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五為什麼晚上要放鞭
① 初五為什麼要放鞭炮
正月初五,這天民間說是「破五」、「五窮」。俗以為初五日以前,百事禁忌,初五日以後則可破忌。按照傳統習俗要吃餃子,放鞭炮來慶祝。
② 正月初五晚上放鞭炮嗎
一般不放,都是在三十晚,初一早,和元宵節放,求採納
③ 大年初五為什麼要吃餃子和放鞭炮
破五
農歷正月初五,俗稱破五。這一天,許多地方時興一種叫做「趕五窮」的風俗。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每間房屋裡往外頭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轟將出去,讓它們離我們遠遠的,越遠越好。尤其放「二踢腳」(兩響)稱「崩窮」,把「晦氣」、「窮氣」從家中崩走。人們從初一至初四已經四天沒幹活了,日出之前放炮崩窮後,要努力干一天活,稱「恨窮」。「破五」意味著只要在新的一年裡,不辭勞苦勤勤懇懇便可過上好日子。「破五」早晨進勞苦大眾祈求吉利、幸福的日子。這天忌串親訪友,也不準串門,說是走親會把晦氣帶到別人家。打掃衛生是一種徹底的大掃除。從每間房屋裡把垃圾掃出門外。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允許搞衛生的,也掃掃地,但只能在屋裡掃,垃圾只能先放在屋裡的拐角處。特別大年初一,那是一掃帚也不能動的,說是動了就將好運氣弄掉了。可到破五這一天,卻非徹底地搞一回大掃除不可了。等到垃圾掃出大門,掃到一個角落,便也將鞭炮從屋裡放到了屋外,於是拿來一個極大的爆竹,放在那垃圾堆上,點燃了,轟隆一聲,儀式完畢。人們說:這下子,一切窮氣窮鬼都給趕跑了!於是吃飯。
破五的由來
農歷正月初五,俗稱破五。這一天,許多地方時興一種叫做「趕五窮」的風俗。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每間房屋裡往外頭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轟將出去,讓它們離我們遠遠的,越遠越好。打掃衛生是一種徹底的大掃除。從每間房屋裡把垃圾掃出門外。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允許搞衛生的,也掃掃地,但只能在屋裡掃,垃圾只能先放在屋裡的拐角處。特別大年初一,那是一掃帚也不能動的,說是動了就將好運氣弄掉了。可到破五這一天,卻非徹底地搞一回大掃除不可了。等到垃圾掃出大門,掃到一個角落,便也將鞭炮從屋裡放到了屋外,於是拿來一個極大的爆竹,放在那垃圾堆上,點燃了,轟隆一聲,儀式完畢。人們說:這下子,一切窮氣窮鬼都給趕跑了!於是吃飯。
這風俗,在關中,東府西府,都差不多。但在放完大炮以後,所吃食物,不盡相同。西府的隴縣是全縣都吃攪團,說是要把一切不如意的東西都用這糨糊般的食物粘住粘掉。據說在渭河河谷一些地方,過年也吃攪團,但不是破五,而是臘月三十,如三原縣和武功縣。這和隴縣也一樣。隴縣是過年期間吃三頓攪團,臘月三十,正月初五,還有正月初七。彬縣在正月初五這一天也吃攪團,說是"吃窮飯,除窮根",又說"糊窮坑、填窮坑"。用攪團這樣的食物來糊來填倒也適當。彬縣人說,反正不能吃酒肉。地處渭北高原的淳化縣,這一天也吃攪團,也說是用來填窮坑,並且這一天不能出門串親戚,說是不能讓親戚沾著了窮氣。
最有意思的是鳳翔縣,這是秦人的發祥地,也叫破五,也早起,也搞大掃除,也放大炮,但是吃的食物和吃的講究大不相同,他們是吃餃子。不叫餃子,叫煮角。先一天夜間包好,第二天早上煮了吃。也包肉餡。妙在包餃子時,須點一支香,在那盛餃子餡的盆上邊繞去又繞來,然後才包那餃子。這是為什麼?鳳翔人說:這是將"五窮"之類趕攏了來,包將起來,煮熟了,吃掉。秦人豪邁,辦事徹底,這樣做,竟不只是趕走"五窮",而是要趕盡殺絕,有點"食其肉寢其皮"的味道。
按:"五窮"也叫"五鬼"。指"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等五種窮鬼。曾見於韓愈的《送窮文》。這位詩文大家說,"凡此五鬼,為吾五患",所以要送而走之。文人無論內心如何思謀,行文總是比較平和,雖屬我的大患,還是客客氣氣送走了吧。到了老百姓便實話實說,"趕五窮","填窮坑",而且動用了爆竹掃帚,不能客氣。這畢竟不是請客送禮。趕盡殺絕,當是其中最為慷慨激昂淋漓盡致者。
各地的破五風俗
這風俗,在關中,東府西府,都差不多。但在放完大炮以後,所吃食物,不盡相同。西府的隴縣是全縣都吃攪團,說是要把一切不如意的東西都用這糨糊般的食物粘住粘掉。據說在渭河河谷一些地方,過年也吃攪團,但不是破五,而是臘月三十,如三原縣和武功縣。這和隴縣也一樣。隴縣是過年期間吃三頓攪團,臘月三十,正月初五,還有正月初七。彬縣在正月初五這一天也吃攪團,說是「吃窮飯,除窮根」,又說」糊窮坑」、「填窮坑」。用攪團這樣的食物來糊來填倒也適當。彬縣人說,反正不能吃酒肉。地處渭北高原的淳化縣,這一天也吃攪團,也說是用來填窮坑,並且這一天不能出門串親戚,說是不能讓親戚沾著了窮氣。
最有意思的是鳳翔縣,這是秦人的發祥地,也叫破五,也早起,也搞大掃除,也放大炮,但是吃的食物和吃的講究大不相同,他們是吃餃子。不叫餃子,叫煮角。先一天夜間包好,第二天早上煮了吃。也包肉餡。妙在包餃子時,須點一支香,在那盛餃子餡的盆上邊繞去又繞來,然後才包那餃子。這是為什麼?鳳翔人說:這是將「五窮」之類趕攏了來,包將起來,煮熟了,吃掉。秦人豪邁,辦事徹底,這樣做,竟不只是趕走「五窮」,而是要趕盡殺絕,有點」食其肉寢其皮」的味道。「五窮」也叫「五鬼」。指」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等五種窮鬼。曾見於韓愈的《送窮文》。這位詩文大家說,「凡此五鬼,為吾五患」,所以要送而走之。文人無論內心如何思謀,行文總是比較平和,雖屬我的大患,還是客客氣氣送走了吧。到了老百姓便實話實說,「趕五窮」,」填窮坑」,而且動用了爆竹掃帚,不能客氣。這畢竟不是請客送禮。趕盡殺絕,當是其中最為慷慨激昂淋漓盡致者。
天津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順心的事歸結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順順當當,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災的意味。原來,大年三十,人們請神時,把臟神給忘了。她氣不過,便找彌勒佛鬧事。彌勒佛滿臉堆笑,就是不答腔。這臟神氣得捶胸頓足,七竅生煙。眼看事情要鬧大了,彌勒佛才開口說:「這樣吧!今天是初五,讓人們再為你放幾個炮,包一次餃子,破費一次吧!」——這就是「破五」的來歷。
破五的另一些有趣的禁忌和舊民俗
中國漢族民間傳統節日,也稱「忌針節」,在每年農歷的正月初五日。
舊時,漢族民間過春節有很多迷信禁忌,如不得用生米作飯,婦女不能用針縫紉等諸多禁忌,在過了初五之後即告解除,故而稱此日為「破五」。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據說,這樣可免除讒言之禍。習慣上,過了「破五節」,商店酒樓五行八作方才正式開張從業。如有鋪面變化、櫃台增減之舉,一般多在初六定奪。
由於地域不同,節日習俗也有差異。在北京一帶,婦女不許於此日串門,串門則不詳。在河南一些地區,人們於此日不勞作,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
正月初五,也就是俗稱的「破五」,吃餃子,放鞭炮,原是不少家兒今兒個一定要做的倆事兒。民俗有一說,「破五」前諸多的禁忌,過了今兒個就能破了,人們便往來祝賀新年,各家邀請賀客,飲食嬉戲,新媳婦也該回娘家拜賀長親了。按清代《燕京歲時記破五》所記:「初五日謂之破五,破五之內不得以生米為炊,婦女不得出門。至初六,則王妃貴主以及各官室等,冠帔往來,互相道賀春。新嫁女子亦於是日歸寧。」
不同的地兒,「破五」這天的過法兒不一樣,就是同一地方,過法兒也不完全一樣。就拿山西來說吧,在晉西北,傳統上這天太陽未出山,要掀起炕席,打掃一些炕土送到野外,外加鳴炮、燒香、敬紙;晉北民間習慣則是用彩色紙剪成人的圖像,小孩子拿到街頭,互相交換。把自己的紙人送給別人,稱為「送走窮媳婦」;把別人的紙人換回來,稱為「得到有福人」;到了晉東南,民間習慣將爛衣服扔到牆外。
「破五」這天,還有個頂重要的事兒,按照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就關張了,而到了正月初五這天,家家又都重新開張了。所以,求財也是這一天的重要主題。據說放鞭炮也與求財相關,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願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到家裡,在新的一年裡大發大富。
山東初五是個重要的民俗節日,既為「馬日」,又為「破五」,還為「財神日」,商家愛選在這一天開業;南方不少地兒則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清代顧祿《清嘉錄》上記著:「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在上海,舊俗中正月初四子夜,就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還得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
④ 大年初五的零點時分為什麼那麼多人放鞭炮
傳說中的迎財神的
⑤ 為什麼大年初五都要迎接財神,放鞭炮呢
原來,大年三十,人們請神時,把臟神給忘了。她氣不過,便找彌勒佛鬧事。彌勒佛滿臉堆笑,就是不答腔。這臟神氣得捶胸頓足,七竅生煙。眼看事情要鬧大了,彌勒佛才開口說:「這樣吧!今天是初五,讓人們再為你放幾個炮,包一次餃子,破費一次吧!」——這就是「破五」的來歷。
中國漢族民間傳統節日,也稱「忌針節」,在每年農歷的正月初五日。
舊時,漢族民間過春節有很多迷信禁忌,如不得用生米作飯,婦女不能用針縫紉等諸多禁忌,在過了初五之後即告解除,故而稱此日為「破五」。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據說,這樣可免除讒言之禍。習慣上,過了「破五節」,商店酒樓五行八作方才正式開張從業。如有鋪面變化、櫃台增減之舉,一般多在初六定奪。
中國漢族民間傳統節日,也稱「忌針節」,在每年農歷的正月初五日。
正月初五,也就是俗稱的「破五」,吃餃子,放鞭炮,原是不少家兒今兒個一定要做的倆事兒。民俗有一說,「破五」前諸多的禁忌,過了今兒個就能破了,人們便往來祝賀新年,各家邀請賀客,飲食嬉戲,新媳婦也該回娘家拜賀長親了。按清代《燕京歲時記破五》所記:「初五日謂之破五,破五之內不得以生米為炊,婦女不得出門。至初六,則王妃貴主以及各官室等,冠帔往來,互相道賀春。新嫁女子亦於是日歸寧。」
老禮兒畢竟是老禮兒,現在雖然大家過「破五」的習慣,期盼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心理依然在,不過迷信的成分已經淡去。
農歷正月初五「迎財神」的習俗,盛行於明清民國,迄今猶流傳民間。接的這位「財神」多指趙公明。因其麾下有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利市仙官四員小神供其使喚調遣。沾光於這套招財進寶的班底,他便成了盼望發財者崇仰祀奉的對象。傳說中,趙公明常懶而散淡,一年中僅在正月初五那天走下龍虎玄壇一次,而且是隨意,不定去往哪一家,所以在舊時人家都在此日趕早鳴放鞭炮,焚香獻牲,搶在前頭迎接他。舊時,一般商店除夕做完生意便放年假,至初五接過財神,才開門營業,稱為開頭盤。
除了「迎財神」,有些地方還有「送財神」的風俗。財神只有一個,加上四員下屬也只湊成了一個巴掌之數,想發財的人卻有那麼多,供不應求是明擺的,於是便有人主動出頭,平衡供需矛盾,由此導致出一幅新的風俗--「送財神」。每逢初五之日,貧民乞丐三五結伙,戴起面具,扮成財神班底,號稱「送財神」,也叫「跳財神」。主例須當場送上錢幣酬謝,否則便在你家門口或店鋪前鬧個不停。窮光蛋扮活財神,搶財神變送財神,這出充滿諷刺意味的街頭鬧劇,倒也稀里糊塗的迎財神習俗增添了不少額外的情趣。近年來結伙跳躍的「送財神」景象已經不多見。
奉祀:舊時稱財神趙公明神誕之日為三月十五日(亦有稱正月初二的),道教徒多於神誕之日到道觀中奉祀財神,祈求五榖豐登,財源亨通。不過,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日為財神下凡、巡察人世的日子,因此,民間多於初五清早放鞭炮、舞獅子,俗稱「接財神」,祈求春節以後開市大吉,財源滾滾。
⑥ 為什麼初五要放爆竹
初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放鞭炮。人們要用鞭炮從每間房屋裡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意思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轟出去,讓它們離我們遠遠的,越遠越好,尤其放「二踢腳」稱「崩窮」,把「晦氣」、「窮氣」從家中崩走。
另,大年初五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因為包餃子時,要用手一下挨一下地沿著餃子邊捏。據說,這樣可以規避周圍讒言。此外,婦女們在這天還要找出幾件舊衣服來拆拆,謂之「拆小人」。這樣可以免霉運。
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初五這天,有些地方餃子里還要包上硬幣、蜜棗、紅糖等,寓意發財、好運早來、甜蜜和美。
⑦ 正月初五為什麼要放鞭啊有什麼說法嗎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中國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婦女們不宜出門,但也要吃餃子放鞭炮,一說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遇事破敗。
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
⑧ 大年初五為什麼放鞭炮那麼厲害有 啥習俗么
大年初五放鞭炮是為了迎接財神。都希望保佑家裡的每個人的行程平平安安,順順利利,並且在新的一年裡能夠發大財。
在大年初五這一天,每一家每一戶都要包餃子、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我們在包餃子的時候,都要捏每一個餃子的邊,這個邊相當於小人的嘴,所以也就相當於捏小人的嘴,這樣可以避免那些閑話傳言什麼的。在這一天,家裡的婦女一般會找幾件衣服來拆一拆,俗稱「拆小人」,這樣可以減少霉運。路頭也叫「五路神」,也可以稱之為財神,古時候認為接路頭神越早越好,因為一般認為只有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也能夠很早的顯靈,因此叫「搶路頭」,有很多地方在大年初四就開始「匆匆搶路頭」了,「路頭神」名中有一個「路」字,也意味著旅行上路的意思,過了初五大多數人都要開始自己新的一年的行程,紛紛踏上自己的征程,所以接「路頭神」的人家都會放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