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遇到危险父母会预感到
1. 为什么中国的父母总是把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这个和我国的历史有关,和我国的文化有关,和我们的传承有关,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有历史渊源的。
普通家庭的父母,由于环境、阶层、个人能力或认知能力的原因,不甘于生活困顿,不甘于劳顿辛苦,不甘于子女重走自己的老路,也是为了子女有更好的未来,宁愿自己苦一些、累一些,支持孩子读书学习,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改变自己或者家族的命运。
特别是如今,衡量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的标准,不是从能力、水平、修养、教养、素质来评判,而是更多地是看谁拥有更多的财富,看谁能够获取更多的资源,看谁能够在财富的基础上说话气粗、有底气,处于羸弱的底层人也是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已。
大部分父母把期望寄托到子女身上。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父母本身事业上不是很成功,包括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文化层次等等。
所以很多父母为了不让自己的子女重蹈覆辙,不让自己的小孩输在起跑线上。
往往是对自己非常抠门,而把家庭的主要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投入到子女身上。当然了投入太多,肯定也希望有较好的产出回报呀。于是很自然的,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的期望值就很高了。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都希望自己的子女长大后有出息。
甚至能够光宗耀祖,比如在地方上获得一官半职,或者在财富上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世间万物自有它的规律,子女的成长也一样。做父母的切不可拔苗助长,把自己的期望强加到子女身上。毕竟父母辈跟子女辈是完全不同的两代人,父母又怎么能按照以往的社会评价体系来衡量子女的发展轨迹呢?
在这个巨大的时代,做为父母的未必比自己的子女懂得多。或者说父母的经验在未来的几十年未必行得通。也许父母更应该向自己的子女学习,毕竟未来是属于年轻的一代,需要年轻人不断去创新,去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最后我觉得做为父母,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包容和理解子女的思想和行为。去尊重他们的选择。毕竟他们已经长大了,他们的人生需要他们自己去探索,去成长去经历。也许儿孙自有儿孙福呢。
2. 孩子的妈妈,对孩子遇到危险时,身为母亲的她,躲避是一种什么心理反应
前两天去逛商场,看到让人心痛的一幕。
商场的一楼中心,是个小型的游乐园,里面有个攀爬区,孩子们能系着安全绳,自己从下爬到上,旁边有教练看护。
妈妈们带娃逛累了,都会在那儿休息,正好让孩子自己去玩一玩。
经过时,看到一个六七岁左右的小女孩,死命地揪住妈妈的衣服,仰着的脸上都是泪,小脚不停地跺着说:“妈妈,我不想玩,我害怕。”
女孩妈妈掰开她的手说:“这有什么好哭的,真是没出息,你看萱萱姐,都已经上去了,不用怕,快去吧,妈妈跟阿姨在这儿等你。”
孩子妈用力将她往教练那边带,孩子却蹲在地上怎么都不肯去,后来还大声地哭了出来。
一旁的女士劝着:“算了算了,孩子不想玩就让她看着吧,等萱萱玩完咱们再走。”女孩妈妈一巴掌拍到孩子头上说:“不去算了,哭什么哭,胆小鬼,真是像你爸一样没用。”
说完,妈妈气呼呼地坐在一旁,女孩吓得站在那里看着,双手不停地揉搓着衣服。
看着她小心翼翼略带发抖的模样,我特别难过。因为我小时候,也曾这样被母亲对待过,所以我到现在都对那些游乐设施,有着高度恐惧感。
每个人都会出现害怕的情绪,尤其是孩子,在他说“我怕”时,作为孩子最信任的依靠,我们父母的反应,至关重要。
恐惧真实存在,它也不是完全的坏
不少很多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胆小怕事,是一件不正常的事,还会觉得这样的表现,太过丢人,却忽略了,“恐惧”就像生气、难过这些负面情绪一样,是正常存在的。
在小说《偷影子的人》里,作者转学之后认识了一个叫伊凡的警卫。
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学校的操场上,两人没聊几句,当时还是小学生的他,就一言道出了伊凡的秘密:“害怕黑夜。”
谁能想到,看起来高高大大,保护着学生安全的警卫,在小时候,居然会在每个夜晚来临时,因发黄的壁纸、踩起来吱吱作响的地板,吓得脸色发青。
甚至请求大人把房间的百叶窗关起来,以确保“夜晚”不会溜进来。
性格的不同,导致每一个孩子对于世界的接受程度都是不一样的。
对于很多人来说,黑暗、高处、人群、凶猛的动物、奇怪的装扮、突然的声响等等,都会让他们产生恐惧。
作为父母,我们不能因为自己不怕,就断定孩子也不应该怕。
曾经看过一本书,孩子不敢一个人睡觉,说床下有怪物。
父母问他:“怪物长什么样子的?”
他回答说:“粉红色的,还有长长的手臂,长长的腿。”描述得非常详细。
3. 为什么父母会对自己的孩子产生怀疑
现在很多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教育缺少方法,他们总爱拿自己的那一套来要求孩子,他们自己没有达到理想的人生目标,就想寄希望于孩子,当然也有不让孩子走自己老路,不在吃父母已经吃过的苦,一句话就是希望孩子以后过得比较好。于是对于孩子爱之切恨之切,要求这要求那得而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理解父母吧,他们太可怜了。
4. 孩子处境危险常在, 家长该怎样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
现在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安全非常的关注。在新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孩子受到了伤害的视频。让孩子远离危险,家长需要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反复教育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父母给孩子传达的事情很容易被孩子遗忘,所以,父母可以反复的和孩子说一些安全意识,孩子听得多了,即使没有用心的记住,但是潜移默化下也会记在心里。父母也需要多和孩子说危险的事例,让孩子多了解,当别人面对危险的时候,是怎么做的,父母需要反复的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
增强孩子的判断力
就比如上述的视频里,小女孩如果没有想起妈妈的话,跟着陌生人走了,那么很有可能会遇到很危险的事情。父母应该从小就教会孩子,善良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要懂得判断事情的真假,做什么事情之前,要判断这件事情是否危险。
总结:让孩子远离危险,其实父母可以让孩子先接触危险,可以给孩子模拟一些危险的场景,让孩子遇到“危险”,这样,在孩子真的面临危险的时候也可以自如的处理好。
5. 孩子哪些表现是缺乏安全感,爸妈一定要留意了
安全感是属于个人内在精神需求。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是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制感。其中,在孩子0~2岁为养成关键期,0~7岁则都是安全感建构的重要时期。
没安全感的孩子,会有这几种明显的表现,如果发现太晚会造成孩子性格上的缺陷,家长可别忽视。
孩子的缺乏安全感有哪些表现?
一,1岁以后的孩子频繁咬手指
小宝宝喜欢咬手指头是正常的现象,一般来说1岁前宝宝吃手都是单纯的吸吮动作,是锻炼和认知发展方面的需求。但1岁以后则更多是出于一种心理安慰了,因此如果孩子1岁以后,仍然频繁地咬手,那么我们就需要考虑孩子的安全感建构是否遇到了些问题,很有可能孩子是缺乏安全感所致。
因为此阶段的宝宝在情感上比较脆弱,因为他害怕离开父母和身边熟悉的人,从而对亲人特别依恋,所以孩子常常会在疲劳,紧张,情绪低落,脱离最亲近的人时吸吮手指,利用吸吮手指来使自己得到安慰。
这种对秩序的执着,其实是孩子们在构建安全感时的必经阶段,对孩子而言,只有事物都保持在他们所熟悉的地方,稳妥的安放在他们已经确认过的位置,一切才是完整的,好的,让他们心里踏实的。
父母应该怎么做?
我们作为父母首要的是对孩子尊重,一方面我们要放慢速度,注意观察和倾听孩子;另一方面当孩子因为某种秩序被打乱而失控的时候,要多陪伴孩子,允许孩子把恼怒哭出去,把情绪哭出去,这样孩子就会慢慢自己就会接纳发生的事实。
6. 出事了父母和另一半是不是可以预感到
有些人是说亲人父母或者夫妻孩子都会有感觉,不知道这有没有一点唯心主义,但是心有灵犀是真的,相处时间长了,对对方倾注了很多的关注,所以肯定有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