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道理都懂却过不好这一生
Ⅰ 为什么有的人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学会接受孤独,你才能够过得更好。”
“只有好好学习,你才能够变成一个优秀的人啊。”
“不就是一个渣男吗?有必要为了他而舍弃整个森林吗?”
“可我这一生,听过无数的大道理,却仍然无法变成他们所期望的、我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
那么,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我对于这个问题的观点是,我们所听过大部分道理,都是以方法为中心,而不是以所遇到的问题为中心来表达。
过度看重方法中心论的人,就好像一个丢了钱包的醉汉,但他不去他丢失钱包的地方寻找,反而在路灯下寻找钱包,他的理由是:“路灯下光线好。”
part.1
在我看来,许多大道理就像一个刚刚建好的毛胚房,这个毛胚房无法给你一个舒适的环境让你居住,但是你可以看着它,以此来满足你对未来生活美好的幻想。
大道理常常告诉你一种方法,让你知道在遇到某种问题时,应该用哪一种方法来应对,它强调问题的相似性以及应对方法,从而导致对一类相似的问题使用千篇一律应对方式,忽略了在解决问题时看起来毫无关联的、容易被忽略的因素。
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你失恋了。于是你到知乎上提问:“如何才能够快速的从失恋中恢复过来。”
有人告诉你,“这世上可以治愈一切的良药是时间。”也有人告诉你,“新欢是摆脱旧痛最快的一种方法。”还有人告诉你,“提升自己,当你变得优秀时ta就会后悔放弃了你。”
这些方法对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对。但是却不一定适合你,这些方法都是从回答者的自身经历所归纳出来的,他们可能使用这一种方法成功的从失恋的阴影中摆脱了出来,但每个人所经历的分手过程都是不尽相同的。
part.2
在这也可以看到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即一味强调他人所给出的建议的重要性,从而造成了对于自身问题的特殊性的忽略,失去了解决问题的创造性以及问题本身的重要性。
失去创造力是一种致命的弱点,它意味着你放弃了自己的想法,不再相信你自己感觉,而将他人的建议作为一种信念去实行。
当我们试图解决问题时,合理的方法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步骤,但是当我们把方法看作唯一中心时,就会忽略一点,“是因为什么才会创造出这个方法。”
方法其存在的前提,是为了帮助我们合理的达到目的,而不是当问题出现时,我们应该挑选怎样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如果只注重方法,我们就容易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变成:遇到某一问题--将这个问题归类于某一标签--知道大道理对这一标签所提出的方法--使用大道理所提出的方法论来解决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是似机械化的,只知道按照所谓的道理方法去解决问题,不愿意思考,只期望能够有一个人能够指给你一条明路,你只需要按照他所说的方法去做就足够了。
不可否认,有时候他人所提出的方法,对你确实是有效的,成功的帮助你摆脱了困境,但如果无用呢。于是你就到知乎上提问“为什么听过这么多大道理,我却仍然无法过好这一生。”
part.3
对于生活而言,大多数事情都不是由一个因素所决定的,事件也永远是充满不可确定性的,现实不会因为你使用了大道理中所提出的方法,而使你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大多数时候,我们知道应该怎样做,却不一定知道我们为什么应该这么做。
例如“学会接受孤独”这一观点或者说方法,很多人会告诉你,你应该怎样怎样去做,这样做的好处有什么什么。但是却很少有人问过你,你为什么要去接受孤独。
你说:“我想要学会接受孤独,是因为我想要变成一个优秀的人。”
也许你是因为看到了许多言论,他们告诉你,孤独的人往往会很优秀。但是我们忽略的一件事是,除了孤独之外,还有其它的很多特质也会使一个人看起来很优秀,孤独只是他所凸显的一种特质。
但是我们却很容易本末倒置的认为,是孤独衍生了他其他的特质而使他显得优秀,而不是,他的所有特质中孤独最为突出,没有其它特质的衬托,孤独也可以被叫做孤僻。
如果仅仅只是为了孤独而去孤独,也许终其一生,你都不会得到你想要的那种孤独。
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因为那些宣扬孤独的人,在他们不孤独之前,就已经很优秀了,但正是这种优秀,使得他们没有时间去浪费在无用社交上,所以他们显得孤独。
part.4
我想即使告诉了你这些,你也无法过好这一生,甚至你都不会过的比以前好一些,那么究竟要怎样才能够过好这一生。
我没有办法告诉你答案,我只能说:“放弃以方法为中心,热爱问题本身。”是我目前正在做的,这让我过的比以前好了一些。
放弃以方法为中心,这会是一个让你产生恐惧的做法。你会想,那么我应该怎么做,或者说,怎么做才是对的。
我想首先,你必须放弃这种观念,“究竟怎么做才是对的。”
part.5
我们的“对错”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我曾在前两个月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以至于我两个月都没有写过一篇回答。
我在写文章的时候一直在思考,我应该怎样去写出一篇对的文章,怎样才能够写出一篇高赞的回答。
我发现长的文章通常都是高赞,我以为我获得了一个秘籍,只要把文章写长,我就可以写出对的文章了,但我一直没有开始动笔,因为我想着,写一篇长文章肯定需要一整天的时间。
直到我发现,即使我有了一整天的时间,也会有各种各样的事情阻碍着我,因为实际上,我并不喜欢写很长的文字。
也因为,在最初,我写回答的目的是为了说出我的看法,而不是为了写出赞多等于对的回答。
所以,什么是对的。
当你在思考这个问题时,你就选择只想去做对的事情,所有的方法都是为了这个“对”而做。同时也意味着,你选择逃避可能的错而产生的恐惧。
恐惧将会是你怯懦不前的一大障碍,你害怕每一个不确定的事物,最后依旧被不确定性牢牢禁锢。
你力求每一次都做的对,却在一开始就做错了。
“那怎样才能够过好这一生?”
“抱歉我无法给出你人生的答案。”
Ⅱ 为什么懂得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懂得道理越多,为何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原因可能在于过度脱离了生活的本质。过多的思考和理论,可能使我们远离了生活的真实体验和情感,如同生活在云端,无法触及地面的温暖和烟火气。道理成了防御和补偿的方式,支撑和武装自己,却让我们迷失了方向,远离了内心的真实。
道理的价值在于实践。大部人并非哲学家或学者,道理需通过生活实践去验证和理解。如果道理的高度和准确性能成为衡量的标准,那么我们的传统文化无疑是最好的例子。经书的智慧流传千年,其价值在于对人性和生活的深刻洞察。然而,仅通过阅读和理解这些经书,并不能保证我们就能过上理想的生活。道理虽好,但是否真正适合我们的生活体验、是否能恰当地指导我们,关键在于我们自身的选择能力。
为了过好这一生,重要的是实现内在与外在的一致。这需要个人心力、动力与工作的一致性,性格气质与生活方式的一致性,以及内在状态与环境的匹配。这种一致的实现,能够减少消耗,让我们更专注于自我实现。
实际上,大多数人常常在浪费时间。缺乏明确的方向和自我,生活变得迷茫。当人们读了大量书籍和知识后,却感到愈发难受和自我否定,这可能源于知识的混杂和理论之间的冲突。心理学知识复杂,理论模型可能相互冲突,对于不同阶段的人而言,不一定都能有效整合。
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方法是回到生活中,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知识的沉淀和转化需要时间,重要的是感受自己的状态和身心语言。实践而非理论,才是真正的导师。
通过感受生活的美好,我们能够逐渐理解生活。快乐往往来源于感受,而非过度的思考。关注眼耳鼻舌身意的体验,让生活充满色彩。欣赏风景、观影、读书、享受美食、健身运动、拥抱爱的感受,都是直接与生活连接的方式。这些方式让我们活在当下,活在真实的世界中。
然而,有些人可能过于追求超越自我,试图通过跳脱出离来寻求解脱。这种做法可能暂时掩盖了问题,但终究无法触及生活的本质。生活的价值在于真实、体验和感受。让我们从当下开始,过好每一天,活出真实的自我。
Ⅲ 为什么有的人懂得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懂得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理论和实践脱节:有些人可能懂得很多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验,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缺乏行动力:即使有些人懂得很多道理,也明白应该如何去实践,但缺乏行动力,无法坚持下去。
心态问题:有些人可能过度关注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导致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从而影响生活质量。
没有适应变化:生活中的许多道理都是相对的,随着时间和环境的改变,原本适用的道理可能不再适用。如果不懂得适应变化,调整自己的认知,就会过不好这一生。
道理本身有缺陷:有些道理可能并不完全正确,或者只适用于某些特定情况。如果盲目迷信这些道理,可能会对生活造成负面影响。
总之,想要过好这一生,不仅要懂得很多道理,还需要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保持行动力和积极的心态,不断适应变化,以及对道理保持审慎的态度。
Ⅳ 为什么懂了这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一生
祝各位开篇有益:
一
生活中应该有很多人有这么一种心态吧:我明明懂的这么多,但为什么我的生活却还是过的一团糟?
对此,我只能说大部分人可能还是陷入在一种学生思维中。
他们往往会认为只要我学的多,社会便理应给我相应的东西,但在此之前,我们是不是应该问问自己:凭什么?
凭什么社会要为你的知识,为你懂的那些所谓道理买单?
我们首先要明白一点,除了你父母,社会上不会有其他人愿意无条件的来迁就你。
你读了很多书,经历了一些事,然后自以为懂得了很多道理,这当然很好,但,然后呢?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啊,别人为什么要为你的这些道理付费?为什么?
不能变现的知识道理,你哪怕懂得再多,你生活又怎么会变得更好?
当然,我承认,有的人就是能够忍受极低的物质生活来探索自己精神世界的提升,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或者是真的愿意为了人类前进一点点付出巨大代价。
读书的确能让人变得更好,比如同样一件事情,读书的人可能觉得换个角度看未尝不是好事,而读书少的人可能只会抱怨他怎么能这样……
但那个人是你嘛?能问出这种问题的人真的能够不在乎物质条件嘛?
当你问出为什么过不好这一生的时候你的目的是什么?
说到底不就是想搞钱想改善下生活嘛。
既然如此,你就不能自嗨啊,你光满足了自己的求知欲懂得了很多道理有什么用?
或者说,这对其他人来说有什么卵用?别人为毛要给你钱?你变现的基础是什么?
不解决这个问题,你生活为什么会变好?仅仅因为你懂几个道理?
拜托,别闹了好嘛,人家割韭菜的也没你这么个割法啊。
二
懂的很多道理就一定是好的嘛?
为什么我们会有一种懂得道理多就能过好这一生的错觉?
事实上,道理并不是越多越好,你可以仔细想想,你懂的那么多的道理有几个是对于目前的你有帮助的?
能有多少?
就好比一个月薪两千的人整天去关注一二线城市的房价,说起限购,lpr,公积金政策都能说的头头是道,但问题是,有用嘛?
房价这玩意现在涨不涨跌不跌和十年以后关系很大嘛?
现在你一个月两千,哪怕十年后你一个月两万了,但那时候的市场和现在一样嘛?
不是有个段子嘛:
月薪两千的人关心的都是国际局势,
月薪三千的人关心的都是某某豪车比某某豪车的油耗低,
月薪五千的人关心的是公司有什么业务调整会影响到自己,
月薪一万的考虑的都是自己要怎么管理这个团队这个项目……
所以你会发现,很多时候吧,我们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可能不是因为我们懂的道理不够多,相反,恰恰是因为我们懂的道理太多了,但那些道理其实对于我们自身来说影响可能微乎其微!
而我们的时间却就浪费在了这自己改变不了甚至和自己无关的事情上,最后生活过不好还整天抱怨:为什么我懂了这么多道理,还过不好这一生?
仔细想想,这是不是你?
好比,某某明星出轨背后的情爱往事,盘点某某富二代的历任前女友……类似的事情真的和你有多少关系嘛?
你是人家的历任前女友中的一员还是咋滴?
三
另外,虽然有句话叫做道理越辩越明,但越长大我们会越发现,道理这玩意吧,越辩往往只会越糊涂,甚至辩着辩着人打起来了也不一定。
毕竟,要是这世上的事情都只用讲道理就能解决的话又怎么会发生这么多的魔幻事情?
所以重要的是找到适合我们当下用的道理就行,你没必要啥都非要辩一下。又不是ETC,这么爱抬杠对吧。
就好比很多道理其实是相悖的,但都有各自的支持者,公说公有理,婆说婆也有理,你有必要去辩嘛?
比如,有句话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还有句话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又比如,有句话叫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但还有句话叫忠臣不事二主。
又或者成大事着不拘小节,但还有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
对此,我们有必要去辩嘛?你是想赢还是想辩赢?
你要是想赢那你应该做的不是去辩啥,而是找到最适合当下的你的道理而已。
就比如,一些不用为基本生活考虑的人告诉你要坚持长期主义,但你身上房贷车贷压的连吐槽老板的力气都没有了,能不被裁员就觉得应该烧高香了,哪有什么心情去考虑长期主义?
道理是有适用范围的,学校有学校的道理,社会有社会的道理,年薪5万有年薪5万的道理,年薪50万有年薪50万的道理。
你的道理换别人身上别人未必适用,反过来也成立,别人能用的道理换你来用可能就走不通。
汝之砒霜,彼之蜜糖。
所以,别人为什么要为你的道理买单?
为什么你懂了很多道理就能过好这一生?
谁答应你的?有合同嘛?
啥都没有,你搁着说相声呢?
全文完,您的关注就是我的动力,这里是婉殇成长笔记,喜欢可以点个关注哦。
- END -
Ⅳ 为什么所有的道理你都懂,但是你依旧过得很不好
这个世界上的道理,都在教你怎么拥有更好的人生,许许多多的前辈总结出许许多多道理,又说太阳底下并无新事,那么这些概括性极高的道理应该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能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但是,又有几个人能做到。
但凡有人给你讲道理,不是你过的不够好就是你过的太随心所欲偏远了主流社会的认知,而绝大多数的过的不够好又源于你某个阶段的自我放纵和随心所欲。
换算过来,所有的道理都在让你自我约束,让你不要太随心所欲,更简单的说,让你去做你不想去做的事情,跟你的本性做斗争。
这个过程一定不是愉快的。
世界上的道理翻来覆去无非那几种,日光底下不但无亲事,也并无新的人生道理,人也可以简单的划分成那几类人,但是过的好的永远是少数,不是道理不好,不是你不好,只因为你我他中的大部分皆是凡人,爱吃爱喝贪玩嗜睡想的开,所以就算过的不好也只是别人眼中的不好,别人觉得好或者不好,又怎样,知足常乐。
Ⅵ 如何理解“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我们懂得了道理,但我们始终做不到,那和不懂得这些道理也没有区别了。就像是我们从小父母就会在我们耳边念叨,那些话当时的你听起来好像并没有什么用,用觉得是父母在凭借自己的人生经历强加给你道理。但事实上,多年后回首你就会发现,原来那些你毫不在意的话,很多都是生活的道理,可当时的你不屑一顾,现在的你也没有在矫正你的人生,而这些熟悉的道理里总是包含着以下几点:
第三,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万丈高楼平地起,年轻人有梦想是好事,但这个赚钱并不冲突,我们既需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踩大地。钱很重要,至少能解决我们90%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