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碳14會隨時間而衰變
㈠ 利用碳14,為什麼能夠鑒定物體的年齡
因為生物體之中是含有碳14元素的,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碳14元素的數量也會跟著變化,而且這種元素是具有一定的特性,可以跟蹤,所以能夠判斷生物體的年齡。
㈡ C14的半衰期為什麼是5730年
碳14是透過宇宙射線撞擊空氣中的氮十四原子所產生,其半衰期約為5,730年,衰變方式為β衰變,碳14原子轉變為氮原子。
由於其半衰期達5,730年,且碳是有機物的元素之一,我們可以根據死亡生物體的體內殘余碳14成份來推斷它的存在年齡。
生物在生存的時候,由於需要呼吸,其體內的碳14含量大致不變,生物死去後會停止呼吸,此時體內的碳14開始減少。
由於碳元素在自然界的各個同位素的比例一直都很穩定,人們可透過傾測一件古物的碳14含量,來估計它的大概年齡。這種方法稱之為碳定年法。其他常用的還有鉀-氬法測定,鉀-氬法測定,熱釋光、光釋光測定等。
(2)為什麼碳14會隨時間而衰變擴展閱讀:
中國碳十四測年技術的發展
1949年3月,當美國科學家利比研究碳十四測年技術成功並發表成果時,中國的大地上卻正激戰正酣,國共雙方的這場內戰吸引了幾乎所有人的目光,對於這項考古學革命性的成果,沒有人去注意它。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各項事業都開始啟動。1955年,當時的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夏鼐首次關注到這項技術,並把它向中國考古界作了介紹,馬上引起考古界強烈反響。
當時,中國大地上考古發掘已取得許多重大發現,尤其是許多史前遺跡重見天日,但對於它們的年代卻又說法不一,如果我們能夠掌握這門技術,無疑會給考古界一個登上新高峰的機會。
但是當時的中國政治風潮疊起,考古學家直到1959年才見到曙光。在夏鼐同志的領導下,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年輕物理學家仇士華、蔡蓮珍夫婦被調到考古所,中國第一個碳十四實驗室正式籌建。
仇士華,1932年生於江蘇,他自小便酷愛物理學,終於在1952年考入浙江大學物理系,一年後國家進行高校院系調整,浙大物理系被並入復旦大學,仇士華也隨系來到上海,成為復旦大學物理系的學生。1955年畢業,分配到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工作。
當時的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其實是隱蔽的核物理研究所,是不可對外宣傳的機密單位。要進入這樣的單位,除了專業知識必須過硬外,還必須通過進乎苛刻的政治審查。當仇先生與他後來的妻子蔡蓮珍通過重重考驗進入該所時,二人心中升起一種由衷的自豪。他們決心為祖國的核物理事業奉獻出自己的青春才華。
誰知天有不測風雲,1957年,全國性的「反右」運動開始了。心直口快的仇士華夫婦被打成「右派」,不得不離開心愛的工作崗位,下放到農村勞動改造。
這時中科院考古所開始進行碳十四實驗室的籌建,但考古所自己卻沒有核物理學方面的人材,不得不向物理所求援,時任物理所放射化學研究室主任的楊承宗向夏鼐推薦了正在蒙難的仇士華夫婦
這時,由於國家正在進行衛星研究,大量的技術工作急需解決,經反復研究,有關方面終於批准將原物理所的「右派」們包括仇氏夫婦召回北京。兩月後,即1959年1月,經考古所與物理所協商,中科院組織部批准,仇士華與夫人蔡蓮珍戴著右派帽子來到考古所進行二次創業。
面對全新的環境,仇士華興奮不已,但困難是他始料未及的。他們唯一的資料就是利比先生的《放射性碳素測定年代》原著,沒有任何現成的儀器,沒有任何經驗。
仇士華是個越困難越大越要奮斗的人,他想,技術是人創造的,自己的處境總比利比要強,通過研究資料,他從零開始,一步一個腳印,在有關領導的關懷下,經過四年的艱苦奮斗,終於完成了全部設備的配裝工作,後又用了三年調試和改進,1965年中國自己的碳十四實驗室終於初生了。
㈢ 1200多年前地球上的碳-14為什麼會急劇增加
要想了解為何1200年地球上碳14會急劇增加,我們得先清楚什麼是碳14?它是怎樣產生的?以及我們為何能測出來碳14在1200年前會增加,還有測碳14有啥用?
下圖為碳14原子構成圖。
唯一合理的解釋是,地球在774年左右時間,經歷了宇宙射線的過度轟擊,除了日本雪松之外,德國、紐西蘭、俄羅斯等世界各地,均出現了這種碳14暴增情況。所以極有可能是地球在那個時期經歷了宇宙耀斑或伽馬射線等的轟擊。對於下一次類似的轟擊何時到來,目前科技無法預測,但如果發生了,影響可不止碳14增加那麼簡單了,可能我們的通訊設備和電網都會受到影響,我們最好提前准備應對措施。
㈣ 考古學廣泛應用碳-14年代測定法,這是何原理
因為碳-14是有半衰期的,所以通過檢測現在的碳-14剩下的量從而能夠算出經過多少次的半衰期,從而算出年份。
㈤ 可以用碳-14來鑒定年代是因為碳-14在自然界中不易衰變(這樣說對不對…為什麼)謝謝
碳-14
是由
宇宙射線
照射到大氣中氮發生
核反應
而形成的,也就是說,地球上的
碳-14會因為不斷地到補充而形成一種
動態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