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姬昌的孩子名字不一样
⑴ 伯邑考和姬发同为姬昌的儿子,为何名字相差如此大
那是因为伯邑考这个名字并不是他的真正名字,而是有着身份代表的称呼。在《封神榜》中伯邑考和姬发分别是西候伯姬昌的大儿子和二儿子,当时由于商纣王对四个侯爷很是猜疑,然后就使用计策把四个侯爷都骗到了朝歌城,想要杀掉他们,其中北伯侯因为很狡猾奸诈,然后很幸运的活了下来,而西伯侯姬昌因为很贤明,然后由于朝歌城的一些商纣王很看重的大臣们的全力担保之下,西伯侯姬昌虽然保全了性命,但是却被商纣王扣押了,而另外两个侯爷则是都死了。
所以在后来想要赎回姬昌的时候是伯邑考带着宝物去到朝歌城的,而并不是姬发带着去的,那是因为在继承的规矩里面,只有继承者才有资格去往朝歌城的,所以伯邑考的名字其实并不是他的真实名字,而是他是老大又是继承者,是代表着他身份的名字。
⑵ 古代取名字有啥讲究姬昌的儿子取名怎么那么奇怪
历史上的周文王姬昌与他的正妃太姒有十个孩子,依次是:伯邑考,武王姬发,管叔鲜,周公旦,蔡淑渡,曹叔振铎,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和冉季载,但是看完这些,突然会发现一个问题,为么姬昌的孩子没有一个跟他是一样的姓氏。
姓氏的由来华夏子孙的都是以姓氏作为延续家族发展的标志,姓什么均是出自祖先所传,而氏,就是区别子孙的作用。这个姓氏的来源就要追溯至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了,所以古老的姓氏很多都带有女字旁或女子底,在原始社会中,姓代表就是区分部落,一般就是表示部落的名字或者其首领的名字,我国古老的姓氏有八姓,分别是,姬,姚,妫,姒,姜,嬴,姞,妘。
不过,历史上对于伯邑考这个名字还有另一种解释,因为史书中并没有姬考这个名字,所以有人认为伯邑考不是名字,而是一种谥号,加之伯邑考悲惨的命运,这也不是没有可能。
⑶ 为什么姬昌的大儿子叫伯邑考,二儿子却叫姬发呢
很多小伙伴都看过封神榜,相信不少人会跟小编一样有一个疑问,西伯侯姬昌有三个儿子,二儿子姬发,三儿子姬伯安,为什么偏偏大儿子叫伯邑考这么个怪名字,小的时候我甚至以为他姓伯,而不是跟他的老爹兄弟们一样姓姬。
综上所述,伯邑考的名字应该就是叫姬邑!
除此之外还有其它说法,一说伯邑考的名字是封地加名而来,这在周时十分常见,但是伯邑考没有封地,所以这一说法可能性较小。还有说古代有“杀首子”的习惯,伯邑考就是周文王自己杀掉的,因为还没有名字,所以就用了邑,读为冤,是冤死的意思,同样是证据有些偏少。
小伙伴们是怎么认为的呢,在下面写下你们的想法吧。
⑷ 封神榜姬昌两个儿子,为什么二儿子叫姬发,为何长子却叫伯邑考
看过《封神榜》等系列小说和电视剧的朋友应该对商纣王、妲己、周文王和周武王之间的恩怨多少有些了解,其实在这四个人之外,还有一个的出场不是很多,但是却很令人难忘,他就是伯邑考。
通常的说法是,西伯侯认为长子被救回的希望渺茫,于是舍弃了他,直接立了他的弟弟为世子。后世对周文王这一做法说法不一。有些学者认为周文王没有立伯邑考,是遵循殷朝的礼节。另外一些人则认为伯邑考早早的死了,并不是文王废掉的,而是嫡长子死去之后,继而立的次子。
伯邑考是伐纣之役的第一位牺牲者,周武王伐纣成功后,姜子牙带玉虚封神,念其忠孝之心,封为中天北极紫微大帝之神,命为尊贵之神,代表尊贵、权力、帝皇;此为紫微斗数以紫微星为首来源。
⑸ 姬昌的嫡次子叫姬发,而嫡长子为何却叫伯邑考为什么不是一样的姓氏
伯邑考的称号见于《史记》,这个称号符合当时的习俗。不知道姬发这个名字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至少在《史记》中没有,但在《神农本草经》中更为人所知。当然,伯邑考也姓姬,在黄玉郎的《天子传奇》动画片中也被称为 "姬考"。但 "姬考 "和 "姬发 "在当时都是错误的称呼。
至于 "邑",也有很多可能性。在第一种情况下,"伯邑 "是一个词,类似于 "仲尼";在第二种情况下,"伯 "是等级,而 "邑(考)"是名字。在第二种情况下,"伯 "是等级,"邑 "是名字;在第三种情况下,"邑 "是一个谥号或一个封地。总之,由于名称结构的复杂性,我们很难知道 "邑考 "代表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伯邑考肯定是姬,但他不能被称为 "姬邑考 "或 "姬考"。
⑹ 为啥姬昌的大儿子叫伯邑考,二儿子却叫姬发呢
说到封神演义中的姬昌,那可算是一个风云人物,在姬昌到了朝歌之后,就相当于身陷险境几乎处处都是危险,稍不留神的话,就可能将自己的性命断送在这里。当初他来朝歌之前,就早有预料会发生这一切,现在这些也都应验了。纣王将姬昌关禁在朝歌之中,不让他有回到西岐的机会。
在古代时期,其实名字也是代表了一个人的地位所在,也是一种权利的象征,但是并不代表他们不是兄弟,但是现代人起名字已经没有像古代那样的了,但还是都有一些含义在里面,都是希望孩子能够茁壮的成长。
⑺ 原本姓姬的姬昌为什么二儿子叫姬发,大儿子却叫伯邑考
喜欢看封神榜的朋友就会知道,西伯侯姬昌有两个着名的儿子,大儿子叫做伯邑考,而二儿子叫做姬发,小说上伯邑考的结局是不幸的,他从小就聪慧贤良,是一名优秀的储君,但是为了营救父亲进入商都朝哥,成为纣王的马夫,却不幸遭到了妲己的陷害,最终被残忍的纣王做成了肉羹,让姬昌喝下。
在正史当中,关于伯邑考的结局也有两种说法,一个是被纣王所杀害,另外一个就是被周文王废除,立了更有才华的姬发为继承人,导致最终伯邑考郁郁而终。
而伯邑考的邑,则是与其当时担任的官职有关,伯邑考既是掌管城邑的官吏,同时又是西伯侯的世子,这也就是为什么姬昌大公子叫伯邑考的原因了。
⑻ 为什么姬昌的长子叫伯邑考,次子却叫姬发呢
周天子的家族是姬姓,周文王叫姬昌,次子叫姬发,也就是后来的周武王,长子名姬考,因其是长子称为“伯”,“邑”是表明其世子地位,所以人称“伯邑考”,并不是说他姓伯。
伯邑考和姬发是周文王的正妻太姒所生,传说中太姒是大禹的后人,美貌绝伦,聪慧仁慈,素有贤名。时为西伯侯的姬昌在渭水之滨偶遇太姒,一见倾心,两人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妲己想要调戏伯邑考)
第二种,伯邑考没有突出的才能和德行。
《史记·卷三十五·管蔡世家第五》同母昆弟十人,唯发﹑旦贤,左右辅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
意思是说,姬昌诸嫡子中,只有姬发和姬旦(也就是周公旦)贤明,可以辅佐姬昌,所以舍伯邑考而立姬发为太子。
但是伯邑考的“邑”字,在上古代表着封地、城市、诸侯国的国都等意思,如果他不是姬昌认可的继承人,名字中不会带有这个字。
所以也有一些专家认为,伯邑考就是姬昌选定的继承人,只是因为他早死,姬发才能上位。我比较认同这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