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為什麼利潤比不上格力
A. 從資本裹挾下的小米,看格力堅守傳統製造業的難能可貴
文:我是菜鳥徒弟
2022年1月28日,網友通過天眼查發現雷軍卸任小米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引發 財經 界輿論嘩然,隨後雷軍發聲:小米電子有限公司為集團子公司,此次調整董事長為正常調整。
事實真的如此正常嗎?其實這背後並不那麼簡單。我從來不是一個陰謀論者,但我們可以通過雷軍的公開采訪演講以及小米這公司近年來的在商業市場的表現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說起雷軍,相信不管是年輕人還是年紀偏大的小米投資人對他都有所耳聞,我在這里先給大家對雷軍做個簡短的介紹,普通家庭出身的雷軍,他是幸運且聰明的,高考以高分考進了武漢大學,在大學里兩年不到的時間就修完了大學四年學分畢業,讀書的時候就開始自學技術出來創業,期間認識了求伯君這樣的貴人加入金山公司,29歲就位列金山公司總經理,40不到就以總裁身份帶領金山成功上市,隨後不久便主動辭職急流勇退在家賦閑,而此時也不過才2007年,賦閑在家用他的話來講那段時間除了有錢,他窮的什麼都沒有,感覺就像被世界拋棄。而雷軍賦閑的那幾年互聯網高速發展風起雲涌,以蘋果手機為代表的智能機推向市場便一舉擊潰功能手機霸主諾基亞,然而市面上智能手機價格動輒3,4千,讓整體收入水平不高的中國消費者望而卻步,三年之後,不甘寂寞的雷軍拉來了谷歌中國工程院的林斌負責系統軟體開發,摩托羅拉北京研發組高級總監周廣平設計外形,並在珠海和魅族黃章密切接觸考察了大半年,了解清楚了整個手機行業從生產到銷售全部環節之後,毅然成立小米公司,以手機為跳板開始向製造業進軍。
事實證明,小米初期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小米最開始的商業模式十分獨特,戰術打法很見效果,總結起來無非16字箴言,寄生代工,整合廉價,飢餓營銷,注重線上。具體解釋起來就是,雷軍最開始進軍製造業非常聰明,他初始資金只有1000萬現金,以這點資金搞製造業恐怕連個生產線都搞不來,遑論生產,但是他則搞起了OEM模式來生產,生產方面自己不直接參與,只出設計圖紙下單給有生產線的手機廠家代加工,營銷方面通過自建的米粉自家平台下單提前一個月預約發貨,採取期貨交易延期交貨方式購買手機,先獲取消費者訂單資金延緩自身資金壓力,由於采購的硬體零件統一批發規模較大因此邊際成本較低,初期利潤不足5%,標價1999元小米手機一經推出便被搶購售罄。由於自身產能嚴重不足的尷尬,只能在營銷口號中打出名額有限欲搶從速的飢餓營銷策略。當手機廠商還沒有布局,小米早已在低端下沉市場搶灘登陸,隨後開始了自己公司的「製造業」之路。不得不說,因為小米這條「鯰魚」的存在,某種程度上倒逼了我國手機廠商在中低端價格市場的布局。
「消費市場就是得屌絲者得天下」,這是小米高管曾經在某一次發布會上不慎喊出的口號,小米在幾年的下沉市場深耕經營里,小米手機在國內營業額悶聲不響的幹掉了一眾手機巨頭,營業額悄然爬進了第四,僅次於蘋果,三星,華為,海外市場在印度則大受青睞,而在非洲的布局也也在擴張版圖,然而與商業上的成功相比,同為製造業的友商對小米的評價則不那麼友好。
華為對小米不屑一顧,魅族則說小米是個剽竊專利的騙子,而向來耿直的格力董明珠在央視直播中國經濟人物當著全國人民面前不留情面的直言,小米一個連生產線都沒有的公司,談什麼製造業。被刺痛的的雷軍,只能硬著頭皮反駁:「你們格力只是中國製造,而我們小米是中國創造!並隨後開玩笑的口吻跟董明珠要賭1元錢,聲稱小米5年營業額後擊敗格力。董明珠則絲毫不懼,並揚言要將賭注增加到了10億,雷軍面對董明珠的強勢則悻悻然不敢再接話。但是相信此時的雷軍早已暗自下定決心,無論如何要在5年之後營業額趕超格力為小米商業模式成功來正名。
隨後的五年就是大家熟悉的劇情,10億天價賭局還沒到期之前,就時常被媒體提起,這5年裡,小米可沒有閑著,開始了跨界多元化經營,成立了小米電子公司開始出售小家電,甚至還聯合美的代工,高調進軍空調,冰箱行業,赤裸裸的像格力電器和董明珠宣戰,直逼得董明珠大罵小米加美的是騙子加小偷聯盟,一個自主研發不行就走捷徑瘋狂高價挖技術人才,一個產品質量不行就妄圖復制手機模式搞低質低價來坑消費者。
2015年是我國巨富最風光的一年,馬雲憑借著電商平台一舉封神,被人昵稱為馬爸爸,而小米公司還在吭哧吭哧苦幹中琢磨過味來,創業五年,雷軍發現製造業的錢好像沒並沒有那麼好賺,首先利潤不高,而且競爭門檻也不低,除了手機還在增長,個別品種的家電有較好的口碑外,好像消費者在對空調洗衣機冰箱這樣的電子耐用品上也不是很感冒小米低質低價的銷售套路。想來也是,畢竟手機這東西發熱燙手或者卡頓,但關個機就好了,畢竟三兩年消費者就換了,消費者還可以容忍,可是空調冰箱之類的要是動不動出故障不製冷罷個工消費者那那可是讓人煩躁到要抓狂的。於是小米電子折騰了幾年之後,低質低價的家電在家電市場無人感冒,整體競爭力在家電市場中根本無力叫板其他巨頭。
與此同時雷軍在掛印小米和接過金山公司帥印之後開始反思自己,明明自家的公司比馬雲的公司還要早成功上市,可看人家馬雲,明明啥技術也不懂,就靠一張嘴,天天瀟瀟灑灑雲游四海東拜訪下王林,西接待下杭州書記,偶爾跟著郭廣昌搞個浙商大會大聯盟聚聚餐,雖說這鬼精在政商關繫上一直是說不清道不明,但人阿里巴巴上市就是短短幾年時間,營收利潤的規模成了自家公司的幾十倍,而自己帶著手下一票精英每天每夜苦哈哈加班加點干,創業始終是不溫不火,於是當看到支付寶之後搞出個「金融創新」之後,開始頓悟,公司沒起色,並不是他的團隊不夠優秀不夠努力,不過是不在風口上,於是最後當著媒體采訪的機會說出了「在風口上豬都能上天」的醒世名言,同年為了找風口他開始重點經營能帶給他榮耀的「順為資本投資公司」。
2015年後對小米公司而言是個分水嶺,小米公司的經營理念從製造業轉型,開始轉變重心深耕順為資本,之後順為資本引入了多輪資本之後,董事會成員發現比起傳統製造業,在中國能賺錢的行業實在是太多了,而有些賽道賺到的錢也太容易了,順為資本成立第一件事,開始四處投資投資標的涵蓋多個領域,最得意的是投資了名為小米金融 科技 公司,雖然名為 科技 公司做得卻是放貸行業,業務范圍涵蓋,消費信貸,第三方支付,互聯網理財,互聯網保險等等等等,截止2018年上市前夕,短短三年不到,通過財報可以發現,小米金融光靠放網貸賺的錢就已經超過了當初苦哈哈干製造業的利潤。如果再算上互聯網理財靠中介傭金躺著賺錢,互聯網保險連蒙帶騙的坑來的錢,估摸著雷軍看著財報回首看小米成立之初估計心裡都在暗罵:搞金融,錢真TM好賺,當初辛辛苦苦搞實業真傻B。
至此小米走上了一條被資本裹挾的道路,在資本的促進下,小米營業規模凈利潤都突飛猛進,雖然18年年底公布結果10億賭約小米最終輸給了格力,但隨後2019年小米在港股成功上市,業務范圍也開始越來越擴大,而此時小米的手機也越來越貴,最初的主打的高性價比比開始也被國內的oppo,vivo之流用同樣的打法搶佔下沉市場,小米公司製造業已被同行認定為做不長久,但是在小米公司投資人的話語權也越來越強,小米的股價在港股上市半年之後跌破發行價,雷軍曾親口描述,那段時間最不願接見投資人,能躲就躲,但有一次不幸沒躲開,硬生生的被投資人堵在辦公室像訓孫子一樣數落了幾個小時,當投資人離開的時候自己沮喪地癱坐在辦公室,感覺天都要塌下來了。
隨後幾年小米持續發力,雷軍也還算爭氣,2020年,小米在資本的裹挾下開始盈利,相應地股價則在港股市場節節攀升最巔峰時期市值6000多億成功翻倍,遠超任何一家製造業同行,雷軍總算算揚眉吐氣了一把。然而靠資本裹挾出來的高光終究只能是曇花一現,隨著中央對以螞蟻金融上市的叫停,小貸業務已難以為繼,一系列越來越嚴苛的金融監管政策出台,讓互聯網金融賺的爛錢回歸正常,資本潮水退去之後,小米金融則開始由盈轉虧,而小米的股價則由盛轉衰開始走下坡路直到最近再一次跌破發行價,現如今雷軍說未來要把全部精力放在造車上,要做好進軍新能源的門票。因為精力有限決定卸任小米電子董事長,可是一個連手機國內市場份額都快守不住的小米,面對遠比手機門檻更高,競爭更激烈的乘用車市場,除去某些瘋狂燒昏頭的過熱資本,還有誰敢相信他能夠成功呢?
小米的成敗暫且按下不論,說回格力,當初上海首富復星國際董事長郭廣昌聽聞格力賬面上有超過千億的現金且沒有任何貸款的情況下在某個峰會論壇上公開演講勸說董明珠搞金融,他說今天不做未來遲早要做,隨後在澳珠企業家峰會耿直的董明珠直接當著他的面說點名:郭廣昌曾經勸過我說,董明珠治下的格力也可以搞金融,但是我上場以後我說不,我不會去做,我做的就是製造,永遠堅守製造,絕對不賺金融輕巧錢來違背初心,製造業講究的就是抵制誘惑不賺快錢,賺快錢的就不是格力。我們企業家要有 社會 責任,做製造業就要有犧牲精神,製造業是最辛苦的,利潤是最微薄的。但是也就是這樣堅守才能為 社會 產生最大效益。
這番人前拂面的話,也就鐵娘子這般正直的人敢說會說,董總真心不愧是一身正氣。最終郭廣昌也只能隨後悻悻然地心裡含著恨嘴上咬著牙地評價董姐是個犀利又可愛的企業家。
現在回過頭來看,如果格力雖然只有2200億市值,即便比起跌破發行價的小米也還相差2000億,可是即便是對比累計小米巔峰凈利潤也就格力的一半左右,累計凈利潤和賬面資金實力更是無法可比,一個還在瘋狂燒錢籌資,另一個已經是高分紅的現金奶牛,有時候看到雪球上總會有些鼠輩對董總,對格力的無腦開噴,個個都自以為比高瓴還要有眼光,比董總還有見識,我也只能感慨資本市場紛擾魔幻,能真正看懂好公司好股票的的人終歸是不多!不知道此刻被投資人再度堵住辦公室訓孫子的雷軍看到此文會不會認同我說話的!
B. 小米的利潤率這么低,是怎麼在2020年存下1080億人民幣的呢
你是小米手機利潤低吧,人家做的是生態是平台,這些都是一本萬利的,就像你要推廣你的APP,你上架小米應用商店都要交錢的,可能用戶充值一百元三十元都是小米的,這些才是大頭,平台用戶才是王道,你看看玩 游戲 的充錢多嗎,這些與平台是五五分成的
小米的手機業務利潤是非常低的,是所有手機行業里最低的,其他互聯網業務和ilot業務小米的利潤要比手機業務多,所以導致很多米黑就抓住這個點進行抹黑小米,說小米手機利潤超過了5%,小米的手機利潤常年保持在1~3%的利潤率,其他業務在5~15%左右。。小米目前有1080億現金,首先,並不是它的利潤有1080億,這是整個小米可以支配的金額,你們家有100萬可以支配的人民幣,請問,你是因為賺了100萬嗎?可以肯定,當然不是,因為只有傻逼會這樣認為。。。。我個人目前欠款很多,一屁股債,很多都沒辦法還,扛不住了,但是,我也可以很自信的說,雖然我欠款多,但是我目前可以供我支配的現金總額,可以達到5萬,為什麼?因為我借了很多錢,還沒用完,我可以馬上花5萬買一個LV包。。。。但是米黑就看到了,說「老三微微」去年賺了5萬,可笑至極,綜上所述,小米的1080億是指小米11年來所有剩下的錢的總額,包括了利潤,包括了投資人的錢,其他第三方投資的錢,以及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的部分營業額
上市公司別說產品利潤低,即使不賺錢虧損,一樣會有很多現金,這就是股票。
公司上市的就是融資,募集資金,虧損的企業一樣可以上市,只要市場認可,公司就很值錢。
你不會真以為小米只會靠賣硬體賺錢吧
首先小米公司成立於2010年4月。
小米發展的10年來(2021年4月小米成立11周年),在創始人雷軍的帶領下,逐步發展為世界500強(2018年成為世界企業最年輕500強)。
然而,雷軍稱小米公司目前累計了1080億人民幣現金,平均每年100多億的入賬,小米公司總被人認為「 不掙錢 」「 利潤率太低 」,就很好奇是怎麼做到的。其實這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實打實的積累,主要來自於四個方面。
發布會上雷軍「炫富」
手機作為小米公司的主業,更是小米公司的發家基石,小米手機2021年Q1全球出貨量位居世界第三,手機雖然利潤率非常低,但是經過十年來累計,加上雷軍向來比較重視現金流的積累(雷軍曾經接受采訪說過),因此,手機定會占據很大一部分的現金流來源。
2021年Q1全球市佔率小米位列第三
小米最新旗艦小米11Ultra
包括小米手環,小米電視,小米智能家居等在內的大量ALOT智能設備。
自從2015年來,小米開始大量布局生態鏈產品,扶持生態鏈企業,幾年的時間里小米公司在智能設備領域已經佔有了很大的市場。
小米最新發布的幾款生態鏈產品
互聯網收入包括廣告, 游戲 ,電商等互聯網領域的收入。
比如小米電視大部分都自帶30秒左右的開機廣告、小米手機上預裝的軟體等等都是小米公司收入來源之一。
特別提出的是根據小米3.24號發布的2020財報來看,互聯網收入佔比不高,但是也是一部分收入來源。
近年來,小米公司包括其子公司連續多年投資各類公司包括生態鏈企業,比如前一陣的怪獸充電(即將在美國IPO)。
2020年小米公司就投資了40餘家公司。
小米公司在雷軍的帶領下經過十年的發展,業務不斷擴大,資金源源不斷的積累,有了如今1080億的現金流。
可以說這是小米,是創始人雷軍一點一點的攢起來的,可謂來之不易。
作為普通人,不得不佩服雷軍的能力,堪稱創業者的典範。
雷軍宣布「為小米 汽車 而戰」
現金流,現金流不等於利潤,現金流是賬上可以用的錢。這些錢也肯能有很多是別人的。就和銀行里的款子一樣,你存進來,我我可以貸給別人。只要現金流不斷裂就行。
利潤雖然低,但周轉快。一台手機,從生產返銷售,利潤5%,但小米一年能賣12輪,利潤不算復利都是60%。華為這類企業,單台手機利潤按30%,但一年只賣2輪,利潤也是60%。所以耍猴還真是核心 科技 ,沒這核心 科技 ,就只能通過提升品牌溢價來獲取更高利潤,這也是華為越來越貴的原因,榮耀也沒這核心 科技 ,所以榮耀也越賣越貴。同華為相反的就是,沒耍猴的核心 科技 ,還打價格戰,然後就像樂視360酷派一樣了。
靠買產品掙利潤一分也攢不下,資本運作 資本 賺錢的結果。
反問:從哪裡得來的小米利潤率低?小米難道只有手機,優品估計快超宜家了吧?一個logo從方的變成不怎麼方的就花了幾百萬,你以為品牌溢價是說的玩嗎?訂單式的銷售,營銷耍這么溜還零庫存,利潤率低在哪裡?
補充說一下:小米進軍 汽車 說明兩個問題。一是企業是逐利的,不掙錢的買賣不幹,之前標榜的口號聽聽就好了,別當真!二是晶元為代表的黑 科技 搞一半不搞了,典型的投機資本家行為,它有能力卻不擔當,不是道德綁架,而是真的格局不高!從包裝夢想淪落到天天宣傳產品部件性能的組裝廠,不是他或它不行了,恰恰是錢多了!
小米凈利潤並不低,雷大哥說我們利潤永遠不會超過5%,實際上國產品牌基本都達不到[捂臉][捂臉][捂臉][捂臉]
C. 小米登上世界500強,為何小米的市值能超越格力
因為小米出貨量大,銷售額高,利潤大,發展潛力高,所以市值能超越格力。今年的第三季度成為世界第四大手機廠商,領先oppo、vivo,居於三星、華為、蘋果之後,小米手機全球出貨量3270萬部。
加上在格力之下,有美的、海爾、海信、奧克斯在其後緊追不放,擠壓格力在空調市場的佔有率。雖然格力已經開始布局新興領域,從專業的空調生產企業邁入多元化的高端技術產業時代,但是在工業機器人、半導體領域都是高額投入,時間跨越長,利潤一般,仍然是空調占據主導。
所以格力這些年市值在增長,但比不上小米的突飛猛進。
D. 格力營收都被小米反超了,他們為何還要爭當「接盤俠」
在惜敗董明珠之後,雷軍在2019年一季度,率領小米實現了對格力的反超。數據顯示,一季度,小米總收入為437億元,而格力電器總收入為405億元。
不過,這依舊阻擋不住網路、高瓴、厚朴、淡馬錫等巨頭競購格力電器400億股權。雲集如此多的明星資本,格力電器憑什麼?
遲到的「逆襲」
2013年,雷軍與董明珠訂下為期5年的「10億賭約」。當時,小米的營收剛到300億元,而格力的營收已達1200億元。在「10億賭約」到期之日,小米營收達到1749億元,格力電器則為2000億元。
這一業績,正式宣告董明珠贏得「10億賭約」。不過,僅僅過了一個季度,小米的營收就實現了對格力電器的反超。數據顯示,一季度,小米實現營收437億元,而格力電器營收為405億元。
雷軍「逆襲」董明珠,靠的是什麼呢?有網友為格力電器打抱不平。他們認為,一季度格力空調是銷售淡季,這種「反超」不公平。也有網友甚至調侃稱,「這恐怕是要怪格力空調質量太好了」。
段子畢竟是段子,小米營收反超格力是事實。小財迷思考的是,小米憑什麼反超格力?哪些業務對營收增長做出主要貢獻?
先來看看小米智能手機的情況。一季度,小米智能手機全球出貨量達到2790萬台,同比增長16.2%。在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下滑的背景下,小米全球市佔率卻從8.4%提高到了8.9%。小米手機業務的逆勢增長,可以說與其在印度等海外市場的增長密切相關。一季度,小米國際業務實現收入168億元,同比增長34.7%。
除了手機之外,小米IoT與生活消費產品,以及互聯網服務貢獻的營收已經接近40%。這無疑跟小米戰略調整有關。此前,小米確立All in IoT戰略,全面發力大家電業務。在雷軍看來,小米在IPO後立即開啟了創業2.0時代,在公司核心戰略、組織架構、技術研發、產品品牌等范疇,進行了一系列重大升級和調整,這是為小米接下來5到10年的發展打下基礎。
一季度營收「逆襲」格力,只是小米一個新的開始。接下來,小米能否維持這樣一種高增長態勢,對投資者來說,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格力引資本大佬「競折腰」
雖然一季度營收及增速均低於小米,但這絲毫不影響格力電器的混改進程。5月22日,格力電器在珠海召開424億股權轉讓項目意向投資者見面會。
從已經披露的信息來看,參加本次見面會的投資者可謂豪門雲集,除此前傳聞的厚朴投資外,還有網路、淡馬錫控股、高瓴資本等25家機構。有評論稱,無論是實力背景,還是知名度,參與此次競購格力電器股權的陣容豪華程度,在A股 歷史 上都非常罕見。
格力電器憑啥如此吸引豪門?格力是塊肥肉!
從格力電器的業績來看,2018年,格力電器實現凈利潤262億元,同比增長16.97%。截至一季度末,格力電器賬上現金超過1000億元。從財報來看,格力電器充沛的現金儲備是其產品升級和多元化擴張的根本保障,也是推動其業績穩定增長的關鍵要素。對投資者來說,強勁的現金流,也為格力電器每年豐厚的股息提供了現金保障。
正因如此,早在2016年,前海人壽就盯上了格力電器這塊「肥肉」。當年,前海人壽頻頻買入格力電器,持股比例由0.99%迅速提升至4.13%。目前來看,格力電器已經是全球家電行業無可爭議的霸主,其空調產品的市場佔有率連續十年位居國內第一。
無論是股息率,還是行業地位,格力電器在諾大的A股市場都堪稱優秀的上市公司。這無疑是吸引資本爭奪的法寶。不過,不少投行認為,格力電器要想繼續提升估值並不簡單。花旗、德銀、中國銀河等機構紛紛調低了該公司的評級。其中,花旗銀行將格力電器評級由「買進」下調至「賣出」,並將目標價由調低至47元。該機構認為,格力電器2018年派息比率為48.2%,低於2017年的60%,全年業績表現欠佳。
不過,這依舊阻擋不住厚朴、高瓴、淡馬錫、網路等豪門爭奪格力424億股權。有評論認為,如果厚朴能夠入主,憑借厚朴與萬科、ARM的關系,應該與格力電器產生不錯的協同效應。這對於提升格力電器的估值,將大有好處。
現在說這些為 時尚 早,格力電器424億股權究竟花落誰家,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E. 10年之內小米會成為格力、美的、海爾等傳統家電企業的勁敵嗎
萬丈高樓平地起,不倒全部憑根基。靠貼牌及性價比、想佔領傳統家電市場是完成不可能的,沒有自主研發能力的任何電子產品只能紅極一時,品牌加技術的產品,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夠嗆,如果還這么張揚的話。
三年之內,小米會成為格力、美的、海爾等傳統家電企業的最大對手,有以下幾個理由。
一、生態鏈戰略優勢
很多人說小米才幹了幾年?格力,美的,海爾可是老牌玩家?成為勁敵?做夢吧。對不起, 科技 這個行當,真不是這么排資論輩的,鰱魚效應,破壞式顛覆常常更具殺傷力。
「小米沒有核心技術,還太年輕」,當年小米做手機的時候,很多人也是這么說的,後來小米做電視,很多人還是這么說,結果,啪啪啪被打臉。
小米電視,小米水壺,小米電飯煲,小米空調……,這一系列的生態鏈產品,有一些雖然並不是小米親自操刀,但是反而成為了小米最大的優勢,通過收購也好,戰略投資也好,小米通過資本運作整合了全球最優質的優勢資源,包括團隊、資本、核心關鍵技術、供應鏈。 這樣保證可以做好每一個產品,從而形成更強的競爭力。
大家可以去深挖一下每一個生態鏈產品企業的 歷史 背景,個個都是在這個領域里,非常出色且領先的,通過生態鏈戰略,發展速度之快,讓格力,美的,海爾等傳統家電企業誰都不敢掉以輕心。
二、AIOT戰略
物聯網智能化,毫無疑問是當下傳統大家電的發展方向,而手機是整個物聯網設備的控制中心。格力、美的、海爾雖然在傳統製造方面占據一些優勢,但是在設備智能化,物聯網雲平台服務上,完全不是小米對手。
小米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二大智能家居設備廠商,在大家電方面,電視,空調,冰箱,電熱壺……只要小米涉足的領域,幾乎都讓競爭對手難過。
隨著5rG時代的加速到來,小米AIOT戰略的加速布局和推進,全面進入家電市場,已是必然趨勢,小米成為格力、美的、海爾的勁敵已是板上釘釘,當然以小米的調性,也不排除強強聯手,達成合作可能。
小米的情況:短板是沒有研發、沒有自己的製造。產品競爭力比美的還差,賣產品就全靠「忽悠」,也只有低端產品。小米的長處是「營銷」、產品「噱頭」;蒙了一些人,什麼「互聯網產品」,就是最簡單又不實用的語音控制「開關機」;真正互聯網家電是指產品自身與生態產品、生態方的互通互連;比如卡薩帝冰箱不僅具有全空間保鮮技術、細胞級養鮮功能,更高端的冰箱具有鑒別食材的新鮮度、指導做菜、知道做哪道菜缺的食材、會自動與最近的合作超市聯系,送來所需食材......這些未來非常實用的功能,小米沒有研發,短時間內做不出來的。
當然,不是說小米就一定不會成為海爾、格力、美的的對手。小米如果 健康 發展下去,真會成為格力、美的的對手,原因是:都知道格力董小姐有點「偏航」,且偏航的活沒有一件是成功的;董小姐甚至上一些「綜藝節目」,企業靠炒作吸引眼球,近幾年業績徘徊不前,已經頹勢明顯,能夠維持十年時間都需要「保佑」。美的最大缺陷一直是產品沒有競爭力,也就空調產品可以與海爾、格力相差不多;其他產品不要說與海爾品牌比,就是與一般小品牌比都沒有優勢;美的同樣是營銷高手,與小米有的一博。海爾產品競爭力是家電品牌中最強大的,只要穩步發展,10年內小米難以成為對手。
你好,我是阿輝,我想告訴大家,海爾、海信、TCL和創維等傳統家電企業的電視很棒,它們不可能在電視的「品質」上輸給小米。小米取得的銷量優勢,靠的不是電視的品質。相反,小米正是利用了電視這種老化產品的同質化、成熟度和穩定性,用降維打擊的方法,通過維度變化而取得競爭優勢。
我們經常看美國科幻大片,地面最強的美國軍隊,常常被外星人打得落花流水,因為對手跟我們不在一個維度上,我們的重型武器打到他們身上就像是撓癢癢。小米電視,正是用的這種降維打擊的思維,取得對傳統電視優勢的。小米電視在品質和性能上跟傳統電視沒太大區別。但是小米品牌,通過多年努力,建立了互聯網思維、新鮮 時尚 、性價比等品牌特質,同時開辟與傳統家電不同的零售渠道,配合內容和智能服務體系,這樣就避開了與傳統家電同台競爭的市場平台,從一個更高的維度,實現了對傳統電視的降維打擊。
我覺得要不了10年,估計最多3年,傳統家電企業再不做創新,即使小米沒成功,也會有大米出現的。不過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小米未來會成為所有家電行業一個繞不過去的強勁對手。
一、小米的家電現狀2019年全年,小米電視的銷售量突破千萬,成為國內首個年銷售破千萬的電視品牌。雖然後來有競爭對手來撬小米電視的老底,說配件怎麼怎麼差,但是後續的銷量基本沒有受到影響。
除了電視以外,小米的電飯煲、掃地機器人、電扇、冰箱、電燈、空氣凈化器都賣的非常不錯。但是空調還沒有達到挑戰格力和美的的地步。這是因為空調是一個比較依賴渠道的行業,空調的安裝比較復雜,小米沒有這樣一個團隊,只能依賴終端的賣場。
但是目前傳統空調企業基本把持著終端渠道,所以小米想要把空調賣好的話,還得要點時間。
二、為什麼小米能顛覆這主要有兩點,一是性價比高,其次是智能化和互聯網化。這兩者又是有關聯的,為什麼小米敢把產品賣的這么便宜,因為小米就沒有打算從硬體賺多少錢。從小米的財報可以看出來,小米的利潤有一大半來自於互聯網服務,也就是附加在這些硬體上的互聯網屬性。比如電視的開機廣告,APP廣告,給其他app引流費用,購買會員,購買電影等。
再就是智能化,這是將來裡面最大的趨勢,所以硬體產品都會被智能化改造,目前小米的家電相互之間都可以進行通訊連接,你可以用小米音響控制所有小米家電,可以用手機當遙控器,可以給電燈設置智能化的亮燈和顏色,可以設置每個小米家電的功能。
這是傳統企業不願意,也沒有辦法做的。因為沒有人願意買個電視下個APP,買個空調下個APP,你買上小米的家電,一個app就可以全部控制了,甚至用音響都可以控制他們的開關,這就是小米所具備的優勢。
你好,很高興可以被邀請來回答問題。
那麼10年之內,小米會不會成為格力、美的、海爾等傳統家電企業的勁敵呢?
我感覺需要從兩個維度來回答這個問題。
維度一:銷量方面在近幾年,像小米電視,小米空調等家電銷量迅速增長。憑借著小米最擅長的營銷手段,再加上小米構建的小米生態家體系,讓小米家電的銷量日益暴增。
而傳統家電製造銷量則比較慘淡一些,他們並沒有打造什麼生態家系統,也不會利用網路進行刻意的營銷,就算營銷的話,也並沒有小米營銷的好。頂多算是在618等電商節日,打打廣告,降降價什麼的。
所以在這個銷量維度來看,不用過多長時間,小米就肯定會霸佔家電行業成為銷量的一個。
在這個時代誰會營銷,誰的銷量就會多,誰的效益就會高,所以小米很成功。並且在銷量方面也引起了傳統家電行業的注意,也可以說現在小米就是他們的勁敵。
維度二:核心技術像格力,美的,海爾這些傳統家電企業成立的時間也不算短了,他們或多或少在家電領域都有自己的造詣。
他們也都積累了一些自己的核心技術,例如格力的話在空調晶元等方面都是使用自己研發的技術,還有前一段時間格力研發的病毒凈化器,引起了廣泛的熱議,這個凈化器就是格力自己研發的核心技術。
在一些用戶體驗方面,產品優化方面,相信這些傳統的家電企業比小米做的要好的多。
因為這些企業已經是很長時間了,他們已經了解了這個行業發展的狀況,用戶的體驗和需求等。
相比小米是一家互聯網公司,從最初的手機才慢慢發展的其他家電製造,所以在核心技術並不一定有多少和對行業的了解並不一定很透徹。
所以說在這一方面小米是完敗於傳統的家電製造業,並且像核心技術這東西不是一時半會兒就可以追上的。
所以如果在10年內的話,小米加大研發,而其他的傳統家電企業也會加大研發,所以10年能否成為他們的勁敵,誰也說不定。
總結一下:在營銷和銷量方面,小米確實已經是傳統家電企業的勁敵;而在核心技術方面,小米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會成為勁敵,但他們不是同一緯度的競爭者。
海爾、格力、美的是傳統家電製造企業,而小米是互聯網企業。可以這么理解,海爾、格力、美的等企業的核心是製造是工廠,而小米企業的核心是用戶。互聯網企業看重的是如何與用戶建立起良好的關系,並在此關繫上進行交互,從而為用戶創造更多的價值,並實現自己企業的價值。而海爾、格力、美的等企業則看重的是我的產品能力,我的產品有多優秀。所以,他們從根本上來講不是同一緯度的競爭者。
但是,我們也欣喜的看到一些傳統企業,如何海爾集團,一直沿著時代的脈搏在改革。他們也越來越願意靠近用戶,並與用戶交互。如果他們一旦覺醒,一旦認識到用戶交互的重要性,那麼他們可能分分鍾就可以把小米幹掉。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他們會是小米的勁敵。
對於消費品企業,特別是對於家電企業而言,未來的競爭不僅僅是產品的競爭,而是對用戶的競爭,誰願意與用戶交互,誰能夠佔有用戶的時間,誰離用戶越近誰就會越來越有競爭力。
小米這種互聯網公司是沒有核心競爭力的,全靠貼牌,壓縮成本打價格戰。最大的本事就是營銷能力,全靠一張嘴去忽悠人。短期內能夠取得好成績,但是後勁不足,能夠在市場上佔有一部分份額,但是最終不可能成為市場的領導者。不看好成為傳統家電企業的勁敵。
老張來回答這個問題啊,雖然老張不是專業的 財經 科班出身的,但是個人感覺小米的發展速度的確非常的快,而且小米的是雷軍掌舵,雷軍本人,在很早也就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就已經從事這個互聯網的這種領域啊!
雷軍本人就非常的有個人魅力,再加上自己作為天使投資人啊,他投資的基金包括投資的公司都還是非常有成就的
同時,小米的發展速度是非常快的,記得幾年前他和董明珠的十億對賭,其實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小米的發展時間比較短,雖然外界呢,有傳言說小米沒有自己的核心創新能力,沒有自己的核心團隊,沒有這個真正屬於自己的技術專利,但是小米的快速發展是有目共睹的,大家都能看得到
所以嗯相信小米在未來幾年一定會成為非常有競爭實力的公司品牌,當然,美的也好,格力也好,都是非常有實力,同時擁有整個的生產產業鏈都是非常齊全的,小米要超過格力,美的還是需要很大的嗯,努力啊!
老張希望全部的中國品牌公司都能發展的越來越好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給你帶來一點點的幫助啊!
F. 小米2018營業收入比格力少嗎
少很多 2018年格力和小米打賭輸了,格力不管是營業收入還是利潤都比小米高很多,其實輸贏不重要,雷布斯和董明珠兩人打賭其實都是營銷,不管輸贏兩人都已經贏了。2018年格力和小米打賭輸了,格力不管是營業收入還是利潤都比小米高很多,其實輸贏不重要,雷布斯和董明珠兩人打賭其實都是營銷,不管輸贏兩人都已經贏了。2018年格力和小米打賭輸了,格力不管是營業收入還是利潤都比小米高很多,其實輸贏不重要,雷布斯和董明珠兩人打賭其實都是營銷,不管輸贏兩人都已經贏了。2018年格力和小米打賭輸了,格力不管是營業收入還是利潤都比小米高很多,其實輸贏不重要,雷布斯和董明珠兩人打賭其實都是營銷,不管輸贏兩人都已經贏了。少很多 2018年格力和小米打賭輸了,格力不管是營業收入還是利潤都比小米高很多,其實輸贏不重要,雷布斯和董明珠兩人打賭其實都是營銷,不管輸贏兩人都已經贏了。2018年格力和小米打賭輸了,格力不管是營業收入還是利潤都比小米高很多,其實輸贏不重要,雷布斯和董明珠兩人打賭其實都是營銷,不管輸贏兩人都已經贏了。2018年格力和小米打賭輸了,格力不管是營業收入還是利潤都比小米高很多,其實輸贏不重要,雷布斯和董明珠兩人打賭其實都是營銷,不管輸贏兩人都已經贏了。2018年格力和小米打賭輸了,格力不管是營業收入還是利潤都比小米高很多,其實輸贏不重要,雷布斯和董明珠兩人打賭其實都是營銷,不管輸贏兩人都已經贏了。
G. 董明珠表示與雷軍的賭局已經基本勝出,小米為何難以撼動格力
現在在手機行業,小米的對手還是有非常多的,所以說小米並不是屬於龍頭企業的那種。而在家用電器方面,格力可謂是龍頭企業,在行業里的影響力也是非常的大的,相比於小米在手機行業的影響力,格力也真的是強太多了。
從目前兩家公司的財報來看,2013年到2017年,格力電器在營收方面一直壓過小米,不過這個差距在不斷縮小,從打賭當年的900億元縮小到2017年的300億。但從結果來看,小米絕地反擊的機會很小。所以說現在董明珠算是穩操勝券了。
H. 消息稱:小米半年凈利潤同比下降95%,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今天是8月22日,根據最新報道顯示,我國的著名科技企業小米公司,半年的凈利潤大幅度下降,同比下降了百分之95,可以說下滑還是非常嚴重的,小米公司作為我國比較優秀的企業,被外界稱之為價格屠夫,不僅僅生產了很多價格低但是功能全性能好性價比高的手機,而且在各種家電甚至小生活用品上都貫徹了自己的理念,雖然大部分都是貼牌作品,但是也確實給消費者帶來了高性價比的享受,那麼為何小米公司會出現凈利潤下降的情況呢?
希望小米可以重整旗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