每天平均產生約800毫升膽汁,除少量膽汁直接流入十二指腸外,絕大部分經膽囊10倍濃縮後貯存於膽囊中。膽囊收縮時,將膽汁從膽囊經膽囊管擠入膽總管,並進入十二指腸內,幫助食物的消化吸收。
飲食中的脂肪進入十二指腸時,能刺激腸粘膜釋放出一種「縮膽囊素」的物質,使膽囊收縮,排出膽汁。但如果膽囊內有結石或膽總管結石阻礙膽汁的正常排出,膽囊強烈收縮時,便可引起劇烈的疼痛,甚至誘發膽囊炎或膽管炎的發作。部分膽囊內帶菌者在機體抵抗力下降時,亦可發病。
由於膽囊炎的病人,絕大多數伴有膽結石,所以患膽囊炎、膽結石的病人,要忌脂肪飲食,以免誘發疼痛和膽囊炎的發作。
膽囊是濃縮和貯存膽汁的場所,作過膽囊切除的病人,進脂肪食物時,由於沒有濃縮膽汁進入十二指腸幫助消化,部分病人會出現腹瀉。此外,作過膽囊切除的病人,膽總管常常擴張,以部分地代替膽囊的功能。如果膽管代償功能失調,則在進食脂肪飲食後,也可出現類似膽絞痛等症狀,所以膽囊切除術後的病人,也應該忌脂肪飲食,至少在手術後的1~2年內,應該忌脂肪飲食。
患膽囊炎、膽結石的病人,要了解膽囊功能情況,需口服碘番酸或碘阿酚酸片等葯物作膽囊造影檢查。葯物經肝隨膽汁排出,進入膽囊,濃縮後,膽囊陰影便可在X線片上顯示出來。進食脂肪餐後,若在30~40分鍾內縮小為原來的l/3或l/4,則說明膽囊功能正常。在膽囊功能良好的病人,如果僅有1~2顆,大小在2厘米內的結石,可以採用體外震波碎石的方法,使大結石碎成顆粒狀,再服鵝去氧膽酸溶解結石,這時,脂肪飲食能使膽囊收縮,將碎石和膽汁一起排入腸道中,隨糞便排出。此時吃脂肪飲食,卻是治療的需要。因此,了解膽囊、膽道的解剖和生理,就能正確地理解膽囊炎、膽結石與脂肪飲食的關系了。

震波能治膽結石(上海醫科大學 王炳生教授)
膽結石是常見病之一,傳統的治療方法是外科手術。然而,許多病人都希望能夠用非手術方法消除膽結石。體外震波碎石機的問世,給一部分膽結石病人帶來了福音。利用液電、壓電或磁電效應製成的體外震波碎石機,能在體外發出高能震波,穿過人的皮膚和組織,將能量聚集在結石部位,使結石粉碎,加上口服溶石和利膽的葯物,使碎石溶解或排出。這種不要開刀又無痛苦的治療方法,深受廣大病人的歡迎。
然而並非所有的膽結石病人,都可以用體外震波治療。需符合下列條件才能用此法治療:第一,膽囊結石直徑在12毫米以下者1~3顆,13~20毫米者1顆;第二,口服膽囊造影劑時,膽囊濃縮和收縮功能良好,而且是含鈣量小,能透過X線的陰性結石;第三,在碎石機的B型超聲圖像上,能清楚地顯示出膽囊的輪廓和結石的位置。此外,經過膽道造影檢查發現的膽總管、左右肝管、范圍局限的肝內膽管結石,如果能夠在碎石機的B超圖象上顯示出來,也可以用體外震波碎石機治療,
如果有下列情況者,則不能或不宜作震波治療。如口服膽囊造影劑時,膽囊不顯影,膽囊內有含鈣量高不能透過X線的陽性結石,單顆膽囊結石的直徑大於25毫米,膽囊多發性結石,膽囊結石伴有膽總管結石,廣泛性肝內膽管結石等。
膽囊結石經震波治療後,要繼續服用熊去氧膽酸,並在結石消失後3個月內,仍需繼續服用。應注意飲食,少吃油膩和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應定期做B超檢查,觀察有無結石再生,以便及時採用相應的治療措施,可服用溶石葯物,再次復震治療或改用手術治療等。膽管結石經震波治療後,要服用舒膽通、利膽醇或中葯等利膽葯物,以便結石排出。並定期做B超復查,必要時,做膽道造影檢查,以了解結石消失情況。
1988年以來,上海醫科大學中山醫院外科用EDAP體外震波碎石機治療膽結石703例,均未發現對心、肺、肝、腎、胰和胃腸道有所損害,只要沒有嚴重的心、肺、肝、腎疾病,一般都能接受震波治療。

牛奶可防膽結石
臨睡前喝一杯全脂牛奶,可防膽結石。因為牛奶能刺激膽囊,使其排空。這樣膽囊內膽汁就不易瀦留、濃縮,結石就難形成。

膽道結石分哪幾種類型?
當你走進結石「王國」時,就會為那些五光十色、形態各異的膽石而驚嘆不止。那顏色,有的潔白如玉,有的漆黑似墨,而更多的呈深黃色、棕褐色或紫褐色;那形狀,有的圓如珍珠,有的形同鴿卵,還有的呈三角狀、多面形、棍棒狀等等;其硬度,有的堅如頑石,有的軟似米粉,當你用刀將結石切開時,可以看到有的以內核為中心、呈放射狀結構,有的則像樹木的年輪一樣,呈層狀結構,也有的雜亂無章;有的一石屹立,獨占鰲頭,有的眾石並存各不相擾;有的大小、形狀相差不多,有的則大小不等。當這些千姿百態的結石被你盡收眼底的時候,你會情不自禁地問道:為什麼同樣發生在膽道系統的石頭,卻有如此多彩的狀態?醫學家們的研究結果表明,這與結石的成因,成份和發生部位有著密切的關系。醫學家們曾從不同的角度對膽石進行分類:
(1)按膽石內所含成份可分三類:
①膽固醇結石:由於膽汁中所含的膽固醇過多,溶解不掉而逐漸沉積。單發者居多,質地堅硬、呈圓形或橢圓形,結石內約含膽固醇98%,外觀呈淡黃色或灰黃色,表面光滑,光彩很好看,切面有放射狀線紋。也有多發結石呈多面或粒狀,X線平片不顯影。
②膽色素結石,是我國最多見的一種結石。形狀不定,質軟易碎,剖面無核心或分層,稱「 東方型結石」。結石由膽色素、鈣鹽、細菌、蟲卵等組成。結石的大小不等,小的像泥沙,大的有黃豆大小,外表為黑色或棕紅色,數目較多,體積較小,常常隨膽汁的排放流動,成為膽總管結石。
③混合性結石:不論是膽色素結石或膽固醇結石,在結石形成後,又可以在原來的結石外面,再有膽固醇或膽色素、鈣鹽的沉積,從而形成膽色素膽固醇混合性膽石。由於所含成份比例不同,可表現各種顏色和形狀,一般多見的為球形或多面形,顏色有灰白色、黃色、棕色、黃綠色、黑色,剖面為層狀,各層色調不一,X線平片常可顯影。
我國的膽結石根據各地報道,混合性結石最多,膽色素結石次之,膽固醇結石最少。由於膽石可堵塞各種不同部位,所以引起膽石症的症狀也各不相同。這與膽石的大小、位置、有無炎症有很大關系。
(2)按結石所在部位可分為膽囊結石、總膽管結石和肝內膽管結石三種:
①膽囊結石:多為膽固醇和混合性結石。膽石在膽囊內,一般不引起黃疸,也不產生絞痛( 除非卡住了膽囊管)。患者平時偶有中上腹或右上腹的飽悶感,有時有噯氣、噯酸、腹脹等消化不良症狀。在吃油膩食物後,症狀可以加重。也有部分病人可以終身沒有症狀。
②總膽管結石:多見於膽紅素結石。膽石可以原發於總膽管,也可以來自膽囊或肝內膽管。當膽石在總膽管內卡住時,病人出現疼痛,常有黃疸、寒戰、發熱,大便呈灰色,小便顏色加深如濃茶一樣。如此時又有總膽管炎症時,就能導致高熱、昏迷等嚴重徵象。當膽石移動位置或從膽道口排到十二指腸內,病人的黃疸及炎症症狀都可趨向消退。
③肝內膽管結石:多為膽紅素結石。肝內膽管結石占膽石症的15%左右。由於膽石較小,呈泥沙樣,容易往下流動,因此多數同時有總膽管結石。病人常從幼年時就有反復發作的腹痛、發冷、發熱、黃疸等病史。這是由於膽石阻塞了膽汁的流通,膽汁被阻塞不能排出,就轉而進入血液中,這時病人的眼睛、皮膚就會發黃。醫生把這種現象叫作「梗阻性黃疸」。也因為膽道被阻塞,時間一長,討厭的細菌就乘機在膽道中繁殖產生毒素,引起膽道炎。還能進一步侵入全身,引起中毒、休克、血壓下降、脈搏增快、神志淡漠、白血球超過20.0×109/L,體溫達39℃以上,醫學界把這種現象叫「重症膽管炎」。其他還能上行感染引起肝內化膿性膽管炎、肝膿腫等。

在古代有膽結石這種病嗎?
膽道結石病可能與人類的歷史一樣古老,在埃及的木乃伊(公元前1085~前945年)中,便發現有膽囊結石。不過,從其發生率看來並不是那樣的常見。據認為公元前4世紀之前,便已有關於膽石症的臨床描述。我國的馬王堆西漢古墓中的女屍,經過屍體解剖,發現膽囊內含有膽固醇結石及膽色素結石。祖國醫學很早便有關於膽道疾病的臨床描述。

世界上最大的膽石有多重?
同樣是膽石,在不同病人身上數量卻不一樣,少的只有1~2顆,多的達幾千顆,鼓鼓囊囊一袋。小的似芝麻,大的像雞蛋,甚至可以有斗那麼大。
1952年12月29日,英國倫敦的查林·克羅斯醫院為一位八十歲老婦取出一顆至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膽石,竟達6.29kg。
我國海軍某醫院外科,1981年9月26日在55歲的男患者總膽管內,取出結石215g。

膽道結石都發生在膽囊里嗎?
不是,除膽囊里可發生膽結石外,凡是膽道系統膽汁流經的地方,都可發生結石,如膽道的肝外和肝內部分。肝內部分包括左、右肝管和密布於肝葉內的肝膽管分支;肝外部分包括肝總管、膽囊、膽囊頸管、膽總管、壺腹部。結石可以就地產生,也可以來自上面的膽道隨膽汁流下來。

人為什麼會發生膽結石病?
膽結石病即膽道內膽汁的某些成分(膽色素、膽固醇、粘液物質及鈣等)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析出、凝集而形成石頭導致的疾病。結石可以發生在膽道的任何部位。但是大多數人是不會發生膽結石病的,這是因為膽結石的生成必備一定的條件,才能在膽道內形成結石。膽結石的發生與飲食、感染、膽汁停滯等因素有關。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因素可能促進膽結石病的發生呢?①長期食入高糖、高脂膳食者,可造成膽汁中三種脂類(膽固醇、卵磷脂、膽汁酸)比例失調,膽固醇過飽和而引起膽固醇結石。②與膽固醇結石相反,慣用低蛋白、粗碳水化合物飲食者容易發生膽色素結石。在農村,沿海衛生條件相對較差的地區,膽紅素結石的發病率高。膽汁培養帶有大腸桿菌生長,大腸桿菌在繁衍過程中產生酶,超過膽汁中存在的葡萄糖二酸-1、4-內酯對其的抑製作用;使結合膽紅素水解,而形成膽紅素結石。膽結石的形成是一個慢性復雜過程,合理的飲食結構和良好的衛生習慣可預防本病的發生。

膽囊內為什麼會生石頭?
膽石症雖然是一種古老的疾病,人們研究它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但到現在為止醫學家還不能很明確地指出膽石形成的直接原因究竟是什麼?目前專家認為大致有以下幾點因素:
(1)膽汁中主要成分比例失調:膽汁中的成分上面已說過,除水以外,固體成分有膽鹽、膽固醇、卵磷脂等三種主要化學成分,混在一起呈粘稠狀態。大家都知道,水與油是不相容的。膽固醇是脂類物質,它也就不溶於水。正常人的膽固醇之所以能夠比較穩定地溶解在膽液中,主要因為膽汁中有足夠的膽鹽和卵磷脂形成了膠粒的緣故。如果膽液中膽固醇增多,或者膽鹽和卵磷脂減少,它們之間的比例失調,膽固醇就過剩了,就形成了膽固醇結晶。又因為它們相互聚攏,越聚越多,這樣,就逐漸形成了結石。另外如果飲食中熱量(熱卡)過高,糖的比例過高,也會抑制肝臟分泌膽鹽,膽固醇就溶化不了。又如在飲食中膽固醇(肝、蛋、肉類等)含量多,膽汁中膽固醇的分泌量就增高2~3倍,這樣膽固醇在膽汁中呈「過飽和 」狀態。這種膽汁在醫學上稱為「致膽石性膽汁」。這種結石稱膽固醇結石。
(2)膽道蛔蟲症:日本學者對手術取出的膽紅素鈣結石進行研究,發現結石內55%有蛔蟲卵。我國青島某醫院對413例膽石進行解剖,發現以蛔蟲殘體為核心而形成結石佔70%~84%,湖州第二醫院一護士長,曾把術中取出的膽石10粒,鋸成兩半,發現石頭里有蛔蟲殘體5粒,在顯微鏡底下觀察,發現有團團蛔蟲卵及蛔蟲角皮3粒,以上說明蛔蟲是形成膽石的重要因素之一。
蛔蟲寄生在人的小腸里,小腸里有多種細菌,以大腸桿菌最為常見。因此粘附在蛔蟲體上的細菌也以大腸桿菌為最多。而蛔蟲又有一個特殊的習性,就是見孔就鑽,無孔不入。十二指腸中有一個地方叫十二指腸乳頭,它是一個很小的細孔,該處是蛔蟲從腸道鑽入膽道的必經之路。尖頭尖腦的蛔蟲常常拚命地往膽道里鑽。蛔蟲鑽進膽道以後,有的大批產卵,有的很快死掉,腐爛變黑,變成段段殘體。殘體和蟲卵這些異物,有的受膽道運動的影響和膽汁流動的作用,自然地排入腸道;有的阻塞膽道、存留在膽道里,逐漸形成為結石的核心。這時隨著蛔蟲進入的大腸桿菌,把膽道作為活動的溫床,趁機繁殖起來,引起膽道發炎、水腫,使分泌物增多、凝聚,起到形成結石的網架作用。又因為大腸桿菌能釋放一種酶,紛紛出來搗亂,東竄西撞,把膽汁中原來的結合膽紅素大大地破壞了,變成了游離膽紅素。游離膽紅素與膽汁中的鈣相結合,形成微小顆粒往下沉澱。在沉澱過程中,微小顆粒通過由糖蛋白形成的網架而相互聚攏、淤積,包在以異物為核心的周圍。一層又一層,一層包一層,就像滾雪球似地越來越大,膽結石就這樣形成了,這就是混合結石。在手術室里,醫師在開刀過程中,從病人的膽道里有時取出來的石頭,蛔蟲還有一半露在外面呢?例:
邵某某,經手術,在總膽管內取出蛋形混合結石一粒,頭部有蛔蟲半條,結石大小為2.5cm ×1.6cm×2cm,重31g。
有人曾做這樣一個有趣的試驗,將一根很細的線頭放進兔子的膽囊,經過幾個月後,一根細細的線頭變成了一顆圓圓的石頭。
(3)女性激素:雌激素能直接影響肝臟的酶系統,使肝細胞分泌的膽汁內含膽酸鹽減少,膽固醇分泌量增加,還能幹擾膽囊收縮功能,造成膽汁排放受阻,膽汁淤積,促使膽石的發生。
(4)肥胖及體力活動過少:肥胖者體內膽固醇轉換率較正常人高,使膽汁內膽固醇排泄量增多容易析出,形成結石。不愛好運動、有靜坐習慣、肥胖、腹壁鬆弛、瘦子的肝臟下垂、飲食中長期缺乏脂肪、膽囊肌張力減退者,都可使膽汁慢性淤積而形成結石。
(5)精神狀態:長期精神緊張、抑鬱會使內臟植物神經紊亂,影響膽囊功能,造成膽汁淤積。因為精神不愉快會導致抗病白細胞減少,從而破壞體內免疫系統的功能。專家們觀察過一組失去妻子的男子,在頭14個月中,他們的白細胞數明顯減少。
(6)遺傳:已證實膽石症的下一代發病率高於一般人,其中部分遺傳者主要因膽汁中先天性膽酸鹽含量過低,使膽固醇非常容易過飽和而不容易溶解,析出形成結石。

膽結石中由哪些成分組成?
膽石症是威脅人類健康的最常見的疾病之一,但膽結石究竟是怎樣形成的,至今仍然是一個謎。目前,許多科學家正致力於膽石症的研究,企圖了解膽結石形成的原因和確切的過程,並以此來尋求預防和治療膽石症的有效方法。研究膽石症的原因,首先要弄清膽結石是由哪些成分組成的。現代分析化學的進步,為研究膽石成分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手段。通過應用化學微量定量分析、紅外光譜、原子發射和原子吸收光譜、電子探針,以及質子激發X線發射分析等各種現代科技方法,發現膽結石的化學成分非常復雜,包括膽固醇、膽紅素鈣、碳酸鈣、磷酸鈣、磷脂、蛋白質,以及銅、鐵、錳、鋅、鉛、鍶、鈦、鉻和鎳等多種金屬元素,而且每一個病人身上的膽結石的成分也不完全相同。膽結石的成分盡管如此復雜,但科學家們發現,有一些結石的膽固醇含量超過結石重量的一半,而另有一些結石則以膽紅素鈣及其衍生物為其主要成分。於是,人們將這兩類結石分別稱為膽固醇結石和膽紅素結石。膽石成分的分析為研究膽結石的成因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啟迪。我們知道,膽固醇和膽紅素本是膽汁中的兩種主要成分,於是接下來人們就著手探索原來已經溶解在膽汁中的膽固醇和膽紅素,是在什麼情況下,通過什麼過程才發生沉澱析出,再形成結石的。

我國為什麼以膽色素結石多見,而西方國家則以膽固醇結石多見?
我國的原發性膽管內色素結石約占膽石病例的50%。與膽色素結石緊密相關的疾病亦稱為中國膽道阻塞綜合征。這和我國人的飲食結構和生活環境有關。我國人的飲食成分主要是由碳水化合物轉變為蛋白質、脂肪與碳水化合物的平衡;加之廣大農村、沿海地區的生活方式,蛔蟲在人體內的寄生相當廣泛,蛔蟲可將細菌帶入膽道內。細菌亦可經門靜脈血流到肝臟並排至膽道內,腸道內細菌尚可通過奧狄氏括約肌返流入膽道內;膽道感染發生在幾乎全部肝內膽管結石的病人,膽汁中細菌密度很高,反復的膽道感染降低了膽道組織的抗損傷能力,使膽管上皮再生不良,增加了膽管狹窄的發生率,造成膽汁停滯。膽汁停滯有利於膽汁內細菌繁殖及產生大量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均是形成膽管內色素結石的重要原因。
而西方國家的結石則以膽固醇為主,其飲食結構為精製碳水化合物。日本人的膽石原先三分之二為膽色素結石,但其近年來隨著飲食的西化,這種結石的發病率已明顯減少,而膽固醇結石則顯著增多。1984年我們對北京地區的膽結石分析,發現與日本膽石類型的變動相似,這種變動趨勢與我國城市居民中蛔蟲感染率下降,飲食中蛋白、脂肪的含量增加有關。非洲的黑人中膽石症少見,Capron認為與黑人飲食中豐富的纖維素含量有關。然而在用西式化飲食及生活水平較高的黑人中,膽固醇結石的發病率有所增加。所以,飲食和生活習慣與膽結石的類型呈正相關。

哪些人容易患膽結石?
膽石症雖然常見,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患膽結石。那麼,哪些人容易患膽石症呢?通過臨床觀察、實驗研究和流行病學調查等方法,科學家們發現了許多膽石症的「危險因子」。有這些「危險因子」的人就容易患膽結石。膽固醇結石的「危險因子」包括:
(1)年齡大 青少年患膽石的極少。膽石症的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高,因此中老年人比青年人更容易患膽石症,年齡越大,患膽結石的人就越多。
(2)女性 與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患膽固醇結石,女性病人一般要比男性病人多2倍以上。多次妊娠的婦女更容易患膽結石,長期口服避孕葯物或絕經後用雌激素類葯物治療的婦女,患膽石症的也較多。
(3)肥胖 肥胖的人容易患膽石症。肥胖的人有長期的過度營養,膽汁中含有較多量的膽固醇,可導致膽固醇結石的形成。
(4)飲食 經常進食較多,食物中含有多量的動物性脂肪、膽固醇和糖,就容易產生膽固醇結石。西方式的飲食方式是膽固醇結石形成的主要因素。
(5)某些疾病 患局限性回腸炎的病人,容易發生膽固醇結石,這是因為病變的回腸不能完全吸收腸內的膽汁酸,造成膽汁酸的過量喪失所致。同樣的道理,作了回腸切除手術的病人,也容易患膽固醇結石。
凡有上述「危險因子」的人應該經常警惕膽石症的發生,如一個中年以上的肥胖婦女,在飯後經常感到上腹飽悶,甚至脹痛不適時,就應該及時去醫院檢查,以確定有否膽結石。平時避免進食過多和過度肥胖,對防止膽結石也有一定的作用。

什麼是膽結石的十大誘發因素?
據科學家研究,膽結石有以下十大誘發因素:
(1)經常喜歡吃高糖、高膽固醇、高脂肪飲食。
(2)患膽道寄生蟲病者,如蛔蟲、肝吸蟲病等。
(3)女性激素增高者。
(4)肥胖及體力活動減少者。
(5)膽囊及膽道感染者。
(6)身患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腎炎、甲狀腺功能低下、溶血性疾病等。
(7)長期服降血脂葯物:如安妥明、煙酸。
(8)情緒:長期精神緊張、抑鬱。
(9)遺傳。
(10)手術:如迷走神經切斷術,破壞了膽囊的排空功能;小腸遠端廣泛切除術,引起膽鹽的肝—腸循環障礙等。

膽結石為什麼可引起膽道出血?
膽結石引起膽道出血常常與在膽結石基礎上合並感染有關。發病機制有三種類型:①肝內彌漫性小膽管炎、膽管周圍炎型。主要病變在匯管區,區域間小葉管與小葉間靜脈相溝通發生多個小膽管血管瘺,廣泛的小膽管出血匯集成膽道大出血。②肝膿腫型。多發性膽源性肝膿腫匯集成大膿腫,膿液腐蝕肝動脈或門靜脈分支,導致膽道出血。③肝膽管潰瘍型。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時,梗阻上方肝膽管粘膜上皮脫落形成多個潰瘍,潰瘍可穿透鄰近肝動脈、門靜脈而發生膽道大出血。

磁共振檢查對膽結石的診斷有無價值?
磁共像在T�2權重像上,膽囊呈高信號區,其中結石為低信號影,但小的結石常被高信號的膽汁遮蓋而不易顯示出現。一般認為,核磁共振檢查膽結石的效果遠不如B超,與CT比較也遜色不少。因此,膽結石不是核磁共振檢查的適應症,更不宜作為首選的檢查方法。

膽結石手術治療的效果如何?
雖然現在已有不少應用非手術的方法可以治療膽結石,如體外震波碎石、口服鵝去氧膽酸溶石治療、注入甲基叔丁醚直接溶解膽固醇結石、應用中醫中葯治療等,但這些方法有的還處在臨床研究階段,有的效果不確切、不滿意,而且多數方法只適用部分膽結石的病人,因此,手術治療仍然是治療結石的主要手段。膽結石病人經過手術治療後,絕大多數都會取得較滿意的效果,病人的症狀會得到解除,能完全恢復健康,過著與正常人一樣的生活。但是,確有少數病人在手術後還會有膽結石的症狀,膽石會復發,甚至需要再次手術。

經「T」形管膽道造影,發現膽道中還有膽結石該怎麼辦?
臨床上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手術時曾經仔細地探查膽道,認為膽石已經取盡,而手術後作經「T」形管膽道造影,仍發現有膽道結石殘留,這時往往容易遭到病人的埋怨,認為醫生手術不仔細。實際上,盡管醫生手術很仔細認真,而且在手術時還作過膽道造影或用纖維膽道鏡作了檢查,總會發現有少數病人的膽道內的結石沒有取盡。如造影發現有結石殘留,可採取以下一些措施:
(1)等待結石自行排出
結石較小,有時雖沒有經過特殊的處理,也會通過奧狄氏括約肌排入十二指腸。
(2)生理鹽水沖洗
用生理鹽水從「T」形管內以一定的壓力注入,沖洗膽道,有時會將膽道內的結石沖入十二指腸。
(3)用纖維膽道鏡取石
如放置的「T」形管較粗,可以在手術後第六個星期,將「T」形管拔出,隨即把纖維膽道鏡經過原來「T」形管的瘺道放到膽總管內,然後放入取石網將結石取出。
(4)內窺鏡乳頭括約肌切開術
這種方法是用纖維十二指腸鏡先作檢查,當看到膽總管在十二指腸的開口處乳頭後,再將一根特製的乳頭括約肌切開刀通過纖維十二指腸鏡送入膽管內,然後切斷乳頭括約肌,這樣,既擴大了膽總管在十二指腸的開口,又使膽管里的結石便於排入十二指腸。
(5)溶石法
通過「T」形管注入某些葯物,如膽鹽溶液、肝素、甲基叔丁醚等,有時可將結石溶解排出。
(6)手術
如果以上方法都無效,那就只能再次做手術將結石取出。

手術以後為什麼又會發現結石?
外科手術是治療膽石症的有效方法。可是,有些病人手術若干年後,舊病復發,膽管內或有殘留結石,或出現新的結石,這種情況稱膽道殘余結石,經受切腹之苦的病人對此往往沒有思想准備,十分惶恐,不知所措。為什麼會發生膽道殘留結石?這是膽石症病人十分關心的事。據1983年全國性學術會議統計,我國膽道殘留結石發生率為20%~40%,遠較國外高。有以下幾個原因:
(1)疾病本身的原因:
①在急診手術中,由於時間匆促,病情危急,全身情況差,不宜長時間手術而取石不徹底。
②結石過多,尤其是肝內膽管多發性結石,無法一次取凈或取石有困難。
③有些病人在膽囊切除後,由於其肝臟排出的膽汁成份異常(稱成石性膽汁),容易形成新的結石,稱再發性結石。
(2)醫療條件方面的原因:由於醫療設備或技術的限制,不能對結石的部位、大小、數量等作出准確的判斷,以致盲目取石,容易遺漏。也可能由於醫生選擇的手術方法不恰當,如多發性膽囊結石不先結扎膽囊管,而手術操作的擠壓使部分膽囊內膽石被擠入總膽管。

為什麼有些膽石症病人需要再次或多次手術?
膽系疾病再次或多次手術的機率在全身其它所有的疾病中是最高的。為什麼會這樣呢?主要是以下因素造成的:
(1)有時病人的病情重篤,不能耐受根治性的較大手術,只能採取應急措施。先做膽囊造瘺或膽道切開、T形管引流減壓,以搶救病人生命。待3個月後再根據病變具體情況,選擇恰當術式行二期手術治療。
(2)由於膽道系統解剖上具有一定的變異性,所以術中容易出現醫源性的膽管損傷。
(3)膽道疾病由於其復雜性和特殊性,如肝內膽管結石常不易取凈、膽道結石容易復發等諸因素,導致了膽道再次手術的可能性。
(4)對整個膽道系統情況,尤其是肝內病變的情況,在手術前和手術中未能完全弄清楚,因而遺漏病變而未能得到適當處理。
(5)膽囊結石手術時,遺漏膽管內結石或括約肌狹窄病變。
(6)手術後慢性膽管炎的發展,可導致繼發性的膽管狹窄和膽管結石。

什麼叫膽道殘余結石?如何預防?
在膽囊切除或膽道取石手術以後,膽道里又發現未取干凈

③ 膽汁分泌減少會出現( )

你好根據你的描述通常來說,減少膽汁分泌需要清淡飲食少吃一些脂肪高的食物,建議你平時少吃油膩的食物為好,以免導致膽汁分泌過多

④ 請說出膽汁的生成和排出途徑

膽汁是由肝細胞不斷生成的,生成後肝管流出,經膽總管而至十二指腸,或由肝管轉入膽囊而存貯於膽囊,當消化時再由膽囊排出至十二指腸。膽汁和胰液、腸液一起,對小腸內的食糜進行化學性消化。

(一)膽汁的性質和成分

成年人每日分泌膽汁約800?1000ml ,膽汁的生成量和蛋白質的攝入量有關,高蛋白食物可生成較多的膽汁。

膽汁是一種較濃的具有苦味的有色液汁。人的膽汁(由肝直接分泌的膽汁)呈金黃色或橘棕色;而膽囊膽汁(在膽囊中貯存過的膽汁)則因濃縮而顏色變深。肝膽汁呈弱鹼性(pH為7.4),膽囊膽汁則因碳酸氫鹽在膽囊中被吸收而呈弱酸性(Ph6.8)。

膽汁的成分很復雜,除水分和鈉、鉀、鈣、碳酸氫鹽等無機成分外,其有機成分有膽鹽、膽色素、脂肪酸、膽固醇、卵磷脂和粘蛋白等。膽汁中沒有消化酶。

膽鹽是肝細胞分泌的膽汁酸與甘氨酸或牛磺酸結合形成的鈉鹽或鉀鹽,它是膽汁參與消化和吸收的主要成分。膽汁中的膽色素是血紅蛋白的分解產物,包括膽紅素復寫紙的氧化物??膽綠質。膽色素的種類和濃度決定了膽汁的顏色,肝能合成膽固醇,其中約一半轉化成膽汁酸。其餘的一半則隨膽汁進入膽囊或排入小腸。

在正常情況下,膽汁中的膽鹽(或膽汁酸)、膽固醇和卵磷脂的適當比例是維持膽固醇成溶解狀態的必要條件。當膽固醇分泌過多,或膽鹽、卵磷脂合成減少時,膽固醇就容易測沉積下來,這是形成膽石的一種原因。

(二)膽汁的作用

膽汁對於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意義:

1.膽汁中的膽鹽、膽固醇和卵磷脂等都可作為乳化劑,減低脂肪的表面張張,使脂肪乳化成微滴,分散在腸腔內,這樣便增加了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積,使其分解脂肪的作用加速。

2.膽鹽因其分子結構的特點,當達到一定濃度後,可聚合而形成微膠粒。腸腔中脂肪的分解產物,如脂肪酸、甘油一酯等均可摻入到微膠中,形成水溶性復合物(混合微膠粒)。因此,膽鹽便成了不溶於水的脂肪水解產物到達腸粘膜表面所必需的運載工具,對於脂肪消化產物的吸收具有重要意義。

3.膽汁通過促進脂肪分解產物的吸收,對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A、D、E、K)的吸收也有促進作用。

此外,膽汁在十二指腸中還可以中和一部分胃酸;膽鹽在小腸內吸收後還是促進膽汁自身分泌的一個體液因素。

(三)膽汁分泌和排出的調節

肝細胞是不斷分泌膽汁的,但在非消化期間,肝膽汁都流入膽囊內貯存。膽囊可以吸收膽汁中的水分一無機鹽,使肝膽汁濃縮4-10倍,從而增加了貯存的效能。在消化期,膽汁可直接由肝以及由膽囊中大量排出至十二指腸。因此,食物在消化道內是引起膽汁分泌和排出的自然刺激物。高蛋白食物(蛋黃、肉、肝)引起膽汁流出最多,高脂肪或混合食物的作用次之,而糖類食物的作用最小。在膽汁排出過程中,膽囊和Oddi括約肌的活動通常表現出協調的關系,即膽囊收縮時,Oddi括約肌舒張;相反,膽囊舒張時,Oddi括約肌則收縮。

1.神經因素的作用 神經對膽汁分泌和膽囊 收縮的作用均較弱。進食動作或食物對胃、小腸的刺激可通過神經反射引起肝膽汁分泌的少量增加,膽囊收縮也輕度加強。反射的傳出途徑是迷走神經,切斷兩側迷走神經,或應用膽鹼能受體阻斷劑,均可阻斷這種反應。

迷走神經除了直接作用於肝細胞和膽囊外,它還可通過引起胃泌素釋放而間接引起肝膽汁的分泌和膽囊收縮。

2.體液因素的作用 有多種體注因素參與調節膽汁的分泌和排出。

(1)胃泌素:胃泌至少對肝膽的分泌及膽囊平滑肌的收縮均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它可通過血液循環作用於肝細胞和膽囊;也可先引起胃酸分泌,後者再作用於十二指腸粘膜,引起促胰液素釋放而促進肝膽汁分泌。

(2)促胰液素: 促胰液素主要的作用是刺激胰液分泌,但它還有一定的刺激肝膽汁分泌的作用。促胰液素主要作用於膽管系統而非作用於肝細胞,它引起的膽汁分泌主要是量和HCO3含量的增加,膽鹽的分泌並不增加。

(3)膽囊收縮素:在蛋白質分解產物、鹽酸和脂肪等物質作用下,小腸上部粘膜內的I細胞可釋放膽囊收縮素,它通過血液循環興奮膽囊平滑肌,引起膽囊的強烈收縮。膽囊收縮素對Oddi括約肌則有降低其緊張性的作用,因此可促使膽囊汁的大量排放。

膽囊收縮素也能刺激膽管上皮細胞,使膽汁流量和HCO3的分泌增加,但其作用較弱。

(4)膽鹽:膽汁中的膽鹽或膽汁酸當排至小腸後,絕大部分(約90%以上)仍可由小腸(主要為回腸末端)粘膜吸收入血,通過門靜靜脈回到肝,再組成膽汁而又分泌入腸,這一過程稱為膽鹽的腸肝循環(圖6-21)。膽鹽每循環一次約損失5%,每次進餐後約6-8g膽鹽排出。每次進餐後可進行2-3次腸肝循環。返回到肝的膽鹽有刺激肝膽汁分泌的作用,實驗證明,當膽鹽通過膽瘺流失至體外後,膽汁的分泌將比正常時減少數倍。

總之,由進食開始,到食物進入小腸內,在神經和體液因素調節下,都可引起膽汁的分泌和排出活動,尤以食物進入小腸後的作用最為明顯。在這一時期中,不僅肝膽汁的分泌明顯增加,而且由於膽囊的強烈收縮,使貯存在膽囊中的膽汁也大量排出。

⑤ 膽汁是如何產生和分泌的

膽汁的生成和分泌主要依賴整個肝細胞內微細胞器的高度協調,小腸菅和膽營也分泌部分膽汁成分。膽汁產生和分泌的過程大致是.①膽汁酸的攝取。肝細胞朝向肝竇的漿膜底側部有胰島素、胰升糖素和膽汁酸鹽復體.是攝取膽汁酸的部位。 ②膽汁酸的細胞內轉運。膽汁酸在肝細胞積聚後,肝細胞與毛細膽管間即形成化學濃度梯度,使膽汁酸很快移出肝細胞進入毛細膽菅腔。 ③形成肝細胞(或毛細膽管)膽汁流。當膽汁酸移出肝細胞進入毛細膽管時.水和鈉離子通過緊密連接進入毛細膽管腔,形成膽汁流。 ④形成小膽管一膽管膽汁流。胰泌素作用於小膽管和膽管上皮,使膽管內碳酸氫鹽濃度增加,流量加大。肝臟分泌的膽汁是連續的.但膽汁產生後並不能立即經膽管流入十二指腸,而是在飲食刺激下周期性的進入腸內以助消化的。平時,膽汁通過膽囊管進入膽囊.經過濃縮而在膽囊內儲存,需要時經過膽囊奧狄括約肌和十二指腸協調運動,膽汁才能流入十二指腸,只有這種適應性的生理反應.才能滿足人們一日三餐的進食需求。 膽汁是由肝臟產生的,肝細胞不斷地分泌膽汁。平時膽汁就儲存在膽囊內,當人吃了食物後,膽汁才直接從肝臟和膽囊內大量排出至十二指腸,並幫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高蛋白和高脂肪的食物能引起膽汁的大量分泌和排出,而糖類食物的作用較小。人體通過神經和體液兩種途徑來控制膽汁的分泌和排泄。肝臟和膽管受到內臟神經的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的支配,刺激交感神經可抑制膽囊的收縮,並使奧狄括約肌收縮。而刺激迷走神經可使肝細胞增加膽汁的分泌,並使膽囊收縮、括約肌鬆弛。進食之後,迷走神經產生興奮,就能使膽汁大量流入十二指腸。上段小腸的黏膜,在胃酸,脂肪和蛋白質的作用下,能產生膽囊收縮索和促胰液素兩種激素,這兩種激素通過血液循環可以作用於肝臟和膽管。膽囊收縮素會引起膽囊的強烈收縮和括約肌的擴張。促胰激素則有刺激肝細胞分泌膽汁的作用。在這兩種激素的共同作用下,膽汁就大量排至腸內。此外,有些葯物也可影響膽管的運動,如嗎啡可使括約肌收縮,硫酸鎂可使膽囊收縮和括約肌鬆弛,而阿托品、硝酸甘油等又能使膽囊和括約肌同時獲得鬆弛。所以,這些葯物常被用來處理膽管疾病。

⑥ 人體的膽汁是什麼時間分泌的

膽汁的分泌時間是吃了食物後半個小時左右,膽汁會直接從肝臟和膽囊內大量排出至十二指腸,然後幫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肝臟不斷地生成,膽汁每天的生成量約為100-200ml。隨著活動,飲食的質和量以及飲水量的不同,也會發生微妙的變化,進餐時肝臟產生的膽汁要比平時多得多。進食後的一段時間內,膽汁會分泌,切記不要劇烈運動。

(6)為什麼晚上膽汁合成減少擴展閱讀:

膽汁分泌異常的表現:

1、膽汁分泌異常的表現由於膽汁分泌及排泄障礙引起的病理生理過程,表現為肝臟以及體循環內膽酸,膽固醇及膽紅素等膽汁成分的過度堆積,造成對肝細胞及機體的損傷。

2、長期持續的膽汁淤積將進展為肝纖維化甚至肝硬化,最常見的肝內原因是病毒性肝炎或其他肝炎,葯物中毒性和酒精性肝病。

3、膽汁分泌不足會導致消化功能降低,影響飲食,特別時肉類食品更不能消化,見到油膩的食品會產生惡心厭食,不能聞到油煙味。

4、膽汁分泌不足時還會出現腹部脹氣,便秘,貧血,骨骼疏鬆人體抗氧化性能大減等表現。

⑦ 膽汁生產不足,是哪些方面原因引起的呢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科技的進步,現在人們對於自己的身體健康也越來越重視,同時在日常生活當中,人們也會利用一些空餘時間去進行體育鍛煉來增強自己的體質,但是我們要知道,如果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身體出現缺乏膽汁的情況是非常嚴重的,這是因為缺乏膽汁很有可能會使我們胃部器官受到一些嚴重的影響,這樣就會使得我們胃部器官出現病變的情況而我們在日常生活膽中缺乏膽汁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

並且我們也要知道,如果我們出現膽汁含量不足的話,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也千萬不要暴飲暴食,這是因為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一旦吃得過多,那麼就很有可能會影響我們腸胃出現一些問題,同時如果我們腸胃由於吃得過多而消化不了的話,就會使我們的胃組織當中一些物質被消耗,進而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有很大的損壞,因此對於膽汁含量較少的人來說,他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千萬不要爆飲爆食最好,吃東西要適量,並且每天也要堅持鍛煉。

最後就是對於膽汁生產不足的患者來說,在日常生活當中最好要吃一些瘦肉以及多吃魚類,千萬不要吃一些引起肚子脹痛的食物,因為這樣很有可能會使得你的胃以及肝臟器官受到嚴重的損害,所以說對於膽汁生產量不足的患者來說,一定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多多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這樣才能夠對自己的身體健康有所幫助。

⑧ 總膽汁酸偏低怎麼辦

總膽汁酸偏低,有三方面的可能,1.肝臟實質性損害,對膽汁酸的合成降低(多為輕狀)。2.腸胃系統疾病,引起的膽汁酸運作受阻。3.正常現象,多與日常營養不良有關。

⑨ 膽汁分泌減少能吃飽嗎

肝臟分泌的膽汁是一種特殊的消化液,它不含消化酶,但膽汁對脂肪有乳化作用,使脂肪變成微小顆粒,增加了脂肪與消化酶的接觸面積,從而有利於脂肪的消化.因此如果人的膽汁分泌減少,將會影響脂肪的消化.
故選:B

熱點內容
為什麼睡得時間很長還是很犯困 發布:2025-05-11 10:29:14 瀏覽:205
手機上為什麼老是淌油 發布:2025-05-11 10:23:38 瀏覽:624
為什麼我的手機屏幕自己亂動 發布:2025-05-11 10:09:50 瀏覽:335
為什麼akg軟體很難識別 發布:2025-05-11 10:08:28 瀏覽:155
淘寶賬號為什麼是自動生成的 發布:2025-05-11 09:55:41 瀏覽:71
為什麼有人吃蘋果或桃惡心 發布:2025-05-11 09:54:34 瀏覽:356
界面上面為什麼找不到微信 發布:2025-05-11 09:50:31 瀏覽:280
淘寶店鋪來流量為什麼轉化率少 發布:2025-05-11 09:47:34 瀏覽:60
為什麼會有規律的顏色 發布:2025-05-11 09:33:16 瀏覽:472
為什麼抖音畫面大小不一樣 發布:2025-05-11 09:26:00 瀏覽: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