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半夜時分 » 香港電影時間為什麼短

香港電影時間為什麼短

發布時間: 2022-06-17 01:46:53

A. 古惑仔系列,《人在江湖》拍了7天,《猛龍過江》拍了14天,王晶是怎麼做到的

因為演員經歷豐富,自身演繹素質也很高,所以很快拍完也不足為奇。90年代,香港的古惑仔系列電影曾經風靡一時,成為一代人共同的回憶。就在去年,鄭伊健,陳小春,謝天華,錢嘉樂,林曉峰五人還再次合體,拍攝了電影《黃金兄弟》,目前還在後期製作當中。

B. 80-90年代港片為什麼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指的是拍攝時間)拍出那麼好的片子

首先了解片子為什麼慢,先從劇本開始,劇本5-15w字左右,首先按照網路寫手的速度十天就能搞定,但是哪吒的劇本寫了好幾年。
其中原因是因為一個邏輯完整的故事是有套路的,三段式,沖突,合適的台詞設計。當一個電影完全不考慮邏輯漏洞,不考慮台詞深度的時候劇本的速度能加快幾倍到幾十倍。
香港電影的優勢是用強烈的沖突和緊張的情節會讓觀眾忽略片子本身的漏洞,這叫以瑕掩瑜。
從演員來說攝影來說,一個嚴格的片子是要出分鏡,嚴格控制演員走位表演深度,嚴格控制攝像機運動構圖,一個認真的片子一般一天只能拍幾個鏡頭。
香港電影因為不是過於注重走位攝影機運動,只把大故事講清楚自然拍攝速度快。
從後期來說,後期特效是特別佔用時間的,一個電影級別的人物模型製作周期至少兩三個月,三維場景也是,外加後期渲染,和特效。時間成本一下就上來了。
香港電影基本沒有運用特效拍攝的,後期調色校色都很少。
從演員來說,香港有成熟的產業鏈,攝影師演員,道具服裝,等。都很快能就位。
前期中期後期下來,其他電影幾年的時間,香港電影只要幾周就能出來一部。

C. 香港電影在短時間內為什麼能發展的如此繁榮

為什麼問這問題?
因為香港最先「開放」出去,基礎比較雄厚,香港又緊挨著中國內陸,是南邊的門戶,同時香港有很多優良的深水港,適合大型運載輪船的運輸,這也是為什麼香港比澳門發達的原因,澳門的水港都比較淺
地理書上有說的,你沒看?

D. 為什麼香港電影越來越越像電視劇,劇情長,情節短!

1985-1996年。香港涌現大批優秀電影香港涌現大批優秀電影,票房冠軍成績上漲到5700萬元,達到了階段歷史的頂峰。這個時代可以說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 強大的明星魅力,出色的商業片製作能力,相同的文化背景,使得香港電影在台灣、新馬泰等海外華人社會同樣獲得認同。同樣,出色的電影為香港電影帶來大量的資源。使得香港電影更加繁榮,但為什麼從97年開始,香港電影就開始沒落,鮮有優秀的電影出現呢。
內因:1.邵氏對香港電影業的壟斷,提及香港電影,必定跳不過邵氏。當時的邵氏電影可以說是獨大,有演員有片場有影院,全產業聯動。而且當時的演員全靠工資生活,任你的電影再火也不會有太多的額外收入。這些大量減少了電影拍攝的投入,所以縱然電影票房不好也不會有太多的回本壓力。但這也讓邵氏並沒有繼續加大電影的投資,盡管香港電影那時一片繁榮,但是成本的限制卻讓其沒有足夠的進步。雖然邵氏對香港電影做出了貢獻,但是以其體量,是否做的足夠多呢?
2.資金問題:粗製濫造的電影導致資金回本困難,無法盡快投入新電影的拍攝。本土經濟不景氣,外商開始撤資尋找新的市場。當時的年代,雖然大陸已經定下對西開放的基本政策,但是中西方在政策,貿易,法律上仍有很多問題出現,這時候,被英國統治一個多世紀的香港就成為大陸同西方及台灣的經貿中轉地。但是隨著大陸開發政策的逐漸實行和落實,香港的經濟也收到沖擊。3.演職人員:提起香港電影的衰落,估計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好演員好導演青黃不急,但為什麼我放在後邊說,因為這其中有這因果關系,正是因為香港市場受到沖擊,周潤發,成龍等投身好萊塢,但當時的香港環境卻沒法迅速造一匹新星出來。
香港電影的衰落,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外因:外因:1.國外電影業的崛起:1997年,《泰坦尼克號》獲得21億美元的票房。而同年的香港票房冠軍只有4500萬。從97年開始,香港的海外市場敗退,本土市場也受到擠壓。而在國外電影蓬勃發展的同時,香港電影卻仍是踏步不前,票房冠軍仍然在三四千萬左右徘徊。2.觀眾喜好的變化:經濟發展的同時,人們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加上美國大片的沖擊,觀眾開始追求更高製作,更新穎的電影。而香港電影仍是那幾樣,並沒有出現真正的創新。3.國際經濟局勢的影響:97後,國際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各國電影的發展,韓國,美國都出現了不少優秀的電影,而原先投資香港電影的台灣金主也開始撤資,香港電影的市場和資金供應都受到影響。

E. 香港電影為什麼會沒落

也談香港電影的沒落
上次我在一個貼子里順便提到香港電影的沒落,這個大問題,不是我等可以駕馭的,但作為一個影迷,又似乎非談不可.我買過幾本電影理論方面的書,只是至今沒看,但我的觀片數量還可以,所以有發言權.我知道自已肯定是胡說八道,但所謂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先從好萊塢與香港的電影歷史背景來看一下.為什麼世界電影第一大產業,在美國好萊塢形成?美國建國只有短短二百多年,但也富強了整整二百多年,這在世界上是屈指可數的,歐洲被二戰差點拖垮,但美國卻成了二戰最大的受益國,社會政治濟經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大批人才紛紛湧入,值當盛世之際,娛樂業重鎮自然也非它莫屬.蘇聯的電影業聽說當時也是很強,還產生了塔爾科夫斯基這樣的大師,俄羅斯在文學上是我精神的故鄉,但現代的電影我看的不多,就我看過的象<雁南飛>這樣的電影,顯然不能和好萊塢比,極*權*體制必然講求單一的文化結構,我估計當時的大部分電影都是泛政治化教育片,充其量和印度電影水平差不多,只數量多根本沒用的.在藝術片的領域,現在的英國,法國,義大利完全可以與好萊塢相抗衡,但商業片領域幾乎沒有涉及.
在亞洲最有可能成為電影業基地的,其實是日本.日本從十九世紀甲午戰爭以後,已經取代了中國,成為亞洲的宗主國.雖然二戰是戰敗國,各大城市還被美國飛機夷為平地,但五十年後,進步神速的日本無疑在各方面仍然是亞洲的最強盛國家.他們的卡通片一直是霸主的地位,九十年代日本青春日劇風靡全亞洲,而他們的電影業水平,比卡通差點,比日劇強點,總體水平也很高,絕不下於中國內地和台灣.但日本文化誰都看得出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那就是單一,太單一了.根據<菊與刀>作者的分析,日本的民族性格也很矛盾和復雜,用恥感文化來形容,我真覺得太像了.但不知怎麼回事,日本文化表現出來的就是單一,美是美到極處,但敏感脆弱,固守於一處.他們所有的優秀發明,都歸到了一個套路里.所以,曾經令我著迷不已的日劇,現在整體水平還不如中國內地剛興起的連續劇.但日本國家實力擺在那兒,後勁很足,哪天他們福至心靈,我們追都別想追.撇開日本,能成為電影業基地的還有印度韓國,但印度至今宗教信仰濃厚,極度缺乏現代性,不說了,而韓國影視業的興起,是近兩年的事,我看過一些,應該說比較不喜歡,只有金基德給我印象深刻,韓國影視雖然現在很火,但文化特色,總體水平根本無法和日本中國相比,我不看好他們,也不說了.
中國內地有上百年的天災人禍,建國後三十年封閉,原來舊上海的電影從業者都去了香港,香港便成了東方好萊塢,從這種簡單比較是不是能看出,香港電影產業的輝煌是不是也很僥幸呢,是不是也具有歷史環境上的天生不足之處呢.
第二我們從文化內涵上看.何為藝術?廣義上說,只要美的,獨特的,都算藝術.狹義上說,藝術不是商業片講求的感官刺激娛悅,而是一個民族國家文化命脈的顯現,是歷史社會血肉的一個有機部分.可我們驚訝的發現,香港電影從李小龍那個時代起,雖然影響巨大,但成功的都是商業片,竟然沒有幾個真正意義上的藝術片導演.王家衛在形式畫面情調方面,做出了新意,表現現代人的孤獨失落上,也算有些內涵.而關錦鵬,許鞍華,陳果,張婉婷拍的其實都是偽藝術片,沒有一點心靈的沖擊力.
我看過好萊塢60年代以來的所有獲獎電影,我發現大部分都是藝術片,就說<魔戒><勇敢的心>這樣的商業片,也都冠以史詩二字,香港那麼多商業片,有哪部敢稱之為史詩(比如影響巨大的武俠片)?面對好萊塢藝術片賺錢(<阿甘正傳><教父>風靡全球),商業片又極具藝術價值,香港電影集體失語.問題在於,香港影人只為賺錢拍片,比如一個片子火了賣錢了,就一定要跟風把它拍爛拍死為止,而很多人說香港是文化沙漠,也絕非虛詞妄言. 周星馳搞笑片十多年來的一枝獨秀,恰恰說明了港片精神上的單薄可憐.造成的結果就是,港片林林總總數不勝數,但沒有一點厚重感.只能以<夏日么么茶><求愛上上簽>這樣的片子博小姑娘青睞,以華而不實的槍戰片古惑仔片欺騙無知少年.昔日的輝煌,在於港片突然橫空出世,新鮮刺激,但技術與文化內涵也只是剛具雛形,現在,吳宇森,林嶺東,去了好萊塢,徐克和唐季禮最近幾部電影差強人意.世道漓俗,人心不古.俱往矣!
第三,成也市場,敗也市場.97前後,大批香港電影人奔赴好萊塢,跑掉了一批中堅力量,這有多方面原因.價值認同感與歸屬感是一大原因,但市場的吸引也是主要原因.在資訊發達的年代,市場服從的是贏家通吃的規則.比如,在電視上轉播喬丹比賽的時候,你還有興趣換台看國內的甲級男籃么.好萊塢歷史上多次吸引外來生力軍,強大自已,這次它把視線轉向東方,利用自已強大的資本和市場,挖香港電影的牆角,結果我們看到了,好萊塢真的又一次贏了.而香港電影的後備力量卻嚴重不足,有才華的新銳導演沒有幾個,港片自然舉步惟艱.本來拍片就是為賺錢,面對巨大利益何樂而不為呢,在好萊塢拍一部主流商業片,導演的酬金一般是幾百萬美金,而在香港只有幾十萬美金.成龍在好萊塢拍了那麼多爛片,他自已也有點過意不去,但說起那邊來,錢確實好賺啊,他的身價一部就是二千萬美金.換作你,你去不去?
這幾年香港電影吸納了許多內地演員,許多方面也作了交流互動,這是可喜現象,說明香港影人很聰明善於變通,但我估計內地幫不了什麼忙,為什麼呢?這我到第五點時再說.
第四,還是市場.八十年代,徐克的<新龍門客棧>僅在內地就取得了一億多的票房,八十年代啊,簡直樂壞了電影公司,再到東南亞跑一圈,還不賺個盆滿缽滿,這種一本萬利的投資有誰不願意?到了九十年代末期,香港經濟滑坡,失業率居高不下,電影業自然受到牽連,據說製片人有了個好本子,根本已找不到人來投資了.到底是個什麼具體情況我不得而知,但來看看我們內地市場.
改革開放二十年,內地經濟以每年平均百分之八的速度高速增長,有錢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內地的市場巨大,應該需求比原來更加旺盛啊,可還是敗在市場手裡.因為市場空間被其它娛樂形式大大擠壓後,市場反而變小了.八十年代看電影是人們主要的娛樂方式,可現在青年人最喜歡的是上網.就算要看電影吧,網上看,或者,七塊錢買張盜版DVD,一塊五租個碟(我們這兒的價錢),回家對著家庭影院,坐在沙發上舒舒服服服的看,所以,除了談戀愛的已經很少人跑電影院了.
我九八年參加工作,是在文化宮,電影院也呆過,親眼見證了我們這個蘇北小縣城電影市場的蕭條.最多那時,我們城區一共有五六家電影院,各個鄉鎮也都有一家,當然,所謂的城區,只是一條叫人民路的主幹道,加上幾條破舊不堪的次幹道.但到九八年時,電影公司倒閉,下屬摩登影廳關門大吉,只剩下了我們工人影院和人民影劇院兩家.不過就是那時,每逢大片和周末工薪場,影院里還總是坐滿了人,承包老闆只要一年搞好幾個大片,拉幾個學校,那是穩賺不賠,碰上<泰坦尼克>,一個片子據說就賺了十多萬.而時代與社會的變革的影響,那時已在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方面深深體現了出來,隨著國企紛份倒閉,工人下崗,私人企業增多,城市不斷拆建改造,服務業娛樂業興起,我們這個小縣城是一年就變一個樣,游藝房,茶餐廳,加啡館,保齡球室,泡腳按摩店,迪廳,演藝廳,KTV,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冒起,每隔一段時間就聽朋友談起,哪兒又開了一家好玩的去處,而且由於我們這兒是小地方,只要是新開的休閑娛樂場所,必定是蜂擁而去.前兩年,我在報上看到,我們這個小小的縣城網吧竟然達到了六十多家,而我估計,現在起碼有一百家左右了.在此情形下,電影院的生意就可想而知了.我師傅有次回來,閑聊間向我問起,今天有幾個人吶?我回答,今天不錯,有十幾個人.我師傅瞪大眼睛,你說什麼?十幾個人就算多了?我說,你老知道的,以前就算是暴雨狂風,也是從來沒有」白板」的,現在晚上到了放映時間,往往左等右等不來人,常常關門提早下班,有時來了兩三個人吧,老闆掐指一算,還不夠開消電費呢,所以退了票仍然是提早下班!後來,人民影劇院被改做演藝廳,而我們工人影院在04年終於因為城市改造被拆除.在原址上建起了一座現代化的的影城,有位市長要求我們影城必經營電影,我們主任不同意,說做電影朝天蝕本,怎麼養這么一大幫人?我估計最終方案是折中一下,只有一個廳做電影,豪華裝修提供貴族享受,其它三個廳全部出租.
所以,這樣來說文化生態也是變動發展,自生自滅,強求不得.香港電影人曾發出求市的倡議,此話很不通,市場可以救么?藝術可以救么?電影業曾經擔負的娛樂主體地位,已被更強勢的電腦游戲互聯網所取代,而它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也將逐漸被邊緣化,取而代之的可能將是未來互聯網上的某種新藝術.以前的古典音樂,繪畫,文學,不也是早讓位於現代流行藝術了.現實與藝術的相互影響本該就是這樣,香港電影人可以執著,也可以離開,不管什麼選擇,實實在在做些事才是最重要的. 當然,電影在今天仍然是主流的藝術形式,我們說港片的沒落也是相對於以前的港片和好萊塢相言的.
第五,前不久奧斯卡直播,一檔娛樂節目請了一個香港導演做嘉賓,面對舉世注目的奧斯卡,確實有點叫人眼饞,這位嘉賓說,我聽說中國不久將成為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經濟體,為什麼我們要去羨慕他們,我們可以把自已的電影業做強了,然後把全世界的人請來.我當時一聽有點心動,就象拯救香港電影有種說法,內地發展力不可估量,可以強強連合優勢互補,溶入內場電影業尋找出路.這種想法可能很普遍,但不過是打官腔說套話罷了,這個香港導演片子拍得不咋樣,但我想還不至於如此無知.
我們這個最大的經濟體,真是那麼神奇么?以人均GDP算,我們還是小康社會啊.以前太窮了,現在有了點錢以後,常有人喜歡這么說大話.我們其實仍然不富,更不強.我們的企業長期處於產業鏈低端,做人家的廉價加工廠,利潤率極低,但遭到國外多次反傾銷,還被迫匯率升值後,便急著談創新型國家了.好吧,就算再用二十年,技術創新上可以比比日本韓國了,那麼基礎科學領域呢,我們未來五十年可以出幾個諾獎獲得者么?再說,關系著國家民族精神根基的人文思想領域,由於歷史革命和意識形態等原因至今一片荒蕪.而教育這么重要,為什麼遲遲得不到應有的重視改善?有一種觀點是,經濟發展了富裕了,民*主*自*由自然會瓜熟蒂落,但反過來說也一樣有道理,如果不從制度上來保證,那麼社會的發展當然是危險的,比如象拉美非洲一些國家,總是出亂子.國外學者甚至把中國未來會發生什麼,看成是世界未來二十年的三大不安定隱患之一.
前幾天,我們單位一個承租戶來辦公室找我們主任談話,他是大承租戶,財力雄厚,在停車位廣告位方面要求得到更多的份額,我們主任不同意,說必須照顧中小承租戶的利益.但不管我們主任怎麼說,他胡攪蠻纏裝聽不懂,最後,說著說著終於說漏嘴了,他說,現在社會就是這樣,強者生存,他們沒本事,就得讓我們有本事的.我知道他這樣說一點都不稀奇,平時里我接觸的一些人更卑劣無恥,可當時我還是驚訝了.這就是我們中國的現實處境啊.別看我們中國人表面上和氣客套,其實很多人內底里全是魔性鬼氣,沒一點人樣,.而我在媒體上經常聽說的是,目前形勢一片大好,中國要維護世界和平什麼的.
香港電影曾被稱作奇跡,可要說奇跡,本來就是長不了的.它難道註定要如夜空的煙花,絢麗燦爛,卻只能經歷短短的一瞬么?我不知道,我可沒有法子,我也不抱什麼期待.
你說什麼?你在笑么?是是,我無聊空談,我語無論次,我憤世嫉俗,你說的對,兄弟,很對很對,但是,你別想說服我,我就是不抱希望,我靠!

F. 為什麼歐美電影大多是兩小時,而國內和香港大多都是一個半小時的呢

歐美電影投資大,拍長一點也夠錢(而且他們市場也大,能賺回來)。
所以有時覺得一個半小時的片,除非口碑非常好,不然就不去影院看了,覺得不劃算。

G. 為何港產片的網上粵語版遲遲都比國語版慢那麼多

因為國內六區的DVD片商喜歡在電影上映後不久就急著發行DVD了而你想看粵語版的就得等香港的三區DVD發行才可以看,一般三區的DVD是在電影上映三個月後才發行而六區的一般在院線上映一周或兩周就發行了,所以你會覺得粵語版的慢很多,網上要有電影也得等DVD片源的嘛,所以咯,這還是DVD發行時間的問題,不過現在國內的一些大片為了收益也學會上映三個月後才行了,比如唐山大地震什麼的
不是兩個版本一起發行的,因為六區和三區的碟商不是一個廠家的,三區的發行時間是正常的,都是等電影在院線下線後才發行的,六區的這個做法也一直為人所詬病,因為這樣做的確會影響電影的票房,但是DVD發行商和電影的發行公司不是一起的沒有利益關系所以他們只管急著發行DVD賺錢根本不管電影院方面的
你理解錯了,我說的三區和六區是指DVD區域碼,是由美國八大影業所共同制定的
現在世界被劃分為六個區域。美國歸屬第一區域,中國大陸屬於第六區域,詳細如下:
美國、加拿大 (一區)
西歐、日本、南非 (二區)
東南亞 (三區)
澳大利亞、西班牙語拉丁美洲 (四區)
俄羅斯、東歐、非洲 (五區)
中國大陸(六區)
我回答了那麼多問題總該給我分了吧,呵呵

H. 90年代的香港電影一部要拍多長時間啊!

90年代已經不是「粵語片」時代了。這時候拍得久跟拍得快的都有,視導演而定。像王晶這些導演,就拍得比較快,幾個星期,或者一兩個月就一部。像王家衛這種導演,就拍久一點,半年到一兩年都難說。
你說的一個星期,應該是指所謂的「七日鮮」吧,七天一部戲,那是粵語片時代的,也就是六七十年代。那時候比較粗製濫造,90年代基本已經沒這種現象了。
你可以找一找黃子華主演 的《精裝難兄難弟》看看,就是講這些。

I. 為什麼香港電影會衰退呢

香港文匯報長篇撰文分析了港片由盛而衰的原由。

產銷失衡危機深藏

在分析電影業衰落之前,先要說明一下,絕大部分產品,產與銷必須要平衡,否則,無論是求過於供或供過於求,都會有嚴重的不良後果。偏偏我們的電影業的衰落,就由產銷的嚴重失衡開始。

最初的失衡是戲院,由八三年到九三年,全港戲院由九十九間,增至一百九十九間,幸而九四年開始,獨立建築的戲院地皮有價,於是紛紛拆卸改建,但一些附在多用途建築物內的組合戲院還是動彈不得,這時候許多「埋」不到線的戲院叫苦連天。

戲院過剩劣片充斥

戲院的過剩,惹起電影界一些人的見獵心喜,強不可行而行的相繼組成第四院線及第五院線,須知觀眾不會因為多一條院線而多看一部電影,三條院線已足夠電影觀眾穩定地選擇,或三取其一,或三取其二,絕少是三取其三。到了有五條院線,他們只不過多了兩個選擇而已,票房數字不會因此而增加,每條院線及每部影片只會因被「分薄」而縮減。

本來穩定的製作品質和數量,亦因影片的票房回報滑落,不得不將預算大幅削減而影響品質下降。另一方面,由於多了兩條院線,在求過於供的情況下,多年來無法排映的影片都傾倉而出,在好片難再劣片充斥之下,又怎能叫觀眾不漸漸失去走進戲院的信心?

粗製濫造意興闌珊

也許有人會說,倉底的劣片出盡,新拍的影片就不一樣,實情卻非如此,因為院線多,需求多,發行公司選片就難再嚴格,於是只要是影片,就不愁沒有映期,這鼓勵了圈中人紛紛成立兄弟班,記憶中成立第五院線的那個月,有近四十家製片公司相繼成立,大有「拍得快好世界」之勢,在此種追趕搶占之下,又怎會拍出好的影片來。筆者曾經感嘆:香港電影界,很不容易才把長期以來像攤檔式經營的電影,扶持為企業化的經營,卻被業內一些缺乏遠見之人,一個錯誤的抉擇,就將它打回原形。

不幸的是,曾把香港電影推上高峰的人士,退休的退休,轉業的轉業,少數佇足下來的,亦已意興闌珊,行外的資金早聞電影界一些張牙舞爪的搞手而卻步,面對連特區政府亦難預料何時復甦的香港經濟,香港電影界如果仍不痛定思痛認清前路,這個深谷究竟還有多深,實未可知也。

電視業的發展、電子游戲的普及和盜版等問題都使得一度爆滿的電影院失去了往日的光輝。與此同時,來自中國大陸和亞洲其他地區——特別是韓國和泰國——的電影也對香港電影形成了強有力的競爭。
時任香港電影庫(Hong Kong's Film Archive)程序員的羅卡和其他電影業人士說,香港電影衰退的主要原因是,影片資金通常難以保證,製作周期非常短且預算極少。

「香港電影業非常習慣於快製作,比如下周就要上映,因此必須在本周就完成聲效、音樂、對白等等。一些都那麼草草完事,因此品質不好」,獨立製片人畢國智(Kenneth Bi)說。

在無數電影業人才流入中國大陸後,香港極不情願地看到另一位人才也要離開,特別是這么知名的羅禮賢。

J. 港劇和香港電影我覺得差別好大啊

香港電影詞條:七日鮮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8日18:52 新浪娛樂
香港電影里素有「七日鮮」的說法,常常用於形容一些製作周期短的作品。而這里的「七日」並非一個實數,而是一個形容時間很短的虛數,如五六十年代時,因為好些作品從開機拍攝到上映僅有一個星期時間而被稱為「七日鮮」——根據王天林的專欄回憶,「由星期四決定那天起算,製片馬上找演員,找現成劇本或通俗小說,找一個鬼才導演,找一班手腳快的工作人員,一天工夫便可辦妥。大家聚在一起談一談,由導演說出一個大概的拍攝方式。星期六這部新戲便能開拍,一邊拍一邊寫對白。有時候拿了一本小說就可以拍攝了,同時還要一邊沖印剪接。拍到星期一(可能已經工作了三天三夜),拍攝部分全部完成,星期二做一天善後工作,連夜印拷貝,星期三正好是第七天。一個拷貝送到電影檢查處去審查,其他拷貝送到各戲院准備放映」。

五十年代時常的出現這樣的「七日鮮」狀況,跟當時的電影環境有很大關系。首先,一部電影的一般製作時間為十天,超過十天就要額外加錢;其次,當時有四條電影院線專門放映粵語片,但不管影片有多好,一般只是上映五天,因為院商不希望製片商看到電影很賣座上映周期長而提高價錢對他們無利,於是他們聯合抵制製片商;第三,如果一部影片不賣座的話,可能僅是上映一兩天就被院商要求「下畫」或者「包底」(即不管影片的上座率如何,院商都將得到一定數額的收入),而影片發行公司則往往以新戲代替上映。在這些條件的共同作用下,香港電影在年產量上急劇增長,其中不乏粗製濫造的作品,也導致了五十年代中期的「粵語片清潔運動」,而國語片也緊跟著崛起。

後來,隨著電影業的發展(包括大型製片公司如邵氏公司的崛起、院商的逐漸開明、觀眾的觀影需求的提高等,製片商不再要求在短短幾天時間里一部作品從籌備到上映,加強了對於影片本身製作質素的要求,一般一部影片的拍攝時間在20天到一個月之間,再加上製作後期、安排檔期等,可能都要等待兩三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才能上映。如此快節奏的方式可能也會讓部分導演如魚得水,如徐克,他在已經確定檔期然後緊張拍攝的《黃飛鴻()》系列等都是不俗的作品,而像《深海尋人》等時間充裕的影片卻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

整體上來看,即使是事隔半個多世紀的今天,香港電影的製作周期仍然是比較短,能夠像胡金銓或者王家衛一般慢慢琢磨然後精雕細刻拍攝影片的導演並不多,更多是像王晶()、文雋等之類「快槍手」,就如最近開機拍攝的葉念琛導演的《絕代雙嬌》,據說將在本月底拍攝完畢,也即影片的拍攝時間只有大約20天,而五月中旬邱禮濤才開機拍攝的《同門》也早已確定將在8月底上映。只不過是,「七日鮮」變成了「一月鮮」或「二月鮮」。 阿木/文

而港劇主要都是TVB製作啊,所以有差別的

熱點內容
為什麼有些男生就喜歡懟一個女生 發布:2025-05-22 10:07:26 瀏覽:374
熒光筆為什麼沒顏色 發布:2025-05-22 09:47:04 瀏覽:74
微信申訴密碼為什麼是申訴進行中 發布:2025-05-22 09:46:20 瀏覽:759
為什麼化妝了沒人要微信 發布:2025-05-22 09:37:40 瀏覽:627
東莞證券為什麼不能在晚上掛單 發布:2025-05-22 09:32:18 瀏覽:82
微信注冊探探為什麼不活 發布:2025-05-22 09:24:44 瀏覽:197
為什麼血顏色過一會就變黑了 發布:2025-05-22 09:24:44 瀏覽:158
為什麼有的軟體沒有ios系統的 發布:2025-05-22 09:21:03 瀏覽:281
我的淘寶賬號為什麼沒有首單紅包 發布:2025-05-22 09:01:10 瀏覽:451
手機記錄刪了為什麼電腦上還保留 發布:2025-05-22 08:45:48 瀏覽: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