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風為什麼總是在晚上登陸
⑴ 為什麼台風頻頻登陸
是最近幾年全球氣溫偏高造成的
⑵ 台風為什麼總是登陸台灣
台風和颶風都是產生於熱帶洋面上的一種強烈的熱帶氣旋,只是發生地點不同,叫法不同,在北太平洋西部、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包括南中國海范圍內發生的熱帶氣旋稱為台風;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東部的熱帶氣旋則稱颶風,也就是說在美國一帶稱颶風,在菲律賓、中國、日本、東亞一帶叫台風;在南半球稱旋風。
由於受到地球自轉的影響,北半球的台風都是逆時針旋轉,且由低緯度向高緯度移動.我國的台灣在祖國的東部,且在熱帶到亞熱帶的過渡區域,正好處於台風的路徑上,大多數影響我國的台風都由台港附近進入我國,我國很早以前就因此稱做台風。台風為什麼總是登陸台灣或影響台灣。
⑶ 為什麼台風喜歡在晚上登陸
白天沒時間
⑷ 台風形成的原因,請詳細解釋一下
台風的形成原因:
在熱帶海洋上,海面因受太陽直射而使海水溫度升高,海水容易蒸發成水汽散布在空中,故熱帶海洋上的空氣溫度高、濕度大,這種空氣因溫度高而膨脹,致使密度減小質量減輕,而赤道附近風力微弱,所以很容易上升,發生對流作用,同時周圍之較冷空氣流入補充,然後再上升,如此不斷循環,終必使整個氣柱皆為溫度較高、重量較輕、密度較小之空氣,這就形成了所謂的熱帶性低氣壓。 在熱帶海洋上,海面因受太陽直射而使海水溫度升高,海水容易蒸發成水汽散布在空中,故熱帶海洋上的空氣溫度高、濕度大,這種空氣因溫度高而膨脹,致使密度減小質量減輕,而赤道附近風力微弱,所以很容易上升,發生對流作用,同時周圍之較冷空氣流入補充,然後再上升,如此不斷循環,終必使整個氣柱皆為溫度較高、重量較輕、密度較小之空氣,這就形成了所謂的熱帶性低氣壓。
然而空氣之流動是自高氣壓流向低氣壓,就好像是水從高處流向低處一樣,四周氣壓較高處的空氣必向氣壓較低處流動,因而形成「風」。 然而空氣之流動是自高氣壓流向低氣壓,就好像是水從高處流向低處一樣,四周氣壓較高處的空氣必向氣壓較低處流動,因而形成「風」。 在夏季,因為太陽直射區域由赤道向北移,致使南半球之東南信風越過赤道轉向成西南季風侵入北半球,和原來北半球的東北信風相遇,更迫擠此空氣上升,增加對流作用,再因西南季風和東北信風方向不同,相遇時常造成波動和旋渦。在夏季,因為太陽直射區域由赤道向北移,致使南半球之東南信風越過赤道轉向成西南季風侵入北半球
⑸ 為什麼台風都是晚上刮
台風登陸據統計確實晚上多,白天少。
研究氣象的都知道「海陸風」的現象。受太陽照射影響,海陸氣溫變化不同,沿海地區一般白天吹向海風,夜晚吹向岸風。
台風風圈運行,同時還會受到地方小氣候影響。
造成台風多在晚上登陸有著類似的原因。
⑹ 強台風為什麼喜歡在秋季出現
專家介紹稱,此前洋面經過整個夏季陽光的加熱作用,已經積累了很多的熱量。初秋時節,陽光的直射區向南移動的過程中再次加熱熱帶海洋,使得海洋熱量達到頂峰,所以強台風更容易出現在這個時間。當對流比較活躍時,會在多個地點、前後時間相差不太大的情況下,出現多個台風共同出現的情況。
⑺ 台風的形成機制是什麼
來改了
前言
自然地球有許多的機制、到目前尚不被人類所熟知,本文帶領您走一趟台風頂端看氣旋之巔,也讓您一迥公轉頂之膛懊。剖析此機制是應證水平氣旋之生成與氣凸關系。
一、 加速系
台風形成一定經過日間與夜間的演進、日夜氣旋之合作,才得以形成垂直氣旋「台風」。日旋與夜旋銜接環繞而成為台風之風形,基礎之加速機制為,日間在環之東方加速,夜間在環之西方加速,水平氣旋不一定先從日間方或夜間方開始加速,視當時之二階高度及四階膨脹程度,決定迫階啟動加速與否。
圖面之AC銜接成一環圈,如果是DCAB、則AC與BD各成一環,即有了台風樣貌,往往須經過兩個日夜才出現雙環繞。加速中的氣旋明顯的會增加厚度、高度,逆向氣旋會受反向拆解、明顯的感覺他會降低高度並減少厚度,待第二次啟動加速時高度才又上升。自動的加速機制,東方上升西方下降,反之西方上升東方則下降,環繞的加速動量始終構成一個台風的樣貌。氣旋之上升下降基本受腔壓影響,壓大則升、壓降則下。
假設新增一個不搭調的氣旋,則很快的受吸附,或因位楚位置是反向而受拆解。
『看似甩出、實則加入』
傾角 、漸進「水平氣旋」是台風之基本結構,加速中的部份是正向東西旋繞,高速旋繞之尾端產生甩繩索效應、而呈現「倒L形與L形之」半迴旋。 日間之東方半迴旋與夜間之西方半迴旋,整合成一個圓形環旋繞,此即是台風。單眼、雙眼、單旋、多旋等都是物理現象。在東方兩個加速中心形成的個別高加速中心、形成的即可能是獨立的雙環旋繞。
二、 進入夜間之日間相對氣旋
進入夜間之氣旋(加速氣旋之相對擾動氣旋),東方日間的加速氣旋隔鄰,出現一或多個擾動氣旋、或擾流;此機制來到夜間時區,1、日間氣旋的高端外圍,受夜間公轉逆勢漸進拆解,但氣旋樣相依然存在;2、隔鄰的擾動氣旋則與公轉逆勢結合並開始加速;3、或其一山型雲受公轉逆勢接觸起動加速。轉到晨間後形成U環,待日間又將東方的氣旋重新接觸加速,環即完成銜接為台風的樣貌。
日間東方外環之一(或多個)一捆雲是台風的力源,製造環索的力源,旋繞斜向氣旋至遠端,產生環旋;一捆雲的起始是正向水平氣旋,兼製造邊緣各垂直圈圈的外緣擾流,從公轉勢吸進高端無雲氣流(四階公轉流)、旋繞端也吸入二階氣流,當飽和後排放四階旋成為四階外環。雖然風形之東外端(南北軸)幾軸看似鬆散之初始雲條,它只行使個別的加速機制,並未往垂直氣旋的中心滾進,當甩尾往南及至日夜迴圈聚合後,垂直氣旋因之(它)形成多環之台風風形。
三、 風條的內徑
赤道端二階往西流雲、雲山群,往上迫階時、受日間公轉流牽引而往東、載重因素、東端下傾,形成旋繞中的水平氣旋,無形赤道之四階流速度非常快,當二階往上迫階後,受快速導引而形成急速氣旋,受二階載重託曳而形成半環。
夜間降低高度的公轉逆勢,將氣旋西方相對的反向擾流,啟動加速成為反向的氣旋,此若與日間氣旋相交,則形成迴圈環繞,此時即是三四階台風。
如果三四階之氣旋速度夠快、而又屬小雲條的話,則二階有一個相反方向的相對擾動氣旋,如果三四階的氣旋量增加、擴充到二階之時,則形成斜向之大卷雲條(一捆繩)、直達地面。或多卷繩也到達地面。每一捆繩的內徑約略20-50公里。
快速氣旋之發生,有雲氣旋在增加當量時,呈現載重,然而卻因氣旋速度而出現輕快浮移,不受載重因素逞現下墬,增加氣旋規模顯現龐大外觀時,於上更形迫階而增速,於下破階現象將二個階混合成為一個階層。 甩入的風條有三個方位排放,1.走四階區,2.走二階區,3.走上四階與下二階。台風增量的氣旋本體,跨越階區的范疇,而涵蓋了2.3.4階,本體外風之走向則分別為2階或4階,鮮少濃為一個階層。相同的往西外環其上階速度往往比下階慢(受擾)(非絕對值、四面八方之現象及時間位置出現不同的值)。各階區層之厚度或相加之厚度和即可能為旋軸之圓周。
高端之雲氣旋繞、排放依時區向量轉變,加速相對方、把吸進的雲氣、旋繞後中和而成為低緯載重雲塊,高緯區傾角斜向的氣旋,稱較重水平氣旋、一條雲,此現象就好像是一捆繩子(一捆雲),往外排放的一捆雲,縱深幅寬即代表其深度范圍;加速端越內圍的一捆雲條越可能接近地面,台風正中心的第一捆雲條、越寬廣的雲條越是含括至地面,其圓周直徑絕不超越14-OR-40公里。加速中的雲條(台風眼最圓)下雨機率小,渙散台風眼時下雨大。所以日間正在加速端的東方,下雨機率小;夜間西端正在加速時,下雨機率小,反方則下大雨。(數值為假設)
氣輕之台風氣旋,飄高、速度快、圓周直徑小,不降到地面,只在四階旋繞,屬於高緯台風,有台風樣貌,地面感受不到台風的樣子。現象有三,1、因載重下雨後,變得乾輕。2、二階無雲加入(無日夜相對之氣流向加入)。3、加入公轉流之後,在公轉流上盤旋並往東快速位移。
台風外甩之環、將范圍外的雲山切割、疾風拖曳而變得扁平,以致加速中的台風范圍內絕不打雷;遠端、四階受阻往東的雲山則可能會泄放少數雷電,有雷的地方其下一定有大雨勢;論證上:台風之加速環在四階,次環在三階,外環在二階,未為重疊堆壘,加速中的主氣旋也為氣輕,未加速中的主氣旋、高度會下降等等因素,前移台風的風形內並不產生短路泄放雷電。
台風之遠外端,不屬於台風機制的擾流區,出現堆壘的雲山,雲山行進相同方向時,雷雨大作,一路灑下滂沱大雨,如果四階雲山與二階雲山為反向行進,重疊堆壘的雲山很快錯開,則雷雨很快解除。
由上項解析發現,原來台風的風條內徑、在反推演繹中即可獲知,雖然空磁四階區之真正厚度,現今並不明朗。
四、 公轉加速機制應證
散射狀的水平氣旋容易下雨,高加速氣旋並不下雨、氣旋有一邊為平整切齊『旋繞方、非為吸入方』。
香港東方的三個四階載重水平氣旋,此氣旋生成在北緯22度左右,非在赤道端、故未能成為真正的台風風形,然觀看此風形之消消長長,才發覺公轉加速之機制。看它降低高度、縮小內徑,彷佛是因冷凝而縮小,然而它卻是受加速之反向動量、而拆解了部份外圍之氣旋規模而變小。
上圖之加速機制以公轉順逆勢驅動、日夜間個別之順、逆氣旋。加速之外圍來到另一時區、受反向拆解,形成回往並加入另一擾流加入區,形成新的低四階,與其下之三、二階做比較(加壓),所出現的雨勢將是龐大的。三階、四階出現的正位載重水平氣旋、稱超大雷雨包。陰天在自轉域出現的二階水平氣旋,稱低階雷雨包。以上兩項都出現狂風大雨,視氣旋涵蓋面(內徑)決定影響地面之程度。
五、 台風拆解之時機與機制
台風加速東端在日間熱時區,迴旋至西端的一捆雲條受旋繞、公轉逆勢反向拆解,自動降低高度,並與二階往西之氣熱(二階流西)跟隨位移,形成往西排放之樣相,實則跟隨龐大2階西流繼續往西前移,進入夜間時區之台風東方驟減加速力源而降
低高度,脫離加速接觸,也受公轉逆勢帶離一些高端的一捆雲條之外圈,此時之東端雲條亦形消瘦,夜間時區之空腔高度越低,東端之一捆繩也越來越消瘦。『尚未接觸「鋒」之台風、其東方並不排放或跟隨、逆向拆解之樣相』。
夜間、此時一捆雲甩尾環繞之西端,內環或多環都在無形中增高了高度,是因公轉逆勢相同向量,並未受吸離與拆解,反而受公轉逆勢之順勢啟動加速,夜間有啟動加速之外觀樣態、與日間加速之樣貌相同,略為正南北向量,此時跟隨龐大返西向量的風形繼續往西。
如果旋繞中的風條形成環繞的時候,將亦形加速環繞,不論日間或夜間一捆雲條,或多捆雲條正熱衷於加速時,將出現一個或多個一捆雲的高速環繞圈圈,此類環繞圈獨立於甩尾環流之外,自成一格,自成一個或多個環繞個體並存在於整個垂直氣旋內的中間。
當旋繞中的氣旋無相對應的日環或夜環銜接,即偶數並對始能成環,當東日、西夜氣旋相加,卻出現奇數氣旋之時,將出現中斷的另一奇數氣旋外甩。但當另一時區到來,又出現另一偶數氣旋之時,也因前一氣旋外甩、而無法內甩銜接成環,使得此偶數氣旋也出現外甩的態樣。過度內旋也造成無法銜接成環。
日夜交換不順環時快速位移, 日夜雙半環, 夜半環, 日半環,
日間的氣旋加速高端在東方,夜間的氣旋加速高端在氣旋之西方,而不論在日間或夜間,跟隨二三階返西氣流位移的四階之階上雲條〔四階之底端〕,繼續往西位移,並未因時區位置改變而改變位移向量,但在夜間時區排放雲條之速度有因拆解及加速帶位(上圖左一)而減緩旋繞的樣相(修正圓形而換位);夜間的加速動量較日間小,所以台風位移速較日間快,只因日間加速較快而常定滯不動。所以、一般日間的行進位移速較慢。不論日、夜間,正加速中的氣旋會定滯,位移速小。
當台風的風形遭遇公轉流[鋒]之時,垂直氣旋東端之外環流,受往東之公轉流「鋒」拖曳帶離、吸離,受龐大往東之當量拖曳往東,垂直氣旋將受此「鋒」之反向氣流漸次拆解、及至解散,台風將很快的消滅。「台風觸日間或觸夜間之公轉流(鋒)有不同的結果及現象」。
初期 當日間南北向量之一捆雲尾端往東甩尾時、則氣旋、台風將滅失;末期四階台乘坐公轉流往東前進,此時之地面已無風。台風各圈圈的交界,氣流是超高速的下遂滾風、或上旋風,此種滾風是愛玩雨的孩子所熟知。
六、 921模式
「排放的外環流經公轉逆勢加速變成氣輕「輕載」主氣旋」
台風往西排放而出的一捆雲條,非垂直氣旋環繞的中心區,也非多捆加速環繞的多捆內環區,它是跟隨往西排放〔四階之底端〕的一捆外環流,排放中程遭遇台灣中央山脈的狹長山型而往高緯上升高度,並持續加速旋繞在山型上方,因山型而遞增高度的外環,與夜間之公轉逆流結合啟動加速旋繞,接收持續排放的外環環流、並加入一捆氣旋中;西端為大陸來的二階冷流也急速加入一捆氣旋中,持續增加氣旋當量之一捆雲條,很快的因公轉磁勢增速而形成龐大的水平氣旋,持續增加環繞當量後,並與外環流脫體分離,脫離的外環流繼續往西前移,惟水平氣旋定滯在中央山脈的西方,繼續增加環繞的氣旋當量,而更增加氣旋規模。
921模式,一捆雲繩在加速旋繞中,因速度增加而將傾角旋繞變成水平環繞,持續增加之氣旋規模,最大時達到地表與潤澗、空磁域、大氣殼之間「圓周之直徑為25公里」,此時之地面風速約在7級間,〔之後地面往正東方單向之穩定風速(西方之下旋風)約在12級間〕。
台風頂之側照圖;日間東端龐大的公轉順勢 對 往東低端往西旋繞排放的雲條,因氣熱與速度因素形成梯次遞減,然而在所有的衛星雲圖中均無此症結關鍵、以致,照像需要標示方位與時區位置標示。???
常態下東一捆雲的上方受日間公轉順勢加速,西一捆雲受公轉西流拖曳往西前進,並拉開東一捆雲與西方擾流形成的小氣旋之位置。
台風暴風圈的外圍,在主氣旋之旋繞外圍,產生排擠、形成涌浪或者反向氣旋,高速的往外擴散,稱之為外環流;甩出的外環「涌浪或者反向氣旋」高端,在日間、夜間、順應此氣旋方位對照公轉之順逆勢,而受啟動加速的機會,是可能形成高速氣旋或更進一步成為氣凸。所以921當期之氣流模式方位「高ㄇ」不變下,一再生成水平氣旋及氣凸,且持續好幾天。
台風的外圍一捆風條、加速外甩的環流,當接觸公轉順逆勢而更增加台風的風條時,「對應時區」將由斜向轉為正向水平氣旋。斜向的一捆雲或涌浪雲條,變成正位加速的水平氣旋,因加速而定滯,定滯後持續捲入、加入、吸入有形無形的氣及雲,會增加氣旋動量的可慮視景。惟氣旋所楚時區、方位、高度、進程,重載、輕載、以決定是氣旋或為氣凸。
台風外環與1.外圍夏季形氣候、2.受氣熱而鞏高的腔壓形成的急速熱流、3.無形之氣流向4.無形公轉流之交會,將產生高端水平滾風,或增速變為水平氣旋,是故台風天內的遠端外圍常有氣震、瘋狗浪及海嘯。以上雙向之急速模式又遭遇地形山型、高ㄇ、高刮而出現氣凸的時機,將是肯定的。台風氣旋主體內因載重、絕不氣震地震、誠如雨陰天及大晴天絕不地震。
七、 二階西流與階區
二階西流、是無形快速公轉流相對的有型流西。北半球之赤道端為龐大西流往西,在台風風形之北端與南端之二階,大都受加速中的氣旋吸入二階氣流,而其四階環卻往外排放,空中大都呈現反向的四階與二階,除非加速中心達到一定規模致使無階域形成,此機制為有圓形台風眼時期的內環(銜環)。加速中的四階東西旋,其下方尚有二階氣流雲之時,清楚的讓我們知道,此即四階台風,有風形但地面並無風。在遠方有急速之二階往加速中心挺進,其氣流速快且是大量的加入時,不論有雲氣還是氣輕、其風速常界於10級風。遠端的二階山型高雲、受快速拖曳,將到達加速中心前,大都變成厚形雲;也可能在載重行進中、降下大雨而一路縮小其山型雲之 外觀。
921之氣旋加速機制,類同上述現象,在中央山脈加速中的長條氣旋,因加速而定滯不位移,並將二階雲氣、及一階之氣輕吸入,旋繞加入在四階氣旋中,當時之地面定向風速約為10級;比較台風與921氣旋之不同處,其一為載重、另一為氣輕。
日間之四階東流來到夜間時,「高端」受相對逆勢切割拖曳往西。
二階台風氣流平移、不與台風氣旋主體同步時,1、受加速端吸入,2、受反方外排。所以觀看衛星雲圖時,外排的台風四階外環,其下之二階平移氣流,有可能是受台風主體吸入所致。釐清此日夜加速方之症結、箴信對氣象人是有幫助的。二階自轉域之交換氣流、對應四階公轉域氣流之阻止或跟隨、或中和,比較熱高壓及冷高壓之動向,是筆者尚須研究學習的。
黃道面:是指太陽行經北回與南回的那條線,還是正處在太陽下方的位置;本文中正處在太陽垂直下的地方稱為日經。
八、 西方的氣壓徵候
當區域東方出現台風之加速風牆之時,本地之氣壓徵候、不外乎兩種,1.受阻往東並出現重擠氣壓、重壓、值重氣壓,日間氣熱未能隨公轉東流提早進入夜間降溫,以致日間氣熱重復加熱、而凸顯氣溫之急速上升。2.受阻往東的氣流明顯的加入氣旋氣域中,並增加氣旋當量,出現氣流浮移之氣壓計值變輕。
九、 台風駕臨之氣旋模式
自地球磁樞機制中發現,四階高端氣旋所楚之時間向位,對應台風氣旋在當地位置,出現超大雨或強旋風有自然因果序機;台風之形成由時區向位之磁樞機制、加速區、吸離區、擠壓區、加速擾流區,「以上是磁樞機制、是氣旋的相對擾流區」。
1.日間氣旋東方加速端、日間到當地,2.西方氣旋日間到當地,3.夜間氣旋西方加速端、夜間到當地,4.東方氣旋夜間到當地,5.傍晚擾流區各時區之氣旋在當地。綜上氣旋對時區位置決定、當地感受台風向位之風雨明顯不同。
十、 結 語
台風氣旋之動量及載重高雲下壓都使得階區破階,然而此破階是一時的破階、還是破階閉合破階閉合之短暫破階,連結公轉域及自轉域不同步階層之機制,除了可能的南北極磁梳交變外,還是僅只區階各自為政,自轉氣域只形熱對流,快速公轉流只將氣熱提早送往東方的夜間降溫,階區分隔各自機制,有如冷氣機之冷媒管線各司其職,但 破階與迫階是否也是平衡機制的一環呢!以過往經驗法則,它「無型空域有形階區」機制之平衡是鐵的自然律。雖已發現水平氣旋形成關系、是台風、氣凸的形成機制,自然率卻不為筆者背書,總愛出現新的花招,然其基本模式卻已固定。
⑻ 為什麼台風在我國登陸比較頻繁造成的主要災害是什麼
由於我國海岸線較長,又瀕臨太平洋,所以台風較多。
台風的破壞力主要由強風、暴雨和風暴潮三個因素引起。
1、強風台風是一個巨大的能量庫,其風速都在17米/秒以上,甚至在60米/秒以上。據測,當風力達到12級時,垂直於風向平面上每平方米風壓可達230公斤。
2、暴雨台風是非常強的降雨系統。一次台風登陸,降雨中心一天之中可降下100-300毫米的大暴雨,甚至可達500-800毫米。台風暴雨造成的洪澇災害,是最具危險性的災害。台風暴雨強度大,洪水出現頻率高,波及范圍廣,來勢兇猛,破壞性極大。
3、風暴潮所謂風暴潮,就是當台風移向陸地時,由於台風的強風和低氣壓的作用,使海水向海岸方向強力堆積,潮位猛漲,水浪排山倒海般向海岸壓去。強台風的風暴潮能使沿海水位上升5-6米。風暴潮與天文大潮高潮位相遇,產生高頻率的潮位,導致潮水漫溢,海堤潰決,沖毀房屋和各類建築設施,淹沒城鎮和農田,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風暴潮還會造成海岸侵蝕,海水倒灌造成土地鹽漬化等災害。
台風登陸後,受到粗糙不平的地面摩擦影響,風力大大減弱,中心氣壓迅速升高。可是在高空,大風仍然繞著低氣壓中心吹刮著,來自海洋上高溫高濕的空氣仍然在上升和凝結,不斷製造出雨滴來。如果潮濕空氣遇到大山,迎風坡還會迫使它加速上升和凝結,那裡的暴雨就更兇猛了。有時候台風登陸後,「累」得實在動不了,不但風力減小,連低氣壓中心也移動緩慢,甚至老在一個地方停滯徘徊,這樣,暴雨一連幾天幾夜地傾瀉在同一地區,災情就更嚴重了。據世界氣象組織的報告,全球每年死於熱帶風暴的人數約為2000—3000人。據有關資料,西太平洋沿岸國家平均每年因台風造成的經濟損失為40億美元。我國也是一個台風災害嚴重的國家。
我國華南地區受台風影響最為頻繁,其中廣東、海南最為嚴重,有的年份登陸以上兩省的台風可多達14個。此外,台灣、福建、浙江、上海、江蘇等也是受台風影響較頻繁的省市。有些台風從我國沿海登陸後還會深入到內陸。在西太平洋沿岸國家中,登陸我國的台風平均每年有7個左右,占這一地區登陸台風總數的 35%。台風給登陸地區帶來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如:9711號台風於1997年8月10日上午8時在關島以東洋面生成,8月18日21時30分在浙江溫嶺登陸。上海隨即出現狂風、暴雨、高潮「三碰頭」的嚴峻局面。上海市普遍出現8-10級大風,普降暴雨59-87毫米,局部地區高達152.1毫米。長江口、黃浦江沿線潮位均超歷史記錄,黃浦公園站潮位達5.72米,超警戒線1.17米,相當於500年一遇的水位。市區防汛牆決口三處,漫溢倒灌近20處, 39處電線被刮斷,電網發生故障952起,70條街路積水,倒塌房屋500餘間,損壞2000餘間。郊區受災農田近500平方千米。導致135個飛機航班不能按時起降,22條輪渡線全部停駛。直接經濟損失約6.3億元以上;1994年,9417號台風災浙江瑞安登陸,「風、雨、潮」三碰頭,全省受災農作物 750萬畝,死亡1126人;1996年,9608號台風先後在台灣基隆和福建福清登陸,10多個省市受災農作物5400多萬畝,死亡700多人; 1997年,9711號台風先後在浙江溫嶺和遼寧錦州登陸,10多個省市受災農作物面積1億多畝,死亡240人;2001年廣西連受「榴槤」、「尤特」兩個台風襲擊,出現大范圍暴雨或大暴雨,全區48個縣市區上千萬人受災,40多萬人一度被洪水圍困。
⑼ 為什麼每個台風都是在晚上登陸的
這個東西沒有必然的聯系的。
不信你可以查查氣象局的網站,那裡可以看到各年的台風記錄。
你會發現其實登陸時間白天和黑夜的機會是均等的
只不過,讓人容易記得的就是黑夜。
大概是因為人類天性懼怕黑暗,以及夜晚所造成的坡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