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為什麼堅持時間最久
① 東吳為什麼能夠在西蜀被滅後還支撐了十餘年
三家歸晉,那麼為什麼東吳為什麼能夠在蜀國滅亡之後還支撐了十餘年呢?
東吳是魚米之鄉,這里的水稻產量豐富,並不輸於天府之國的巴蜀。但是蜀國由於內部實在太空虛,加上國力是三國之中最弱的。當時司馬氏家族還沒有代替曹魏的統治,當時還是魏國。加上蜀國同魏國連年征戰,各方面也是損失殆盡。所以就選擇了先攻取蜀國,攻下蜀國之後。形成了南北對立的局面。
司馬氏家族的核心這時並沒有放在吳國身上,他們忙於自己取代魏國,終於在司馬炎的時候通過禪讓的方式取代了曹魏。這時新政權的建立難免會軍心不穩,像鍾會、鄧艾案,都是司馬家族的教訓。他們先需要做到的是急於穩固自己這邊的政權,籠絡人心。像很多蜀國官員在晉代魏之後也能得到重要,還有很多曹魏的舊時官員,只要願意效忠就可以繼續做官。穩定好國內局勢之後,司馬炎就開始了准備好對吳國的作戰,不輕易對吳國作戰,也是有當年曹操兵敗赤壁的教訓在。
當時的吳國雖然有長江天塹,但是內部政權從孫權後期開始就嚴重的腐化,而且內部也非常的不團結。東吳末代皇帝孫皓殘暴荒淫,動不動就挖人眼睛,砍人手腳。而且規定大臣女子必須經過她篩選之後,才能考慮是否才能談婚論嫁。吳國很多人也已經逃到晉國。最終經過詳細准備的晉國軍隊消滅了東吳,完成了統一。
② 孤立無援的東吳為什麼在蜀國滅亡之後堅持抵抗十七年
總而言之,東吳能夠在蜀漢滅亡之後仍然能苟延殘喘十多年之久,在於他的地利、人才,又和魏晉當政者司馬家的情況,當時的時勢密不可分。當這些有利的條件隨著時間的推移,影響力逐漸削弱之後,吳國的統治者有沒有抓住時機,創造新的有力的條件。東吳的滅亡,雖然沒有來得那麼快,不過也僅僅只是個時間問題了。
③ 吳國是因為什麼原因,才能在魏國滅亡以後堅持15年之久
魏國滅亡了以後,吳國還能再堅持15年。這主要從魏國滅亡以後的局勢來看,魏國是被司馬懿給奪權的,後來司馬懿後人徹底推翻魏國,建立西晉,這個時候他們沒空理會吳國,要抓緊時間穩固自己的力量,所以吳國多存在了十幾年。
第三,吳國有陸家的支持。
這里所說的陸家就是陸遜,還有陸凱,陸抗等人,有他們的存在,相當於是有一個屏障,他們是吳國的半邊天,作戰的能力很強,有他們所以西晉更不敢去招惹了,綜上所述主要還是因為西晉取代了魏國,給了吳國喘息的機會,也讓吳國比他們多存在了十幾年。
④ 蜀漢滅亡之後,為何東吳還能堅持17年之久
蜀漢滅亡之後,為何東吳還能堅持17年有兩點原因,第一司馬昭死後司馬炎要處理曹魏遺留問題,第二東吳也一直攻打西晉,讓西晉無法集中兵力南下。
⑤ 為什麼在蜀漢滅亡之後,東吳還能堅持「17」年
孫吳是三國之中歷時最久的國家,歷四帝,共52年(自公元222年算起則為59年)。魏黃初年間,孫權名義上依附於曹魏,並受封吳王。黃龍元年(229年)5月23日,孫權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稱帝,孫吳正式建國,隨後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巔峰時期,孫吳領有漢末揚州與荊州大部地區及交州全境,後分交州東北部為廣州。天紀四年(280年)5月1日,孫吳亡於西晉,標志著魏蜀吳三國鼎立時代的結束。值得注意的是,在東吳滅亡之前,蜀漢已經於公元263年被司馬昭派遣的大軍消滅了。由此,在蜀漢滅亡後,東吳和司馬氏抗衡了17年之久。那麼,問題來了,在實力懸殊的背景下,東吳靠什麼堅持了17年之久?
四
最後,就司馬氏和西晉來說,司馬昭在消滅蜀漢後,不久就病逝了(司馬昭於公元265年去世)。由此,司馬昭沒有在消滅蜀漢後,一鼓作氣地對東吳用兵。在司馬昭病逝後,晉武帝司馬炎一方面要取代曹魏,建立西晉,這自然需要耗費大量的經歷。另一方面,西晉北方、西北等地的游牧民族,也對西晉造成了不小地威脅和襲擾,這也間接幫助了東吳。綜上,在多個原因的影響下,蜀漢滅亡後,東吳又苦苦支撐了17年之久,直到公元280年才被西晉所滅。在消滅東吳後,西晉終於結束了魏蜀吳鼎立的三國時代。
⑥ 為什麼東吳堅持時間最久,最後才被西晉滅亡呢
孫吳是三國之中歷時最久的國家,歷四帝,共52年(自公元222年算起則為59年)。魏黃初年間,孫權名義上依附於曹魏,並受封吳王。黃龍元年(229年)5月23日,孫權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稱帝,孫吳正式建國,隨後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巔峰時期,孫吳領有漢末揚州與荊州大部地區及交州全境,後分交州東北部為廣州。天紀四年(280年)5月1日,孫吳亡於西晉,標志著魏蜀吳三國鼎立時代的結束。值得注意的是,在東吳滅亡之前,蜀漢已經於公元263年被司馬昭派遣的大軍消滅了。由此,在蜀漢滅亡後,東吳和司馬氏抗衡了17年之久。那麼,問題來了,在實力懸殊的背景下,東吳靠什麼堅持了17年之久?
四
最後,就司馬氏和西晉來說,司馬昭在消滅蜀漢後,不久就病逝了(司馬昭於公元265年去世)。由此,司馬昭沒有在消滅蜀漢後,一鼓作氣地對東吳用兵。在司馬昭病逝後,晉武帝司馬炎一方面要取代曹魏,建立西晉,這自然需要耗費大量的經歷。另一方面,西晉北方、西北等地的游牧民族,也對西晉造成了不小地威脅和襲擾,這也間接幫助了東吳。
⑦ 東吳在蜀漢滅亡後,哪來的本事能抵抗十七年之久
司馬昭滅蜀之後,孤立的東吳,為何還能堅持抵抗17年之久?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五個原因。
第一、東吳占據的地理位置優越,地處長江,易守難攻
此外,東吳的軍事實力依然相當不錯,相對於蜀漢來說,東吳的實力也要強一些。單從人口數量來說,當時東吳有52萬戶,320萬人,而蜀漢卻只有28萬戶,94萬人。兵力方面呢,東吳有23萬,而蜀漢僅有10萬。再加上東吳的地盤也更大,所以在各方面,東吳的實力基本上都是蜀漢的兩倍以上。
而晉國在滅蜀之後,自身的損失也不少,相比於吳國,其實當時並不佔多大的優勢,所以不急於在短時間對吳發動總攻。
綜合來看,吳國能夠在盟國滅亡之後,獨自堅持17年之久也在常理之中。
⑧ 苟延殘喘的東吳在蜀國被滅後,是如何堅持十七年的
司馬昭能在很短的時間之內滅掉蜀國,卻沒有趁勢發動滅吳之戰。而是17年之後,東吳才被晉武帝滅掉。要知道當時的東吳沒有了蜀漢作為盟友,只能孤身一人的對抗強大的司馬氏集團。再加上當時東吳的發展趨勢是呈現衰弱的,如此這般想要對抗司馬氏是不可能的,它也最終只能步蜀漢的後塵。那麼蜀漢被滅後,東吳集團為何還能堅持長達17年之久呢?
也就是說,司馬氏想要滅掉東吳,必須要花費滅蜀兩倍的代價才可能成功。而對於剛經歷滅蜀之戰和平叛淮南的西晉來說,兵力、糧草、錢財等各方面都消耗過大,必須要花費一段時間恢復才有可能有這個能力去滅吳。而這就給了孤立無援的東吳存活的時間,直到公元280年才被西晉滅亡,也就是蜀漢被滅後的第17年。
⑨ 魏國滅亡以後,為什麼吳國還能堅持15年呢
發生於公元263年的魏滅蜀之戰,原本並不是一場滅國之戰, 而是一場轉移弒君視線的戰爭,沒有多少人支持司馬昭的滅蜀之戰,可歷史偏偏就是這樣出人意料,由鍾會、鄧區等人率領的伐蜀之戰,由於鄧艾出人意料的陰渡陰平,這場戰爭魏軍不但贏了,而且還一不小心滅亡了蜀漢,於是蜀漢在公元263年就滅亡了。
由於原本就不是滅國之戰,司馬昭根本還沒有做好准備,但當前方的捷報傳來時,還是讓司馬昭異常高興,雖然發生了鄧艾居功自傲和鍾會謀反事件,但並沒有影響到蜀漢的滅亡,司馬昭也因為成功滅亡蜀漢,不僅擺脫了弒君事件的影響,而且朝著改朝換代的步伐更近了一步,還因此晉升為晉王,邁出了篡位的關鍵一步。
二是陸抗雖然有才有能力,但他只是東吳的一員將領而已,當年蜀漢的姜維同樣有才有能力,還不是一樣滅亡了,東吳後期的形勢其實與蜀漢後期的形勢是一樣的,光有一個將領在扛著是沒有用的,當時東吳皇帝孫皓也不過是個殘暴的君主,比劉禪的能力還要差,百姓也因此對孫皓的統治頗有不滿,國內各種矛盾也是難以調和,所以東吳的滅亡其實就是時間問題。
歸根到底,東吳生存還是滅亡,不取決於東吳本身,而是取決於晉朝皇帝司馬炎,東吳滅亡也就是因為司馬炎開始決定滅吳才滅亡的,從決定伐吳到東吳滅亡,這中間的時間還不到一年,所以東吳能堅持15年,不是因為他能堅持,而是因為司馬炎讓他多活了15年而已。
⑩ 魏國滅亡以後,為什麼吳國還能堅持15年
發生於公元263年的魏滅蜀之戰,原本並不是一場滅國之戰, 而是一場轉移弒君視線的戰爭,沒有多少人支持司馬昭的滅蜀之戰,可歷史偏偏就是這樣出人意料,由鍾會、鄧區等人率領的伐蜀之戰,由於鄧艾出人意料的陰渡陰平,這場戰爭魏軍不但贏了,而且還一不小心滅亡了蜀漢,於是蜀漢在公元263年就滅亡了。由於原本就不是滅國之戰,司馬昭根本還沒有做好准備,但當前方的捷報傳來時,還是讓司馬昭異常高興,雖然發生了鄧艾居功自傲和鍾會謀反事件,但並沒有影響到蜀漢的滅亡,司馬昭也因為成功滅亡蜀漢,不僅擺脫了弒君事件的影響,而且朝著改朝換代的步伐更近了一步,還因此晉升為晉王,邁出了篡位的關鍵一步。
晉滅吳之戰二是陸抗雖然有才有能力,但他只是東吳的一員將領而已,當年蜀漢的姜維同樣有才有能力,還不是一樣滅亡了,東吳後期的形勢其實與蜀漢後期的形勢是一樣的,光有一個將領在扛著是沒有用的,當時東吳皇帝孫皓也不過是個殘暴的君主,比劉禪的能力還要差,百姓也因此對孫皓的統治頗有不滿,國內各種矛盾也是難以調和,所以東吳的滅亡其實就是時間問題。歸根到底,東吳生存還是滅亡,不取決於東吳本身,而是取決於晉朝皇帝司馬炎,東吳滅亡也就是因為司馬炎開始決定滅吳才滅亡的,從決定伐吳到東吳滅亡,這中間的時間還不到一年,所以東吳能堅持15年,不是因為他能堅持,而是因為司馬炎讓他多活了15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