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眼观万物 » 为什么固体一定有颜色

为什么固体一定有颜色

发布时间: 2022-06-03 11:37:51

❶ 为什么物体会有颜色

首先,眼睛可以分辨事物的颜色要从生物学来解释。不是什么动物都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颜色。比如狗只能分辨黑白、蚯蚓只能感到光的强弱,而蝴蝶可以分辨的颜色比人类还丰富。人类可以分辨一千万左右种颜色。(颜色按红、黄、蓝或光谱红、绿、蓝三原色,不同程度的配比可组成无限种混合色。)分辨颜色是一种‘进化需求’。因为颜色是大自然显示其‘信息’的方式之一。比如有毒的蘑菇大多是红色或者黄色这些鲜艳的颜色;有毒的蛇颜色大多也很鲜艳。生物用这些颜色警告猎食者:“我很危险别碰我。”对越复杂的生物来说对颜色的‘分辨率’越重要。吃或者被吃,这些和颜色息息相关。

从光学的角度来说,颜色是由于物质吸收了可见光中的一些光波反射了另一些而产生的。

可见光由光谱三原色红、绿、蓝组成。这里你可以做一个小实验:在月圆之夜用脸盆盛半盆水,再拿一面镜子大约60°角插入脸盆里。从水下折射出的镜像里看到的月亮周围会有一圈漂亮的七彩光环。这就是分解后的可见光了。(镜子插入水中起到三棱镜的作用。)

从上面的实验我们知道了,自然光是由光谱三原色红、绿、蓝三种光组成的。当自然光照射在物体上时,物质如果吸收了其中的红、蓝光波;反射了绿色的光波。我们看到的就是绿色。也就是说一件事物如果呈现红色,是因为这件物体里的物质吸收了自然光中的蓝、绿光波反射了红色的光波到我们肉眼的视网膜上,于是我们看到了物体呈红色。

有的原子在高度活跃时,本身可以放射出一些射线使其呈现颜色。比如铁燃烧时呈红色、铜燃烧呈绿色又比如红宝石激发的激光呈玫瑰红。

物质激发射线的颜色取决于射线的波长。这里有一个红移和蓝移的问题。

光有一种特殊的性质叫做‘波粒二相性’,(既是一种涟漪也是一种射线)这一点你可以参考网络‘光的波粒二相性’http://ke..com/view/49721.htm。常见光的速度是(299792458米/秒 )这个速度是一个恒定的宇宙常量。如果一个发光的星球向着远离我们的方向飞去,它发出的光的速度并不会受到运动方向的影响而变慢。但是光的波长会相对观测者发生改变——我们会看见光趋向红色,就是所谓的红移。发光星球远离得越快、越趋向红色。如果发光星球向着我们飞来波长变短,它会趋向蓝色。也就是所谓的蓝移。

最后总结一下。物质的颜色取决于波长、人眼辨色是自然进化的结果。如果没有颜色的话世界将是什么样子呢?至少那些激动人心的映像派绘画将不会产生吧。

以下资料可能对您有帮助:
红移
http://ke..com/view/6268.htm
波粒二相性
http://ke..com/view/562410.html?wtp=tt
颜色
http://ke..com/view/19878.htm
视觉
http://ke..com/view/941.html
进化论
http://ke..com/view/28618.htm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❷ 物质有颜色的原因是什么

原子是微观的,而颜色是物理性质,不是微观的原子所能表现的,应该是大量原子聚集所表现出来的。白光实际上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物质有颜色是由于物质分子能够吸收不同颜色的光,反射其他颜色的光。比如红色的物体就是吸收了除红色以外的色光,反射了红光而显红色的。

(2)为什么固体一定有颜色扩展阅读:

物质呈现的颜色与它吸收的光的颜色有一定关系.如当白光通过硫酸铜溶液时,铜离子选择性地吸收了部分黄色光,使透射光中的蓝色光不能完全互补,于是硫酸铜溶液就呈现出蓝色.由于透射光中其它颜色的光仍然两两互补为白色,所以物质呈现出的颜色恰恰就是它所吸收的光的互补色

若物质对白光中所有颜色的光全部吸收,它就呈现出黑色;若反射所有颜色的光,则呈现出白色;若透过所有颜色的光则为无色.

此外,溶液颜色的深浅,决定于溶液吸收光的量的多少,即取决于吸光物质的浓度的大小.如硫酸铜溶液的浓度越高,则对黄色光吸收就越多,表现为透过的蓝色光越强,溶液的蓝色也就越深.因此可以通过比较物质溶液颜色的深浅来确定溶液中吸光物质含量的多少(这是比色分析法的依据).

❸ 固体的颜色就是溶液的颜色吗

一般都不是,固体一般都是有颜色的,但溶液只有特殊的几种才有呢,初中只要记住铜离子,二价铁离子,三价铁离子,和高锰酸钾的颜色就可以了

❹ 为什么物质一般都有颜色

波长在400~800nm的光会使人产生颜色的感觉。这个波长区域称为见光区。例如,波长400~425nm的光线看上去是紫色,510~530nm的光线看上去是绿色。由波长800~400nm排列,光的颜色呈现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
构成分子或者原子中电子的跃迁或分子的振动、转动,能吸收一定波长的光波。如果所吸收的光波的波长是在400~800nm的可见光区,这样的物质看上去可呈现不同的颜色。有色物质呈现的颜色是它所吸收的那种波长光波的补色,即未被它吸收的那部分光波的颜色。例如某一物质能吸收波长为400~435nm的紫色光波,它看上去将是黄绿色,因为它将黄绿色的光反射出来了,而紫色与黄绿色互为补色。所以,物质选择性吸收了可见光而产生颜色,其颜色是被吸收色光的补色。如果物质将可见光线全部吸收,该物质就呈黑色;如果物质在可见光区完全没有吸收,该物质应无色。

❺ 物体有颜色的本质原因

对于透明而言,它反射了什么颜色的光,它就是什么颜色的。白色是因为它反射了所有颜色的光,黑色是因为她吸收了所有颜色的光。

❻ 物体为什么有颜色

一般的光源是由不同波长的单色光所混合而成的复色光,所谓的“单色光”是指白光或太阳光经三菱镜折射所分离出光谱色光——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因为这种被分解的色光,即使再一次通过三菱镜也不会再分解为其他的色光,所以将这种不能再分解的色光叫做单色光;而由“单色光”所混合的光称为“复色光”。自然界中的太阳光及人工制造的日光灯等所发出的光都是复色光。 自然界的物体可以区分为两类: 1.发光体,是指能向周围空间辐射光的物体,亦称为光源。 2.非发光体,是指自然界中发光体以外的所有物质。 非发光体只有在光源照射下才能显现出色彩,所以没有光,就看不到物体的颜色,也就没有色彩感觉。不同的物体因为其分子及原子结构不同,因此,当入射光照射在物体上时,某一波长的入射光与物体本身的特性相符时,物体就吸收此波长的入射光,而将剩余的色光反射出来,显现出物体的色彩,所以物体表面形成色彩的原因在于物体对于光的选择性吸收与反射的结果。人们所看到的物体颜色是光与物体作用后,所反射或透射的色光。另外物体吸收与物体本身的特性相符的波长入射光,会使得物体的电子能阶跳至高能级的轨道上,这种现象称为光吸收;而因为电子能阶跳至位于高能级的轨道上时是较不稳定的,所以电子随后又回到原来稳定的轨道上,并将吸收的光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出来,或部分以光能形式释放出来。 所以物体呈现什么颜色,与该物体对可见光中各波长单色光的选择性吸收有关,而物体对可见光中各波长单色光的选择性吸收则取决于物体本身的物理性质及化学结构。光是人眼感受到色彩的唯一原因;物体的颜色是物体本身对光刺激所拥有的特性。最后,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结论——自然界的物质本身可以说是无色的,因为物体本身对于光源中不同波长的色光,产生光波的选择性吸收,才决定物体本身的颜色。故无光则无色,是光赋予自然界多彩多姿的缤纷色彩,光源是色彩显现的第一要件,光源的变化对于色彩的显现具有绝对性的影响。

❼ 为什么物体会有颜色

光线是7种颜色组成的 不同物体对光线的反射不同 看到的颜色是物体吸收到的 比如橘子 吸收了橘色光 反射了其他光 你看到的就是橘色 这是比较简单的阐述

当你走进繁华的百货大楼,红色、绿色、蓝色和白色的衣服,绿里透红的苹果,金黄色的柑橘,橱窗里鲜艳夺目的商品和商标,就会映入你的眼帘。颜色与人类的关系实在太密切了。在这个充满色彩的世界里,人眼能分辨的颜色至少有数千种。

颜色是怎样在眼睛里被感觉到的呢?在认识色觉的漫长历程中,英国物理学家牛顿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通过着名的棱镜分光实验首先确认,颜色并不是光的客观属性,而是不同波长光刺激眼睛后产生的一种主观感觉。可惜,在牛顿这一见解提出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的研究只停留在对色觉现象的描述上。在18世纪,人们普遍认为,存在着三种原色:红色、绿色和蓝色,所有其他颜色都是三种原色以不同方式混合而产生的。

1802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 杨揭开了系统研究色觉的序幕。他在一篇论述光的波动理论的文章中首先提出,三种原色并非光的物理特性,而是由眼睛中颜色敏感的机制所决定。他假设眼睛中存在着三种共振子,能分别对红光、绿光和蓝光呈现最大反应。186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路德维格·赫姆霍尔兹,对此进行补充,并作了更确切的描述:在人眼视网膜中可能存在三种分别对红、绿、蓝光敏感的机制,这三种机制在不同波长米的刺激下发出不同的信号,传至大脑,产生各种颜色感觉。这一理论开创了现代色觉研究的先河,影响深远,被称之为杨一赫姆霍尔兹三色理论。

三色理论使一些重要的色觉现象得到了科学的解释。例如,任何一种颜色都可以用红、绿、蓝色调配出来。然而在另一些色觉现象面前,三色理论便无能为力了。例如,为什么没有一种颜色看起来既象红,又象绿?为什么一个灰色区域为明亮的绿环所包围时看起来带有红色?在这种情况下,其他的色觉理论便应运而生。其中,最重要的是1878年德国心理物理学家埃瓦尔德. 赫林提出的拮抗色理论。这种理论假设有六种独立的原色��红、黄、绿、蓝、白、黑色,它们分别组成三对:红和绿、黄和蓝、黑和白拮抗机制,因为彼此在感知上不相容,不存在带绿的红色,也不存在带蓝的黄色,赫林便称之为拮抗色。赫林认为,正是这些拮抗的机制形成了色觉的基础。拮抗色理论解释了三色理论无法解释的某些色觉现象。

一个世纪来,这两种理论在激烈的论争中都采取了更严格的叙述方式,同时不断地把色宽研究推向前进。

在本世纪50年代以前,色觉研究的主要手段是心理物理方法。它的基本程序是:在各种视觉刺激下,要求受试者回答看到了什么,然后分析其中的规律,作出推论。但是,这种方法只能告诉我们视觉系统能干什么,而不能回答是怎么干的,对于颜色信息在视觉系统的接收、编码和传递过程也无法进行精细的分析,因此很难对三色理论和拮抗色理论作出正确的评价。近20年来,随着资料的积累和新技术的发展,色觉研究进人了崭新的阶段。

研究是从视网膜的感光细胞着手,然后循着视觉信息传递的次序推进的。日本科学家富田是这方面工作的先驱者。生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在视网膜中,有辨别颜色本领的是视锥细胞。富田教授用鲤鱼做实验,发现视锥细胞有三种类型,分别对红、绿、蓝光最敏感。1983年,美国科学家在猴的视网膜上,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这就证实了托马斯. 杨在150多年前的预见。

然而,视锥细胞产生的红、绿、蓝信号是否象三色理论假设的由专线向大脑传递呢?上海生理研究所杨雄里研究员和美国着名神经生理学家哈特兰分别通过鲫鱼和蛙的实验,对此作了否定。他们认为,颜色信息在感光细胞是以红、绿、蓝三种不同的信号编码的,此后是编码为拮抗成对的形式进行传递的。正如哈特兰总结的那样:“在赫姆霍尔兹和赫林之间的长达一个世纪的争论,现在似乎是解决了:两者都是正确的。”

关于色觉理论的长期论争似乎已风平浪静,但是新的问题又随之而起:视锥细胞的三色信号是怎样编码成色拮抗对的呢?显然,揭开这一疑谜需要借助于神经化学、细胞生物和遗传工程技术。为了使色觉奥秘大白于天下,尚需孜孜不倦的探索。

❽ 初中物理:物体为什么显颜色

课本上介绍: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光线决定的,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具体地说就是:不透明物体在光照射到它表面上时,会吸收一部份光线,而吸收的光线与光的频率(不同频率的光的颜色不同)有关,一个物体只吸收某些频率的光,而不能全吸收,当它反射的光是什么频率时,我们就看到什么颜色的光。
而如果一个物体把所有频率的光都吸收了,也就是不反射光,所以我们就会看到它是黑色的。
透明物体一般也不是能透过所有频率的光,不能透过它的光也就是被这个物体吸收了,所以说它当透过某种频率的光时,我们就看到这个透明物体是这种颜色的。
而一个透明物体能透过所有频率的光时,我们就看到了白光,也就是说这个物体是无色透明的。如空气和水。

❾ 为什么任何固体颗粒直径小到一定量,颜色都是黑色

由于固体颗粒小到一定程度后,发生光的散射和衍射后再射出的光复合后改变光波的复合比例,从而导致颜色偏深,大多为黑色的。就像铁块是银白色的,铁粉却是黑色的。

❿ 为什么物体会呈现出各种颜色

太阳光中有各种波长的光,是七种颜色汇聚而成的杂光,所以是白色的。当白光它射到一个物体上,它的一部分波长的光被物体表面吸收。

热点内容
为什么炸出的东西不脆 发布:2025-05-29 10:51:19 浏览:464
为什么手机在抖音界面不熄屏 发布:2025-05-29 10:48:27 浏览:697
为什么强制卸载东西很慢 发布:2025-05-29 10:46:42 浏览:755
为什么有的人晚上闹钟会响 发布:2025-05-29 10:40:56 浏览:701
淘宝双十一助力失败是为什么 发布:2025-05-29 10:35:41 浏览:944
男生为什么对你说话温柔 发布:2025-05-29 10:17:20 浏览:390
o2o手机为什么这么难以被颠覆 发布:2025-05-29 10:16:48 浏览:270
为什么老是找不到小品 发布:2025-05-29 09:57:52 浏览:209
雪莲果果肉颜色为什么是白色的 发布:2025-05-29 09:52:37 浏览:916
男人为什么要来女人家乡 发布:2025-05-29 09:33:20 浏览: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