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為什麼以60為一個單位
⑴ 為什麼時間是60進制的
把60作為一個進制這種計數方式最早源自於古巴比倫。1854年,考古學家在古巴比倫發現了一些泥板,這些泥板大約是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1600年間古巴比倫人的生活遺留物,這些泥板上便記載了60進制。
古巴比倫人認為一年有360天,每天太陽都會走步,也就是度,再加上古巴比倫人將六等分圓周相結合在一起,從而得出60進制的計算方法。也有一種說法是古巴比倫人認為60中包括了2、3、4、5、6、10、12等因數,運算起來方便快捷,所以才習慣於用60進制的算術方法計算事物。
古巴比倫人的創造給予了我們寶貴的財富,他們使用的60進制數學體系,是僅使用以60為基數的兩個楔形符號的位值體系。在這一體系中,「T」形的楔形文字表示1,「<」形的楔形文字表示10。
這一數字體系被進一步推廣到60進制分數的表示上,雖然它沒有代表0的符號,但它對計算非常有效,而且它也奠定了時間的計量標准。
除了源自於古巴比倫人的創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作為在任何一個時期都被認為是神聖的圖形——圓形,當它被其半徑6等分時,各中心角均為60度。
(1)時間為什麼以60為一個單位擴展閱讀
除了角度和時間,60進制還應用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相較於10進制而言,60進制計算起來更加方便。用數學的角度來分析的話,主要是因為60融通性比較好,通俗一點來講,就是60可以被更多的自然數整除。
因為60有1、2、3、4、5、6、10、12、15、20、30、60這么多的約數,而10的約數較少。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會出現某一數被分成2、3、4、5等分的情況,目前在廣泛使用的1/4單位就是典型的例子。
4不能整除10,但能整除60,所以60進制更容易避開小數的復雜計算。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一般運用60進制來計算時間的原因了。
⑵ 為什麼時間是以60為單位一小時為什麼一定要60呢
陽歷是這么定的,原因的話,估計可能與60是很多個數的乘積有關吧
陽歷
(Solar calendar)太陽歷的簡稱,是和太陰歷相對而言的。
制歷的依據 陽歷是以地球繞日運行一周,即一個回歸年作為一年的歷法。一個回歸年,相當於四季循環一周,同二十四節氣完全一致。因此,陽歷的制訂主要考慮的是如何使陽歷的歷年盡可能地接近回歸年。這樣的陽歷才能與四季和節氣相符合。
制歷的方法 一個回歸年的長度是365.2422日,即365日5時48分46秒,它的長度不是日的整數倍。為此,①使陽歷的歷年有兩種長度,一是小於回歸年,定為365日,叫做平年;一是大於回歸年,定為366日,叫做閏年。②合理設置閏年,解決「幾年一閏」的問題。一個回歸年的零數為5時48分46秒,大約積累四年就將近一日,所「四年一閏」較為合理。這樣的陽歷歷法,叫做儒略歷。它是羅馬皇帝儒略·凱撒(Julius cae-sar前100~前44年)在埃及天文學家協助下創立的。但4個回歸年的零數積累在一起,為23時15分4秒,還不足一日,尚差44分56秒。因此,「四年一閏」,年限一久,歷年與回歸年就要逐漸產生差距,每400年就將相差三日。為此,每400年必須少閏三次。凡一般公元年數能用4整除的年份為閏年;但公元年數尾數二位為零者,如1600、1700、1800、1900、2000……等等,能用400整除時,才能定為閏年。這樣每400年就可少閏三次,設置97個閏年。儒略歷經過這樣改革之後,就解決了「四年一閏」所帶來的問題。經過這樣改革的陽歷歷法,叫做格雷果里歷,簡稱格里歷。它是1582年羅馬教皇格雷果里十三世制訂的。格里歷也叫公歷,是20世紀以來世界通用的歷法。
陽歷原來是古代埃及人制訂的,後來傳入歐洲,最初規定單月為大月,每月31天;雙月為小月,每月天。但這與回歸年多出將近一日,遂把二月減去一日,改為29天。凱撒死後,其侄奧古斯都即位,他生於小月八月,為顯皇威,遂把8月改為大月。這樣一年又多出一天,於是又把二月減去一天,成為28天,其他有些月份也做了相應的變動。這樣的陽歷歷法,叫做奧古斯都歷。這種歷法,搞亂了歷月制度。
陽歷的評價 陽歷的歷年與回歸年十分接近,與季節和節氣吻合,便於在生產和生活中應用,所以世界各國普遍採用。但由於奧古斯都搞亂了陽歷的歷月制度,而且格里歷本身也並不十分完美,所以對陽歷正在探索改革中。針對格里歷的不足,聯合國提出從下個世紀開始,將實行新的《世界歷》。
農歷是我國採用的一種傳統歷法,又名夏歷、中歷、舊歷,民間也有稱陰歷的。它用嚴格的朔望周期來定月,又用設置閏月的辦法使年的平均長度與回歸年相近,兼有陰歷月和陽歷年的性質,因此在實質上是一種陰陽合歷。農歷把日月合朔(太陽和月亮的黃經相等)的日期作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的平均長度約為29.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稱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稱月小。月初所在的日期,按太陽和月亮的位置推算定,不機械地安排。農歷以12個月為一年,共354日或355日,與回歸年相差11日。為此,通過每十九年安插七個閏月的辦法回以協調。閏月的安排由二十四節氣來決定。
其他也是由習慣變為規則,都是按自然變化演變而成。
⑶ 時間為什麼採用60進制
進制起源於古阿拉伯所以叫阿拉伯數字。
中國古代有12進制(打)16進制(斤)等
所以要究其源.眾說紛紜.
我們來談談「數進位制的由來」。因為一想到記數,就會「屈指可數」,所以古代人們最常用的是「十進位制」,這是數數最方便的工具了。但是當十根手指頭都數完了,就要考慮進位。很有趣的是,南美的印地安人,數完了「十根手指頭」接著再數「十根腳指頭」,所以他們使用的是「二十進位制」。
接著,我們來介紹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六十進位制」。一小時等於60分,一分等於60秒,圓周角為360°,每度60分,每分60秒。最早採用「六十進位制」的是巴比倫人。他們為什麼用「六十進位制」呢?現在有兩種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認為巴比倫人最初以360天為一年,將圓周分為360度。太陽每天運行一度。而圓內接正六邊形的每邊都等於圓的半徑,每邊所對的圓心角恰好等於60°,「六十進位制」由此而來。另一些人認為,巴比倫人早就知道一年有365天,選擇60這個數是因為他是許多簡單數字比如2、3、4、5、6、10、12等等的倍數;60=12×5,12是一年包含的月數,而5是一隻手的手指數。這種60進位制最初由興克斯[Hincks]於1854年在巴比倫的泥板上發現的。這些泥板大約是公元前2300到公元前1600年的遺物。在泥板上刻有1.4 = 82,1.21 = 92,1.40 = 102,2.1 = 112,這樣的式子,這些式子如按其他進位都無法理解,如按60進位卻迎刃而解。如1.40 = 1×60 + 40 = 100 = 102等等。
60進位制至今仍在不少領域內應用,如1小時等於60分;1分等於60秒;角度制等。我國的天干、地支的記年法也是一種六十進位制。
⑷ 為什麼時間和角度的單位都用60進位制
由於生產、生活的需要,古代人對天文、歷法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這樣,就不得不
牽涉到時間和角度了。如研究晝夜的變化,就要觀察地球的自轉,這里自轉的角度和時間是
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
公元前2100年左右,巴比倫時期的著作已經表明:當時的人們不僅以360天作為1年,而
且把圓分成360度,把1度分成60分,把1分分成60秒。這樣,1/2,1/3,1/4,1/5,1/6,1/
10,1/12,1/15,1/20,1/30,1/60度(分)都可以化為整數了。這給研究天文和歷法帶來了
極大的方便。
我們知道,60進位制與10進位制在本質上是相同的。但由於10進位制有其固有的缺陷,
如10不能被3、4、6整除,而60進位制就不存在這些問題。
正因為60進位制(嚴格說來,是60退位制)有自己的優點,所以也就一直沿用到今天。
現在,數學、物理、航運等科學技術中仍然使用60進位制。數學上把「度」、「分」、
「秒」分別記作「°」、「′」、「″」,一律標在數的右上角。時間單位「時」、「分」
、「秒」也採用60進位制。如7時35分20秒,記作7:35′20″,這里,用「:」號代替了度
的符號「°」。
⑸ 時間為什麼要用60進制,而不是百進制
很多人認為,之所以要採用60進制來記錄時間,主要還是因為古羅馬人,在古羅馬的時期,當時的國王和人民都認為6和0是非常吉利的一個數字,因此他們就決定用60進制來記錄時間,後來古羅馬人將他們的這種記錄時間的方式傳到了中國,但是這種觀點並沒有太多的說服力。
其實對於以上的這幾種方法來源都是比較合理的,可能在當時不同國家都發明了對於時間的記錄方式,然後到最後統一都回歸到60進制這種方式上來。但是如果用百進制的話,在計算時間的時候,就會出現很多小數,這樣就很難計算時間,而且很容易出錯,而且百進制相對於60進制稍微差一些,所以最終用60進制來記錄時間是最恰當的方式,記錄起來也簡便,沒有太多的難度,而且也不會出現很多小數。
⑹ 時間為什麼是60進制
把60作為一個進制這種計數方式最早源自於古巴比倫。1854年,考古學家在古巴比倫發現了一些泥板,這些泥板大約是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1600年間古巴比倫人的生活遺留物,這些泥板上便記載了60進制。
古巴比倫人認為一年有360天,每天太陽都會走步,也就是度,再加上古巴比倫人將六等分圓周相結合在一起,從而得出60進制的計算方法。也有一種說法是古巴比倫人認為60中包括了2、3、4、5、6、10、12等因數,運算起來方便快捷,所以才習慣於用60進制的算術方法計算事物。
古巴比倫人的創造給予了我們寶貴的財富,他們使用的60進制數學體系,是僅使用以60為基數的兩個楔形符號的位值體系。在這一體系中,「T」形的楔形文字表示1,「<」形的楔形文字表示10。
這一數字體系被進一步推廣到60進制分數的表示上,雖然它沒有代表0的符號,但它對計算非常有效,而且它也奠定了時間的計量標准。
除了源自於古巴比倫人的創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作為在任何一個時期都被認為是神聖的圖形——圓形,當它被其半徑6等分時,各中心角均為60度。
(6)時間為什麼以60為一個單位擴展閱讀
除了角度和時間,60進制還應用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相較於10進制而言,60進制計算起來更加方便。用數學的角度來分析的話,主要是因為60融通性比較好,通俗一點來講,就是60可以被更多的自然數整除。
因為60有1、2、3、4、5、6、10、12、15、20、30、60這么多的約數,而10的約數較少。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會出現某一數被分成2、3、4、5等分的情況,目前在廣泛使用的1/4單位就是典型的例子。
4不能整除10,但能整除60,所以60進制更容易避開小數的復雜計算。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一般運用60進制來計算時間的原因了。
⑺ 時間單位為什麼用60進位制
參看:
【 時間的單位是小時,角度的單位是度,從表面上看,它們完全沒有關系。可是,為什麼它們都分成分、秒等名稱相同的小單位呢?為什麼又都用六十進位制呢?
00我們仔細研究一下,就知道這兩種量是緊密聯系的。
00原來,古代人由於生產勞動的需要,要研究天文和歷法,就牽涉到時間和角度了。譬如研究晝夜的變化,就要觀察地球的自轉,這里自轉的角度和時間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因為歷法需要的精確度較高,時間的單位「小時」、角度的單位「度」都嫌太大,必須進一步研究它們的小數。時間和角度都要求它們的小數單位具有這樣的性質:使1/2、1/3、1/4、1/5、1/6等都能成為它的整數倍。以1/60作為單位,就正好具有這個性質。譬如:1/2等於30個1/60,1/3等於20個1/60,1/4等於15個1/60……
00數學上習慣把這個1/60的單位叫做「分」,用符號「′」來表示;把1分的1/60的單位叫做「秒」,用符號「″」來表示。時間和角度都用分、秒作小數單位。
00這個小數的進位制在表示有些數字時很方便。例如常遇到的1/3,在十進位制里要變成無限小數,但在這種進位制中就是一個整數。
00這種六十進位制(嚴格地說是六十退位制)的小數記數法,在天文歷法方面已長久地為全世界的科學家們所習慣,所以也就一直沿用到今天。
00(來源:數學教育網) 】
⑻ 請問時間為什麼是以60作為進制的
這是由於古羅馬帝國的一個傳統,我國自古以來最吉利的數字是5和9,而古羅馬帝國是6和0,所以在很久以前,古羅馬帝國時間就是60進制,再由於帝國間商人的文化交流,因而被採納,沿用至今。
⑼ 為什麼時間的單位要用60進制的數的
進制起源於古阿拉伯所以叫阿拉伯數字。
中國古代有12進制(打)16進制(斤)等
所以要究其源.眾說紛紜.
我們來談談「數進位制的由來」。因為一想到記數,就會「屈指可數」,所以古代人們最常用的是「十進位制」,這是數數最方便的工具了。但是當十根手指頭都數完了,就要考慮進位。很有趣的是,南美的印地安人,數完了「十根手指頭」接著再數「十根腳指頭」,所以他們使用的是「二十進位制」。
接著,我們來介紹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六十進位制」。一小時等於60分,一分等於60秒,圓周角為360°,每度60分,每分60秒。最早採用「六十進位制」的是巴比倫人。他們為什麼用「六十進位制」呢?現在有兩種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認為巴比倫人最初以360天為一年,將圓周分為360度。太陽每天運行一度。而圓內接正六邊形的每邊都等於圓的半徑,每邊所對的圓心角恰好等於60°,「六十進位制」由此而來。另一些人認為,巴比倫人早就知道一年有365天,選擇60這個數是因為他是許多簡單數字比如2、3、4、5、6、10、12等等的倍數;60=12×5,12是一年包含的月數,而5是一隻手的手指數。這種60進位制最初由興克斯[Hincks]於1854年在巴比倫的泥板上發現的。這些泥板大約是公元前2300到公元前1600年的遺物。在泥板上刻有1.4 = 82,1.21 = 92,1.40 = 102,2.1 = 112,這樣的式子,這些式子如按其他進位都無法理解,如按60進位卻迎刃而解。如1.40 = 1×60 + 40 = 100 = 102等等。
60進位制至今仍在不少領域內應用,如1小時等於60分;1分等於60秒;角度制等。我國的天干、地支的記年法也是一種六十進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