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半夜時分 » 石油烴檢測為什麼用時間窗定性

石油烴檢測為什麼用時間窗定性

發布時間: 2022-05-27 22:11:23

㈠ 不同疊合構造單元烴源岩動態分析

區域構造演化史研究結果證明,印支期—喜馬拉雅期構造運動,在華北東部表現較為強烈,差異塊斷活動造成構造的分隔性,中、新生界沉積厚度變化極大,古地溫場的不均衡性愈加明顯。在前面章節中已對前古近系所經歷的構造-熱史進行了詳細的論述,並將研究區受印支期之後的構造運動影響劃分了3大類6小類的不同疊合構造單元。

由生烴動力學參數與精確的熱史數據相結合,可以算出烴源岩形成以來,受地質作用而發生的所有的排烴過程。根據所標定的生烴動力學參數,結合及不同地區源岩所經歷的沉積埋藏史和熱史的研究,分別計算不同層位源岩在不同時刻所生成的油、氣的轉化率(表4-3-3),從而對不同疊合構造單元烴源岩的生烴過程進行動態分析。其中中—新元古界分布局限,僅位於冀北和冀中凹陷北部地區,其疊合構造單元為II3型,將在II3型疊合構造單元中對其進行詳細描述,對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二疊系和中生界烴源岩分不同疊合構造單元進行選擇系統探討。

圖4-3-21 東濮坳陷前梨園凹陷石炭系有機質成熟演化及氣態烴轉化率

3.Ⅲ型疊合構造單元

該構造單元為持續隆剝型,在中、新生代均處於隆升區,遭受剝蝕。毫無疑問,持續隆剝型對有機質生烴轉化來講意義不大,隆起構造主要油氣意義在於形成油氣圈閉。縱使這種構造體系下的烴源岩有過生烴的過程,由於生烴期在中生代以前,在後期的多期構造運動中,可能也早已破壞殆盡。

根據以上不同疊合構造單元生烴動力學動態評價來看,有機質生烴與熱史具有直接關系,而熱史受控於埋藏史及地溫梯度,因此通過盆地埋藏史類型的分析即可以對生烴史、生烴特徵給出簡單的評價,但詳細的評價則需通過生烴動力學計算來進行,各階段的埋深及地溫梯度是主生烴期及生烴轉化率的決定因素。總體來看,生烴動力學結果表明大多數凹陷的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二疊系烴源岩在喜馬拉雅期都具有明顯的二次生烴現象,二次生成甲烷的量一般都超過總生烴量的一半以上,有些盆地甚至是主要生烴時期,部分地區生烴轉化率已至終點,中生界烴源岩主要為一次生烴。喜馬拉雅期以來地殼沉降對生烴最為有利的,而前期地殼淺埋為喜馬拉雅期生烴保留了物質基礎,因此Ⅱ2型和Ⅱ4型埋藏模式對生烴,尤其是生油最為有利,同時由於喜馬拉雅期二次生烴成藏時間短,因而散失較少,具有較好的保存條件。目前已在Ⅱ2型和Ⅱ4型構造疊合構造單元發現了源自前古近系的油氣藏,如冀中坳陷蘇橋-文安地區、黃驊坳陷的孔西潛山和東濮坳陷的文留氣田。此外,對於持續沉降的I型疊合構造單元,如果早期沉降速度小,沉積厚度薄,也是有利的前古近系烴源岩生烴區,如烏馬營氣藏。

㈡ 疊合盆地的烴源岩發育特徵

疊合盆地在發展演化過程中,由於地殼多旋迴構造運動,造成盆地基底時升時降,盆地水體時深時淺,由此導致沉積建造的多旋迴性,形成多個完整的生儲蓋組合。一般地講,在一個沉積旋迴的初期,沉降面積相對較小,地殼沉積形成的沉積空間往往被沉積物所充填,水體通常較淺,沉積物較粗,為有利儲層發育時期;旋迴中期,地殼仍以負向運動為主,盆地范圍和水體面積較大,為欠補償或補償沉積背景,盆地的水體深度較大且持續時間較長,故暗色泥岩厚度大,有機質豐富,為良好的烴源岩(同時也是有利蓋層)發育時期;沉積旋迴發育晚期,沉積速度小於沉積補償速度,沉積物逐漸變粗,也是有利儲層發育時期。中國疊合盆地發育的時間跨度很大,可以從新元古代到第四紀,綿延達8億年。在這樣長的時間內,構造背景、成盆機制、沉積環境和熱體制都幾經變化,導致同一個負向構造-沉積單元內發育多套生烴層系與相關的生儲蓋組合以及每一套生烴層系和相關生儲蓋組合規模與質量的巨大變化,也導致不同層系的生烴潛力、成藏過程與油氣分布的顯著差異。上述這些差異都與烴源岩的發育與生烴歷史密切相關。本節將就疊合盆地烴源岩的發育與成烴特徵進行總結。

中國主要含油氣盆地均發育多套烴源岩系(表 6-1,圖 6-2)。從烴源岩時代上來看,從震旦系至第四系均有發育。每一套烴源岩在平面上有多個生烴中心。從沉積相來看,海相、海陸交互相、陸相均有優質烴源岩發育,並以陸相生烴和成藏的規模最大。從震旦紀—早古生代的海相碳酸鹽岩分布面積達300×104 km2 ,沉積厚度大,主要分布在華北地區、鄂爾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經過多年勘探,已發現一批分布在海相地層中的大、中型油氣田,但與陸相盆地相比,其中獲得的油氣儲量所佔總儲量的比例仍較低,這與勘探程度不高有很大關系,也與古生界有利生烴和成藏的原盆地破壞嚴重與古生界經歷多期構造運動,油氣的散失量比較大不無關系。

表6-1 我國主要含油氣系統烴源岩特徵表

圖6-2 中國主要含油氣盆地烴源岩分布圖

塔里木盆地主要發育海相、海陸過渡相和陸相四套有機質豐度很高的烴源岩,即寒武系、中—上奧陶統、石炭—二疊系和三疊—侏羅系。油源對比證實,台盆區海相油氣的主力烴源岩是寒武系和中、上奧陶統泥岩、碳酸鹽岩。寒武系烴源岩厚約 260m,有機碳含量為0.5%~5.52%,R0 為1.64%~2.55%,是高—過成熟烴源岩;中、上奧陶統烴源岩分布於塔中北坡和塔北南坡,厚約80~130m,有機碳含量為0.5%~5.54%,R0 為0.8%~1.3%,為一套現今正處於生油高峰的烴源岩;石炭—二疊系為海相和海陸交互相烴源岩,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區,分為濱海沼澤相和台地相兩種類型,以前者為主。石炭系濱海沼澤相烴源岩發育於卡拉沙依組砂泥岩段和含灰岩段,包括暗色泥岩、炭質泥岩和煤岩3種。有機質含量較高,乾酪根類型以 III型為主,其次為 II型。台地相烴源岩主要發育於巴楚組生屑灰岩段,主要為泥質紋層、條帶狀泥晶灰岩、泥質泥晶灰岩、生屑砂屑灰岩,有機質豐度較高,乾酪根類型以 II2 和 III型為主;中生界烴源岩主要分布在庫車和塔西南前陸盆地。庫車前陸盆地的油氣主要來源於湖沼相三疊系、侏羅系泥岩和煤系,烴源岩厚度可達800m。生烴母質主要來自高等植物,乾酪根類型以 III型為主。三疊系烴源岩中也有 II型乾酪根。塔西南前陸盆地中下侏羅統有機質豐度較高。喀什凹陷庫茲貢蘇和楊葉剖面上暗色泥岩有機碳、氯仿瀝青「A」和總烴均達好生油岩標准,總體評價為好生油岩;西南緣中、下侏羅統暗色泥岩為中—好生油岩,乾酪根類型以III型為主,其次為 II型。侏羅系烴源岩在喀什凹陷和葉城凹陷中心分別達到高成熟階段,而在凹陷邊緣露頭區有機質成熟度相對較低。

可以看出,在塔里木盆地發育多套烴源岩系。烴源岩時代跨度大。既有海相寒武紀、奧陶紀腐泥型烴源岩,又有海陸交互相石炭紀—二疊紀腐殖型為主的烴源岩,還有湖沼相三疊—侏羅紀腐殖型烴源岩。烴源岩成熟度差異顯著,從寒武紀的高—過成熟至三疊—侏羅紀的低熟—未熟均有。如果考慮地史上熱體制和古地溫的變化,生烴歷史和油氣相態垂向和平面上均變化較大。這便造成了疊合盆地中油氣生排烴有多期、油氣相態多樣以及差異生排烴和成藏。這與單一旋迴盆地一期生烴和成藏的特徵有明顯不同。

准噶爾盆地現已證實的烴源岩全為陸相,從古生代到新生代均有。自下而上主要發育7套烴源岩,即:①石炭系;②下二疊統佳木河組和風城組;③上二疊統下烏爾禾組、蘆草溝組、紅雁池組和平地泉組;④中上三疊統;⑤中、下侏羅統八道灣組、三工河組和西山窯組;⑥下白堊統與⑦下第三系。目前已證實的石炭系烴源岩有下石炭統的滴水泉組(C1 d)及上石炭統的石錢灘組(C3 sh),分布在盆地東部的五彩灣凹陷及大井凹陷。下二疊統烴源岩主要分布在盆地西北緣的瑪納斯湖凹陷和盆一井西凹陷以及天山山前的昌吉凹陷。上二疊統蘆草溝組、紅雁池組與平地泉組烴源岩主要分布在昌吉凹陷東部和盆地東部地區。三疊系和中下侏羅統烴源岩在盆地南部昌吉坳陷發育最好。而下白堊統和下第三系烴源岩主要分布於盆地南緣。

五彩灣凹陷鑽遇的石炭系滴水泉組是一套暗色泥岩、炭質泥岩並夾有煤線的濱海相沉積組合。該套烴源岩有機碳含量為1%~2%,成熟度 R0 在1.23%~1.66%之間,處於成熟—高成熟階段,生烴母質為 III型乾酪根,是一套較好的烴源岩。最大厚度600m。

下二疊統佳木河組烴源岩主要分布於瑪湖-昌吉的「L」型凹陷內。受西緣逆沖帶的切割,厚度向盆地邊緣加厚,最大可達 250m以上。有機碳含量 0.09%~2.0%,平均為0.56%。乾酪根類型以 III型為主,個別為 II2 和 II1 型。實測 R0 分布在 1.38%~1.9%之間,是一套較差的烴源岩。下二疊統風城組為黑灰色泥岩、白雲質泥岩、凝灰質泥岩、凝灰質碳酸鹽岩。厚度約200~500m。有機碳含量平均為1.26%,乾酪根類型多為I—II型,R0 為0.85%~1.16%,處於成熟—高成熟階段,是一套較好—好的烴源岩。

上二疊統下烏爾禾組烴源岩分布在西北緣、腹部和南緣西部。艾參1井烏爾禾組暗色泥岩厚178m,是淺湖—半深湖相沉積。有機質豐度普遍較低,有機碳含量為 0.67%~1.40%,乾酪根類型為 III型;處於成熟—高成熟階段,是一套差—較好烴源岩。上二疊統蘆草溝組主要分布在博格達山前凹陷,地面出露的為一套油頁岩。這套地層有機質最為豐富,有機碳含量平均為7.45%,氯仿瀝青「A」平均為0.44%,乾酪根類型大多為II1—I型,鏡質體反射率為 0.50%~0.91%,處於低成熟—成熟階段,是一套很好的烴源岩。紅雁池組主要分布在南緣山前凹陷,有機碳含量為0.41%~5.18%,氯仿瀝青「A」平均為0.04%~0.434%。乾酪根類型大多為 III型,處於低熟—成熟階段,為一套好烴源岩。平地泉組主要分布在盆地東北緣克拉美麗山前五彩灣-大井凹陷,為黑色白雲岩夾灰色泥岩。主要生烴層段平二、平三段有機質豐度較高,平均為 3.12%,有機質類型以偏腐泥型的混合型(II1)為主。R0 大多分布在 0.54%~1.21%之間,處於成熟—高成熟階段,是一套好的烴源岩。這是盆地東部最重要的烴源岩層系之一。

上三疊統烴源岩在盆地中廣泛分布,主要為一套穩定的細粒沉積,但有機質豐度不高,類型較差,生油氣潛力低。目前在盆地內尚未發現與此套烴源岩相關的油氣。

中下侏羅統是一套湖沼相的含煤沉積建造,主要烴源岩是煤岩、暗色泥岩和炭質泥岩,在陸梁-三個泉凸起上厚度為 600~800m,在坳陷中厚度更大,可達 1300~3800m,其中暗色泥岩和含煤地層分布范圍廣,成為盆地重要的油氣源岩。八道灣組暗色泥岩有機碳含量低,屬非—較差烴源岩。乾酪根類型以 II2—III型為主,向昌吉凹陷深處有機質類型可能變好。三工河組有機碳含量西北緣平均為1.54%,較南緣(1.80%)略低,而高於東部(1.30%)。乾酪根類型以 II—III型為主。西山窯組暗色泥岩有機質豐度絕大多數在較差生油岩范圍內,以 III型乾酪根為主。頭屯河組暗色泥岩有機質豐度最高。中下侏羅統煤層分布廣泛。八道灣組和西山窯組的煤岩有機碳含量平均在 60%以上。侏羅系烴源岩在邊緣地區基本上處於未成熟—低成熟階段,在昌吉凹陷深部會有較高的成熟度。

下白堊統烴源岩發育在南緣地區,為灰綠色泥岩,有機質豐度普遍較低,局部可達3.07%。乾酪根類型為 I—II型,成熟度普遍較低,R0 小於 0.5%,在昌吉凹陷深處可能達到成熟。

下第三系安集海可組出露於南緣第三系背斜帶,暗色泥岩 500~800m,有機碳含量低,為0.04%~1.15%,乾酪根類型為II型。獨山子油田中部分低成熟原油、霍爾果斯油苗可能與其有親緣關系。

准噶爾疊合盆地中發育多套烴源岩,雖然均為陸相,由於形成的環境不同,乾酪根類型不同,I、II、III型均有,生烴機理與生成產物差別也很大;由於不同構造部位盆地疊加改造歷史不同,成熟度差異很大,生烴的過程也發生變化。

鄂爾多斯盆地的烴源岩主要有下古生界海相、上古生界海陸過渡相和中生界陸相三套。

下古生界烴源岩主要是馬家溝組和平涼組海相碳酸鹽岩與泥質岩,有兩個較厚的沉積區帶,一個是盆地西緣的「L」型地帶,現今大多已成為褶皺帶,僅在現今環向斜的深部-渭北隆起帶南北兩側的有限地帶有保存;另一個是盆地內部中央隆起以東的榆林-靖邊-志丹地區,為寒武—奧陶紀時期的台內窪地。目前鑽井揭示的有機碳含量為 0.11%~0.26%,豐度指標偏低,乾酪根主要為 I型和 II型,但不排除向深層會有更好烴源岩存在的可能性。目前這套烴源岩成熟度偏高,主要以生氣為主。

上古生界烴源岩主要是海陸過渡相及陸相煤系與暗色泥岩。主要發育於中石炭統本溪組(C2 b)、上石炭統太原組(C3 t)、下二疊統山西組(P1 s),分布較為廣泛。煤系主要分布於太原組和山西組,一般厚度8~16m。暗色泥岩分布於山西組、太原組,厚10~100m。有機質類型主要為腐殖型。

中生界烴源岩以暗色泥岩、油頁岩、炭質泥岩為主,縱向上主要發育於上三疊統延長組,是一套半深—深湖相,分布面積達(8~10)×104 km2 ,為中生界的主要生油源岩。延長組以腐殖型—腐泥型(II1 )為主,並有少量腐泥型。侏羅系延安組屬沼澤相沉積,主要為炭質泥岩及暗色泥岩,以腐殖型(III型)為主,並有少量腐泥—腐殖型(II2 型)。

鄂爾多斯盆地發育的三套烴源岩都已在盆地中形成了有經濟價值的油氣聚集。其中上古生界和中生界是已經發現油、氣儲量的主要貢獻者,下古生界雖在已發現的中部天然氣田中檢測出其貢獻,但貢獻總量不大,不排除隨著勘探深化,在針對下古生界風化殼天然氣聚集目標的勘探中會越來越發現更多源自下古生界的天然氣藏的可能性。從烴類相態看,古生界發育的兩套烴源岩系因成熟度高和母質類型親氣性的原因,主要形成天然氣聚集,中生界烴源岩因母質類型和成熟度適中主要形成石油聚集。從分布看,下古生界烴源岩分布有地域性,上古生界烴源岩則有廣泛性,而中生界烴源岩則主要分布在北緯30°線的南部。烴源岩的地域分布決定了油氣勘探領域的選擇。

四川盆地主要烴源岩為下寒武統暗色泥質岩、下志留統暗色泥質岩,下二疊統暗色泥質、泥晶灰岩,下侏羅統暗色泥岩及上二疊統、上三疊統暗色泥質岩和煤系。烴源岩時代跨度大,沉積相類型多變,有機質類型和豐度差異大。

下寒武統筇竹寺組烴源岩為一套黑色含炭質頁岩、砂質頁岩。盆地內厚度為 50~375m。志留系龍馬溪組烴源岩為黑色頁岩、深灰色泥岩,富含筆石,有機質豐度高,平均為1.1%。烴源岩主要分布於盆地南部、東部和北部地區,厚度一般都大於100m,僅部分地區為50~100m。下志留統生氣量大,是川東地區石炭系及部分川南地區志留系氣藏的主力氣源岩。

下二疊統烴源岩以碳酸鹽岩為主,平均厚約 300m。泥質岩多以夾層出現,平均厚度只有10m左右。上二疊統龍潭組為煤系烴源岩,有暗色泥岩和煤岩兩類。暗色泥岩分布廣,在盆地內厚度多在20m以上,煤層相對較薄。

下三疊統嘉陵江組烴源岩主要為碳酸鹽岩,平均厚度約為 400m。中三疊統雷口坡組烴源岩主要為深灰色白雲質泥岩和碳酸鹽岩,平均厚度為230m。上三疊統須家河組暗色泥岩並夾有煤岩,有機質類型為腐殖型,以生氣為主。泥質岩在全盆地厚10~1500m,煤層厚2~25m,川西是烴源岩最厚的地區,其一般厚400m,最厚可達1500m。煤岩烴源岩在龍門山前最發育,具多層分布特徵,可達數十層,單層厚度最大可達1m左右,累計厚度可達25m以上。侏羅系自流井群黑色頁岩與介殼灰岩互層,含大量湖相生物,有機質豐富,有利烴源岩厚度可達80~90m。

多套烴源岩有機質類型差異和演化歷程的不同,形成的產物相差很大。高—過成熟的古生界烴源岩形成大量天然氣藏,III型乾酪根為主的上三疊統烴源岩也形成大量天然氣,僅成熟度處在生油窗內的侏羅系湖相泥岩形成了一定量的石油聚集。

松遼盆地為侏羅紀斷陷和白堊紀坳陷形成的疊合盆地。白堊紀大型坳陷盆地階段發育了穩定的、巨厚的湖相泥岩。在中央坳陷區形成了厚達700~1000m、富含 I型乾酪根的青山口組和嫩江組黑色泥岩,為特大型油田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油源條件。根據地球化學分析確定,青一、二、三段和嫩江組一段是主要烴源岩,而姚家組的二、三段、嫩二段和侏羅系也有一定的生烴能力,但成藏規模不大。侏羅紀斷陷盆地發育階段主要沉積煤系烴源岩,是松遼盆地天然氣聚集重要氣源岩。

雖然松遼盆地侏羅系、白堊系兩套烴源岩形成時代很近,但發育於疊合盆地的不同階段,有機質類型和熱體制差異大,因而一個以油為主,另一個則以氣為主。

上述分析表明,中國疊合含油氣盆地大都發育了多套烴源岩系。由於這些烴源岩發育於疊合盆地不同演化階段,成盆背景、原盆地規模、沉積組合、保持程度、熱體制與後期遭受改造的程度都有很大變化,一來它們在盆地油氣聚集總量中的貢獻變化很大、油氣的成藏過程與分布、油氣相態也有很大不同。加之疊合盆地不同構造單元所經歷的構造變動不同,深層所處的溫壓條件也有較大差異,因而生烴和成藏的過程變化比較大。有些已經超出了傳統或經典石油地質的認識范圍,諸如深層超壓條件下乾酪根熱降解生烴演化的速度變緩、生烴門限滯後與「液態窗」跨度變大等,都導致了對疊合盆地深層烴類相態、勘探「死亡」界線確定與生、排烴機理以及深層油氣資源經濟性等方面一系列的認識變化。另外,對疊合盆地中的多套烴源岩系,由於埋藏歷史不同,加之有機母質構成上的變化,烴類相態的垂向分帶性並不明顯。平面上油、氣聚集也常常混生,很難清晰劃帶。油氣的成藏雖然有早生性和多期性,但晚期生成和成藏的現實性正在被勘探揭示,顯得愈來愈重要。上述都是由於疊合盆地多套烴源岩發育及其被埋藏以後遭受的多變歷史所引起的,是疊合盆地石油地質條件的特殊性之一。

㈢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關於石油的形成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

一、生物沉積變油: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

二、石化油: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這個理論認為在地殼內已經有許多碳,有些碳自然地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氫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輕,因此沿岩石縫隙向上滲透。石油中的生物標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熱的微生物導致的。

目前,第一種說法較廣為接受。

(3)石油烴檢測為什麼用時間窗定性擴展閱讀:

石油是由碳氫化合物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質液體。它成分主要有: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粘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

石油主要被用作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在2012年組成世界上最重要的二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劑、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被稱為「工業的血液」。

㈣ 成像測井在復雜油氣藏儲層評價中的應用

王曉暢 張 軍 李 軍 張松揚 胡 瑤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北京 100083)

摘 要 中國石化在國內外油氣勘探中所面臨的對象日益復雜且具有多樣性,常規測井已不能滿足這些復雜儲層評價的需要。成像測井能夠全方位反映地層結構和 「四性」 特徵,在儲層評價過程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井壁電成像測井能夠直接觀測岩石結構特徵,有效識別裂縫和溶蝕孔洞,並滿足儲層評價對裂縫參數定量計算的要求。核磁共振成像測井能夠直接探測到不同的孔隙度,分析孔徑分布情況,通過不用的測量方法識別流體性質,並能夠有效計算儲層含水飽和度。兩者結合在松南油田火山岩和塔河油田海相碳酸鹽岩儲層綜合評價中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改善了測井對地層油氣評價的准確性,非常適合於評價非均質性強的復雜油氣藏,在直觀顯示地質現象和儲層特徵上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 井壁電成像 核磁成像 復雜油氣藏 儲層評價

Application of Imaging Logging in ReservoirEvaluation of Complex Reservoirs

WANG Xiaochang,ZHANG Jun,LI Jun,ZHANG Songyang,HU Yao(SINOPEC Exploration & Proction Research Institute,Beijing 100083)

Abstract SINOPEC is facing increasingly complex and various petroleum prospecting problems inland and abroad.Convertion logging can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this kind of complex reservoirs.Imaging logging can reflect stratigraphic structure and four property characteristic omnidirectionally,and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e reservoir evaluation.Resistivity Imaging Logs can observe rock structure character directly and identify fracture and vug effectively,and meet the reservoir evaluation demands for fracture parameters quantitative calculation.NMR can detect the porosity of different size of pore,analysis the aperture distribution,identify fluid property by different measure mode,and compute water saturation effectively.Their application in evaluation of volcanic reservoirs in Songnan Gas Field and carbonate reservoir in Tahe Oilfield got good results,improving the accuracy of logging evaluation.The method is very useful to evaluate strong heterogeneity complex reservoir.The capacity of visual display of geological phenomena and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is irreplaceable.

Key words FMI;NMR;complex reservoirs;reservoir evaluation

中國石化在國內外油氣勘探中面臨的對象日益復雜且具有多樣性,以碳酸鹽岩、火山岩、變質岩等為代表的復雜油氣藏在勘探開發中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其地層特徵主要表現為復雜的岩性和儲集空間、強非均質性等,導致構造內部顯示不明顯、儲層流體性質難以識別、儲層參數精確計算以及儲層有效性評價困難,常規測井已不能滿足對這些復雜儲層進行評價的需要。成像測井為復雜油氣藏儲層評價提供了大量豐富以及更為精細的地層信息,與常規測井相比,具有定向測量、圖像直觀、解析度相對較高等優勢,能夠全方位反映地層結構和 「四性」特徵,在儲層評價過程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了成像測井中的井壁電成像測井和核磁共振成像測井在儲層評價中的作用,並對松南油田火山岩地層和塔河油田海相碳酸鹽岩地層實際資料進行了綜合評價,取得了良好效果。

1 井壁電成像測井在儲層評價中的應用

井壁電成像測井能獲得全井段細微的井周電阻率變化數據,經過一系列校正處理(如深度校正、速度校正和平衡等處理)後,用一種漸變的色板(通常為黑—棕—黃—白)對電阻率數值由低到高進行刻度,最終形成的電阻率圖像可以直接清晰地反映地層岩性和物性的變化。

1.1 准確識別岩石結構

在火山岩中,即使岩石化學成分相同,如果成因、結構不同,其岩石類型和名稱也會不同,因此,僅用反映成分特徵的常規測井曲線很難將這類岩石區分開。井壁電成像測井能在微觀上分析細致結構特徵,為研究火山岩岩性特徵提供了豐富的地址信息。

1.1.1 熔岩結構

圖像整體由特高阻、高阻亮色或低阻暗色組成,多具流紋構造和塊狀構造。當組成岩石的礦物顆粒成分或岩屑、晶屑較大時,會在圖像上產生斑點效應(圖la)。

圖1 不同結構井壁電成像圖像

1.1.2 熔結結構

圖像由高阻亮色岩屑、晶屑,中低阻橙色火山灰流和黑色低阻條紋橢圓形斑點組成。高阻亮色岩屑、晶屑大小不均,平均在5 ~10cm之間,排列具有方向性,壓扁拉長特徵明顯。中低阻橙色火山灰流具有成層性特徵,岩屑、晶屑分布其間(圖1b)。

1.1.3 火山碎屑結構

圖像宏觀上具有粒度特徵,高阻亮色不規則角礫與中低阻暗色凝灰交織組成。高阻亮色角礫大小不均,顆粒間相互支撐,混雜堆積,稜角清晰,不具磨圓特徵(圖1c)。

1.2 精細評價次生孔隙

裂縫及溶蝕孔洞對儲層的產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發育情況往往決定了儲層質量。井壁電成像測井能夠對裂縫、溶孔、溶洞等進行精細描述,特別是能夠成功地表徵裂縫的實際特徵,並且進一步進行定量評價。

1.2.1 定性識別

裂縫在成像圖上由於受泥漿的浸染呈深色的正弦曲線顯示,有效裂縫由於總是與構造運動和溶蝕相伴,因而一組裂縫的正弦線一般既不平行又不規則。溶蝕孔洞的高電導異常邊緣呈浸染狀且較圓滑,溶洞與周圍地層的電導率是漸變的,多見於儲層段(圖2)。

圖2 次生孔隙在井壁電成像上的特徵

1.2.2 定量評價

1.2.2.1 裂縫和孔洞參數

在定性識別裂縫和溶蝕孔洞的基礎上,可以定量計算出表徵裂縫和溶蝕孔洞的參數,這樣有利於分析儲層的有效性。裂縫和溶蝕孔洞評價的參數及計算方法見表1。

表1 次生孔隙參數情況統計

1.2.2.2 孔隙度譜分析

標定的井壁電成像圖像實際上是井壁的電導率圖,利用Archie公式能夠將圖像轉變為孔隙度圖像(圖3)。通過對1.2inch窗長圖像上孔隙的分析統計,便可確定基質孔隙與相對大孔隙的分界點,從而確定基質孔隙與相對大孔隙的比率,基質孔隙加相對大孔隙等於總孔隙。若處理出的頻率分布圖只有一個峰,說明孔隙發育比較均勻,而峰值帶的寬窄反映非均質性的強弱,峰值帶寬說明非均質性強。

圖3 井壁電成像次生孔隙定量處理成果圖

2 核磁共振成像測井在儲層評價中的應用

核磁共振測井是一種以氫核與外加磁場的相互作用為基礎,研究包含在流體(水、油和天然氣)中氫的天然含量和賦存狀態的測井方法。M0、T1、T2就是核磁共振測井要測量和研究的對象(M0為磁化強度,T1表示縱向弛豫時間,T2表示橫向弛豫時間),從中可以得到3種信息,即岩石孔隙中的流體含量、特性以及含流體的孔徑,其結果一般不受骨架影響。

2.1 直接探測儲層不同的孔隙度

核磁共振測井所使用的孔隙度模型如圖4所示,T2分布譜的總面積代表地層的總孔隙體積,T2中衰減很快的分量是粘土礦物吸附水,其次T2中衰減相對較快的分量對應於地層中毛細管束縛水,而衰減較慢的分量是地層中可動流體的貢獻,因此可以通過T2分布確定粘土束縛水孔隙度、毛管束縛水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及總孔隙度。

圖4 核磁共振測井孔隙度模型

2.2 精細描述孔徑分布情況

通過核磁測井資料的精細處理(圖5),將T2時間劃分成6個不同的區間進行解譜,即得到不同類型的孔隙度,分別是:粘土孔(T2:0.3~3 ms),微孔(T2:3~10ms),小孔(T2:10~30ms),中孔(T2:30~100ms),大孔(T2:100~300ms),超大孔(T2:300~3000ms)。對於某一儲層,若孔徑分布曲線展示中孔和(超)大孔的值所佔比例較大,說明該儲層孔隙結構以中孔和大孔為主,孔隙中可動流體所佔體積較大,因而儲層的產液水平較高。因此,利用核磁測井資料研究儲層孔隙結構特徵、判別儲層產液能力高低,可以優選試油層位,提高經濟效益。

圖5 核磁共振資料精細處理成果圖

2.3 有效評價儲層含油氣性

2.3.1 定性識別流體性質

不同流體有不同的核磁共振特性(圖6),表2是在一定條件下測得的不同流體的核磁共振特性,可見:水與烴(油、氣)的T1差別很大,油與氣的T2差別很大,液體(油、水)與氣體的擴散系數差別也很大,利用流體的這些差異,在一定條件下,利用兩次不同等待時間的雙TW測井進行差譜分析或利用兩次不同回波間隔的雙TE測井進行移譜分析,可識別油氣的存在及類型。

表2 岩石骨架及孔隙流體的核磁共振特性

2.3.2 定量計算含水飽和度

2.3.2.1 差譜法計算含水飽和度

針對雙極化時間核磁共振測井,根據烴與水的T2差異,依賴二相特徵弛豫反演回波差分信號,根據確定的烴視孔隙度,經T1校正、含烴指數校正得到含烴孔隙度和含烴飽和度。具體公式主要為:

圖6 核磁共振資料識別流體性質成果圖

油氣成藏理論與勘探開發技術: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2011年博士後學術論壇文集.4

式中:φTwL和φTwS分別為長等待時間和短等待時間的孔隙度;φh 、φw、φe和φcl分別為含烴孔隙度、含水孔隙度、有效孔隙度和含粘土水孔隙度;TwL和TwS分別為長等待時間和短等待時間;Tlh和T1w分別為烴和水的縱向時間;HIh和HIw分別為烴和水的含氫指數;Sh為含烴飽和度。

2.3.2.2 轉換成毛管壓力計算含水飽和度

從理論上講核磁共振T2分布譜和毛管壓力曲線都表示了與孔隙尺寸和孔隙吼道相關的孔隙體積的分布,因此,可得到毛管壓力和核磁T2分布譜之間的關系式:

油氣成藏理論與勘探開發技術: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2011年博士後學術論壇文集.4

式中:Pc為毛管壓力;T2為弛豫時間;γ為旋磁比;ρ為岩石表面弛豫率;θ為接觸角度;r1為毛管半徑;V為孔隙體積;S為孔隙面積。

利用岩心分析的毛管壓力曲線刻度核磁T2分布譜確定系數(2γ·ρ·cosθ/r1)·(V/S),就可以利用核磁T2分布譜計算連續的毛管壓力曲線。實際處理中將上式改為如下形式:

油氣成藏理論與勘探開發技術: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2011年博士後學術論壇文集.4

式中:A、B、C和D為與孔隙結構相關的待定系數,需由岩心刻度確定;Ktim為滲透率。

在已知自由水界面的情況下,可以利用下式把自由水界面以上的高度轉換成毛管壓力:

油氣成藏理論與勘探開發技術: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2011年博士後學術論壇文集.4

該式與核磁計算的毛管壓力曲線相結合就能夠計算儲層含水飽和度。

3 成像測井儲層綜合評價應用實例

將井壁電成像測井與核磁共振成像測井相結合,可以得到更為詳盡的儲層評價所需的岩性、物性、含油性信息。在常規測井資料解釋的基礎上,合理分析井壁電成像與核磁共振成像,能夠提供更為精確的地層描述信息。

實例1:圖7為松南地區某預探井的測井處理解釋成果圖,圖中:4076~4100m層段井徑測井顯示該段井眼狀況好,測井質量可靠,在常規測井三孔隙度曲線和電阻率曲線上,該層段與上下井段響應相似,並無明顯的儲層發育特徵。但在成像測井響應上,井壁電成像處理結果顯示:儲層以凝灰岩為主,高導縫和微裂縫發育,有14條高導縫和43條微裂縫,溶蝕程度相對較強,計算儲層孔隙度分布集中在7%左右,劃定該段儲層屬裂縫-孔隙型。核磁共振測井顯示儲層孔隙度為7%左右,儲層物性相對好。

圖7 松南地區某預探井測井精細處理成果圖

實例2:圖8為塔河某評價井的測井處理解釋成果圖,5525~5536m井段常規測井電阻率表現為高阻背景下的低阻,初步解釋為儲層。由成像測井成果可知:井壁電成像測井圖像上顯示岩石破碎嚴重,裂縫發育,處理結果表明該層段發育大量中高角度裂縫;核磁共振測井顯示:該井段頂部孔隙結構發育良好,該井為雙Tw測井,採用差譜法處理,結果顯示該層頂部含氣情況良好,試油5525~5536m,7mm油嘴產量為4.2m3/d。

圖8 塔河地區某預探井測井精細處理成果圖

4 結 論

成像測井通過在松南油田火山岩和塔河油田海相碳酸鹽岩儲層評價中的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為儲層精細描述提供了可靠的岩性、物性、電性和含油性等信息,改善了測井對地層油氣評價的准確性、對儲量計算的合理性、對產能預測的可靠性、對油氣田增產措施評價的可能性,並且非常適合於評價非均質性強的復雜油氣藏,甚至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鑽井取心對地層進行精細描述,其在直觀顯示地質現象和儲層特徵上所發揮的作用是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

參考文獻

[1]劉之的,劉紅歧,代詩華,等.火山岩裂縫測井定量識別方法[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2008,27(5):132~134.

[2]張瑩,潘保芝,印長海,等.成像測井圖像在火山岩岩性識別中的應用[J].石油物探,2007,46(3):288~293.

[3]朱海華,趙丹榮,宋明先,等.成像測井在火成岩中的應用[J].石油儀器,2007,21(3):63~66.

[4]何緒全,張健審.測井新技術在碳酸鹽岩儲層測井評價中的應用[J].天然氣勘探與開發,2003,26(1):43~48.

[5]閻相賓.塔河油田奧陶系碳酸鹽岩儲層特徵[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02,23(3):262~265.

[6]樊政軍,柳建華,張衛峰.塔河油田奧陶系碳酸鹽岩儲層測井識別與評價[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08,29(1):61~65.

㈤ 油氣有機成因學說

早在 18 世紀中葉,前蘇聯化學家羅蒙諾索夫 ( 1763) 根據他對石油化學的研究,認為石油和煤炭一樣是由泥炭在高溫作用下 ( 蒸餾) 所生成。這是最早的石油有機成因論,常被稱為蒸餾說。羅蒙諾索夫算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研究石油並力圖解釋石油成因的學者。

20 世紀上半葉,有機成因理論得到大量實驗的支持而獲得了空前發展,有機成油說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可,其優勢日趨明顯。

有機學派混成說經過波東尼 ( G. Potonie,1906) 的發展,實際上已形成近代生油概念的雛形。波東尼認為動植物都是成油的原始材料,它們和礦物質點一起形成腐泥岩,後者再經天然蒸餾即可產生石油。在混成說基本確立之後,人們轉而注意到有利生油的生物化學組分。於是又先後出現過脂肪說、碳水化合物說、蛋白質說等。

古勃金 ( И. М. Губкин,1932) 認為,各種生化組分均可參與生油,它們可來自海洋動植物殘體,也可來自陸地攜入的生物分解產物; 含有這些分散有機質的淤泥就是將來生成石油的母岩; 母岩在早期主要由於細菌的作用而產生分散態石油,晚期由於負荷加大將油水一起擠入多孔岩層,繼後油水按比重分開並運移聚集到層內一定的部位後形成油氣藏。此間俄國學者維爾納茨基還研究了有機質的地質作用,在其 《地球化學概論》( 1933) 中詳細討論了石油的有機組成和有機成因,提出了碳循環模式。從此成油理論步入了地球化學研究階段。古勃金和維爾納茨基將石油有機成因說推向新的高度,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烴源岩理論。

石油的有機成因觀點逐步得到了地質學家和地球化學家的認同,但對有機質的成烴演化過程歷來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認識和假說,這些不同認識間的爭論歸結起來可概括為石油是成岩早期形成的還是成岩晚期生成的,這就是石油有機成因的早期成油說和晚期成油說。

史密斯 ( P. V. Smith,1954) 引進先進分析技術,首次在現代沉積物中發現了烴類。這是一次飛躍性的突破,他為此獲得了諾貝爾獎。這一時期研究者從地質學、地球化學以及生物學等角度通過成烴母質、成烴過程、地球化學條件及物理-化學環境等方面論述了石油的早期形成與聚集。

20 世紀 50 年代中期開始,由於色譜,特別是氣相色譜技術的應用,使地質體中微量可溶有機質的研究得到了快速發展。Bray & Evans ( 1961) 和 Cooper ( 1963) 提出,現代沉積物和生物體中的正烷烴碳數分布具有奇偶優勢,正脂肪酸的碳數分布具有偶奇優勢,而在古老沉積物和石油中不具備這些優勢。同時現代沉積物中烴類豐度極低,難以構成大規模油氣聚集。這一發現動搖了沉積有機質直接成油 ( 早期成油說) 的觀點,為有機質高溫降解成油理論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這一時期,石油工業和石油地質學發展迅速,有機地球化學成功地應用於石油成因和形成條件諸方面的研究上,石油有機成因理論得到進一步充實和發展。大量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不僅是烴類的富集過程,更主要的是烴類的新生過程。在有機質改造過程中,只有達到一定溫度或埋藏深度時,有機質才能大量轉化成石油 ( Abelson,1953; Philippi,1965; Tissot et al. ,1972) 。Pusey Ⅲ ( 1973)根據古地溫研究指出,原油在地下一定溫度和深度范圍內分布,提出了 「地溫窗」和「液體窗」的概念。由於這些研究顯示大量生油階段是有機質處於成岩作用的晚期階段,同時認為生油原始物質主要是岩石中的不溶有機質———乾酪根,因此這一時期逐步形成了乾酪根晚期成油理論。Tissot & Welte ( 1978) 和 Hunt ( 1979) 先後發表了兩部專著,對這一成烴理論作了系統的、科學的論述,形成了一個相當完整的成油理論體系。這一理論揭示了常規油氣的生成演化規律,而據此衍生出油氣潛力評價的地球化學參數和研究方法,已成為近代油氣勘探的主要指導思想和准則,且取得了顯著成效。

值得一提的是,唯海相生油論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很盛行。但從 Кpзг ( 1923) 開始認為陸相植物是石油的原始物質,南廷格爾曾於 1939 年探討過陸相生油的可能。20 世紀 40年代,我國學者潘鍾祥、黃汲清等以中國油田實例豐富的資料,論證了陸相生油是客觀存在的現實,動搖了唯海相生油論,現在陸相生油理論得到了普遍認可。

不難看出,在各個時期除主流派外,在某些問題某個環節上持有不同觀點者不乏其人。但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知識的積累,油氣有機起源說不僅有了充分的論據,而且形成了相當完整的體系,從而被大多數業內人士所接受。

石油和天然氣的成因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理論問題。盡管目前油氣有機成因理論日臻完善,在油氣勘探實踐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並不能由此否定油氣無機成因理論的科學價值。

㈥ 地球上的石油資源是怎麼來的真的是生物構成的嗎

有些人認為石油一般是由史前的海洋生物和一些藻類的變化形成的。經過長期的地理變化之後,這些有機物和淤泥開始在地下形成厚厚的沉積岩,然後在高溫高壓的作用下形成油頁岩。

當然,面對這兩種理論,古生物屍體形成石油理論還是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的。只不過有些時候面對生物屍體形成實體的理論無法解釋,只能夠靠取非生物成有理論來支持。

㈦ 為什麼石油勘測,要晚上放炮,影響居民休息

應該是說鑽井完事後測井取心吧。這個放炮是為了在井壁上取下岩石顆粒。這個最嚴重的後果是井壁坍塌,所以一般情況下,放炮以後井隊一定要通井的。
不是完了要放炮,是勘探的過程中就要放,實際上就是以放炮產生人工地震,採取地震波數據,反演研究地下構造情況,分析是否存在油氣。 石油(英文、拉丁語:petroleum),又稱原油,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有時有點綠色的)液體。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它由不同的碳氫化合物混合組成,其主要組成成分是烷烴,此外石油中還含硫、氧、氮、磷、釩等元素。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組成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
拓展資料:
一、 為什麼過年晚上放鞭炮,沒有人說是影響休息呢?
馬上就要過年了,這過年的話題就是最熱的了,中國過年的氣分十分濃厚,另西方國家都很羨慕,現在我們的農歷春節把西方的聖誕節都壓得喘不過氣來。不過,因為聖誕節和我們的春節並不同步,所以相互之間並沒有太大的干擾,做為商業吵作的話題在中國年青人里還算很熱吧。
過春節一定要放鞭炮,這是我們的春節最熱鬧的氣分之一。春節放鞭炮是大傢伙的共同行為,沒有人會反對,放鞭炮的人還佔大多數。不放鞭炮的人,也在忙著過年的事,除夕的晚上是要守夜的,為來年一年的精神打下好的基礎,而且還能碰到好運氣,才運亨通。即使不放鞭炮的人,也想湊個熱鬧,討個好彩頭,看也有隱。這種情況下誰還想著被打擾呢?
在樓上不出去的,也隔著窗戶向外看。總之,基本上沒有閑著的,這是一種全國的集體活動,不用組織,自發的。 如果過了這個放鞭炮時間還放,那就是精神病了,或者有特殊情況吧。但如果是在平時,有的人處於休息時間,即使很忙的人,鞭炮突然從天而降,也嚇一跳。
再者,有心臟病的人也非常忌憚這種情況,還有就是有小孩子的平時睡覺時間長,擾亂孩子休息。住在商務酒店附近的人就更要小心了。所以人們很忌憚平時放鞭炮。大概就是這樣吧!祝大家春節快樂!

㈧ 怎麼才能測出苯超標

通常用肉眼無法判斷,需要實驗檢測測量數據。

氣相色譜法和高效液相色譜法可以檢測各種產品中苯的含量。苯的純度的測定一般使用冰點法。

對空氣中微量苯的檢測,可以用甲基硅油等有揮發性的有機溶劑或者低分子量的聚合物吸收,然後通過色譜進行分析;或者採用比色法分析;也可以將含有苯的空氣深度冷凍,將苯冷凍下來,然後把硫酸鐵和過氧化氫溶液加入得到黃褐色或黑色沉澱,再用硝酸溶解,然後通過比色法分析。

或者直接用硝酸吸收空氣中的苯,硝化成間二硝基苯,然後用二氯化鈦溶液滴定,或者用間二甲苯配製的甲乙酮鹼溶液比色定量。

國家頒布的《住宅設計規范》(GB50096-2011)規定:

7.5.3住宅室內空氣污染物的活度和濃度應符合表7.5.3的規定。

表7.5.3住宅室內空氣污染物限值

污染物名稱 活度、濃度限值

氡≤200(Bq/m3)

游離甲醛≤0.08(mg/m3)

苯 ≤0.09(mg/m3)

氨≤0.2(mg/m3)

TVOC≤0.5(mg/m3)

(8)石油烴檢測為什麼用時間窗定性擴展閱讀

由於苯的揮發性大,暴露於空氣中很容易擴散。人和動物吸入或皮膚接觸大量苯進入體內,會引起急性和慢性苯中毒。有研究報告表明,引起苯中毒的部分原因是由於在體內苯生成了苯酚。[11]

特別注意:

(1)長期吸入會侵害人的神經系統,急性中毒會產生神經痙攣甚至昏迷、死亡。

(2)在白血病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有苯及其有機製品接觸歷史。

專家建議消費者,從以下幾方面避免室內污染:

1、在裝修選材方面,要嚴格選用環保安全型材料,選用不含甲醛的粘膠劑,不含苯的稀料,不含纖維的石膏板材,不含甲醛的大芯板、貼面板等。

2、新裝修的居室不要匆忙搬入,最好在半年之後再入住。其間必須注意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流暢。一般而言,室內的空氣質量(清潔度)幾乎總是劣於室外,改善通風條件是解決這一問題的一個不錯的選擇。

3、在室內養些花卉植物,也可消除或減輕「裝修綜合症」給人們身體帶來的危害。蘆薈、吊蘭、鴨跖草可吸收甲醛;菊花、長青藤、鐵樹可吸收苯;菊花、萬年青可吸收三氯乙烯;月季、薔薇、龜背竹、虎尾蘭可吸收80% 以上的多種有害氣體;杜鵑花可吸收放射性物質;天竺葵、檸檬含有揮發油類,有顯著的殺菌作用。

另外,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平時多加強通風換氣在室內空氣質量較好的時候,多開窗通風的情況下,建議使用一些質量有保證的凈化產品。

㈨ 脂肪檢測的原理是什麼實驗操作流程

脂肪檢測方法可用索式提取法:

一、索式提取法(經典方法)

1、原理:

樣品經前處理後,放入圓筒濾紙內,將濾紙筒置於索式提取管中,利用乙醚或石油醚在水浴中加熱迴流,使樣品中的脂肪進入溶劑中,回收溶劑後所得到的殘留物,即為脂肪(粗脂肪)
採用這種方法測出遊離態脂,此外還含有磷脂、色素、蠟狀物、揮發油、糖脂等物質,所以用索氏提取法測得的脂肪為粗脂肪。

2、 適用范圍與特點

索氏提取法適用於脂類含量較高,結合態的脂類含量較少,能烘乾磨細,不宜吸濕結塊的樣品的測定。此法只能測定游離態脂肪,而結合態脂肪無法測出,要想測出結合態脂肪需在一定條件下水解後變成為游離態的脂肪方能測出。

另外此法是經典方法,對大多數樣品結果比較可靠,但需要周期長,溶劑量大。

二、實驗操作流程

1、濾紙筒的制備

將濾紙剪成長方形8×375px ,捲成圓筒,直徑為150px,將圓筒底部封好,最好放一些脫脂棉,避免向外漏樣。

2、稱取樣品,將樣品烘乾磨細,稱取一定量與紙筒封好上口,最好用測定水的樣品。

3、索式抽提器的准備

索氏抽提器由三部分組成,迴流冷凝管、提取管、提脂瓶組成。提脂瓶在使用前需烘乾並稱至恆重。其它要乾燥。

4、抽提

將裝好樣的紙筒放入抽提管 , 倒入乙醚,乙醚的量從提取管加入,加入的量為提取瓶體積的2/3 接上冷凝裝置,在恆溫水浴中抽提,水浴溫度大約為55℃左右,可用濾紙檢驗,理論值抽提6-8小時,實際值3-4小時,但也根據樣品性質來決定。
5、回收乙醚

當乙醚在提取管內即將虹吸時立即取下提取管,將其下口放到乙醚回收瓶內,使之傾斜,然後將提取瓶放到100-150℃烘箱烘至恆重。

6、計算

脂肪%= (W2-W1)/W x 100

W2——瓶和樣品重(g)W1——瓶子重量(g) W——樣品重量(g)

或:脂肪%=(抽提後濾紙與樣品重量—抽提前濾紙重量)/樣品重量 × 100

濾紙筒應事先放入燒杯與100-105℃烘箱烘至恆重。

(9)石油烴檢測為什麼用時間窗定性擴展閱讀

索式提取法注意事項

(1)樣品應乾燥後研細,裝樣品的濾紙筒一定要緊密,不能往外漏樣品,否則重做。

(2)放入濾紙筒的高度不能超過迴流彎管,否則乙醚不易穿透樣品,使脂肪不能全部提出,造成誤差。

(3) 碰到含多糖及糊精的樣品要先以冷水處理,等其乾燥後連同濾紙一起放入提取器內。

(4) 提取時水浴溫度不能過高,一般使乙醚剛開始沸騰即可(約45℃左右),迴流速度以8-12次/時為宜。

(5) 所用乙醚必需是無水乙醚,如含有水分則可能將樣品中的糖以及無機物抽出,造成誤差。

(6) 若用干樣品測定脂肪,可按下式計算原來樣品脂肪的含量

脂肪(%)= (W1-W2)(100-A) / W

A— 100克樣品中水分的含量(g)

(7) 冷凝管上端最好連接一個氯化鈣乾燥管,這樣不僅可以防止空氣中水分進入,而且還可以避免乙醚揮發在空氣中。這樣可防止實驗室微小環境空氣的污染,如無此裝置,塞一團干脫脂棉球亦可。

(8)如果沒有無水乙醚可以自己制備,制備方法如下:在100ml乙醚中,加入無水石膏50克,振搖數次,靜止10小時以上,蒸餾,收集35℃以下的蒸餾液,即可應用。

(9)將提取瓶放在烘箱內乾燥時,瓶口向一側傾斜45度防止揮發物乙醚易與空氣形成對流,這樣乾燥迅速。

(10)如果沒有乙醚或無水乙醇時,可以用石油醚提取,石油醚沸點30-60℃為好。

(11)使用揮發乙醚或石油醚時,切忌直接用火源加熱,應用電熱套、電水浴、電燈泡等。

(12) 這里恆重的概念有區別,它表示最初達到的最低重量,即溶劑和水分完全揮發時的恆重,此後若在繼續加熱,則因油脂氧化等原因會導致重量增加。

(13) 在乾燥器中的冷卻時間一般要一致。

熱點內容
為什麼會遇到脾氣不好的老公 發布:2025-07-04 04:10:41 瀏覽:392
結膜炎為什麼晚上沒事 發布:2025-07-04 04:08:40 瀏覽:965
蘋果手機吃雞為什麼會突然變暗 發布:2025-07-04 04:04:29 瀏覽:463
為什麼夜驚症發生的時間都一樣 發布:2025-07-04 03:55:08 瀏覽:847
手機qq為什麼會很卡 發布:2025-07-04 03:45:34 瀏覽:313
為什麼晚上車尾燈會亮 發布:2025-07-04 03:24:23 瀏覽:443
鱷龜為什麼晚上能活 發布:2025-07-04 03:11:02 瀏覽:231
為什麼姨媽來一點點而且時間很長 發布:2025-07-04 02:50:51 瀏覽:600
眼睛周圍不知道為什麼有點泛紅 發布:2025-07-04 02:31:51 瀏覽:305
為什麼oppo手機屏幕顯示顏色不一樣 發布:2025-07-04 02:14:12 瀏覽: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