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苹果为什么叫薯仔
1. 为什么马铃薯有地下苹果之称
人们对马铃薯有许多亲昵的称呼;法国人称它为“地下苹果”;德国人称它为“地梨”;俄罗斯人称它为“第二面包”。在我国,马铃薯也有不少美称;东北人叫它“薯仔”,西北人叫它“洋芋”,华北地区叫它“山药蛋”,江浙一带叫它“洋番芋”。
薯仔原产于南美洲的秘鲁、智利等地的安第斯山高原地带。古时候,洋芋是印第安人的主要粮食,后传入欧洲。至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当时的印加族人,不仅食用薯仔,还把薯仔当药用。当首批欧洲人来到美洲这块富饶的大陆以后,印第安人就向他们介绍了当地称为“扒扒”的一种地下生长蔬菜就是薯仔,当时的殖民者眼睛盯在了黄金和珠宝上,把土生土长的蔬菜没放在眼里,直到1537年传到英国爱尔兰,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17世纪传入中国,最早在西安地区种植,现已普遍在东北、华北、西北、内蒙古及南方较凉爽的地区种植。1. 和中养胃、健脾利湿:薯仔含有大量淀粉以及蛋白质、B族维生素、维生素C等,能促进脾胃的消化功能。
2. 宽肠通便:薯仔含有大量膳食纤维,能宽肠通便,帮助机体及时排泄代谢毒素,防止便秘,预防肠道疾病的发生;
3. 降糖降脂、美容养颜:薯仔能供给人体大量有特殊保护作用的黏液蛋白。能促持消化道、呼吸道以及关节腔、浆膜腔的润滑,预防心血管和系统的脂肪沉积,保持血管的弹性,有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薯仔同时又是一种碱性蔬菜,有利于体内酸碱平衡,中和体内代谢后产生的酸性物质,从而有一定的美容、抗衰老作用;
4. 补充营养、利水消肿:薯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及钙、钾等微量元素,且易于消化吸收,营养丰富,在欧美国家特别是北美,薯仔早就成为第二主食。薯仔有利于高血压和肾炎水肿患者的康复。
2. 薯仔为什么被称为“地下的苹果’’
据测定,每百克薯仔含蛋白质2.3克,碳水化合物16.6克,粗纤维0.3克,脂肪0.1克,还含有矿物质钙、磷、铁和维生素A、B、C及烟酸等。其中每百克新鲜薯仔含维生素C40毫克,比苹果高1倍;含脂肪是苹果的7倍;含维生素B2和铁是苹果的3倍;含磷是苹果的2倍;含糖和钙则和苹果相当。从营养学角度看,1千克薯仔的营养价值,与3.5千克苹果相当,欧洲人因此把薯仔称为“地下苹果”。
3. 薯仔是不是马铃薯为什么有的叫薯仔,有的叫马铃薯
薯仔就是马铃薯
一、薯仔(马铃薯通称)
薯仔的学名是马铃薯,拉丁名:Solanum tuberosum L“薯仔”是通称,个别地区叫洋芋,英文为potato(其中potato的复数为potatoes),在法国,薯仔被称为“地下苹果”。
二、营养分析
1、和中养胃、健脾利湿:薯仔含有大量淀粉以及蛋白质、B族维生素、维生素C等,能促进脾胃的消化功能。
2、宽肠通便:薯仔含有大量膳食纤维,能宽肠通便,帮助机体及时排泄代谢毒素,防止便秘,预防肠道疾病的发生
3、降糖降脂、美容养颜:薯仔能供给人体大量有特殊保护作用的黏液蛋白。能促持消化道、呼吸道以及关节腔、浆膜腔的润滑,预防心血管和系统的脂肪沉积,保持血管的弹性,有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薯仔同时又是一种碱性蔬菜,有利于体内酸碱平衡,中和体内代谢后产生的酸性物质,从而有一定的美容、抗衰老作用
4、补充营养、利水消肿:薯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及钙、钾等微量元素,且易于消化吸收,营养丰富,在欧美国家特别是北美,薯仔早就成为第二主食。薯仔所含的钾能取代体内的钠,同时能将钠排出体外,有利于高血压和肾炎水肿患者的康复。
5、降压作用:薯仔具有减肥、保持血管弹性、排钠保钾等作用,对高血压患者有利。
薯仔中钾和钙的平衡对于心肌收缩有显着作用,能防止高血压和保持心肌的健康。
三、【适宜人群】
一般人均可食用。糖尿病患者不予过度食用。
拓展资料
饮食宜忌
【食物相宜】薯仔与芹菜同食:降血压,缓解疲劳,防便秘。
【食物相克】
1、薯仔与香蕉同食:产生雀斑。
2、薯仔与茄子同食:可使关节病复发。
3、薯仔烧牛肉,造成胃肠的不适。
4、薯仔不能和柿子一起吃,难消化不易排出。
5、鸡蛋与薯仔同食,大伤元气,伤脾胃,重者中毒。
6、薯仔和石榴同食,会引起中毒,可以用韭菜水解毒。
4. 为什么薯仔被称为地下苹果拜托了各位 谢谢
薯仔,学名马铃薯,法国人称之为“地下苹果”;德国人称之为“地梨”;俄罗斯人称之为“第二面包”。在我国,东北人叫做“薯仔”;西北人叫它“洋芋”;华北人叫它“山药蛋”;江浙一带叫做“洋山芋”。如此种种,反映了人们对它的钟爱,但对它营养价值的认识上常有偏颇。 一般人们常认为马铃薯主要成分是淀粉,吃多了会发胖。诚然,马铃薯作为主食确实含有人体必需的一类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但仅仅相当于谷类的32%,热量也仅相当于谷类31%,因为马铃薯水分含量高达80%,是同等量大米的6倍。所以适量食用不会发胖。由于马铃薯同时具有谷类和蔬菜的特性,所提供的营养素远远高于一般主食。据测定,每100克马铃薯含维生素 C 27毫克,与菠菜相近,高于西红柿;含钾342毫克,是菠菜的1.09倍,西红柿的2.1倍。此外,马铃薯富含膳食纤维,对预防相关慢性病有益。 马铃薯蛋白质含量偏低,儿童长期过多食用,对生长发育不利。
5. 为什么薯仔被称为地下苹果
因为很多人都把苹果和薯仔做成天上天下的比较 其实薯仔的营养成分不比苹果的差 反而更高于苹果 所以就会有薯仔被称为地下苹果的说法啦
6. 薯仔的俗称是什么
薯仔的学名是马铃薯,拉丁名:Solanum tuberosum L“薯仔”是通称,个别地区叫洋芋,英文为potato(其中potato的复数为potatoes),在法国,薯仔被称为“地下苹果”。在台湾的汉语中“薯仔”其实是指“花生”。网络用语中薯仔可用作To do的意思,“To do ”的意思是“去做……(事情)”,或者是“愿望”、“期望”的意思,另有着名的视频网站,简称薯仔
7. 为什么马铃薯又被称为是薯仔
薯仔的学名是马铃薯,拉丁名:Solanum tuberosum L“薯仔”是通称,个别地区叫洋芋,英文为potato(其中potato的复数为potatoes),在法国,薯仔被称为“地下苹果”。根据马铃薯的来源、性味和形态,人们给马铃薯取了许多有趣的名字,例如:意大利人叫地豆,法国人叫地萍果,德国人叫地梨,美国人叫爱尔兰豆薯,俄国人叫荷兰薯;我国云南、贵州一带称芋或洋山芋,广西叫番鬼慈薯,山西叫山药蛋,东北各省多称薯仔。鉴于名字的混乱,植物学家才给它取了个世界通用的学名——马铃薯。
马铃薯自古就有,支撑人类的生存数千载。马铃薯的原产地是南美洲,至今已成为世界各国饮食和烹饪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马铃薯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稻米和玉米,并广泛地种植于全球约125个国家。
大约公元前200年,秘鲁印加古国的印第安人最早开始种植马铃薯。印加人还用马铃薯测量时间,用煮马铃薯需要的时间做为单位时间。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地区是“爱尔兰”白马铃薯的发源地。
最初是于 1570年从南美的哥伦比亚将短日照类型引入欧洲的西班牙,经人工选择,成为长日照类型;后又传播到亚洲、北美、非洲南部和澳大利亚等地。马铃薯产量高,营养丰富,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现已遍布世界各地,热带和亚热带国家甚至在冬季或凉爽季节也可栽培并获得较高产量。世界马铃薯主要生产国有前苏联、波兰、中国、美国。中国马铃薯的主产区是西南山区、西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其中以西南山区的播种面积最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黑龙江省则是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基地。
西班牙殖民者1537年首先在安第斯山脉的村庄里“发现”了马铃薯,并将马铃薯带回欧洲,然而马铃薯在欧洲并没有很快得到认可。后来,在普鲁士,法国和英格兰领导者和思想家的帮助下,马铃薯才迅速在整个欧洲得到广泛应用。
马铃薯于1621年传入北美洲,当时百慕大群岛州长送给弗吉尼亚州长两个装有马铃薯和其它蔬菜的大盒子。
直到美国外交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在法国发现了马铃薯,马铃薯才得以在美国流行起来。本杰明·富兰克林在法国做美国大使期间,参加过一次宴会,席间鉴赏了马铃薯的二十种不同做法。富兰克林回到美国后,盛赞马铃薯是最好的蔬菜。从此美国人追随富兰克林引领的潮流,马铃薯也开始在殖民地和边远的西部地区得以种植。
8. 有地下苹果之称的一种蔬菜什么
薯仔 法国人称它为“b地下苹果/b”;德国人称它为“地梨”;俄罗斯人称它为“第二面包”。在我国,马铃薯也有不少美称;东北人叫它“薯仔”,西北人叫它“洋芋”,华北地区叫它“山药蛋”,江浙一带叫它“洋番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