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華為在印度賣不過小米
Ⅰ 為何印度都是小米手機,卻不見華為
可能是因為小米手機已經流轉到印度了,但是華為手機還沒有進去印度市場。無論外觀如何,華為都值得擁有出色的形象。華為將在歷史上占據重要位置,市場上有很多關於華為的書籍。國內外,從任正非到華為。從某個華為領域到整個行業的規模。華為進入哪個行業?目標是行業中的前三個。它將甚至發展行業標準的公司,通信,光伏能源,船用電纜,晶元等。
雷軍他有勇氣證明自己的錯誤,它本身就是一件偉大的事情。小米模型具有創新性,對行業非常重要。
Ⅱ 小米公司在印度的業務會受影響嗎
艾瑞巴蒂,早上好!我是閑淡君,下面開始扯淡!
4月19日!小米6發布,不知道各位盆友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細節,發布會上雷布斯展示小米6和友商手機的跑分圖!最最最左邊的那個,無論是cpu還是gpu,柱狀圖實在是短的不得了,好像X萎了一樣!

那到底小米6會是」印度製造「嘛?
小米在海外的工廠,一般只作為海外銷售的供貨工廠,國內銷售的應該是標準的中國製造。如果小米6又缺貨,又被黃牛炒到驚天的價格,反倒是希望海外工廠給國內供貨,等的不至於那麼著急!
標准分割線割割割割割割割割
好啦,閑淡君今天的絮叨到此結束啦~絮叨不易,如果哪些地方寫的不中肯,還望各位朋友指點一二!
Ⅲ 同樣好用的小米手機,為什麼銷量不如華為
華為和小米可以說是中國手機市場的兩大勁旅了,他們占據著龐大的市場份額和人群。但是在幾乎所有的榜單中,小米總是排在華為後面,到底是為什麼呢?
小米手機以性價比著稱,實惠的價格加上旗艦級的配置,使得小米手機受到粉絲的狂熱追捧。但是,自小米1發布以來伴隨著小米的另兩個標簽便是「缺貨」與「搶購」,就近期的小米6來說,由於採用了高通驍龍835、6GB內存等的高端配置,使得初期元器件供應量不足,導致手機產能跟不上市場需求,就出現了缺貨與搶購。
小米手機賣不過華為,是目前小米手機的銷量不如華為。進而給小米的用戶帶來了困惑。使用對產品的感受來判斷產品的銷量,在邏輯上存在不足。不同用戶對於手機產品的感知程度不一樣,購買產品的訴求和動機也各不相同。一部分覺得小米好用,但其他人未必就這樣認為,還有大把的人說華為手機好用。
當進入互聯網時,所有手機品牌都選擇在線上銷售,而OPPO和VIVO卻選擇使出洪荒之力來線下發展,不得不說,取得的的效果異常顯著。而小米在線下只有小米之家以及跟小米合作的蘇寧等渠道,線下渠道數要遠遠少於華為,目前在中國市場來說,多數的手機還是有通過線下渠道銷售,而小米卻過於依賴線上渠道,不過好在小米打算在未來三年在國內開1000家小米之家。
從實際使用上來說,小米手機的持久體驗應該不如華為,包括續航,卡頓情況等。因此,從這些情況看,兩者算是平分秋色。然後再看後面的結論,華為手機比小米手機賣的好。品牌力,華為在全球的口碑人盡皆知。而小米手機成立的時間短,其品牌影響力比華為短一大截。其次,在品牌打造方面,華為出手更闊綽。
華為營銷做得更出色,華為從最初的」爵士人生「廣告宣傳語就已經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小米手機過去給人的印象還停留在性價比,「為發燒而生」,不過小米現在已經有了很大的改進,多平台社會化營銷給小米2017上半年帶來了很好的成績。
華為國際化做得更好,2016年,華為全球手機出貨量達到1.39億部,要遠遠高於小米,華為不僅在國內市場做的好,在國際市場也很出色,小米則剛剛開始布局印度市場。
Ⅳ 華為手機和小米手機在海外哪個更受歡迎為什麼
小米手機在海外比華為手機更受歡迎,因為小米手機的營銷策略以及性價比等各方面都要比華為更有優勢。
手機行業的競爭不僅僅在國內,在國外的競爭也非常的激烈。眾所周知,華為作為世界500強,在國外的影響力非常大,但是從2021年第三季度全球手機銷量情況來看,小米的整體銷量已經遠遠超過了華為。
1、小米手機在海外更受歡迎。
正如我前面所言,華為作為世界500強在國,影響力確實非常強,並且在此之前華為手機的國際銷量已經達到了全球第二的成績,但是在2021年第三季度的全球手機銷量情況來看,小米手機的整體銷售量已經超過了華為,占據著13%的市場份額。由此可以看出小米手機在海外受歡迎程度已經開始逐步超越華為。
Ⅳ 小米手機在印度銷量第一,小米有可能超越華為成為中國手機界的領頭羊嗎
從這點上看的話,個人覺得不太可能。原因有以下兩點。
首先,雖然小米在印度的銷量第一。而且在世界范圍內也是銷量前三的一個排名。但是有一點很關鍵的就是。小米的自研技術不是很好。而且主要依賴的處理器也都是高通的。自主研發的一個晶元技術以目前的角度來看肯定是不可能超越華為的。畢竟像華為沉澱的一個時間,包括科技實力也都是非常強的。另外像華為本身的定位呢,就是做國產高端機,一直以來投入科研的經費遠超小米。尤其在面臨晶元壟斷之後。華為仍舊不斷尋求突破,而麒麟晶元的地位,至少對目前的小米來講還是有很長的一段差距的。最主要的是小米的定位跟華為定位不同,小米主打高性價比,而華為主打高端機,兩者高下立判,畢竟小米現有的成就,在華為來看還是不太夠的。因為,自主研發科技才是未來的主導,華為投入的時間和精力遠不是現在的小米能超越的。
Ⅵ 同樣為國產手機,為什麼華為是民族品牌,而在印度市場佔有率第一的小米卻不是民族驕傲
定位是國民手機,推崇極致的性價比。很明顯,民族品牌和民族驕傲這兩個詞的關鍵點盡在「民族」二字。而「民族」,又天然帶著一種政治和情感偏向。就好像古往今來的「民族英雄」一樣。但凡上升到民族的高度,必是有相對的另一民族,且必是維護或彰顯了本民族的利益或氣度。與之同理,想要成為民族品牌,這個品牌的波及范圍肯定不能只局限於國內,更重要的是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當然,這個國際要足夠的「高大上」,要足以讓人產生民族自豪感。
小米 「便宜」似乎也成了一種錯。隨後,它推出紅米手機,試圖把高端和低端分開,讓紅米繼續以性價比走量,而小米往高端轉型。但尷尬的是,直到現在,很多人還是稱紅米手機為小米,在他們看來,兩者並無區別,都是便宜的代名詞。華為則完全不同,它從一開始走的就是高端路線,針對的是高端商務人群,自然和便宜無甚關系,在定價和利潤上也有更大空間。相對而言,小米就顯得有些吃虧了。一個高端,一個便宜,誰更能成為民族驕傲,自是不言而喻。技術的重要性毋庸贅述,誰佔領了技術高維,誰必將擁有更多主動。21世紀人類最尖端的兩個科技——晶元和5G,華為都涉足了,在國民心中的地位自是一路彪升,直升至民族的高度。
Ⅶ 小米「失守」印度敗給三星,與華為之困也有關
大家都知道,如今國內手機市場格局逐漸成型,各大廠商撬不動份額後便將目光投向海外。
鄰國印度憑借全球人口第二的優勢,成功吸引眾大佬的目光,競爭尤為激烈。本來,小米經過3年努力已登上該國第一寶座,但最近形勢又發生了變化。
前兩天,權威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發布2020年第三季度印度市場手機銷量數據,三星以24%佔比奪回頭把交椅。
其實, 科技 君倒覺得這次「失守」並不意外,內憂外患糾纏就在一起,想拿第一確實難。
痛失第一寶座
國產手機品牌中,如果說國內市場由華為佔領半邊天的話,那印度市場就是小米的天下,畢竟從2018年起,已連續兩年成為該國最暢銷手機品牌。
然而,今年第三季度卻敗給三星,痛失第一寶座。
其實,小米不是不知道份額跌落,想過不少挽救辦法。比如,更改線下門店,將「小米」廣告語替換成"印度製造"字樣,還要求車間促銷員不要穿品牌制服,可惜效果甚微。
無奈印度之前掀起抵制中國製造等不理智行為,以TikTok為首眾多APP被禁,也波及到手機類電子產品。
同時,三星本身針對印度市場做出很多改變,拿Galaxy M01 core來說,就是打入中低端市場,即使性能方面並不優越,但在千元機里依舊非常能打。
與華為之困也有關?
華為在2016年就已進入印度市場,並立下不小的目標。如今,全球智能手機市場正在加快復甦,華為出貨量卻「逆勢」大跌。
二季度全球出貨量下跌5.1%。按照IDC說法,得益於該季度在中國市場取得近10%的出貨量增長,很大程度上抵消掉海外市場出貨量出現的大幅下滑。
三季度則不再有這樣的「好運氣」,不僅海外市場繼續下滑,國內也頗為罕見地出現超過15%的負增長,從而最終導致全球市場出貨量大跌22%。
出現如此窘境,不得不提到華為供應鏈短缺的問題。只要卡住脖子這只手不拿開,市場份額就一定還會下降,那麼空出來的蛋糕必然會有人來領走。
從目前來看,三星就是印度市場受益最大的廠商。
當然,這無關乎什麼民族大義,因為市場規律就是如此,誰也無法違背。
陷入產品怪圈
最近兩年,小米系列終於擺脫性價比束縛,得以進軍高端路線,這個功勞必然要歸屬於分裂出來的紅米。
K系列出現,成功將追求性價比的那部分人群轉移到紅米頭上,但大家注意,如今這個子品牌好像又重啟機海戰術了。
確實,該戰術是廠商在打不開局面時的最佳解決方案,畢竟新機總是能給消費者帶來新鮮感,讓人產生購買慾望,可同時也有個問題,那就是——產品怪圈。
上一個被機海戰術搞得不能自理的廠商還是魅族,現在是什麼模樣,應該不用 科技 君多說。
除開小米,單看紅米品牌在今年發布過多少款機型,光是K30系列就有6款,10X系列有3款,再加上紅米9/9A。
這些手機價格從幾百到幾千不等,大量機型導致用戶難以選擇,畢竟稍不注意下個月的產品就更香了。
此外,紅米機型對小米也有一的沖擊,為了讓路,屏幕高刷和更大功率的快充技術只能往後拖延。
對於小米,其實還有另一個問題。
目前其市值約為5000億,而同時上市的美團已達到1.7萬億。並且,兩者用戶的忠誠度更不在一個量級,以後差距可能會越來越大。
當年,雷軍用1999元打開性價比市場,一句「硬體綜合利潤率不超過5%」更獲得掌聲無數,但這樣的「初心」對資本市場可就不友好了,如果不賺錢,資本為什麼要投資你呢?
雖然如今小米在全球市場銷量重回第三,不過失守印度市場的現實也在告訴雷軍,危機或許就在下一刻。
Ⅷ 華為在印度和美國為什麼不如小米和中興
國內另一家企業中興去年在國內市場表現並不出色,作為前國產四大之一,如今已經遠遠跌出國產前四,而國產品牌也發生了重大改變形成了華為、小米、vivo和OPPO新國產四大。不過在美國市場,中興卻異軍突起,曾穩居美國市場份額第四名,華為在這個市場也鮮有蹤影。
2014年華為在海外市場的銷量估計有3000萬部左右,其海外銷量自然遠居中興和小米之上,在歐洲市場華為今年二季度位居第五名,是國產手機品牌在歐洲做的最好的,華為電信設備更是全球第一名。但是為什麼華為在印度和美國市場卻不如小米和中興呢?
華為或許是被去年四季度以來獲得的在高端市場的成功沖昏了頭腦!去年下半年華為決心裁減了低端手機,強化推中高端手機,以獲取利潤。事實也說明了華為確實成功了,其高端手機佔比不斷提升,今年上半年在手機銷量僅僅增加39%的情況下營收卻同比猛增80%以上也說明了華為在高端市場的成功。但是,印度和美國市場比較特殊,推高端手機不容易!
印度市場無疑是以低端手機為主的國家,其消費水平比中國更低。三星、小米等在印度市場搶奪市場份額,是因為他們願意放低身段,在印度市場推低端的手機。華為手機雖然進步快,但是與三星還是無法比的,在三星都放低身段推低價手機進軍印度市場的時候,華為卻傲慢的在印度市場推超過1000元甚至高達2649元的手機,如此難怪華為在印度市場潰敗了!
美國市場,已經形成了蘋果和三星穩居高端市場的格局,蘋果是毫無疑問的老大,三星則憑借自己的手機產業鏈上的優勢,不斷推出硬體出色的手機以此與蘋果硬拼,終於也成為美國市場份額第二的手機企業,並且也是唯一能在全球高端市場與蘋果比拼的手機企業。中興能在美國市場取得成功與它願意推中低價位的手機有關,美國運營商這幾年日子不好過,縮減補貼,用戶被迫購買低價的沒補貼的手機,這為中興提供了機會。
華為在美國市場也想主推高端手機,其中MATE系列早已經進入美國市場,但是華為的這系列手機在美國市場與蘋果和三星競爭並不容易,華為在美國手機銷量少也明確告訴它要與蘋果和三星在高端市場競爭並不容易。另一個方面是,華為一直都想將採用自己的海思晶元的手機推進美國市場,不過由於美國對知識產權管理的嚴格,雖然已經有海思晶元被美國認證,但是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種種原因就造成了華為在美國市場不如中興、印度市場不如小米的結局!
Ⅸ 為什麼小米超過華為為什麼
小米和華為屬於不同類型的企業,擁有不同的基因和價值觀,其核心價值和競爭力體現在不同的領域。
1. 技術和研發能力,小米拍馬不及
在全球5G標准必要專利中,華為佔比達到了20%,是所有公司中最高的。2020年華為的研發費用就達到了150億美元,在全球位列第五。在華為全球19.4萬名員工中,研發人員就佔到了10.5萬人,占總人數的49%。小米全球員工約2萬人,研發人員近1萬人。
華為的研發涵蓋了5G、鴻蒙、華為雲、汽車自動駕駛等數字化和智能化領域,這些領域的研發與手機硬體和應用開發不在相同層次。
2. 華為和小米的社會影響力存在層次上的差異
5G作為一種新型網路技術,不僅能提供強大的網路移動性和容量,5G與人工智慧和雲計算等其他技術還將決定一個國家的經濟競爭力和軍事實力。華為5G技術為未來的基礎通信提供了安全、有力的保障。
華為基於晶元、鴻蒙和華為雲計算構建的體系和生態,不僅是擺脫美國流氓式制裁的應對,還將是未來基於計算的智能化生態的基礎。
3. 華為和小米的定位存在明顯差異
對小米而言,手機出貨量是首要的目標,更優化的組裝,更高的性價比,都是為了更好的銷量。筆者認為,小米談不上研發型的公司,也談不上是互聯網企業,更多是手機銷售企業。
華為的定位,更多的是基於自有的核心技術,構建智能化生態、智能化社會。手機僅是一種終端。對華為,如何解決晶元問題,如何實現鴻蒙、華為雲計算的互聯和融合,也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但一朝實現,將浴火重生。無論華為是否面臨困境,中國的崛起都需要更多像華為這樣的企業,也只有擁有自主產權的核心技術的企業才能長久、持續發展。
Ⅹ 小米奪得第一,國產占據七成,為什麼只有華為在印度水土不服
小米手機在印度扣了48億了。自己慢慢想是怎麼回事了。
黑小米一個建議,談小米時不要碰瓷華為,小米都世界數一數二了,再談小米應該同三星和蘋果比較。
因為華為在印度沒海軍!
因為在印度賺不到錢,風險大,印度人典型的關門打狗,看看小米的遭遇就知道了,白乾幾年還要賠錢,當年李嘉誠就是覺察到風險直接離開了。
因為在國外沒谷歌
中國的幾大品牌,華為,小米,OPPO,vivo都是有實力的。不要用小米對碰華為,我們的目標是超過三星和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