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的維修為什麼需要三四年時間
① 為什麼建航母要幾年時間
一條航母的復雜程度比普通民船是高很多的,船舶建造有兩個比較難的類型,一個是航空母艦,另外一個就是豪華郵輪。
而且航母由於建造批量不是很大,設計周期也很長,從立項到施工還有很長的步驟要走,鋼材/動力/電器等設備都需要時間訂購,單獨船體的建造就需要2年以上的時間,這還不包括後期的內部舾裝、動力試航、武器及艦載機試驗等等步驟。
② 印度的維克拉馬蒂亞號航母,為什麼只使用了5年就送到俄羅斯大修去了
這是因為維克拉瑪蒂亞號航母已經是一艘非常年久失修的航母了。一些動力系統都出現了嚴重的老化,所以只使用了5年就送到了俄羅斯大修也是很正常的。印度這么做主要是為了維護自己在南亞地區的海洋霸主地位。因為在南亞地區只有印度擁有航空母艦,雖然這些航空母艦年久失修,而且保養也非常的不到位,造成了印度航母頻頻發生事故。
當然我們也看到印度航母的質量確實非常的糟糕,保養維護上面也做得非常的差勁。這主要是因為印度沒有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以及標准化的作業,才會導致印度航母頻頻出現事故。
③ 航母要做哪些保養
一艘航母在一個給定的周期內,分為三種狀態:部署狀態、保養狀態和非部署可用狀態。除了部署狀態,航母處於其它狀態的時候都需要返回基地。 返回時,艦載機飛回各自航空站,而航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進行保養,因為要維持航母的正常運轉就需要進行持續性和周期性的保養。 航母的保養可分兩類。一類是小修,主要是針對航母的一些部位,比如作戰飛機升降機、飛行甲板防滑層和機庫隔間等,進行整修,或對受到海水腐蝕的表層重新塗漆,更換損壞的閥門,電纜等,以確保航母在未來一段時間里能夠正常使用。這屬於「小打小鬧」,並不「傷筋動骨」,更不涉及高技術領域,耗資從幾百萬到幾千萬美元不等。還有一類則屬於大修,比如後文將要提到的DPIA和RCOH,耗資從幾千萬美元到數億美元甚至幾十億美元不等。大修一般涉及航母重要部位或者核心技術,如航母動力系統、電子戰、武器發射和通信等領域,這些工作有時還需要航母返回建造船廠。 那麼航母在基地是如何進行保養的呢?美國擁有航母的數量毋庸置疑為世界第一,因此它的維修保養計劃也最為標准,我們便以其為例來說明吧。 美國航母保養周期的演變 在過去的20餘年裡,美國海軍對航母的使用和保養周期進行過數次調整,從較早的「工程作戰周期」(EOC)到後來,的「增量保養計劃」(IMP),再到「艦隊反應計劃」提出後的IMI,改良方案,每艘航母的一個使用和保養周期由最初的21個月、24個月,增加到目前的27個月甚至更長。 制訂最優的航母使用時間表,管理部門需要充分考慮三方面因素:海外部署航母,形成前沿存在力量的需要;使航母進入休整狀態,並保持隨時可用狀態的需要;對航母進行保養的需要。這三個方面是一種「零和」的關系,某一個方面的改進必然會導致對另外一方面的負面影響。 「工程作戰周期」(EOC)的概念是根據常規動力航母的特點設計的。在一個EOC周期內,航母的使用期為18個月,根據美國海軍的政策規定,每次航母連續部署的時間不能超過6個月,其它時間主要進行休整和訓練。 在第1個使用期結束後,航母將進入為期3個月的「選擇性有限修理期」(SRA);在第2個使用期結束後,進入為期5個半月的「入塢選擇性有限修理期」(DSRA);此後再重復個使用期及SRA保養,並在完成第4個使用期後進行為期18個月的「整體大修」(COH),此後再重復這種SRA-DSRA-SRA-COH的循環。所不同的是,在第二個該循環結束後,即航母完成第8個使用期接受第2次「整體大修」時,所需要的時間由第1次的18個月增加到24個月。這是因為在船廠修理期間,所需要的工時和勞動量隨著航母服役年限的增加而提高。也就是說,航母大約每7年就要進行一次將近2年的大修,在此期間無法進行訓練和部署。 對於常規航母,這個計劃還無可厚非,而當1975年「尼米茲」號服役後,不適應性在數年後就逐漸顯現,主要表現在對航母作戰狀態和使用成本方面的負面影響。冗長的保養周期造成了航母工作人員的更替,使他們難以在航母恢復使用之前始終保持熟練的技能與此同時,浩大的保養和改裝工作不僅對船廠造成了壓力,也導致了核動力航母擁有成本的大幅上漲。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美國海軍在1994年引入了航母「增量保養計劃」(1MP)該計劃保留了EOC概念中以18個月作為一個使用期的方案,但增加了航母後方保養的頻率,即在第1個和第2個使用期後,航母均需要進入為期6個月的「計劃內增量修理期」(PIA),相對於3個月的SRA,保養確實增量了。在第3個使用期後進入為期10個半月的「計劃內入塢增量修理期」(DPIA,相對於5個半月的DSRA)。由此形成一個PIA-PIA-DPIA的循環。當這一循環進入到第四個周期,10個半月的DSRA就將改為為期3年的「換料和整體大修」(RCOH),通常,一艘航母在此時的服役時間已經接近23年左右(實際執行過程會與計劃有些許出入),在經過RCOH後還能繼續服役23年。 需要說明的是,隨著服役時間的增長,對保養的要求也逐漸增加。為此,在IMP概念下,第2次PIA和DPIA所需的工作量較第一次均增加15%,並以此類推,但每次保養所需時間盡量保持不變。 在「增量保養計劃」概念下,一艘航母在進行「換料和整體大修」前後各有12個使用期,每個使用期進行一次部署從總的部署時間和保養時間來看,「增量保養計劃」與「工程作戰周期」相差無幾但與後者相比,「增量保養計劃」的優勢在於將航母的後方保養工作更加分散地分布於航母的服役期內,從而提高了整個美國航母艦隊的總體可用狀態和艦艇本身的物理狀態,有利於提高航母艦隊的戰備水平。
④ 瓦良格航母為什麼在大連停了幾年才修建
造航母不是切菜,不是隨時都能切的,航母是一個巨大的工程,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備才能動工。那段停頓的時間應該是因為國內對於要不要航母的意見沒統一(這是我過爭論了好久了的)、解決建造航母的相關技術設備的到位配置、保密等等原因,還有一個可能性因素,為國產093、094和潛艇的建造讓路。(因為相傳093、094核潛艇有些技術瓶頸遲遲沒有克服,航母工程也為之讓路,全力克服瓶頸)謝謝,只是我個人觀點,如有異議,可以討論,共同進步
⑤ 航母為什麼要大修
不是只有航母有大修,所有的軍事裝備都有大修周期,軍艦作為軍事裝備中集高科技於一身的作戰裝備,在整個服役周期里會有數次大修,這個是以軍艦的裝備特性決定的,如核動力航母尼米茲級為例,整個服役周期內會有2~3次大修,大修是相對於日常維護修理而言的,大修是要進干船塢的,時間也很長,核動力航母一次大修為3年,核燃料要更換,艦上主要裝備也要更換。可以說,大修是軍艦保持及增強作戰能力的重要方式。其他作戰艦只的大修比航母要多幾次,但時間會短很多。從這也可以看出核動力艦只維護不易。最後說一下為什麼說一個國家在一個重要區域保持軍事存在(即控制該區域)需要三艘航母,這是以航母的服役使用狀況決定的,剛好一艘執行任務,一艘大修,一艘訓練。三艘依次循環使用,以達到航母的最佳使用條件。
⑥ 為什麼核動力航母每5至6年就要停止運行18個月
當然是為了更新設備,維護機械,而且核燃料也是要視使用情況而更換的。軍事哲學是一定要用最好的,軍用品毫無疑問也是最好的。
⑦ 請問造航母多長時間就算快或者慢,比如1萬噸造一年,兩萬噸就造兩年,五萬噸就造5年,8萬噸就造8年嗎
航母是大國利器,能造航母的國家,屈指可數。如今製造航母,是一個大國的象徵,製造航母的速度不以噸位來計算,而是以一國完整的工業體系來衡量。
一般航母製造,需要三到四年,如果是戰時,可以在半年完成。中國的第一艘國產航母,耗時四年,6.8萬噸,4月23日海軍建軍節可下水。而印度的維蘭特號已製造了八年,還在船塢里。
⑧ 為什麼航母三年就維修一次,一次還要修三年
並不是將航母底部海生植物消除以後就完事了,在航母的底部還要塗上一層油漆。並且要將航母從頭到尾都要進行維修,所以這樣的一筆費用也是很高的。航母想要擁有更強的戰鬥力,那就要進行保養。
⑨ 美國航母是怎樣安排維修費的
美國航母是怎樣安排維修費的?
從美國歷代航母升級改裝的主要內容可以看出,美國對航母本身的改裝相對較小,如船型和配備的武器方面只進行小規模的改動,最重要和最頻繁的改動集中於電子設備和指控系統上。
年度艦隊現代化費用與年度計劃修理費用的波動趨勢基本一致,對於兩者相鄰近但不同步的一些峰值點,也主要是由於這些峰值點所對應的維修活動是跨年度的,且不同年度艦隊現代化費用和計劃修理費用的投資分布不同所造成的。
望採納
⑩ 航母為何要定時返廠清潔
在現代社會中,隨著許多武器、機器設備的進步發展,關於他們的維護工作也成了必須要考慮的問題。《論語》中有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於部分設備由於其體型巨大笨重,保養起來當真是壓力山大。
比如航空母艦,除了首屈一指的體型,航空母艦也代表著世界上最為先進和有力的軍事實力。在捍衛國家領海權上,航空母艦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全世界每個海洋大國都對航空母艦有著不一樣的期盼。大家都知道航空母艦的造價極其昂貴,而且由於航空母艦有著極重要的戰略意義,所以為了延長它的使用壽命,在建造並使用後,必須施以維護。
▲工人清潔船底照片
其實不止是航空母艦,幾乎所有的遠洋輪船都需要定期對船體進行清理。海洋中也不止貝類會寄生到船底,在遠洋船大多採用木材製造的年代,有一種被稱作船蛆的生物會牢牢的附著在木質船板上將其啃食,如果不清理的話,連船都會散架。在現代,這種生物同樣對木質船有著極大的破壞力。
結語
設計並建造一艘航空母艦要花費巨資,要將之維護好同樣如此。但是由於航空母艦在國家軍事力量中的獨特地位,所以只要有能力的國家都會建造屬於本國的航空母艦。我國目前有兩艘服役的航空母艦,而更多的航空母艦正在建造中,毫無疑問,這些航空母艦將會是我國海防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