葯為什麼要用小米湯送服
① 服中葯時的兩個誤區
有些白領為了讓身體適應高強度的工作,除了補充維生素外,還會定期吃些滋補。由於不同於西葯,有些人並不知道到底如何服用。有關專家指出了人們在服中葯時的兩個。
一:服中葯白開水最好
一般人都認為,服葯不能用果汁或茶水送服,應該是白開水最好,其實這並不是絕對的。因為在服用一些中葯時,用淡鹽水或生薑水等送服可以起到葯引的作用,更有利於發揮葯效。
送服以下5種常見中葯,白開水就不是最佳搭檔。
止瀉葯配小米湯:米湯能保護胃氣,減少苦寒葯對胃腸的 *** ,常用於送服補氣、健脾、止渴、利尿和滋補性中成葯。如用小米湯送服治痢止瀉的香連丸;以大米湯送服八珍丸、十全大補丸等。
葯配淡鹽水:因鹹味可以入腎,所以適用鹽水(2克鹽溶於100毫升溫水中)送服類中成葯,如、金鎖固精丸、安腎丸等。
活絡丸配黃酒:黃酒性辛溫,有溫通經絡、散風寒的功效。黃酒與寒性葯同服,可緩解其寒性;與熱性葯同服可通經活絡。服用時,一般用黃酒15~50毫升,溫服,如用作祛寒除濕、通經活絡,可用黃酒送服通經活絡的活絡丸;用作活血化淤,消腫止痛,也可用黃酒送服。
養胃葯配大棗湯:大棗能補脾胃,益氣生精、和葯解毒。脾胃、產後虛弱者均需以此為引,一般用棗5~10枚,水煎取湯送服中成葯。如人參健脾丸、歸脾丸等。
風寒葯配生薑湯:生薑有解表止咳、溫中散寒的功效,用於治療、胃寒隱痛、吐瀉腹痛的方葯常以此為葯引。一般用3~5片生薑煎水取湯,可用於銀翹丸、銀翹解毒片、通宣理肺丸等。
二:中葯加紅糖
很多人由於懼怕中葯的苦味,喝湯葯時習慣加糖。專家介紹:「中葯的化學成分一般都比較復雜,服中葯時為了降低苦味盡量不要加紅糖,因為紅糖中含有一定量的鐵、鈣等元素,一旦與中葯里的蛋白質和鞣質等成分結合後,就會引起化學反應,使葯液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凝固變性,從而影響葯效。如果想降低湯葯的苦味,可以適量加些白糖(即蔗糖)。因為白糖的純度較高,其性質穩定,酸鹼度適中,一般不會與葯物發生化學反應。但究竟加多少糖為宜,目前尚無科學定論。」西葯為了校正口感通常也會在葯片上加糖衣,這些糖衣就是由蔗糖製成。
按照經驗說法,人的味蕾與溫度有一定關系,當湯葯的溫度過高或過低時,味蕾對燙或涼的 *** 會比較敏感,苦味相對就會減弱,但過燙的湯葯人無法咽服。據此推測,湯葯的溫度降至人體正常溫度37℃以下再喝苦味可能會減弱,這也因人而異。
專家提醒人們,醫院代煎的湯葯在冰箱保存後服用時,一定要加至溫熱再服。加熱時,避免用微波爐加熱,因為微波爐的短波可能對中葯成分有影響。
② 中醫用米湯服葯與用水送服有什麼區別
分類: 醫療/疾病 >> 中醫
問題描述:
我很好奇,有些重要要求用米湯服用,如果改為用溫水服用是不是也可以呢?
因為米湯真的很麻煩,哪位高人懂啊?
如果療效差一點是不是用水送服也可以呢?
拜託了!
解析:
米屬於五穀,可以補益脾胃,而米湯為米的精華所在,補益之功甚著,若脾胃虧虛或者服用作用比較峻烈的葯物,為了補益脾胃(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或者保護脾胃,常用米湯送服。如果不太方便也可以用溫開水代替,對葯效的影響也不會很大。
③ 葯引送葯效果好
正確地選用葯引送服中成葯,不僅能夠引葯歸經、增強療效之功,而且還兼有調和、保護、制約、矯味之效,從而彌補了中成葯不能隨意加減的不足。小米湯送止瀉葯。米湯能保護胃氣,減少苦寒葯對胃腸的 *** ,常用於送服補氣、健脾、止渴、利尿和滋補性中成葯。如用小米湯送服治痢止瀉的香蓮丸;以大米湯送服八珍丸、十全大補丸等。
淡鹽水送補腎葯。鹹味可以入腎,所以宜用鹽水(2%的淡鹽水)送服補腎類中成葯,如六味地黃丸、金鎖固精丸、安腎丸等。
大棗湯送養胃葯。大棗能補脾胃,益氣生精、和葯解毒。脾胃、產後虛弱者均需以此為引,一般用棗5~10枚,水煎取湯送服中成葯。如人參健脾丸、歸脾丸等。
生薑送祛寒葯。生薑有解表止咳、溫中散寒的功效,用於治療風寒感冒、胃寒隱痛、吐瀉腹痛的方葯常以此為引。一般用3~5片生薑煎水取湯,可用於藿香正氣丸、附子理中丸、銀翹丸、銀翹解毒片、通宣理肺丸等。
④ 兩類中葯不宜白開水送服
有些清熱葯性味苦寒,若用水來服用,很可能傷害脾胃;有些滋補類的葯適合用淡鹽水來服。清熱葯宜用米湯服
米湯湯味香甜,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及鈣、磷、鐵,B族維生素、維生素C等多種營養成分,性味甘平,有益氣、養陰、潤燥的功能。用米熬粥時,表面浮起一層細膩的黏稠物——米油,營養更為豐富,還能健脾胃。因此,想要喜溫的胃不拒絕寒性葯物,最好用米湯作為葯引送服,不僅能護胃,還能提高葯效。米湯最好是大鍋飯中熬出的米湯,並要達到黏稠的程度才有效。
除清熱葯外,作用峻猛的瀉下葯,如大黃、芒硝等會直接 *** 胃黏膜,服礦物葯易導致胃部不適,甚至引起腹痛、瀉下,為避免不良反應,都應該用米湯送服。另外,外感發熱服解表葯,如麻黃湯、桂枝湯、感冒沖劑等葯物時,喝熱米湯,可以幫助發汗、保護胃氣,對身體的康復很有好處。
吃六味地黃丸要喝淡鹽水
六味地黃丸是常用的中成葯,具有滋補腎陰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腎陰不足、頭暈耳鳴、腰膝酸軟、盜汗遺精等病證。六味地黃丸多為蜜丸,通常人們會用溫開水送服。其實,最好的方法是用溫的淡鹽水。
因為食鹽也是一味中葯,其味咸性寒,有清火、涼血、解毒的作用。因其味咸,可引葯入腎,所以可以作為葯引,幫助六味地黃丸直達病變處,更好地發揮補腎的作用。此外,又可利用鹽的寒性,給腎陰虛、有虛火的病人清火。
其他宜用淡鹽水送服的中成葯還有:金鎖固精丸、四神丸、黑錫丹、大補陰丸、左歸丸等,多為治療腎虛的葯物。
⑤ 小米湯功效與作用有哪些
小米湯有什麼作用和功效。揭秘小米湯的4種功效
其實小米有養顏的作用,還能滋陰補虛,那小米湯有什麼作用?
1、紅糖小米湯
【材料】小米100g,優質紅糖30g。
【用法】將小米粥洗凈。在鍋里加適量清水,開大火煮沸,加入小米再次煮沸後把火調小,繼續煮15~20分鍾之後關火。把紅糖放進一個小碗里,把米粥上層的濃米湯慢慢倒出來,沖泡紅糖,將紅糖和濃米湯攪拌均勻,趁熱喝。身上立即會感覺到溫暖有力。比喝紅糖水的效果更好。
傳統中醫主張,在吃一些傷胃的葯物的時候可以用米湯送服,米湯補益脾胃,可以減輕葯物對脾胃的傷害。用小米湯沖泡的紅糖水比沸水沖泡的健胃作用更強。米粥中含有比較多的大顆粒,米湯口感細膩、顆粒很少,比米粥加紅糖更容易吸收。
早晨7~9點胃經當令,是一整天中胃的吸收效率最好的時候。先吃什麼食物,什麼食物就最先吸收、吸收效率最高。每天早晨一碗米湯紅糖水下肚,先起到了補血養胃的作用,讓人整頓飯都吃得非常舒服。一個看起來很小的飲食細節,能讓很多有慢性胃病的人脾胃慢慢強壯起來,氣色也隨之改善。
如果工作忙、做飯的時間短,可以將小米提前浸泡幾個小時,煮10~15分鍾即可。煮粥的時候把泡小米的水一塊倒進鍋里,避免礦物質流失。
2、小米湯營養
小米在健胃食品中,是最為綠色沒有副作用的,不僅僅是營養價值高,而且還是最理想的滋補品。現代的中醫已經研究發現,小米味甘咸,可以清熱解毒,和胃安眠,健胃除濕,所以當人們的胃口不好的時候,吃了小米湯就可以開胃有能夠養胃,所以人們家中經常食用小米湯是一個很好的選擇。而且在早餐喝點小米粥,是最養胃的一種方法,不管是對於哪個年齡段的人來說,都有很好的功效。
3、小米湯功效
1.補脾胃
《本草綱目》提到:小米「治反胃熱痢,補虛損,開腸胃」。實際上,無論是反胃、熱痢、虛損都與脾胃功能欠佳有關,所以小米最主要的功效,就是補脾胃。
2.補腎功效強
所謂「人食五穀而化精」,就是說,五穀都具有養精氣,補腎氣的作用,而五穀當中,數小米的補腎功效最強。
3.養心安神
《本草綱目》還提到,喝小米湯「可增強小腸功能,有養心安神之效」。所以還被作為鎮靜安眠的食療保健品。
4.美容作用
小米具有減輕皺紋、色斑、色素沉著的功效。用「小米熬粥」不僅好吃,而且是上好的營養食品。尤其不可忽視的是小米粥中的米油,滋補力非常好,相當於人參、熟地等名貴的葯材滋補功效。所以通常認為「小米熬粥」是最補的吃法,也被稱作「代參湯」。
⑥ 中成葯怎麼服用
中成葯越來越多出現在市場上, 中成葯是以中草葯為原料,經制劑加工製成各種不同劑型的中葯製品,包括丸、散、膏、丹各種劑型。那怎麼服用呢,不妨和我一起來了解下中成葯的服用 方法 等相關知識,歡迎大家的閱讀!
中成葯的服用方法
實際上,服用中成葯時需要的“水”大致有:熱水、涼水、黃酒、米湯、姜湯、淡鹽水等,如何選用呢?現簡要說明如下。
溫水
溫水具有助陽氣、行經絡的功能,若為虛寒之症(如風寒感冒),應服溫熱之劑,此時就應用溫熱的水送服了;風寒感冒無汗時,最好用溫熱的水服葯,有助發汗,感冒自然好得快些。
涼水
涼水具有降火氣的作用。熱證採用清熱之劑,若同時用涼開水送服,則可增加清熱葯的效力。胃火盛或習慣喝涼開水的人,發燒時最好以涼開水服葯,從而解熱降溫,加速葯效。但根據水溫來服葯,也要因人而異,別“矯枉過正”,應先分清個人的體質,對於咽喉腫痛、上火發熱的人,應該服用清熱敗火的葯,如雙黃連片,盡管喝涼開水能解熱,但如果本身脾胃虛寒,反而會造成胃腸不適,影響葯效。
黃酒
黃酒性辛熱,有舒筋活絡、發散風寒等作用,可用於送服治療腰腿、肩臂的疼痛,血寒經閉及產後諸疾與跌打損傷、瘡癰初起等症的中成葯,如活絡丸、追風丸、婦女養血丸與七厘散、雲南白葯等,一般每次用溫熱的黃酒15~20毫升送服。
姜湯
姜湯具有散風寒、暖腸胃、止吐等功用。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兼有脾胃虛寒的中成葯,像藿香正氣片,顯然也有助於葯效的發揮。
鹽湯
鹽湯具有引葯入腎、軟堅散結、清熱涼血之效,補腎葯宜用淡鹽湯送服,如大補陰丸、六味地黃丸、七寶美髯丹、金鎖固精丸、安腎丸等。用時取食鹽2克,加溫開水半杯攪拌溶化即可。
米湯
米湯具有保護胃氣,減少苦寒葯對胃腸的刺激。故常用於補氣、健脾、利嗝、止渴、利尿及滋補性中成葯。如以小米湯送服香連丸,以大米湯送服八珍丸、十全大補丸等。有時取煮飯之湯汁,不拘濃淡及用量。
藕汁
藕汁具有清熱止血等作用。如用它送服十灰散等,效果頗佳。用時取鮮藕洗凈,切碎,加入涼開水少許搗爛,用紗布包裹擠壓取汁,每次飲半杯,約100毫升即可。
蔥白湯
蔥白湯具有發散風寒、發汗解表的作用,可用於送服風寒感冒沖劑、九味羌活丸、荊防敗毒丸等。用時取新鮮蔥白2~3根切碎,煎水送服。
蘆根湯
蘆根湯以鮮者為佳,具有清熱、生津、止吐、止血作用,對外感風熱或痘疹初起等症尤為相宜。用時取蘆根10~15克,煎湯送服銀翹解毒片、大小回春丹等。
大棗湯
大棗湯具有補中益氣、補脾胃與緩和葯性等功用。可用於送服歸脾丸等,一般用大棗5~10枚加水煎湯送服。此外,用竹瀝汁送服治療風熱咳嗽的中成葯,用茶葉汁送服治療心血管疾病的中成葯也有一定的作用。送服中成葯的用水,中葯店不便保存,故需患者自備。但用量不可太小,也不宜過大,應遵照醫囑使用,才能達到增強葯物療效,減少毒副反應的功效。
中成葯使用誤區
煮沸或用沸水沖服
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中成葯均應以溫開水吞服。沸水沖服或是煮沸後服用不但不利於葯效的發揮,而且部分揮發性葯物成分也會因此喪失。另外,滋補品所含的糖酵素和不少營養素很容易在高溫下分解變質。
苦味中成葯加糖
俗話說“良葯苦口利於病”。苦味本身也有治療作用,比如有些健胃葯靠苦味來促進消化液分泌,加糖後會降低其刺激作用。同時,葯物的化學成分復雜,其中的蛋白質鞣酸可與糖起化學反應,因此加糖不但影響葯效,還可能危害健康。
盲目與西葯同服
由於中、西葯的物理、化學特性各有不同,合理同用可減少毒副作用,提高效果,但並非所有的中、西葯都能合用,有的合用可能相互干擾,降低效果,甚至發生中毒現象。因此,即使沒有葯物禁忌,也應相隔適當時間服用,以確保安全。
葯效慢不能用於急救
對於各種急性病的急救,人們往往首先想到西葯,而不是中葯。其實中葯不但可以治療急性病,而且可以用於急救。“獨參湯”、“參附湯”、“四逆湯”等都是古人用於搶救危重病人的良方。現在已根據古方製成療效更好、更迅速的中葯制劑。所以,只要用之得當,中葯也可以治療急性病。
可以長期應用
許多中葯,特別是礦石類中葯容易產生蓄積中毒等不良反應,如長期服用龍膽瀉肝丸可致腎損傷等。因此,需要長期服用中葯者,一定要在中醫的指導下進行,不可自作主張。
任意加大劑量
有的中成葯含有一定的毒性成分,服用時有嚴格的劑量限制,即使是不含毒性成分的葯品,也不可隨意過量服用。比如更衣丸,其主要成分是蘆薈和硃砂,其中硃砂為礦物類,不易消化,適量服用可鎮靜促眠,過量服用則適得其反。還有的中成葯含有西葯成分,如消渴丸中含有優降糖,大劑量服用可導致低血糖。
不辨證,隨意選葯
以感冒為例,在中醫上分風寒、風熱等不同證型,感冒清熱顆粒用於風寒感冒,雙黃連用於風熱感冒,而不是見感冒就可用感冒清熱顆粒或雙黃連;還有許多人發現自己“上火”了,就自行服用清熱解毒類中成葯,殊不知“火”亦有實火和虛火之分,還有虛實夾雜之證。如患者本身脾胃虛寒,若咽喉腫痛就自行用牛黃解毒片之類的清熱解毒葯,可能更加損傷中焦陽氣,加重脾胃虛寒。
把補益類中成葯當營養品
補益類葯物有補陽、補氣、補血、補陰之不同,分別適用於不同的人群。應用補益葯應遵循“虛則補之”的原則,要注意“防止不當補而誤補”和避免“當補而補之不當”。補氣、補陽葯多溫燥易助火生熱,補血、補陰葯易滋膩礙胃。如高血壓患者甚至健康人服用過量人參,可能出現“濫用人參綜合征”;痰濕體質者選用六味地黃丸、阿膠等來滋補身體,則可能出現腹脹等症狀。
中成葯沒有副作用
“是葯三分毒”,葯品本身是一把雙刃劍,在發揮治療作用的同時,必然存在一些不良反應,中成葯當然不例外。若使用不當,也會出現一定的毒副作用。另外,有些中成葯本身含有毒成分,如大活絡丸含草烏,補腎益腦丸、柏子養心丸含硃砂等。這些葯物一定要在中醫師或中葯師的指導下服用。
劑量隨意用
中成葯的用量應以葯物的性質、患者的病情及個體差異等諸多因素,綜合分析而定。如果不了解葯物的成分,尤其是含有毒性成分的中成葯,隨意加大劑量,不但無法達到治療目的,反而可能出現較為嚴重的不良反應。
劑型選擇不合理
中成葯劑型十分豐富,每種劑型各有自己的適用范圍,臨床需合理選擇。如丸、片劑吸收慢而作用持久,適用於輕、慢性病患者;沖劑、散劑吸收較快,適用於急性病患者;浸膏劑通常以滋補為主;注射劑因作用快、吸收迅速,適用於重症和急救或不能口服的患者。
疾病復雜時,可以聯合用葯
包括中成葯與湯葯、不同的中成葯、中成葯與西葯等。在聯合用葯時,要仔細閱讀 說明書 ,了解其成分,避免含“十八反”的中成葯聯合應用。例如消渴丸是含有西葯格列本脲的降糖中成葯,若隨意與其他降糖西葯合用,可能出現血糖過低等嚴重不良反應。
夏季不宜服湯葯
有人認為,中葯湯葯煎煮熱服在夏季使用不便,從而有夏季不宜服湯葯的說法。其實無論是從應用方便與否,還是從療效上講,湯葯在夏季都是可以應用的。古人已 總結 出許多適合夏季使用的名方,如“藿香正氣湯”、“黃連解毒湯”等。
中成葯怎麼服用相關 文章 :
1. 中成葯的服葯方法介紹
2. 補血中成葯中醫用葯
3. 服用中成葯要注意哪些方面
4. 常用補氣血的中成葯
5. 正確吃葯的方法有哪些
⑦ 白開水服葯效果最好醫生提醒:3種葯物用白開水服,反而會失效
說到喝什麼送葯,大部分人想到的都是白開水。但您知道嗎,有些葯若是用白開水送服,反而可能失效。而且即便是用白開水送葯,其中也有不少講究,如果沒做對,也會影響葯效。
六味地黃丸要配淡鹽水
六味地黃丸是一種常用的中成葯,有 滋陰補腎 的功效,主治腎陰不足、腰膝酸軟、盜汗遺精、頭暈耳鳴等症。
比起白開水送服,用 溫的淡鹽水 送葯會使葯效發揮得更好。這是因為食鹽的鹹味可以作為葯引,引葯入腎,幫助六味地黃丸直達病灶,更好地發揮補腎的作用。
而且食鹽其實也是一味中葯,具有 清火、涼血、解毒 的功效,用它送服還可以輔助清火,對 腎陰虛、有虛火 的病人十分有利。
小貼士
其他很多用於 治療腎虛的中成葯 ,如大補陰丸、知柏地黃丸、杞菊地黃丸、左歸丸、四神丸等,也都適宜用 淡鹽水 送服。
清熱葯宜用米湯送服
米湯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B族維生素以及鈣、鐵、磷等礦物質,性味甘平,有 益氣、養陰、潤燥的 功能。米湯表面的粘稠物「米油」,營養更為豐富,還有 健脾胃 的功效。
因此,在服用清熱葯時,最好用米湯送服,這樣既能 暖胃護胃 ,還有助於 提高葯效 。而且, 因外感發熱服用解表葯 ,如 桂枝湯、麻黃湯、感冒沖劑 時,也可以搭配熱米湯,促進發汗、保護胃氣,對身體康復十分有益。
小貼士
米湯必須是大鍋飯中熬煮出來的,而且要達到 黏稠 的程度才有效。
服止咳糖漿5分鍾內別喝水
止咳糖漿是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一類非處方葯,口感好、服用方便,受到很多咳嗽患者,尤其是老人、小孩的喜愛。
但因為部分止咳糖漿較為粘稠,或者口感較甜,所以很多人服用之後便會大量飲水,以清潤口腔、祛除葯味,並盡快將葯液送入胃腸道。實際上,這樣做並不利於止咳糖漿葯效的發揮。
飲用止咳糖漿後立刻大量喝水,首先會 降低咽部的葯物濃度 ,其次會 稀釋胃液,影響胃腸道對葯物的吸收利用 。因此,醫生會建議患者在喝止咳糖漿後的 至少5分鍾內 不能飲水,以提高療效。
小貼士
咀嚼片、口崩片一般能直接吸收起效,所以吃這類葯物時也不需要喝白開水送葯。
普通的葯物,用白開水送服即可。但要注意,送葯的水以 40℃左右的溫水 為宜,千萬不要因為天氣冷就用較燙的熱水送葯。
尤其是下列幾類葯品, 在熱水的高溫刺激下會失去葯效 ,從而影響疾病的痊癒。
1. 助消化葯
代表: 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復方消化酶等
酶是一種活性蛋白質,遇熱後會 凝固變性 , 在70℃以上時就會失效 。所以,名稱含有「酶」的葯品都不耐熱,不宜用熱水送服。
2. 維生素
代表: 維生素C、維生素B1、維生素B2等
這幾類維生素性質較不穩定,遇熱後 易被氧化還原分解而失去葯效 。
所以,如果你正在服用含有這幾類維生素的葯品、保健品,最好不要同時喝熱水。同樣地,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經高溫烹制後,營養也會大受損失。
3. 活菌製品
代表: 兒童益生菌沖劑、酵母片、整腸生、酸奶
活菌在高溫下容易被殺死,所以這些以活菌為原料的製品均不耐熱。
4. 膠囊
膠囊殼的主要成分是 明膠 ,在熱水中膠囊殼會溶化分解,裡面的葯物便會提前釋放。
對於腸溶膠囊來說,葯物若在到達腸道前便被釋放,就可能受到胃酸的破壞作用,從而無法對腸道發揮原有的治療效果。
而且,如果膠囊殼溶解得太早,且葯物濃度較高,可能還會對 咽喉、食管 等形成刺激,引起 惡心、潰瘍 等不適症狀。
1 服葯時間
在配葯時,醫生一般都會告知一天吃幾次。但很多時候,大家都會把吃葯時間與吃飯時間相對照,一天三次就是吃三餐的時候吃葯,一天兩次即為早晚飯時吃葯。
實際上,正確的方法應該是 把一天按照吃葯次數等分 ,如一天三次就是把一天分為三等分,平均每8小時服葯一次。
將葯物集中在白天服用,可能會導致血葯濃度過高,甚至可能引起危險。
此外,中葯最好是在 飯後半小時 再服用,這樣可以減少葯物對胃黏膜的損害。
2 服葯姿勢
服葯時應保持 坐姿 或 站姿 , 服葯後最好不要立即睡覺 ,這樣能讓葯物利用自身重力作用快速通過食道,從而延緩葯效的發揮,減少對食管黏膜的損傷。
3 忘吃葯不能加倍補
一般來說,忘記吃葯時如果發現時間還在 吃葯間隔時間的1/2內 ,則可以按量補服,接下來仍按照規定間隔服葯。但如果時間已經超過服葯間隔1/2的時間,則不必補服,下次再按時吃葯即可。
例如,服葯間隔若為6小時,那它的1/2就是3小時。也就是說,如果忘吃了這種葯,在吃葯時間的3小時內仍可以補服,下頓葯還是按照原來的吃葯時間服用;但如果時間超過了3小時,就不要再吃了。
有些人覺得燒水太麻煩,會直接用礦泉水送葯。但礦泉水中含有鈣、鉀、鈉等礦物質,可能會與葯物發生反應。如四環素類抗生素、阿侖膦酸鈉等就不能與鈣制劑共同服用。所以最好不要用礦泉水送服,以免影響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