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電為什麼停留的時間比較短
1. 打雷為什麼比閃電晚
一句話解釋:因為光的速度比聲音的速度快
補充:雷電是雲層在運動過程中產生的電荷在放電時產生的電火花,既有光也有聲。只不過雷電中的光和聲比我們生活中見到的電火花強大。
之所以先看到閃電後聽到雷聲,是因為在空氣中,光的傳播速快,很快就能到達地面,而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慢,過一會兒才會傳到大地上來。所以就會先聽看到閃電後聽到雷聲了。實際上閃電和雷聲是同時出現的。
因為光的傳播速度是3×10^8米/秒,而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米/秒。聲速相當於光速的九十萬分之一,所以傳到地面的兩者的時間相差很大。
閃電有的長,有的短,有的聲大,有的聲小。你可以根據聲音傳到地面的時間大致判斷雲層到地面的高度。光到地面幾乎用不了多少時間,可以忽略為零,從看到閃電到聽到雷聲,間隔多少秒再乘以340米,就是閃電處距離到你位置的長度。
雷聲遇到雲層或高大的建築物後要產生反射,所以一個閃電光後雷聲一般要持續一段時間才會消失。
2. 雷電是怎麼產生的
雷電起因一般被認為是雲層內的各種微粒因為碰撞摩擦而積累電荷,當電荷的量達到一定的水平,等效於雲層間或者雲層與大地之間的電壓達到或超過某個特定的值時,會因為局部電場強度達到或超過當時條件下空氣的電擊穿強度從而引起放電。
空氣中的電力經過放電作用急速地將空氣加熱、膨脹,因膨脹而被壓縮成等離子,再而產生了閃電的特殊構件雷(沖擊波的聲音)。
雷電的電流很大,其峰值一般能達到幾萬安培,但是其持續的時間很短,一般只有幾十微秒。所以雷電電流的能量不如想像的那麼巨大。不過雷電電流的功率很大,對建築物和其他設備尤其是電器設備的破壞十分巨大,所以需要安裝避雷針或避雷器等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護這些建築和設備的安全。
(2)雷電為什麼停留的時間比較短擴展閱讀
雷電活動的一般條件
(1)地質條件:土壤電阻率的相對值較小時,就有利於電荷很快聚集。局部電阻率較小的地方容易受雷擊;電阻率突變處和地下有導電礦藏處容易受雷擊;實際上接地網電阻率,會增大雷擊概率。
(2)地形條件:山谷走向與風向一致,風口或順風的河谷容易受雷擊;山嶽靠近湖、海的山坡被雷擊的概率較大。
(3)地物條件:有利於雷雨雲與大地建立良好的放電通道。空曠地中的孤立建築物,建築群中的高聳建築物容易受雷擊;大樹、接收天線、山區輸電線路容易受雷擊;符合尖端放電的特性,基站鐵塔建成後也會增大雷擊的概率。
雷電分直擊雷、電磁脈沖、球形雷、雲閃四種。其中直擊雷和球形雷都會對人和建築造成危害,而電磁脈沖主要影響電子設備,主要是受感應作用所致;雲閃由於是在兩塊雲之間或一塊雲的兩邊發生,所以對人類危害最小。
3. 雷電放電具有什麼特點
雷電的主要特點:
1. 電流大
雷電放電其電流高達幾萬—幾十萬安培。
2.時間短
雷電放電一般雷擊分為三個階段,即先導放電、主放電、餘光放電。整個過程一般不會超過60微秒。
3.雷電流變化梯度大
雷電流變化梯度大,有的可達10千安/微秒。
4.沖擊電壓高
強大的電流產生的交變磁場,其感應電壓可高達上億伏。
雷電天氣注意事項:
1.雷雨天氣時不要停留在高樓平台上,在戶外空曠處不宜進入孤立的棚屋、崗亭等。
2.遠離建築物外露的水管、煤氣管等金屬物體及電力設備。
3.不宜在大樹下躲避雷雨,如萬不得已,則須與樹干保持3米距離,下蹲並雙腿靠攏。
4.如果在雷電交加時,頭、頸、手處有螞蟻爬走感,頭發豎起,說明將發生雷擊,應趕緊趴在地上,這樣可以減少遭雷擊的危險,並拿去身上佩戴的金屬飾品和發卡、項鏈等。
5.如果在戶外遭遇雷雨,來不及離開高大物體時,應馬上找些乾燥的絕緣物放在地上,並將雙腳合攏在上面,切勿將腳放在絕緣物以外的地面上,因為水能導電。
6.在戶外躲避雷雨時,應注意不要用手撐地,同時雙手抱膝,胸口緊貼膝蓋,盡量低下頭,因為頭部較之身體其他部位最易遭到雷擊。
4. 雷電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1)
雷電的特點
雷電流放電電流大,幅值高達數十至數百千安;放電時間極短,大約只有50~100μs;波頭陡度高,可達50ka/s,屬於高頻沖擊波。雷電感應所產生的電壓可高達300~500kv。直擊雷沖擊電壓高達mv級,放電時產生的溫度達2000k。
(2)
雷電的危害
①
機械效應:雷電流流過建築物時,使被擊建築物縫隙中的氣體劇烈膨脹,水分充分汽化,導致被擊建築物破壞或炸裂甚至擊毀,以致傷害人畜及設備
②
熱效應:雷電流通過導體時,在極短的時間內產生大量的熱能,可燒斷導線,燒壞設備,引起金屬熔化、飛濺而造成火災及停電事故。
③
電氣效應:雷電引起大氣過電壓,使得電氣設備和線路的絕緣破壞,產生閃爍放電,以致開關掉閘,線路停電,甚至高壓竄入低壓,造成人身傷亡。
5. 雷電放電具有什麼特點
特點:電流大、電壓高。
雷電流放電電流大,幅值高達數十至數百千安;放電時間極短,大約只有50~100μs;波頭陡度高,可達50kA/s,屬於高頻沖擊波。雷電感應所產生的電壓可高達300~500kV。直擊雷沖擊電壓高達MV級,放電時產生的溫度達2000K。
大氣中的水蒸氣是雷雲形成的內因;雷雲的形成也與自然界的地形以及氣象條件有關。熱雷電是夏天經常在午後發生的一種雷電,經常伴有暴雨或冰雹。熱雷電形成很快、持續時間不長,1~2小時;雷區長度不超過200~300km,寬度不超過幾十千米。
(5)雷電為什麼停留的時間比較短擴展閱讀:
雷電是伴有閃電和雷鳴的一種雄偉壯觀而又有點令人生畏的放電現象。雷電一般產生於對流發展旺盛的積雨雲中,因此常伴有強烈的陣風和暴雨,有時還伴有冰雹和龍卷風。積雨雲頂部一般較高,可達20公里,雲的上部常有冰晶。
冰晶的凇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氣對流等過程,使雲中產生電荷。雲中電荷的分布較復雜,但總體而言,雲的上部以正電荷為主,下部以負電荷為主。
在雷雨雲的發展過程中,上數機制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分別起作用。但是,最主要的帶電機制還是由於水滴凍結造成的。
大量觀測事實表明,只有當雲頂呈現纖維狀,絲縷結構時,雲彩發展成為雷雨雲。飛機觀測發現,雷雨雲中存在以冰、雪晶和霰粒為主的大量雲粒子,而且大量電荷的積累即雷雨雲迅猛帶電機制,必須依靠霰粒生長過程的碰撞、撞凍和摩擦等才能發生。
6. 為什麼打雷閃電的時候,雷聲才比閃電慢幾秒鍾
閃電,是光,以光的速度傳播。
雷聲是聲音,以聲音的速度傳播。
光速是聲速近10萬倍。所以先看到閃電而後聽到雷聲。
7. 雷電的基本知識及其預防
雷雨天要謹防雷擊
氣象專家介紹,雷雨天雲層低,天空帶陽電或陰電的雲層靠近地面時,就會和地面上的陰電或陽電之間形成高電壓,擊穿潮濕的空氣形成閃電雷鳴。因此,人們要注意預防雷電擊傷。
專家提醒:雷雨天時,首先不要在大樹、電線桿、高大建築物附近避雨,因為這些物體離雲層近,電流容易通過它們襲擊下來?熏如果有人在下面避雨,很容易觸電。因此,若是在戶外碰到雷雨,最好找房舍、乾燥涵洞避一避。盡量降低身體的高度,低下頭,因頭部最易被雷擊中。其次,雷雨天外出應該帶雨衣或雨傘,不要帶銅鐵器在戶外行走,因為金屬和濕衣裳最容易導電。水面也是一樣,所以雷雨天最好不要在河邊避雨。再次?熏如果正在海里、湖中游泳,則必須立刻上岸,擦乾身上的水,並盡快找絕緣物包住身體,以免遭雷擊。
此外, 雷雨來臨前,可事先拉閘切斷電源,在野外應關閉手機電源。雷雨過程中,不要接觸電源開關和用電設備,不要打電話、上網。
8. 雷電有什麼特點
雷電流放電電流大,幅值高達數十至數百千安;放電時間極短,大約只有50~100μs;波頭陡度高,可達50kA/s,屬於高頻沖擊波。雷電感應所產生的電壓可高達300~500kV。直擊雷沖擊電壓高達MV級,放電時產生的溫度達2000K。雷電破壞作用與峰值電流及其波形有最密切的關系。
雷擊的發生、雷電流大小與許多因數有關,其中主要的有地理位置、地質條件、季節和氣象。其中氣象情況有很大的隨機性,因此研究雷電流大多數採取大量觀測記錄,用統計的方法尋找出它的概率分布的方法。
9. 雷陣雨為什麼下的時間不長。
從科學角度看來,「雷聲大雨點小」是不符合天氣事實的。
因為,在各種降雨天氣過程中,雷雨的雨滴不僅不小,反而可以說是最大的。原因是降雨的雨滴都是在雲內上升氣流中凝結生成和長大的。因而只有在強烈上升氣流雲中,才可能降下大雨滴。《科學畫報》今年6月號上有文章說,有氣象學家2004年在馬紹爾群島和巴西觀測到直徑1厘米的大雨滴,並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巴西和馬紹爾群島都是熱帶,那裡的雨基本都是從電閃雷鳴和積雨雲中降下來的。而積雨雲,正是自然界中具有最強烈上升氣流的雲(因此才禁止飛機進入積雨雲中,以免被上下拋擲而失事;積雨雲中甚至還常常能夠生成比大雨滴還大得多的冰雹)。相反,世界上最小的雨滴——毛毛雨,則是發生在上升氣流最弱的雲中(例如暖鋒雲系),這里連最微小的雨滴也托不住就給降下來了。
本來,古人選雷聲表達聲勢大是很自然的。因為再沒別的什麼事物能比「雷霆萬鈞」、「雷轟電掣」聲勢更大了。不過,如果用它來表達「聲勢大而行動小」這個意思,雷聲和雨點的數量方向自然便必須是相反的:「雷聲大」而「雨點小」。
當然,成語屬文學范疇,本也無需完全拘泥於事實。而且,雷雨的雨滴雖然不小,但雨滴卻「不多」。而「雨點小」和「雨點少」在數量方向上乃是一致的。
雷雨天氣主要有三個特點:除了雷電和雷陣雨外,還有雷暴大風。大家知道,雷聲、閃電可以傳得很遠(有諺語說「雷響天下知」);雷雨大風是積雨雲後部下沉的冷涼空氣(密度大)迅速堆積到地面上時,因氣壓遠高於周圍,而向四周發出的沖擊波,它也可以傳得很遠。但是,雷雨則不同了,它的范圍雖然和下沉冷涼氣流基本相同,但卻不會擴張,雨區隨著積雨雲的前進形成的也是一條窄(與大風和雷聲區相比)帶。也就是說,在雷雨天氣影響區中,大部分地區是只有雷聲和大風而沒有雨點的(例如今年6月24日17時左右本市北三、四環雷雨交加,而南城「雷聲大雨點少」,甚至雨點全無)。「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諺語就有「雷聲大雨點少」的意思。不過,畢竟「雨點小」和「雨點少」還並不是一件事,成語必另有來源。
確實如此。原來,這個成語最初根本不叫「雷聲大雨點小」,而是從「雷聲浩(甚)大,雨點全無」發展變化而來。
純手打
10. 雷電有什麼特點
雷電的特點
雷擊電流的放電電流大,其幅度在幾十到幾百千安培之間;放電時間很短,波頭陡度高,可達50ka/s,屬於高頻沖擊波。雷電感應產生的電壓可高達300-500千伏。直擊雷沖擊電壓達到mv級,放電溫度達到2000k。
(10)雷電為什麼停留的時間比較短擴展閱讀:
雷電分直擊雷、電磁脈沖、球形雷、雲閃四種。其中直擊雷和球形雷都會對人和建築造成危害,而電磁脈沖主要影響電子設備,主要是受感應作用所致;雲閃由於是在兩塊雲之間或一塊雲的兩邊發生,所以對人類危害最小。
雷電的危害
1、機械效應:雷電流流過建築物時,使被擊建築物縫隙中的氣體劇烈膨脹,水分充分汽化,導致被擊建築物破壞或炸裂甚至擊毀,以致傷害人畜及設備
2、熱效應:雷電流通過導體時,在極短的時間內產生大量的熱能,可燒斷導線,燒壞設備,引起金屬熔化、飛濺而造成火災及停電事故。
3、電氣效應:雷電引起大氣過電壓,使得電氣設備和線路的絕緣破壞,產生閃爍放電,以致開關掉閘,線路停電,甚至高壓竄入低壓,造成人身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