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眼观万物 » 犁底层为什么颜色浅

犁底层为什么颜色浅

发布时间: 2022-09-03 17:42:21

Ⅰ 泥土的颜色有多少种

中国土壤资源丰富、类型繁多,世界罕见。中国主要土壤发生类型可概括为红壤、棕壤、褐土、黑土、栗钙土、漠土、潮土(包括砂姜黑土)、灌淤土、水稻土、湿土(草甸、沼泽土)、盐碱土、岩性土和高山土等12系列。

红壤系列
中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的重要土壤资源,自南而北有砖红壤、燥红土(稀树草原土)、赤红壤(砖红壤化红壤)、红壤和黄壤等类型。

砖红壤
发育在热带雨林或季雨林下强富铝化酸性土壤,在中国分布面积较小。海南岛砖红壤的分析资料表明:风化度很高,粘粒的二氧化硅/氧化铝比值(以下同)低于1.5,粘土矿物含有较多的三水铝矿、高岭石和赤铁矿,阳离子交换量很少,盐基高度不饱和。

燥红土
热带干热地区稀树草原下形成的土壤,分布于海南岛的西南部和云南南部红水河河谷等地,土壤富铝化程度较低,土体或具石灰性反应。

赤红壤
发育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具有红壤和砖红壤某些性质的过渡性土壤。

红壤和黄壤
均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生成的富铝化酸性土壤,前者分布在干湿季变化明显的地区,淀积层呈红棕色或桔红色,剖面下部有网纹和铁锰结核,二氧化硅/氧化铝比值为1.9~2.2,粘土矿物含有高岭石、水云母和三水铝矿;后者分布在多云雾,水湿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川、黔两省为主,以土层潮湿、剖面中部形成黄色或蜡黄色淀积层为其特征,粘土矿物含有较多的针铁矿和褐铁矿。
红壤系列的土壤适于发展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果树和林木,作物一年可二熟、乃至三熟、四熟,土壤生产潜力很大。目前尚有较大面积荒山、荒丘有待因地制宜加以改造利用。 棕壤系列 亦为中国东部湿润地区发育在森林下的土壤,由南至北包括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和漂灰土等土类。

黄棕壤
亚热带落叶阔叶林杂生常绿阔叶林下发育的弱富铝化、粘化、酸性土壤,分布于长江下游,界于黄、红壤和棕壤地带之间,土壤性质兼有黄、红壤和棕壤的某些特征。

棕壤
主要分布于暖温带的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夏绿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下发育的中性至微酸性的土壤,特点是在腐殖质层以下具棕色的淀积粘化层,土壤矿物风化度不高,二氧化硅/氧化铝比值3.0左右,粘土矿物以水云母和蛭石为主,并有少量高岭石和蒙脱石,盐基接近饱和。

暗棕壤
又称暗棕色森林土,是发育在温带针阔混交林或针叶林下的土壤,分布在东北地区的东部山地和丘陵,介于棕壤和漂灰土地带之间,与棕壤的区别在于腐殖质累积作用较明显,淋溶淀积过程更强烈,粘化层呈暗棕色,结构面上常见有暗色的腐殖质斑点和二氧化硅粉末。 漂灰土 过去称为棕色泰加林土和灰化土,分布在大兴安岭中北部,是北温带针叶林下发育的土壤,亚表层具弱灰化或离铁脱色的特征,常出现漂白层,强酸性,盐基高度不饱和,属于生草灰化土和暗棕壤之间的过渡性土类,可认为是在地方性气候和植被影响下的特殊土被。
棕壤系列土壤均为很重要的森林土壤资源。目前,不仅分布有较大面积的天然林可供采伐利用,为中国主要森林业生产基地;且大部分土壤,尤其是分布在丘陵平原上的黄棕壤和棕壤有很高的农用价值,多数已垦为农地和果园。

褐土系列
包括褐土、�土、黑垆土和灰褐土,这类土壤在中性或碱性环境中进行腐殖质的累积,石灰的淋溶和淀积作用较明显,残积一淀积粘化现象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褐土
又称褐色森林土,分布于中国暖温带东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形成于中生夏绿林下,其特点为腐殖质层以下具褐色粘化层、风化度低,二氧化硅/氧化铝比值3.0~3.5,含有较多水云母和蛭石等粘土矿物,石灰聚积以假菌丝形状出现在粘化层之下。 �
土 褐土经长期施用土类堆积覆盖和耕作影响,在剖面上部形成厚达30~50厘米以上的熟化层,即变成�土。主要分布于陕西的关中地区。

黑垆土
以深厚的淡黑色垆土层而得名。首先形成于半干旱草原植被下,后又经长期耕种熟化的土壤,主要分布在陕北、晋西和陇东一带的黄土地区。

灰褐土
又称灰褐色森林土,是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山地森林下的土壤,具暗棕色或浅褐色的粘化层,因石灰淋溶程度的不同又分灰褐土和淋溶灰褐土两个亚类。
在利用上,褐土系列除灰褐土是重要的林用地外,其他土壤为中国北方的旱作地,搞好水土保持,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

黑土系列
中国温带森林草原和草原区的地带性土壤,包括灰黑土(灰色森林土)、黑土、白浆土和黑钙土。以强烈的腐殖质累积过程为特点。

灰黑土
又称灰色森林土。处在湿润的地区,以大兴安岭的西坡最为集中,植被为森林类型,林下草灌植物繁茂,生草过程较强,有机质累积量大,土壤具较明显的淋溶作用和粘粒移动淀积现象。

黑土
土壤水分状况较充沛,相对湿润,植被为草原化草甸,当地称“五花草塘”,土壤有机质的累积量较高,具有黑色而深厚的土层,腐殖质层厚达30~70厘米以上,底土常出现轻度潜育特征。

白浆土
表层腐殖质层下具灰白色的白浆层而得名。分布在东北地区东部山间盆地和谷地,气候湿润,植被类型为喜湿性的浅根植物,土壤有机质累积量不及黑土,因有机质分解程度差,而常具泥炭化特征,白浆土表层有机质的含量达8~10%,白浆层下质地多属重壤土和粘土;白浆层质地相对较轻,铁的淋失十分明显,粘土矿物以水云母为主,并有少量高岭石和无定物质。

黑钙土
分布在半干旱地区,植被以草原类型为主,也有草甸草原植物,有机质的累积量小,分解强度较黑土大,腐殖质层一般厚约30~40厘米;石灰在土壤中淋溶淀积,常在60~90厘米处形成粉末状或假菌状的钙积层,是黑钙土区别于其他黑土的重要特征。
黑土系列的土壤以东北地区分布的面积最广,适于发展农、牧业和林业,特别是黑土、黑钙土和白浆土是发展农业的重要对象,除已垦者外,尚有较大面积的荒地可供开垦,农业生产潜力巨大。

栗钙土系列
包括栗钙土、棕钙土和灰钙土,是中国北方分布范围极广的一些草原土壤。这类土壤均具有较明显的腐殖质累积和石灰的淋溶一淀积过程,并多存在弱度的石膏化和盐化过程。 栗钙土 湿带半干旱地区干草原下形成的土壤,表层为栗色或暗栗色的腐殖质量,厚度为25~45厘米,有机质含量多在1.5~4.0%;腐殖质层以下为含有多量灰白色斑状或粉状石灰的钙积层,石灰含量达10~30%。中国栗钙土土壤性质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内蒙古高原的栗钙土具少腐殖质、少盐化、少碱化和无石膏或深位石膏及弱粘化特点,而西部新疆地区在底土有数量不等的石膏和盐分聚积,腐殖质的含量也相对较高,但土壤无碱化和粘化现象。

棕钙土
与栗钙土相比较,其腐殖质累积过程更弱,而石灰的聚积过程则大为增强,钙积层的位置在剖面中普遍升高,形成于温带荒漠草原环境,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高原的中西部、鄂尔多斯高原的西部和准噶尔盆地的北部,是草原向荒漠过渡的地带性土壤。

灰钙土
其形成常与黄土母质相联系,分布面积以黄土高原的西北部、河西走廊的东段和新疆的伊犁河谷最为集中,土壤剖面分化弱,发生层次不及栗钙土、棕钙土清晰,腐殖质层的基本色调为浅黄棕带灰色,钙积层不明显,表层有机质含量0.5~3.0%,且下延较深,一般可达50~70厘米。
栗钙土系列土壤是中国主要的牧业基地,也是重要的旱作农业区,需因地制宜实行农牧结合,改良草场和建立人工饲草料基地。

漠土系列
中国西北荒漠地区的重要土壤资源,包括灰漠土、灰棕漠土、棕漠土和龟裂土等,共同特征是:具有多孔状的荒漠结皮层,腐殖质含量低,石灰含量高,且表聚性强,石膏和易溶性盐分在剖面不大的深度内聚积,存在较明显的残积粘化和铁质染红现象以及整个剖面的厚度较薄和石砾含量多(龟裂土和灰漠土除外)等。在成土过程中主要表现为钙化作用(石灰聚积)、石膏化与盐化作用、弱的铁质化作用,同时风成作用相当明显。

灰漠土
发育在温带荒漠边缘细土物质上的土壤,主要分布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南部冲积平原和北部剥蚀高原、河西走廊的中、西段及阿拉善高原的东部。新疆灰漠土表层有机质含量在1.0%左右,腐殖质层极不明显,石灰的最大含量可达10~30%,聚层出现在20或30厘米以下,易溶性盐含盐最大的层次在40厘米以下,往往与石膏层相联系,土壤矿物风化处于脱钾阶段,二氧化硅/氧化铝比值4.0左右;粘土矿物以水云母为主。

灰棕漠土
温带荒漠条件下和粗骨母质上发育的土壤,在西北占有很大的面积,同灰漠土比较,腐殖质的累积作用更弱,几无腐殖质层,表层有机质含量很少超过0.5%,且随深度增加含量亦无多大变化,C/N比值很窄,多在4~7,但石灰的含量以表层或亚表层最高,且石膏的聚积较普遍,在10~40厘米处常形成小粒状或纤维状结晶的石膏层,石膏的最大含量可达30%以上。

棕漠土
暖温带半灌木-灌木荒漠下发育的土壤,广布于新疆的南部和东部。这类土壤基本上是与石质漠境或戈壁相适应,与北非的石漠(或称石膏荒漠和石膏壳)近似,但其干旱程度更强,以致在土壤中出现氯化物的盐层,成为世界荒漠土壤中罕见的现象。

龟裂土
发育较年轻的荒漠土壤,分布在温带和暖温带荒漠区的细土平原上,常受暂短地表水流的影响。但不具水成土的性质,地表平坦、坚硬,呈灰白色,被网状裂纹切成不规则的多角形裂片,形似镶嵌在地上的龟裂图案,是其最具代表性的特征。
漠土系列在利用上主要受制于细土物质含量的多少和灌溉水源的有无。目前,大部分用作牧地,仅有小部分垦为农田。

潮土、灌淤土系列
中国重要的农耕土壤资源,包括潮土、灌淤土、绿洲土。这类土壤是在长期耕作、施肥和灌溉的影响下所形成。在成土过程中,获得了一系列新的属性,使土壤有机质累积、土壤质地及层次排列、盐分剖面分布,都起了很大变化。

潮土(包括砂姜黑土)
曾称浅色草甸土,主要分布于黄淮海平原,辽河下游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及汾、渭谷地,以种植小麦、玉米、高粱和棉花为主。土壤剖面中沉积层次明显,粘砂相间,地下水位较浅,土壤中、低层氧化还原交互进行,有明显的锈纹斑及碳酸盐分异与聚积。有些地区出现沼泽化和盐渍化。
黄河淤积平原潮土的机械组成,老河床和天然堤上多为砂土,老河床两侧缓斜平地多为轻壤土,浅平洼地则为粘土。土壤有机质含量仅0.6~1%。碳酸钙含量在6~8%,含钾量可达 2%左右,含磷量多在0.1~0.2%。其含盐量一般不超过 0.1%;在洼地边缘可达0.5~1%。土壤呈碱性反应,pH值7.5~8.5。
潮土土层深厚,矿质养分丰富,有利于深根作物生长,但有机质、氮素和磷含量偏低,且易旱涝,局部地区有盐渍化问题,亟待改良。

灌淤土
主要分布于银川、内蒙古后套及辽西平原。灌淤层可厚达 1米以上,一般也可达30~70厘米。土壤剖面上下较均质,底部常见文化遗物。灌淤层下可见被埋藏的古老耕作表层。土壤的理化性质因地区不同而异。西辽河平原的灌淤土,质地较粘重,有机质含量约2~4%,盐分含量,一般小于0.3%,不含石膏;河套地区的灌淤土,质地较砂松,有机质含量约1%,含盐量较高。
灌淤土是中国半干旱地区平原中的主要土壤,一年一熟,以春播作物为主,生长小麦、玉米、糜谷等。地下水位较浅,水源充沛;因排水条件较差,有次生盐化现象,应注意灌排结合。

绿洲土
又称灌漠土,主要分布于新疆及河西走廊的漠境地区的绿洲中,是干旱地区的主要耕作土壤。灌溉淤积层甚至可厚达1.0~1.5米;在引用坎儿井灌溉地区,灌淤层不超过1米。这些厚层灌溉淤积层土壤层次分化不明显,上部土层有机质含量一般在1~2%,下部可达0.5~0.7%。磷钾含量均较丰。碳酸钙含量一般在10-20%,且分布均匀。但易发生板结,有次生盐化问题。采取灌溉与排水相结合,营造防风林带与林网,合理轮作倒茬,多种绿肥、牧草,是提高肥力的主要途径。
草甸、沼泽土系列 即湿土。为水成、半水成土壤类型。

草甸土
直接受地下水浸润,在草甸植被覆盖下发育而成。广布于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在内蒙古、新疆等地河流两岸的泛滥平原、湖滨阶地上,也有分布。
草甸土腐殖质含量一般较丰富,分布在东北地区的草甸土,暗色有机质层厚达1米以上,土壤底部常见二氧化硅粉末,土体中见锈色斑纹及铁锰结核;在新疆地区的草甸土有机质层仅25厘米,常见大量石灰结核,并有盐分累积。表层有机质含量约3~6%,甚或可高达10%。在1米深的土层中,其含量尚可达1%。在西北干旱区有机质含量表层低于4%。在新疆、内蒙古的草甸土中,碳酸钙含量可达10%。
草甸土开垦后,表层土壤垒结性减低,较前疏松,有机质含量亦随之下降。这类土壤肥力较高,养分也较丰,水分供应良好,是主要垦殖对象;亦为重要牧场基地,合理安排农、牧关系十分重要。

沼泽土
在长期积水或过湿情况下形成。广布于中国东北三江平原及川西松潘草地。均有深厚的腐殖质层或泥炭层。
因土壤长期处于还原状态,产生了明显的潜育过程,形成充分分解的蓝灰色潜育层。土壤结持力甚低。在表层有机质层或泥炭层与底层蓝灰色潜育层间,尚可见大量锈斑或灰斑的土层,亦可见铁锰结核。沼泽土中有机质含量常在5~25%,泥炭层可高达40%以上,有机质分解不充分,C/N比值宽。大都尚未充分利用。 水

稻土系列
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其中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和台湾西部平原最为集中。
水稻土是耕种活动的产物。是由各种地带性土壤、半水成土和水成土经水耕熟化培育而成,其形成过程是在季节性淹水灌溉、耕作、施肥等措施影响下,进行氧化还原交替过程、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复盐基作用与盐基的淋溶,及粘粒的分解、聚积与迁移、淋失,使原来的土壤特征受到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剖面发生分异,而形成特有的土壤形态、理化和生物特性。
水稻土的剖面结构包括下列层次:耕作层(A)、犁底层(P)、渗育层(W)、 淀积层(B)、淀积潜育层(Bg)及潜育层(G)。耕作层淹水时水分饱和,呈半流泥糊状或泥浆状。排水落干后,呈包含有屑粒、碎块的大块状结构,结构面见锈斑杂有植物残体;犁底层较紧实,暗棕色的垂直结构发达,有锈纹和小铁锰结核;渗育层由于水分渗透,铁质淋洗强烈,颜色较淡;淀积层多呈棱块状结构,多锈纹、锈斑和铁锰结核;淀积潜育层处在地下水变动范围内,呈灰蓝色,有较多的锈斑和锈纹结构不明显;潜育层处于还原状态,呈蓝灰色结构。 水稻土大致可分为淹育、潴育及潜育等三种类型。淹育型发育层段浅薄,属初期发育的水稻土,底土仍见母土特性,如红壤仍有红色底层;潴育型发育完整,具有完整的剖面结构;潜育型属由潜育土或沼泽土发育而成。
水稻土是中国很重要的农业土壤资源,应根据土壤特性因地制宜加以改良,充分利用。 盐碱土系列 又可分为盐土和碱土。

盐土
中国土壤中含可溶盐较高的盐土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尤以内蒙古、宁夏、甘肃、清海和新疆为多。华北平原和汾、渭谷地也有零星分布。气候干旱、蒸发强烈、地势低洼、含盐地下水接近地表是盐土形成的主要条件。盐分累积的形态通常是地表出现白色盐霜,作斑块状分布。含盐量高的盐土可出现盐结皮厚度(小于3厘米)或盐结壳(大于3厘米),在结皮或结壳以下为疏松的盐与土的混合层,可由几厘米到30~50厘米;甚或可见盐结盘层。盐分累积的特点是表聚性很强,逐渐向下盐分递减。沿海地带盐分累积特点是整层土体均含较高盐分。
中国盐土的盐分组成甚为复杂。滨海地区的盐土主要为氯化物盐土;硫酸盐盐土则分布于新疆北部、甘肃河西走廊、宁夏银川平原和内蒙古后套地区,但面积不大。而氯化物与硫酸盐混合类型的盐土,在中国盐土中到处可见,以河北、内蒙古、宁夏、甘肃和新疆等省区最为集中。此外,东北松嫩平原、山西大同盆地等,在其盐分组成中含有碳酸根,称苏打盐土,碱性特强,腐蚀植物根系,大部植物难以生长。
盐土的改良应采取灌排、生物及耕作等综合措施;种稻洗盐也是改良盐土的有效措施。 碱土 在中国分布面积较小,大都零星分布于盐土地区,特点是表层含盐量一般不超过0.5%,但土壤溶液中普遍含有苏打。在吸收复合体中(尤其是碱化层)代换性钠占代换总量20%以上;pH值可达 9.0或更高。土壤有机与无机部分高度分散,胶粒和腐殖质淋溶下移,使表土质地变轻,而胶粒聚积的碱化层则相对粘重,有时形成柱状结构,湿时膨胀泥泞,干时收缩板结,通透性与耕性均极差。过高的碱度可以毒害植物根系,过多的交换性钠可引起一系列不良的理化性质,对植物生长危害极大。
碱土的形成与发育因地区而异,如松辽平原的碱土是由于苏打盐土在脱盐过程中,钠离子进入土壤吸收复合体而形成的。华北平原的碱土(当地称瓦碱)是由盐化潮土或盐土在脱盐过程中,突出了土壤的碱化特性,表层出现碱壳。前者代换性钠含量较高(7~10毫克当量/100克土),碱化度大都在20~40%;后者在质地较轻的土壤中仅1~2毫克当量/100克土,在粘重土壤中也仅5~7毫克当量/100克土,可能属于初期形成的碱土。碱土的改良除上述水利及农业措施外,尚需采取施用石膏和磷石膏等化学改良措施。

岩性土系列
包括紫色土、石灰土、磷质石灰土、黄绵土(黄土性土)和风沙土。这类土壤性状仍保持母岩或成土母质特征。

紫色土
紫红色岩层上发育的土壤。以四川盆地分布最广,在南方诸省盆地中零星分布。紫色土有机质含量 1.0%左右,其发育程度较同地区的红、黄壤为迟缓,尚不具脱硅富铝化特征,属化学风化微弱的土壤,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pH值为7.5~8.5,石灰含量随母质而异,盐基饱和度达80~90%。紫色土矿质养分丰富,在四川盆地的丘陵地区中为较肥沃土壤,其农业利用价值很高。利用中需防止水土流失和注意蓄水灌溉、增施有机肥料、合理轮作等。 石灰(岩)土 发育在石灰岩上的岩成土。在中国热带和亚热带湿润地区,凡有石灰岩出露之地均有分布,但主要分布于广西、贵州和云南境内。在石灰岩体出露的喀斯特地区多形成较为年幼的石灰(岩)土。石灰(岩)土的植被多为喜钙植物如蕨类、五节芒、白茅等。这类植物的有机质成为石灰土腐殖化作用的物质基础。石灰(岩)土可分为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和红色石灰土。①黑色石灰土,有机质含量丰富,呈良好团粒结构,土色暗黑,中性至碱性反应(pH6.5~8.0),土层厚薄不一。②棕色石灰土,常见于山麓坡地,色棕粘重,不均质石灰反应。③ 红色石灰土,土色鲜红,剖面上部多无石灰反应,表土pH6.5,心土7.0~7.5。 磷质石灰土 分布于中国南海的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由于岛屿地处热带,大都由珊瑚礁构成。磷质石灰土即于珊瑚礁磐基础上发育而成,成土母质为珊瑚灰岩或珊瑚、贝壳机械粉碎的细砂。在海岛上的细砂表面聚积了大量富含磷质和有机质的海鸟粪,形成富含磷质的石灰性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可高达12%以上,全磷量26~32%。成为富含有机质的天然磷肥资源。

黄绵土
又称黄土性土壤,广布于黄河中游丘陵地区。土壤色泽与母质层极相近,质地均匀,疏松多孔,耕性良好,有机质含量低,仅0.5%,矿质养分丰富。

风沙土
主要分布在中国北部的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风沙土的特征是成土作用经常受到风蚀和沙压,很不稳定,致使成土过程十分微弱,土壤性状与风沙堆积物无多大改变。随沙地的自然固定和土壤形成阶段的发展,由流动风沙土到半固定、固定风沙土,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增加,说明只要增加肥分与水分,使植被逐步稳定生长,也能成为农林牧用地。 高山土系列 高山土壤是指青藏高原和与之类似海拔,高山垂直带最上部,在森林郁闭线以上或无林高山带的土壤。由于高山带上冻结与溶化交替进行,土壤有机质腐殖化程度低,矿物质分解也很微弱,土层浅薄,粗骨性强,层次分异不明显。因而将高山土壤作为独特的系列划分开来;有黑毡土(亚高山草甸土)、草毡土(高山草甸土)、巴嘎土(亚高山草原土)、莎嘎土(高山草原土)、高山漠土和高山寒漠土之分。

黑毡土
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东部和东南部。腐殖质累积明显,腐殖化程度相对较高,盐基不饱和或饱和度低,pH5~8,为高原优良牧场,也是小麦等作物的高产土壤。

草毡土
分布于原面平缓山坡,土体一般较湿润,密生高山矮草草甸。表层有厚3~5厘米至10厘米不等的草皮,根系交织似毛毡状,轻韧而有弹性,地表常因冻融交互作用呈鳞片状滑脱。腐殖质层厚9~20厘米,含量6~14%,作浅灰棕或暗灰色,剖面厚度30~40厘米。大都用作夏季牧场。

巴嘎土
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北侧的高原宽谷湖盆,植被属于干草原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时可达3~10%,剖面下部砾石背面常有薄膜状碳酸钙累积。大部为牧地,植被稀疏,载畜量低。

莎嘎土
分布于羌塘高原东南部,西喜马拉雅山的山前地带。土体较干燥,腐殖质累积过程减弱,且出现积钙过程,土体富含砾石,表层草根较少,不形成连续草皮层,有机质含量约1.5~3%,碳酸钙聚积明显,最大可达10%以上。土壤均较沙质,有风沙危害,均为牧地。

Ⅱ 水稻土的自然发生层次及特点是什么

稻土是在淹水种稻的条件下发育而成的特殊土壤,受水分的影响比较深刻,故按水文层次划分土层。

1、淹育层A'。是水稻土的耕作层,也是主要的容根层,受人为耕作影响深刻,物质和能量交换非常活跃。在淹水条件下水耕熟化,经常耕作搅动,颜色均一,腐殖质含量高泥柔软、绒和,干时呈粒状或块状结构,沿根孔和裂隙有锈纹和锈斑。熟化度高者,常有腐殖质与铁结合形成铁质络合物,呈鲜艳棕红色的“鳝血”斑块。该层铁的络合度和活化度较高,仅稍低于潜育层,铁的晶化度低,仅稍高于潜育层,晶胶比也比较低。

2、犁底层Pb。相当于全国的Ap层。该层由频繁的耕作机械压力和粘粒淀积而形成。一般较为粘重紧实,多呈片状、扁平板状结构,有一定透水能力,具有托水托肥作用。重庆市水稻土多未受大型机械碾压,因此除粘重土壤外犁底层均不明显,特别是潜育水稻土中的烂泥田以及砂性很重的漏砂田等,则没有犁底层或极不明显。

3、初期潴育层P。此层相当于全国的渗育层。该层多在犁底层之下,紧接犁底层。由于耕层的淹灌水经犁底层均匀向下渗漏,下渗水经过该层时,携带的腐殖质和粘粒在结构面和裂隙中淀积形成灰色胶膜。在结构体内,由于干湿交潜引起的氧化还原交替作用的均匀性,沿根孔、裂隙逐渐形成较多的铁锰斑纹。该土层颜色较均一或略有分化,垂直世理明显,一般呈棱块状或大棱块状结构。该层是渗育水稻土的诊断层,铁的活化度、络合度,稍高于潴育层,铁的游离度和晶胶比低于潴育层。

4、潴育层W。该层同时受地表水和地下水影响,由于水分上下运动频繁,并向土体内渗渍,使铁、锰的还原溶解和氧化沉积都十分明显,出现锈纹和锈斑,甚至铁锰结核。全层颜色褪淡、斑杂,多为小棱柱状或小棱块状结构。裂隙面有较多的灰色胶膜。该层是潴育水稻土的诊断层,其铁的游离度和晶胶比最高。在潴育层中,还可划分出淋溶单层及淀积单层来反应潴育过程中物质的交换特点。

淋溶单层:以 a 表示。根据淋溶程度再细分为:

轻度淋溶层a1:在结构表面或根孔壁上有灰白色淋溶斑块或条纹。

中度淋溶层a2:灰白色淋溶现象深入到结构体内部,形成多量白色斑块。

强度淋溶层a3:灰白色淋溶现象已连成片,整个土层呈灰白色,若淋溶层系淋溶为主,则土层浅灰色、灰白色、白色或黄白色,淀积物少。

Ⅲ 自然土壤与农业土壤的土体构型有何不同

参看:秦阳生物技术(网站)农技知识:《自然土壤的土体构型分为哪几层》
自然土壤的土体构型一般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即覆盖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母质层,每层又可进行细分现将各层分述如下:
1.覆盖层 代号A0,此层为枯枝落叶组成,在森林土壤中常见,厚度大的又可分为两个亚层基本未分解的保持原形的枯枝落叶;粗有机质层,有机残体已腐烂分解,难以分变原形.
2.淋溶层 代号A,由于水溶性物质和粘粒有向下淋溶的趋势,故叫淋溶层.包括两个亚层:A1层,这一层为腐殖质层,有机质积累多,颜色深暗,植物根系和微生物也最集中.多具团粒结构,土质疏松,是肥力性状况最好的土层.A2层这一层为灰化层.由于受到强烈淋溶,不仅易溶盐类淋失,而且铁铝及粘粒也向下淋溶,只有难移动的石英留下来,故颜色较浅,常为灰白色,质地轻,养分贫乏,肥力性状差.A层是土壤剖面中最为重要的化学发生学层,不论是自然土壤还是耕作土壤,不论发育完全的剖面还是发育较差的剖面,都具有A层.
3.淀积层 代号B ,位于A层之下,是由物质沉积作用而造成的.本层的沉积物主要来自土体的上部,也可来自土体的下部和地下水,由地下水上升,带来水溶性或还原性物质,因土体中部环境条件改变而发生沉积.还可来自人们施用石灰、肥料等来自土体外部的物质.根据发育程度不同又分为B1、B2和B3亚层.
4.母质层 代号C,为岩石风化的残积物或各种再沉积的物质,未受成土作用的影响.
5.基岩层 代号D,是半风化或未风化的基岩.
由于自然条件和发育时间、程度的不同,土壤剖面的构型差异很大,有的可能不具有以上所有的土层,其组合情况也可能各不相同,如处在初期发育阶段的土壤类型,剖面中只有A-C层;受侵蚀地区,珍土冲失,产生B-BC-C层的剖面;只有发育时间很长,成土过程式亦很稳定的土壤才有可能出现完整的A-B-C式的剖面.
(一) 农业土壤的土体结构
农业土壤的土体构造状况,是人类长期耕作栽培活动的产物,它是在不同的自然土壤剖面上发育而来的,因此,也是比较复杂的.在农业土壤中旱地和水田由于长期利用方式、耕作、灌溉措施和水分状况的不同,明显的反映出不同的层次构造.
1.旱地土壤的土体构型 旱地土壤一般可分为四层:即耕作层(表土层)、犁底层(亚表土层)、心土层和底土层.
(1)耕地层.代号A,又称表土层或熟化层,是受人类耕地产生活动影响最深的层次.根系分布多,占总根量的50%以上.有机质质量分数高,颜色深,疏松多孔,理化生物性状好.
(2)犁底层.代号P,位于耕地层之下,与耕作层有明显的界限,有机质质量分数显着降低,颜色较浅,由于长期受农机具压力的影响,故土层紧实,呈片状工层状结构.此层有托水、托肥作用,但会防障根系伸展和土体的通透性,影响耕层与心土层间的物质能量的交换传递,对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不利,所以破除犁底层增加耕层厚度是深耕改土的重要任务.
(3)心土层.代号B,位于耕层或犁层以下,此层受上部土体压力较紧实,有不同物质的沉积现象.此层受大气和外界环境条件影响较弱,温度、湿度比较稳定,通透性较差,微生物活动弱,植物根系有少量分布.有机质质量分数极少,物质转化移动都比较缓慢.但该层是土壤中保水保肥的重要层次,也是作物生长后期供水供肥的主要层次,应足以重视.
(4)底土层.代号G,位于心土层以下,一般在土表50-60CM之间,受外界气候、作物和耕作措施的影响很小,但受降雨、灌排、和水流影响仍很大,一般把此层称为深土层,即母质层.但底土层的性状对整过土体水分的保蓄、渗漏、供应、通气状况、物质转运、土温变化都有仍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有时甚至还很深刻.
2.水田土壤的土体构型 水田土壤由于长期种稻,受水浸渍,并经历频繁的水旱交替,形成了不同于旱地的土壤剖面形态和土体构型.一般水田土壤可分为:耕作层(水耕熟化层),犁底层、潴育层、潜育层等.
上述农业土壤的层次分化是农业土壤发育的一般趋势,由于农业生产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多样性,致使农业土壤的土体构型也呈复杂状况,有的层次分化明显,有的则不明显或不完全.各层厚度差异也很大,因此田间观察时,应具据体情况进行划分.

Ⅳ 成都平原的紫色土大概分布以及形成原因

水稻土削面可划分出以下一些发生层。耕作层(Aa层)。属于淹水与脱水(烤田、旱作排水)水旱频繁交替下形成的发生层段。表耕层是主要溶提层,在淹水季节,水下耕翻,土粒分散,均处于还原状态,泥烂而不成型,表层见悬浮状浮泥。排水落干后,通气改善,表面由较分散的土粒组成,其下絮凝成小团聚体状态,多根系和根锈,在大孔隙和空隙壁上附有铁、锰斑块或红色胶膜(鳝血斑),系游离铁与新生态有机质络合体。2.犁底层(Ap层)。是长期受耕作机械挤压及静水压的影响而密实化的层段。据50个主要剖面统计,犁底层与耕作层的容重比值为1.2-1.3,略呈片状结构,结构面上有铁,锰斑纹。部分削面的犁底层具有潜育斑块。此层的发育厚度和密实度直接与其上层段的物质渗移有关。3,渗育层(P)。是受田面静水压以及上层段饱和水的渗淋,在Ap层下出现的土层,还原态铁,锰氧化物在该层被氧化淀积特征是铁锰新生体呈斑点状,并且分层淀积,即是紧接犁底层见薄层、浅黄色或锈点的铁淀积层,其下段土体锰斑点较为密集。棱块状结构,结构面具有灰色腔膜和锈色斑纹。4.潴育层(w层)。土体内水分在这一层中的运动方式,既有降水和灌溉水自上而下的渗淋作用,又受周期性地下水升降的双重影响,大量还原态铁、锰氧化物被氧化淀积。其特征是铁、锰新生体呈斑点状或斑纹状,较为密集,叠加淀积,呈棱块与棱柱状结构,-般在黄棕色土体的结构面上显现灰色胶膜。5.脱潜层(Gw层)。是由湖沼沉积体或潜育水稻土排除地表积水和降低地下水位后,在水旱轮作影响下,形成由潜育向潴育过渡的发生层次。土体内的水分状况是降水、灌溉水和地下水的双重影响。其特征是铁、锰氧化物叠加淀积,为斑纹状或斑点状,较为密集,土体呈棱柱状或棱块结构,一般在蓝灰色土体的结构面上显现锈色胶膜。6.潜育层(G层)。该层受地下水或层间积水影响,长期浸水,处于还原状况。其特征是土色以蓝灰色为主;土粒分散,结持力甚低,土体糊烂,亚铁反应十分显着。7.漂洗层(E层)。是在漂洗作用下形成的灰白色土层。由于所处地势略较高起,土体内长期渍水,由离铁作用及侧向漂洗下形成的白土层;也有表层离铁形成白土头,往往是起源母土形成过程产生的,辟为稻田后,进一步强化渍水离铁漂白作用。漂洗层的特征是色泽浅淡发白,界面清晰,淀板,质地较轻,具有少量铁、锰新生体。我国水稻土可发育自多类土壤或直接发生于不同成土母质,情况十分复杂。由于原来土壤性质的差异及成土母质类型的不同,除耕作层、犁底层外,可见多种类型水稻土的发生层段形成。例如在红壤、黄褐土等类土壤,土体中粘粒含量很高,质地粘重,所处的地形部位又多为山坡地及丘陵岗地,这种山地、丘陵坡地上的水稻土,由于灌水来源均靠大气降雨,干旱季节,水源不足,又因底层粘重,大多只形成耕作层或及犁底层。而且土层均很浅薄,只有30-50厘米,其下即可见仍保持原来母土特征的形态,在底土层中只夹有少量灰色还原土斑而已。1.通体呈单一紫色。紫色是紫色土的特殊表征。无论是分布于丘陵或是山地,也无论是处低纬度或高纬度区域,也无论是耕地或非耕地,紫色土都保持了十分稳定的紫色,而且土壤与母质之间的颜色几乎没有或仅有微小的差异,这在物质循环十分强烈的热带,亚热带气候条件下是十分罕见的现象。据研究,紫色土的紫色不是现代成土过程的产物,而是紫色岩沉积时期古生物气候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对土壤紫色起决定作用的主要物质成分是铁和锰,并随其含量多少而发生变化。紫色土中结晶氧化铁含量一般在12.5-20.1克每千克,随着含量的增加,紫色土的颜色可由黄-红-紫。氧化锰的含量影响紫色的浅暗程度,多数紫色土氧化锰含量在600-1200毫克每千克,含量增加,紫色偏暗。2.剖面分化微弱。紫色土土体内的物质淋移和淀积都很微弱,一般无新生体生成,发育层次分异很不明显,常呈过渡型分界。但是,在少数风化物堆积比较稳定的局部地形上或植被保存较好的林地和草地剖面,可见浅灰色胶膜,在旱耕地上也还可见到铁锰结核。3,母质碎屑含量高,土壤结构不稳定。紫色土以物理风化为主形成土块,在强烈的侵蚀下,土体中多含有半风化的母质碎屑,地形起伏越大,坡度越陡,土壤侵蚀越严重,岩屑含量也越高,有的甚至表土也出现碎屑,群众称为石骨子土。
理化性质 (一)周期性的氧化还原交替作用:通常,水稻土是水旱交替耕作,以水耕熟化为主的一类土壤。在种稻期间,由于表层土的长期淹水耕翻,施入的有机肥以及年复一年的根茬等的累积与分解,使土壤发生周期性的氧化还原交替作用,引起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在不同水稻土的氧化还原交替作用下,使土壤中易变价显色的铁、锰氧化物获得而被还原,变成还原态易迁移的活性成分,并产生一定数量的铁锰有机络合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耕层土壤的基色。当耕作层排水落干后,氧化过程随之发生。于是活性低价铁锰化合物,一部分随耕作层的静水压向下淋移,一部分随地表排水流失;还有一部分储积或滞留在耕层土壤孔隙或土块裂面而被氧化淀积,形成棕红色的锈纹或与有机物络台形成“鳝血斑”。在土壤剖面中向下淋移的还原态低价铁锰在一定的Eh值范围内,高价锰先干高价铁而被还原,反之,低价铁先于低价锰被氧化。因此,在水稻土剖面中呈现出锰向下淋移淀积先于铁,形成“铁锰分层”现象。在发育度高的水稻土剖面中,除受向下淋移淀积的影响外,还受地下水升降的影响,形成铁、锰“叠加淀积”斑纹化的潴育层。由于土壤中铁、锰化合物随氧化还原条件的变价而变色,因而土壤色调的变化,直接指示了水稻土的形态发育特征为说明周期性氧化还原交替作用下易变价元素的迁移与淀积,列举部分母土同其发育的水稻土,进行氧化铁形态及迁移的比较。(二)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水稻土耕作层内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与同母土的表层相比较,其含量明显趋于稳定。对于多数水稻土而言,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比母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只有起源干湖积物或沼泽类型的水稻土,在排水促改良条件下有机质含量常有降低趋势。此外,大部分水稻土的耕作层土壤有机质的胡富比与母土比较,显示出腐殖质的质有所提高,但芳构化程度和分子量趋于减低。土壤碳氮比一般均趋近于10,因而不同于母土上的合成与分解特点。(三)盐基琳溶和复盐基作用:水稻土在人工培肥和灌溉的影响下,使盐基饱和的母土中在淹水耕作后,部分盐基被淋溶,而又使盐基不饱和的母土中发生复盐基作用。土壤的阳离于交换量,除受有机肥施用的影响而稍有增高外,大部分均决定于母土或母质的类型(粘粒矿物)及质地,未显示其变动规律。由于施肥及盐基的淋溶,土壤交换性能改善,在酸性土壤地区,水稻土的pH值,阳离子交换量及盐基饱和度随之升高,在心土层中尤为明显,不同母土形成水稻土后,土壤酸碱度向着中性演变。紫色土:1.颗粒组成。由于紫色岩沉积类型多样和砂、泥岩组成变化较大,使紫色土的颗粒组成十分复杂,但总体特点是,砂粒含量高,粉砂粒含量适中,质地以砂质粘壤土居多。2.粘粒矿物类型。紫色土由于化学风化微弱,保持了紫色岩粘粒矿物的高硅性特点。粘土矿物类型以2:1型的水云母、蒙脱石、绿泥石占优势,含少量的石英、针铁矿、赤铁矿,个别含有1:1型的高岭石。2:1型粘粒矿物为主的特点使紫色土具有较大的涨缩性,并决定了紫色土粘粒的高分子率。3.碳酸钙含量和酸碱度.紫色土的碳酸钙来源于紫色母岩,不同地质时期由于沉积相和湿润环境的差异,以及受古水文条件的影响,紫色岩的碳酸钙含量变化很大。从区域分布的变化状况看,热量偏高,雨量偏多的热带和亚热带,碳酸钙的淋溶作用相对强烈,碳酸钙的含量多在10克每千克以下;酸性紫色土面积也较大,酸性紫色土所占比例均在90%以上。向北往西逐渐减少,而石灰性紫色土的面积则逐渐增多。4.土壤交换性能。紫色土母质富含钙质,区域地下水亦多为钙、镁质硬水型因而土壤胶体吸附的交换性盐基中,钙离子占优势,一般占交换性盐基总量的50%以上。最高可达96%。盐基饱和度除酸性紫色土外,多数在80%以上。
利用与改良 (一)高产水稻土的培育:我国水稻土分布地域甚广,在长期耕种过程中,各地培育出具有一定面积的高产水稻土。高产水稻土比较集中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和成都平原等地,以潴育、渗育、脱潜水稻土为主。高产水稻土的培育管理途径如下:首先是提高地力贡献率。地力贡献是土壤肥力在作物产量上的综合反应,也是是衡量土壤肥力水平与作物高产相适应的一项生产指标。一般高产水稻土的地力贡献率在70%-80%。因此,建立和维护较高的地力贡献率,必须强调不断地培育地力,施入足量的有机肥和化肥。其次是保持土壤养分平衡。所谓“养分平衡”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土壤-作物生产体系中的养分平衡;二是指土壤中养分的平衡。为此,土壤必须通过培肥来保持养分衡,高产水稻土的复种指数高,年收获量大,消耗养分多,更须注意土壤-作物生产体系的养分收支,补偿和协调问题。第三是建立高质量的排灌体系。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是保证高产水稻土科学管理的重要前提,而其中的重点乃是建立一个高标准的农田排灌体系。第四是集约化土壤耕作。高产水稻土的土壤耕作技术,固地域性差异较大,宜耕宜免,宜深宜浅,宜多宜少,均因时、因地而异。然而,总的目的是合理轮作和用养结合,集约化管理,达到提高和发挥土壤的生产潜力。(二)低产田的改良据这次土壤普查统计,我国水稻土中存在相当比例的中、低产田,极待加强改良利用,尤其是低产田的改良利用,其生产潜力很大。低产田的概念是相对的,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地区各有其特定的产量指标。但目的是通过有效的改良利用途径,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土壤肥力,达到平衡增产。低产田包括三方面含义:一是农作物产量较低,一般按低于当地常年平均产量20%-30%来划分;二是农田受不良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低劣的农业设施所限制;三是土壤本身存在某些障碍因素。低产田的成因首先是地形、水文因素。由于地形、水文因素的不良影响,不利于稻田的灌溉、泄洪、排涝、消渍,如冷浸田、烂泥田、靠天田,平原圩心田等,都是在地形影响下引起土壤水文的变化。而造成土体内出现青泥层、漂冼层、潜育层等障碍性土层。其次,母土或母质因素,水稻土土体中遗留着母土的特殊层次或特殊物质,限制着稻田土壤肥力的提高,如土体中存在砂砾层,腐泥层、泥炭层、含盐层、含硫层和石灰聚积层等。以及质地过砂,漏水漏肥;粉砂含量高引起淀浆板结;质地过粘,闭结滞水等。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产量不易提高。三,农田排灌设施差。低产地区排灌设施简陋或老化现象较普遍,串灌串排,渠系零乱等。其四,耕作管理技术落后,缺少综合农艺技术配套措施。其五,社会经济条件较差。有些低产田,土壤本身没有什么缺陷,而是由于经济条件差。物、技投入少而造成低产。总之,以上因素是互相交错的,只要采取针对性有效改良利用措施,经不断培肥,可以变低产为中产,中产为高产,从而保证水稻土的粮食生产持续而又稳定地发展。(一)改坡地为梯地(田),控制水土流失,紫色土坡地面积大。提高紫色土的综合生产能力,必须首先改坡地为梯田梯地。改造紫色土坡地要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措施相结合,控制水土流失,建立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因地制宜地建设地面排灌系统开好环山沟和地内的背沟和边沟,地边建好沉沙凼,蓄水池或山弯塘,小平塘,形成沟沟相通,沟凼、池、塘、库、堰、渠配套系统。大力推广有利于水土保持的农耕、农艺措施,如横坡开厢、等高带状种植、等高林粮、果粮间作、带状间套复种以及免耕或少耕等。(二)加蛋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抗旱能力缺水是紫色土生产力不稳定的主要限制因素,也是广大紫色丘陵区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在当前尚不能进行大区域区间调水的情况下,主要途径是拦蓄降雨,减少径流,提高水分利用率。要走地下水、工程蓄水、土壤贮水和森林蓄水“四水”并重的路子。在丘陵谷地修建山平塘、小水库工程,抗旱;在坡地田间建微型蓄水池,抗旱。在山区泉水丰富有自流水的地方,可积极发展浇灌。总之,使大、中、小型结合,治水与蓄水结合,水利工程与水保工程结合。(三)建立特产农林业基地,发挥紫色土资源优势紫色土面积大,类型多,分布范围广,气候多种多样,不仅盛产玉米、甘蔗、棉花、柑桔、蚕桑等粮经作物,而且还出产多种名、特,优农林产品。各地应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土壤性质和社会经济条件,科学地确定具有优势的特产作物品种和发展规模,全面规划,集中成片地发展。同时,可把农林特产基地建设与非耕地开发结合起来,与商品基地建设结合起来。紫色土非耕地面积大,一般省都占紫色土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多的占90%,只要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合理开发利用,注意培肥地力,不断提高土地质量,其生产潜力是很大的。

Ⅳ 黑龙江的土为什么是黑色的

黑钙土

分布地区 大兴安岭中南段山地的东西两侧,东北松嫩平原的中部和松花江、
辽河的分水岭地区。

形成条件 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3~3℃,年降水量350~500毫
米。植被为产草量最高的温带草原和草甸草原。

一般特征 腐殖质含量最为丰富,腐殖质层厚度大,土壤颜色以黑色为主,呈
中性至微碱性反应,钙、镁、钾、钠等无机养分也较多,土壤肥力高。

另参考:
自然土壤剖面分为四个基本层次,覆盖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母质层。

覆盖层:O(F、H)层,地面枯枝落叶层。

O1:未分解的枯枝落叶层,森林土壤明显,草原土壤基本没有。

O2:半分解,肉眼难以分辨原来有机质的形态特征,有少量腐殖质累积,森林土壤明显,草原土壤很薄或没有。

淋溶层:A层,水溶性物质向下淋溶。该层中生物活动旺盛,进行强烈的有机物质的转化和累积作用,土层颜色暗,一般具有粒状和团块状结构,土质疏松。

A1:腐殖质层,腐殖质累积为主要特征,腐殖质和矿物质紧密结合,机械方法无法分开。土壤剖面颜色最深,灰黑至黑。

A2:灰化层,由于强烈淋溶,易溶性物质和细小土粒淋失,难溶性物质如铁、铝,也发生变化而下移,该层只剩下最难移动、抗风化能力最强的矿物质,以石英为主,颜色浅,灰白,土壤颗粒粗(砂、粉砂)。寒带针叶林土壤明显。

A3:A、B过渡层。

淀积层:B层,淀积由A层淋溶下的物质。质地粘重,具有柱状或棱柱状结构,颜色棕或红棕色。

B1:A、B过渡层。

B2:典型B层特点。

B3:B、C过渡层。

母质层:C层,尚未经过成土作用的物质,是土壤的前身。是岩石风化的残积物或经水力或风力搬运的堆积物。不是土壤发生层,但习惯把它包括在土壤剖面内。

基岩:D(R),如果C为残积物,C与D有继承关系,如果C为运积物,C与D无关。

耕作土壤剖面——自然土壤经过长期耕作,土壤剖面性质会发生变异,常根据农民的习用名称分为:

耕作层:表土层,熟化层,经常受耕作施肥的影响,土质疏松,含有机质多,土块细碎,颜色暗。

犁底层:亚表土层,经常受耕犁的下压和耕作层的细土粒下移沉淀所至。颜色较浅,有机质含量明显减少,土层紧实,有保水保肥的作用(但过紧会影响根的伸展)。土壤呈薄片或薄层状结构。

生土层:心土层,未经耕作熟化,只有少量植物根系。

死土层:底土层,相当于C层。

实际情况中,不是所有的土层都会在剖面出现,发育程度高的土壤A,B,C层都具备,而且层次分异明显,但发育程度低的土壤经常没有B层发育,受到侵蚀的土壤会发生A层缺失的现

Ⅵ 东北平原的土为什么是黑色的

黑钙土

分布地区 大兴安岭中南段山地的东西两侧,东北松嫩平原的中部和松花江、
辽河的分水岭地区。

形成条件 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3~3℃,年降水量350~500毫
米。植被为产草量最高的温带草原和草甸草原。

一般特征 腐殖质含量最为丰富,腐殖质层厚度大,土壤颜色以黑色为主,呈
中性至微碱性反应,钙、镁、钾、钠等无机养分也较多,土壤肥力高。

另参考:
自然土壤剖面分为四个基本层次,覆盖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母质层。

覆盖层:O(F、H)层,地面枯枝落叶层。

O1:未分解的枯枝落叶层,森林土壤明显,草原土壤基本没有。

O2:半分解,肉眼难以分辨原来有机质的形态特征,有少量腐殖质累积,森林土壤明显,草原土壤很薄或没有。

淋溶层:A层,水溶性物质向下淋溶。该层中生物活动旺盛,进行强烈的有机物质的转化和累积作用,土层颜色暗,一般具有粒状和团块状结构,土质疏松。

A1:腐殖质层,腐殖质累积为主要特征,腐殖质和矿物质紧密结合,机械方法无法分开。土壤剖面颜色最深,灰黑至黑。

A2:灰化层,由于强烈淋溶,易溶性物质和细小土粒淋失,难溶性物质如铁、铝,也发生变化而下移,该层只剩下最难移动、抗风化能力最强的矿物质,以石英为主,颜色浅,灰白,土壤颗粒粗(砂、粉砂)。寒带针叶林土壤明显。

A3:A、B过渡层。

淀积层:B层,淀积由A层淋溶下的物质。质地粘重,具有柱状或棱柱状结构,颜色棕或红棕色。

B1:A、B过渡层。

B2:典型B层特点。

B3:B、C过渡层。

母质层:C层,尚未经过成土作用的物质,是土壤的前身。是岩石风化的残积物或经水力或风力搬运的堆积物。不是土壤发生层,但习惯把它包括在土壤剖面内。

基岩:D(R),如果C为残积物,C与D有继承关系,如果C为运积物,C与D无关。

耕作土壤剖面——自然土壤经过长期耕作,土壤剖面性质会发生变异,常根据农民的习用名称分为:

耕作层:表土层,熟化层,经常受耕作施肥的影响,土质疏松,含有机质多,土块细碎,颜色暗。

犁底层:亚表土层,经常受耕犁的下压和耕作层的细土粒下移沉淀所至。颜色较浅,有机质含量明显减少,土层紧实,有保水保肥的作用(但过紧会影响根的伸展)。土壤呈薄片或薄层状结构。

生土层:心土层,未经耕作熟化,只有少量植物根系。

死土层:底土层,相当于C层。

实际情况中,不是所有的土层都会在剖面出现,发育程度高的土壤A,B,C层都具备,而且层次分异明显,但发育程度低的土壤经常没有B层发育,受到侵蚀的土壤会发生A层缺失的现象,在有埋藏土壤的情况下,多个土壤剖面重叠,使土壤发生层的分析更为错综复杂。

Ⅶ 耕地好坏如何判断

影响耕地好坏的因素很多,一般包括表土质地、土体构型、土层厚度、坡度、灌溉保证率、水源情况、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即耕层土壤中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等自然因素,也包括距离道路、城镇、市场的远近等社会经济因素,还包括地块的形状、面积、种植作物的规模等开发利用程度因素。此外,同一块耕地,种植不同的作物,其效果不同,所以在评价时,要根据经营的作物种类进行具体判断。

土体构型就是土地的立体剖面结构。以旱地为例,其土壤一般包括:耕作层(表土层)、犁底层(亚表土层)、心土层和底土层。①耕作层,又称表土层或熟化层,是受人类耕地生产活动影响最深的层次。有机质含量高,颜色深,疏松多孔,理化性状好则其土壤质量就好。②犁底层,位于耕地层之下,与耕作层有明显的界限,颜色较浅。此层有托水、托肥作用,但会妨碍根系伸展和土体的通透性,影响耕层与心土层间物质能量的交换传递,对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不利,所以破除犁底层增加耕层厚度有利于促进作物生长。该层土既要有一定密度以保水保肥,但过硬也会影响植物生长。③心土层,位于耕层或犁层以下,因受到上部土体压力,较紧实。该层是土壤中保水保肥的重要层次,也是作物生长后期供水供肥的主要层次。④底土层,位于心土层以下,其性状对整个土体水分的保蓄、渗漏、供应、通气状况、物质转运、土温变化等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影响较小。

土壤质地是土壤物理性质之一,指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径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它反映着土壤内在的肥力特征。①沙质土的主要肥力特征为蓄水力弱、养分含量少、保肥能力差、土温变化快,但通气性、透水性好,易耕作。沙质土适宜种植耐旱、耐瘠、生育期短、早熟的作物。②黏质土的主要肥力特征为保水、保肥性好,养分含量丰富,土温比较稳定,但通气性、透水性差,耕作比较困难(干时坚硬,湿时黏黏,所以要在一定的含水量条件下耕作)。③壤质土兼有沙质土和黏质土的优点,是较为理想的土壤,其耕作性能优良,适宜种植的作物种类很多。

各类土壤质地差异较大,一般用手就可以区别开来,具体的判断方法为:①沙土的判断。能见到或感觉到单个沙粒。干时抓在手中,稍松开后即散落;湿时可捏成团,但一碰即散。②沙壤土的判断。干时手握成团,但极易散落;润时握成团后,用手小心拿不会散开。③壤土的判断。干时手握成团,用手小心拿不会散开;润时手握成团后,一般性触动不至散开。④黏壤土的判断。湿土可用拇指与食指撮捻成条,但往往受不住自身重量。⑤黏土的判断。干时常为坚硬的土块,湿时极可塑。通常有黏着性,手指间撮捻成长的可塑土条。

热点内容
最近荷兰奶粉为什么这么便宜 发布:2025-05-14 11:15:49 浏览:787
淘宝上一样的篮球鞋为什么有差价 发布:2025-05-14 11:12:11 浏览:173
为什么孩子的大门牙是圆的 发布:2025-05-14 11:08:05 浏览:818
淘宝卫生巾为什么便宜 发布:2025-05-14 10:58:51 浏览:536
电脑上扫码为什么扫不出来呢 发布:2025-05-14 10:40:11 浏览:711
回族女人结婚为什么要戴头巾 发布:2025-05-14 10:27:44 浏览:459
苹果x音乐为什么显示未在播放 发布:2025-05-14 10:19:16 浏览:930
野生酸枣仁为什么便宜 发布:2025-05-14 10:15:15 浏览:590
为什么晚上比白天排泄得多 发布:2025-05-14 10:15:07 浏览:719
南京晚上路灯为什么不亮 发布:2025-05-14 10:11:57 浏览: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