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到一定時間就會開悟
❶ 何為佛家講的開悟
掃地掃地掃心地,
心地不掃空掃地。
人人都把心地掃,
世上無處不凈土。
悟道的開始,是打掃;悟道者的行跡,是打掃;開悟之後,依然是打掃。
「佛家講開悟,就是一種智慧。佛門弟子要開悟,並沒被要求去讀書,而是做事比如掃地擔水,磨煉性格,有靈性的人就有可能頓悟。而光有書本上的知識,是很難悟道的。」平常心即是道,道說普通又不普通。
其實掃地來於一個典故,講個佛祖的一個傻徒弟悟道的故事。
佛祖收了一對兄弟,哥哥絕頂聰敏,而弟弟愚笨,教什麼也不會。
佛祖只好每天分派他掃地,讓他一邊掃地,一邊念「掃帚」二字,這樣,他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突然有一日,他告訴佛祖。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會有灰塵,如果每天都清掃一下,漸漸就會悟道了。當時語驚四座,而他的哥哥更為驚訝,因為他博學多才,也沒得道,沒想到自己的傻弟弟竟然悟道。他大為不解,佛祖說,你的博學不是道,執著於書本,而障礙了自性,你的弟弟,一心掃地,心中只有掃帚,時間久了,掃帚的念頭一放,就頓悟自性了。
❷ 認為修道者經過長時間的苦修,會在某一個時間突然「開悟」,一下子明白人生和世界的終極真理。
修道者不一定要經過長時間的苦修才會開悟,要想開悟只要反復去讀《金剛經》上的其中一段話,就可以開悟了,我把那一段文章復制了粘貼給你吧,附帶解釋一下,也方便有緣看到這段問答的同修,這段話就是「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段話在金剛經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須菩提問佛陀:世尊,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發心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應該要怎樣去做,怎樣去降伏我們的這一顆心呢?佛陀就說:好呀好呀,須菩提,你問到了這個問題,你仔細聽,我來告訴你,善男子善女人,應該這樣去做,這樣去發心。須菩提說:好的,願聽您說。佛陀告訴須菩提:所有一切修大乘菩薩道的修行人,應該這樣去降伏我們這顆妄心,所有一切眾生,不管是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身的無色身的,有思想的無思想的,或者介於這兩者之間的眾生,我發心把這一切眾生都要度化成佛,這樣去度化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而又沒有一點的度化眾生的功德相,為什麼呢?如果菩薩還會著相,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不是菩薩。佛的意思就我們這些修菩薩道的佛弟子要『離一切相,修一切善』。這樣去修行,就徹底的把我們的妄心降伏了,把我們的妄心轉變成了菩提心。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是開悟,六祖惠能大師也是開悟的,他聽到兩次『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次是賣柴時聽人讀經,一次是聽五祖為他詳細講解,五祖告訴他的意思也就是:你不要住相,心裡隨時要保持空空盪盪的,然後發起菩提心去度化眾生,於是六祖惠能大師恍然大悟了,這就是禪宗的頓悟法門。道理說起來很簡單的,做起來有一點難度,因為每個人都有生生世世以來積累的無明習氣,需要長時間的持咒去掃除掉,所以我們尊敬的六祖大師這等大根器的菩薩也經過了十五年時間的韜光養晦,才終於把習氣清理得差不多啦,才出山弘法的,可以想見悟後漸修是一個多麼艱難的過程。所以同修們在開悟之後一定要堅持持咒、讀金剛經、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這樣就可以快速的清理轉化掉我們曠劫以來的煩惱習氣,在有生之年把業障習氣削減到最低,自然可以如願以償的隨意往生十方佛世界,甚至是即身成就也並非不可能的事。希望所以同修都能功德圓滿,速證菩提,阿彌陀佛。
❸ 人在什麼情況下才能大徹大悟
每個人都有一個開悟期,人生開悟期的早晚決定了每個人的命運的不同。有的人在失去健康時開悟,有的人在失去生命時開悟,還是的人在失去自由的時候開悟,還有的人在人生遭遇大難,生活大起大落的時候開悟,還有人在遇到貴人的點拔後開悟等。所謂的大徹大悟即“感知”世界的大門,領悟思想之光,並付諸行動。感知而悟,悟而知,知先於行,行大於知。人生的開悟期沒有一個統一的時間表,更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答案。因為每個人的人生際遇和生活環境都是不一樣的。大致可以分為幾類:
三,通過自身學習和遇到高人點拔時會大徹大悟。(1)年輕時年少輕狂,唯我獨尊,經歷生活的歷練和自身不斷的學習,認識到了自己的浮淺,認識到了生活中有的事情並不門這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來發展的,社會由它自身運轉的法則,通過改變自身的認知來調整自己的行為。(2)遇到高人指點和貴人幫忙,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找到了正確的人生方向。
人生經歷了生活的洗禮,洗盡鉛華,大徹大悟後通常會有四種表現:
一,第一種表現:淡泊名利。大徹大悟之人,他們看夠了人世間的名利紛爭,有著非凡的人生經歷,所以才榮辱不驚,淡泊名利。
二,第二種表現:重情重義。大徹大悟之人,非常孝敬父母,把孝敬父母當成人生的的基本准則。其次非常珍惜兄弟子妹手足之情,認為親情是珍貴的。
三,第三種表現:寧靜致遠。人在大徹大悟後,既使面對紛繁復雜的生活,仍然能保持內心平靜,心態穩定,不會為小事情干憂,保持自己方向去實現目標。
四,第四種表現:慎獨。人在大徹大悟後會非常重視自身修養,努力提高自身修為,任何時候都能約束自己的行為。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生命的意義在於感知生活,認識生活,並不斷的感知生活中完善自我。
❹ 修行人都是在什麼時候開悟的
修行的人有的一月有的兩月有的半年,有的一年,都能開悟。開悟只是學佛的開始,如果一輩子沒開悟那就是一輩子都在盲修瞎練或者根本還在迷信當中。
❺ 為什麼讀經,讀一千遍會開悟
凈空法師---一部經聽一千遍,心定了,因定開慧
1 聽經,量不必多,不要聽很多種,要重復,遍數要多。古人常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是古人訂的標准,至少是一千遍。
2 你們如果能夠相信,你拿到一部經的 碟,你要能聽一千遍,你就會開悟。為什麼?能聽一千遍,你的心定了。我判斷你能開悟,是從這個理由上來說的。
3 佛法重在薰修,一遍一遍地聽,一遍一遍地學,一部經聽一千遍,你心定了,定心起用就是智慧。
4 凡夫最難的,心亂,心定不下來。一部經聽一千遍,心定了,因定開慧。所以這種聽經的方法,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是一種非常好的修行手段。
凈空法師---讀經是修定,只管去念,不想它的意思
1學經教有秘訣,只管去念,不想它的意思。《無量壽經》一天念十遍,經念熟了,念一遍大概四十分鍾,兩個小時可以念三遍,所以一天念個十遍是很簡單的事情,不念經的時候就念阿彌陀佛。
2念經是修定,你要是起心動念,這一句什麼意思、那一句什麼意思,定沒有了,慧也沒有了。那是什麼?那是用世間的方法,把佛經當作一種知識來對待,這就完全錯了。
3念的時候規規矩矩、老老實實、恭恭敬敬去念,不著文字相,文字只要念得不錯,沒有念錯,沒有念顛倒,沒有念漏掉就行,不能著文字相,不能著名詞術語的相。不著文字相,不著名字相,名詞術語,不著心緣相,就是一味念下去就會得定,這個定是念佛三昧。
4得定之後依舊這樣念下去,不要改方法,讓你的定加深,深到一定的程度豁然大悟,就開悟了。開悟之後這經裡面意思全知道了,完全通達明了,這是佛教教學的方法、教學的秘訣。所謂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要把自見念出來。
5自見就是自己沒有老師教,不需要別人講解,全通了。要不要老師?不需要。真正有這種緣分,自己找一個清凈環境,選擇一本經書,用這種方法,摒棄外緣,真誠恭敬,你念它個十年肯定開悟。
6古人能開悟,現在人一樣也能開悟,還可能比古人快一點。為什麼?古人障緣少,現在障緣多,你都能定得下來,你比古人就強。古人多少人生在現前這個時代不能成就,為什麼?環境干擾他。我們在現在這個環境能成就,功力比古人就高。
7方法重要,一定要懂得鍥而不舍,真干。讀經是修念佛三昧,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是求生凈土,是提升品位,這是真的,其他事都是假的,要真干。
❻ 開悟到底是怎麼回事
因為得見過幾位開悟的大師,將所見所得所想,大致分享下,也許語言表達會有瑕疵,但都是真實的。
第一,氣場。
開悟的人,氣場都非常強,周圍的人裡面,他一定是焦點,因為他的氣質和感覺,都和其他人完全不同。 同時,開悟的人,氣場也會非常弱,這是指他們都非常謙卑平和,與他相處和交往,你的內心也很平靜。
內容原創,圖片來自網路。
更多走心分享,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天清島。
❼ 什麼是開悟,怎麼開悟
所謂開悟,即開佛知見,悟無生,在禪宗裡面叫做破初參,破初關。修行人通過長期甚深的禪定,或觀修,徹底照破五蘊身心的假相,徹見一切所追求的,留住的,擁有的,所修所證的,所見之諸境界都是因緣假合的夢幻泡影,從來沒有真正生過,也沒有真正滅過,那個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本來面目,具足一切,清凈無余,能生萬法。這時行人會徹底明心,局部見性,會見到自性的冰山一角,但還不是真正的自性,會明白,心妄起去修行,只不過是虛妄的造作,從此便成無事人。開悟前是除貪嗔的虛妄造作,開悟後是隨緣觀照去習性,同時圓滿智慧的過程,習性去除一分,法身圓滿一分。
Ø 行人開悟破初參,斷見惑,證我空,轉七識末那識(恆常我執)為平等性智;
Ø 進一步去除習性斷思惑,破重關證法空,轉六識意識(分別思慮)為妙觀察智;
Ø 通過服務眾生,圓滿智慧,去除根本無明,斷塵沙惑破牢關,轉八識阿賴耶識和前五識為大圓鏡智和成所作智,證入非空非有的一真法界。
所謂證入亦是方便說,實無一法可證,一法可得,一果可成。
一、 為什麼要開悟?
所謂小悟千千萬,徹悟只有一次。用六祖的話說就是:不論方便解脫,只論見性。不管修行什麼法,中觀也好,止觀也好,念咒也好,密宗也好,禪宗也好,動中禪也好,今生要成就,就要回到明心見性的路上來,如果沒有見性,再究竟的法行人也會修成方便法,如果見性,再方便的法對行人來說反而修成了究竟法。所以,歷代祖師對未見性之前稱謂盲修瞎練,都在感覺和境界里打轉,因為方向不明確,一直在門外,無論再怎麼用功,再怎麼精進都無法解脫,而且很容易退失道心,自損慧命。見性後,才算真正入門,道心才真正堅固,對法,對世間萬事萬物都不再有疑惑,會得到相對的大自在,這個時候修行才算正式開始。
二、 徹悟時的特徵
1、 貪、嗔之心徹底熄滅,不再復燃。這個現象比較明顯和強烈,當這個點到來時每個人都很清楚,明白,不需要任何人認證,自證自知。就像行駛的汽車,突然沒油發動機熄火,沒有了驅動力,貪嗔沒有了造作的源泉,妄心從此徹底熄滅,遍計煩惱消失,但因習性而產生的根本煩惱還在,所以車子還會習慣性的往前走一段距離才會停下。
2、 初得法眼凈,對自己所修之法會有清晰的認知,對其它所有修行法門一聞便知其要義,對諸佛法理會初步融會貫通,並能給予他人具體指導。特別是對執空、執有、執中道、執感受、執境界等修行過程有更深入的體證。
3、 斷除我見,開悟時見惑斷,見惑如石,堅固,但易碎,所以我能,我是,我見,我慢熄滅時會直接斷盡粉碎掉,如虛雲祖師所雲:虛空粉碎,大地平沉。如隆波田尊者所雲:如緊綳的繩子斷開,再也接不上。如六祖所雲:何其自性本自清凈,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六祖前四句是站在本體來說的,如果只悟到前四句還不算徹悟,最後一句能生萬法,是關鍵,是站在妙用的角度來說,這是徹悟的的標志。見惑雖斷但思惑還在,根本煩惱還在,思惑是因情而生,如絲纏綿不絕,所以一時還斷不了,隨著習性漸除,思惑進而漸除。
自性妙用的規律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因緣所生,依緣所顯。一切法離開助緣都無法獨立存在,比如人離不開空氣和食物,植物離不開陽光和水,就連地球也離不開地水火風空。
二是:相對而立,相生相現。萬物都是相對而成立的,但又在不斷的相互轉化中,比如黑白,因黑顯白,因白而說黑,黑中有白,白中有黑,互成相因。
三是:矛盾中發展,失衡中平衡。沒有矛盾的事物就像一潭死水,不會發展和代謝,一切事物都在矛盾中才能發展,在不平衡中找到短暫的平衡。比如我們的身體,由地水火風四大組成,但四大從來沒有真正平靜過,不是你咬我,就是我咬你,相生相剋,生生不息,直到因緣散盡。
四是:非人為,非自然。世間萬物的成住壞空不是人為的操作,因為人無我,法無我,但又不是自然的發展,因為緣起中又有人為的作用存在,包括成佛,雖然不是人為能成的,但也離不開人為的因,所以要善用其心,自利利他。
4、 看山還是山,進入無修無證的真正無為法,開悟前,所有的修行都離不開目標,方法,境界,位次等有為法,開悟後因明白本無所證,本無所得,本來具足,沒有修者,也沒有證者,更沒有開悟者。至此,之前的所有境界會全部消失,由看山不是山進入到看山還是山的狀態,這時行人沒有任何境界,法爾如是,本來就這樣,沒有過多的一個字來形容。如果有人說我見法了,見明色了,見光了,見生滅了,見緣起了,見佛了,見空性了,見到全圓的覺知等,這都還沒開悟,還在我見、我能、我是裡面,還在有修有證的階段。
三、 容易產生的誤區
誤區一:很多行人認為見到空性了,就是開悟。很多人認為自己見性了,見到了不生不滅的本體,其實是見到了空性,佛教對空性有詳細的定義,空有十八空: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這個時候行人見的空往往連自己都不知道是哪個空,所以窮其一生枉費功。包括動中禪,越到後面越容易掉到空裡面,這是一個必然經過的階段,即使開悟了,也容易掉到偏空的無我涅槃里,這也是個過程,我就是在這種偏空的境界里長期不自知,認為長此以往必能究竟解脫,其實還在二元對立裡面,只要有空就離不開不空,只要有涅槃可證就離不開生死,殊不知,涅槃生死等空花。
誤區二:還有不少人掉入禪境里,認為這就是開悟或證果。我曾在此境界迷戀5年,從第一次參加禪修的第4天開始,就進入一種離相,看一切東西都有一種距離感,沒有以前那種黏著的感覺了,內心妄念突然少了很多,特別是禪修期間幾乎沒有,一直有一個自動的覺察者籠罩著自己,吃飯,行走,說話等身心活動都有一個自動的覺察者在知道,這個時候看經書也容易懂,心想: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說的不就是我現在的狀態嗎?其實完全不是。這種能知,能覺,能照,能離相,能智慧增長的狀態一直持續了5年,期間一直認為自己有所證,有所悟,直到5年後貪嗔之心熄滅時,我才發現之前的境界,只不過是過程中的一種禪境,一種障礙,一種夢幻泡影的假相,原來這個世界法爾如是,還是和沒有修行前一樣。也沒有了離不離相,空不空,覺不覺,定不定,慧不慧的分別。這時才真正明白心經所說的: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❽ 什麼是開悟開悟是什麼感覺修煉到什麼時候可以開悟
開悟
「開悟」也被稱為為「生命動力開發」,是不同人格和心智模式的不同的受力反應和突破現象。
生命動力開發是以心理學巔峰體驗製造技術和中國古代禪宗開悟技術為基本手段,以禪師方式激發個人源動力,使當事人的「最高主宰」真正當家作主、發揮作用,讓人的力量與智慧發生根本性升級的能力開發方式。開悟以身心合一、財智雙用、家業共榮為目的,以求當事人達到開心智、增心能、平心氣、善心計的效果。開悟過後修煉體系包含呈現真我、身心合一、自我驅動、樹立人格、忘我境界五個層次。
開悟後,當事人獲取事業成就過程會更加精準高效與輕鬆快樂;小孩的簡單快樂,老人的智慧充盈,壯年的旺盛精力將同時具備;無論在生意場、社會交往中還是在家庭生活、親人共處中都更加自在釋然、游刃有餘;工作和家庭不再是向左向右的兩個選擇,完全可以做到兼得與貫通,而且人生會更加豐富多彩、自由快樂。
開悟後個人的內在特點
• 平靜安穩,清醒澄明(本自清凈)
• 綿延不斷,用之不竭(本不生滅)
• 無欲無求,自在平衡(本自具足)
• 自信堅定,內外一致(本無動搖)
• 隨機應變,運用自如(能生萬法)
開悟後個人的外在表現
• 影響巨大但不強加於人,剛毅果斷但不自以為是,
• 感恩慈愛但不姑息養奸,負責嚴謹但不求全責備,
• 追求卓越但不好高騖遠,持之以恆但不愚頑固執,;
• 理解他人但不隨波逐流,正直誠實但不口無遮攔,
• 精力旺盛但不亢奮激越,通觀全局但不粗枝大葉。
❾ 一個人開悟了有什麼表現
一個人開悟了有什麼表現?
為什麼有的人年紀輕輕就能成功?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個人條件更加優越,而只是比別人開悟的早一些而已。
談到開悟,你可能第一時間跟佛教修行聯系在一起,覺得這個概念神秘又高深,能做到的都是大師級別的人物,不是自己一介普通人所能觸及的。但是其實,開悟本身並不是一件神秘之事,所謂開悟,本質上屬於人在認知上的改變或者飛躍,即完成一個階段向另外一個階段的跨躍,是幾乎每一個人都需要經歷的成長過程,甚至可以說,人的一生,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斷開悟的過程,即開悟就是成長。
開悟快人一步,自然也就意味著會有更多的成長積累,有更多成功的機會,那麼,一個人開悟了通常會有什麼表現?大致可以總結為4點:
1、正視普通。
對於很多人來說,人生最令人沮喪的事情,莫過於認識到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但是開悟了的人,往往能在認清生活之後,更加熱愛生活,因為對他們來說,接受自己是普通人,並不意味著向生活低頭,而是打破自己從前不切實際的自戀幻想,站在一個新的角度看待自己,看待人生,輕裝上陣,反而有助於更快的找到正確的路。
2、保持質疑。
「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倘若只是聽從權威,附和大多數人所認可的理論,不敢提出質疑,沒有探索之心,那麼你永遠都不會逃離平庸。
只有當你開始懷疑的時候,你才會去願意接受新的知識,試著去接觸那些過去所排斥的理論,這時你才有可能走進一個新的世界,才有更多新的機會。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成功了,依然對學習保持熱情,依然能不斷精進的原因所在。所以,保持懷疑的態度來面對這個亦真亦假的世界,探究其更深邃的本質,這才是開悟的契機所在。
3、不再內耗。
沒開悟的人,吃飯的時候想著做事,做事的時候渴望吃飯,總是在左右搖擺,不停的消耗自己,結果就是什麼都做不成;而開悟的人,吃飯就是吃飯,做事就是做事,每次只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懂得專注才會高效的道理,自然更容易把事情做成。
陷入內耗的人,是走不遠的。擺脫內耗給大家三點建議:
其一,放棄向外攀比。海明威有言,「優於別人,並不高貴。真正的高貴應該是優於過去的自己。」所以,凡事量力而行,突破自己就算成功。
其二,任何時候,都不給自己貼負面的標簽。你要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壞的。生活的常態本就是高低起伏,能認識到這點,就能更坦然面對當下的處境,身處高峰時不倨傲自滿,低谷時不自怨自艾,用更長遠的目光衡量看待一件事情,可以幫助你消除很多不必要的煩惱。
其三,不要試圖改變任何人。連三歲小孩都有自己的想法,為什麼還要犯傻去改變一個成年人呢?要懂得認知不同,不辯不爭,把精力多放在提升自己上,而不是口舌之辯上。
4、懂得入世。
所謂入世,就是對人對事,不再非黑即白,不走極端,積極進取,保持心態開放。
這個世界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所以,聰明人不會輕易對人對事下定義貼標簽,因為很多時候,你看到的人,不過是他想展現給你的樣子,你看到的事,可能只是整個事情的冰山一角。與人相處,懂得保持距離和理解,面對二元對立的事物,懂得保持中立,不盲目站隊,在涉及自身利益時仍能保留一分清醒,才能讓你不僅僅被眼前所迷惑,做出錯誤的選擇。
還有,很多人之所以痛苦,就是因為乾的事情跟賺錢無關。這里的錢,不單單指金錢,更多的是讓自己更有價值的事。所以,想成功,是一定要入世的,你要去搞錢、搞事業,去做所有能提升你價值的事情,做這些事情的意義,不是讓你變得功利,而是讓你更有底氣去跟隨本心做選擇。
蒙田的《隨筆集》中說,世界上最偉大的事,是一個人懂得如何做自己的主人。不要總是活在對未來的幻想中,能在認清自己的前提下,更坦然積極地去追求的人,才能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