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医治疗脾胃不好
⑴ 为什么说脾胃虚只有中医可以补
脾虚只是中医对病的症状,中医认为的脾虚当然只能中医来治疗了患者脾胃虚弱,可以通过中医中药,还有按摩、针灸等方式进行综合的调理,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第一点,通过中药方剂进行改善,像健脾丸、健胃消食片、大山楂丸等等一些药物的合理使用,很适合日常应用,对于调整脾胃虚弱,促进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帮助。第二点,通过经络调整,通过针刺患者的中脘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等等,对于改善脾胃虚弱,使正气得到扶持,使病邪得到祛除都有很大的帮助。第三点,通过日常的饮食、运动,还有情绪调节等多方面,来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特别是运动的进行,对于脾胃的健康有很大的帮助。
⑵ 脾胃不好中医可以调理吗
您好, 脾和胃实际上是相表里的,如果脾不好,胃一般也会不好,具体治疗方法如下:1、调节脾胃首先要把病因去掉,中医讲肝郁可以造成脾胃不好,这时候要疏肝解郁,调理情绪;2、饮食不节,吃的过饥或者过饱或者长期吃一些刺激性食物也会造成脾胃不好;3、还有长期思虑过度,想事太多也会造成脾胃不好,这几条病因首先要去除,这样对脾胃提供一个比较好的环境;4、如果脾胃本身有问题,治疗上也是从这几方面着手。如果是肝郁所致可以疏肝,如果是思虑过度造成的,可以进行单纯健脾治疗,比如人参健脾和人参归脾等,这些都可以治疗脾胃问题。人参健脾主要以治疗消化系统为主。人参归脾一般是以脾统血功能来进行治疗。对于失眠或记忆力减退、月经不调、月经少或者颜色淡这种我们用人参归脾为主,如果消化不良、腹胀,我们用人参健脾为主。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您,谢谢!
⑶ 中医为什么强调要调理脾胃
其实上天是不太公平的,有的人天生身体素质好,有的人从小就体弱多病。中医有“肾为先天之本”的说法,认为这些区别是先天精血遗传决定的。
但是上天又是公平的,因为后天的生活环境与习惯可以弥补先天不足的缺陷。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先天不足可以通过调理后天的脾胃功能来弥补。
先天因素只是决定身体素质的条件之一,实际健康情况看的还是后天的调养。譬如一个桶,桶的大小决定了能装多少米,这是先天因素,但是实际桶里装多少米,看的就是后天的因素。
《黄帝内经》把人体患病的原因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在因素,例如四时天气的变化,细菌,病毒等外邪侵袭;另一类是内在因素的影响,饮食不节,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精神情志的变化或者过度沉溺于某种情绪中,都会导致内伤。
现在的人不愁吃不饱穿不暖,而是吃得太好了,整天膏粱厚味鱼肉蟹虾;古代人过劳伤脾,现代人上下楼有电梯,出门汽车代步,久逸伤脾。这就是我们现在的人脾胃差的由来。
人体自身小环境的阴阳平衡,以及这个小环境与自然界大环境之间的协调。人体失去平衡,需要药物来让人体恢复正常,而药物也需要通过脾胃才能进入人体发挥作用。如果脾胃虚弱,那么吃什么都没用。
人体对抗疾病,如同作战,后方要向前方输送各种军需物资,才能确保前方打胜仗。脾胃就是向全身各个器官输送各种各样营养物质的中坚力量,是保证身体其他机能正常运转的基石。
⑷ 中医养生重“脾胃”,平时该如何调理自己的脾胃
调整饮食结构和习惯的目的在于减轻胃肠道的负担,帮助恢复消化功能。比如,可以尝试经常饮用酸牛奶,因其易于消化,能刺激胃肠道消化酶分泌,同时有杀菌作用,适用于经常消化不腻,忌食寒凉食品,寒性食物和水果,牛奶也是不容易消化的食物,三是平时增加运动,快走慢跑,拉伸瑜伽都很有帮助,四还有心情一定愉悦,控制情绪,情绪波动大的人胃都是有问题芦荟每天两次,1次在清早空腹服用,1次在晚上睡前服用。每次1/4杯芦荟汁。胰酶些什么多吃XX都是白搭;二,注重容易消化的、蛋白质含高的食物,注意是,易消化蛋白含量高,具体不用。
种食物消化,吸收不好,身体缺乏营养,人会消瘦,气血严重不足,整天无精打彩,严重影响生活工作,身体运化功能减弱,是三高的后选对象。脾胃不和、消化不良又是百病之源,直接导致浅表性胃炎(现代病名,让大家能明白)、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胃部疾病。启脾丸具有健脾补气、理气和胃、健胃消食等功效,治疗一切脾胃亏虚导致运化不良、神疲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饮食减少、食后腹胀、大便稀溏,身体消瘦或身体虚胖,都可以使用此方。
⑸ 脾胃运化不好怎么调理
1、饮食:患者需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面条、粥等。同时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过硬、过凉的食物摄入,以免刺激脾胃,加重不适症状。同时可适量食用新鲜的蔬菜,以补充机体所需的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也可以适量进食鱼肉、鸡蛋等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并且按时进餐,形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均有助于调理脾胃;
2、药物: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四君子汤益气健脾、六君子丸健脾益气、参苓白术散补脾胃、人参健脾丸健脾益气、和胃止泻,都具有治疗脾胃运化不好的良好效果;
3、生活方式:在生活中需注意腹部保暖、避免着凉,并适当进行锻炼,以增强体质。另外,中医认为劳累会损伤脾胃,所以避免熬夜、过度劳累,也有助于调理脾胃;
4、心理:中医认为心理会影响脾胃健康,如忧思伤脾。建议患者生活中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忧伤、紧张、压力过大等情绪;
5、理疗:可以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腹部按摩、穴位贴敷、艾灸等理疗,副作用相对药物而言较小,且对脾胃运化的调理有一定帮助。
⑹ 为什么中医养生学特别重视调养脾胃
脾胃居中土,是脏腑的中心,与其他脏腑关系很密切,脾胃有病很容易影响其他脏腑,而且根据五行关系,很容易出现相生相克的疾病传变现象。 因此,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调养脾胃,平时就应该对脾胃悉心调理,而有疾病时,更强调保护胃气,通过饮食调节、药物调节、精神调节、针灸按摩起居劳逸等调摄,以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所以,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指出:“胃气为养生之王……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
⑺ 中医养生重“脾胃”,原因是什么
中医经常讲到脾胃,也会有很多人通过一些保健的方法去养脾胃,可见脾胃的重要性,我们吃的大部分食物,都需要脾胃去进行运行,然后转换成气血和营养达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脾胃是一个人体的免疫器官,它的功能有很多的作用,它就像身体里的指挥官,我们的整个胃肠道消化吸收系统,都是脾胃在起作用,所以胃肠道的相关疾病,比如说消化不良,胃糜烂等等疾病,都是要通过调理脾胃,来达到缓解和治疗的作用,那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医养生重脾胃,原因具体是哪一些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人在气血不足的时候,会感觉到非常的疲惫,时间久了面色也会非常差,体内非常的湿热,情绪也会非常的差,睡眠质量也会下降,所以在养生过程中,把自己的脾胃保护好,是非常重要的。
⑻ 脾胃不好用中医怎么调理
意见建议:你好,脾胃不好的情况有多种情况的。一般的情况如脾胃气虚、阳虚的情况。另外是有胃火、胃阴虚、虚寒的情况。不同的情况治疗方法不同的。往往是到中医院具体的辩证治疗。
⑼ 为什么中医都强调要调理脾胃
脾是我们身体中重要的淋巴器官,脾的功效很多,而且脾因为其含血量丰富,可以及时的向其他器官补充血液,又被称之为“人体血库”,这么重要的器官,我们该如何保护呢?接下来就一起去看看从中医的角度上,养脾是怎样的。
中医认为,脾为湿土之脏,主运化,湿为阴邪,耗伤脾阳。脾病多为两种:
一是脾湿过重,导致全身虚胖。湿气太重伤脾阳之气,脾气受损,无力将食物转化为营养,而滞留为水湿,湿久必浊,囤积为脂肪。
二是思伤脾,表现为人特别瘦。无论吃多少也长不胖,这就是中医讲的“胃强脾弱”,食物根本无法被吸收而堆积成垃圾,最终也会变成湿气,这时还要调动元气去化湿,更多地消耗人的能量。换言之,一个人体虚肥胖或消瘦都跟脾胃机能失调、脾阳之气受损有关。
⑽ 我发现很多中医治疗脾胃虚弱最爱开些归脾丸,补中益气,香砂六君子,参苓白术,附子理中丸,桂附地黄等
《脾胃论》,撰于公元1249年,三卷,是李东垣创导脾胃学说的代表着作。卷上为基本部分,引用大量《内经》原文以阐述其脾胃论的主要观点和治疗方药。卷中阐述脾胃病的具体论治。卷下详述脾胃病与天地阴阳、升降浮沉的密切关系,并提出多种治疗方法,列方60余首,并附方义及服用法。所创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等至今为临床所习用。
序言
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八风之邪,中人之高者也。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谓水谷入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饮食不节而病者也。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肤筋脉,必从足始者也。《内经》说百病皆由上中下三者,及论形气两虚,即不及天地之邪,乃知脾胃不足为百病之始。有余不足,世医不能辨之者,盖已久矣。往者遭壬辰之变,五六十日之间,为饮食劳倦所伤而殁者,将百万人,皆谓由伤寒而殁。后见明之“辨内外伤”及“饮食劳倦伤”一论,而后知世医之误。学术不明,误人乃如此,可不大哀耶?明之既着论矣,且惧俗蔽不可以猝悟也,故又着《脾胃论》叮咛之。上发二书之微,下祛千载之惑,此书果行,壬辰药祸,当无从而作。仁人之言,其意博哉!
己酉七月望日遗山元好问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