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手機放棄長焦
『壹』 為什麼旗艦手機上的超長焦都不見了
手機上的長焦鏡頭,腦海里印象最深的還是華為 P30 Pro 發布後朋友圈裡的一則小視頻。
當你穿梭在盧浮宮中,想要一睹「蒙娜麗莎」的真容,奈何畫前人山人海,卻只能看個寂寞。此時,後排升起了一部華為 P30 Pro,隨著焦距逐步拉近,2 倍、5 倍再到 10 倍,屏幕里顯現出了「蒙娜麗莎」。
這則視頻其實並不算流暢,運鏡也很初級,但卻給人一種真實感。尤其是最終「蒙娜麗莎」浮現在屏幕時,相當的震撼,超長焦的優勢直戳內心,甚至暗下決心,下一部手機一定要有「超長焦」功能。
在華為 P30 Pro 之後,10 倍左右的超長焦鏡頭,和潛望式結構迅速成為 Android 機皇們的標配,再加上輔以數碼裁切,智能手機一下子擁有了 30 倍的混合變焦,焦段一下子可以擴展到 400mm。怎麼說,手機有了 10 倍變焦後,我再也沒正眼看過小黑卡系列了。
但 Android 機皇們,尤其是國產機皇們的「超長焦」潮流,也就維持了一兩代的時間。伴隨著高通驍龍 888 的陸續出貨,今年的新機們,齊刷刷的上了「高像素」或「雙主攝」,而曾經的「潛望式」和超長焦的配置悄悄地不見了。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看下攝影的常用焦距。
說到焦距,雖然沒有明文規定哪個最好用、最為優秀,但從經驗上來說,排風景用廣角,拍靜物用 35mm、50mm,人像用 85mm,微距 100mm,再遠就是長焦鏡頭了。
其中常用焦段大多集中在小廣角到標准焦距,隨著焦段更廣、更遠,用途更為專一,使用頻率也在降低。這也就不難看到,不同品牌的相機鏡頭,在常用焦段上通常會有更多的鏡頭給你選擇。
如果想要更好的適用性,相機的鏡頭還有 24~70mm 這種橫跨多個實用焦段的鏡頭,價位定位也從千元入門到萬元專業等。
把這種攝影焦段的經驗移植到手機這里也是成立的,我們常用的焦段也集中在 24~70mm 這個范圍內。10 倍的遠攝鏡頭,焦距大概在 250mm 開外,這已不算常用的焦距。
除了開頭提到的「小視頻」類似的場景,其實仔細想想,用到十倍超長焦的情況比較有限。我們用手機拍照更多還是會落在超廣角、一倍或者二倍變焦。比如說,需要拍下更為廣闊的景色、建築,可以切換到超廣角,而日常記錄或者飯前「驗毒」,用到主攝一倍或者二倍的情況比較多。
拍攝場景有限的同時,手機上的超長焦成像也有著不小的問題。
一是,長焦鏡頭配備的光圈值相對主攝的要小很多,以 Mate 40 Pro 為例,主攝的光圈是 F1.8,而長焦則是 F3.4,這就影響了長焦鏡頭在弱光、暗光環境下的進光量,成像素質下降。
二是,長焦鏡頭會把抖動放大很多倍,再微小的動作,反饋到手機里就可能是取景畫面的大變。在調用超長焦後,需要一定的防抖演算法來中和抖動。長焦鏡頭體積受限,很難引入光學防抖組件,現在手機們的長焦鏡頭還是要靠數碼防抖,成像時會有一定的裁切以及演算法修正。
配合數碼變焦,手機上的超長焦鏡頭能夠觸及 400mm、500mm 的焦距,屬實震撼。但在實際中,它有著較窄的適用場景,對光線要求很高,以及需要很好的防抖演算法輔助(往往需要犧牲一定的畫質)。
前幾年,「高像素」和「10 倍超長焦」們還在爭論誰的方向對。
但從去年開始 ,旗艦們逐漸開始向高像素主攝,或者雙主攝的路子上靠攏。隨著像素四合一 / 六合一技術的流行,讓 5000 萬、6000 萬甚至一億的高像素感測器更加實用。
日常狀態下,四合一、六合一像素,既保證了畫面純凈度也降低了超高像素帶來的存儲、計算壓力。而需要超高像素時,也可以展現出高細節保留的優勢。
在高像素輸出的狀況下,配合相應的演算法,在 10 倍左右的數碼變焦下,還是可以獲得「堪用」的照片。而十倍的數碼變焦,雖不及十倍潛望鏡組的成像,但實際中已經可以覆蓋相當多的場合,畢竟超長焦的用武之地確實沒有廣角、超廣角那麼多。
潛望鏡長焦的感測器以及潛望鏡組的體積均受限於機身的厚度.
另外,移動影像的終極目標,其實還是在一定的空間內,放下最大的感測器,塞入最好的鏡組設計。但「潛望鏡組」由於結構的問題,很難在感測器尺寸上下功夫,同樣鏡組也同樣受限於體積,發展道路不夠明朗,新鮮感過後,差異化也不太足。
在第一批 5G 手機上市時,「厚重」算是統一的特性,9mm 的厚度和 200g 的自重幾乎成為一個趨勢。而機身的現狀,也給了潛望鏡組一定的發展空間。
OPPO Reno 10 倍變焦版的三攝模組.
隨著 5G 手機們的革新,逐步回歸「輕薄」,對於機身內部元器件的設計要求更高。而占據很大一部分空間的潛望鏡組,自然最先收到廠商們的優化。而優化的結果就是,被曾經的對手「高像素」裁切所取代。
在 5000 萬、6000 萬像素,甚至一億像素唾手可得的時代,一顆高像素主攝,或者高像素雙主攝,可能是權衡產品形態、用戶需求下的一個更好的解決方案。
雙主攝這個概念,最開始是 OPPO Find X2 Pro 旗艦上推出的。主要是指超廣角和廣角兩枚鏡頭均採用類似素質的「旗艦」感測器。後續,vivo X60 Pro+、OPPO Find X3 Pro 以及未來的一加 9 Pro 都會用上「雙主攝」。
「雙主攝」聚焦的還是常用焦段,平日使用頻率很高,在提升成像質量之後,會給使用者帶來明顯的體驗升級。潛望長焦鏡頭可能不會有如此的效果,「新鮮感」過後,可能會被遺忘在「菜單」里。
通常,配合雙主攝模組的,還會有一些「特色」鏡頭。為了彌補長焦的弱勢,OPPO、vivo 的旗艦產品上會輔以一顆成像較為普通的五倍長焦鏡頭,以備不時之需。
就目前來說,「雙主攝」帶來的拍攝提升很明顯,尤其是超廣角,尤其是在弱光下。不同於超長焦鏡頭定位的「新奇」,雙主攝是站在了實用的角度,也是目前主流產品影像系統的「最優解」了。
中杯、大杯、超大杯旗艦的產品序列,主要的還是為了細分市場,讓不同配置的產品適合不同市場人群的需求,增加不同價位段的市場深度。
今年的新機潮,很少見到所謂「超大杯」旗艦的身影,多是「中杯」、「大杯」的定位,攝像頭上,相對以往的瘋狂堆料自然「含蓄」了不少。
藍綠陣營中,vivo X60 系列、OPPO Find X3 系列以及即將發布的一加 9 系列,都在主打雙主攝系列,而其中唯一定位超大杯的 vivo X60 Pro+ 在長焦上也不過是用了一枚 800 萬像素的 5 倍長焦。
而小米這邊,新旗艦只有小米 11,採用的是高像素主攝,而「真旗艦」紅米 K40 系列,也只有中杯、大杯的定位,攝像頭的配置方案與小米 11 類似都採用了高像素主攝。
不過,對於小米後續的升杯旗艦,也有了不少的路邊社消息。拋開背部模組其他的新特性,10 倍往上的超長焦潛望鏡組或許會成為新的「賣點」。
相對來說,超大杯旗艦的價格往往最高,成本自然也會有著更高的操作空間。超長焦潛望鏡組除了增加了產品的功能性,也間接增加了整機的成本,包括研發、設計以及整個潛望鏡模塊的成本。
相對於現在的 5 倍長焦鏡頭,超長焦潛望鏡會多出 4~6 美元的成本,包括棱鏡和鏡片,而隨著對高畫質的需求,這個成本還可能會繼續翻倍。
定位「中杯」、「大杯」的產品們受限於成本控制(對比超大杯),不可能面面俱到,去做到極致。打個不恰當的比方,中杯旗艦們用 80 分的產品力去換取 90 分的消費需求,真的是值到了。
以往,國產 Android 廠商們會在一場發布會上齊放出三種不同定位的系列旗艦,信息量相當豐富,別說普通消費者,就算對消費電子十分了解的發燒友也很難在發布會後,一口說出不同產品間的具體差距,中、大、超大杯旗艦們很難不去互相影響。
如今放緩的產品上新節奏,可以讓廠商們去聚焦於一款產品,給到消費者的信息也更加明確,讓後續的產品布局更加從容一些。
如今旗艦機們消失不見的超長焦鏡頭,用得少、場景有限以及減重的大環境是外因,而高像素攝像頭的裁切能力越來越強,產品的策略,成本的控制則算是內因。
以現在的節點往回看,超長焦潛望鏡確實越來越少出現。但如果往後去猜想的話,潛望鏡組很有可能隨著新的一波「超大杯」旗艦們再次出現。
『貳』 手機長焦鏡頭實用嗎 到底有沒有實際用處
1、有用的,在拍遠處的事物時,非常好用。
2、現在已經有一些智能手機的後置雙攝中加入了長焦鏡頭後,支持2倍光學變焦,可以在用戶拍照的時候,將畫面放大一倍,並且還保持畫面清晰。如果是那種後置單攝像頭或者是後置雙攝中的兩個攝像頭都是廣角的話(一般而言)就不支持2倍光學變焦,在拍照的時候,覺得被攝物太遠了。
想通過放大拍攝畫面來讓被攝物看清晰的操作會讓畫面呈現較多噪點和塗抹感,拍攝出的照片也不清晰。對於這種手機,雖然本身不支持光學變焦功能,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購買外置長焦鏡頭達到同樣的效果。
3、有沒有體會過每次抬頭看到圓圓的月亮時,拿起手機,打開拍照功能,想拍個照留作個紀念卻發現月亮在手機上看太小了,小得就只看到一個小光點。如果直接通過數碼變焦放大拍攝畫面的話,月亮又很模糊。
這個時候有個外置長焦鏡頭就方便多了,直接夾在手機後置鏡頭上,打開手機的拍照功能就可以看到屏幕上的月亮變大了很多,而且也很清晰。對於喜歡旅遊或者對拍攝距離有點要求的用戶,其實有個長焦鏡頭也挺好,不用因為距離太遠而拍不了自己想拍的東西。
『叄』 手機和數碼相機拍照區別怎麼那麼大為什麼手機不能做長焦和大CCD為什麼手機不能加各種鏡片紅外線透鏡
附帶的功能,當然不會與主要功能比了。
好比讓體操運動員~去打藍球。
『肆』 曾經在手機上大吹特吹的潛望式鏡頭,為何現在都被廠商砍掉-
曾幾何時,有機行業的 長焦鏡頭 卷得多狠吶~
不展示幾張月亮樣張,都不好意思說自己能拍照。
事情還得從兩年多前說起。
自華為 P30 Pro、OPPO Reno 十倍變焦版開始,「潛望式鏡頭」幾乎成為旗艦手機的標配。
5 倍潛望式遍地可見,華為、三星甚至還做出了 10 倍光變,數字變焦能拉到百倍,直接對標望遠鏡。
你以為長焦鏡頭只是旗艦機的賽場,那就大錯特錯了。
華為 nova 、小米青春版等定位中端的機型,同樣有一個望遠夢,力爭在長焦賽道占據一席之地。
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從去年開始,手機廠商不約而同按下了暫停鍵,長焦競爭一夜之間冷了下來。
不信我們來盤一盤,這一代還在大吹特吹高倍變焦,下一代卻 毫不留情砍掉 的機型。
小米 11 Pro 搭載 800 萬像素 5 倍潛望式鏡頭, 小米 12 Pro 這代降至 2 倍。
雖然像素提升到 5000 萬,但畫質差距依舊非常明顯。
iQOO 5 Pro 到 iQOO 8/9 Pro ,長焦配置從 5 倍潛望式將為普通的 2.5 倍。
OPPO Find X2 Pro 搭載 1300 萬像素 5 倍潛望長焦, Find X3 Pro 降至 2 倍,之後的 Find X5 Pro 也是一樣。
榮耀 50/60 Pro 的定位雖然也很高端,卻直接把 30 Pro 的潛望式長焦砍了,連普通 2/3 倍都沒有,放大全靠主攝裁。
哦對了,大家可能已經忘了,連 Redmi K30 都推出過變焦版,但 K40/K50 系列 也給取消了。
既然高端、旗艦機都這副德行,咱就別指望中端機能有什麼造詣了。
小米 10 青春版 和 華為 nova 7 Pro 均搭載了 5 倍潛望式長焦,迭代機型都給砍了。
上面這些機型,可以說是明目張膽地降配。而有些機型比較巧妙,雖然變焦倍數沒有變化,但鏡頭配置也在悄咪咪下降。
比如 vivo X50 Pro+ 和 一加 8 Pro ,長焦 S5K3M5 感測器,但迭代產品都變成了 OV08A10。
無論是底的大小還是像素,後者都低了一檔。
真是不數不知道,一數嚇一跳。
所以說啊,今年要買一款長焦能打的機型,實在是非常不容易,大夥且用且珍惜吧。
這就奇怪了,短短一兩年的時間,為什麼手機廠商對長焦的態度會發生如此巨大的轉變呢?
對於高倍長焦,網上一直都存在「噱頭大於實用」的聲音。
如果你也的手機也搭載潛望式鏡頭,不妨打開相冊簡單統計一下,看看有多少照片用到了 10 倍、30 倍或者更高倍率。
應該大多數人佔比都不高吧...
這里並不是想表達高倍變焦無用,而是對於大多數普通用戶來說,高倍變焦的使用率確實不高。
其實一些廠商的溝通會也討論過這個問題,調研顯示,大家確實更喜歡主攝和超廣角。
除了使用頻率低之外,長焦鏡頭還有一根非常明顯的軟肋:太占空間。
長焦鏡頭的底雖然不大,但長焦長焦,長長的焦距就意味著內部的光路更長,體積自然而然就會提升。
(華為 P40 Pro+ 通過多次反射延長光路)
另外,長焦把畫面放大的同時,防抖程度也會增加,輕微的抖動都可能讓畫面變糊。
所以廠商不得不在防抖方面堆更多料,這也是模組體積增加的一大原因。
以三星 Galaxy S21 Ultra 為例,一個潛望式長焦模組,面積都快趕上其餘三攝的總和了。
對於手機這種內部空間寸土寸金的設備來說,確實很難找到潛望式長焦的容身之處。
除了從長焦鏡頭本身出發,咱們還得考慮整個手機行業的大環境。
大家應該都有察覺到,如今幾乎每款旗艦,都在堆散熱。
就連眉清目秀的三星,都開始在發布會上聊這件事情了。
(三星 Galaxy S22 系列散熱示意圖)
顯然,以當下旗艦晶元的表現,散熱能力的優先順序,確實排在長焦鏡頭前邊。
電池也是同樣的道理,功耗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必然要犧牲一些其他配置來保證續航。
沒辦法咯,只能讓長焦犧牲一下啦~
不過,即便有這么多理由不搭載潛望式長焦,也並不意味著相關機型會消失。
這不,前不久亮相的努比亞 Z40 保留潛望長焦,小米 12 Ultra 也爆料不會減配,就連 iPhone 15 Pro 系列也很有可能上潛望長焦。
不難發現,潮流退去後,市場對潛望式長焦的態度趨於理性。
頂級長焦鏡頭被視為個性化選擇,而非所有高端機的標配。
那麼問題來了,你的下一台手機,還會追求長焦配置嗎?
『伍』 為什麼沒有長焦鏡頭的手機算垃圾呢
沒有長焦鏡頭的手機是垃圾……這樣的說法只在部分人那裡成立。
對於多數人來說,手機相機並不是太重要,長焦鏡頭更不是必須。……因此沒有長焦鏡頭的手機對於多數人來說照樣好用,他們並不在乎手機有沒有長焦鏡頭。
『陸』 靈魂拷問:旗艦手機到底要不要標配長焦鏡頭,你會怎麼選
2月28日, 榮耀 在巴塞羅那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向全球發布了 榮耀Magic 4系列高端旗艦手機。先來看看榮耀Magic4與榮耀Magic4 Pro兩款的後置攝像頭配置,前者是5000萬廣角主攝+5000萬超廣角+800萬潛望式長焦,後者是5000萬廣角主攝+5000萬超廣角+6400萬潛望式長焦。
相信大家都注意到了,這一代的榮耀Magic4系列全系標配了潛望式長焦鏡頭,並且位居「繆斯之眼」的C位,在其他品牌紛紛砍掉長焦鏡頭的當下,榮耀卻選擇了保留潛望式長焦鏡頭,使其具備全焦段鏡頭的覆蓋,滿足用戶對於影像功能的所有需求,由此可知,榮耀在Magic4身上進一步打造超級強大的影像功能的決心,因此榮耀Magic4系列具備了差異化的產品力與競爭力。
時間來到了2022年,誰能想到曾經紅極一時的潛望式長焦鏡頭如今卻成為了稀有物,各大品牌幾乎不約而同地砍掉了長焦鏡頭,至於理由嘛,無非就是通過用戶調查的結果顯示,長焦鏡頭在日常的使用率極低。作為旗艦手機來說,這個理由真的很牽強,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那個幾乎從來不用但是必須要有的滅火器。
數碼圈流行這樣一句話:我可以不用,但你不能沒有。這句話還真的有其道理,至少作為高端旗艦機來說,配置拉滿才是它該有的樣子,至於在配置方面,不是讓品牌方考慮用戶是否會使用或者使用率到底高不高,品牌方要做的就是:你用的我都給你,你不用的我也給你,至於使用權與使用率,那是用戶自己選擇的自由,品牌方要保證用戶在需要的時候有得用,這才是對用戶也是對旗艦手機的尊重。
那麼,對於旗艦手機是否需要標配長焦鏡頭,你怎麼看,你有如何選擇呢?歡迎評論交流,給出你的選擇1或者選擇2,感謝觀看!
選擇1:長焦鏡頭必須標配,全焦段覆蓋配置拉滿才配叫旗艦手機。長焦鏡頭可以讓我們看得更遠更多,體驗更全面的影像魅力,我可能用得不多,但我需要用的時候必須得有。
選擇2:長焦鏡頭完全可以取消,使用率低還徒增成本。據調查在通常情況下,用戶使用率最高的是主攝鏡頭與廣角鏡頭,旗艦手機標配長焦鏡頭完全沒必要,使用率低會變成浪費。
『柒』 為什麼手機的攝像頭更新換代的好慢數碼相機500米長焦清楚的。手機就不行呢現在出個華為20p還行
數碼相機的發展比手機要早很多年現在的數碼相機技術已經很成熟了,而智能手機的發展歷程到現在不足10年,最主要的是要把那麼大的相機鏡頭縮小到手機攝像頭那麼小難度很高,首先焦距的問題就很難解決,但是現在智能手機的更新換代也非常的快,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手機的拍照效果會趕上數碼相機,甚至超越數碼相機的!
『捌』 為什麼2022年 手機的潛望長焦鏡頭不香了
潛望長焦鏡頭,通過對光路的巧妙設計,讓輕薄的手機也可以像長焦鏡頭一樣捕捉遠距離的影像。但不知你發現沒有,雖然手機採用潛望長焦鏡頭的 歷史 並不長,從2019年3月華為P30 Pro最初採用潛望長焦鏡頭至今還不到3年時間,卻好似曇花一現已經越走越遠。我們看到各大手機廠商都不約而同的從去年開始弱化手機的長焦鏡頭,例如華為P50 Pro弱化了潛望長焦倍率,vivo X60 Pro+較上一代弱化了長焦鏡頭素質,OPPO在2021年就沒採用過潛望鏡頭,小米12系列也取消了潛望鏡頭……為什麼一時間手機上的潛望長焦不香了?
我抓緊手裡的小米11 Ultra,不知今年是不是還能有更強的長焦手機出現。
其實這個問題不難理解,潛望長焦雖好,但擠佔了本不富裕的手機空間,又增加了手機厚度,把這個空間省出來放電池,不僅續航提升,手機還能更薄。當然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核心問題是,有幾個人會只因為手機配了一枚5X潛望長焦就決定購買?不能引導消費者做出消費決定的配置就不是好配置。雖然從影像的角度看擁有一枚5X潛望長焦是何其的愜意,可以讓你輕松獲得差異化視角。但……終歸還是要回到那個現實的問題。
商家做手機
不是為了奧林匹克
聊情懷,聊環保
歸根結底還是為了掙錢
不可否認,潛望長焦鏡頭是大家使用率最低的一支鏡頭,主攝和超廣角鏡頭的使用率要遠大於長焦,即使拍人像或掃碼,也是使用主攝裁切或者使用2X鏡頭更加方便,5X可能僅在「偷拍」或者拍攝路邊的小野貓時才用的到。
但不論怎麼講,手機上潛望長焦,我們永遠愛它。
想給手機「減肥」,又不想舍棄長焦鏡頭,看看大家是怎麼做的吧。華為在P50 Pro上採用3.5X的潛望長焦,輔助計算光學,讓10X的成像效果看上去也很不錯。vivo改用了更薄的潛望長焦組件,小米和OPPO則在最新的手機上直接棄用了潛望鏡頭……
宇宙的盡頭,未必是加法
一直以來,手機新品沿襲加法策略,各方面都做一些加法即可得到下一代的手機新品,以至於根據每年末高通發布的處理器和三星發布的屏幕信息,即可「猜」到來年手機新品的大致配置……宇宙的盡頭,一定不是加法。當加不下去的時候,就要上一些新手段了。
OPPO在2021年8月19日召開了一個技術發布會,宣稱已經開發出一支85mm-200mm等效焦距的可連續變焦的鏡頭,索尼則在Xperia 1 III上已經使用了一支可以「變焦」的潛望鏡頭,雖然不算連續變焦,但終歸讓使用者多了幾個焦段的選擇。隨著主攝感測器面積逐步增大,像素越來越高,使用主攝裁切出的長焦效果用起來也不錯。於是,有人設想,如果超廣角鏡頭像素足夠高,通過裁切和數碼優化,是不是一支鏡頭就可以實現從超廣角到超長焦各個焦段的變化,甚至還可以是「先拍攝後變焦」的鬼魅玩法。通過AI讓影像看上去更清晰(不只是標准化文字),已經不再是什麼夢想,能達到類似目的的演算法和軟體也已經出現,讓手機拍攝的影像超越所見,可能已經在路上了。
雖然,我們現在對潛望長焦鏡頭有著特殊的迷戀,但計算光學之於手機影像的意義要遠大於傳統光學;手機的續航性能、手感和易用性的意義也要遠大於偶爾用到的遠距離拍攝。因此,可以預見,在2022年採用潛望長焦鏡頭的旗艦手機數量會下降,旗艦手機也會更注重手感與體驗,長焦鏡頭不會消失,但會以其他的形態出現。在此前的一期視頻中我發起過一個投票,問問大家覺得未來會不會有採用5支攝像頭的手機出現,多數人還是相信會出現,這也是加法思維的推演結果,或者只是一個美好的期許。畢竟,手機造出來是要每天拿著用的,長焦拍攝只是少數場景下的需求。為了一個少數情景下的使用需求而犧牲日常的便捷與體驗,盡管我們很愛潛望長焦鏡頭,但這註定只能在極少數 探索 性產品上存在。
『玖』 手機長焦鏡頭無用論你怎麼看
如果僅僅用來「照相」,手機里的任何焦距鏡頭都是有用的;如果是用來「攝影」,別說是手機的數碼變焦,就是物理變焦鏡頭也是沒有什麼用滴![呲牙]
手機長焦鏡頭無用論?你怎麼看?
這個說法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下面我來和大家交流一下手機攝影的問題。
一般情況下,我們用手機攝影可以用兩種方法來實現長焦拍攝,一是外掛鏡頭,另一個方法是用手機攝影自帶的變焦。
其實這兩種方法都不是很完美,最主要是畫質急劇下降。
1、外掛鏡頭
本人也是買過相關的手機鏡頭,當然本人購買的是「便宜」貨,在品質上肯定是和高檔的有所差異,用這樣的鏡頭,說個實話,畫質不是一般的差,總感覺虛的地方太多。所以本人使用過一兩次後就再也沒有用過這外掛鏡頭。
2、手機變焦
有時我們用手機拍攝時,較遠距離景物不是太清晰時,我們會用手機的變焦來「拉近」拍攝,這樣的變焦我們都知道有兩大缺點,一是容易虛,拍攝時我們就能感覺到手機晃得厲害,另一方面是噪點太大,畫質很差,所以略微變焦還是可以,長變焦就不是很好的選擇。
綜上所述,本人覺得手機長焦基本是沒有用處的。
以上就是本人的看法,歡迎各位朋友交流。
劍舞影像,西部攝影愛好者,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