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雞每天產蛋時間晚
A. 為何母雞大多數在早上產蛋哺乳動物卻在晚上生產
母雞通常在白天下蛋,這個與它們的生理結構有關系。首先光照對母雞分泌產蛋激素有好處,這也是很多養雞場選擇光線好的地方了,而且會在雞舍里安裝較好的照明設備這樣雞就會沒白沒黑的下蛋了!再就是雞在夜間的視力非常的弱,它們對夜晚有一定的恐懼正常是不會下蛋的。這大概就是進化產生的習慣吧!所以雞通常在白天下蛋了。
B. 蛋雞開產「過早」「過晚」都有害,那麼蛋雞開產最佳時間是幾天
早產雞的產蛋率較低,高峰維護時間較短,後期母雞的收益相對較低。總之,一般認為120天內生產的雞更好。產蛋雞達到開產日齡,好處是:初生卵大,產卵高峰期長,產蛋期的合格卵率高,孵化率高,死亡率低。
3、開產過晚的害處:(1)雞體損害:由於產卵過多,容易造成難產難產,脫垂增加。 (2)產蛋危險:開始產蛋後幾天內容易產生大雞蛋,延遲了峰值產蛋量,減少了總產蛋量,減少了產蛋量總數。
C. 蛋雞產蛋沒高峰是怎麼回事
近段時間以來,養殖戶普遍反映飼養的蛋雞都出現以下問題:(1)開產以後產蛋高峰上升的特別緩慢;(2)達不到理想的高峰大約只有80%左右;(3)高峰期維持時間過短;(4)產蛋率忽高忽低。
針對以上情況現做一下診療分析:
1.種源方面因素:種雞的遺傳穩定問題,種雞健康情況,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商品代的生產性能。(1)雞白痢是一種常見的傳染病,特別是種雞場,一旦感染到雞白痢,再加上控制和凈化工作不力,其種雞孵化出的雛雞死亡率升高,至育成期盡管死亡數減少,但仍有零星死亡,造成雞群的均勻度大大地降低。至成年雞時,造成蛋雞開產推遲l-2周,產蛋率降低l0%-30%,當然也到不了理想的產蛋高峰,蛋殼質量不好,破殼、軟殼蛋增多。

5.葯物方面因素:很多化學葯物都會對蛋雞的產蛋性能產生影響,使用不當會造成蛋雞絕產。例如:被國家禁用的金剛烷胺,經常或長時間的使用對蛋雞來說,將不會出現產蛋高峰,並直接影響蛋殼的質量。磺胺類葯物:由於人們對磺胺類葯物缺乏認識,大劑量長時間的濫用而引起中毒.產蛋雞使用了磺胺類葯物,通過與碳酸酐酶結合,使其降低活性,從而使碳酸鹽的形成和分泌減少,使雞產軟殼蛋和薄殼蛋。因此這類葯只能用於雛雞和青年雞,對產蛋雞禁用。此外,含有磺胺類成分的葯物都會抑制產蛋,故不應用於產蛋雞。氨基糖苷類也會影響產蛋,主要原因是氨基糖甙類葯物干擾了卵黃蛋白的形成,其中新黴素、卡那黴素和鏈黴素影響嚴重,慶大黴素次之。痢菌凈是我國自行合成的抗生素,對蛋雞可因中毒造成產蛋率下降。驅蟲葯丙硫咪唑大劑量應用時會導致30%的產蛋下降等等。所以說在治療疾病的同時不要因為治療用葯而進一步的破壞雞的產蛋性能,給養殖帶來更大的經濟損失。
綜上所述,能引起蛋雞無產蛋高峰或產蛋時間維持過短的原因很多,要想在養殖生產中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首先一點是選擇優質的種源,做好平時的飼養管理工作,選擇優質的飼料,提供均衡的營養。其次是注重平時的防疫消毒工作,防病於未然。根據實際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最大程度的減少產蛋率下降所帶來的經濟損失。只有做好以上工作,養殖業才會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
D. 母雞總是晚上下蛋什麼原因
說明是集中圈養的雞,不放在室外自由行走,圈養的雞在固定地方有燈光照明『白天黑晚都有燈光;雞誤認為白天就下蛋;主要是雞舍里關著不放出』它們搞不清白天和夜晚丶下蛋也不會時候
E. 母雞開始產蛋的早晚與產蛋量有何關系
母雞從出殼開始到產第一個蛋為止的天數,叫開產日齡,一般是按全群產蛋率達50%時計算該群雞的開產日齡的。開產日齡的長短與雞的品種、遣傳、飼養管理、孵化季節等均有關系。一般來說,蛋用雞成熟早,開產日齡為168-175天;兼用種次之,開產日齡為175-185天;肉用種較晚,開產日齡一般為190天左右。 雞的性成熟的早晚能夠遺傳,實踐證明,通過不斷選種可以提早。在一定的遺傳基礎上,飼養管理條件對開產日齡影響較大,如喂蛋白質含量高的飼料,適當延長光照時間等,均可縮短開產日齡;開產日齡晚,說明飼養管理水平低,經濟上不合算。在自然環境條件下,春季孵化則秋季開產,秋冬孵化則翌年春季開產。由於受氣候、光照、飼料條件等外界環境的影響,秋冬孵的雞開產較早。 性成熟的早晚與全年產蛋量有密切關系。一般來說,性成熟早產蛋多,但過於早熟反而影響產蛋量和蛋重;開產日齡早,蛋重也輕,達到正常蛋重所需時間長。因此對開產日齡的早晚要適當控制,尤其是肉用雞。採取人工控制光照和限制飼料喂量等措施,可防止過早成熟。另一方面要特別注意的是搞好飼養管理,按照營養標准進行飼養,使其適時開產,不斷提高體重,使整個雞群的質量也相應地提高。
F. 蛋雞產蛋時間推遲
蛋雞120天左右就開始產蛋了
產蛋後1到2個月進人產蛋高峰期
產蛋高峰期間如果雞的體質好沒有發生疾病
高峰期可以維持3到4月
一般到16個月左右就淘汰了
也可以視產蛋量而定
G. 影響雞產蛋有哪些因素
(1)飼養品種
雞的產蛋性能高低,首先決定於其遺傳潛力,不同品種的生產潛力大不相同。據試驗,在同樣的飼養管理條件下,良種雞可提高產量30%。因此,在生產中應注意選用高產效果確實、適應性強、易於飼養的商品雜交雞。
(2)產蛋周期與產蛋率
良種蛋雞往往可以連續產4~6個蛋,然後停產1~2天,接著再連產數天,呈現周期性產蛋現象,稱為產蛋周期。連續天天產蛋則稱為連產。產蛋率是指某一段時期內實際產蛋天數與總天數的比率。例如其一隻雞在30天內產蛋21個,則該雞產蛋率為70%。
雞年產蛋量多少與產蛋率、產蛋周期及連產性有直接關系。一般來說,雞連產天數越多,產蛋周期越長,產蛋率越高,則其年產蛋量就越多;反之,雞產蛋周期越短,產蛋率越低,其年產蛋量就越少。
(3)季節與光照
春季無論高產雞還是低產雞產蛋周期均較長,而夏季較短。若秋、冬季飼養管理得當,雞的產蛋周期比較穩定。因此,生產中必須加強雞群飼養管理,使其產蛋周期盡量延長,產蛋潛力得到充分發揮。
光照對雞產蛋有重要影響,要保證雞群高產,必須給予每天14~16小時光照。在各種光照中,以紅光、黃光或白光為好,藍光和紫光最差。為方便起見,人工光照一般用普通的白熾燈光即可。
(4)營養水平
雞營養水平是保證高產的先決條件,尤以蛋白質、礦物質鈣、維生素A最為重要。因此,在生產中,必須供給全價日糧,保證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的需要,以維持雞群高產穩產。
(5)環境條件
環境溫度、濕度及風速對雞產蛋也有一定影響,通常認為雞產蛋適宜環境溫度為13~23℃,最佳溫度是16~20℃,冬季低溫或夏季高溫均影響雞的產蛋。濕度的影響一般不太嚴重,但高溫條件下濕度過大或低溫條件濕度過大,可使雞產蛋量顯著減少。
(6)年齡
早春孵出的雛雞一般當年產蛋量最高,以後隨年齡的增大,產蛋量逐年遞減,而且每年開產時間逐年推遲,停產時間卻逐年提前。
(7)換羽
換羽是雞的正常生理現象,但對產蛋有很大影響。換羽開始後除高產雞外,一般都休產,一直到新羽毛長齊後才恢復產蛋。目前,多採用人工強制換羽,縮短換羽時間,減少停產期。
此外,影響雞產蛋的因素還很多,如性成熟早晚、有無抱性等。為了達到雞群高產、穩產的目的,必須限制影響產蛋的不利因素,為雞群創造最佳生態環境。
H. 蛋雞產蛋往後推遲的原因是什麼
導致蛋雞產蛋推遲的原因
1 、蛋雞育雛期體重控制不當
1.1 雞群發育不良,6周齡體重不達標,均勻度差。主要表現為:其一脛骨長度不夠。脛骨長度是產蛋雞是否達到生產要求的最重要指標之一,但有很多養雞戶在飼養過程中不知這一指標,因過分強調成本而不按要求飼喂合格的全價飼料,造成飼料營養不達標;忽視育雛期管理,造成雛雞6周齡前脛長(褐殼蛋雞要求8周齡脛長80mm)不達標。蛋雞8周齡的脛骨長度十分重要,有8周齡定終身之說;由於早期脛長不達標會導致到18周齡開產時,雞群中相當數量的雞脛骨長度不到100mm;褐殼蛋雞正常脛長應達到105mm為好。其二是體重不達標,均勻度太差。均勻度差的雞群,其產蛋高峰往往後延2~3周,且均勻度差的雞群在整個飼養周期死亡率和淘汰率高,產蛋高峰不理想,高峰維持時間短,總體效益差。其三性成熟均勻度差。因雞群性成熟不一致,而導致群體中產生不同的個體生產模式,群體中個體雞只產蛋高峰不同,所以產蛋高峰不突出,而且維持時間短,其產蛋率曲線也較平緩。
1.2 蛋雞育成期增重不勻,各周體重波動大,雞群體質差。育成期要求每周抽樣稱重5%(不低於50隻雞),以正確了解雞群的體重增長情況和聚群的均勻度情況,從而確定下周的飼喂方式和飼料量。在確定下周的飼料量時,要注意以下幾方面:第一,參照手冊所給的喂料量,一般手冊所給的喂料量只是參考,執行時要根據本場的情況(即飼料實際營養水平、雞舍溫度、喂料設備、當周應激狀況等)進行適當調整;第二,考慮飼料滯後效應問題,就是我們在本周調節飼料後,當周體重並未顯示出來,一般3周後體重才表現出來,所以每周加料要遵循瞻前顧後、循序漸進的原則,決不可料量忽高忽低,呈鋸齒狀,這樣做的後果是造成周增重波動大;第三,要注意育成期飼喂不能減料,料量只能增加或維持,一旦減料將嚴重影響周增重,尤其蛋雞12周以後,生殖系統開始發育,一定要保持周增重。
1.3 育成後期過分限制體重大的雞也會造成推遲開產。蛋雞育成期均勻度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以後的產蛋,這是眾所周知的,但是如果過分地追求均勻度,對生產也是不利的。有些雞場不注意育成期的均勻度,盲目給料,再加上飼養密度不合理造成均勻度極差。發現問題之後,又盲目地追求雞群的均勻度,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他們經常分群、調雞,並在分群後不給大雞加料,個別雞場發現飼養員私下減料以控制體重;對小雞大量加料,以在短期內使雞群體重一致。這樣在15周前如體重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對產蛋影響不太大,15周後這樣做會使體重較大的雞因沒有足夠的營養而不能正常生產,同時體重較小的雞因加料過快,雖然體重很快趕上了,但由於此期增加的大部分是脂肪,生殖系統來不及發育,也就不能適時開產,均勻度很高(90%以上),就是產蛋率不高。
2.1 光照時間(人工補光時間)。我國地處北半球,自然光照最長的一天是夏至(6月21或22日),最短的一天是冬至(12月21或22日)。在9~12月份進雞稱順季,育成階段處在日照逐漸增長的季節,這有利於雞的性成熟,出現開產提前。在3~6月份進雞稱逆季,育成階段處在日照逐漸縮短的季節,對蛋雞性成熟非常不利,特別是進入15周以後開始進入性成熟階段,此期如果光照縮短,就會造成生殖系統發育遲緩,所以要求從15周開始補光以滿足性成熟。
2.2 光照強度的影響。蛋雞較為合適的光照強度是10-15勒克斯,輕度要適宜。對於正常的產蛋雞,所需要的光照強度一般為2.7瓦。多層籠養雞舍為使底層有足夠的光照度,設計照度應提高一些,一般為每平方米3.3~3.5瓦。如果光照強度小,或者加光刺激不夠,也會造成產蛋推遲。
3、 飼養環境不當的影響
3.1 雞舍環境溫度不合適。蛋雞生長、生產的理想溫度為18~24℃,低於18℃雞用於維持體溫的飼料增加,低於13℃就會影響生長發育及產蛋。當雞舍溫度過低時,如不及時增加飼料喂量,就會造成相對的能量不足,從而延遲開產。到冬季有些養雞戶不增加取暖設施,靠雞群產熱來維持舍溫是非常錯誤的。
3.2 濕度與通風對晚產的影響。蛋雞要求0~4周齡相對濕度60%~70%,4周以後50%~60%。雞舍濕度的高低與雞舍溫度及通風有關。當舍溫一定時,通風量越大,排出舍外的水分越多,濕度下降;通風量一定時,舍溫越高,空氣中含水量高,從而排出舍外的水分越多,濕度下降。所以雞舍溫度過低或通風量不足,都會使舍內濕度升高,平養雞舍墊料潮濕,長期下去易發生球蟲病或大腸桿菌等細菌性疾病,從而影響蛋雞生長發育,推遲開產。
4 、傳染性疾病、腫瘤等影響
開產前患有慢性傳染性鼻炎的雞群,開長時間明顯推遲,產蛋高峰上升緩慢。患有腫瘤病(馬立克病、雞白血病、網狀內皮增生症等)的雞群,會出現雞冠蒼白、皺縮、消瘦、長期拉稀、體內臟器腫瘤等症狀,致使雞群體重降低,無法按期開產或產蛋達不到高峰。
I. 母雞產蛋時間一般集中在什麼時間
母雞在夏季節產蛋較多,夏季暖和,光照時間長,產蛋較多,產蛋雞從16周齡起進入預產期,25周齡可達到產蛋高峰。這段時間,母雞不僅體重在增長,生理上也發生著急劇變化。
雞的產蛋受光照影響,光照長的時候,幾乎每天都產蛋。光照時間縮短,會逐漸停產。現代養殖場都是用光照去影響蛋雞。自然條件下,當然是夏季光照時間長的時候產蛋多。
母雞通常把乾草或者軟的植物鋪在一起作為產蛋的地點,一隻母雞年平均產蛋300枚左右,平均出雛率70%以上。在產蛋之前會發出咕咕咕的叫聲(連續不斷),若遇到危險或有人抓它通常會蹲下來。
(9)為什麼雞每天產蛋時間晚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 抗寒力差,初出殼的雛雞,體溫比成年雞低3℃,要10天後才能達到正常體溫,加上雛雞絨毛短而稀,不能禦寒,所以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不強,必須依靠人工保溫,雛雞才能正常生長發育。
1-30天的雛雞都要保溫,並放在清潔衛生的環境中飼養。30天以上的小雞,羽毛基本上長滿長齊,可以不用保溫。
2、 體溫高,發育快,雞的體溫在40.8-41.5℃之間,所以必須在冬暖夏涼、通風良好的環境中飼養,另外雞的消化道短,新陳代謝旺盛,生長發育快,因此要喂給營養充足,易消化的飼料才能滿足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