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男生女生 » 青海为什么好多女人带头巾

青海为什么好多女人带头巾

发布时间: 2022-09-13 09:31:45

㈠ 回族已婚女性为什么要包头巾呢

回族已婚女性为什么要包头巾呢?

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我们知道回族人不吃猪肉,是清真派的代表,除此之外,而回族的妇女对服饰衣着都有一定的要求,我们不难发现,回族的已婚女性都包着头巾,不仅仅是已婚女性,好像我们看到的回族女性都包着头巾,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回族女性的盖头也有了些许的变化,而变化的只是在细节、色彩或者样式上的变化,不变的是他们回族女性包头巾的习惯。以上观点,仅笔者认为,对于“回族已婚女性为什么要包头巾?”这一话题,你又有什么看法呢?

㈡ 在大学中,为什么有很多少数民族女生带头巾

中国自古有“衣装之国”的美称,中国少数民族是“衣装之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女人有钱戴在头上,男人有钱用在马上”是蒙古族的头饰。蒙古族头饰作为北方游牧民族服饰中的活化石,一直保存至今。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敖包祭祀、盛大婚礼等场合,总能看到蒙古族妇女戴着华丽的头饰,每一个出场总是让人眼前一亮。蒙古族头饰的秘密:它是蒙古族妇女的生命,也是唯一的“家庭”

30岁以后,要把留眉珠的部分脱下来;过了40岁,就得摘耳朵了。然而,有一些东西是永远不需要脱掉的,比如配饰和后帘。只有一个例外,就是丈夫去世后,所有的头饰都不戴了。难怪有人说头饰是蒙古族女性的生命,甚至成为不可缺少的东西。

㈢ 为什么青海人跳舞脖子上围围巾

青海天气比较冷,风沙比较大,紫外线比较强,一起到保暖作用二保护皮肤。

㈣ 兰州拉面里戴头巾的女人都是哪里人啊

戴头巾的民族有:
1、回族
回族服饰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最显着的特征便是:回族特点的穆斯林服饰——男子多带小白帽,女子带各种花色的头巾。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用白色制作的圆帽。讲究的人,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
2、布依族
布依族服饰作为一种物质文化现象,其产生与变化总是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女穿衣裙,妇女衣,裙均有蜡染、挑衣、刺绣图案装饰。她们头上大多缠有青色花格头巾,带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饰物。
3、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女子的服饰,多姿多彩。她们喜用白、红、绿、淡蓝色的绸缎、花布、毛纺织品等为原料制作连衣裙,年轻姑娘和少妇一般穿袖上有绣花,下摆有多层荷叶边的连衣裙。
女子最讲究帽子和头巾。未出嫁的姑娘戴夏天扎一条漂亮的三角形或方形头巾,冬天戴一种绒布的硬壳圆顶帽,帽顶饰有猫头鹰羽毛,象征勇敢、坚定。当新娘时,戴一种尖顶帽,上有绣花与金银珠宝装饰,前方还饰有串珠垂吊在脸前。
4、黎族
黎族妇女服饰,主要有上衣下裙和头巾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都织绣着精致的花纹图案。上衣有直领、无领、无钮对襟衫或者贯头衣。贯头上衣皆由三至五幅素织的布料缝成,适于刺绣加工,故衣襟多是绣花。女裙,我们称之为筒裙,通常由裙头、裙身带、裙腰、裙身和裙尾缝合而成。
5、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青年女子穿红色连衣裙,戴红色丝绒圆顶小帽或顶系珠子、缨穗、羽毛的大红色水獭皮帽,多系红、绿头巾;老年妇女尚白色。辫梢系银链或银质小钱、钥匙等物再用珠链系在一起。装饰品多为银质,有镯、耳环、项链、戒指等,有的地区还佩戴铸花圆银胸饰物。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㈤ 回族女人为什么戴头巾

回族服饰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回族聚居区中,回族群众依然保持着 中亚人的传统穿衣打扮。最显着的特征便是:回族特点的穆斯林服饰——男子多带小白帽,女子带各种花色的头巾。为什么回族女性要带头巾呢?以下就是我给你做的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回族名字介绍

回族的“回”字,是沿用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旧称“回回教”中的“回”,回字“大口里有小口”,取该字意在告诫人们要言行一致,而且这与伊斯兰教的信仰——“口舌承认,心里诚信(穆罕默德奉安拉之命的宣教)”是相符合。所以从文字的演化上讲,回族的“回”在意思上其范围缩小了。

隋唐时期的胡人、蕃客、胡商,实际主要是指来自波斯和中亚地区的人群(可参见《 太平广记》等唐代的记载),这些胡人有侨居也有定居,定居所住的地方叫“ 蕃坊”,这就是回族习惯把聚居地称为“回坊”的来由。侨居的则来往于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从事商业活动,从事经商的胡人蕃客,会选择寒冷季节到来前赶回去,气候转暖时再回来。回族民间有说法认为,这是被汉语人群称做“回”或“回回”的原因。国内史学界则多认为是“回回”是“回纥”、“回鹘”的异写或音转。唐代的在华胡人中,还有波斯和中亚小国的一些王族和平民,他们是为躲避阿拉伯人的侵略,逃亡而来。《四夷馆考》中说到:“回回在西域,地与天方国邻”。

元代之前,“回纥”、“回鹘”和“回回”,这三个词在的汉语文献中没有明确的界限,几乎是 同义词 ,在不同作者的汉文史籍中通常是交替混用,所指囊括了西域、漠北胡人直至中亚和波斯一带人群,用回回一词称呼来自回鹘地带还往西的人则显得更多一些。宋元时期,分布在中东部的回回(粟特、犹太、波斯等胡商成分较多)以及部分回纥、回鹘被称为回回人;而分布在漠北一带的部分回鹘、回纥或回回,则联合当地一些民族西迁后形成畏吾儿,还有的发展成为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等西域民族。此际,胡人、回鹘、回纥这类称谓,在史书记载中基本消失。“回回”一词明朗起来,在官方的诏谕和汉文记载中凡涉及到民族的一般为“蒙古、畏兀儿、回回、也里可温、河西、契丹、女真、汉人”这类字样。

元代“回回”在官方或汉语史籍中除了指已经定居在中国境内的回回人外,通常也指的是比“畏吾儿”更西的人群,也就是“葱岭以西、黑海以东”——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斯坦、伊朗、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阿塞拜疆以及哈萨克斯坦、伊拉克、土耳其和高加索部分地区。宋元以至明清期间,除了明代的撒拉等族外,凡是从这一地区入华的商人、工匠、军士、学者等几乎都自然的归入回回人里。历史长河中,这一地带分分合合,时而统一为一个国家,时而分裂为诸多小国,虽然不同国家不同族群在语言和 文化 的细部上存有差异,但整个文化面貌和人种上则大体一致,也都有禁食猪肉等古老的西域民族传统。

明代,“回回”和“色目人”在汉文记载中并用,如《大明律》有关律条正文下面的纂注中,通常有“色目即回回”的释文。但也有使用“回辉”的现象,如呼和浩特清真寺清真寺内存有“洪武皇帝御制回辉教百字”碑。“杭郡重修礼拜寺记”也有“回辉氏”一语。明万历四十一年的北京牛街礼拜寺“敕赐礼拜寺记”碑中,回族自称为“回回”,这是目前为止回族人以回回自称的最早证据。实际回回做为自称的年代比这早得多,只是由于相关历史文物、记载被毁坏和篡改掉了,也和各代封建统治者的文字狱有直接的关系。

回族一词做为民族称谓,目前有据可查的是出现在清干隆时代。干隆《重修肃州新志》卷三十“西陲纪略”叙述哈密人口向肃州地方的迁徙时写道:“哈密夷人于故明时徙居肃州卫东关乡居住者三族。曰维吾儿族,其人与汉俗微同;曰哈喇布族,其人与夷同;曰白面回回,则回族也。今皆男耕女织,为边氓矣。士商营伍,咸有其人”。再往后的年代,“回族”做为民族称谓使用越来越普遍,仅在官方记载中的例子就不胜牧举。

回族女性戴头巾的原因

回族妇女的衣着打扮很有特点的。一般头戴盖头(也叫搭盖头)。

盖头,旨在盖住头发、耳朵、脖颈。回族认为这是妇女的羞体,应该加以遮盖。戴盖头的习俗,一是受阿拉伯国家的影响。在阿拉伯地区,原来风沙很大,水源较少,人们平时难以及时沐浴净身。为了防风沙、讲卫生,妇女们自己缝制了能遮面护发的头巾。后来许多阿拉伯、波斯商人把这种习俗带到中国。二是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古兰经》说:“你对信女们说,叫她们降低视线,遮蔽下身,莫露出首饰,除非自然露出来的,叫她们用面纱遮住胸膛,莫露出首饰……”中国回族女性虽然已弃用面罩,但也以头巾护头面,一般把头发、耳朵、脖子都遮掩起来,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了回族妇女戴盖头的习惯。回族在戴盖头前,有的将头发盘在头顶,有的留把把头,将头发盘在脑勺后,戴上帽子,尔后再戴盖头。

回民的盖头,无论在泉州、广州、海南等沿海地区,还是在内地,一般通常有绿、青、白三种颜色,有少女、媳妇、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绿色的,已婚妇女戴黑色的,有了孙子的或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戴绿盖头显得清俊娇丽;戴白盖头显得干净持重;戴黑色盖头显得素雅端正。回族妇女的“盖头”,讲究精美,大都选用丝、绸、乔其纱、的确良等高中档细料制作。在样式上,老年人的盖头较长,要披到背心处;少女和媳妇的盖头比较短,前面遮住前颈即可。回族妇女还喜欢在盖头上嵌金边,绣风格素雅的花草图案,看上去清新、秀丽、明快、悦目。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青年回族女性的盖头也有了一些样式、色彩上的变化,显得更加活泼和大方。

回族女性戴纱巾的原因

1、现在的社会如此的乱,一些不正经的男人总喜欢占女人的便宜,但是,戴上纱巾,会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也可以说戴纱巾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2、回族女孩一直是不可以露很多在外面的,现在的女的都在尽量的节省布料,其结果是诱惑别人犯罪,导致犯罪率上升,所以说什么强奸这类事情的频发,这跟个还有有联系的,回族女孩的 特殊穿着和戴纱巾,也极大的减少了此类事件的发生,维护了社会和谐,即使我们是大千世界的少数。

3、戴纱巾的女孩也可以性感和美丽,但是她们只将自己的美丽展现在自己的亲人和真正喜欢的人面前,在家里,回族女孩会亮出自己的秀发,亮出自己娇白的脸庞,亮出自己有致的曲线,只为回报自己最爱的人,所以说回族男孩才是最最幸福的人。

4、戴纱巾不仅仅是遮住了年轻回族女孩的美丽,它也收住了我们这个年龄段易乱的心扉。因为我们也是凡人,也有人的欲望。

5、戴纱巾提醒女孩子时刻保护自己的贞洁,让自己想玉簪一样的洁白干净,容不得别人丝毫亵渎。

回族节日

开斋节

在我国陕西、甘肃、青海、云南等地的回民穆斯林将开斋节亦称为“大尔德”,流行在全国十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中,但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的穆斯林在过节时又有许多本民族的特点和习俗。

回族穆斯林的斋月,是伊斯兰教历九月( 莱麦丹月)。回族穆斯林为什么要封斋呢?据《 古兰经》载,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40岁那年(伊斯兰教历九月),安拉开始把《古兰经》的启示给他。因此,回族视斋月为最尊贵、最吉庆、最快乐的月份。为了表示纪念,就在每年伊斯兰教九月封斋一个月。斋月的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现的日期而定。

斋月里,回族穆斯林的生活安排得比平时要丰盛得多。一般都备有牛羊肉、白米、白面、油茶、白糖、茶叶、水果等有营养的食品。

封斋的人,在东方发白前要吃饱饭。东方发晓后,至太阳落山前,要禁止行房事,断绝一切饮食。封斋的目的就是让人们体验饥饿和干渴的痛苦,让有钱的人真心救济穷人。通过封斋,回族穆斯林逐步养成坚忍、刚强、廉洁的美德。

当人们封了一天斋,快到开斋时,斋戒的男子大多数都要到清真寺等候。听见清真寺里开斋的梆子声后,就在寺里吃“开斋饭”了。开斋时,若是夏天,有条件的先吃水果,没有条件的喝一碗清水或盖碗茶,而后再吃饭。这主要是斋戒的回民在夏天首先感到的是干渴,而不是饥饿。若在冬天,有的人讲究吃几个枣子后再吃饭。相传穆罕默德开斋时爱吃 红枣,所以回民现在也有这种习惯。 斋戒期满,就是回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之———开斋节。

开斋节要过三天,第一天从拂晓开始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都要早早起来,打扫院子巷道,给人以清洁、舒适、愉快的感觉。男女老少都换上自己喜爱的新 衣服。回族群众聚会和活动的场所——清真寺,节日里也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悬挂起“庆祝开斋节”的巨幅 标语 和彩灯。

节日中,家家户户炸馓子、油香等富有 民族风味的传统食品。同时,还宰鸡、羊,做凉粉、烩菜等,互送亲友邻居,互相拜节问候。

新疆地区的回族穆斯林,在节前要扫尘,粉刷房屋。男人要理发,男女都要沐浴、换新衣。全家吃“粉汤”。这种习俗,在全国各地都大体相同。 有许多回族穆斯林青年在开斋节举行婚礼,使节日更加热闹,展示出绚丽迷人的色彩。

古尔邦节

“ 古尔邦”,阿拉伯语音译“尔德·古尔邦”,意为“牺牲”、“献身”,故亦称“宰牲节”、“忠孝节”。大部地区的回族称为“小尔德”,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一般在开斋节过后七十天举行。

回族为什么要宰牲过古尔邦节呢?人类的古代先知之—— 易卜拉欣夜间受到安拉的启示命他宰杀爱子 伊斯玛仪献祭,考验他的信仰。易卜拉欣把刀磨得闪闪发光,非常锋利。并问他的儿子:“儿子啊,爸爸真的不忍心下手啊!你走吧。”但是,他的儿子仪斯玛仪说:“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爸爸,我们是真主的仆人,来到这个世界只为拜万能至大的主。”当伊斯玛仪侧卧后,易卜拉欣把刀架在儿子的喉头上。这时他伤心痛哭,泪如溪流。这时,安拉派天仙吉卜热依勒背来一只黑头羚羊作为祭献,代替了伊斯玛仪。这时易卜拉欣拿起刀子,按住羊的喉头一宰,羊便倒了。这就是“古尔邦”的来历。其中那种对主的忠诚,以及孝敬父母的毅然决然,是后世人要学习的。是全人类学习的楷模 。

古尔邦节,还要举行一个隆重的宰牲典礼,这就是节日里,除了炸油香、馓子、会礼外,还要宰牛、羊、 骆驼。一般经济条件较好的,每人要宰一只羊,七人合宰一头牛或一峰骆驼。宰牲时还有许多讲究,不允许宰不满两岁的小羊羔和不满三岁的小牛犊、骆驼,不宰眼瞎、腿瘸、缺耳、少尾的 牲畜,要挑选体壮健美的宰。所宰的肉要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送亲友邻居,一份济贫施舍。

宰牲典礼举行后,家家户户又开始热闹起来,老人们一边煮肉,一边给孩子吩咐:吃完肉,骨头不能扔给狗嚼,要用黄土覆盖。这在古尔邦节是一种讲究。肉煮熟后,要削成片子,搭成份子; 羊下水要烩成菜。而后访亲问友,馈赠油香、菜,相互登门贺节。有的还要请阿訇到家念经,吃油香,同时,还要去游坟,缅怀先人。这种庆贺节日的形式多种多样,各地互有异同。有些地方除了参加聚礼和访亲问友外,还组织各种文娱体育活动。新疆地区的回民在古尔邦节,无论男女,喜欢组织各种 游艺活动,欢天喜地,格外热闹。

圣纪节

圣纪节,是纪念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日。由于穆罕默德的诞辰与逝世恰巧都在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因此,回民一般合称“圣纪”。节日这天首先到清真寺诵经、赞圣、讲述穆罕默德的生平 事迹 ,之后,穆斯林自愿捐赠粮、油、肉和钱物,并邀约若干人具体负责磨面、采购东西、炸油香、煮肉、做菜等,勤杂活都是回族群众自愿来干的。回民把圣纪节这一天义务劳动视为是行善做好事,因此,争先恐后,不亦乐乎。

仪式结束后,开始会餐。有的地方经济条件较好,地方也宽敞,摆上十几桌乃至几十桌饭菜,大家欢欢喜喜,一起进餐;有的地方是吃份儿饭,回族群众叫“份碗子”,即每人一份。对于节前散了“乜贴”,捐散了东西,而没来进餐的,要托亲友、邻居给带一份“油香”去品尝。

回族的斋月

每年回历九月,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开始进入斋月。斋月也是中国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人民传统习俗的一部分。

回族人口约860.2万,遍布全国各地。主要从事农业。偏爱面食,尤其擅长制作油炸面食。回族是中国最早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之一。《古兰经》规定,禁食猪马驴骡狗及一切自死动物。无论牛羊鸡禽,均须经屠宰才可食用。

节庆习俗:斋月。斋月回历九月,每个成年穆斯林(回教徒)都要把斋,即从日出后到日落前,不得进食,直到回历十月一日“开斋”才恢复正常饮食生活。届时要欢庆三天,家家宰羊,牛等招待亲朋好友庆贺,并做油香馓子等二十多种节日食品。

回族相关 文章 :

1. 回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2. 2016回族开斋节祝福语

3. 2016年回族开斋节时间

4. 回族结婚礼仪

5. 回民为什么不吃猪

6. 回族开斋节介绍

㈥ 西宁为什么有一些男人总是戴着白帽子女人总是围着黑头巾出街

像你看到的这种现象是回族或者撒拉族或者当地穆斯林的一种习俗:
一般情况下男士都会带白色或者其他颜色的“顶帽”,带白帽是伊斯兰教的标志,也就是说带了帽子一看就能知道他是穆斯林,在我国大部分穆斯林地区都是这样的帽子,如果你到南非他们因为岛国上所以他们戴的帽子像一个船的形状。
女士一般都会戴有“盖头”或者是“纱巾”主要的意思是别人看不到他的羞体或者头发,地方不一样习俗也不一样,在国教为伊斯兰教的中东地区你会见到有的女子将头部全部包住就露出一个眼睛。
在很早以前的青海这里,盖头主要有三种颜色,一般没有结婚的少女戴的是绿颜色的盖头,结了婚的妇女戴的是黑颜色的盖头,老年人一般戴白色。但是现在因地制宜,没有这么明确了。

㈦ 为什么西宁有的人头上带丝巾或帽子勒

所有信仰伊斯兰教的都要男的带白帽女的带丝巾,因为西宁有回族,撒拉族,总之穆斯林很多

㈧ 为什么青海女人都包着头呢

我是青海人,在青海包头的是回族的已婚妇女。因为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妇女包头是他们的教习。就和在中东地区一样,好多妇女身穿黑袍只露出眼睛。

㈨ 少数民族的少女为什么喜欢带头巾呢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LZ你这是多少年前的记忆啊.......少数民族的兄弟姐妹早多少年都进城了....其实现在根本看不出来的,从服装上....

不过说到头巾呢,有一种理由是说少数民族基本不生活在中原地区,因此头巾除了美观以外,还兼顾挡风,擦汗等重要功能.
另一个解释是说鲜艳的颜色容易在野外相互辨别,村子里的人容易相互扶持照料.
其实头巾在近期的时代中,大部分还有传情,信物的特征啦........也有很多民族有这么个风俗....

不过....这些大概都早过时了...现在头巾就是作为装饰品,体现民族风格和气息,包括传统手工技艺,艺术特点之类的.....基本没有实用性.

㈩ 西北妇女为什么要戴头巾

你看到的兰州的女人结婚后带头巾的是一些少数名族妇女们的名族习惯!
在我国西北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中,有一种妇女使用的长头巾颇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人们称这种长头用为“盖头”。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哈萨克族等都戴盖头。所谓盖头,就是丝织品或棉织品做成的大巾,戴时从头上罩下,披在肩上,盖住整个头部,两耳也掩在巾下,颌下扣扣,只剩面部在外,就象风帽。长度一般垂到腰际,哈萨克族的竞垂到臀部以下。盖头一般分绿、黑、白三种,从少女开始直到结婚后一二年都戴绿盖头,结婚三四年直到中年城黑盖头,老年妇女戴白盖头。十分明显,盖头是受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的服饰影响,尤其是受阿拉伯民族服饰的影响而形成的。是妇女面罩的一种变种。直到现在,新教对戴盖头要求仍很严格,无论在家或外出,都必须戴;而老教要求则稍宽,一般出门时戴,在家不戴而换为织花纹的便帽。

热点内容
杨绛为什么要给孩子上课 发布:2024-05-18 21:04:12 浏览:135
为什么微信自定义铃声搜索不了 发布:2024-05-18 21:04:09 浏览:520
尿片上颜色变了为什么那么轻 发布:2024-05-18 20:21:51 浏览:336
为什么晚上玩手机会流很多的泪 发布:2024-05-18 20:20:16 浏览:126
手机卡4g为什么显示3g 发布:2024-05-18 20:10:51 浏览:587
小米11为什么没有棕色 发布:2024-05-18 20:06:11 浏览:832
手机cpu又称为什么 发布:2024-05-18 19:42:30 浏览:357
车扑机油为什么淘宝店铺没有 发布:2024-05-18 19:29:16 浏览:766
吃饭时间推迟为什么大便不正常 发布:2024-05-18 19:27:41 浏览:258
澳洲版cd为什么便宜 发布:2024-05-18 19:27:37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