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草酸铵颜色变红
㈠ 为什么氯化铁和硫氰化钾反应后再滴加饱和草酸铵的反应现象为什么
色红色消失。实验操作细致的话可以观察到溶液变绿。
Fe3+与SCN-相遇会生成血红色配合物,再加入(C2O4)2-后,Fe3+与SCN-分离,与(C2O4)2-形成更稳定的[Fe(C2O4)3]3-配离子,因此血红色消失。[Fe(C2O4)3]3-是一个绿色离子。
(1)为什么草酸铵颜色变红扩展阅读:
三草酸合铁酸钠,Sodium trioxalatoferrate 分子式 Na3[Fe(C2O4)3]其负宽梁离子为八面体构型。绿色单斜行脊晶档巧渗体。对光敏感。相对密度1.973(37.5;)。加热至3UD℃时分解。玻尔磁子55.18 x 1D-2aA. nl}}溶于水和乙醇。由铁盐或氢氧化铁与草酸钠溶液反应制得。用于蓝晒图纸、照相等。
㈡ 草酸锰铁颜色
草酸锰铁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其颜色视其浓度和pH值而异。在酸性条件下,草酸锰缓隐顷铁呈浅粉色或淡红色,而在中性扰陆或碱性条件下则呈现淡紫色或淡蓝色。特别地,当草酸锰铁的浓度较高时,其颜色会更深,呈现出鲜艳的深红色或深紫色。需要注意的是,草携咐酸锰铁在空气中易被氧化,因此应储存在密封的容器中,并避免接触空气和水分。
㈢ 高锰酸钾滴定过量稀硫酸酸化过的草酸铵,颜色变化为什么是无色变成浅红
高吵模锰酸钾是强氧化物在酸性环境则碰让中会氧化草酸铵
5(NH4)2C2O4+2KMnO4+8H2SO4----->10CO2+K2SO4+2MnSO4+5(NH4)2SO4+8H2O
MnSO4溶液是粉红孙局色
㈣ 浅谈化学反应中的变色反应
1. 测盐酸与氢氧化钠的体积比时,用Hcl溶液滴定NaoH溶液,用甲基橙做指示剂。甲基橙由黄色变橙色
小结:甲基橙(对氨基苯磺酸2.1g(0.01mol)、亚硝酸钠0.8g(0.11mol)、N,N-二甲基苯胺1.2g(1.3ml,0.01mol)组成)的变色范围是pH<3.1的变红, 3.1-~4.4的呈橙色,pH>4.4的变黄。检验碱的话用酚酞现象会比较明显,因为肉眼对红色会比较敏感。
酚酞是一种弱有机酸,在pH<8.2的溶液里为无色的内酯式结构,当8.2醌式结构。酚酞的变色范围是 8.2 ~ 10.0,所以酚酞只能检验碱而不能检验酸。 (浅红色)(红色)
2.盐酸标准溶液的标定
用Na2CO3做基准物质。用甲基橙做指示消肆剂滴定终点。由黄色变为橙色。
3.食醋中的总酸量的测定。(酚酞指示剂 无→浅粉红色)
用NaoH滴定醋酸,滴定突越在碱性范围内,理论终点在Ph 8.7左右,选用酚酞做指示剂。由无色滴定至粉红色。30秒不退色。
4.混合碱的测定(采用双指示剂法)(酚酞 红→无、甲基橙黄→橙色)P206 变色 即是测定混合物中NaoH与Na2CO3的量,NaoH为第一强碱,与盐酸反应很剧烈,反应程度高,突越范围大,很容易准确滴定,以酚酞为指示剂,滴定至红色恰好消失,NaoH被完全滴定。而Na2CO3先被滴定至NaHCO3滴定反应到达第一化学计量点,第二计量点用甲基橙滴定,由黄色变为橙色。
5.水的硬度的滴定(测定水中的Ca . Mg离子)(EDTA标定,金属指示剂:铬黑T,酒红→纯蓝)
测Ca 与Mg离子总量时,用缓冲液调节Ph为10左右,以铬黑T为指示剂,用EDTA标准溶液滴定,铬黑T能与Ca 与Mg离子形成配合物,稳定性Ca>Mg,因此加入铬黑T后,先与Mg生成酒红色配合物,当滴定EDTA标准溶液时,EDTA先与游离出来的Ca离子配位,其次与游离的Mg离子配位,最后争夺酒红色配合物的的Mg离子,使得铬黑T游离出来,溶液由酒红色变为纯蓝色,指示达到终点。
(Ca离子测定:用钙指示剂,再陪慎用EDTA滴定,溶液由红色——紫色——蓝色。
Ca 与Mg离子总量的滴定:加入少量的铬黑T,用EDTA滴定,溶液由红色——纯蓝色,滴定至终点)
6.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紫色→微红色) 称取草酸钠 ,加入硫酸,芦桥敬趁热用高锰酸钾滴定至微红色,即可。
7.草酸钙的制备 先碳酸钙用盐酸溶解,再加入草酸铵,再往溶液中加入甲基橙,此时显红色,慢慢加入氨水,溶液由 红色——白色——乳黄色——黄色。滴定终点。
8.草酸钙中钙含量的测定 用硫酸先溶解草酸钙,再在75~85°下用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至粉红色。30秒不退色。
9.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铁的时候 亚铁离子与邻菲罗啉生成橘红色的配合物,配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10。
主要化学试剂
无色酚酞(遇酸不变色,遇碱变红色),
紫色石蕊(遇酸变红色,遇碱变蓝色),
碘(鉴别淀粉), 三氯化铁(鉴别苯酚),
溴水(鉴别三溴苯酚),
氧化剂:KMnO4 HClO KCrO4 双氧水
酸:HCL H2SO4 HNO3
王水 浓硝酸、浓盐酸(1:3)
碱: NaOH KOH Ca(OH)2 CaO 氨水
盐: Na2CO3 CuSO4 KI
另外还有络和物,如氢氧化二氨合银,可鉴别醛基, 氢氧化铜也可鉴别醛基.
㈤ 草酸氨和高猛酸钾在醋酸中的现象
也许会变红,因为如果加入太多,会将高锰渗扮指酸钾溶液稀释,本来是紫黑色的,稀释缺誉了就变成浅红色了.当然醋酸是不丛配可以和高锰酸钾反应的。
㈥ 硫氰酸铁和草酸铵反应现象
硫氰化铁又称硫氰酸铁,化学式为Fe(SCN)3 ,分子量为230.09。红色誉陵立方晶体,硫氰化铁是血红色配合物,可溶于水。
草酸铵是一种无机羡厅物,化学式兄虚隐为(NH4)2C2O4,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水溶液显酸性。
二者反应后溶液由无色变为黄绿色,是配合物的取代反应。
㈦ 六倍利颜色变浅是什么原因
六倍利是一种草酸铵盐,其颜色变浅可能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1. 光照:光照会使六倍利分解,从而导致颜色变浅。因此,如果六倍利滑悉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或强光下,其颜色会逐渐变浅。雀冲
2. 氧化:六倍利容易被氧化,从而导致颜色变浅。如果六倍利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或者与氧气接触,其颜色也会逐渐变浅。
3. 湿度:六倍利易吸收水分,如果六倍利暴露在高湿度的环境中,其颜色也会逐渐变浅。
4. 贮存条件:六倍利的贮存条件也会影响其颜色。如果六倍利存放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或者与其他化学物质接触,其颜信岁乎色也会逐渐变浅。
因此,如果要保持六倍利的颜色,应该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或强光下,尽量避免与氧气接触,存放在低温、低湿的环境中,并注意避免与其他化学物质接触。
㈧ 硝酸铁和饱和草酸铵反应现象
硝酸铁和拆凯手饱和草酸铵反应现象是呈现黄色和红色。黄色是硝酸铁和草酸铵旅嫌反应生成的硝酸分解生成的二氧化氮呈现黄色。红色是盐酸和草酸铁反孙汪应生成的三氯化铁中Fe3+和硫氰化铵中SCN形成FeSCN2+的颜色。
㈨ 我想知道各种生物染色法的原理
染色技术
由于微生物细胞含有大量水分(一般在80-90%以上),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与水溶液的差别不大,与周围背景没有明显的明暗差。所以,除了观察活体微生物细胞的运动性和直接计算菌数外,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必须经过染色后,才能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但是,任何一项技术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染色后的微生物标本是死的,在染色过程中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均会发生一些变化,不能完全代表其生活细胞的真实情况,染色观察时必须注意。
本节包括四部分:
一、染色的基本原理
二、染料的种类和选择
三、制片和染色的基本程序
四、染色方法
一、染色的基本原理
微生物染色的基本原理,是借助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的作用而进行的。物理因素如细胞及细胞物质对染料的毛细现象、渗透、吸附作用等。化学因素则是根据细胞物质和染料的不同性质而发生地各种化学反应。酸性物质对于碱性染料较易吸附,且吸附作用稳固;同样,碱性物质对酸性染料较易于吸附。如酸性物质细胞核对于碱性染料就有化学亲和力,易于吸附。但是,要使酸性物质染上酸性材料,必须把它们的物理形式加以改变(如改变pH值),才利于吸附作用的发生。相反,碱性物质(如细胞质)通常仅能染上酸性染料,若把它们变为适宜的物理形式,也同样能与碱性染料发生吸附作用。
细菌的等电点较低,pH值大约在2—5之间,故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菌体蛋白质电离后带阴电荷;而碱性染料电离时染料离子带阳电。因此,带阴电的细菌常和带阳电的碱性染料进行结合。所以,在细菌学上常用碱性染料进行染色。
影响染色的其它因素,还有菌体细胞的构造和其外膜的通透性,如细胞膜的通透性、膜孔的大小和细胞结构完整与否,在染色上都起一定作用。此外,培养基的组成、菌令、染色液中的电介质含量和pH、温度、药物的作用等,也都能影响细菌的染色。
二、染料的种类和选择
染料分为天然染料和人工染料两种。天然染料有胭脂虫红、地衣素、石蕊和苏木素等,它们多从植物体中提取得到,其成分复杂,有些至今还未搞清楚。目前主要采用人工染料,也称煤焦油染料,多从煤焦油中提取获得,是苯的衍生物。多数染料为带色的有机酸或碱类,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中。为使它们易溶于水,通常制成盐类。
染料可按其电离后染料离子所带电荷的性质,分为酸性染料、碱性染料、中性(复合)染料和单纯染料四大类。
1、酸性染料
这类染料电离后染料离子带负电,如伊红、刚果红、藻红、苯胺黑、苦味酸和酸性复红等,可与碱性物质结合成盐。当培养基因糖类分解产酸使pH值下降时,细菌所带的正电荷增加,这时选择酸性染料,易被染色。
2、碱性染料
这类染料电离后染料离子带正电,可与酸性物质结合成盐。微生物实验室一般常用的碱性染料有美兰、甲基紫、结晶紫、碱性复红、中性红、孔雀绿和蕃红等,在一般的情况下,细菌易被碱性染料染色。
3、中性(复合)染料
酸性染料与碱性染料的结合物叫做中性(复合)染料,如瑞脱氏(Wright)染料和基姆萨氏(Gimsa)染料等,后者常用于细胞核的染色。
4、单纯染料
这类染料的化学亲和力低,不能和被染的物质生成盐,其染色能力视其是否溶于被染物而定,因为它们大多数都属于偶氮化合物,不溶于水,但溶于脂肪溶剂中,如紫丹类(Sudanb)的染料。
<返回顶端>
三、制片和染色的基本程序
微生物的染色方法很多,各种方法应用的染料也不尽相同,但是一般染色都要通过制片及一套染色操作程序。
1、制片
在干净的载玻片上滴上一滴蒸馏水,用接种环进行无菌操作,挑取培养物少许,置载玻片的水滴中,与水混合做成悬液并涂成直径约1厘米的薄层,为避免因菌数过多聚成集团,不利观察个体形态,可在载玻片之一侧再加一滴水,从已涂布的菌液中再取一环于此水滴中进行稀释,涂布成薄层,若材料为液体培养物或固体培养物中洗下制备的菌液,则直接涂布于载玻片上即可。
2、自然干燥
涂片最好在室温下使其自然干燥,有时为了使之干得更快些,可将标本面向上,手持载玻片一端的两侧,小心地在酒精灯上高处微微加热,使水分蒸发,但切勿紧靠火焰或加热时间过长,以防标本烤枯而变形。
3、固定
标本干燥后即进行固定,固定的目的有三个:
1)杀死微生物,固定细胞结构。
2)保证菌体能更牢的粘附在载玻片上,防止标本被水冲洗掉。
3)改变染料对细胞的通透性,因为死的原生质比活的原生质易于染色。
固定常常利用高温,手执载玻片的一端(涂有标本的远端),标本向上,在酒精灯火焰外层尽快的来回通过3—4次,共约2—3秒钟,并不时以载玻片背面加热触及皮肤,不觉过烫为宜(不超过60℃),放置待冷后,进行染色。
以上这种固定法在微生物实验室中虽然应用较多普遍,但是应当指出,在研究微生物细胞结构时不适用,应采用化学固定法。化学固定法最常用的固定剂有:酒精(95%),酒精和醚各半的混合物,丙酮,1—2%的饿酸等。饿酸能很快固定细胞但不改变其结构,故较常用。应用饿酸固定细胞的技术如下:在培养皿中放一玻璃,在玻璃上放置玻璃毛细管,在毛细管中注入少量的1—2%饿酸溶液,同时在玻璃上再放置湿标本涂片的载玻片,然后把培养皿盖上,经过1—2分钟后把标本从培养皿中取出,并使之干燥。
4、染色
标本固定后,滴加染色液。染色的时间各不相同,视标本与染料的性质而定,有时染色时还要加热。染料作用标本的时间平均约1—3分钟,而所有的染色时间内,整个涂片(或有标本的部分)应该浸在染料之中。
若作复合染色,在媒染处理时,媒染剂与染料形成不溶性化合物,可增加染料和细菌的亲和力。一般固定后媒染,但也可以结合固定或染色同时进行。
5、脱色
用醇类或酸类处理染色的细胞,使之脱色。可检查染料与细胞结合的稳定程度,鉴别不同种类的细菌。常用的脱色剂是95%酒精和3%盐酸溶液。
6、复染
脱色后再用一种染色剂进行染色,与不被脱色部位形成鲜明的对照,便于观察。革氏染色在酒精脱色后用番红,石碳酸复红最后进行染色,就是复染。
7、水洗
染色到一定的时候,用细小的水流从标本的背面把多余的染料冲洗掉,被菌体吸附的染料则保留。
8、干燥
着色标本洗净后,将标本晾干,或用吸水纸把多余的水吸去,然后晾干或微热烘干,用吸水纸时,切勿使载玻片翻转,以免将菌体擦掉。
9、镜检
干燥后的标本可用显微镜观察。
综上所述,染色的基本程序如下:
制片→固定→媒染→染色→脱色→复染→水洗→干燥→镜检。
<返回顶端>
四、染色方法
微生物染色方法一般分为单染色法和复染色法两种。前者用一种染料使微生物染色,但不能鉴别微生物。复染色法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染料,有协助鉴别微生物的作用。故亦称鉴别染色法。常用的复染色法有革兰氏染色法和抗酸性染色法,此外还有鉴别细胞各部分结构的(如芽胞、鞭毛、细胞核等)特殊染色法。食品微生物检验中常用的是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
1、单染色法
用一种染色剂对涂片进行染色,简便易行,适于进行微生物的形态观察。在一般情况下,细菌菌体多带负电荷,易于和带正电荷的碱性染料结合而被染色。因此,常用碱性染料进行单染色,如美兰、孔雀绿、碱性复红、结晶紫和中性红等。若使用酸性染料,多用刚果红、伊红、藻红和酸性品红等。使用酸性染料时,必须降低染液的PH值,使其呈现强酸性(低于细菌菌体等电点),让菌体带正电荷,才易于被酸性染料染色。
单染色一般要经过涂片、固定、染色、水洗和干燥五个步骤。
染色结果依染料不同而不同:
石碳酸复红染色液:着色快,时间短,菌体呈红色。
美兰染色液:着色慢,时间长,效果清晰,菌体呈兰色。
草酸铵结晶染色液:染色迅速,着色深,菌体呈紫色。
2、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
细菌先经碱性染料结晶染色,而经碘液媒染后,用酒精脱色,在一定条件下有的细菌此色不被脱去,有的可被脱去,因此可把细菌分为两大类,前者叫做革兰氏阳性菌(G+),后者为革兰氏阴性菌(G—)。为观察方便,脱色后再用一种红色染料如碱性蕃红等进行复染。阳性菌仍带紫色,阴性菌则被染上红色。有芽胞的杆菌和绝大多数和球菌,以及所有的放线菌和真菌都呈革兰氏正反应;弧菌,螺旋体和大多数致病性的无芽胞杆菌都呈现负反应。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在化学组成和生理性质上有很多差别,染色反应不一样。现在一般认为革兰氏阳性菌体内含有特殊的核蛋白质镁盐与多糖的复合物,它与碘和结晶紫的复合物结合很牢,不易脱色,阴性菌复合物结合程度底,吸附染料差,易脱色,这是染色反应的主要依据。
另外,阳性菌菌体等电点较阴性菌为低,在相同PH条件下进行染色,阳性菌吸附碱性染料很多,因此不易脱去,阴性菌则相反。所以染色时的条件要严格控制。例如,在强碱的条件下进行染色,两类菌吸附碱性染料都多,都可呈正反应;PH很低时,则可都呈负反应。此外,两类菌的细胞壁等对结晶紫—碘复合物的通透性也不一致,阳性菌透性小,故不易被脱色,阴性菌透性大,易脱色。所以脱色时间,脱色方法也应严格控制。
革兰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四个步骤,具体操作方法是:
1)涂片固定。
2)草酸铵结晶紫染1分钟。
3)自来水冲洗。
4)加碘液覆盖涂面染1分钟。
5)水洗,用吸水纸吸去水分。
6)加95%酒精数滴,并轻轻摇动进行脱色,30秒后水洗,吸去水分。
7)蕃红梁色液(稀)染10秒钟后,自来水冲洗。干燥,镜检。
染色的结果,革兰氏正反应菌体都呈紫色,负反应菌体都呈红色。
㈩ 2滴硝酸铁和1毫升草酸铵反应,溶液变黄,滴加1滴硫氰化铵,在逐滴滴加6mol/l的盐酸,溶液变红。
你好!棚余
自己看讲义109页,方程式67,68.。。能解链败滚枯蔽释了吧。。
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