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手機信息 » 為什麼小米發力線下

為什麼小米發力線下

發布時間: 2023-03-28 08:53:50

Ⅰ 關於小米及其生態鏈的線下渠道銷售你知道多少

小米是一家性價比超好的電子產品公司,還有旗下的生態鏈產品也是不錯的品控,那麼大家對小米及其線下銷售的平台,大家都有多少了嘩正解呢?

小便自己蘆橡整理出來幾個線下渠道的方式,還有更多小便不知道的,還需要更多的夥伴留言告知和分享哈

首先呢,是小米之家,這是一個實打實的小米之家,基本銷售小米全部商品,客戶亂嘩悔體驗非常好,只是分布網點有些少,造成部分客流流失。下圖是小米之家門店圖標

然後是小米之前火極一時的"小米直供"平台,這個平台是小米公司針對線下的早期平台,本著線下點對點的直供服務,並且分枝為線下體驗店和線下授權店和小米小店。下圖為小米直供平台APP圖標

還有小米旗下的小米有品合夥人,這個平台線上線下都有,主要是針對好產品的推廣,主要以微信入口為主。下圖是小米有品合夥人圖標

還有現在的小米有品升級版的有品推手,他主要是宣傳和分享線下和線上的產品,具有嚴格的品控,目前還在小范圍內測階段,下圖是有品推手的圖標

還有就是小米旗下的雲米品牌,現在好多繁華地段也可以看到雲米的店鋪了。下圖是雲米的圖標

以上是我自己整理出來的小米及其生態鏈線下所銷售的渠道,有不周全的還請留言告知哦~

如果有什麼想探討的還有個平台如何加入的問題都可以隨時歡迎哈,這是一個相互進步的時代

Ⅱ 回顧小米發展歷程,16-18年幾乎被淘汰出局的小米,經歷了什麼

2010年4月,中關村銀谷大廈。

雷軍和其他幾位聯合創始人一起喝了一碗小米粥,名為小米的手機公司就此誕生。

同年8月MIUI內測版發布。11年10月,小米正式發布自家首款3G智能手機小米M1,雷軍和他的小米的傳奇旅程就此開始。

小米第一代智能手機開創了定製系統的先河,其自家的MIUI系統在安卓的基礎上融入了更多符合中國人使用習慣的內容,其易用性廣受好評,也幫助了小米手機在市場上取得不俗表現。小米1到次年下半年累計銷量已經突破了300萬台。

2012年8月,小米手機1s、小米手機2發布,同樣一開售便被瘋狂的消費者一掃而光。

到了2013年,全球MIUI用戶已經超過1000萬。

14年,小米全年累計銷量暴增至6000萬台,堪稱業界奇跡。

15年,小米銷量增速開始放緩,但小米手機4的累計銷量依然破千萬大關。至此,小米已獨佔全國15%的智能手機市場,成為國內第一大智能手機品牌。

小結:此階段的小米能取得如此成就,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1. 當時的智能手機市場魚龍混雜,山寨品牌層出不窮雖價格較低但質量堪 憂。小米憑借低廉的價格,較好的品質成功攪局,其低價策略符合當時大部分國人的消費水平,從而滿足了其智能手機需求。

2. MIUI系統開創了定製系統的先河。比起其他品牌的原生安卓系統,小米的系統諸如取消應用抽屜等設計更符合國人使用習慣。

3. 主攻線上市場。當時網路購物正處風口,互聯網的高便捷性使得小米品牌得以迅速傳播。同時小米極具前瞻性的線上策略為其節省了大筆渠道成本,這也成為了小米手機售價如此之低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經歷了長達數年的快速增長與擴張之後,2015年,小米出貨量增速終於出現了下滑。

從內部看:

1. 低價策略雖在前期幫助小米贏得大量市場,但其短板也顯然易見:首先,微薄的利潤使得小米資金鏈一直處於緊張狀態;其次,利潤空間過小意味著降價空間幾乎為零,這使得小米承擔庫存積壓風險的能力幾乎為零,迫使小米手機生產出貨一直放不開手腳,反應在市場上便是小米手機似乎永遠要搶、似乎永遠處於缺貨狀態。

雷軍開始被外界冠以「耍猴」的名號;再者,低價策略讓小米越來越成為了低端、屌絲機的代名詞,小米品牌形象每況愈下。

2. 主攻線上市場的策略在前期非常奏效,但隨著網購的逐漸成熟和其他品牌網路渠道的跟進鋪設,小米的線上優勢正在逐步消失;同時,智能手機的使用群體正在逐漸由年輕人擴大到包括中老年人的全年齡段,線下市場重回大眾視線——線下市場正是小米的一大短板,更糟糕的是,線上市場反倒由於假貨等原因被部分消費者尤其是中老年群體抵制。

從外部看:

1. 國內正處於智能手機的增量市場,酷派、金立、波導、樂視等新勢力不斷加入,其中不乏性價比極高者,消費者有了除小米之外的新選擇。

2. 手機市場在不斷擴張下開始進行細分。OPPO、vivo主打年輕 時尚 ,華為主打商務,三星、蘋果、htc則牢牢把控高端市場,小米並沒有及時做出品牌定位(或者說其「發燒」定位的受眾群體實在太小),僅靠性價比已經無法贏得消費者青睞。

這些原因共同導致了小米出貨量增速的下滑。然而,當時的小米不知道的是,增速下滑只是一個開始,在之後的幾年裡,他們即將面臨如同高空速降一般的衰落,一場不見硝煙的戰斗,已經悄然打響。

小結:

可以說低價策略對小米產生的影響很早便顯露了出來。過分執著於性價比使得小米固步自封,僅僅看住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而對於消費者對智能手機需求的細分化和消費升級,小米則未能做出及時的反應。線下市場的重新崛起也是一個重要原因。華為、OPPO等品牌線下布局可謂無孔不入,甚至全國每一座城市甚至每一個鎮集,這些本應該最認同小米低價策略的低端群體反而被其他品牌收入囊中。這成了小米的軟肋,這些品牌線下市場的深入如同一把鋼刀正中小米心腹。

2016年2月24日,國家會議中心。

依然是雷軍、依然是掌聲一片,小米5的價格塵埃落定——1999元 。依然是1999,小米迎來了自己的第五代機型:小米5。

實際上,隨著通貨膨脹和當年快閃記憶體成本的「突飛猛漲」這個價格留給小米的利潤空間已經不言而喻,但小米依然堅持著自己高性價比的理念,堅持為消費者做性價比最高的手機。

然而市場是殘酷的,消費者對於小米5的反應顯然沒有米粉們在雷軍面前大聲喊出小米5 1999元的定價時強烈——小米5全系列最終銷量定格在920萬台。

實際上對於任何一家手機廠商而言,這都是一個極其出色的手機銷售成績。但是不同的是,小米旗艦機本身定價偏低,銷量本該更高才是。

更何況,同樣是1999元,上一代小米4系列銷量達到了1400萬台。隨著自家旗艦的失利,小米全年出貨量由2015年的6490萬台降至當年的4150萬台,市佔率更是由去年的15%應聲暴跌至8.9%,市佔率跌出前五,即將成為「others」的一員。

2016年對於小米而言無疑是難熬且失敗的一年。2017年小米似乎做出了一些改變。

2016年10月,堪稱小米里程碑的經典之作小米Mix發布。

2017年1月27日,除夕夜,萬家燈火中,團圓飯桌前,小米Mix赫然登上春晚,出現在千萬家大熒幕之上。隨著新年鍾聲的敲響,小米Mix,借著4457萬元的天價廣告位,伴著新年鍾聲的裊裊迴音,飛入尋常百姓家。

然而這場價值四千多萬元的豪賭,卻落得滿地狼藉。

小米Mix最終成為了叫好不叫座的教科書式產品。實際上,Mix本身是小米炫技產品,主要目的是提升品牌形象,銷量不好並不是其主要問題。

作為國內用戶能夠真正買到的第一款全面屏概念手機,Mix卻只開了一個好頭,最終落得一個狗尾續貂的下場。小米Mix一經發布便廣受業內人士好評,但宣傳和教育上的不足使得大眾並不能接受Mix這樣的「異端」。

春晚廣告看似高端但實際上只是一群 科技 宅的自娛自樂,春晚的受眾最終是大眾群體,米粉或許能看出Mix的出眾之處但普通大眾第一次看到她時可能會以為那是一台顯示器或者平板電腦。

因此這個天價廣告並沒有對圈外造成什麼實質性影響。實際上,小米Mix在春晚上的宣傳短片僅有短短的30秒,導致這次廣告宣傳雖面積廣泛但教育性並不高,大眾對於「全面屏」「陶瓷機身」等概念依然是一頭霧水。另外,小米Mix因產能等原因一直處於缺貨狀態,這使得其與自身高達三、四千元的身價極其不符。

最終,小米Mix成為國內智能手機走向全面屏時代的開山鼻祖,但自身也只能成為米粉心中的一段難忘記憶了。

同年4月,萬眾矚目之下,無數米粉心中之最——小米6正式發布。

依然是雷軍,依然是掌聲雷動,但1999的起售價,已然不再。

也許是認為小米6足夠優秀,也許是成本壓力過於巨大,小米6起售價最終確定為2499 。

無論人們如何評價,小米6都是一款絕對優秀的產品,或者說是小米史上最優秀的產品也不為過。她是無數米粉心中的一代經典,是一代神機,是一件藝術品,她被界內人士津津樂道,她的影響持續至今,她催生的大批「米6釘子戶」直至今天,數量仍然巨大。

然而諷刺的是,與這樣一部小米史上最優秀的產品相伴的,卻是小米史上最慘淡的旗艦機銷量。

從專業角度來講,米6絕對是成功的,但從商業角度來看,米6徹頭徹尾的失敗了。

小米6最終銷量僅550萬台,成為當時小米史上旗艦機銷量最少的機型。

Mix與米6兩款優秀作品的隕落成為了壓垮小米的最後一根稻草。從此,小米幾乎進入了全員一級戰備狀態。

小米,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

小結:

小米多年積累的問題在16、17年全面爆發。

首先,小米對於線下市場的忽視之嚴重超出想像。線下市場捉襟見肘使得小米在商超、手機城等地點幾乎銷聲匿跡。手機賣場里,隨處可見OPPO、vivo的推銷員賣力講解,而小米專櫃或是沒有,或是藏於最偏僻的角落。

而三四級市場甚至是村鎮市集市場則被OV兩家完全壟斷,小米沒有任何機會。在當時,大城市智能手機已經進入存量市場階段,國內智能手機的增長幾乎全部來源於三四級市場。

這些地方恰好互聯網發展較為落後,大部分人仍沒有網購習慣甚至不會網購,小米長期耕耘的線上市場對比其他品牌雖仍有較大優勢,但在小型城市或城鎮村集卻無的放矢,只能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而OV兩家耗費巨大成本苦苦經營的線下渠道終於有了回報,在17年迎來爆發。

其次,長期堅持的性價比理念已經成為小米進一步發展的不可承受之重。小米長期走低價戰略,已經在消費者心中留下了幾乎無法挽回的「低端、屌絲」印象。

在手機市場四處開花的16、17年,消費者對於智能手機的需求已經隨著消費升級從生存發展需要升級為尊重和歸屬感的需要,各個智能手機廠商也紛紛花費高額成本打造自身品牌形象和企業文化。而小米此時顯然已經落隊很遠了。

2010年創立,一次次創造行業神話,一次次突破極限的小米,終於遇到大麻煩了。

回顧一下2016-18年的手機市場,國產手機全面雄起,索尼、htc銷聲匿跡,三星在經歷16年爆炸門事件後也節節敗退。而國際手機廠商吐出的這一大塊肥肉,卻幾乎半點沒有落在小米嘴裡。

無論是華為長年的技術積累,還是OPPO、vivo不懈的線下耕耘,在2017年前後都贏來了巨大回報。反觀小米,似乎成了一個要啥沒啥的窮小子,值得悶聲吃癟。

2018年5月31日,小米8正式發布。沒有期待,沒有驚喜,亦沒有失望。這就是一款…手機,或者具體點,是一款小米史上最平淡無奇的一款手機。

現在來看,這也許是小米的一種妥協,實際上也是對於危機的應急式的處理。小米6叫好不叫座的傷痛或許太深,本就深陷危機漩渦的小米無法再次承受。

小米沒有資格再去折騰了。

穩妥成了小米唯一的路:造出一部適合所有人用的手機,以銷量為核心,以利潤為綱領。

然而,沒有驚喜、亦沒有失望的小米8,卻帶來了令人驚訝的銷量。

或許是想讓小米6身上的諷刺更深一點。這款所有米粉皆不看好的手機,卻豪取1000萬台的銷量,成為了小米的救命稻草。

小米8在銷量上的成功也幫助小米在當年重返全國前五,小米全年總出貨量更是破億台。

然而,小米8的成功,是否意味著小米危機的化解呢?

顯然,表象的成功並不能掩飾深層的危機。小米的危機非但沒有化解,反而愈演愈烈。

首先,小米全年銷量雖然破億,但銷量大頭全部在價格低廉的紅米頭上,這些手機只是走量,利潤微薄

再者,小米8的成功只是因為產品特點本身所帶來的,它從機身正面到背面全部模仿iPhone X設計,幾乎沒有小米自己的特色,成為了像《小時代》那樣的叫座不叫好的爆款。

這樣的作品,賺快錢跑路或許還可以拿來一用,但對於小米這樣體量的公司,如此做法,堪比殺雞取卵,長此以往,必將自絕後路。

市場是殘酷的,小米8的副作用很快顯現:小米品牌形象和口碑加速崩塌。

市場上,更有經濟能力的消費者越來越多地選擇放棄小米,中年人選擇華為商務旗艦來展現自身身份氣質,而年輕人選擇OPPO、vivo展現自己的年輕活力,選擇小米的,似乎真成為了沒有追求的「窮屌絲」。

「友商」也迅速抓住機會,開始落井下石:榮耀開始頻繁在社交平台和小米「親密互動」,甚至榮耀CEO趙明也時不時侃上兩句,視頻網站上出現的榮耀旗艦與小米8的橫向評測越來越多。

榮耀這樣做的目的很簡單:拖住小米,使小米成為和榮耀同等檔次的品牌,從而讓華為獨享國內高端市場。事實證明,在很大程度上,榮耀已經做得非常成功。

當年的小米幾乎成為眾矢之的:抄襲、缺貨、耍猴、飢餓營銷等質疑聲不絕於耳。

OPPO、vivo已經開始高端品牌的建設,而榮耀的老大哥華為更是一家獨大,獨霸整個國產手機高端市場。更加危險的是,OPPO、vivo也相繼推出主要面向線上市場的z、iqoo、realme等高性價比產品針對小米。

小米麵臨著不僅新的市場無法開拓,固有市場還要被分一塊肉的危險。

小米8的成功,看似成了小米公司最後的迴光返照。

小結:

小米在這三年內持續走下坡路的核心原因是未能及時捕捉市場變化,沒有針對市場變化做出戰略調整。小米6在銷量上的失敗讓小米公司被迫推出小米8。而小米8在設計上的失敗使小米陷入了兩難境地,甚至是更黑不見底的深淵。

2019年1月18日。紅米獨立。

無需多言,無需修飾,這四個字對於小米,各個雷霆萬鈞。

2月20日,小米9發布,圓潤機身,超薄機體,超輕手感,一眼望去,似乎怎麼也不像是小米家的產品。

我來評價的話,小米9是一款失敗但偉大的產品。

失敗是因為其慘淡的銷量:僅僅247萬台的可憐銷量打破了小米6的最低紀錄,也讓她的生命周期提前結束——小米9僅在發布9個月後就宣布下架。

但她的偉大,在於大膽的嘗試。小米9是一款完全不同於小米以往思路的手機,小米9在早期便投入大量宣傳,更是斥資請王源作為品牌代言人。

其輕薄的設計也屬於小米手機中的異類。這表明小米終於開始向市場妥協,開始研究市場需求,以此調整自身戰略。

但小米顯然還是被危機嚇昏了頭,病急亂投醫,小米9完全是向市場妥協的產物,是模仿OPPO R系列成功產品的結果,其自身幾乎找不到小米的一點影子,甚至機身顏色也偏女性化。

小米忽視了自身品牌受眾的需求,沒有做好市場需求和自身品牌特色的融合,而盲目地迎合市場推出了小米9,非但大眾不接受,就連米粉也是對其敬而遠之,其銷量自然以慘淡告終。

但至少小米9的出現意味著小米已經意識到了企業自身的危機所在,已在謀求改變。事實上,小米的改變,也確實自此開始。

「由於紅米主要定位中低端入門機型,一定程度上使得小米的品牌形象被低端籠罩,對於小米發力中高端造成了拖累,不如就將紅米單獨運營。」 小米集團CFO周受資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

紅米的獨立,標志著小米的高端之路正式拉開帷幕。

2019年5月28日,紅米K20發布,依然是掌聲雷動,依然是1999,只是台上喊出價格的人,從雷軍換成了盧偉冰。

1999起售價的回歸告訴大家,從前的那個小米回來了,那個經歷了米6、8、9三代痛苦轉型的小米終於回來了。

從此,中低端市場的大旗,正式由雷軍交接給了盧偉冰。此後的一段時間內,盧偉冰不斷活躍於各大互聯網平台,到處鼓吹紅米手機並有針對性地碰瓷榮耀。

視頻網站上,榮耀手機的橫測對象逐漸由小米換成了紅米,在經歷了note7、k20、k20pro等幾代機型的更迭後,紅米徹底坐實了中低端市場。

而雷軍,他要去干真正的大事了。

小結:

紅米獨立是小米極其關鍵的一步棋。在當時,每況愈下的小米內外兼優。

從內部看,產品線混亂,產品定位不清晰都是促成和加重小米危機的原因。過於堅持性價比使得低價高配機型影響自家高端機銷量的情況時有發生。

而推出的產品除了性價比別無特色,推向市場沒有受眾也是當時的小米亟待解決的難題。從外部看,其他品牌正在設法蠶食小米的大本營——線上市場,而自身品牌形象的崩壞也使小米處於極度被動的地位。

說到底,小米並沒有找到自身特色與市場需求相融合的較為合適的切入點,處於既無法完全以性價比為核心,也無法完全向市場妥協的兩難境地之中。

2020年2月,小米沖擊高端的首款產品——小米10、10pro亮相,定價3999、4999起。

這是真正的旗艦。

旗艦的配置,旗艦拍照,旗艦的系統,旗艦的體驗同樣還有…旗艦的售價。不管外界看法如何,小米10用其驚艷的表現堵住了所有質疑者的嘴巴。

截至2020年11月,小米10銷量已經破800萬。3999的高售價絲毫沒有阻止消費者的熱情。

同年8月,小米繼續乘勝追擊,推出小米10至尊紀念版,同時將售價提高到6000元檔次。

2020年12月,小米11發布,21年3月,小米11Pro、Ultra發布,小米手機售價上探到7000元級別。

但需要說明的是,小米高端旗艦並非不「性價比」,與同級別競品相比,小米產品配置往往更高,用料往往更足,可謂是重新定義了性價比一詞。

與此同時,紅米在中低端市場坐實後,也向中高端市場發起沖擊,價格不斷上探至3000元檔次。現在,小米、紅米產品定位已經不再是純粹的價格區別:兩者價格定位時有重疊。在後來的發展中,紅米也不僅僅是中低端,而是與小米形成了部分並列且各自明確的消費市場。

小結:

此時的小米,已然在高端市場牢牢占據了屬於自己的一塊地。2020年,在受疫情影響,全國手機市場均不景氣,各大手機廠商出貨量均下滑的情況下,小米出貨量卻逆勢增長2400萬台,總出貨量達到了1.46億台。在經歷了一系列戰略調整和實踐後,小米終於得到了一口喘息的機會。然而,商場如戰場,小米麵臨的戰爭,還遠未結束。

小米成立初期藉助快速建立、成本低廉的線上渠道取得性價比優勢並迅速打開市場。小米的性價比理念幫助其收獲了大批粉絲,並在前期幫助小米銷售了大量產品。

但在企業經營過程中,國內手機市場急劇變化,行業洗牌加速,淘汰出局者逐漸增加,小米未能及時捕捉到市場的變化,也未能及時調整經營戰略。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小米的性價比優勢最終成為累贅,不但影響了小米的品牌形象和口碑,也阻礙了小米整體的轉型。

而在手機增量市場下沉的過程中,小米也未能及時調整線下布局,使其錯失了最寶貴的三四級手機增量市場。

但小米最終是通過哪些手段做到轉危為安,成功化解危機、走出困境的呢?

首先是品牌定位的問題,小米初期所謂「為發燒而生」的口號受眾太小,無法在普通消費者人群中引起共鳴。從15年開始,小米的新slogan「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到 科技 的樂趣」明顯更加親民,而且受眾面積更廣,最近小米logo的更改更是朝著年輕化更進一步。

其次,小米終於對其混亂的產品線做出了一些調整:首先,明確並細分了各個產品線:如數字系列、Mix系列。紅米Note系列、K系列等,一改以往產品線混亂的局面。

其次,分離紅米為子品牌,主攻線上市場和中低端市場,精簡小米產品線,專攻高端市場。

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原因是小米加速下沉,補齊線下短板。2017年小米開始在線下擴張小米之家旗艦店。接下來兩年內小米之家數量劇增,目前為止小米之家已經覆蓋全國270個縣市。

再者,小米在品牌形象塑造和品牌文化的營造上可謂費勁了功夫。

雷軍的「老實人」人設經過長年積累已經深入人心,目前雷軍本人就是小米最好的品牌文化和理念的宣傳平台。而之前小米深受其擾的性價比屌絲機問題現在則被灌輸新國貨、新理念、理性消費等理念。

這些措施為小米培養了大量的米粉,小米的粉絲營銷有多恐怖不必多談。

最終小米與他的米粉們一同實現了消費升級,避免了被淘汰的命運。

小結:

直觀來看,小米似乎僅通過小米10一款產品就成功實現了逆轉,這看似不可思議,實際則並不令人驚訝。小米在小米10推出之前做了大量的鋪墊工作。

小米通過紅米獨立和雷軍的一句「生死看淡,不服就干」引起輿論關注,並借勢傳輸自己的價值理念。

接著,小米於19年9月推出概念產品小米Mix α,這款小米炫技之作從未上市,卻為小米賺足了眼球,其19999的售價更是明確傳達了小米沖擊高端的信息。

在紅米K系列也取得了市場認可,穩固住中端市場後,小米10千呼萬喚始出來,並且一鳴驚人。

實際上,現在的小米雖說已在高端市場站穩了腳跟,但面臨的問題卻一點不比幾年前少。

除此之外,小米目前的高端只局限於終端產品的高端、硬體上的高端,而在手機系統、生態鏈建設、售後服務和配套設施等方面依然不像是一個高端品牌。

小米現在必須全民秉承高端思維、大店思想,像類似於之前出現的一系列公關事件對於高端品牌的建設絕對是致命的。

雖說問題不少,但就產品而言小米目前還是足夠優秀,最起碼對於米粉而言,小米的性價比無需操心,買買買就完事了。

Ⅲ 小米為什麼要開設小米之家

剛開始是作為小米智能家居的體驗館,現在小米發力線下市場,小米之家已經成了小米百貨公司,就像汽車行業的4S店一樣。

Ⅳ 小米電器為什麼賣的好

小米電讀為什麼好吧,因為小米的設置軟體好,所以好。

Ⅳ 小米發力線下零售渠道能否挽回銷量下滑頹勢

小米發力線下零售渠道對於挽回銷量下滑頹勢具有比較大的幫助。小米目前的線下銷售渠道確實非常少,跟華為、vivo對比差距太大。線上銷售渠道不能完全滿足人們購買手機的需求,有一大部分人,還是喜歡去線下實體店購買,比如我們爸爸媽媽那一代人,他們還接受不了網購。還有一部分年輕人也希望到實體店鋪購買,可以先試用。所以,哪怕小米手機在線上銷售多麼火爆,口碑多麼好,但是線下人們找不到小米實體店鋪也沒辦法購買,這里就會流失掉很多訂單。

按照往年情況來看,小米都會公布當年的銷售數量,但是2016年小米的銷量數字卻遲遲不公布,此前雷軍也坦承2016年小米出貨量並不樂觀,沒有達到2015年的出貨量,因此,可以估測,2016年小米的銷量是不樂觀、下滑的。

相對於隨處可見的華為、vivo線下渠道來說,小米真的是少的可憐,雖然最開始依靠線上銷售模式也占據了比較大的市場份額,但是,隨著華為、vivo線下門店的增多,很大一部分市場份額都被搶佔了,小米銷售的下滑也就不足為奇。

增加線下銷售渠道是一個環節,另外,技術也不能忽略。只有技術,是別人學不來的,才是可以跟其他品牌手機拉開差距的。 之前小米的崛起,也是因為小米飢餓營銷這一商業模式,而不是因為小米手機的技術多麼好。但是,沒有技術作為核心的話,很難持久,飢餓營銷大家都會,是可以學的,你搞飢餓營銷,蘋果可以,華為一樣可以,魅族也可以學,小米根本就沒有優勢可言。

當小米在技術上有所提高,同時線上線下模式結合,小米手機的銷售量也就不難上去了~

Ⅵ 3年賣給印度人超2000萬台手機,幾乎人手一台,小米怎麼做到的

小米手機在印度的銷量突破2500萬了,這僅僅只用了3年的時間。
也就是說,從2014年7月進入印度以來,小米平均每天都要賣出大約22000部手機。為什麼小米能夠在印度獲得快速發展?下面我們來復盤一下小米在印度的這三年的經歷。
15年3月,小米宣布將在印度開設100家體驗店,同時也表示,將追加在印度的投資,建立工廠。
15年8月,小米發布了第一款在印度本土製造的手機——紅米 2。售價 6999 印度盧比,摺合人民幣 700 元不到。這可是在國內揮淚也買不到的價格!

這些直接推動著小米2016年在印度實現了10億美元的銷售收入,銷量達到650萬部。
因為2016下半年的成績,進入了2017年的小米,顯得更加有底氣了
5月份印度首家小米之家開業, 12小時收割533萬元。線下銷售額也在8月份的時候達到了總營收的20%。
簡單的說完了小米在印度這3年的發展歷程,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啟發呢?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本地化。
第一是,迎合本地政策,小米在印度大力建廠,迎合了印度政府提出的「印度製造」政策。這到了什麼程度呢?在今年3月份,印度總理莫迪親自給小米工廠點贊。
第二是,銷售本地化。印度是一個網路有待發展的國家。主要依靠電商渠道必然難以實現很大的發展。而且智能手機又是印度人上網的主要設備,所以這就決定了要發力線下渠道。
第三是,營銷與服務的本地化。比如在當地報紙上投放廣告,宣傳中突出印度製造,建設有本地特色的服務中心,一度讓印度人認為小米是印度的品牌了。

Ⅶ 小米強勁增長的三板斧:雙品牌策略、渠道、技術齊發力

作為港股的 科技 大藍籌股,小米的業績已經進入全面增長的快車道,無論是市場規模還是利潤水平,都創下了 歷史 新高。



8月25日,小米集團公布了2021年Q2業績。總收入達人民幣878億元,同比增長64.0%;經調整凈利潤達人民幣63億元,同比增長87.4%,均創單季 歷史 新高。「手機 X AIoT」核心戰略成效顯著,支撐各業務持續增長,業績表現超出市場一致預期。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智能手機業務全球出貨量首次晉升全球第二。小米可圈可點的業績,主要得益於小米智能手機業務的強勁增長,並進一步帶動了lot、互聯網業務的高速增長。此外,小米在手機高端市場的突破,以及疫情後互聯網廣告市場復甦,進一步改善了小米的毛利率和利潤水平。而從結果看,小米上市以後推動的一系列戰略和業務、產品革新,以技術驅動創新的策略效果正日益凸顯,為這次業績爆發奠定了基礎。

2014年11月,在烏鎮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雷軍曾立下目標,「五到十年,我們要做到全球第一」,如今五年過去,小米智能手機的出貨量已經全球第二,距離目標僅一步之遙。而在8月10日舉行的雷軍年度演講會上表示,小米立下了未來三年拿下全球第一的目標。


1

業績大超預期,營收、凈利均創 歷史 新高!


小米長期在技術、人才和渠道的累積已經逐漸轉化為成長的動能,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智能手機業務全球出貨量首次晉升全球第二。

2021年Q2,小米智能手機收入人民幣591億元,同比增長86.8%;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5290萬台,同比增長86.8%,收入及出貨量均創 歷史 新高。據Canalys統計,2021年Q2,小米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排名全球第二,市場佔有率達16.7%。 而在中國大陸市場中,小米智能手機出貨量在主要廠商中同比增速最快,同比增長35.1%。


小米的新零售渠道發力,對短期加速中國市場份額提升功不可沒。

這兩年小米加大了對市場空間更大的線下渠道變革和擴展,截至2021年6月30日,小米之家在中國大陸線下門店數突破7600家,較4月末新增超過2100家。據悉,小米的新零售戰略還將進一步提速,提出了在鄉鎮市場開設1萬家授權店的目標,每個月新增1000家小米之家,覆蓋更多的縣級及鄉鎮市場。

盡管去年上半年受到疫情影響,但在去年下半年華為逐漸讓出市場份額後,小米抓住了市場空檔,在智能手機市場增速十分強勁,出貨量和市佔率不斷提升。

而這背後,小米上市後啟動的雙品牌策略,效果正日益凸顯,無論是Redmi還是小米高端機型,這兩年產品力和競爭力都顯著提升。

其中小米品牌主打的高端市場,2021年上半年,小米定價3000元人民幣或以上及300歐元及以上的高端智能手機出貨量超1200萬台,已經超過2020全年總量。而Redmi品牌負責堅持「極致性價比」,截至4月30日,Redmi Note系列累計出貨量超過2億台。

小米真正打高端,其實時間不長,僅是從去年的小米10系列開始。不過基於長久時間的厚積薄發,小米剛打高端市場,就取得了優秀的市場成績。

根據財報,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全球市場業務持續突破,境外市場收入創 歷史 新高,達到人民幣436億元,同比增長81.6%,占總收入49.7%。根據Canalys統計,按智能手機出貨量計,二季度小米在全球65個國家和地區市佔率排名前五,在22個國家和地區的智能手機市場排名第一。




分區域來看,小米歐洲市場迎來最好表現,排名登頂。 根據Canalys統計,2021年Q2,小米在歐洲地區智能手機市佔率第一,達到28.5%。此外,在西歐地區,小米市佔率進一步上升至22.2%,市場份額穩居前三。在西班牙,小米市場份額連續6個季度第一,市佔率41.2%;在義大利和法國首次達到第一,市佔率分別達到35.0%和29.7%。

小米在東南亞地區表現強勁。Canalys數據顯示,在印尼,小米智能手機出貨量市佔率達到28.2%,排名第一。在新興市場,小米保持迅猛漲勢。據Canalys數據,2021年Q2,小米智能手機出貨量在拉美地區排名穩居前三,同比增長324.4%。


2

雷軍立下「未來三年拿下全球第一」目標的底氣


在8月10日舉行的雷軍年度演講會上,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曾立下小米未來三年目標是拿下全球第一。在業績說明會上,對於如何實現三年第一的目標,總裁王翔表示,小米將從幾個產品維度來實現,手機方面,根據二季度數據,小米已經在全球市場佔有16.7%的市場份額,達到全球第二,但在很多國家和地區,小米依然看到非常大的增長空間。

除了在歐洲,還包括在拉丁美洲、亞太地區、非洲以及中國本土市場都還有非常大的增長空間;目前小米在歐洲的佔有率接近30%,在亞太、拉美市場有很快的增長,從增長率也可以看到小米未來的空間和潛力。

小米智能手機業務的迅猛增長,也推動了公司智能生態平台的完善,並帶動AIoT業務、互聯網業務的規模和業績一起拉升。

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收入人民幣207億元,同比增長35.9%。 海外智能產品品牌力持續釋放,Q2小米境外IoT及生活消費產品收入同比增長93.8%。智能電視業務繼續保持行業領先地位,據奧維雲網統計,小米電視在中國大陸出貨量連續十個季度穩居第一,繼續穩居全球前五。



今年小米之所以取得如此成績,雷軍認為是小米死磕硬核技術,以技術為本的結果。 小米「三大鐵律」之一就是技術為本。 小米上市之後,長期堅持的技術創新逐漸進入了收獲期,在高端智能手機和AIoT智能生態產品上體現明顯。

例如,2021年8月推出的Xiaomi MIX 4,是小米第一款搭載內嵌屏下攝像頭全面屏的高端手機,支持UWB一指連技術,以多項創新技術引領行業趨勢。此外,小米還發布首款高端人工智慧音箱Xiaomi Sound和仿生四足機器人CyberDog。

目前,小米在影像技術、有線/無線快速充電技術、AI、IoT平台等關鍵技術領域上,已經建立了在全球業界的領先優勢,諸多新技術的突破又應用在小米產品上,進一步提升了小米智能手機、AIoT等產品對用戶的吸引力。

數據顯示,2020年,小米研發投入近百億元,今年一季度投入30億元,2021年Q2研發投入人民幣31億元,同比增長56.5%。預計今年將超過130億元。此外小米還在不斷研發團隊規模,僅今年就計劃招募超過5000名工程師。

自創立至今,小米始終重視人才激勵,今年啟動青年工程師計劃,為技術人才提供股權激勵。同時,小米還積極承擔企業責任,今年7月小米在全球公開市場首發30年期4億美元綠色債券,將用於綠色融資框架下的可持續發展項目。

從一開始的手機、電視到電腦的一系列產品布局,小米的布局致力於成為智能生態平台,圍繞用戶交互,將小米目前的AIoT生態圈不斷延展。而這背後具備巨大的想像空間。

而小米也已經宣布下個十年的核心戰略升級為「手機 X AIoT」,該戰略跳出了手機與AIoT業務之間的單一加法思維和並列關系,手機更強調核心力,AIoT更強調生態力,使AIoT生態成為手機業務的催化助燃劑,滲透多場景,贏得更多用戶,獲得海量數據,成為小米商業模式的護城河,從而抬高小米的長期增長空間。

而從尋找未來十年新增長曲線的角度,小米進入智能 汽車 市場也有更現實的意義。 相比之下,只有智能 汽車 這樣的高價值、高潛力產品,才能夠抬高小米長期增長空間。

今年三月底,小米正式宣布進軍智能電動 汽車 業務,且由創始人雷軍親自擔綱該業務負責人,計劃首期投資100億元,未來10年投資100億美元造車。而目前小米,已經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昨日小米集團宣布,以總交易金額約為7,737萬美元收購自動駕駛技術公司深動 科技 (DEEPMOTION TECH),完成交易後,深動 科技 會成為小米全資附屬公司。深動 科技 擁有較強的技術儲備和研發能力,為高級輔助駕駛系統(ADAS)和自動駕駛應用提供包括感知、定位、規劃和控制在內的全套解決方案,無疑能夠增強公司在智能電動 汽車 業務上的核心技術能力。同時,智能電動 汽車 將把小米目前的AIoT生態圈延展至新的空間,具備重量級的想像空間。

熱點內容
為什麼搞軟體的過三十五歲就過期 發布:2025-07-05 11:33:33 瀏覽:724
天貓裡面的蘋果手機為什麼便宜 發布:2025-07-05 11:09:56 瀏覽:554
貓咪肚子很撐為什麼還吃東西 發布:2025-07-05 10:54:51 瀏覽:671
手機為什麼來電響3聲自動掛斷 發布:2025-07-05 10:49:59 瀏覽:420
淘寶為什麼要把鞋盒撕掉 發布:2025-07-05 10:29:41 瀏覽:99
光環助手蘋果版本為什麼沒有搜索 發布:2025-07-05 10:28:55 瀏覽:977
為什麼畫了眼睛會疼 發布:2025-07-05 10:28:17 瀏覽:447
為什麼蘋果手機連 發布:2025-07-05 10:20:49 瀏覽:752
為什麼微信權力榜打不開 發布:2025-07-05 10:15:49 瀏覽:147
女人為什麼掉頭發是什麼原因 發布:2025-07-05 09:41:56 瀏覽: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