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為什麼要投資自媒體
㈠ 小米手機為什麼便宜
之所以小米手機能賣的那麼便宜,就是由於雷軍把小米手機定位成為一個輔助工具,也就是說以小米手機為一個鏈接,然後發展其他的附屬產品。一說到小米手機,大家想到的就是性價比非常的高,雖然有的小米手幾經常發熱,但是質量還是非常好的,也有一大批忠實的粉絲在每次發布新機的時候前往觀摩甚至是進行購買,小米手機其實就是一個鏈接而已,能夠帶動更多經濟的發展,還所以很多人都喜歡購買小米手機,接下來將從不同的角度會這樣好好講解下。對於這件事情,你要是有什麼更好的想法,歡迎寫在評論下方,我們一起討論吧。
㈡ 小米的經營方式對傳統企業轉型有什麼啟發
將消費痛點放大,激發消費者解決痛點的需求
小米進入手機市場,定義就是「發燒友手機」,過去只有極客才會去刻意追求的體驗,小米將其完善,並喊出口號,引導消費。對於消費者使用產品的各種貌似多餘的細節改進,在傳統企業看來,都是一些畫蛇添足的事情,但是小米卻引導消費者去關注它。小米的產品並沒有達到顛覆的境界,但是卻依靠細節的微創新,真正的解決消費者的痛點,讓消費者本身可以忽視的痛點,成為消費者關注點。
啟示:創新不是排山倒海,而是你真正的走進消費者的生活場景,從消費者的痛點出發,將痛點變成一種新的體驗。
消費意見社區化,實時捕獲消費者的需求,讓消費者參與創造
傳統企業了解消費者需求,往往具有「滯後效應」,比如產品上市後,去了解消費者是否滿意,反饋速度很慢,這幾年有很多傳統企業都在嘗試建立在線消費者社區,希望能夠隨時捕獲消費者的需求和對於產品的各種評價。小米通過社區解決了這個問題,小米社區每天有若乾的粉絲集結,並在上面發表各種吐槽,這些吐槽都成為小米發現痛點的關鍵。比如小米的MIUI就是與消費者共創的價值,超過60萬的「米粉」參與了小米MIUI操作系統的設計和開發,MIUI每周的更新,就是小米與「米粉」合作的結晶。
啟示:互聯網時代,消費者就是生產者,消費者不僅僅希望參與產品購買體驗和分享的環節,消費者也希望介入生產,這種眾包模式,值得傳統企業的重視,如何讓消費者參與產品的研發設計,值得思考。
製造可以供消費者談論的故事,進入公共傳播議題
去年有一個傳統手機廠商來找咨詢,問如何能夠讓自己的手機品牌被人談論,溝通了很久,發現沒有任何可以談論的噱頭,這個廠商每年出十幾款手機,運營商渠道、專賣店、電商渠道覆蓋完整,但是產品毫無亮點,除掉依靠渠道的出貨量大,根本沒有話題可言。小米的營銷主要靠互聯網,靠社會化媒體和自媒體,而小米在應用這些媒體的時候,非常善於製造故事和噱頭,無論是雷軍被刻畫成雷布斯,還是小米的各種新聞,小米將這些故事成功的通過自媒體擴散進入公共媒體,成為人們談論的對象和話題,讓品牌本身帶來時尚感和流行度。
啟示:很多傳統廠商的產品,從來沒有任何故事,品牌是要讓消費者談論,這是一種消費者主權,在科技時尚領域,一個產品如果連消費者都不想談論,要在互聯網時代取得領軍地位,會越來越難,一個產品不能被捲入大眾傳播議程,消費者僅僅是「湊合買」「湊合用」,很快就會被遺忘,「流行度」是傳統企業需要去思考的關鍵詞。
抓住族群,製造粉絲效應,擴展粉絲經濟
小米利用手機發燒友概念,定義出一個新的消費族群,這個族群,和人口學社會學無關,和是不是屌絲無關,只和他們是不是追逐科技新潮流有關,最終,和他們是不是小米手機的鐵桿有關,這種將消費者標簽化和族群化的方式,有點類似建立一種品牌宗教的概念,因為所有手握小米手機的人都會為其搖旗吶喊,而小米通過各種氛圍的營造,讓這些粉絲心甘情願為之奔走相告並集結成為擁有共同興趣愛好的群體,分享和推動品牌的發展。
啟示:今天傳統企業還在用非常傳統的手段細分消費者,比如男女性別、代際等等,事實上,消費心理、價值主張和興趣愛好才是真正的關鍵,小米抓住的是科技消費群體中的「精眾」,精眾在引領大眾時尚,建構大眾文化。
專注精品戰略,製造稀缺效應
傳統科技企業,每年製造若干產品,但是每個產品無一亮點,小米學習蘋果,每年只做一款產品,並將體驗做到極致。這種「聚焦精品」的策略,實際上也是一種單品帶來的聚光燈效應,小米將這點發揮到最大化。同時,由於只專注一個核心產品,因此製造稀缺性,也讓產品的營銷本身帶有很強的神秘色彩,這點在喬布斯時代的蘋果也一樣的被充分利用。讓消費尖叫的產品,一定是精品,而不是隨處可見的,距離讓產品更有價值。
啟示:消費者越是個性化細分的時候,越需要聚焦。傳統製造業盡管有細分,但是這種細分都是粗放的,試圖多產品滿足所有的消費者,實際上最終卻無法實現與消費者的對應,砍掉那些沒必要的重復的產品,聚焦精品,才能贏得粉絲。
互聯網是體驗經濟和服務經濟
小米賣智能手機,賣智能電視,都是低價格,而且在傳統企業看來,這種低成本根本無法支撐,但是他依然在堅持,從小米1到小米3,價格都是一樣的,智能電視更是以2999元讓傳統電視機廠商大為驚愕,為什麼?互聯網經濟是體驗經濟,是服務經濟,單純靠功能打動消費者時代已經過去,基於產品構建周邊的服務鏈條、信息鏈條、內容鏈條才是核心的商業模式,這是互聯網時代的商業生態。
啟示:傳統企業,往往是做一賣一,最終陷入產品功能化競爭的泥潭。互聯網注重對於消費者需求的延展性開發,這種開發更多要從服務、內容等等入手,就如同樂視、愛奇藝和TCL推的智能電視一樣,內容、廣告和體驗才是其真正賣點。傳統企業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挖掘消費者圍繞產品的需求鏈條並通過跟多的服務形式和體驗來滿足他們的需求。
面對新的消費需求變化,所有企業都需要重新定義消費需求,重新定義傳播和商業模式。
㈢ 如何看待雷軍投資了這么多媒體
我覺得雷軍投資這么的媒體是非常好的一個投資規劃,首先因為一個大的科技公司不應該僅僅局限於一個產業類型,要多元化的去發展,這樣可以讓自己的公司擁有全面的專業技術型人才,才可以讓讓自己的公司有更大更遠的發展前景。如果一個企業僅僅靠著一種技術生存,這就相當於一個人就會一種技術,其餘的自己的全都不會,這樣在社會上生存是沒有任何保障的。因為我們中國有句俗話叫:藝多不壓身,多會點始終比就會一樣強!
在一點我覺得雷總投資多媒體,也是對我國傳媒業發展迅速和擁有更廣大發展遠景的一種肯定。傳媒業是一個國家的耳朵和眼睛,我們人們都講究耳聰目慧,所以我們如果把媒體業發展好的話,國家綜合實力也是象徵性的邁進一大步!同時這也給許多人提供了不少的就業崗位,我覺得很好!
㈣ 該如何理解小米從手機拓展到若干其他領域的行為
我個人覺得小米手機這樣子的一個拓展其實就是適者生存。
企業發展
小米手機,包括阿里巴巴,甚至說是京東或者說是網路等等等等的這些大型企業,其實他們的企業發展到最後也已經慢慢的從最開始的。商業形式跟隨著大環境在改變。個人覺得這樣子的一種拓展行為,其實是屬於適者生存,並且就是看這些拓展對自己的主產品是不是有促進的作用。
畢竟一個企業你要想繼續生存立足下去的話,一定要適應這時整個市場的發展。不僅僅是做好手頭上的工作,如果說只是做好手頭上的工作就變成了一種傳統藝人,但是手機這個東西本身他就不屬於傳統的一種,它就屬於科技的一種,那麼小米公司就必須要隨著整個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發展,然後進行自己企業的調控與改變。
其實你會發現很多的大型的企業就像寶潔公司他旗下就分為很多種類,以後的市場經濟應該都是這樣子的,可能市場有非常多的企業和行業,但是真正拿著這個企業行業的一個大頭都是像小米阿里巴巴這些公司
㈤ 小米是怎麼通過自媒體運作獲得營銷成功的
去知乎問吧,這種問題知乎才會有人回答你。
㈥ 小米的自媒體的矩陣是怎麼樣的
摘要 目前小米手機官方微博的粉絲有1000多萬,微信公眾號粉絲有800萬,再加上QQ空間、網路貼吧、官方論壇,小米手機的粉絲已經是一個很大的數量級。
㈦ 小米適合口碑營銷的原因
摘要 口碑體驗:在海底撈,主要的宣傳渠道是口口相傳以及網路宣傳.因為海底撈對員工的管理及對客戶的服務均可謂之「人性化」,就是「企業對員工好—-—員工有干勁———員工對客戶好———客戶體驗良好—-—忠誠顧客再次消費和口碑推廣—-—企業獲利」.研究表明,一個企業80%的利潤都來源於自己的忠誠顧客,而忠誠顧客一般都會為企業帶來一大批新顧客,成本幾乎可以忽略。調查發現,海底撈的顧客幾乎都是熟人介紹的,而且這部分顧客的忠誠度很高,不會介意等待時間的長短,也不會介意菜價的上漲等而選擇其他的替代店消費。海底撈之所以選擇口碑宣傳,而迴避傳統的廣告宣傳的方式是因為口碑宣傳更加真實可信,效力比較大,既節省了費用也增強了消費者的信心.所以,海底撈每周都會組織一大批消費者去免費參觀自己的配送中心,了解海底撈的食品加工流程。讓消費者吃得放心,消費的安心,在培養忠誠顧客的同時為口碑宣傳奠定良好的基礎。
㈧ 不再手軟,國內巨頭正式出手,主動出擊比防守更有用
過去幾年,國內手機市場正在經歷大洗牌,華為手機業務遭遇到了斷崖式的下跌,而蘋果在國內高端手機市場坐收漁翁之利。
我們都知道華為手機供應鏈出現了問題,因為受到美國的打壓,但是國內手機廠商並沒有倒下,一個華為倒下了,更多的華為站了起來,小米沖擊高端手機市場,成功守住了國內高端手機市場大門。
國內手機廠商的旗艦機定價依然是非常良心,對比蘋果手機旗艦配置超出預期。但是很多網友往往只看到了價格上漲,開始對華為、小米等國內手機廠商不滿,甚至惡意抹黑……
對於這種惡意抹黑行為,大廠如果視而不見,就會助長了對方的囂張氣勢,而對於網上越來越惡劣的謠言影響范圍越來越廣。比如近期一個叫 【國際投行研究報告】 的自媒體博主,幾乎每一條博文都會針對小米,質疑小米的股價以及專利,還有小米雷軍創始人的身份。
面對這樣的謠言,小米主動出擊起訴了這名自媒體人,網路不是法外之地,要還小米一個清白。最後終於有了結果,小米成功勝訴,面對這樣歪曲事實的行為,就應該拿起法律來保護自己。不過話說回來,無論小米還是華為等 科技 企業都 為中國 科技 的發展 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這種良心中國企業,如果還要遭到惡意抹黑的話,中國 科技 還未來還有希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