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三國群雄並起時間長
⑴ 為什麼劉備能和曹操、孫權抗衡,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
三國的地理位置相對隔絕,當時三方各自努力發展經濟,為三國的存在打下了物質基礎,當時統一天下的時機也不成熟,三方誰也不足以消滅誰。
⑵ 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如下:
1、農民起義的推動
東漢末年,爆發了黃巾大起義,由於起義軍規模較大,朝廷不能有效鎮壓。東漢政府就改州刺史為州牧,加重其權力,希望可以快速的撲滅起義力量。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官僚軍閥乘機擴張自己的勢力,佔領更多的地區,不斷的擴充自己的軍事力量,於是,形成了地方割據勢力。
2、經濟發展的局限
孫權佔領江南後,極大地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劉備佔領西川後,也是大力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蜀錦就是那時候開始文明中國的,長江流域上下游幾個區域的封建經濟,發展到了勉強可以自給和彼此均衡的程度,給南方孫、劉的割據提供了物質基礎。
3、地域條件的限制
在北方,曹操占據黃河流域,孫權佔領長江中下游,劉備佔領四川和長江中游的一部分。從地理條件說,蜀有劍閣、三峽之險,進可攻,退可守。吳有長江天險,易守難攻。在經濟上。再加吳蜀聯合,攻雖不足,守則有餘。
(2)為什麼三國群雄並起時間長擴展閱讀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過程
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打敗袁紹,為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公元208年,赤壁之戰中,曹操失利,未能統一全國。赤壁之戰後,曹操被迫退居北方,重新積蓄力量;孫權在長江中下游的勢力得到鞏固,劉備得到湖南、湖北大部分地區,後來又進佔四川。
這樣,三個軍閥的勢力相當,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備統一全國的條件。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在洛陽,廢漢獻帝,自稱皇帝,建立魏國。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蜀國;222年,孫權稱王,建立吳國。三國鼎立局面形成了。
⑶ 為什麼會有三國鼎立的局面
三個國家之間互相牽制,對哪一方都是由制約性的。這樣在經濟、政治、社會等問題上,都可以說是發展的最佳時機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標志: 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 戰爭日期 208年七月 - 208年十一月 地點 烏林(今湖北蒲圻西北) 結果 孫權,劉備盟軍勝利 作戰各方 曹操 劉備,孫權 指揮官 曹操 周瑜、程普、劉備 兵力 約160,000 約50,000 赤壁之戰 長坂之戰–烏林之戰–江陵之戰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爭之一。公元208年(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領水陸大軍,號稱百萬,發起荊州戰役,然後討伐孫權。孫權和劉備組成聯軍,由周瑜指揮,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一帶大破曹軍,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赤壁之戰是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也是孫、曹、劉各家都派出主力參加的唯一的戰事。 後果 赤壁戰前曹操的優勢是非常大的:第一,曹操「挾天子令諸侯」,諸侯自然在道義上難以爭鋒;第二,曹操以新勝之軍南下,其氣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數倍於孫、劉兩家。既然曹操具有如此的優勢,孫劉聯軍的戰績更以輝煌。此戰,孫劉軍揚水戰之長,巧施火攻,可以算是中國歷史上果斷、以少勝多的的著名戰例。赤壁戰後,曹操退回北方,再未有機會如此大規模南下荊州。曹操集團也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 周瑜等與曹仁隔江對峙,遣甘寧襲取夷陵(今湖北宜昌),曹仁率部進圍甘寧,周瑜率軍救援,大破曹仁軍。劉備回師夏口,欲溯漢江迂迴曹仁後方。次年,曹仁被迫撤退。孫權繼續與劉備聯盟,以抗拒曹操。劉備乘勢取得荊州大部,包括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長沙、桂陽(郡治在今湖南郴縣)、零陵(均在今湖南境)等四郡。稍後又奪得劉璋的益州。孫權據有江東,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割據局面。 點評 在評論曹操兵敗赤壁,傳統的史學家強調其思想輕敵驕傲。如張作耀《曹操傳》說:「曹操其人極易激動,易被勝利沖昏頭腦」。 曹操沒有乘勝把劉備徹底擊潰。 為《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則不以為然,他認為:「曹操當時既新平江漢,威懾揚越;資劉表水戰之具,藉荊楚楫棹之利,實震盪之良會,廓定之大機;不乘此取吳,將安俟哉?」 傳統的評論一般忽略的一面是疫病流行因素。曹操把失敗原因歸於疾病,他寫信給孫權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裴松之評論赤壁之戰是說:「至於赤壁之敗,蓋有運數。實由疾役大興,以損凌厲之峰,凱風自南,用成焚如之勢。天實為之,豈人事哉?」李友松的《曹操兵敗赤壁與血吸蟲病關系之探討》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戰兵敗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蟲病。赤壁之戰的戰場恰恰是當時血吸蟲病嚴重流行的地區,而且時間又是血吸蟲病的感染季節。赤壁之戰是在冬天開始的,但曹軍在轉徙、訓練時間是在秋天。曹操水軍在赤壁之戰戰前染上血吸蟲病,經過一個月以上的時間就發病了,致使大戰時疲病交加,不堪一擊。 而劉、孫軍隊長期在血吸蟲流行的疫區中從事生產、生活,士兵體內或多或少已產生一定的免疫力
⑷ 為什麼到東漢末年會形成三國鼎立原因要詳細的
三國鼎立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種不同說法。
1,東漢後期「群雄並立,各據地盤,各擁大軍。然為著要鞏固自己的存在,取得優勢的地位起見,均向外擴充其勢力。這樣一來,並立的群雄,乃相互混戰。在長期混戰之中,大的吞並小的,強的吞並弱的;結果形成三個較大的集團,曰魏、蜀、吳三國。凡弱小不能獨樹一幟的,都依著地位之所在,陸續分別隸屬於此三大集團之下」。「184年爆發的黃巾大起義」,「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官僚軍閥乘機擴張自己的勢力,董卓就是其中最囂張者之一,由於黃巾、黑山等起義軍在各處依然很活躍,東漢政府就改州刺史為州牧,加重其權力,妄圖撲滅起義力量。可是,這卻加強了地方割據勢力」。董卓被殺後,「各地割據勢力,封建軍閥紛紛割據一方,形成了『群雄割據』的局面,經過相當長的一段混戰時間,曹操、孫權、劉備分別據有中原、吳、蜀,三國鼎立局面因以出現」。,2,三國鼎立局面出現的根本原因,在於各個地區封建經濟的發展,導致了分裂傾向的加劇。長江流域上下游幾個區域的封建經濟,發展到了勉強可以自給和彼此均衡的程度,給南方孫、劉的割據提供了物質基礎。而同一時期北方的國家則由於社會經濟受到割據混戰的嚴重摧殘,無力消滅南方的國家,以統一全中國。但是統一的歷史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已存在過四百多年,統一的因素仍在程度不等地起著作用,統一仍然是中國歷史發展的趨勢。所以在無數割據者角逐的混亂局面中,終於出現了魏、蜀、吳三大割據勢力,它們的統治者在各自的區域內削平了較小的割據勢力,鞏固了內部的統一,並且都力圖打破均衡局面,實現全中國的統一。
3,「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和存在,是由各方面條件造成的。政治上,曹操團結了中原的地主豪強,孫權以長江南北的世族豪強為支柱,劉備則依靠荊、益兩州地主的支持。從地理條件說,蜀有劍閣、三峽之險,進可攻,退可守。吳有長江天險,易守難攻。在經濟上,蜀漢佔有的益州『沃野千里』,素有『天府』之稱。吳國占據的長江中下游,東漢以來經濟有一定的發展。再加吳蜀聯合,攻雖不足,守則有餘。曹操雖佔有廣大的北方,但因戰爭破壞嚴重,一時還缺乏統一的物力和人力。這些就是形成三國鼎立局面的基本原因。」
⑸ 三國鼎立的歷史原因是什麼
東漢後期「群雄並立,各據地盤,各擁大軍。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起見,均向外擴充其勢力。這樣一來,並立的群雄,乃相互混戰。在長期混戰之中,大的吞並小的,強的吞並弱的。
出現了魏、蜀、吳三大割據勢力,它們的統治者在各自的區域內削平了較小的割據勢力,鞏固了內部的統一,並且都力圖打破均衡局面,實現全中國的統一。
⑹ 三國歷史跨度長達百年,為何卻只有六十年是三分天下
俗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在這個分分合合的歷史中,有一段特別的插曲。
公元279年,司馬炎派出三路大軍伐吳,次年滅亡吳國,至此三國結束,天下一統。
百年兵戈,五大時代,這便是三國歷史的一個簡單流程。對此,我們可以看到,三國歷史跨度長達百年,但真正的三分天下,其實只有六十年。
⑺ 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1、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是地方的政治經濟勢力無法調和,形成統一政府,最終成為各個軍閥割據的支持力量。
2、赤壁之戰以後,曹操不敢再輕易南下。孫權在長江中下游的地位得到鞏固。劉備占據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區,又攻佔四川。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兒子曹丕廢漢獻帝,自稱皇帝,國號魏,定都洛陽。第二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史稱蜀。222年,孫權也稱王,國號吳,定都建業。至此,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
3、三國鼎立,指東漢末年三國時期,魏、漢、吳三國,三分天下,成犄角對峙局面。
從公元220年起,在我國歷史上先後建立了曹魏、季漢、東吳三個國家,它們三分東漢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稱王稱霸,互相對峙,這種政治局面稱為「三國鼎立」。
⑻ 三國鼎立的過程和局面,是怎樣形成並變化的
三國開端以曹丕接受漢獻帝禪位開始,三國三分以劉備取得益州和漢中為根基,最終吳蜀魏三分天下。
⑼ 為什麼三國時期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在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兒子曹丕在這一年的十月廢掉漢獻帝,自立為帝,稱為魏文帝,國號魏,建都洛陽。
公元221年,劉備也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者蜀漢。公元222年,劉備企圖重新奪回荊州,以實施兩面夾擊中原的戰略,於是以替關羽報仇為名,調集所有的兵力,親征東吳。
孫權向曹魏求和,並任命陸遜為大都督應戰,陸遜採用以逸代勞的方法阻擋了蜀軍的攻勢。在222年,陸遜在夷陵用火攻大敗蜀軍,夷陵之戰將蜀國的勢力控制在了長江三峽以西。
到了這個時候,曹、劉、孫三個集團的疆域基本固定。在222年,孫權也稱王,在229年正式稱帝,國號吳,都建業,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三國鼎立局面完全形成了。
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的結果,並沒有出現一個如秦、漢一樣的大一統封建王朝,而是形成了三個割據政權鼎立的局面,這是由各方面條件造成的:
首先,在地理環境上,蜀有劍閣、三峽之險,進可攻,退可守;吳有長江天險易守難攻。地理形勢造成了三國的相對隔絕,有比較穩定的環境,讓他們鼎立。
其次,從經濟方面來看,漢末軍閥混戰一度破壞了北方的經濟,而經濟的發展為蜀、吳政權提供了自己條件,為蜀、吳割據提供了物質基礎。
蜀漢佔有的益州,沃野千里,素有天府之稱;吳國占據的長江中下游,東漢以來經濟也有一定的發展,足以立國。
再者,三大集團的領袖、謀臣、武將在水平上勢均力敵,並各自在自己的周圍形成了人才群體。
曹操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舉,因此手下猛將如雲,謀臣如雨;劉備、諸葛亮,以誠待人,知人善任;孫權用人,與臣下同舟共濟,忘短貴長。
這種人才、智力因素上的均衡,使得當時三大集團在政治、軍事、外交斗爭中,雖然是波瀾起伏,時有校長,但是卻能維持一種基本的均勢。
最後,地方的豪族用戶割據政權。戰亂的時候,割據政權的建立,能夠穩定地方基層統治秩序,保障豪族的生存權利。而且豪族擁護政權能夠換得政治地位,因而他們成為蜀、吳割據政權的擁護者。
三國鼎立的形成是局部的統一,他相對於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局面是一個較大的進步。
他在推動三個相對獨立的地區內社會生產力的恢復和發展,開發少數民族地區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⑽ 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三國鼎立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識記要求
掌 握
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歷史作用
理 解
曹操能夠統一北方的原因、曹操敗於赤壁之戰的原因、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能力訓練過程方法
再現表達
讓學生復述自己所知道的官渡之戰、赤壁之戰、諸葛亮、周瑜等事件或人物事跡,培養再現歷史情境的表達能力
分析現象抓住本質
通過對曹操勝於官渡敗於赤壁原因的分析,提高學生分析歷史現象,抓住現象所反映的本質的能力
區別文藝與史實
將文藝作品中的情節與歷史事實對比,提高學生分辨歷史真實性與文藝創作中的虛構、誇張等藝術性的能力
情感態度
價 值 觀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
通過對曹操、諸葛亮等人的評價,使學生認識到評價歷史人物的主要標準是看他們是否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
主觀能動性的作用
通過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每一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客觀條件。但是,人們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主觀能動性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教學重點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學難點 曹操能夠統一北方的原因、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過渡講解、置疑:東漢中期以後,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政治十分黑暗,終於引發農民起義,使得東漢政權名存實亡。從此,統一的局面被打破,國家陷入分裂。許多軍事集團混戰的結果怎樣?出現了哪些分立的政權?在這期間,歷史發展具有哪些特點?請讀94頁的單元標題。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官渡之戰
指導學生閱讀94-95頁「導入框」和「官渡之戰」課文以及插圖《曹操赤腳迎許攸》,思考回答:
1、官渡之戰發生於哪一年?結果怎樣?起了什麼作用?
(200年。曹操以少勝多,打敗袁紹。奠定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
2、曹操勝利和袁紹失敗的原因各是什麼?你對此有什麼感想?
(曹操善於用人,採納許攸的計策,所以能夠以少勝多。袁紹驕傲輕敵,留不住人才,所以才會敗於他人。我們要吸取歷史經驗教訓,注意提高自身心理素質,將來才能取得成功。)
過渡講解:官渡之戰後,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想要進一步統一南北。他在一個名叫赤壁的地方敗給南方兩個軍事集團的聯軍,史稱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
指導學生閱讀95-96頁「赤壁之戰」課文和「文獻資料·杜甫詩句」以及插圖《諸葛亮》、《三顧茅廬》、《曹操慌忙逃跑》等,思考回答:
1、赤壁之戰發生於哪一年?結果怎樣?起了什麼作用?
(208年。南方的孫權和劉備組成聯軍,在周瑜的指揮下,用火攻的辦法,以少勝多,打敗了兵力占優的曹操。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2、96頁「動腦筋」:畫中人物都是誰?他們去做什麼?這裡面有個成語故事,誰能說得出來?(畫中的三個騎馬者是劉備、關羽、張飛,後面跟著一個挑擔的隨從,還有一個人打開了
門,他就是諸葛亮的書童。他們去拜訪隱居在隆中茅廬里的諸葛亮,想邀請諸葛亮出山扶佐劉備。這個成語故事叫作「三顧茅廬」。)
3、97頁「動腦筋」:曹操敗於赤壁之戰是「天意」嗎?那天刮東風有利於周瑜實施火攻,你怎麼看待這件事?
(所謂曹操的失敗是「天意」之說,屬於迷信意識。曹操失敗的主要原因在於他驕傲輕敵,麻痹大意。加上他的軍隊來自北方,不習水戰,不服南方水土,很多人得了傳染病,嚴重地削弱了戰鬥力。因而,曹操是必然要失敗的。那天刮東風有兩種可能性:一是偶然的;二是諸葛亮、周瑜懂得氣象預測,選擇了刮東風的那一天去進攻曹操。總之,曹操的失敗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其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是必然性因素。)
過渡講解:赤壁之戰後,曹操逃回北方,不敢輕易南下。孫權和劉備的力量則壯大起來,逐漸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
三國鼎立的形成
指導閱讀97-98頁「三國鼎立的形成」課文及《三國鼎立形勢圖》,思考回答:
1、「三國」指的是哪三個政權?定都在哪裡?建立者分別是誰?各是哪一年建立的?
國號
都城
建立者
建立年代
魏
洛陽
曹丕
220年
蜀(漢)
成都
劉備
221年
吳
建業
孫權
222年
2、230年,吳國發生了一件與今天台灣有關的事件是什麼?
(孫權派衛溫率領萬人船隊到達夷洲,《臨海水土志》記載了這件事,介紹了台灣許多情況,)
3、根據99頁「自由閱讀卡」回答:我國古代絲織品最高水平的代表是什麼?三國時期,哪一個政權的這種產品行銷各地?
(我國古代絲織品最高水平的代表是錦,蜀錦行銷三國。)
4、98頁「活動與探究1·找一找」:右圖哪些地方有錯?錯處如何改?
國號
錯誤
訂正
魏
曹操稱帝,221年,長安
曹丕稱帝,220年,洛陽
漢
諸葛亮稱王,220年
劉備稱帝,221年
吳
孫權稱帝,(定都)赤壁
孫權稱王,(定都)建業
5、98頁「活動與探究2·比一比」:
(1)填表
國號
戶數
人口
兵力
魏
103萬
443萬
60萬
蜀
28萬
94萬
10.2萬
吳
52.3萬
230萬
23萬
(2)根據上表的統計,哪一國實力最強?哪一國實力最弱?
(魏國實力最強,蜀國實力最弱。)
6、99頁「活動與探究3·看圖分析」:
(1)從畫像上看,誰的年齡大?實際上誰的年齡大?
(從畫像上看,諸葛亮年齡大。實際上,周瑜的年齡大,而且大6歲。)
(2)文藝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與歷史的實際情況為什麼會不一樣?
(由於諸葛亮是文臣,很有智慧,文藝作品就將他塑造成「老謀深算」的年長人物。周瑜是武將,文藝作品就把他塑造成英氣勃勃的年輕統帥,而不去管他們的實際年齡。文藝作品可以在大體不違背歷史真實的前提下進行虛構和誇張,使情節生動有趣。因此,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與歷史的實際情況不一樣。)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
1、根據新學案62頁[知識網路]疏捋本課知識線索和知識要素.
2、利用新學案63頁表格填寫下列內容:
戰役名稱
年代
交戰雙方
結果
官渡之戰
200年
曹操和袁紹
曹操以少勝多
赤壁之戰
208年
曹操和孫權、劉備
孫權、劉備以少勝多
3、課外完成新學案63——64頁[自我測評](其中四、五選答,其它必答)。
4、根據以下三國鼎立概況表,組織學生「接龍」:
國名
建立年代
建立者
定都地點
魏
220年
曹丕
洛陽
蜀漢
221年
劉備
成都
吳
222年
孫權
建業
5、《填充圖冊》22-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