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麼吃飯那麼長時間
Ⅰ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把大量時間用在吃飯上感覺這是對生命的浪費
這個是有中國人的生活習慣和本身的生理結構以及幾千年來的,中國人在大自然中積累的豐富的生活經驗而來的,裡面夾雜著中國的人文,地理,合種文化。吃飯在中國人看來也是一種交際的方式和場合。
Ⅱ 中國人為什麼都吃飯天天吃肉不可以嗎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和使用筷子的國家,遠在商紂時期,我國古人就開始使用筷子。 筷子起源出民間傅說 凡是使用過筷子者,不論華人或是老外,無不欽佩筷子的發明者。可是它是何人發明?何時創造呢?現在誰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堂堂中華古國,卻找不到記載這一對人類文明作出偉大貢獻的點滴資料,不知是我們的先民當時缺少文字,或是記錄筷子的書籍佚失殆盡?總之回答這個懸案的只有「史無記載」四個字。當然,研究筷箸文化,也不是找不到任何旁證材料,筆者曾先後搜集到三個有關筷子起源的傳說。 民間傳說,是勞動人民創作的與一定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社會習俗有關的故事。雖然傳說也是故事,但和故事又不同:故事可以隨心所欲的編造,但傳說卻往往是歷史的,與實際的事物相關聯的產物,所以它包含了某種歷史的實在因素,具有一定的歷史性特點。故而有關筷箸起源的傳說,多少可為筷箸的溯源找到某些參考作用。 「神鳥救姜子牙」,流傳於四川等地的筷子傳說 姜子牙只會直鉤釣魚,其他事一件也不會,所以十分窮困。而他的老婆實在無法跟著過苦日子,就想書死他另嫁他人。 這天姜子牙釣魚又兩手空空回到家中,老婆說:「你餓了罷,我給你燒好了肉,你吃吧!」姜子牙確實餓了,就伸手去抓肉,窗外突然飛來一隻鳥,啄了他一口,他痛得,啊呀-一聲,肉沒吃成,忙去趕鳥。當他第二次去拿肉時,鳥又啄他的手背。姜子牙犯疑了,鳥為什麼兩次啄我,難道這肉我吃不得?為了試鳥,他又第三次去抓肉,這時鳥又來啄他。他知道這是一隻神鳥,於是裝著趕鳥,一直追出門去,直追到一個無人的山坡上,見神鳥棲在一枝絲竹上,並呢喃鳴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挾肉就在我足下……。」姜子牙聽了神鳥的指點,忙摘了兩根細絲竹回到家中。這時老婆又催他吃肉,於是姜子牙將兩根細絲竹伸進碗中,剛想挾肉,只見絲竹嘰嘰地冒起一股股青煙。姜子牙假裝不知放毒之事,對老婆說:「肉怎麼會冒煙?難道有毒?」沒毒,你知道絲竹是不能碰肉的。「真沒毒,那你吃一塊。」,說著姜子牙挾起肉就往老婆嘴裡送,老婆臉都嚇白了,忙逃出門去。 姜子牙明白這絲竹是神鳥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驗出來,從此每餐都用兩根絲竹進餐。此事傳出後,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鄰也紛紛學著用竹枝吃飯,後來效仿的人越來越多,用筷吃飯的習俗也就一代一代傳了下來。 這個傳說顯然是崇拜姜子牙的產物,與史料記載也不符,因殷紂乇時代已出現了象牙箸,姜子牙和殷紂王是同年代的人,既然紂王已經在用象牙筷,那姜子牙的絲細竹筷,也就談不上什麼發明創造了。 商紂王籠妃妲己用玉發簪挾菜喂紂王是流傳於江蘇一帶的筷子傳說 商紂王喜怒無常,吃飯時不是說魚肉不鮮,就是說雞湯太燙,有時又說菜餚冰涼不能入口,為吃飯這件事很多廚師成了他的刀下之鬼。寵妃妲己也知道他難以侍奉,所以每次擺的酒宴,她都事先嘗一嘗,免得紂王又要發怒。有次,姐己嘗到有碗佳餚太燙,可是撤換已來不及了,因紂王已來到餐席前。妲己為討得紂王的歡心,急中生智,忙取下頭上長長玉簪將菜挾起來吹了吹再送到紂王口中。紂王是荒淫無恥之徒,他認為由妲己挾菜喂飯是件享樂之事,於是天天要妲己如此。後來妲己即讓工匠為她特製了兩根玉箸挾菜,這就是最初玉筷雛型,以後這種挾菜方式傳到了民間,於是中國產生了筷箸。 這則筷子傳說不像第一個傳說充滿著神話色彩,而比較貼近生活,具有某些現實意義,但即使富於傳奇性,也依然與事實不符。因為考古學家在安陽侯家莊1005號殷墓發掘出的銅箸,經考證其年代早於殷紂末期的紂王時代,所以顯然筷子既不是紂王發明,也非姐己創造,應是更早的產物。 「大禹用樹枝、細竹撈食鍋中滾燙的食物」是流傳於東北地區的筷子傳說 堯舜時代,洪水泛濫成災,舜命禹去治理水患。大禹受命後,發誓要為民清除洪水之困,所以三過家門而不入。他日日夜夜和凶水惡浪搏鬥,別說休息,就是吃飯、睡覺也捨不得耽誤一分一秒。 有次大禹乘船到一個島中,飢餓難忍,就架起陶鍋煮肉,肉沸熟後因為燙手無法用手抓食,大禹不願等肉鍋冷卻而白白浪費時間,就砍下兩根樹枝把肉從湯中挾出,吃了起來。從此為節約時間,大禹總是以樹枝、細竹從沸滾的鍋中撈食,騰出時間處理急事。久而久之,大禹練就了熟練使細棍挾取食物的本領,手下的人見他這樣吃菜,既不燙手,又不會使手上沾染油膩,也紛紛效仿,就這樣漸漸形成了筷箸的雛形。 雖然傳說主要是通過某種歷史素材來表現人民群眾對歷史事件的
Ⅲ 為什麼中國人每天吃那麼多東西,吃了這么長時間還有餘糧
這個問題說真的太簡單了,因為糧食也是不斷增加生產的呀,當然是不可能不會沒有餘糧的了 這叫做防患於未然。
Ⅳ 我們中國人為什麼愛吃飯
中國人請客吃飯的理由、主題可謂數不勝數。
例如:公司開張、會議閉幕、迎接賓朋、招待領導,周年紀念,諸如此類絕對是不可不吃的。即使你是尋常百姓家,逢年過節、紅白喜事、升遷調動、老的做壽、小的過生日。那個不請,誰家不吃呢?剛來的要「接風」,離開的要「餞行」;升學叫狀元酒,謝師宴;搬遷叫定居宴;同學叫同窗宴,當兵的叫戰友宴,鄰里沒事要聚聚,朋友常常得搓磋,兄弟之間喝兩盅亦是免不了的。請的要費心安排,吃的要留心回請的不能太晚,諸如此類,不一而足。由此看來,咱們中國人的確是世界上最愛請客吃飯的民族。
一個民族的任何習慣都是有文化基因的。你聽,中國人最有特色的問候語恐怕就是那句風靡全球的:「吃了嗎?」前些天,一位南方的朋友打來電話,一張嘴不是那句「喂,你好!」,而是「喝湯了嗎?」
想來這一定不是什麼個例。看來「吃」的確在中華文化中占著極其重要的地位。記得有位前輩說過,西方文化是男歡女愛,愛出來的中華文化是饕餮美食吃出來的。如此看來,中國人愛請客吃飯也就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了。但仔細想想,其內涵也就不止這些了。
按照很不一般的思路與規律,請客吃飯,不是有好處就是有求於人。沒有好處,沒有利益,有事沒事,天天請客吃飯,調戲人民幣,那不是缺心眼嗎!所以,中國的飯桌是很奇怪的,中國人被束縛被教化了上千年,含蓄、內斂、或者是虛偽已經成為了根深蒂固的習慣,這就是為什麼借錢時一定要裝作和對方關系超鐵,噓寒問暖、家裡家外、兄弟朋友的交流一番。然後唉聲嘆氣、皺眉搖頭開始訴苦手頭如何的緊,情況如何的悲苦,對方識相的便主動說「兄弟的事就是我的事」說話間就掏錢當然最好,不然這借錢的主兒,一定堅守到最後一秒才攤牌、露底。
其實不止是借錢,談生意、交朋友、求朋友,都講一個含蓄、一個風度!想想也是,假如你要和對方談生意,總不能台上台下都是會議室里的一本正經,一次性水杯里放點茶葉就完事兒?!這樣這生意就太沒人情味不說!弄不好一使性子這生意或許就砸了。
如果是換到飯桌上那就大不一樣了。環境變了,會議室是工作,飯桌是生活。生活和工作這人事和感情自然就融合的恰到好處!既然是生活,環境與氛圍變了,就沒有了條條框框的羈絆。沒有了公文和業務的冰冷。便是所謂的「筷兒尖尖,碟兒圓圓,酒杯一端,一切放寬!」 生活和工作這人事和感情自然就融合的恰到好處!所以,在中國,大多事情的眉目是要在飯桌上吃出來的,這也許也該算是中國特色吧!
要說這飯桌上辦事可是悠久的古往今來的,不止是百姓們要用,就連帝王將相也是要用上一用的。想當年太祖皇帝趙匡胤便用過一次。成為了千年經典。太祖皇帝這皇帝當的就不正,是兄弟們「黃袍加身」給推上去的。於是乎,在太祖皇帝真正當上皇帝之時,便擔心屬下們故技重施,再把他給拱下去。便在酒桌上演了一出杯酒釋兵權。酒過三巡,大夥都好說話,紛紛交出兵權。一頓飯一杯酒,就解決了個帝位鞏固的大問題,不能不說那是一席多麼經典的飯桌。
不過,如果認為在中國請客吃飯就只有拉拉扯扯,行賄受賄,那就大錯特錯啦!請客吃飯在一般時刻更多的是一種交流感情的重要途徑。怎麼個交流法?交流感情你總不能和兄弟們臉對臉的在一間屋子干啦吧?既沒了情緒也沒了感情。可是一到了飯桌上,大口喝酒,大塊吃肉,幾雙筷子往一個盤子里夾,那才是心貼心的說啥是啥的「全在酒里啦!」
在中國人看來,請人吃飯,是一種很深厚的友誼;而接受他人吃請,則是受了很大的尊重,給了很大的面子,中國人講究的就是個義氣。當然這種義氣的尊重並不難回報。我吃你一頓,我還你一桌就是了。一來一往,有事沒事,這關節有了,臉面也就熟了,感情也就勾搭出來了。
事實也是如此。被請的很少有不回請的。而且往往是回請之後,還要以回請的回請再請。總之是循環往復,沒完沒了。讓友誼長存嗎,倒是便宜了開酒店賺錢的老闆。
當然,也有不必回請的 ,那就是被請的級別很高,資格很老,他能來吃你頓飯已是天大的面子了,涵待還有求於人家之處,哪能還指望人家回請你,這也就是一錘子或兩錘子的買賣。
可不管便宜了誰,是不是一錘子買賣,反正大家在一起吃飯了,交流了,說明了。
一起吃飯,這個契機既簡單又方便是很好滿足的。民以食為天嘛,吃飯是天天要吃的。約你吃飯一不耽誤時間,不妨日程,合情合理,很難拒絕。這就是為什麼一般人請什麼打獵、飆車、泡吧、玩牌之類的成功率不如吃飯高的原因了。我們知道中國人吃飯無論是家人團聚,還是宴請賓朋,都是集體共食:筷子、勺子統一目標。你夾著我等著,你嚼著我給夾著,大夥邊吃邊品著,點什麼菜商量著,熱熱鬧鬧的唱著,悄聲細語的嘮著。在吃飯的同時,便完成了一種最完整、最自然的感情交流。而這種交流正是其它交流的催化劑,有了這和諧的交流就有了更多交流的和諧。可別小看這種形式的交流。比如說「啊!劉總啊!您看今天這頓飯還說得過去吧?,沒吃好喝好我接著整」,有了這第一句便能演繹出 「您看這工程是不是包給我們啊?!」的正題嘍。顯然這種交流在會議室、在西方國家的分餐制下是無法完成的。
另外飯桌上也提供了交流的時間,你在公司過道、學校教室總不能和同事朋友一交流就是個把小時吧!而飯桌上就行,菜還沒上總不能乾瞪眼吃桌子吧!交流便開始啦!其實現在的中國請客吃法就是交流感情的一種代言而已。要說也是,咱們中國人總不能用「嗨,親愛的,今晚想和你談談心!」來代替那親切而隨意的「哎!哥們走,今晚我做東!」吧!
請客吃飯的奧秘還有一個便是前面提到的共食。中國人看重的不是吃,而是一起吃。主客共食必須吃一種東西,甚至用一種餐具。所謂兄弟不就是在一起吃喝不分嗎?常說衣食父母,你請我一起吃東西。兄弟姐妹的感情氣味還是有的吧!所以不論你我是否相識只要一起吃了飯就是熟人了!這便是為何大家有時在一起時常常說:「哦!記起來來啦!那天那天在那那一起吃過飯喝過酒的啊!自己人自己人。」一起吃過飯說明共食過,有過感情交流。所謂酒肉朋友恐怕就是如此吧!
熟人這個詞有意思,多煮就熟啦。多吃就多煮,就更熟了。熟了就好說話。如果有事拒絕了,就相當於把煮熟的東西搞生了。在中國,做人切不可如此的。生的可以煮熟,可熟的變生就麻煩啦!煮吧!煮不爛!吃吧!吃不下!所以,吃熟了就好辦啦!
中國人請客吃飯很有趣。中華飯桌比中華的版圖還要大,中華的吃還有很多有趣的東西。這個東西我看是永遠也吃不完的,中華文化在一天便要吃一天。今天是滿山跑馬說到那是那。消遣之作。希望大夥能夠一直吃下去,吃出內容,吃出精彩。大夥有事沒事的多請著吃兩回啊!
(晉陽老頭網路收集整理)
Ⅳ 中國人為什麼喜歡吃飯
您好
並不是說中國人為什麼喜歡吃飯
那是因為基本上都是以米飯為主食的
人如果不吃主食怎麼生存下來?
而中國又因為人口基數大
文化底蘊深厚 所以才會有了各式各樣的美食
民以食為天 吃肯定是第一大事了!
Ⅵ 為什麼中國人做一頓飯要幾個小時,而國外花的時間少得多
這是因為外國人一天只需要吃一頓熱的飯,而中國人則每餐都需要吃熱飯。另外呢,外國人另外兩餐吃的是麵包,中國人每餐吃的都是米飯。
外國人吃的那頓熱飯,最主要的是就是吃披薩或者意麵或者牛排。外國人,外國人吃的那頓熱的飯,一般的人都只要坐十多分鍾就可以啦。而比較講究一點的人,就可以坐半個小時或者一個小時。我見過很多家庭主婦做意麵都是自己熬醬的,炸肉排也是自己拍的粉。
我做菜不用半成品,從0開端自己切洗自己炒,每天一個飯2個菜,有葷有素,有時有湯,半小時搞定。昨日做了剁椒魚頭+麻婆豆腐,前天是螞蟻上樹+西紅柿炒蛋,都是半小時。
其他的菜咱們一周就買2次,想好明天吃什麼……很多人真的就一周一次的。這些時刻也是可以省。
Ⅶ 為啥中國人總是離不開吃呢
吃對於中國人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可以說飲食的文化早已經是滲透進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常言道“民以食為天”,這也彰顯了我國和西方國家的不同。追溯到上古時期,我們的先民們最先解決的就是溫飽問題。在《史記·酈生陸賈列傳》中就記載道:“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可見吃不但是和人的生存有關,甚至關乎到一個國家的形成和建立。所以在古代國家的建立重視的也是吃,最有意思的是,鼎作為古代的一種烹飪器具,也被賦予了國家和權力的象徵,這也足見吃的重要性。
Ⅷ 中國人為什麼一天吃三餐
「一日三餐」表達了二個意思,一是科學的飲食模式,另一個是具有典故的意思。 一: 一日三餐的典故: 秦漢以前,一日兩餐時,當時人們的認識和解釋,叫做「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餮而始」。 這個意思就是說說:「人們生活中,只要是一日用過兩餐,便意味著一天的時間就過去了」。 那麼,由「一日兩餐」而逐漸演變為「一日三餐」,是始於《史記·項羽本紀》中的記載:項羽聽說劉邦欲王關中,曾怒下令:「且日享士卒」,由「一日二餐」改為「一日三餐」,藉此犒勞將士,激發士氣。當劉邦得知了,亦由「一日二餐」改為「一日三餐」了。 所以,使劉邦率領的大軍,氣勢倍增,攻取了天險「 關」。 到了現代,一年四季,我國不論南方北方,人們比較普遍習慣於一日三餐了。 因為,食物從口腔到胃裡進行消化,並不是立刻就過去,而是在胃裡要4-6個小時才消化完畢,然後進入腸道消化,在腸道里要經過6小時左右,所以8---12點是4小時,12---6點是6小時.6--6點是12小時. 所以經過數千年的生活實踐定為一日三餐!真有科學依據的!
Ⅸ 在3000多年的歷史里,中國人為何一天只吃兩頓飯
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日三餐是大家都必須經歷的。但其實一日三餐的這個生活習慣歷史並不長,最多不過100多年的歷史。直到清朝晚期,才開始形成一日三餐。在此之前,中國人一直是一日兩餐。那麼,為何會出現一日兩餐的情況,又為何會延續3000多年的歷史?
中國是一個農耕文明非常發達的國家,在古代一直講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習慣。也就是說,古人們起床和休息的時間,和太陽的規律差不多。一般來說,人們8點多出門下地勞作,到了晚上7點差不多就休息了。不但農民是這樣,就連當時高高在上的皇帝也是這個模式。人們一天都是吃兩頓飯,一次是早上起來,另一次是下午兩點左右。由於相隔時間長,所以當時都講究吃飽。
從商朝開始,人們逐步形成了一日兩餐的生活習慣。這一習慣到了清朝晚期才被打破,而且在外力的作用下。當時早飯被稱為朝食,也就是早上起來吃飯的意思。晚飯則被稱為?食,也就是吃完飯就睡覺的意思。這樣的模式一直延續到了宋朝,由於宋朝的商品經濟十分發達。晚上的宵禁取消了,人們出現了吃夜宵的習慣,這有那麼一點第三頓飯的味道。
不過,夜宵是城內居民才有的待遇。對於,城外的農民來說,依舊吃完飯就睡覺。接下來的元明清三朝也都沿用了這個模式,直到鴉片戰爭的爆發。在鴉片戰爭以後,清朝被迫打開了國門。西方的文化開始向清朝內部滲透,其中就包括西方的飲食習慣。當時西方已經開始了一日三餐,清朝內部也開始出現變化,一日三餐開始逐步普及。
其實清朝接受一日三餐也是實際需要,首先是近代化的開始,人們的勞動時間大大增加。之前一天兩頓飯的模式,已經不足以保證人們勞動時補充體力。此外,夜生活逐步豐富起來,人們不再是吃飽就睡。就這樣,在清朝晚期逐步形成了一日三餐。當然,並不是完全普及,有文人寫游記時,發現西南、西北地區的百姓還是一日兩餐。
在當下這個社會,人們早就習慣了一日三餐。有的人還喜歡晚上出來吃掉宵夜,算是第四頓飯。當然,現在也有部分人選擇一日兩餐。有的人是為了減肥,所以不願意吃。還有就是山中修行的道士們,不得不說,道友們至今還延續著一日兩餐的習慣,尤其是全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