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石板路時間長了會陷進土裡
A. 植物的根長時間埋在土裡,為何不腐爛求解釋
首先要明白腐爛的條件是微生物的入侵繁殖。因為根是活的,其外層的皮有防止微生物入侵的功能,裡面的液體也有殺菌的作用,所以微生物無法在根裡面肆虐。如果根不是活的,一般很快就會腐爛
B. 石頭埋在地里時間長了會沉嗎
要看土的種類,以及石頭的質量。理論是一定會下降的,土體會自然固結,也就是自然沉降,但人眼是看不出來的一般幾年也只有幾毫米,若不是巨大的石頭,沉降忽略不計,若體積巨大且對沉降要求比較嚴格,橋墩基礎一類的才需要計算沉降,驗算是否合格,一般景觀石頭非建築都毋需考慮。
C. 為什麼麗江古城青石板路有橫有豎,數量不同
你好
麗江的青石板是很早很早以前就是鋪好了,不鋪成同一個方向是考慮到力學上的一些東西,有橫有豎的話人在上面行走或是馬在上面走不容易發生塌或是變形,相互之間會分散了壓力。如果是同一個方向的話兩邊的路基很容易陷下去。麗江古城以前會經常放水沖洗石板,如果是同一個方向的石板水很容易流進去石板縫里,兩邊的路基會更容易下陷。
希望能幫到你。
D. 土地時間長了為什麼會生草哪來的種子
在秋天草兒的種子隨風飄到別處,在那裡落地生根的。草兒種子的傳播方式有很多種,比如:
一、自體傳播 所謂的自體傳播,就是靠植物體本身傳播,並不依賴其他的傳播媒介。
二、風傳播 有些種子會長出形狀如翅膀或羽毛狀的附屬物,乘風飛行。菊科植物蒲公英的瘦果,成熟時冠毛展開,像一把降落傘,隨風飄揚,把種子散播遠方。
三、水傳播 靠水傳播的種子其表面蠟質不沾水(如睡蓮)、果皮含有氣室、比重較水低,可以浮在水面上,經由溪流或是洋流傳播。
四、鳥傳播 鳥類傳播的種子,大部份都是肉質的果實,例如漿果、核果及隱花果。鳥類啄食樟科植物的種子後將種子吐出。
五、螞蟻傳播 螞蟻在種子傳播上,通常扮演二次傳播者的角色。有些鳥類攝食、傳播種子,但並沒有全部消耗掉所有的養份,掉在地上的種子,其表面上還有殘存的一些養分可供螞蟻攝食,這個時候螞蟻就成了二手傳播者。
六、哺乳動物傳播 哺乳動物的傳播,大部份都是屬於一些中、大型的肉質果或乾果。
E. 通州為何被稱為「京師屏障」
從金代開始,“坐擁”大運河的古城潞縣(今潞城鎮)就備受歷代統治者的關注,漸漸的,因希望“漕運通暢”而有了通州。
通州從此也因漕運而興盛。元代,修建通惠河運送糧食;明清時期,除了通惠河,還通過陸路運送糧食,通州被稱為“皇家碼頭”,扼守北京城的東大門。當然,更多的漕糧及貨物都被暫存在通州,因此,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物資都匯集於此,形成了貨品豐富、琳琅滿目的繁華市集。清乾隆年間,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華,他們一路沿著運河北上,在通州上岸進京。他們目睹了通州作為“天下第一通漕之處”的繁盛景象。
如今,雖然漕運不再興盛,但通州因為獨特的地理位置,再次成為京津冀一體化發展中的重要節點之一,一座國際化的城市將再次矗立於古運河畔。
西漢
先有潞城後有通州
地鐵6號線的東端首站潞城是未來行政副中心的核心所在地。很多人們會有些奇怪:說是“城”,但是為什麼沒有見到城呢?在歷史上,“潞城”確實是一座古城的名稱,其故址就在潞城鎮政府西側的古城村。
西漢初年,涿郡(今北京)的東面設置了一座城鎮,由於這座城正好位於東西往來的通衢要道上,因此便以“路”字命名,取名為“路縣”。其所轄范圍除了今天的通州區以外還包括河北省三河市大部分地區以及平谷區的一部分。也就是說,當時的燕郊和通州屬於路縣。
後來由於縣城西側有一條叫做“潞水”的河流(即今溫榆河),因此而改名為“潞縣”。到了東漢初年,位於今天密雲境內的漁陽郡將郡治遷到了這里,此後不久,郡守彭寵因為叛變而遭討伐,整個潞縣城在兵火中化為灰燼。重新設置的潞縣遷到了今天燕郊東北的軍下村(大致在規劃中地鐵平谷線三河西站附近)。到了北齊年間,潞縣再次遷移,最終落在了今天通州城區的位置。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將隋朝的涿郡(即今北京)改名為幽州,第二年將潞縣改名為玄州。幽和玄兩個字都代表的是“北方”。同年,原屬於潞縣的東部地區單獨設置為臨泃縣,這就是今天河北省三河市的前身。貞觀元年(627年),廢除玄州,重新改稱“潞縣”,臨泃縣也在開元四年(716年)改名為三河縣,並隸屬於幽州。這是通州和三河的第一次“分手”。
浮橋
通州通往三河及東北方向的運河(古稱白河),原來沒有橋,全靠擺渡,運兵運糧運餉都很不便。
遼金時曾建木橋,雨季河水泛濫,木橋常被沖毀,後編船做橋渡河,又名船橋。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巡撫洪錘在通州東門外的羅家口設船建浮橋,浮於白河之上,以利通行。明永樂年間以浮橋不便,修木橋。宣德三年(1428年)重修,次年被水沖走。明正統元年(1436年)冬,造白河浮橋,以馬快船及預備運磚船編排為之,委派千總駐防、撥軍士十八名,通州撥民夫六名看守。
清朝將橋移往北門外水淺之處,每年修理橋船經費,由戶部撥發,設橋船五十隻,通州派船夫四十人,每人每月給米七斗五升。清代帝王,東陵祭祖,常過此浮橋。民國初年浮橋船撤,又另設擺渡。
新中國成立後,建水泥新橋,浮橋成為回憶中的歷史,附近的居民因襲舊名,至今仍稱浮橋。
西海子公園
通州舊城之北,分東西二海,遼金元三代稱湖泊為海子,故名海。西海靠西城牆,東海挨東城牆。西海子為建燃燈塔掘土奠基所挖,為增加塔基高度而從旁取土。東海子已無蹤影,西海子至今仍在。新中國成立後,西海子建人民公園,以池塘為湖面,中間築腰堤,水分南北二湖,建石橋一座,橋下可通小船,垂柳環湖為蔭。
潞河中學
早在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河北基督教公會便傳入通州。通州先辦男塾,後建協和小學,直升格為協和書院。光緒四年(1878年),牧師姜戴德等人在新城南門外,買地建樓,成立教會學校,因地處運河邊上古通州而名潞河學校,由謝衛樓等牧師、教士執掌教務,謝衛樓為校長。
尉氏樓(今人民樓)坐北朝南,居校園中間北部,整體平面如篆書引號部首,為二層樓。樓前不遠即是謝氏樓(紅樓),中部高聳十字架式平面,頂層有西式銅鍾,底層中間為南北通道。
紅樓之左是文氏樓(解放樓),右為潞友樓,東西對稱。文氏樓為1923年所建。1927年,陳昌佑作為校長主持校務,他是第一任由中國人自己擔任的校長。1942年到1946年,日本人入侵通州,學校西遷陝西西安,仍名潞河中學,1946年遷回通州。
F. 車輪陷進泥土裡怎麼辦
汽車的前驅動輪卡在陷入坑裡中。 凹坑對車輪的阻力太大,所以驅動輪提供的牽引力不能抵抗凹坑的阻力,並且車輛不能移動。 撿起諸如鎬和鏟之類的工具,以鏟起輪胎前後的一些土地。
清除附近的鬆散土壤後,啟動汽車時要注意。 在走幾步之前,如果輪胎仍然空轉,請倒車。 車輛行駛時,以下人員應及時用磚塊堵住輪胎,以免再次跑入維修區。 這種特殊的緩慢移動的車輛將迅速返回平坦的道路。
坑的位置相對較低,即使鏟掉輪胎前後的地面,仍然需要一些人來幫助推動賽車。
1、緩踩油門
發現車輪陷進泥坑中的時候,切忌大力轟油門,這樣會更麻煩,輪胎轉的越快,陷的越深。這時候應該試探性地踩下油門,如果汽車能夠前進或者後退,則保持油門踏板位置不變,以低速開出泥濘路段。
2、緊急措施
如果按照以上方法來不管用,應該下車看一下車輪狀態,利用工具,可以把輪上的泥土鏟掉,將坑修成緩斜坡狀,保留堅實的土質或鋪墊沙土石子,並把坑裡的水清除出來,這樣就容易開出來了。
如果坑太深,可以用千斤頂支起車體,在坑下墊上沙子等,再落下車輪,以便順利開出。
3、前進失敗後就後退
前進擋無論如何都上不去的時候,就趕緊掛倒檔,不然在泥坑裡磨蹭一會兒連倒都倒不回去了。倒出坑後,就不要從原路走了,從旁邊走。
4、檔位選擇
車輪陷進泥坑中,如果是手動擋車,應該使用二檔,如果是自動擋車,應該把變速桿置於2的位置,暫時解除自動變速功能。
5、藉助木棍
把結實的木棍綁在車輪上,利用木棍的咬合力,很容易就離開泥濘的地面了。
6、利用長扳手
車子上一般都有工具箱,相信開車的人都知道在哪裡。拿出長扳手,卡在輪胎的螺絲上,再用繩子固定就可以了。
G. 家裡的地時間長了會出現土壤板結,應該怎樣妥善解決呢
第一種治療方法,減少化學肥料的使用增加有機肥料的使用。但這種方法治標不治本,經常大量使用化學肥料,時間長了,土地還是會板結。土壤板結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土地長期使用化肥,使土地中腐殖質不能得到及時補充!從而引起土壤板結!當然一些其他因素也能影響比如耕地過淺,不合理的灌溉等。
先用生石灰消毒處理7至11天後,投放經過消毒發酵過的豬牛糞20擔每畝,或者其它高能量農家肥。雞鴨糞菜子餅等農村土地板結了!是土地缺少一種有機質!在農村裡豬糞.牛糞.雞糞...都是治療土地板結的良葯!千萬不要去化肥店問老闆再買什化肥解決土地板結.因為化肥老闆永遠只會同你推銷化肥。
H.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7500字
老院子前有一條青石板路通往外面,石板沒少一塊,只是年歲久遠,有些向低的地方傾斜。路有半里長,形狀大致呈「L」形,就像老人落筆時手有點抖,筆畫不怎麼直,稍稍彎了幾處。要麼這個字是吃多了雞腸的小學生寫的,娘說過,小孩子不能吃雞腸,吃了筆畫寫不直。我十三歲那年,我家從老院子搬出來,到大坪里住。起初,我放學回家總是走錯了路,好幾次走進老院子里才發現。十八歲離開家鄉,有三十多年了,老院子拆了,我每次回家都會遠遠地望望這條廢棄的石板路。我知道它在無可奈何地破敗下去,但我總覺得不會消失。這次回家,我特意去看看這路,它已變成一條陌生的土路了,青石板一塊也不見了,雜草遮蔽了小路。我頓時覺得時間彷彿過了一百年,一千年。這條承載了三百多年文明的路,如果僅僅是風雨、螞蟻、野草的侵略,至少可以抵禦上千年。晚上,我睡在大哥家,我用一整夜時間把青石板路背了一遍。好在我能背,遺忘的並不多。(二)朝門前,有三級青石板砌成的石階。石板是長方體的,一米多長,凳面那麼寬,最上一層面了四塊。大人小孩都把它當凳子坐,夏天坐在上面涼悠悠的。朝門彷彿是我們小孩的眼睛,我們常坐在這里看外面的世界。我們三五個孩子並排坐著,望著父親母親在田裡幹活,心裡便有了依靠,玩得才塌實。如果不見父母,就會哭著鬧著去找。有次父親到山裡挖土去了,母親和隊里的人在屋門前插秧,我一轉眼不見了母親,急得大哭,直叫喚:「娘娘,娘娘。你們曉得我娘娘哪去了?」超妹者指了一下,我跌跌撞撞朝她指的方向追去。拐了一個彎,見娘在老井裡喝水,我跑得更快,直跑到娘跟前才放心。娘責罵我:「傻崽,什麼時候才離得娘?」娘用手醮著水,把我的眼淚和鼻涕洗掉,一邊洗一邊嚷:「邋遢鬼,鼻涕眼淚流一臉。」我任娘罵去,只要能看到娘比什麼都好。有次,我和佩蘭者坐在石板上玩,佩蘭好像沒睡醒似的,一頭黃毛蓬亂地披開,眼角上有兩粒黃色的眼屎,用小手捂著嘴打哈欠。我也裝著打哈欠的樣子,張大嘴巴,用手快速地拍打,發出一串「哇哇哇」的叫聲。佩蘭把打哈欠換成了打「哇哇」,聲音拖得又長又顫,有起有伏,像音樂似的。太陽被我們吵醒了,在屋前的稻田裡斜斜地劃了一條線,一半是陰一半是陽。當陽的地方,禾葉上露水滑到田裡,葉尖直直地向上揚著。陰的地方,每片長葉微微地弓著,葉尖上掛著一滴露珠。幾只起得早的蜻蜓,低低地飛著,兜圈子玩,一隻蜻蜓突然跌下去,落在禾葉上,倒豎著,翹起細長的屁股。我撿了一塊小石子扔過去,那蜻蜓驚飛起來,竄到另一丘田的上方,其他的蜻蜓也跟著飛了過去。佩蘭責怪我:「叫你別扔你要扔,都飛走了。」我本來也後悔把蜻蜓趕走了,卻不服氣:「我愛扔就扔,關你屁事。」我們都翹著嘴巴,誰也不理誰。這時,佩蘭者娘江滿娘在院子里拖著嗓子喊:「佩蘭,吃早飯了——」佩蘭者拍了幾下屁股就往家裡跑去,石板上留著兩瓣屁股印子。蜻蜓又飛回來了,我還坐在那裡看。我娘也喊我吃飯了,我學著蜻蜓的樣子,扇著雙手飛了回去。我惦記著蜻蜓,裝了一碗飯,夾了一些菜,就奔朝門口去。佩蘭者早已坐在石板上。我挨過去坐著。佩蘭家吃酸海椒炒油渣,我看著就想吃,沒等我開口,佩蘭者就夾了兩塊放進我碗里。我家吃血粑,我把碗遞過去,佩蘭者夾了一小塊。我說還夾一塊,佩蘭又夾了一塊。先前的不愉快早已沒有了,小孩子是沒有記性的。我看看佩蘭,臉也洗了,頭發也梳了,看上去挺漂亮的。佩蘭長大後,的確很漂亮,也嫁了一個好男人。(三)台階下是一個半月形平台,是用石頭壘起來的,,高出水田一個多人頭。上面鋪了一層青石板,比一張曬谷竹墊大一點。挨著台階的一排石板有八塊,就是半圓的直徑了,看來,三百年前「八」就是吉祥數字了,不是今人的發明。那八塊石板,被二十多代人的腳板打磨得平整而光滑。尤其是中間的一塊,方方正正,顏色青得純正,表面細得能照出人影,摸上去就像小孩的臉蛋一樣。平台邊緣的石板,踩的少,鑿痕還依稀可見,凹下的地方有少許泥土和乾死的青苔。石板之間的縫里長出野草來,或橫或豎,給石板鑲了邊。找不到人玩,我一個人在平台上朝水田裡打水漂,無意中打出一個高水平的漂,那瓦片先跳得高而遠,逐漸變底變近,跳了十幾下,然後平著水面滑行了一段,最後在水面上停了片刻,慢慢沉入水中。我暗自高興,心想下次可以同二哥哥打水漂比賽了。這時,超妹者從院子里出來,問我劃子么?我正沒人玩,求之不得,便滿口答應了。她說輸了的打手板。我說要得,不準耍賴。我們按照規矩,先扯式子,三打兩勝,贏了的先劃。我們把手藏在身後,齊聲喊著:「式子——扯」話音剛落,都把手亮了出來,我出的大拇指,超妹者出的食指。我用大拇指在她食指上劃了一下,大拇指是刀,食指是公雞,表示刀把公雞殺了,我贏了。再劃一次,我出的小指頭,她出的仍是食指,她用食指在我小指頭上啄了一下,小指頭是蟲子,公雞把我的蟲子吃了,她贏了。第三次都出的大拇指,不分輸贏。第四次我又出大拇指,她出小指頭,她用小指頭朝我大拇指戳了一下,小指頭是蟲,把刀子蛀了,我又輸了。超妹者兩勝我一勝,她先劃。超妹者從口袋裡掏出五顆小石子,小石子園溜溜的,拇指頭大小。劃子是一種文體游戲項目,只有我們家鄉有,主要鍛煉手和眼的協調。超妹者坐在石板上,雙腳叉開,將四顆子握在手心,用大拇指、食指、中指夾著一顆子,轉動幾下,把它拋向空中,齊眉高,把手心裡的四顆子撒在石板上,再翻手接住從空中落下的那顆子。這三個動作要在一秒鍾之內完成。超妹者將手中的一顆子拋向空中,很快從地上抓起一顆子,翻過手掌接住落下的子。是這樣重復做了四次,完成了第一步。第二步,四顆子撒在地上時,有兩顆挨在一堆,另兩顆閃得開一點,超妹者將手中的子拋得高一些,超過人頭,手在石板上一抹,將兩顆隔得遠的石子抓在手中,翻手接住落下的石子。剩下的兩顆在一堆,很輕易就完成了。第三步很湊巧,子落下時,三顆在一堆,另一顆分開點,超妹者將手中的子拋向空中,抓住一堆的三顆子接住落下的子,再拋起一顆子,抓起地上的一顆子接住落下的子。第四步,超妹者將一顆子拋起,窩著手把石子放在地上,四顆子在一堆,接住落下的子後一下也沒停又拋上去,抓起地上的四顆子,穩穩當當接住落下的子。最後一步是跳杠,超妹者把子撒得很均勻,我知道這一局肯定過了,隨意揀了兩顆子放在另兩顆子中間作杠。超妹者挪動了一下身子,調整好位子,把手中的子拋得高高的,五指並攏,像公雞啄米一樣,將杠兩旁的兩顆石子啄進手中,從容地接住落下的石子。超妹者第一局過關了。她把手中的石子往地上一放,很得意地看了我一眼,用衣袖把額頭上的汗擦掉。輪到我劃了。我朝手掌吐了一把口水,雙手搓了幾下。前兩步很順利,第三步子撒得太開,我一把抹過去,只抓住兩顆子,漏掉一顆,我輸了。我乖乖地把手遞過去。超妹者狠狠地給我一巴掌,我手心都木了。我瞪了她一眼,暗暗地想:你狠,等我贏了看我怎麼打你!第二局比賽開始了。超妹者先劃,到跳杠時子撒得太開,我選擇隔得最遠的兩顆子把杠放進去,兩子之間起碼有一尺半的距離。超妹者才把杠兩邊的子抓住,拋起的子就「鐺」地一聲落在地上,她失敗了。我前四步很順利。跳杠時,子撒得有遠有近,最近的兩顆之間幾乎只能放進一顆石子,超妹者就選擇在這兩顆間放杠。如果杠放進去,我就死定了。我在抓杠兩邊的子時,肯定會弄動杠,動了杠就會出局。超妹者趴在地上,一手拈著一顆石子,小心地往兩顆子之間送,那樣子比往針眼裡穿線還難。我在心裡念著:放不進去,放不進去。兩顆子只差一粒米遠了,我緊張,她也一樣,她幾乎沒有出氣。她手一顫,將地上的子弄動了。我尖叫起來:「你動了我的子。」這意味著我會贏。超妹者揉了一下眼睛,不服氣地嚷起來:「你打砣,你打砣。」超妹者把兩顆石子放在一堆,我拿起一顆石子打上去,把兩顆石子打開。三顆子的距離都好,我選擇了兩顆距離最好的石子跳杠,我跳過了,贏了!我叫超妹者把手伸出來。她怯怯地把右手伸出來,央求我:「輕點啊。」我哪管那麼多,一巴掌狠狠打下去。超妹者一下把手縮回去,我沒打著,嚷叫起來:「不準耍賴皮!」我用左手捉住她的右手,按在地上。我右手一巴掌打下去,她又把手抽走了。我一急,朝她頭上打了一棱扣。超妹者「嗚嗚」地哭了起來,雙手捂住腦袋,叫道:「你打人,告訴我娘去。」便跑著進院子告狀去了。我怕挨罵,逃到墳山上,躲進草樹堆里。(四)半月形平台往西的石板路大約有兩百米是直線,至荷葉塘,成直角向北折去。石板路外邊是高坎,下面是水田。裡面是兩個人頭高的老圍牆,牆是鵝卵石砌的,牆面的三合泥都快脫落完了,露出一排一排石頭。春天時,牆頭上會長出幾株狗尾巴草,冬天就枯死了,葉搭在牆上,先是黃的,再是黑的,最後變成泥土的顏色。稈子卻豎著,有些折成幾條折線。老師上課解釋「山澗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牆頭蘆草頭重腳輕根底淺」時,我首先想到的是我家老圍牆上的狗尾巴草,當時我未見過蘆草,我就把蘆草想像成狗尾巴草。從那時起,狗尾巴草在我心目中就沒有好形象。在老圍牆與石板路之間,有一條土路,專供牛行走。先人造路時,就先考慮好了畜生的特殊要求。人和牛不一樣,人挑石板路走,牛偏愛走泥路,在泥路上踩出很深的蹄印,把屎尿撒在上面。在離半月形平台大約二十來塊石板的地方,是角門。門檻是青石板,中間被踩得凹了下去。兩邊的門框也是青石板,是整塊的,雖然年歲久遠,造石方時的鑿痕還在,一條一條的,很均勻。中間偏下的地方卻磨得很光,大概是人等親人歸來時依在上面磨的。門楣不見了,我想也是青石板的,但想不出是怎樣的造型。沒有了門楣,門和整個院子都變丑了,比人沒有牙子更難看。但能看出它曾經有過顯要的身份。在角門口發生過兩件事,至今不能忘記。那年冬天,先秒結婚,先厚喝多了酒,跌跌撞撞要回家,留也留不住,一邊走一邊搖手,說沒問題沒問題,出了角門不知道拐彎,直往前走,從高坎上跌進水田裡,水濺起好高,濺濕了石板路。我們驚慌地跑過去,先厚橫躺著,不動,不知是睡著了,還是摔暈了。先厚酒醒後自己說是睡著了。開春時,我和滿爹去放牛,牛被關了一個冬天,出來後,重見陽光和自由,興奮得想跳到天上去,恨不得飛起來才開心。從牛身上,我學會了理解人,那些坐牢的人為什麼會在一夜之間白了頭發。牛的記性不好,健忘。那黃騷牯與尖尖角,本是多年的朋友,見了面卻以為是另類,是入侵者,紅了眼,鬥了起來。黃騷牯斗不過,掉頭逃跑,沖出朝門,來不及拐彎,掉進水田裡。水田泥深,牛陷進去了,見不到腳。牛掙扎著想把腳抽出來,卻動不得。黃騷牯沒有先厚幸運,在涼水裡泡了大半天,才被人用繩索套著抬到青石板路上,上來後腳凍壞了,立不起來,成了殘疾,成天伏在地上。牛的價值就是耕田,為人類減輕勞動強度,一旦不能了,日子也就不多了。沒過多久,黃騷牯被宰了,分掉吃了。人,遇到困難和危險,就會有人來幫助、搭救。而牛和其他動物,就做不到。這也是人類成為地球主宰的一條理由吧。(五)過了角門是一段小坡,雨後天晴時,總是最先干。冰凍時很滑,走在上面要特別小心,我摔過一次,摔疼了屁股。路的外側有一條土坎,有一年誰在上面種了一行菜,有絲瓜、黃瓜和苦瓜,爬在一排棍子上,藤絞在一起,稀少地掛著幾條瓜果。菜是誰種的我搞不清楚,沒見過誰來施肥、摘菜。一次,我乘著沒人偷了一根黃瓜,一口氣跑到白果園灰屋裡躲著吃了,吃到最後黃瓜屁股好苦。這次以後,我才知道黃瓜屁股是苦的,才理解了「吃了黃瓜丟蒂朵,不怪自己怪別個」這句話。那年月經常餓肚子,我又偷了好幾次,都沒發現。這里的瓜果都沒等長大就不見了,不知是主人摘的還是偷掉的。唯有一根苦瓜很久了還掛在那裡,由青色變成白色,變成微黃,最後屁股變成紅色,由下往上紅,紅了大半截。我盯上了這條苦瓜,由於心裡有鬼,與同伴一起路過時,不敢正眼望它,用餘光偷偷地瞟一眼,見苦瓜還在,便望別處。我扯豬草時把它偷了,藏在籃子里,用豬草蓋住,躲進花園里的薴麻叢中。苦瓜因味道苦而得名,但很少人知道,苦瓜成熟後,包在籽外面的肉,滑滑的,紅紅的,甜。生在苦日子裡,能偶爾吃到一點甜味,是很難得的。我扳開苦瓜,裡面整整齊齊的排列著兩行籽,一半是紅的,一半是白的。我挑了一顆紅的,丟進嘴裡,用牙齒和舌頭把肉剝下,閉著兩唇一用勁,籽噴出去好遠,打在麻葉上,又滑落到地上。我把紅的籽全部吃完了,很不過癮,見苦瓜殼也是紅的,心想也許是甜的,咬了一口試試味,好苦,吐了出來。我低頭看見幾顆苦瓜籽上爬滿了黑螞蟻,一層層,像一朵小菊花。它們爭著吃籽上我沒吃干凈的肉,螞蟻也喜歡吃甜的,它們吃甜物的機會也不多。也有一些黃螞蟻,銜著一小塊苦瓜肉往窩里搬,獻給它們的頭領。它們這么做,也許是紀律要求,也許是懷著一顆曖昧之心。螞蟻的圈子裡,也有人類的規則。我用衣袖把嘴擦乾凈,見衣袖上有紅色,又跑到田邊,醮著水把衣袖洗干凈。我撿起地上的苦瓜殼放進籃子里,心想拿回去炒了做菜吃,或者喂豬,卻突然覺得不妥,若被娘發現了,會罵得脫層皮。我又把苦瓜皮扔進薴麻叢中。一路上,我還在想,太可惜了,便宜了螞蟻。第二天早上,三阿母站在朝門口的土坎前罵人。數落著:哪個吃絕飯餐的,把她的苦瓜種也偷了。這時我才知道苦瓜是三阿母種的。我有點後悔,不該偷做種的苦瓜。以後,再也沒有誰在土坎上種菜了。後來,我問過很多人,都說不記得這土坎上種過一次菜。連三阿母也說沒種過。一件不需要求證的事,在村民眼裡,不過是一陣風,沒刮動一粒埃塵,一片草葉。而我卻把它當寶貝,一次又一次地去回憶,像小學課文一樣反復背誦。硬要找條理由的話,那就是他們一生都住在村裡,而我,離開了。(六)下了坡,是一段低平的石板路,離水面很近,可以一邊走,一邊把腳伸進田裡洗腳,腳一撩,水濺起老高,濺到走在前面的人的背上。路外側的路基是土胚,總是長滿了野草,主要是油毛氈,油毛氈像狗身上的毛,是一根一根的,不發叉,根根相挨,成了片。中間雜著馬鞭草、思茅草、黃鱔串子和餅葯香等幾十種。茂盛時,成了蓬。那些草不敢往石板路上長,怕腳和蹄子。有些被擠下坎去,或者是根長到田裡去了,或者是葉和莖垂到水裡。草叢中總藏有小花,紅的,或白的,或其它顏色的。早上,太陽還沒出來的時候,草上落滿了露水,似有似無的白露,有種毛茸茸的感覺。我從石板路上走過,用腳掌去拂小草,草中倏地跳出一隻小蛙,落入水中,水很清,能看清小腿一伸一收,才潛了一點點遠就露出水面,把頭擱在禾蔸上。小蛙小指頭那麼大,淺灰色,是常見的,卻叫不出名字。我蹲下來觀看,小蛙往田中間游去,被禾葉遮住了。水中一隻田螺,像蝸牛一樣背著甲殼,露出裡面的肉,卻不見犄角,身後是一道淺淺的拖痕,一尺多遠。我用腳從草中一路拂過去,隔一兩步就有小蛙跳入水中,發出「丁冬丁冬」的響聲。一隻土蛤蟆跳出老遠,落水時很重,攪混了水。土蛤蟆在水中沖幾下,便鑽進泥里,拱起一塊包,自以為藏好了,安全了。但它的隱身術,逃不過一個孩子的眼睛。我趕緊挽起褲腳和衣袖,輕輕地下了田,把土蛤蟆連同泥巴一起抓在手中。我學著母親把土蛤蟆的兩條大腿折斷,那小骨頭折斷時的響聲很脆。土蛤蟆好像不疼,沒叫一聲。我把蛤蟆扔在地上,它的腿斷了,跳不起來,在地上爬著走,笨笨的樣子。我到小圳里把手腳洗干凈,拈著土蛤蟆的腿,跑回家中,向母親報功:「娘娘,我捉到一隻蛤蟆了。」我把土蛤蟆丟進半個人頭高的陶缸里,裡面有青蛙、土蛤蟆、泥鰍、黃鱔和田螺。這些都是父母幹活時捉回來的,養著,想吃時就抓幾個出來。有時數量不夠,就把青蛙、泥鰍、黃鱔一起炒著,味道反而更好些。半晌時,是兩棲動物上岸,由一種動物變成另一種動物的時候。這時,那些小動物跑不動,飛不起,很容易捉到。我沿著石板路外側的草叢找過去。在離水很近的草莖上,掛著一隻蜻蜓,肉嫩嫩的,軀體幾乎是透明的,翅膀沒完全,窩著,尾巴上掛著一個殼,那殼還能辨出水鮁蟲的模樣。我推測蜻蜓是水鮁蟲變的,水鮁蟲在水中長大後就爬上岸來,把身上的殼蛻掉,就變成了蜻蜓。我用指頭捏著蜻蜓的一扇翅膀,翅膀軟軟的,像綢緞。我把它放在手心上,它顫動著翅膀,想飛,卻飛不起來。我一連捉了七八隻,把它們放在青石板上玩。有趴著不動的,有在原地扇著翅膀的,有扇著翅膀沿地面前行卻飛不起來的,也有剛飛離地面就落下的,一飛一落,一落一飛,像跳動。如果換成人類,它們這個成長階段應該由母親抱著或者牽著。它們沒有人類幸運,沒有誰來呵護,一爬上陸地就接受自生自滅的挑戰。不知若干年前人類走上岸來的時候,是否也有這樣驚恐的經歷。我挑了一隻能力強的,拋向空中,想幫它飛起來,它卻像失事的飛機一樣,只斜著飛了幾米遠就栽在水中,沒掙扎幾下就不動了。我又到草叢中去尋找,正伸手去捉一隻蜻蜓時,那蜻蜓突然飛了起來,飛出去幾丈遠,落在禾葉上,歇了一會兒,又飛向遠處,艱難地扇動著雙翼,在一串紫色的光暈中不見了。(七)剛斷黑,沒有月亮。雲多,在雲的縫里,有幾顆星星,剛好夠照亮自己,它的光線還沒到達地面就消散了。整個村莊像浸泡在墨水瓶里,黑乎乎的。那黑夜好像就粘在眼皮上,把目光堵在眼眶裡,不讓出來。睡覺時閉上眼睛,好像沒感到黑暗的存在,而睜開眼睛什麼也看不見,黑暗變得有了重量,給人一種壓迫感,全身像被什麼東西粘住了,越想掙脫就越纏得緊。我坐在亭子里歇涼。眼前黑得看不見一個影子。我感覺到尿坎上兩棵李樹的存在,輕輕扇動葉子,把黑色的養分吸進去。我想像著它應該有個影子。我動用了眼力和聽力,尋找它的影子,彷彿有了,一眨眼又沒了。就像在黑紙上寫了幾個毛筆字,明明知道上面寫了字,怎麼也辨不出來。突然,朝門口射來兩束藍色的光,陰森森的,我下了一跳,身子不由自主往一旁躲閃了一下。但我很快就反應過來了,那是一雙狗的眼睛。當人與狗在黑夜裡對視時,就能看到狗的眼睛發出明亮的光,像手電筒似地照著你,越黑的夜裡越亮。那光是一根一根的,只刺眼睛,照不亮其他東西。我鎮定了一下,罵了聲:「災狗!」那兩束光晃了一下便消失了。黑暗中,我聽到一路細碎的狗的腳步聲,從牛欄門前走過,去了西廂房的巷子里。我才定下神來,角門口方向出現一線光,黃色的,或藍色的,明一段暗一段,暗一段又明一段,就像有人在空中畫了一連串破折號。先是畫到禾塘上方,再仄向牛欄門口,然後又畫回來,在禾塘上方轉了轉,像是在尋找什麼東西。最後,那光定在尿坎旁的李樹上。借著一閃一閃的光,我看見了李樹的一根小枝和一堆葉子。那光,是螢火蟲。我摸著門檻、牆壁回到家裡,問娘要了手電筒和一個空墨水瓶,徑直跑到屋前的青石板路上,我知道每年這兒的螢火蟲最多。我站在路中間,關閉了電筒,螢火蟲怕光,電光會把它嚇跑的。我站了一會兒,眼睛適應了沒有光的環境。路旁的草叢里,有星星點點的螢火蟲閃亮,高坎的樹葉上也有。有三五隻飛來飛去,飛不高,飛一段就停下來.
I. 花盆裡的泥土下陷是為什麼
一:種植物時沒有壓緊盆土,經長時間澆水後下陷.二:盆土板硬,時間久後盆土會產生板硬,不松,產生下沉現象.三:經長時間澆水,使部分的盆土向盆底流失,產生下沉現象.
J. 下雨後,空氣中為何會有泥土的味道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在每一場大雨之後,空氣當中都會散發出一種淡淡的泥土味。而這種泥土為在空氣中飄盪,使人感覺到心曠神怡。並且這種味道使大自然更加有了靈氣。
而在我們大自然當中,幾乎所有的泥土都是稀疏,並且內部具有很多空隙的。而下雨之後,水滴與土壤接觸之後,在泥土空氣的位置就會產生許多小氣泡。這些小氣泡在破裂之後,就如同我們使用的空氣清新劑,一般蔓延在空中。並且還攜帶著泥土當中許多物質。所以這就是我們在下完雨後經常會聞見有一股泥土的氣息。
其實在下完雨之後,空氣當中不僅僅彌漫有泥土的氣息,往往還混雜著別的氣息。而這些氣息往往都是屬於大自然當中,生物經過下雨之後形成代謝所產生的物質。我們之所以聞見泥土味,則是因為泥土的氣息往往要比其他別的氣息還要濃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