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紫砂壶越小越不好做
⑴ 小容量的紫砂壶为什么越来越受欢迎
独特的工艺
合理的化学、矿物、颗粒组成,使紫泥具备了可塑性好、生坯强度高、干燥收缩小等良好的工艺性能。紫泥粉碎的细度以过60目筛为宜。泥料过粗制作时费功,泥料过细制作时粘手,坯体表面会引起皱纹,同时还会引起干燥,烧成收缩增大,而降低烧成温度,则发生气泡缺陷。过60目筛的泥料,大的颗粒尚粗,在成型过程中用精加工这道关口,把器形周身理光,形成一层致密的表皮层。由于表皮层的存在,产品烧成的温度范围扩大了,不论在正常烧成温度的上限或下限,表皮层容易烧结,而壶身内壁仍能形成气孔。
因此,成形时的精加工工艺,成功的把泥料、成型、烧成三者比较有序地联系在一起,从而赋予紫砂表面光洁,虽不挂釉却还富有光泽,虽有一定的透气性还不会渗漏等特点。
独特的功能
紫砂泥是一种紫红色或浅紫色的氧化铁含量较高的陶土,由于紫砂壶坯体不施釉,所以烧成后仍有较大的吸水率和气孔 率。据测定,紫砂茶壶的吸水率在1.6%-7.05%之间。因此,制成品具有良好的吸附气体性能和透气性能,用之泡茶色、香、味均好。由于紫砂壶传热缓慢,虽然用沸水泡茶它也不炙手。
⑵ 紫砂壶的做工问题
紫砂都是有一点的目数,紫砂目数越大做出的紫砂壶越光滑,越细腻,紫砂壶目数越小,做出的紫砂壶越粗糙。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了吧,相对吸水性,越粗糙吸水越快了。找紫砂壶上壶史名录。
⑶ 紫砂壶方壶制作为什么比较难
方器紫砂壶因为形状的特殊,制作工艺也非常特殊。可以说方器紫砂壶制作起来难度是非常大的,难么究竟难在哪里呢?
紫砂方货的成型制作方法,大体分为二种。一种是传统的手工镶接法,另一种是模具成型。全手工镶接就是用泥片镶接,模具成型主要是壶身的档坯及附件的印制。本人认为高档的工艺壶应该采用传统的手工镶接法。因为手工镶接成的制品,气度饱满、挺拔有力。
紫砂壶方器中,以四方形器为最多。此种类型,虽为方器,亦有变化,但每条边线均为直线,面为平面。这是方壶的最基本造型。鉴别好的方形壶要挑选口盖平整,调转紧密的壶。与圆壶相比,方壶口盖的变形要大得多。由于口较容易变形,力量控制较难维持,这也是方形壶难做的原因
还有就是在焙烧时,由于口盖过紧,阴碍了口及盖的自体压缩,也会变形,要想做好把口盖紧密又平整,且不加整修的茶壶,其实是很难的。所以就难免会有口部及盖头有窑外整修的痕迹,现在有的为了打消窑外整修的痕迹,采纳再焙烧,往往整修痕迹打消了,而别的问题又出现了。
综上所述,可以说方器紫砂壶制作起来难度是非常大的,关键在于其口盖变化多,比较难把握尺度。
⑷ 紫砂是不是越细才越好
当然不是,越细只能说明这个泥料炼制过筛的目数高,但并不是更好。
目前,在紫砂行业,常用的目数有:16目(目为直径单位,以1英寸即25.4mm面积里筛网内的筛孔数量,称为目数)、24目、32目、40目、60目、80目、100目,如用作特殊用途,还可以增加其他目数。
来理解下上面这句话:单位面积里目数数值越小,筛孔越少越粗,颗粒越大,质感粗犷;单位面积里目数数值越大,筛孔越多越细,颗粒越小,质感细腻。
现在市场上的紫砂壶泥料多数是40目和60目的,其他目数的泥料,有人也会用来做壶,80、100目的泥料经常会被用来做泥绘,装饰壶用,16、24和32目的泥料,对工具的损伤大。
40目的泥料做壶,制品率最高。用机器制作的紫砂壶,目数有的可以到达180目,那基本就无透气性可言了。所以,紫砂并不是越细越好哦~
⑸ 为什么方器紫砂壶这么难做求解
名家精品紫砂壶 四方叠蕴
紫砂壶方器中,以四方形器为最多,常见的四方形器有方斗壶、升方壶、高方壶、扁方壶。此种类型,虽为方器,亦有变化,但每条边线均为直线,面为平面。这是方壶的最基本造型。四方形器中,四边为曲线或阴或阳之变化,形体对称,构成了四方壶的另一种变化。方器紫砂壶因为形状的特殊,制作工艺也非常特殊。
紫砂方货的成型制作方法,大体分为二种。一种传统的手工镶接法,一种是模具成型。全手工镶接就是用泥片镶接,模具成型主要是壶身的档坯及附件的印制。本人认为高档的工艺壶应该采用传统的手工镶接法。因为手工镶接成的制品,气度饱满、挺拔有力。而挡坯成型的就显得力度不足。可以说方器紫砂壶制作起来难度是非常大的,难么究竟难在哪里呢?
1.角线的处理:
一般形容方壶的词汇总是刚劲、挺拔、端庄大度、规整有力,就像是一个充溢阳刚之气的男子汉。而方壶的角的处理 是表现 茶壶气度 的首要 因素。我曾经把角的处理比为烹调的的运用,就像锐角与钝角法以人的感到 是截然不同的。一个造型,为根据设计构思的意图,抉择 角的处理。锐角一般表现 清秀、利落;钝角则是淳厚 稳健。有人觉得,钝角或圆角失去了方壶专有的韵味,这是一种曲解,寓圆于方则别有情趣。手工成型的圆角其实要比锐角难做,而且非经验老到者是做不出大的淳厚的圆角的,这是我的领会。至于有的角峰利无比,有的角上挟出面,这是因各人的嗜好 而作,不能强求一致。
2.口盖最难做:
选壶都要挑选口盖平整,调转紧密的茶壶。方壶有长方、四方、六方、八方等几种根基形状。盖头大致分为嵌盖、压盖,又有平盖、虚盖等差别 。依我的领会 而言:八方、四方壶盖比六方,长方壶盖难做,而嵌盖要比压盖容易一点。与圆壶相比,方壶口盖的变形要大得多。压缩时嘴把的拉力共性,在制作 时方壶与圆壶也有明显 的不同,圆壶以圆心为中心,应用 工具时无头尾之分,用力对比 能够达到 均匀。可是制作方壶在应用工具时,必定有开端 收尾,然后再换一面的次序 。有力就较难维持一样用力不匀,实际也是变形的一个因素。做壶盖、盖片、虚片、子口(唇)相互之间软硬搭配必然要控制好。而这个软硬关系,并非一成不变,又没有明确的标准,全凭手感及经验。嵌盖与压盖不一样,因盖内结构 区别,也必须 有不同的处理法子,稍有漠视,就要变形。就是在焙烧时,由于口盖过紧,阴碍了口及盖的自体压缩,也会变形,要想做好把口盖紧密又平整,且不加整修的茶壶,其实是很难的。所以就难免会有口部及盖头有窑外整修的痕迹,现在有的为了打消窑外整修的痕迹,采纳再焙烧,窑场上有句俗话:“火里求财”,往往整修痕迹打消了,而别的问题又出现了。诸如起泡、落渣、铁质甚至开裂等。
3.平口面的下陷:
在宜兴紫砂壶中,无论圆壶还是方壶,采纳 平口面嵌盖做法的还是对比 常见。但是有的作品看起来口平面下陷,这是由于视力错觉的原因,平的看起来下陷,真的看起来凹进,制作 方壶就必须 把视力错觉考虑 进去。平口面下陷,首要原因是没有用好赞助 工具。我们称它为瓢只。在制作 历程 中,少不了拍打。在拍打底部时,口部没有用瓢只垫好,那原本 就饱满 的口部就会与转盘一样平。凹陷下去以后,就不会鼓起来。圆壶也是同样道理。
4.镶接或堆砌的痕迹:
镶接及堆砌,稀泥是黏合剂。镶接成角的痕迹,锐角的器皿不容易看出。钝角、大圆角的就容易出现,这是因为泥片在合拢时有的空隙相对较大。而这个空隙部位又只能用稀泥补充 。虽然在制作时,要用力的夹、拍,但泥片与稀泥的颗粒紧密度不一样,经过焙烧后,总会有一点痕迹。泥片堆砌的痕迹也是如此。譬如身筒齐平的假底及准片,就会有这种情况 。为了减少堆砌的痕迹,尽可能采纳泥片内嵌的法子。但是并非所有造型都可内嵌,所以无论老壶或新壶都有这种现象。而且有这样一个规律,泥料越细,痕迹越明显。当然,壶身与堆砌上去泥片的软硬不和,也是一种原因。
5.灰爆与杂质:
灰爆或称爆砂,一般在调砂或铺砂作品上出现。因为砂粒是选用紫砂原料较硬的本山绿泥矿土,经粉碎加工而成的。如果在加工历程 中,混进了一小块石灰石,经过粉碎就成了几百几千颗小粒子,肉眼根本分手不出(摊晒原料的场地是水泥地极易混进)。石灰石经过高温成了石灰,当它吸收了必然的水份就膨胀,形成了灰爆。杂质,一般是指铁质及其它混入泥料中的杂物,甚至渺小到笔毛、头发。经过焙烧才会裸露。其中铁质较为常见,铁质分两种,一种是原料加工机会械的磨损,虽经吸铁程序但未除尽。一种是矿土本身含有的。如红泥,含铁量原本 就较高,矿土的外面附有一层铁锈样的物质 ,如果在练泥前没有消除 洁净 ,就带进泥料中,经过焙烧就成了小黑点。这些在制作 历程 中都是极难创造的。非要经过焙烧,甚至应用了一段光阴后,它才珊珊迟来,给作品留下一点遗憾。
⑹ 为什么朱泥紫砂壶难做,价格又贵
朱泥属粘土质泥岩。主要产于赵庄沙山、红卫香山一带。黄龙山也产朱泥,但产量甚少。其中不乏一些绝质上品。黄龙山朱泥一般有两种产出状况,一种是产于浅表黄石岩层下部贴层,出产区域分布较广,矿形琐碎,采掘非常困难,各处朱泥矿料质性差异很大。还有一小部分产于宝山矿区墨绿泥层的下部贴层。黄龙山朱泥在明清时就很难满足需求,而基本是采用赵庄沙山、红卫香山一带露天嫩泥矿出产的石黄泥、朱泥作为主要用料。或者采用精选紫砂红泥加朱泥等经人工调配,以弥补黄龙山朱泥矿料之缺。

五、红卫村小煤窑嫩泥矿朱泥(小煤窑朱泥)
产于嫩泥层下部,含矿量较少。矿料外观呈浅暗青黄色(俗称咸菜色)泥性致密块状,较软易碎,矿料上有与上部嫩泥贴层的灰白色状及受下部煤层影响形成的黑色状。熟泥比较细腻,可塑性较好,成型时较粘,制作时泥性较重,烧成温度范围较窄。易产生变形、起皱、起泡等缺陷。一般烧成30-40左右,收缩率0.5%左右。烧成后呈红色调,胎质坚结温润,呈梨皮状的表面颗粒隐现,色泽效果细腻而丰富。
⑺ 买紫砂壶,是大点儿好,还是小点儿好
一、大小的划分
划定紫砂壶的容量时,通常取正常情况下,不算极端作品的,通常分为5种
1、130C或者130C以下的成为特小壶;
2、130C以上200C以下的可以称为小品;
3、200C以上350C以下的可以称为中品;
4、350C以上600C以下可以称为大品;
5、600C以上可以成为超大品;
二、地理位置和购买习惯
按照够买习惯,南方朋友买中小品的较多一些,北方朋友买中大品的较多些;当然这个不是一定的,只是相对而言!
三、大小与价格问题
在相同款式和相同泥料的紫砂壶中,往往越大价格相对越高一些,这是在于作者用料多,处理更为复杂,付出更多时间为代价,但是这只是限定于同款同泥料的说法,如果不同款式不同泥料就不能用大小相比。
在紫砂壶中往往不同款但是同泥料来说,朱泥往往越大越贵一些,朱泥收缩比高,大容量的壶,收缩率越大就越不容易成型,烧制过程中的损毁率也就越高。因此,制作难度就更大,价格就会更高。
四、壶的容量与款式
在紫砂壶中有些壶天生就大,有些壶天生就小,一些八方壶和一些六方壶,由于光面多,一般都是中大品,这样才能体现出方壶的阳刚,能够观赏方壶多个光面的协调和美观,一般很少有低于200C以下的六方和八方。无独有偶,对于一些款式来说,它天生就是小壶,一些光西施、小水平等,这些壶天生小品,不信大家可以去市场瞧瞧,看看有多少人做300C的以上的小水平,谁做三、四百毫升的光西施,如果在市场上见到一个500C的光西施,那岂不是一个大笨球。
就拿300C以上的西施来说,大部分都有刻绘和装饰,只能用这种方式才能掩饰这种壶的天生缺陷,西施这种款式往往是小巧玲珑,越小越精致,拿在手中让人爱不释手,反过来越大越粗糙!基本上光西施大多是100-200多些,再大点的都要有刻绘等装饰掩饰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