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抓橫桿一正手一反手時間長
① 為什麼引體向上時,反手握杠比正手省力
發力的肌肉群不一樣,還有就是同一塊肌肉處於的狀態不同所能發出的力量也不同。
② 乒乓球中什麼是移步換球、一分鍾正手 、一分鍾反手 拜託了,我明天要考試。跪求
一般採用並步!可以多練習摩台角!
另外問下教練,讓他教你交叉步!當並步一步不夠的時候往往要用交叉步!交叉步有一定難度,多做練習就好!
乒乓球步伐主要是滑步和交叉步
對方大角度回球我覺得應該用交叉步向正手方向移動回球最好用側旋拉球這樣可以控制他下一板回球
不過移動是還要注意對方擊球的力量如果力量比較大,向正手方向移動時就稍微向後退一些台 如果要是對方擺短球那麼直接上步正手挑對角
步法是一名優秀乒乓球運動員必須具備的重要技術因素,目前世界乒壇的頂尖選手,如孔令輝、馬林、金擇珠、普里莫拉茨、瓦爾德內爾等人都在步法方面具有獨到之處。所以對步法的研究是訓練中關鍵的問題,特別是對青少年運動員步法的培養尤其重要。
一、步法的八種類型
技術全面型的步法(平穩型)
代表人物:孔令輝、普里莫拉茨
技術特點:正、反手均衡,技術全面,並步的使用率高。
優勢:重心比較穩定,不易失位。正反手的連接協調。
不足:中路的空擋比較明顯。
以正手為主型的步法(爆發型)
代表人物:金擇珠、馬林、馬文革
技術特點:以正手為主要得分手段,反手有一定的漏洞。交叉步的使用率較高。
優勢:上手快,跑動范圍較大,正手的連續進攻有威脅。
不足:容易失位,體力消耗過大。
技術型的步法
代表人物:瓦爾得內爾、孔令輝、王濤
技術特點:打球聰明,具有提前意識,技、戰術的套路清楚,可以根據不同的來球及時調整合理的步法。
優勢:場上控制調節奏能力強,省力。
二、八種常見的步法組合
1、推、測、撲
推、測、撲是一種常用的進攻步法。是用推擋、側身加上一個交叉步法或並步撲到正手位組成的。使用這個步法的技巧在於,側身這一板球要側開,拉出質量(不能害怕正手位的空檔而勉強側身)然後撲正手使用交叉步或並步。
2、長、短
長、短步法的好壞是衡量球員水平檔次的一個很重要的標准,因為從接發球到下一板的銜接都要使用它。長、短步法是從前三板進入主動進攻和相持的重要連接步法。運用這種步法的關鍵在於上步要穩,回位要快。上步後重心落在與持板相同的腿上(主要是前腳掌上),回位時用力向後蹬地。
3、並步與交叉步
並步與交叉步是相持轉進攻時所運用的一種步法。兩種步法在運用時的技巧在於把握進攻的時機。在主動相持的時候,因為進攻的意識比較強,所以運用這種步法相對比較容易,步法的啟動相對也比較快,側身也比較容易。在中性相持和被動相持的時候,側身後的交叉步是不太好掌握的,必須要先找好時機,就是說要轉進攻時推擋側身的時機最關鍵。然後還原要快,保護正手位的空檔。
4、小碎步
小碎步是步法中尤其重要的一種,也是衡量一個人步法跑得是否合理、協調的一個重要因素。小碎步主要適用於步法的調節,在步法移動到一定的位置時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擊球點,就要通過小碎步來作調整,爭取更好的擊球點。孔令輝、馬林在比賽中使用這種步法相當成功,一些別人感覺位置很大的球好象是側不開身了,不到位了,他們總能調節出位置來。小碎步其實就是一種小墊步,主要是保持重心的穩定,利於啟動速度。
三、培養步法的八種意識
運用、掌握任何一項技術,都要首先培養意識。培養步法意識應從提前意識、找點意識、連續意識三方面入手。
提前意識:提前意識是指對來球的位置作出提前的預測,從而作出相應的步法提前進入擊球位置。例如:你側身位如果拉直線,對方一般會防你正手的空檔,所以當你拉完第一板後提前往正手位移動一下,那麼下一板球的難度會大大減少。又如,當你發完球之後,發現球出台了,馬上往側身位稍微移動一下准備反拉。提前意識運用得比較合理的選手有孔令輝、瓦爾德內爾、,看他們打球給人的感覺是,他們好象總是知道對方往什麼地方打,所以很輕易地就能跑到位置,很省力。培養提前意識的方法是,要不斷的給運動員灌輸球的意識,讓運動員在每擊一板球後都要准備著下一板球,以保證注意力不會停頓,隨時作出反應。在一點是要注意根據自己出球的線路,判斷對方大約會回球到什麼位置。在平時的訓練中加入這種意識的練習很關鍵。
找點意識:找點意識與提前意識有些相似的地方,主要區別在於前者是找球點,後者是找擊球點,後者是找擊球的位置。對找點意識的培養應從基本理論入手。每個來球的旋轉不同,弧線有高有低,落點有長有短,擊球時有上升前期、上升後期、高點期、下降期、下降後期、所以必須根據來球找出合理的擊球點才能保證命中率。培養找點意識的方法是首先要讓運動員清楚地認識、了解球的旋轉、弧線、擊球時間的基本理論知識,不同的來球應該用什麼樣的擊球點去處理才能保證命中率。在具備這些基本理論的前提下,你才能知道步法如何運用,不至於盲目亂跑。
連續意識:連續意識主要是指在擊球。連續意識的好壞將影響到連續進攻的質量。培養連續意識是要培養運動員的緊湊性和集中精力的能力,在訓練時每分、每球比爭,不輕易地失誤。這種精神是培養連續性的關鍵一點。
<轉帖>乒乓球基礎知識——幾種基本步法
(一) 單步
1、 移動方法 以一隻腳為軸,另一隻腳向前、後、左、右不同方向移動,身體重心隨之落在移動腳上。
2、實際運用於:①接近網小球;②削追身球;③單步側身攻棗在來球落點位於中線稍偏左或對推中側身突襲直線或對搓中提拉球時常用。
(二) 跨步
1、 移動方法 一腳蹬地,另一腳向移動方向跨一大步,蹬地腳隨後跟上半步或一小步,身體重心即移到跨步腳上。
2、實際運用於:①近台快攻打法,用來對付離身體稍遠的來球;②削球打法,左、右移動擊球;③跨步側身攻,當來球速度較慢,但離身體稍遠時,左腳向左前上方跨一大步,右腳隨即跟上一小步,同時配合腰部右轉動作,完成側身移動。
(三) 並步
1、 移動方法 一腳先向另一腳並半步或一小步,另一腳在並步腳落地後隨即向來球方向移動一步。
2、 實際運用於:①快攻選手在左右移動中攻或拉球;②削球選手正反手削球;③並步側身攻,多用於拉削球,右腳先向左腳後並一步,以便轉體,隨之左腳向側跨一步。
(四) 跳步
1、 移動方法 以來球異側腳用力蹬地,兩腳同時離地向來球方向跳動。
2、
實際運用於:①快攻選手左右移動擊球,常與跨步結合起來使用;②弧圈類打法由中台向左、右移動時常用;③跳步側身攻或拉,但在空中需完成轉腰動作;④削球選手在接突擊時常採用,但以小跳步來調整站位用得較多。
(五)交叉步
1、 移動方法
以靠近來球方向的腳作為支撐腳,該腳的腳尖調整指向移動方向,遠離來球方向的腳在體前交叉,向來球方向跨出一大步,身體隨之向來球方向轉動,支撐腳跟著向來球方向再邁一步,這是前交叉步。後交叉步是在體後完成交叉動作。
2、 實際運用於:①快攻或弧圈打法在側身攻、拉後撲打右角空檔,或從右大角變反手擊球;②在走動中拉削球;③削球打法接短球或削突出擊。
乒乓球步法速成專業步伐速成
最近很多業余球友都渴望練就一腿上乘步伐,譬如:象馬琳那樣英姿颯爽側身搶沖,或者象孔令輝那樣在重心的移動中打球。我想這里最重要的是:1。時間。2。堅持兩個月。你能做到嗎?假如能!那麼兩個月後你也會向專業運動員那樣輕快敏捷運步如飛馳騁乒壇嘯傲江湖!!!!呵呵呵呵…………最佳場地:沙坑或朔膠,初始主練內容:單腿蹦、蛙跳、蹲走、三級跳。單腿蹦、蛙跳(進二退一)訓練量根據個人身體素質自行把握!
1。平地練習內容:單腿撐起+左右蹬跨、雙腳側跳進一退一或(進二退一)、側跨步進二退一、
2。加障礙物練習(墊子或橡皮筋):雙腳蹦(或側蹦)進二退一、蛙跳進二退一、單腿蹦進二退一
3。多人配合練習:滑步擺脫、滑步摸台角比賽,移步換球比賽、以上各種蹦、跳組合比賽
4。聽口令反應練習:看手勢或聽信號作出各種組合步伐練習(從啟動開始)
5。多球訓練:突然側身強拉+正手交叉步搶沖、不定點搶拉、全台走位攻或拉
6。負重訓練:杠鈴提踵、負重向上跳、負重前後交叉跳、
其他:踢足球、短跑沖刺等、
另外可以根據情況舉一反三自己創新。
步法的種類與訓練
一、原地步法
1.什麼是原地步法
就是腿和腳不向前、後、左、右跨出去,只在原地進行著快速、輕松而又時刻准備著發力的左、右腳重心的交換。
2.原地步法訓練的目的是什麼?
1)這是初學打乒乓球時掌握步法要領,打好步法基礎的基本功訓練。
(2)只有掌握了原地步法訓練的基本功才能為今後步法的迅速起動、連續跑動打下堅定的基礎,也只是掌握了這種基礎步法才能向更復雜、更高深的步法境界去進軍。
(3)培養手法、腰腹、軀干、髖骨、腿部肌肉群等方面與步法的協調、靈敏的有機配合。
3.對原地步法訓練的要求
(1)准備姿勢(以正手近台斜線攻球、右手握板者為例)
身體站離球台約50公分,站於中線偏左一點,大臂靠近身體,小臂向前和大臂約成90度角,左臂也略抬架起來,兩腳開立,左腳稍前,右腳稍後,兩腳間的距離多一肩半至兩肩寬,提踵離開地面約二寸至三寸(但不要把腳後跟提到極限,以防肌肉過分緊張僵硬),前腳掌的內側著地,雙膝彎曲,膝關節略向內收,軀干挺立,含胸收腹,上肢略向前傾,兩腳不停地小幅度、小動作地交換著重心。
(2)重心交換
步法的核心技術是重心交換。通過原地步法的訓練,首先把重心交換的技術掌握好,每攻一次球,身體重心交換一次,重心交換的關鍵技術是腰、腹、髖、腿、腳協調一致性的前後轉動,更重要的是腰、腹、髖發力帶動與上肢及腿部、腳有機而密切的配合。擊球前,左腳內旋,右腳外旋,腰髖向後轉動,重心移至右腳。擊球時,右腳內旋,左腳外旋,腰髖用力向前轉動,重心則移至左腳,擊球之後,力求迅速還原。
(3)加強蹬地力的訓練
用腳蹬地面的作用力,會使地面對腳產生力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由此可知,腳對地的蹬踏力是步法的基礎力量,這個蹬踏力的運用和准備應該在原地步法的訓練中熟悉、掌握,其戰略性意義是很深遠的,如:
①當出現了機會球,運用殺手鐧,打算一板子砸死對方時,如果沒有對地面強有力的蹬踏力是不會殺出很重的板。
②在連續進攻中,人體運行完全依靠步法,如果沒有足夠的蹬踏力量,步法移動的速度則不會快,而連續進攻會必然脫節失誤。
③在搏鬥中出現步法凌亂,重心不穩,這也反映出步法的協調性、靈敏性、柔韌性差。究其原因,也和蹬踏力的基礎不好有著密切的關系。
(4)掌握蹬踏的技巧
①蹬與旋的結合
蹬地與腳掌旋轉起動是連續在一起的動作,所以,蹬與旋要緊密地結合。
②掌握剎車
擊球之前右腳蹬地起動,重心轉移至左腳;左腳也要相應恰當地用力蹬地,這樣,左腳蹬地,產生的反作用力就象剎車一樣,使身體導致相對的平衡。否則,隨著身體由右腳蹬踏力量的慣性人會跌倒。左腳的剎車不僅能使身體保持平衡,也為迅速還原和為下一板的進攻做好准備。
4.訓練方法
(1)內容:正手斜線對攻,側身斜線對攻,攻擋,然後交換進行。要求擊球的力量發力輕勻(約在全力的20%左右),而擊球的命中率則要求每球擊50回合之上,因為訓練的側重點在於步法的訓練。
(2)特點:上肢擊球動作要求小而力量輕,用近台正手快攻,以前臂擊球為主,動作幅度不宜過大,要求軀干、腰腹轉動的幅度要小,腳的內外旋幅度也要小,攻球時注意好腳、腿、腰的起動,加速和制動的配合運用。上肢動作輕小,對下肢的穩定、平衡很有利,這樣便於對下肢動作側重地、針對性地去進行訓練。
二、「一步蹬跳式」步法及訓練法
1.什麼是「一步蹬跳式」步法?
當來球離身體約有一米以內的距離時,採用蹬跳一步就出手擊球的步法。
2.蹬跳式步法的優點
(1)由於採用蹬跳式的發力,腳對地面的作用力較大,因而地面對腳的反作用力相應也大,這樣從步法的形象上看,是驟然離地,起飛、橫跨、落地。由於力量大,跳得距離較遠。運行速度也較快,所以兩腳之下就象安裝了彈簧,輕盈自如、靈巧有力。如果步法的發力採取蹬跳式,那麼腳對地面的作用力就會小,而地面對腳所產生的反作用力自然也小。
表現在身體的運行上就是速度不快,起跳不遠,形成擦著地面而運行,其跑動起來的形象就猶如一塊墩布在拖地板。這種運行法是一種挪、邁、拖的發力方式;相比較,蹬跳式的發力方式則有利於積極主動的進攻。
(2)採用蹬跳式步法,落地時是靠前腳掌著地,這就會自然而然地掌握了腳下的剎車和緩沖動作,使身體能保持平衡,利於很快地進行重心交換,動作協調、靈活、敏捷,有利於積極地去組織連續進攻。
(3)蹬跳式步法蹬地的力量大,跑動快、跑得多,對身體機能的關連素質起著促進的作用。
(4)蹬跳式步法對兩面攻選手尤其重要。兩面攻選手的中間區域是先天性、格局上的弱點,是對方有的放矢的目標。採用一蹬跳步法,由於動作簡單,出腳速度快,讓位相應地也快。這就容易擺脫困境,甚至能創造進攻的條件,變被動為主動。
,從初學乒乓球技術開始,就應該重視步法的訓練
③ 乒乓球橫板正手和反手銜接需要注意的問題
要注意手指的移動,手腕不管是正手還是反手都要鎖緊,不能晃,但同時又不能太緊張,手還是要放鬆的。換反手時可以適當把食指往上一一點,這樣容易控制板型。
④ 反手引體向上比正手容易做嗎為什麼
反手比正手更好發力,就算他平時不鍛煉,不練引體向上,也極有可能使用反手位拉幾個引體向上。原因很簡單,他的肱二頭肌發揮了主要作用,而不是背闊肌。
反手引體向上發力對肱二頭肌的刺激更甚,更多的是用二頭肌的力量來往上拉起身體;正手引體向上對背部和肩膀發力更關鍵,對技巧要求更高。
反手握杠時,握距一般都和肩寬相同或小於肩寬。在此握距下,身體被拉起時,雙手正好處於身體前方,手腕不會因為身體起伏的變化而產生不適。
而採用正手握杠時,握距至少略寬於肩膀。身體被拉起時,雙手處於身體的兩側。這樣一個手位,雖然不至於讓手腕感到難受,但是身體被拉起得越高,手腕角度受到的限制越大,除非你採用雙手掌心對握的方式。
簡而言之,反手握比正手握,小臂和手腕處於更為靈活、更順暢的發力方向上,因此感覺更順手。
採用正手引體時,由於握距不可能很窄(等於或大於肩寬),所以需要更多地依靠「以背闊肌為主」的背部肌群發力。而背部肌肉,特別是背闊肌,恰恰是現代人最缺少鍛煉的身體部位。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能夠頻繁、有效使用到它,所以大多數人的背部肌群(尤其是背闊肌)都很薄弱。
既然背闊肌薄弱,而正手引體向又需要更多地依靠背闊肌,那麼覺得正手拉引體向上難,就在預料之中了。
相反,採用反手引體時,我們可以更多地利用到肱二頭肌、胸肌的力量。特別是肱二頭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會被頻繁地使用。
⑤ 乒乓球 橫板正反手攻球的問題
下面為您介紹幾種乒乓球打法:
弧圈結合快攻:以弧圈球為主,快攻為輔,當今最流行的打法,男子中這種打法的可能佔八成。一般兩面反膠。如世界冠軍王勵勤、張怡寧,前國手喬紅、何智麗等。
快攻結合弧圈:以快攻為主,弧圈球為輔,佔位比前者近,一般一面反膠,一面是正膠、生膠、長膠(也有兩面都是正膠、生膠、長膠的)。如世界冠軍鄧亞萍、陳靜,世界名將金香美、黃文冠等。
削中反攻:以被動的削球為主,伺機反攻的打法,50年代時曾壟斷世界乒壇。現在從事這種打法的較少了,男子有前國手丁松(攻多削少)、韓國名將朱世赫,女子有韓國名將金景娥、國手范瑛等。
怪球:現在基本沒有這種打法了,沒有確鑿的定義。一般是以長膠削、磕、拱、飄等技術集合封堵來球,伺機(用倒板技術)反攻。代表人物有前國手陳子荷、倪夏蓮等。
直板反拉的時候,版面稍微有一點垂直於桌面,然後帶手腕加轉,或者適當擴大反拉是的動作幅度
對於橫板反拉,最直接最方便的辦法是打底一點,長一點的球,千萬不擺短,然後在搓球的時候可以用轉與不轉的方法,使對方反拉出界或者下網,這樣對對手造成一定心理陰影,就不太敢在反拉了,這樣自己就有進攻的機會了,
乒乓這種球,靠視頻是學不好的,是一定要靠練的.
學打乒乓球
一、比賽檯面的區域
(一)左、右半區又稱1/2區,其方向對擊球者本身而言。
(二)近網區指距球網40厘米以內的區域
(三)底線區指距端線30厘米以內的區域
(四)中區指介於近網區和底線區之間的區域
二、球拍拍形
球拍拍形包括拍面角度和拍面方向。
(一)拍面角度
拍面角度是指拍面與檯面所形成的角度。
(1)拍面與檯面成90為垂直。
(2)拍面與檯面形成的角度小於90為前傾。
(3)拍面與檯面形成的角度大於90為後仰。
(二)拍面方向
拍面方向是指球拍左右偏轉時,與球台端線所形成的角度。
三、擊球部位
擊球部位是指擊球時球拍觸球的具體位置,它基本上與拍形角度相吻合。
(一)上部
(二)上中部
(三)中上部
(四)中部
(五)中下部
(六)下中部
(七)下部
四、擊球時間
擊球時間是指來球在本方檯面彈起後至回落的那段時間。
(一)上升時期:球從檯面彈起剛上升的階段。
(二)上升後期:球彈起接近最高點的階段。
(三)最高點期:球彈起達到最高點的階段。
(四)下降前期:球從最高點開始下降的最初階段。
(五)下降後期:球下降到接近地面之前的這一階段。
五、擊球路線
擊球路線是指從擊球點到落台點之間形成的線。五條基本線路(以擊球者為基準)為:右方斜線、右方直線、左方斜線、左方直線、中路直線。中路直線球在實際比賽中是隨時以站位而定的,即追身球,也稱中路追身路。
六、擊球點
擊球點是指擊球時,球拍與球接觸瞬間的那一點所屬空間的位置,這是對擊球者所處的相對位置而言的,包含以下三個因素:①球處於身體的前後位置②球與身體的遠近距離③球的高、低位置。
(一)、正手發奔球
1、特點球速急、落點長、沖力大,發至對方右大角或中左位置,對對方威脅較大。
2、要點①拋球不宜太高;②提高擊球瞬間的揮拍速度;③第一落點要靠近本方檯面的端線;④擊球點與網同高或稍低於網。
(二)反手發急球與發急下旋球
1、特點球速快、弧線低,前沖大,迫使對方後退接球,有利於搶攻,常與發下旋球配合使用。
2、要點①擊球點應在身體的左前側與網同高或比網稍低;②注意手腕的抖動發力;③第一落點在本方台區的端線附近。
(三)發短球
1、特點擊球動作小,出手快,球落到對方檯面後的第二跳下不出台,使對方不易發力搶拉、沖或搶攻。
2、要點①拋球不宜太高;②擊球時,手腕的力量大於前臂的力量;③發球的第一落點在球台中區 不要離網太近;④發球動作盡可能與發長球相似,使對方不易判斷。
(四)正手發轉與不轉球
1、特點球速較慢,前沖力小,主要用相似的發球動作,製造旋轉變化去迷惑方,造成對方接發球失誤或為自己搶攻創造機會。
2、要點①拋球不宜太高;②發轉球時,拍面稍後抑,切球的中下部;越是加轉球,越應注意手臂的前送動作;③發不轉球時,擊球瞬間減小拍面後仰角度,增加前推的力量。
(五)正手發左側上(下)旋球
1、特點左側上(下)旋轉力較強,對方擋球時向其右側上(下)方反彈,一般站在中線偏左或側 身發球。
2、要點:①發球時要收腹,擊球點不可遠離身體;②盡量加大由右向左揮動的幅度和弧線,以增 強側旋強度。③發左側上旋時,擊球瞬間手腕快速內收,球拍從球的正中向左上方摩擦。④發左 側下旋時,拍面稍後仰,球拍從球的中下部向左下方摩擦。
(六)反手發右側上(下)旋球
1.特點右側上(下)旋球力強,對方擋住後,向其左側上(下)反彈。發球落點以左方斜線長球 配合中右近網短球為佳。要點①注意收腹和轉腰動作;②充分利用手腕轉動配合前臂發力;③發右側上旋球時,擊球瞬間球拍從球的中部向右上方摩擦,手腕有一個上勾動作;④發右側下旋球時,拍面稍後仰,擊球瞬間球拍從球的中下部向右側下摩擦。
(七)下蹲發球
1.特點 下蹲發球屬於上手類發球,我國運動員早在50年代就開始使用。橫拍選手發下蹲球比直 拍選手方便些,直拍選手發球時需變化握拍方法,即將食指移放到球拍的背畫。下蹲發球可以發 出左側旋和右側旋,在對方不適應的情況下,威脅很大,關鍵時候發出高質量的球,往往能直接得分。
2.要點①注意拋球和揮拍擊球動作的配合,掌握好擊球時間。②發球要有質量,發球動作要利落 ,以防在還未完全站起時已被對方搶攻③發下蹲右側上、下旋球時,左腳稍前,身體略向右偏轉 ,揮拍路線為從左後方向右前方。拍觸球中部向右側上摩擦為右側上旋;從球中下部向右側下摩 擦為右側下旋。④發下蹲左側上、下旋球時,站位稍平,身體基本正對球台,揮拍路線為從右後 方向左前方。拍觸球右中部向左上方摩擦為左側上旋;從球中部向左下部摩擦為左側下旋。⑤發 左(右)側上、下旋球時,要特別注意快速做半圓形摩擦球的動作。
(八)正手高拋發球
1、特點最顯著的特點是拋球高,增大了球下降時對拍的正壓力,發出的球速度快,沖力大,旋轉變化多,著台後拐彎飛行。但高拋發球動作復雜,有一定難度。
2、要點:①拋球勿離台及身體太遠。②擊球點與網同高或比網稍低,在近腰的中右處(15厘米)為好③盡量加大向內擺動的幅度和弧線。④發左側上、下旋球與低拋發球同。⑤觸球後,附加一 個向右前方的回收動作,可增加對方的判斷(結合發右側旋球,球,更有威力)。
(一)單步
1、移動方法以一隻腳為軸,另一隻腳向前、後、左、右不同方向移動,身體重心隨之落在移動腳上。
2、實際運用於:①接近網小球;②削追身球;③單步側身攻棗在來球落點位於中線稍偏左或對推中側身突襲直線或對搓中提拉球時常用。
(二)跨步
1、移動方法一腳蹬地,另一腳向移動方向跨一大步,蹬地腳隨後跟上半步或一小步,身體重心即移到跨步腳上。
2、實際運用於:①近台快攻打法,用來對付離身體稍遠的來球;②削球打法,左、右移動擊球;③跨步側身攻,當來球速度較慢,但離身體稍遠時,左腳向左前上方跨一大步,右腳隨即跟上一小步同時配合腰部右轉動作,完成側身移動。
(三)並步
1、移動方法一腳先向另一腳並半步或一小步,另一腳在並步腳落地後隨即向來球方向移動一步。
2、實際運用於:①快攻選手在左右移動中攻或拉球;②削球選手正反手削球;③並步側身攻,多用於拉削球,右腳先向左腳後並一步,以便轉體,隨之左腳向側跨一步。
(四)跳步
1、移動方法以來球異側腳用力蹬地,兩腳同時離地向來球方向跳動。
2、實際運用於:①快攻選手左右移動擊球,常與跨步結合起來使用;②弧圈類打法由中台向左、右移動時常用;③跳步側身攻或拉,但在空中需完成轉腰動作;④削球選手在接突擊時常採用,但以小跳步來調整站位用得較多。
(五)交叉步
1、移動方法以靠近來球方向的腳作為支撐腳,該腳的腳尖調整指向移動方向,遠離來球方向的腳在體前交叉,向來球方向跨出一大步,身體隨之向來球方向轉動,支撐腳跟著向來球方向再邁一步,這是前交叉步。後交叉步是在體後完成交叉動作。
2、實際運用於:①快攻或弧圈打法在側身攻、拉後撲打右角空檔,或從右大角變反手擊球;②在走動中拉削球;③削球打法接短球或削突出擊。
常用的搓球技術
(一)、慢搓
1、特點與運用慢搓動作幅度大,在來球的下降期擊球,回球速度慢,但有利於增加搓球的旋轉強度。慢搓一般適用於回接旋轉較強,線路稍長的來球。在對搓中,快慢搓結合起來,可以變化擊球節奏,牽制對方。
2、要點:①應根據來球的具體情況,控制好拍面的後仰角度。②擊球時,前臂用力為主,轉腕動作不宜過大。③搓加轉球,在向下用力的同時,應增加前送的幅度。
(二)快搓
1、特點與運用動作幅度小,回球速度快,借來球的前進力將球搓回,常用於接發球或削過來的近網下旋球,在對搓中,利用快搓變化擊球節奏,縮短對方回球的准備時間。
2、 要點:①身體重心前移,身體靠近來球。②前臂主動前伸插向球的中下部。③快搓一般借力還擊,若來球下旋弱可用力下切。
(三)搓轉與不轉球
1、特點與運用用相似的手法搓出轉與不轉球(相對而言),使對方判斷錯誤而直接得分,或為搶攻創造條件。在對搓中,把旋轉變化與落點變化巧妙地結合起來,可以獲得更多的進攻機會,在對付削球時,能使自己從被控制的局面中解脫出來。
2、要點:①加轉是前提,轉與不轉間差異越大越有威力。②搓加轉時,手腕爆發式用力為主。③搓不轉時,要注意回球的弧線
(四)不同性能球拍的搓球
1.特點與運用倒拍動作快,用不同性能的拍面擊球,完全改變回球的旋轉性質,使對方難以適應。常用於對搓中能直接得分或出現機會球時。
3、方法與要點:掌握熟練的倒拍技術,選擇好換拍面搓球的時機,使對方防而不備,出現失誤,並作好下一板球的應變准備。
常用的搓球技術
(一)、慢搓
1、特點與運用慢搓動作幅度大,在來球的下降期擊球,回球速度慢,但有利於增加搓球的旋轉強度。慢搓一般適用於回接旋轉較強,線路稍長的來球。在對搓中,快慢搓結合起來,可以變化擊球節奏,牽制對方。
2、要點:①應根據來球的具體情況,控制好拍面的後仰角度。②擊球時,前臂用力為主,轉腕動作不宜過大。③搓加轉球,在向下用力的同時,應增加前送的幅度。
(二)快搓
1、特點與運用動作幅度小,回球速度快,借來球的前進力將球搓回,常用於接發球或削過來的近網下旋球,在對搓中,利用快搓變化擊球節奏,縮短對方回球的准備時間。
2、 要點:①身體重心前移,身體靠近來球。②前臂主動前伸插向球的中下部。③快搓一般借力還擊,若來球下旋弱可用力下切。
(三)搓轉與不轉球
1、特點與運用用相似的手法搓出轉與不轉球(相對而言),使對方判斷錯誤而直接得分,或為搶攻創造條件。在對搓中,把旋轉變化與落點變化巧妙地結合起來,可以獲得更多的進攻機會,在對付削球時,能使自己從被控制的局面中解脫出來。
2、要點:①加轉是前提,轉與不轉間差異越大越有威力。②搓加轉時,手腕爆發式用力為主。③搓不轉時,要注意回球的弧線
(四)不同性能球拍的搓球
1.特點與運用倒拍動作快,用不同性能的拍面擊球,完全改變回球的旋轉性質,使對方難以適應。常用於對搓中能直接得分或出現機會球時。
3、方法與要點:掌握熟練的倒拍技術,選擇好換拍面搓球的時機,使對方防而不備,出現失誤,並作好下一板球的應變准備。
常用的攻球技術
(一)正手近台攻球
1、特點與運用站位近台,擊球時間早,球的速度快,動作幅度小,是我們近台快攻打法的主要技術之一。常用於還擊正手位的發球,推檔球、一般的上旋球等,使對方措手不及,在對攻中以線路、落點變化相結合,調動對方,伺機扣殺。
2、要點:①充分利用全身協調用力(蹬地、轉腰、移重心)。②前臂發力為主,手腕輔助用力。③擊球點在身體右前側(大約為前臂的長度)。觸球瞬間向前打為主,略帶向上摩擦
(二)正手中遠台攻球
1、特點與運用站位稍遠,動作幅度大、力量重,進攻性強,但步法移動的范圍較大。多用於對攻中,以力量配合落點變化直接得分或為扣殺創造條件,也用於側身後撲正手打回頭,防禦時,在相持中尋找機會;削球選手的削中反攻。
2、要點:①加大向右手方引拍幅度,是為了增大擊球的動作半徑。②上臂帶動前臂發力。上臂向前前臂和手腕向上發力為主。③身體其他部位的協調用力不可缺少。
(三)正手扣殺
1、特點與運用動作幅度大、力量重、球速快、攻擊性強,是得分的重要手段。常用來對付著台後彈起比網高的機會球或前沖力不大的半高球。
2、要點:①擊球點離身體稍遠;球拍應與球同高②在高點期擊球,不宜打「落地開花球」。③擊球瞬間,整個手臂應發揮到最大力量,配合腰部轉動及蹬地的力量。④如來球帶有下旋,球拍略低於來球 ,觸球瞬間手腕向上抖動發力。
(四)正手拉球
1、特點與運用站位近、速度快、動作小、線路活和穩健性好。是回擊發球、搓球、削球等下旋球的一種必備技術。常用於接發球搶位,對搓中搶位;對付削球時穩拉,以落點、弧線和旋轉程度的變化, 伺機進行突擊。2、要點:①身體重心略下降,右肩稍下沉。②在球的下降前期擊球,不可過於低於檯面。③觸球時應盡量增大摩擦球體的面積和時間。
(五)正手台內突擊
1、特點與運用站位近、動作小、速度快、突擊性強,是處理近網短球的一 項重要技術,是我國快攻打法運動員掌握的特有的進攻技術。常用於還擊彈跳不出台的下旋球,或在對搓中突擊起板,或在對付削球時,利用這一技術直接 得分及為扣殺創造機會。
2、要點:①擊球前持拍手臂不宜伸得太直。②用中等力量擊球較為合適。③應根據來球的旋轉性質與強度,調節好拍面角度、擊球的部位和發力的方向(六)正手殺高球
1、特點與運用動作幅度大、擊球點高、力量重,配合落點的運用,能給對方致命的打擊,多用於對付彈起較高的來球。
2、要點:①要集中全身的力量於觸球的一瞬間②擊球點適當離身體稍遠一點(增大揮拍動作的半徑) 。③近網高球只需向下用力,但殺落點遠、落點後有一定前沖力的高球,應保持足夠的向前力量。
(七)反手近台攻球 1、特點與運用站位近、動作小、速度快、突擊性強。一般用來回擊落在左半台的來球,與反手推擋、正手攻球結合,能加強攻勢,取得更多的主動權,但反手攻球因受身體妨礙,攻球力量不如正手大。
2、要點:①擊球過程中要注意收腹,轉髖轉腰。②以肘關節為軸心,前臂發力為主,手腕有一向前上 方磨擦球的動作。③保持適宜的擊球點尤為重要,離身體太遠或太近難於發力。
(八)反手快拔
1、特點與運用反手快撥是橫拍進攻型運動員常用的一項相持性技術。具有站位近、動作小、落點變化多的特點。它主要用來對付弧圈球、直拍推擋或反手攻球,雖有一定的速度,但力量較差,應與側身攻或反手突擊技術等結合運用。
2、要點:①上臂貼近身體,前臂迅速前伸迎球。②手腕控制拍面前傾,借來球反彈力將球撥回。③掌握好擊球時間。④注意線路落點變化並與突擊結合運用,為進攻創造條件。
(九)反手快點
1、特點與運用反手快點速度快、線路活、具有突然性,是直、橫拍兩面攻打法的一項重要技術,多用 於前三板。如發短球後和接近網短球以及相互擺短時,常用它來搶先上手,以爭取下一板的進攻機會 ,以左推右攻為主的運動員,如能熟練運用反手快點技術,可在前三板中獲得更多的主動權。
2、要點:①左方近網來球,以左腳向左前方上步;中間偏左來球,則以右腳向前上步。快點斜線時,球拍觸球中部偏左,由後向前、向右揮動;快點直線時,球拍觸球中部,由後向前、向左揮動。②重心及時前移,上體貼近球台,以利於在高點期擊球。
(十)反手快拉
1、特點與運用:反手快拉的特點是站位近、動作小、速度較快、落點變化多,是對付下旋來球的一項重要技術。用它找機會突擊,既可加強攻勢,又可避免正手空位過大。橫拍和直拍的反面快拉豐富了反手位的節奏,對搓中或對付削球時運用它能爭取主動或直接得分。
2、要點:①根據來球落點、長短,迅速移位。一般多以單步或跨步向左方、左前方或左後方移動,正對來球。②擊球過程中,注意收腹,以增大擊球空間。③須根據來球的下旋強度,調節磨擦球時用力的大小和弧線的高低。
(十一)反手扣殺
1、特點與運用反手扣殺的特點是動作大、力量重、球速快、攻擊性強,是還擊機會球的一種方法,是得分的有效手段。它一般在發球、相持中取得機會後運用。
2、要點:①擊球點不宜離身體太近。②要以整個手臂和腰的協調配合來增加擊球的力量。③球拍觸球 瞬間用力要集中,避免僅用手腕彈擊球。
(十二)側身攻球
1、特點與運用側身攻的特點是速度快、力量重、攻勢強,它是各種不同類型打法都必須掌握的一項重要技術。側身攻運用多少在很大程度上標志著進攻能力的強弱。
2、側身攻球應注意的問題:①側身後,要保持上體與球台的合適角度,既能攻斜線,也能打直線,同時不妨礙下一次擊球。②要有足夠的擊球空間(收腹)③應盡量避免在移動過程中擊球。④攻球時要 利用右腳蹬地的力量,重心適當前移,前臂稍向前發力。
(一)正手前沖弧圈球
1、特點與運用:飛行弧線低、速度快、前沖力強,落點後彈起不高,但急前沖並向下滑落,能起 到與 扣殺同樣的作用。常用於對付發球、推擋球、搓以及中等力量的攻球,離台相持時,也可以利用它進行 反攻。在實際運用,步法移動的速度快、范圍廣。
2、要點:①引拍的幅度大,盡可能增大揮拍的動作,半徑。②加快揮拍速度,在球拍達到最大速度時 觸球。③單純用上肢發力,前沖力不強,因此腿、髖、腰的配合不可缺少。④磨擦力大於撞擊力,球拍與球的吻合面要合適,防止打滑。
(二)正手加轉弧圈球
1、特點與運用飛行弧線高、上旋很強、速度較慢,但著台後向下滑落較快,對方回擊容易出高球,甚至出界,可以直接得分或為扣殺爭取機會。它是對付削球、搓球和接出台發球的重要技術。另外,由於球出手弧線的彎曲度較大,落到對方檯面後迅速下滑,還可起到變化擊球節奏的作用。
2、要點:①引拍時,球拍必須低於來球,但不要下沉太多。②拉球時,持拍手臂由下向上發力,前臂快速收縮,觸球瞬間,盡量加長磨擦球體的時間。③身體重心隨右腳蹬地,轉腰,揮臂提高。
(三)反手拉弧圈球
1、特點與運用反手拉弧圈球,是橫拍握法的優勢之一。拉球的速度比正手稍快,但力量和旋轉略遜於正手。它可用於發球搶沖,接發球,搓中轉拉以及一般的對攻和中台對拉,運用得當,可以直接得分, 而且能為正手的沖殺創造機會。
2、要點:①擊球點不宜高身體太近。②充分利用肘關節的杠桿作用,先支肘,再收肘,藉以增加前臂的揮擺幅度和力量。③近台快拉的擊球時間為上升後期或高點期,中遠台發力拉的擊球時間為下降期,但不可過分低於檯面。
看過某些人防禦的手法如下:
乒乓對來球以」卸力」的方式處理,即碰觸來球的瞬間,球拍向後」微退」或向左右兩側移動,將來球的勁道卸下.提供大家以為參考,非標准答案!反抽就可以了,我都會先犧牲一顆看球偏離的角度,然後數拍子,數拍子這點很重要!
乒乓速度的摩擦可以戰勝旋轉是一定的道理!看是什麼弧圈球,如果是speedo(前沖弧圈)因為速度很快所以就退一步拉回頭,不然就是不退然後打回頭,再不就是擋回去羅!如果是loop(高拋弧圈)的話,因為球速慢所以如果腳步對的話就直接扣殺,如果來不及閃身的話就擋回去就好,不過因為loop的旋轉很強所以擋球時要特別注意,可以將球用力往下壓,或者是輕碰一下讓球仍帶旋轉回去,此時回球就算較高,可是本身旋轉仍然很強,對方亦不好下重板,而且拉loop頗費力,如果被你一直」碰」回去的話,對手會很吃力的。乒乓不過不論是speedo或是loop都是帶有強烈旋轉的抽球,所以在處理
時不論是要扣殺或是要推擋都要看清楚對方是怎麼拉的,如果對方拉的弧圈球上旋多則要記得將球下壓多些,如果對方拉球側旋多,記得看清楚球移動的軌跡,然後擋時要往前多一些。在擋弧圈球時有人會覺得很奇怪有時一擋球飛出去,有時卻又會擋下網,其實只是拉球的人上旋和側旋的質量不同罷了,盡管如此並沒有任何一種拉法或打法是最好的,惟有確實的判斷球性以及多變的處理球才是打球的長久之策。
蹲下發球的方法有二種。一種是只從正面發球。另一種是正面、反面發球
(1)從正面發球
正面發球從球的正側面稍上方,手腕從前方朝向對手側扭轉,用力摩擦就會形成側旋發球。兩膝深曲,好像抬頭看球的姿勢,手肘稍微往上抬發球。手肘必須稍微彎曲。以同樣的姿勢,從球的正側面朝向對手側的下方,好像斜切下似地發球也要練習。這樣就能形成下旋轉球。姿勢相同,但如果快速觸球就會形成側旋轉,較慢觸球就會形成下旋轉。
(2)表、里兩面蹲下發球
從正面發球大都是從正手或是中間發出來的球,而這個發球可從反手角來使用。使用正面時與1的發球相同,在中途半反轉使用反面,讓球彎轉進入對方反手角外側,形成下旋發球,使對方來不及應變,只好採用削球接球,這時可以反手弧圈球攻擊,用正手攻擊削球。
其次是從球的後方朝左側面用力推球,給予側旋轉和上旋轉,從反手側練習發對方正手直線長球也有效。這種發球具有速度、而且因為是側旋轉,會給予對方球會從邊線出界的印象,在出乎意料之際令對方心生猶豫,無法全力打球。這時就可進行
第3球強打。
是古川敏明選手拿手的發球法,前半段送出斜線削球發球,在一決勝敗的後半段時使用這種發球,在北京國際大賽中打敗了班克森選手。
(一)擋球
1、特點與應用球速慢,力量輕,動作較簡單,初學者容易掌握。它可以幫助初學者熟悉球性,認識乒乓球的擊球規律,提高控制球的能力。
2、要點:①擋球是推擋球技術的基礎,初學者應形成正確的動作手法。②引拍時,上臂應靠近身體。
③前臂前伸近球,手腕手指調節拍形,食指用力,拇指放鬆
(二)快推
1、特點與運用快推的特點是站位近,動作小,借力還擊,速度快,線路變化多。適用於回擊一般的拉球、推擋球和中等力量的攻球;在相持中能發揮回球速度快的優勢,推壓兩大角或襲擊對方空檔,為自己的進攻創造條件。它是推擋球最常用的一項技術。
2、要點
①擊球前靠近身體,前臂適當後撤引起。②在前臂向前推送的過程中,完成外旋動作。③轉腕動作不宜過大,關鍵是時機要恰當
(三)加力推
1、特點與運用回球力量重,速度快,擊球點較高,充分發揮手臂的推壓力量。比賽中運用加力推可迫使對方離台,陷於被動局面(如側身正手攻前一板,加力推底線或大角度),與減力擋搭配使用,能 有效地調動對方,獲得主動。它適用於對付速度較慢、旋轉較弱的上旋球或力量較輕、著台後彈起比 網稍高的來球。
2、要點:①球拍後撤上引是為了增大用力距離。②擊球點適當離身體遠一點。③擊球時間不宜過早或過遲。④要有效地把身體各部分的力集中在擊球的一瞬間。
⑥ 握拍(橫板)正反手轉換很別扭怎麼解決
我個人感覺,握拍為淺握反手利,不用換握,反手流暢,正手弧線低。
⑦ 單杠正手和反手哪個難度大
單杠正手和反手相比正手單杠難度要大一些。
正手單杠直接從正面握住單杠,此時雙手握距大於肩寬距離。它主要刺激背闊肌,還有岡下肌、大圓肌、小圓肌等上背肌群,對前臂和雙手握力有很高的要求。
正手方法可以刺激更多的背部肌肉,無論是背闊肌、斜方肌中下部,還是上背肌群,都能練到。同時還能附帶練到手臂肌肉,前臂肌群和肱二頭肌都有刺激。同時還能提升雙手握力及核心力量。
反手單杠直接將手臂外旋,反面握住單杠,此時雙手握距小於肩寬距離。它主要刺激斜方肌中下部和肱二頭肌,還能練到背闊肌內側。
而反手方法對肱二頭肌的刺激更多一些,會更多的練到斜方肌中下部,附帶練到背闊肌內側。對背闊肌的刺激效果遠遠不及正手方法,對前臂和握力的提升幫助較少。
單杠引體向上訓練方法(僅供參考):
1、單杠引體向上在訓練的時候首先是要找一條單杠,正手捉住單杠,雙腳離地,一直到支撐不住,不斷的進行練習。
2、還有就是身體保持垂直,背闊肌、二頭肌發力,連續訓練4-6組就可以,每組在做的時候要做到力氣消耗完。
3、可以連續做16個左右的時候就可以進行半程引體向上,做的時候需要大臂與地面平行,訓練4-6組,盡量多做。
4、熟練之後可以進行反手引體上,可以很好的發揮二頭肌的力量,開始完全向上拉,之後慢慢多練習就可以做引體向上了。
⑧ 有個乒乓球教練告訴我說正手和反手的動作其實是一樣的我怎麼就理解不了呢
正手和反手的動作肯定是不一樣的,但是擊球的原理是一樣的。正反手的擊球動作不一樣是由人體的生理構造決定的,正手可以有很長的引拍時間,由此可以作出大力的拉球或擊打技術;而反手只能小動作引拍,還要依靠腰部的力量來完成。
⑨ 做引體向上正手和反手分別有什麼好處有人說反手沒效果,我就做的反手。求高人指點!
我是一名退役海防武警 連隊里的引體向上也稱為單杠一練習 正手拉簡單來說主要是練小臂力量 達標是一氣做完20個 及格是12個 但是必須是整個頭部越過單杠 反手是練習大臂 但是連隊卻沒有這項 正手手拉好 每天三組 每次12個以上就好 一個月下來很有效果的 正手不藉助身體擺的話 會比較吃力一些,但也更加能夠增加小臂大臂和背闊肌的力量。 相比之下,反手就只能練到大臂的力量了,而且反手做向下的時候手臂放不直,肌肉纖維會短。一般專業的訓練都是練正手的。 反手引體向上,肱二頭肌參與程度高,所以輕松一點。
⑩ 乒乓球橫拍正反手問題
一開始學球,最好找個懂專業的人指點一下,不要自己瞎打。
都是從先握拍開始,要求手放鬆並保持拍肩正對虎口,在握拍正確的前提下才能開始練習正手揮拍,練腰腿和上肢動作協調性,揮拍動作沒問題了才能上台,陪練喂球你打,在動作正確的前提下能實現有效回擊,通過不斷調節逐漸實現來回球的定線路、定旋轉、定落點,正手動力定型了再打反手,路數是一樣的,最後才是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