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什麼時間理發
① 正月里為什麼不能理發,「正月不剃頭」的習俗又是怎麼
中國民間風俗:正月里為什麼不能剪頭發
細心的人或許會發現,在春節假期後,有一個行業是比國家規定的法定假日長很多的,那就是美發行業。很多理發店,過了正月初十,甚至過了正月十五才開始正式上班。有些知曉民間風俗的朋友或許早就猜出這跟我國的一項風俗有關。沒錯,那就是「正月里不宜理發」。
因為正月是過年,很多人都為了迎接過年能有個新面貌,在臘月就已經把頭發理好了,這樣正月剃頭理發的人自然就少了。正月里不能剃頭,是希望在新的一年裡財源滾滾。
從清軍入關時說起,清廷為了"削平四周,留守中原"的治國主張,決定推行一種奇怪的發式:將頭發從前部到腦頂剃去,再將四周的發際全部剃光,只留下中間集中的一塊和一個長長的大辮子(金錢鼠尾)。為了一統江山,尤其是統治思想,這種發型要在漢人間大肆推行。推行的媒介便是剃頭匠,清政府把全國的剃頭匠召集起來,每人發給一個掛有聖旨的"吊投旗桿"。
隨後,這些剃頭匠便走街串巷,把人們的頭發一一拿下。當時的滿清打出的口號是"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這種強硬的做法出人意外地遭到了歷來柔弱的江南民眾的反對:江南士子認為剃頭是對他們人格的莫大侮辱,因此群起反抗,指望通過群眾的力量讓滿人有所收斂。然而隨著一聲令下,接連出現了"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等悲劇,滿人碩德預親王多鐸作為先鋒揮軍南下,遭到南明軍民的頑強抵抗,後來,為了剃發的問題,很多的故明民眾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在江南、山東、河北、河南、湖北以及一帶,人們於每年的正月,特意讓自己的頭發「任之短長」,以紀念故明王朝的滅亡,「有《黍離》之悲也」!
金錢鼠尾
在民間,至今流傳一句禁忌歌謠:「正月里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現在上了歲數的人還對此身懷忌諱。有媒體報道說在長春,因為舅舅發現自己的外甥理發,而鬧得很不愉快。在這位舅舅看來,這個外甥「太任性」,沒禮貌,正月里理發,無疑是對他的「詛咒」。最後在親戚的調節下才算作罷。
正月里不理發,仍然在很多地方口耳相傳,尤其是有舅的孩子,有些講究的家長則會對其格外叮囑,生怕孩子在正月里理發會對孩子的舅不利。當然,這也似乎有些小題大作,牽強附會,有些迷信的成分。
「正月里不剃頭」與「死舅」這兩件看似毫無聯系的事物聯系在一起,究其源頭,源於一種附會和誤傳。據民國二十四年版的《掖縣志》卷二《風俗》揭出了習俗的謎底:「聞諸鄉老談前清下剃發之詔於順治四年正月實行,明朝體制一變,民間以剃發之故思及舊君,故曰『思舊』。相沿既久,遂誤作『死舅』。」正月不剃頭,原是「思舊」。即說清軍入關,強行要求漢民剃發留辮,而漢民則由於心懷故國,相約正月里不剃頭,以示不忘舊君,成為「思舊」。時間久了,「思舊」便諧音成了「死舅」,最終以訛傳訛,成了「正月里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的民間禁忌。
而「正月里不剃頭」,還與古代漢人對頭發的重視有關。《孝經》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古代漢人認為「頭發」是父母給的,因此自己無權「處置」自己的頭發,而頭發也被認為跟自己的生命一樣重要,所以古代人常束發為髻。除非一個人看破紅塵,要出家為僧為尼,才剃度,以表明自己不戀塵世的決心。而古代人不理發,也有緬懷祖宗的意味。古代人認為頭發的重要性幾乎和頭顱相等的,因此「剃發」就是「剃頭」,而今人管「剃頭」「剃發」叫成「理發」,僅是整理頭發而已,可見隨著時代的變遷,在「理發」這件事的觀念上可是有著天壤之別的。
如此看來,「正月里不宜理發」深究起來,一半是傳統的觀念,一半是迷信的牽強附會。時至今日,已沒有必要對「正月理發」與「死舅」的關聯性做太多的考究。而從中醫養生角度講,正月里不理發是有其合理性的。《黃帝內經·素問》載: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也就是說,春天是萬物萌發、推陳出新的時節,而不應該阻止新生事物的生長。對應到頭發上,就是要讓頭發披散開來,任其自由生長,而不應該剪斷,違逆春生之氣。
② 正月里能不能剪頭發
正月里剃頭死舅舅——「正月里不剃頭」與「死舅」這兩件看似毫無聯系的事物聯系在一起,究其源頭,源於一種附會和誤傳。據民國二十四年版的《掖縣志》卷二《風俗》揭出了習俗的謎底:「聞諸鄉老談前清下剃發之詔於順治四年正月實行,明朝體制一變,民間以剃發之故思及舊君,故曰『思舊』。相沿既久,遂誤作『死舅』。」正月不剃頭,原是「思舊」。即說清軍入關,強行要求漢民剃發留辮,而漢民則由於心懷故國,相約正月里不剃頭,以示不忘舊君,成為「思舊」。時間久了,「思舊」便諧音成了「死舅」,最終以訛傳訛,成了「正月里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的民間禁忌。
如此看來,「正月里不宜理發」深究起來,一半是傳統的觀念,一半是迷信的牽強附會。時至今日,已沒有必要對「正月理發」與「死舅」的關聯性做太多的考究。而從中醫養生角度講,正月里不理發是有其合理性的。《黃帝內經·素問》載: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也就是說,春天是萬物萌發、推陳出新的時節,而不應該阻止新生事物的生長。對應到頭發上,就是要讓頭發披散開來,任其自由生長,而不應該剪斷,違逆春生之氣。
③ 中國民間風俗:正月里為什麼不能剪頭發
實際上,「正月里理發死舅舅」的說法實際上是源自於一個「誤解」。據考證,1644年清朝入關
後,官方要求所有男子留「沙壺頭」,即剃掉前額的頭發,在腦後扎一條辮子。於是許多人把遵從
傳統習慣和懷念明朝的情感結合起來,約定每到正月里大家都不剃頭,並將這個行動定名為「思
舊」,意思是「思念過去的歷史」。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口耳相傳,以訛傳訛,「思舊」的諧音附
會成了「死舅」,遂有了流傳至今的民俗。
(3)中醫認為什麼時間理發擴展閱讀:
2015年2月,一則正月理發死舅舅新聞引發網友對一些毫無科學根據民俗的議論。據悉長春市民姜先
生為了年後精精神神的上班,剪了一次頭,被其舅舅發現,兩個人差點鬧僵。舅舅說:「正月理發
死舅舅,你怎麼能剪頭呢?」雖然很多人都知道正月理發死舅舅只是以訛傳訛的說法,沒有任何科
學依據。但是面對這樣的民俗,不少網友表示,還是不要去觸犯,以防家裡長輩動怒。雖然現在已
經是21世紀,但是仍有不少人比較迷信,也有好多地方都有「正月里,不剃頭,正月里剃頭死舅
舅」的說法。其實,外甥正月理發,不會害死舅舅的。一個人的生死,並非由別人理發而決定的。
這種「正月不剃頭」的習俗,最初壓根就和舅舅沒關系。
舊時,人們很重視正月,認為正月是一年的開始,正月里很多事是一年的兆頭。所以正月一個月不
剃頭,意味著一年沒有剃頭,以此來緬懷祖宗,思念明朝舊制。也就有了「正月不剃頭——思
舊」這句話。這種習俗在流傳的過程中,為了避免因「思舊」遭到政府的清算,就演變成了「正月
不剃頭——思舅」,用「思念舅舅」來為正月不剃頭做註解。後來,「思舅」被訛傳為「死舅」,
以訛傳訛,也就有了後來「正月里剃頭死舅舅」的說法。
評論認為今天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依然應該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中華文化的普
遍價值與時代精神結合起來,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的關系。類似正月理發死舅舅此類民俗,無需太刻
意。而作為年輕人也不要刻意去反對這樣的民俗,以防引來長輩不快。
④ 沒出正月15可以剪頭發嗎
正月十五是不能剪發的。
1.正月里剃頭---"思舊"
2.正月里剃頭---"思舅"
在民間,至今流傳一句禁忌歌謠:「正月里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現在上了歲數的人還對此身懷忌諱。前段時間,就有媒體報道說在長春,因為舅舅發現自己的外甥理發,而鬧得很不愉快。在這位舅舅看來,這個外甥「太任性」,沒禮貌,正月里理發,無疑是對他的「詛咒」。最後在親戚的調節下才算作罷。
正月里不理發,仍然在很多地方口耳相傳,尤其是有舅的孩子,有些講究的家長則會對其格外叮囑,生怕孩子在正月里理發會對孩子的舅不利。當然,這也似乎有些小題大作,牽強附會,有些迷信的成分。
「正月里不剃頭」與「死舅」這兩件看似毫無聯系的事物聯系在一起,究其源頭,源於一種附會和誤傳。據民國二十四年版的《掖縣志》卷二《風俗》揭出了習俗的謎底:「聞諸鄉老談前清下剃發之詔於順治四年正月實行,明朝體制一變,民間以剃發之故思及舊君,故曰『思舊』。相沿既久,遂誤作『死舅』。」正月不剃頭,原是「思舊」。即說清軍入關,強行要求漢民剃發留辮,而漢民則由於心懷故國,相約正月里不剃頭,以示不忘舊君,成為「思舊」。時間久了,「思舊」便諧音成了「死舅」,最終以訛傳訛,成了「正月里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的民間禁忌。
而「正月里不剃頭」,還與古代漢人對頭發的重視有關。《孝經》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古代漢人認為「頭發」是父母給的,因此自己無權「處置」自己的頭發,而頭發也被認為跟自己的生命一樣重要,所以古代人常束發為髻。除非一個人看破紅塵,要出家為僧為尼,才剃度,以表明自己不戀塵世的決心。而古代人不理發,也有緬懷祖宗的意味。古代人認為頭發的重要性幾乎和頭顱相等的,因此「剃發」就是「剃頭」,而今人管「剃頭」「剃發」叫成「理發」,僅是整理頭發而已,可見隨著時代的變遷,在「理發」這件事的觀念上可是有著天壤之別的。
如此看來,「正月里不宜理發」深究起來,一半是傳統的觀念,一般是迷信的牽強附會。時至今日,已沒有必要對「正月理發」與「死舅」的關聯性做太多的考究。而從中醫養生角度講,正月里不理發是有其合理性的。《黃帝內經·素問》載: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也就是說,春天是萬物萌發、推陳出新的時節,而不應該阻止新生事物的生長。對應到頭發上,就是要讓頭發披散開來,任其自由生長,而不應該剪斷,違逆春生之氣。
⑤ 月初能理發嗎
可以。在以前正月里一般人是沒有人理發的,舊時民俗禁忌甚多,「正月里不許剃頭」即為一例。「正月里剃頭,死舅舅。」直至夏歷二月初二,男孩才有了剃頭的自由。
但是現在理發店大年初二就開門,甚至全年無休,所以正月里也是有人剪頭發的。
但是對於一些舊年俗,大家也可以給予其「尊重」,可以的話過了正月十五再剪頭發,或者到二月二龍抬頭再理發。通過文明倡導逐步揚棄。
正月可以剪頭發嗎
2
正月不能剪頭發為什麼
1、「思舊」諧音成了「死舅」,最終以訛傳訛,成了「正月里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的民間禁忌。
據民國二十四年版的《掖縣志》卷二《風俗》揭出了習俗的謎底:「聞諸鄉老談前清下剃發之詔於順治四年正月實行,明朝體制一變,民間以剃發之故思及舊君,故曰『思舊』。相沿既久,遂誤作『死舅』。」正月不剃頭,原是「思舊」。即說清軍入關,強行要求漢民剃發留辮,而漢民則由於心懷故國,相約正月里不剃頭,以示不忘舊君,成為「思舊」。
2、「正月里不剃頭」,還與古代漢人對頭發的重視有關。
《孝經》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古代漢人認為「頭發」是父母給的,因此自己無權「處置」自己的頭發,而頭發也被認為跟自己的生命一樣重要,所以古代人常束發為髻。除非一個人看破紅塵,要出家為僧為尼,才剃度,以表明自己不戀塵世的決心。而古代人不理發,也有緬懷祖宗的意味。古代人認為頭發的重要性幾乎和頭顱相等的,因此「剃發」就是「剃頭」,而今人管「剃頭」「剃發」叫成「理發」,僅是整理頭發而已,可見隨著時代的變遷,在「理發」這件事的觀念上可是有著天壤之別的。
3、從中醫養生角度講,正月里不理發是有其合理性的。
《黃帝內經·素問》載: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也就是說,春天是萬物萌發、推陳出新的時節,而不應該阻止新生事物的生長。對應到頭發上,就是要讓頭發披散開來,任其自由生長,而不應該剪斷,違逆春生之氣。
⑥ 正月理發有什麼講究
「正月不剃頭」只是一種新近產生的民俗觀念,是一種民俗信仰。蕭放在采訪中說,「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的說法有一定的歷史淵源,也和當時的民俗有一定關系。
首先,『剃頭』這個說法在明朝之前是沒有的,以前的漢族人講究『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
其次,「正月里不剪頭」也受漢族習俗的影響,漢族有「正月不動刀剪」的說法,既然不動剪刀,就不可能理發了。以前人們更注重節日儀式,會在年前進行身體齋戒,沐浴和剃發就是其中的一部分,這樣一來正月里也無需理發了。
過去人們對養生也非常的重視,認為正月里還比較冷。正月里理發,對人的身體也非常不好,把頭發理了,頭就會冷,人體的經脈大多和頭相通,頭被凍著了,很容易生病。
(6)中醫認為什麼時間理發擴展閱讀:
農歷二月初二,春回大地,正是作物播種的時節,大地渴求雨水的滋潤。龍在中國文化里是主宰風雨的祥瑞之物,俗語里有「龍不抬頭天不雨」一說,因此龍抬頭是復甦和吉祥的象徵。民俗里,人們選擇在這一天剃頭,以期許鴻運當頭的吉祥預兆。
⑦ 什麼時候不可以剃頭
正月初一到月底不可以剃頭。
護理發絲:乾性發和受損發每周補油1次,補充毛發的油分和水分。每日按摩頭部10~15分鍾,促進血液循環,供給表皮營養,促進皮脂腺、汗腺的分泌。洗發後用少量橄欖油。中性發10~15天上油一次,每周作3~4次頭部按摩,每次10~15分鍾,洗發後用少量護發乳。
當毛發生長到一定的長度,發梢就會產生分叉、易斷的現象,定期修剪可避免這種現象的產生,使發絲保持健康亮澤的狀態。同時,定期修剪還可刺激毛發細胞的新陳代謝,刺激毛發的生長。
常識:
「理發泡腳,勝過吃葯」,理發成了不少人「下火」的一個選擇。但要注意的是,感冒的時候最好不要理發,不要靠著理發下火而指望緩解感冒。
中醫認為感冒是有風邪閉塞在體內引起,而「頭為陽位,風為陽邪」,頭部更容易被風邪侵入。頭發本來是頭部的保護層、阻擋風的屏障,理發後風邪容易侵入頭部,加重了感冒。
漸入冬季,天氣轉涼,中醫有「涼頭暖足」之說。陽虛體質的人本身畏寒、四肢怕冷,應根據天氣適時早些戴帽子保暖;而陰虛體質的人四肢發燙、容易上火,則適宜涼頭暖足。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剃頭
⑧ 什麼時候剪頭發最吉利
適合理發的日子,按照傳統說法,最好的日子是在農歷的二月初二。因為「二月二龍抬頭,家家男子剃龍頭」。舊時淮安民間有「有錢無錢,剃頭過年」的說法。春節前剃頭理發到了二月二,已經一個多月,正是需要剃頭理發的時候。二月二龍抬頭,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時間一長,就形成了二月二剃頭的習俗。「二月二龍抬頭,家家小孩剃毛頭」也是這一原因,為取吉利在剃頭中加「龍」字,叫剃「龍」頭,以區別其它時間的剃頭,但除此之外,每個月的逢初三、初六、初九(都指農歷)也都是不錯的日子,適合理發!
⑨ 「初一,十五不理發」從何而來
據歷史記載清軍入關,強行要求漢民剃發留辮,而漢民則由於心懷故國,相約正月里不剃頭,以示不忘舊君,成為「思舊」。時間久了,「思舊」便諧音成了「死舅」,最終以訛傳訛,成了「正月里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的民間禁忌。
如此看來,「正月里不宜理發」深究起來,一半是傳統的觀念,一般是迷信的牽強附會。
另外從中醫養生角度講,正月里不理發是有其合理性的。《黃帝內經·素問》載: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也就是說,春天是萬物萌發、推陳出新的時節,而不應該阻止新生事物的生長。對應到頭發上,就是要讓頭發披散開來,任其自由生長,而不應該剪斷,違逆春生之氣。
老人經常說:「初一十五是一年或者一個月的第一天,就是象徵著事物重新開始的一天」俗話說:「好運當頭」。所以,在初一十五的那一天洗頭,就是把好運洗走了。
(9)中醫認為什麼時間理發擴展閱讀
正月不剃頭是指我國大多數地方都流傳著的「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的習俗;該習俗起源於1644年清廷頒布剃發令的前後。
正月剪頭死舅舅是屬於誤傳。不剪頭的含義是「思舊」,這是從明末清初開始流傳的風俗。當時,清朝命令所有國民必須剪發,有人為懷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剪發以表示「思舊」。但又不能公開與清朝政府對抗,於是就有了「正月剪頭死舅舅」的說法,一直流傳到至今。
剃頭傳說
傳說一
民國二十四年版的《掖縣志》卷二《風俗》揭出了習俗的謎底:「聞諸鄉老談前清下剃發之詔於順治四年正月實行,明朝體制一變,民間以剃發之故思及舊君,故曰『思舊』。相沿既久,遂誤作『死舅』。」正月不剃頭,原是「思舊」。
正月為一年之始,有如一日之晨。正月一個月不剃頭,以緬懷傳統。鄉老將「剃發令」的時間記錯了,不是順治四年正月,是順治二年六月。那時候攝政王多爾袞就下令在北京的前門、地安門、東西四牌樓等主要的路口設立席棚,免費給來往的行人剃頭。
「剃發令」規定官軍民一律剃發,遲疑者按逆賊論,斬!朝廷以死要挾漢人歸依滿人的發式,使漢人驚恐萬狀。但這驚恐瞬間化作滿腔怒火,他們寧死也不剃發,甚至高呼:「寧為束發鬼,不作剃頭人。」但是,脖子畢竟硬不過鋼刀,漢人為了項上頭顱被迫剃發。
然而反抗並沒有停止,正月不剃頭即是一種反抗形式。1644年至1650年(順治元年~七年)間,義大利人衛匡國寫下《韃靼戰紀》,記錄了中國南方軍民為保衛頭發而戰的情況:士兵和老百姓都拿起了武器,為保衛他們的頭發拚死斗爭,比為明朝皇帝戰斗得更英勇,不但把清軍趕出了他們的城市,還把他們打到錢塘江,殺死了很多清軍。
實際上,如果他們追趕過去,也許會收復省城和其他城鎮,但他們沒有繼續發展勝利,只滿足於保住了自己的頭發。為剃頭不惜掉頭,這是義大利人很難理解的。
傳說二
漢族男兒自古就蓄發,「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妄動。剃頭簡直就是剔命。「去發」的髡刑不在五刑之內,但也是一種刑罰。三國曹操割發代首就是明證。此習自隋、唐以後已廢止:未成丁的孩童,頭發覆頸披肩;成年後,總發為髻。那時候,清朝為了統一全國的服飾,強迫漢人學滿人的樣子,剃頭留辮子。
滿族人原是狩獵部族,為了實用方便,從額角兩端引一直線,直線外的頭發全部剃去,僅留顱頂發編成辮子。習俗有極強的傳承性,也會因時因地而變。滿族入主中原後,強迫漢人剃發,「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漢人誓死抗爭,死了很多人,但最後還是被強迫剃發,都留「金錢鼠尾」了。
這樣,正月不剃頭以「思舊」就失去了賴以存在的文化心理基礎,由諧音訛傳為「死舅」。為了反抗清貴族的統治,漢人就編造出正月剃頭死舅的說法。正月一個月不剃頭,意味著一年沒有剃頭,以此來緬懷祖宗,緬懷傳統。而舅舅在中國人的傳統中,是公正的象徵,一般家庭分家都是由舅舅主持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