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旋轉延遲時間取一半
『壹』 磁碟轉速提高一倍,平均尋道時間到底怎麼變
答案是D尋道速度和讀寫(數據傳輸)速度不是一個概念,尋道是指磁頭從一個磁軌到另一個磁軌,相當於磁頭做圓的徑向運動,而讀寫磁軌是沿圓周運動。
因此磁碟轉速提高只是提高了讀寫(數據傳輸)速度,而磁頭的擺動速度並沒有提高。
『貳』 磁碟訪問時間由哪幾部分組成每部分時間應如何計算
1.尋道時間,啟動磁臂的時間s與磁頭移動n條磁軌所花費的時間之和
t=m*n+s(一般磁碟,m=0.2,高速磁碟,m<=0.1)
2.旋轉延遲時間,是指定扇區移動到磁頭下面所經歷的時間
3.傳輸時間
,指把數據從磁碟讀出或向磁碟寫入數據所經歷的時間
若每次讀/寫的位元組數為b,磁碟每秒鍾的轉速為r,一條磁軌上的位元組數為N
t=b/(rN)
『叄』 問一下這道題怎麼算,詳細過程
磁碟訪問時間=尋道時間+旋轉延遲時間+傳輸時間 尋道時間已知,為20ms 兩種情況下旋轉延遲時間相同=磁碟旋轉一周所需時間的一半一個扇區上數據的傳輸時間相同 文件放在8個相鄰磁軌上只需要尋道一次第一次的時間=尋道+旋轉延遲+傳輸剩下7次方的時間=旋轉延遲+傳輸文件放在隨機的256個扇區上需要尋道256次每一次的時間=尋道+旋轉延遲+傳輸 過程如下:
『肆』 為什麼平均等待時間為碟片旋轉一周所需的時間的一半
旋轉一周內肯定能找到數據,而且數據在這一周內的分布是等概率的,所以平均查找時間應該是旋轉一周的時間的一半(對這一周線性積分)
『伍』 平均旋轉延遲的計算機專用術語
然後,通過碟片的旋轉,使得要讀取的扇區轉到讀寫頭的下方,這段時間稱為旋轉延遲時間(rotational latency time)。一個7200(轉 /每分鍾)的硬碟,每旋轉一周所需時間為60×1000÷7200=8.33毫秒,則平均旋轉延遲時間為8.33÷2=4.17毫秒(平均情況下,需要旋 轉半圈)。按照同樣的計算方法,一個5400(轉/每分鍾)的硬碟,平均旋轉延遲時間為60×1000÷5400÷2=5.56毫秒。 平均尋道時間與平均旋轉延遲時間之和稱為平均存取時間(average access time)。 最後才開始數據的讀取。讀取一個扇區的時間約為零點幾個毫秒,相對平均存取時間而言可以忽略不計。因此,決定一個硬碟讀寫速度的是它的平均存取時間。 通過簡單的加法,我們就可以得出:7200轉的硬碟,平均存取時間約為10+4.17=14.17毫秒;5400轉的硬碟,平均存取時間約為 10+5.56=15.56毫秒
『陸』 為什麼硬碟的平均等待時間為碟片旋轉一周所需的時間的一半
這是用概率算出來的,其實一想也是。盤面旋轉方向一定。可以第一扇區就找到數據,也可能最後一個扇區找到數據。期望就是中間的扇區找到數據。
補充下:這時機械盤的計算方法。電子盤是沒有轉動結構的
『柒』 問一下這道題的數據傳輸時間怎麼計算那個16.7和0.5是怎麼計算出來的
磁碟訪問時間=尋道時間+旋轉延遲時間+傳輸時間
尋道時間已知,為20ms
兩種情況下
旋轉延遲時間相同=磁碟旋轉一周所需時間的一半
一個扇區上數據的傳輸時間相同
文件放在8個相鄰磁軌上
只需要尋道一次
第一次的時間=尋道+旋轉延遲+傳輸
剩下7次方的時間=旋轉延遲+傳輸
文件放在隨機的256個扇區上
需要尋道256次
每一次的時間=尋道+旋轉延遲+傳輸
過程如下:
『捌』 平均旋轉延遲怎麼算
旋轉延遲用磁碟旋轉一周所需時間的一半來表示。
例如轉速為5400轉/分,則它的平均旋轉延遲為60/5400*0.5=0.0056s=5.6ms
硬碟參數的幾個計算公式如下:
1、平均訪問時間=平均尋道時間+平均等待時間
2、硬碟的等待時間,又叫潛伏期,是指磁頭已處於要訪問的磁軌,等待所要訪問的扇區旋轉至磁頭下方的時間。平均等待時間為碟片旋轉一周所需的時間的一半。
硬碟轉速為6000R/MIN,所以得出盤面轉一圈的時間為:60S*1000/6000=10MS,
所以平均等待時間為:10MS/2=5MS。所以,平均訪問時間=5MS+5MS=10MS。
(8)為什麼旋轉延遲時間取一半擴展閱讀:
平均尋道時間與平均旋轉延遲之和稱為平均存取時間。 最後才開始數據的讀取。讀取一個扇區的時間約為零點幾個毫秒,相對平均存取時間而言可以忽略不計。因此,決定一個硬碟讀寫速度的是它的平均存取時間。
通過簡單的加法,就可以得出:7200轉的硬碟,平均存取時間約為10+4.17=14.17毫秒;5400轉的硬碟,平均存取時間約為 10+5.56=15.5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