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家长不打孩子
㈠ 从来不打孩子,也几乎不骂孩子的父母们,是怎么做到的
我来为我父母带盐:从小到大没被打过的,这里就有一个 父母的中心思想很简单——惩罚是难免的,但惩罚必须分级。 把级别划分开的方法,不增加上限,那就是降低下限。这是非常简单的思路 (很多人不停地攻击这一句话,那我必须解释一下,“不理睬”指的是在孩子不讲理时让孩子自己冷静和反省,否则,孩子大吵大闹,难道家长跟着一起对骂吗?只要孩子想明白了就马上好言好语的教育,我认为这方法没什么不对。我只经历过一次,持续了2天是因为自己倔,如此而已。请不要想当然的上升到什么冷暴力。所谓冷暴力,是孩子道歉了学乖了之后仍旧不理睬,这才叫伤害。) 我受过的最严重的惩罚就是。。。母亲给我写了一封长信,告诉我她有多难过。我整个人都思密达了,立誓再也不犯。 ——当时就是这样 其他诸如讲道理胜过体罚之类的早就说烂了,不赘述 —————————————————————————— 以身作则也许是最重要的,我父亲爱看书,我自然爱看书,纯属天然。我母亲睡懒觉,我也。。。。试想,父亲天天吸烟的话,你妄图教育小孩儿不抽烟?所以,孩子的一言一行,还是源于家长 ——————————更新——————————关于@川宁的回答,我赞同她强调的带孩子艰辛的一面,也赞同父母自我成长的必要性。但是,有些父母就是做的很好,不能因为你做不到就说别人都在吹牛,宣称本分享“虚情假意”实在是太过无理。我反驳后,更不该强词夺理地说"你的经历并非你本人可以描述准确",甚至“无论你如何回应都是没有意义的”,这实在不是平等讨论问题的人该有的态度。一个如此和网友交流的人,在生活中会怎样教育孩子? 很多人仅凭借自身经历,便判断本回答“不可信”,我实在只能呵呵。这些人也让我见识到了某些家长固执己见、一意孤行的一面。某些孩子可能会很可怜吧 然后摘录某几个过于武断的句子,供大家一起品评: 第 一,“从来不打孩子,也几乎不骂孩子的父母们只有懦弱宠爱的父母......而这种父母造就的孩子往往也是懦弱的” 第 二,“父母是凡人,经常犯错的!”、“只要是个凡人必然有发脾气的时候” 话是没错,但这能构成打人的充要条件吗?你和同事闹矛盾也要动手吗?这是个人修养问题吧。 第 三,“教育得当的不用打孩子不会骂孩子的父母,如果真的存在,就是从打骂孩子中一步步修炼出来的。” 你没这个能力,不代表别人没有。我的父母和我看到的很多优秀家长都是实实在在的例证,请不要想当然的视而不见 第 四,“请你从小到大,从他的家庭里每做一件事情都盯着,再回应你看到的。” 方舟子攻击韩寒时好像就是这个逻辑,“你不能24小时盯着他,所以不能为他作证” 教育的方式有很多,不打骂不代表没有控制力。很多朋友也提到了,中国家长的打骂,有时候并不是必要的教育手段,而只是自身的发泄而已。这是我们必须要杜绝的。 有人说没带过孩子的不适合发言。先不说您怎知我没孩子?且,一个设计产品的人,如果认为客户没有发言权,这产品焉能有前途?做产品的都知道虚心听取意见,但做父母的偏偏一意孤行、老子最大你给我闭嘴。。。 ———————————————————————————————— 除却以上问题,我认为川宁的理论值得借鉴。客观的说,我们两个答案没有矛盾,只有不知哪儿来的语言冲突。还请见谅。 介于此问题已经升级成无意义的争辩,就此结束。
㈡ 为什么有的家长就不打孩子,有的就打
对不同的孩子要用不同的方法,有的孩子很聪慧,只讲道理都可以了就不必动武了,有的愚钝一点,不打的话记不住教训,所以要打,以前兄弟姐妹多时,总有其中几个是不用挨打的,证明并不是家长喜欢打小孩,而是有些小孩是适用打这种方式的,就像广州重点小学清水濠小学的前任校长陈先生,我们就看着是被他老爸罚跪孔子像,从小打手心打大的,终于成材,当上校长,在书法方面也有名堂。
现在每家大多只一个小孩,就觉得好像是有些家长喜欢打有些不喜欢打。其实挨不挨打是孩子自己确定的。
㈢ 为什么有些家长喜欢打孩子,而有些家长却从不打孩子
这就是家庭教育的差别!一见孩子犯错误就大发雷霆,大声训斥,甚至打骂,这样重复下去,孩子对训斥的适应能力就会逐渐提高,天长日久,孩子就会对一般的训斥持无所谓的态度。许多父母这时候不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不当,而是对越来越犟的孩子采取更严厉的训斥,收效结果仍是甚微。孩子不仅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社会的希望。父母是开启儿童心智、品德的第一教师,对儿童心理、行为健康发展影响极大。为了家庭,为了社会,父母养育孩子一定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力争做到,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之间友好相处为孩子树立楷模;父母要关心和爱护孩子,和孩子之间建立起相互依赖相互关爱的感情,注意情感交流,及时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必须有正确的育儿态度,切忌粗暴打骂和无原则的溺爱;父母还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思想水平,以便给予子女良好的教育。
㈣ 现在好多家长都不怎么打骂孩子,这种教育方式有效吗
不要唠叨,好好听孩子的话。爱的养育一定是“唠叨”。孩子的生命最初几年,父母的唠叨是孩子对世界的第一次了解。对孩子要有耐心,顽皮的孩子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冷静,多听孩子的想法,问为什么这样做,问原因是什么,分析利弊。知道孩子的想法后,自己的负面情绪就会解除。
不要唠叨,好好听孩子的话。爱的养育一定是“唠叨”。孩子的生命最初几年,父母的唠叨是孩子对世界的第一次了解。对孩子要有耐心,顽皮的孩子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冷静,多听孩子的想法,问为什么这样做,问原因是什么,分析利弊。知道孩子的想法后,自己的负面情绪就会解除。
㈤ 为什么国外的爸爸妈妈不打孩子
估计多数爸爸妈妈都知道,在欧美国家,打孩子是犯法的,甚至于欺负小动物也有被抓的危险。这让我想起了听说的两个小故事。
一个说在美国,有个女子,一天抱着自己的小狗在路上走,忽然鞋带开了。女子想去系鞋带,又怕小狗乱跑,就把小狗放在了旁边一辆汽车的车顶上。等她系完鞋带,发现警察来了。原来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已经有人报警了,理由是怀疑她虐待小狗。
另一个故事说的是在加拿大,一个韩国人带着他的儿子移民过去住在那里。孩子不听话,可是加拿大不能打孩子,否则会被抓的。这个孩子也是在加拿大太滋润了,越来越不听话,气得他爸爸不得了,可是就是没办法。终于有一天,爸爸对儿子说,带你回韩国呆几天好不好。儿子傻乎乎的答应了。于是飞机一降落,爸爸对着儿子就是一顿暴揍,边揍边数落,直到儿子答应以后乖乖的为止。韩国估计打孩子挺正常的,机场保安只是在旁边看着,没人管。打完了,儿子也保证听话了,于是孩子爸爸潇洒地买了回加拿大的机票,直接回加拿大了。
从这两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国外对小孩及至小动物的保护。关键并不在这,而是以我在国外短暂的生活经历发现,国外的人没有必要打孩子,因为他们的孩子们(至少是上小学前)都太听话了,以至于用不着打。
我和太太曾经带着儿子在加拿大呆了3周。儿子当时2岁出头,非常淘气。在国内不行了就打屁股,可在加拿大我们就没招了。说服教育儿子不听,打吧,又怕被别人报了警,真是很无奈。可是反观那些西人,动辄一个大人带着2~3个孩子,孩子都非常听话。家长只管购物,孩子则乖乖地跟着,或是坐在车里。这可不是个例,在加拿大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我思索了很久,最终总结了一点,那就是西人的孩子在小时候受到的其他人的关注比较少。国内的孩子从生下来,周围就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保姆、姑姑,等等,好多人围着一个孩子转。而国外呢,父母基本单过,请保姆的就更少了,而他们通常又不止一个孩子,这样西人就不是特别关注孩子了,他们有自己的一套养育孩子的办法,总之没有国内父母那么细致。但同时孩子自理能力也更强,更知道自己独立玩,并且更听话,因为他们知道,即使哭闹,爸爸妈妈也没有太多精力管他们。于是,他们的父母也就以说服教育就可以了。哈哈,不知道我的理论对不对,欢迎探讨。
最近一直很困惑一个问题:真的可以做到不打小孩吗?(估计,这是多宝小朋友最盼望的呀!)
㈥ 父母为什么就不能打骂孩子呢
因为打骂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很多不好的影响呀,比如:
一、生理上的创伤
大人的力量是远远高于小孩的承受能力的。
有些家长生气时,抬手就向孩子打去,更甚者还会抓起身边的扫把、树枝、尺子等工具打孩子。如孩子认错态度良好则罢,如孩子“犯犟”,则很可能是越打越气,越气越打,甚至失去理智不能自控。不少家庭悲剧就是这么造成的。大多打孩子的家长要理智一些,他们认为,孩子总归要打,但头打不得,打屁股没事,小屁股肉厚打不坏。事实上,屁股照样是可以“打坏”的——轻者,孩子皮下血肿,神经受损,重则,殃及内脏(如腰部的肾脏等)或由于广泛性出血而引起休克。要知道,孩子的小身体是非常娇嫩的,又怎能够经得起成人的掌心和拳头?
二、心理上的创伤
幼儿的神经系统十分脆弱,粗暴的态度及打骂恐吓,都会使他的精神高度紧张、恐惧,甚至引发心里障碍。
1、躯体不适:有的孩子精神上受了刺激表现为躯体的不适。比如,孩子突然发热,患感冒(由于惊吓引起的更常见)。有的孩子会呕吐,诉说肚子疼,有的孩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甚至腹泻。
2、遗弃感:一些父母在打骂恐吓孩子之时,常使用“不要你了,扔了算了!”等语言,别小看这不经意的气话,却可能给孩子心灵上留下较深的创伤。有个3岁的孩子见了奶奶后,紧依着不离开,奶奶问:“怎么了,干吗不让奶奶干事?”孩子哭兮兮地说:“奶奶,你要我吧,我不是爸爸妈妈的孩子,我是捡来的。”奶奶说:“胡说!怎么是捡的?”孩子竟然说:“小红的妈妈不打小红,说她是亲宝宝,妈妈打我,说不要我了。”
3、恐惧感:一个孩子每到夜晚就大哭大闹、精神紧张,常常紧抱大人不放,呼吸急促,面带恐惧表情。原来,他的父亲吓唬他说:“闹吧,天一黑就有妖怪,让妖怪把你带走吧!”开始孩子还闹,当父亲的竟装起了妖怪,把孩子吓得马上老实了。但自此,孩子便落下了明显的心理障碍。对3岁前的孩子而言,神经发育尚不完善,恐吓或粗暴的态度都会使孩子出现夜惊、过度紧张及恐惧状态。
4、自暴自弃:别看是3岁前的孩子,经常被责骂或挨打,也会因此而感到自己“不行”而自暴自弃。他们本来可以将某事做好,但偏偏不做或干脆去搞破坏。这些孩子还可能表现出遇事冷漠,行事胆怯等。
5、逆反心理强:不难发现,那些经常挨打的孩子比较“犟”,父母让他干什么,他偏偏不干,连挨打时都可能“不屈服”。有的人认为,是因为孩子太拧才挨打,其实,挨打时,别看小孩子,你打他,他也会不服的,这种不服而产生的反抗便以犟的形式表达出来。
6、暴力性:经常挨打的孩子,他会模仿家长打他那样去打别人,父母打他时表现得越粗暴,孩子对小朋友也就越粗暴。
7、说谎行为:孩子被打后,可能暂时被镇住了,但由于怕挨打,他们会渐渐不敢对父母说实话,或者找理由来摆脱挨打,久之,便会养成说谎话、不诚实的恶习。
8、仇恨心理:对3岁前的孩子来说,他对父母的依恋性很强,一般不会产生仇恨心理,但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施暴,孩子渐渐就会在感情上与父母疏远,日后可发展为仇恨父母。
不管是什么程度的打和骂(轻微的、温和的,偶尔的、经常性的)都会误导孩子,让孩子产生误解。如果这就是家长对待他的方式,他将会用不好的行为来引起家长的注意。
另外,其实家长自己也不知道,对于纠正坏习惯,打孩子究竟能不能起作用。作为一种惩罚方式,打孩子只能将错误行为变成“地下行为”:孩子在父母面前装作很听话,再背后行事。因此,打孩子不会产生任何积极的效果。
㈦ 为什么父母的不打女孩
因为父母都疼爱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女孩,女孩胆小怕事,无论是男孩女孩,都是好好教育和引导,不是你打他就能成为一个好孩子,孩子都是教育的好,成为一个好孩子,而不是把他成为一个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