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太陽為什麼會有時間差
『壹』 地球和太陽在不同的時間內距離是否一樣呢為什麼
有關《兩小兒辯日》中的科學知識。
早晨和中午的太陽距離地球的遠近是一樣的。為什麼早晨的太陽看起來較中午時大呢?這是視覺的差誤、錯覺。同一個物體,放在比它大的物體群中顯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體群中顯得大。同樣道理,早晨的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來的背襯是樹木、房屋及遠山和一小角天空,在這樣的比較下,此時太陽顯得大。而中午太陽高高升起,廣闊無垠的天空是背襯,此時太陽就顯得小了。其次,同一物體白色的比黑色的顯得大些,這種物理現象叫做「光滲作用」。當太陽初升時,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陽格外明亮;中午時,背景是萬里藍天,太陽與其亮度反差不大,就顯得小些。
中午的氣溫較早晨高,是否此時的太陽較早晨離我們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陽斜射大地,中午太陽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時間、相等的面積里,直射比斜射熱量高。同時,在夜裡,太陽照射到地面上的熱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涼快;中午,太陽的熱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熱。溫度的涼與熱,並不能說明太陽距離地面的遠與近
『貳』 為什麼太陽與地球的距離早上和中午是一樣的
前幾個月,我曾在太空探索發了一篇關於太陽離地球遠近的帖子,叫《兩小兒辯日》,引用了孔子東游時遇到兩個小孩兒在探討是早上的太陽離地球近還是中午的太陽離地球近的問題,帖子發出後,大家討論的很激烈,基本上有以下種觀點
1、早晨和中午的太陽距離地球的遠近是一樣的。
理由是:太陽離我們遠約6,400 公里(即地球的半徑),但這個差別相對地球與太陽的距離來說可算是微不足道(地日距離約為150,000,000公里),所以早上和中午的太陽基本上可以說是一樣遠的。為什麼早晨的太陽看起來較中午時大呢?這是視覺的差誤、錯覺。同一個物體,放在比它大的物體群中顯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體群中顯得大。同樣道理,早晨的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來的背襯是樹木、房屋及遠山和一小角天空,在這樣的比較下,此時太陽顯得大。而中午太陽高高升起,廣闊無垠的天空是背襯,此時太陽就顯得小了。其次,同一物體白色的比黑色的顯得大些,這種物理現象叫做「光滲作用」。當太陽初升時,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陽格外明亮;中午時,背景是萬里藍天,太陽與其亮度反差不大,就顯得小些。
2、中午的時候近,早上的時候我們是離太陽遠,
理由:相對在同一的距日點上,中午的時候,地球自轉到正對太陽,和早上看太陽的時候,之間有個角度差別,幾何計算,假設太陽不動,為一個點,地球的早晨和中午的觀測,在一個球面上相差一段弧度,具體怎麼算,我還沒算,但是可以想的出來,中午的時候是比早晨近 那麼一點點。
3、要分情況討論呢,要是在兩個極點,就不管早上中午還是晚上,一樣近了。要是在赤道上,正午比子夜少了一個地球的直徑距離。
我以為,以上3種情況解釋的似乎有道理,但是都不是考慮的太全面,地球由近日點向遠日點運動的這段時間是一種情況,由遠日點向近日點移動的這段時間是一鍾情況。而這兩種情形主要是由於地球公轉所引起的早晨和傍晚的太陽看起來又大又圓,而中午的太陽看起來要小一些,那末,在一天之內,是中午的太陽離我們近,還是早晨和傍晚的太陽離我們近呢?
眾所周知,地球環繞太陽運行的軌道是一個橢圓的軌道,地球距離太陽的遠點距離為15200萬公里,近點距離為14700萬公里,兩者相差500萬公里,地球環繞太陽運行一周用時365天,也即8760小時,其沿徑向運動的距離為1000萬公里,沿徑向運動的平均速度為1141.5公里/小時,從早晨到中午的時間按6小時計,則地球距離太陽由於地球沿徑向運動速度產生的位移為:6849公里,顯然,這一量值大於地球的半徑。由以上分析可知,一天之內太陽何時離我們更近,是由地球在太陽軌道上的位置決定的。當地球到達近日點(冬至12月22日前後)太陽離地球最近,從這一天開始,地球開始遠離太陽,一直到遠日點(夏至6月22日前後)這一天達到最遠,因此,地球從近日點往遠日點運動的過程中,每天早晨的太陽總會比中午的太陽離我們近。而從遠日點到近日點運動的過程中,每天早晨的太陽則總比中午的太陽遠。
當然,我說的也不一定就是標准答案,但是我覺得大家在版內討論時的認真態度還是令人高興的。茫茫宇宙,充滿神奇,我們要想把一種事物了解的清楚透徹,需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探索,只有這樣,才能逐漸揭開宇宙神秘的面紗。
參考資料:http://club.it.sohu.com/read-space-16418-0-17.html
用現在的天文學知識來判決,勝利應該歸給那主張中午最近的孩子。太陽離地球平均14960萬公里,在中午的時候,它直射在地球上,它的距離也就大約是14960萬公里,而在早晚卻從斜處射來,距離就總要多一點。但要贊同第二個小孩的主張,就不能不附帶著反駁第一個小孩的理由。既然早晚的太陽較遠,照理應該小一點,至少也得要與中午的太陽差不多相等,為什麼看起來反而會大了呢?重要的就是這一個問題。
為要解答這問題,首先我們得找一副望遠鏡,准備用它來觀察太陽。因為太陽刺眼睛,少不得還要再找一塊黑色玻璃遮在望遠鏡鏡頭上,才容易窺看。倘若眼力不好,遮上黑玻璃還覺得不濟事時,不妨等到月亮圓的時候,用月亮來代替太陽,也一樣的有效;因為月亮也和太陽一樣,在初升和降落的時候,看起來會比當天的時候大得多。准備好了,就可以進行觀察。於是我們很快地就得到一個可驚的發現:原來望遠鏡中所看見的現象,和肉眼所見的完全不同;不論早晚或中午,望遠鏡里的太陽總是一樣大!
望遠鏡里所見的是真實情形。早晚的太陽雖然比中午遠一點,但所增加是很有限的。地球的直徑還不到13000公里,太陽從斜面射來時,增加了的距離不會比地球直徑更長,與全部距離14960萬公里比較起來,還沒有增加了萬分之一。馬虎一點就說全無增加,也不妨事的。因為這樣微小的差別,要精密天文器械才測量得出來,普通望遠鏡決發覺不到那麼微細的地方,所以,我們在望遠鏡里看起來是一樣大小,並沒有什麼奇怪。
但為什麼肉眼所見的情形會完全不同呢?我們可以斷定是由於錯覺。現在就要解釋,何以有這錯覺。
第一,我們對於整個天空先就有了一種錯覺。由肉眼看來,地平線附近的天空,總覺得比天頂上的天空要離得遠一點。這在心理學上,是用眼球的筋肉運動狀態來說明的。地面上有樹木房屋等種種物體,這些物體吸引著我們的注意,使我們的眼球感到牽引,覺得要將視線從自己身邊移到地平線上,眼球筋肉比較勞累,」於是就感到那兒的天空較遠。天頂上卻不同,一望上去,決沒有什麼滯礙的物體,眼球的運動很舒適,就覺得天空的近。因為覺得地平線上的天空遠,也就覺得那兒的太陽遠,因為天頂上的天空近,所以那兒的太陽看起來也很近,這種現象,只要稍稍注意的人,都能知道的。
其次,再研究一下物體與眼睛的關系。一件物體映人眼睛裡來,對於眼睛常形成一定的「視角」,所謂視角,就是假設從物體的頂點和腳點各引一條線到眼睛上,其中間所成的角度。同一樣東西,放近了,視角便加大,離遠了,視角便縮小。同時,大的東西,如果隔得遠,它的視角也許會比近處的小東西來得更小。例如一隻手掌,不過五寸,一個人,也許長到五尺,倘若這十倍長的人站在二丈以外的遠處,那我就可在離一尺的地方用一隻小小的手掌將那人全部遮著,使眼睛完全看不見他。這就因為一尺以內的手掌,它的視角比二丈以外的人來得大的緣故。但現在我們就發現眼睛的一個特性:手掌雖然能夠遮了人,眼睛卻決不會誤認手掌比人大。這是一種很重要辨別能力。一件大的東西,只要我們知道它離得遠,即使視角很小,我們仍能辨別出它的大。反之,我們覺得近的東西,即使視角很大,也能辨別其小。這能力,對於我們的生活是很重要的。它能指示我們日常事物真實的人小,沒有它,我們會把摩天樓看成玩具,豈不要到處碰釘子?但我們要曉得,這辨別能力只在日常的小事物里才有效果,應用到廣大的天空上去,結果便完全相反了。數量的增大會引起性質的突變,在地上可以認識真理的這同樣的眼睛,在天空中卻使我們發生錯覺。
早晚的太陽和中午的太陽,與地球的距離是相差無幾的。視角也幾乎完全是一樣。因此在望遠鏡中看起來是一樣大小,但肉眼的辨別力卻來搗亂。它說:天頂上的太陽,是比較近的,所以視角雖然與地平線上的一樣,而面積卻應該小一點。反之,地平線上的太陽比較遠,所以應該是大的。我們的腦髓素來只知道聽從肉眼的判別,所以就真覺得兩處的太陽大不相同了。
在封建社會里,人類對於自然界的知識完全依賴著表面現象的觀察,因此被自己的眼睛騙了幾千年,無法解答那傳說里的疑問。遇到了科學,疑團是這樣輕便地就消釋了;倘若有人不相信,還可以做一個更進一步的實驗。用一塊乳色的玻璃,或較薄的磁片,離眼睛六七寸的地方遮著太陽,太陽的紅紅的圓形就映在這塊玻璃上。這時眼睛就會說,現在太陽更近了,所以它的視角雖然和天上一樣,它本身卻應該更小一點。細細一看時,果然,這玻璃上的太陽還不到一顆黃豆大!
因為地球自轉24小時一周(圍繞太陽公轉是365天一周),地球自轉到中午時恰與太陽(太陽是恆星)接近垂直,兩點間距離,垂線最短。所以,中午太陽與地面接近垂直照射,距離最短,所以中午溫度高。
而早上,太陽是與地面呈斜射,太陽與地面距離遠,所以早上溫度低冷。因此人們在感覺上覺得中午太陽離地球更近一些,那是因為太陽光線照射地球的角度不同所引起的人們的誤覺。
『叄』 為什麼有地球和太陽
為什麼會有太陽,和為什麼會有天空中這么多發光的星星是同樣的道理。因為我們所能見到的發光的星球,除了太陽系內的行星是反射的太陽光以外,其它的基本上都是恆星。
所以你的問題其實就實在問,為什麼會有恆星。
那麼恆星的形成,主要是由於宇宙中最多的是元素是氫元素,然後結合成氫氣,由於牛頓所說的萬有引力作用,這些氫氣相互吸引,結合到一起。當密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就產生高溫高壓,於是發聲了核聚變反應,開始發光,發熱,這時,恆星就誕生了。
我只是簡潔地敘述了一下,大致就是這樣一個過程。
『肆』 為什麼會出現時差
地球受日面隨地球自轉而變化,所以各地早晚不同,形成了不同時區的時差。
『伍』 地球上為什麼會有春夏秋冬和太陽有什麼關系
我們的地球在圍繞太陽不停地公轉的同時,也在繞自身的地軸自轉,不過地軸並不垂直於公轉軌道面,而是有一個23度27分的傾角。正是因為這個傾角的存在,才會使太陽在地球表面的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從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
當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時,北半球獲得的太陽熱量較多,且白晝比黑夜長,所以北半球氣溫處於一年中最高的時候,為夏季;這時太陽斜射在南半球,南半球獲得的太陽熱量較少,且黑夜比白晝長,因此,南半球處於一年中最冷的季節——冬季。當地球繞太陽再公轉半圈時,太陽的直射點由北回歸線移向南回歸線,北半球獲得的太陽熱量逐漸減少,由夏季進入秋季,進而轉入冬季;而南半球卻正好相反,由冬季進入春季,進而過渡到夏季。不過,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並不是一個標準的正圓,因此南半球的夏天要稍稍比北半球的夏天熱,而冬天則要比北半球的冷些。
『陸』 太陽與地球的距離早上和中午為什麼一樣
現在我們知道日地距離在一天內的變化是微不足道的。早晨太陽離我們稍遠一點,中午稍近一些,兩者相差約等於地球半徑,僅相當於日地距離的1/2300,這對觀察太陽的大小和太陽輻射到地球的熱能都不起多大影響。
早晨的太陽看起來大一些,中午的太陽小一些,實際上是一種視覺誤差。因為,早晨太陽剛從地平線上升起來時,有山峰、樹木等地面物體作對比,太陽就顯得大一些;而中午的太陽高懸在空曠的天空,相形之下就顯得小一些。實際上用儀器測太陽的視直徑,若不考慮地平線上大氣折射的影響,早晚都是一樣的。
至於地面溫度的高低,主要取決於太陽高度角。早晨,太陽斜射,同束陽光照射的面積大,單位面積上得到的太陽輻射少;同時,因為斜射陽光通過大氣層的厚度大,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多,再加上夜晚地面輻射散熱,日出前後地面熱量虧損到極大值,因此,早晨氣溫低,顯得涼爽。而中午呢,一方面太陽高度最大,陽光直射或接近直射,熱量集中,另一方面陽光通過大氣的厚度小,太陽輻射被削弱得少,再加上地面熱量盈餘,氣溫已經升高,因此,中午就熱得多。實際上對於每秒30萬千米的光速來說,早晨和中午日地距離的微小差別根本不會影響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的多少。
『柒』 時間變了,太陽會和地球改變距離嗎為什麼
會365天左右繞太陽一圈!這個圈是橢圓型
『捌』 恆心日和太陽日為什麼會產生時間差異原因
恆星日與太陽日的區別在於選擇目標不同,前者以恆星為目標計算,後者以太陽為目標計算,這是問題的關鍵。
地球在不停地自轉,同時繞太陽不停公轉,天體東升西落現象,實際是地球自轉的現象。地球自轉的周期,也就是天體周日運行的周期。太陽和其他恆星周日運行的周期並不相同,所以地球自轉的同期也就有了太陽日和恆星日的區別。恆星日:當地球位於E1時注意E1、P點和某一遙遠的恆星A點在一直線上,當地球自轉一周360°,即從E1到E2,A的位置似乎到了B點,(實際未動,因太遙遠)這時E2、P和B點仍在一直線上,這段時間即為一恆星日,這是地球自轉的真正周期,時間間隔(即E1、P、A與E2 、P、B之間的時間)是23小時56分4秒。太陽日:當地球自轉一周,由E1PS至E2PS時,所需時間間隔是24小時,叫做一個太陽日,太陽日並不是地球自轉的真正周期,而是太陽連續兩次經過同一子午線平面的時間間隔,因為地球在自轉時同時公轉,自轉一周需用23小時56分4秒,公轉時轉了59秒,需用3分56秒,時間,自轉加上公轉用的時間共24小時,所以一個太陽要比一個恆星日多出3分56秒的時間(約4分鍾)。
『玖』 為什麼太陽與地球的距離,大小不變
每年1月初,地球位於繞日公轉軌道的近日點,日地距離達到最小值,約為1.471億千米。
每年7月初,地球位於繞日公轉軌道的遠日點,日地距離達到最大值,約為1.521億千米。
從1月份到7月份,半年的時間里,日地距離變化幅度達到500萬千米(1.521億千米減去1.471億千米),每天內的變化值為2.7萬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