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腿行走皮肤红回血不好为什么
A. 左腿外侧遇热就瘙痒,开始是一圈,中心看起来是好皮肤,周围是红色的凸起状。胸口遇到汗水就痒。
您好,根据你的描述考虑可能是湿疹,湿疹是一种炎症性皮肤反应,病因不明。瘙痒剧烈是典型的症状。
意见建议:
建议您可以口服西替利嗪片,西咪替丁 VC 强的松.外用丹皮酚软膏 倍他米松新霉素软膏.多喝水,多吃一些水果蔬菜,少吃辛辣食物及刺激性食物.日常生活尽量避免外界刺激物和局部刺激 ,希望你早日康复
B. 1、左膝关节疼痛,腿伸不直,无法行走,皮肤表面有小红斑出现 2、发病于3月1日 3、3
问题分析:
关节痛是最常见的骨骼肌肉系统症状,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是关节炎的表现之一。因此,首次出现关节痛时最好到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后,再选择治疗药物。
意见建议:
一般在药店 ,治疗关节痛的非处方药有以下几种: 阿司匹林、布洛芬、 萘普生、吲哚美辛和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
C. 以前左腿得过脉管炎,后来治好了,现在左腿不知怎的比左腿红一些。不知是怎么回事,难道又是脉管炎犯了吗
1 概说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属祖国医学脱疽范畴,多因寒湿及外伤血瘀等瘀阻经脉,致气血不能到达肢端,肢端失去气血之濡养所致。
西医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中小动静脉的非化脓性炎症,瘀阻血液循环,肢端失去血液供应,导致趾(指),乃至肢端冰凉、麻木、疼痛,甚至溃烂、坏死。
2 中国历代医学家对脱疽的认识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黄帝内经》对脱疽就有详细的论述,曰:“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发于足指名脱痈,其状赤黑。”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将脱痈改作脱疽,脱疽病名延用至今。
汉代华佗《神医秘传》曰:“此症发于手指或足趾之端,先痒而后痛,甲现黑色,久则溃败,节节脱落。”并创立四妙勇安汤。至今用四妙勇安汤加减治疗脱疽仍有一定疗效。
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曰:“毒在肉则割,毒在骨则切。”提出了手术清创的方法,与现在的蚕食式清创基本一致。
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对脱疽有详细的论述,曰:“夫脱疽者,外腐而内坏也……凡患此者,多生于手足……其疼如汤泼火燃,其形则骨枯筋练。”总结出“和气血,补脾胃……滋津液,壮肾水”等治疗原则。创立解毒济生汤、阴阳二气丹、清神散等有效方剂及手术清创、灸法、外敷等外治方法。丰富了辩证论治的内容。
明代《景岳全书·脱疽》篇引薛立斋言“此证因膏梁厚味酒面炙爆积毒所致,或不慎房劳,肾水枯竭”而致。又曰“盖死肉乃毒气盛而拒绝营气所致。况,至阴之下气血难达”
清代邹五峰所创的顾步汤,对后世研究治疗脱疽仍有一定指导意义。
清代祁广生《外科大成·脱疽》载“于未延散时,用头发十余根,缠患指本节尽处,扎十余转,渐渐紧之。随用蟾酥饼放原起米粒头上,加艾灸至肉枯疮死为度。次日,本节尽黑,方用利刀寻至本节缝中,将患指徐顺取下。如血流,以金刀散止之。余肿以离宫锭子涂之。次日,倘有黑气未尽,单用蟾酥饼研末掺之,膏盖之,黑气自退,其脓自生,用红黑二膏照常法生肌收口。”这些手术方法对清除坏死组织仍有参考价值。
《康熙字典》注曰“疽者,五脏不调之所致,阴滞于阳则生疽。”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曾在重庆等地成立脉管炎研究机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3 病因病机
西医认为
(1)吸烟,烟碱引起血管收缩。(2)寒冷刺激,造成血管痉挛。(3)激素水平紊乱,引起血管舒缩失常。(4)霉菌感染。
另外,我经多年观察,许多病人发病前患足曾有外伤史,有些曾伤于数年前,甚至10余年前。故认为外伤引起血管内瘀血及慢性迁延性感染也是其病因之一。
以上诸因素造成中小动静脉痉挛,非化脓性炎症,以及血液粘稠度增高,导致血栓形成,甚则闭塞血流,肢端血液供应障碍,是脉管炎的主要病机。
中医认为
(1)寒湿侵袭,凝滞脉络。(2)外伤血瘀,阻滞脉络。(3)情志失调,气滞血瘀。
以上诸因素闭阻经脉,使气血运行不畅,不能到达肢端,肢端失去气血之温养,而造成疼痛、溃烂、甚至坏死是脱疽的主要病机。
我的认识
如任老言“痰饮的停留壅塞的病理,与血栓形成,颇有类似之处”(《任应秋论医集》)。脉管炎因其寒湿、外伤之病因,血管痉挛,血栓闭塞的病理及患肢麻木、疼痛、发紫的症状,与中医风邪、痰浊、瘀血理论有一定相似之处。
4 症状
临床表现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发于青壮年男性。病变多从单侧下肢开始,逐渐发展成双侧,甚至累及上肢。根据病变发展大致可分为三期。
第一期局部缺血期:患肢有发凉、麻木感,患足和小腿轻度酸痛。走一段路后小腿酸痛,肌肉抽筋,迫使病人跛行或坐下休息,休息一会后疼痛可消失,再行走一段后又可发作,即“间歇性跛行”。部分病人有游走性浅静脉炎。患足皮肤轻度苍白,患侧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减弱。
第二期营养障碍期:患肢冰凉,持续性疼痛,夜间为甚,剧烈疼痛,迫使病人不能入睡,弯膝抱足而坐,或将患肢垂底,疼痛稍可缓解。患肢皮肤苍白,或出现潮红、青紫及紫斑。皮肤干燥,趾(指)甲增厚脆裂。小腿肌肉萎缩。患侧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
第三期组织坏死期:患肢疼痛更加剧烈。趾(指)端发黑、干性坏疽、溃疡形成,并逐渐向全趾(指)蔓延,甚至延及足踝。如并发感染,变为湿性坏疽,疼痛更加剧烈,患肢出现肿胀。感染严重时,可出现发热、畏寒等症状。
中医辨证
实证
寒湿型:间歇性跛行,或患肢麻木、疼痛,得温则减轻,遇寒则加重,患足皮肤苍白,触之冰凉。若寒甚则疼痛剧烈,舌质淡而青,苔薄白,脉紧。若湿甚则患肢沉重而痛,疲乏,食欲不佳,舌苔厚腻,脉濡缓。
风痰郁阻型:患肢酸痛,麻木,皮肤潮红,触之不温,肢端可见溃疡坏疽。伴胸闷,恶心,食欲不佳,舌质胖,苔滑腻,脉弦滑。
血瘀型:患肢持续性剧烈疼痛,休息得温痛不减,患趾(指)紫红或暗红,皮肤变薄粗糙干裂,触之冰凉,肢端可见干性坏疽或溃疡。伴面色晦暗,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
热毒型:患肢灼热疼痛,潮红或暗红肿胀,触之灼热。肢端溃烂坏死,脓液黄而粘,气味恶臭,舌暗红,苔黄腻或黄燥。热毒内陷脏腑时伴恶寒发热,口干渴,烦闷。
虚证
气虚血瘀型:患肢疼痛,紫暗,皮薄干裂,肌肉萎缩,触之不温。肢端溃烂、坏疽,久不愈合,脓液清稀。伴有消瘦乏力,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淡紫,苔薄,脉涩无力。
阳虚型:患肢疼痛,冰凉,得温稍舒,触之冰凉。肢端暗黑,溃疡坏疽,久不愈合。伴畏寒肢冷,腰腿酸软,口淡不思饮食,面色暗淡,舌质淡或淡紫,少苔,脉沉细无力。
脾虚湿困痰阻型:患肢沉重疼痛,肌肉萎缩或肿胀。肢端可有溃疡,久不愈合。伴疲乏懒言,恶心,不思饮食,或见头昏,舌质淡,苔白滑或腻。
阴血两虚型:患肢疼痛,干瘦,肢端暗红,可见溃疡坏疽,久不愈合。伴头晕失眠,五心烦热,盗汗,舌尖暗红,脉细数。
上述证型是我多年理论探讨和对大量病人的详细观察总结的。但具体面对病人时,各型界限不一定清楚,有时几个证型相互夹杂。因此临证必须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详细辩证,灵活选方用药,才能取得满意疗效。
5 中医治疗
据有关书籍和杂志根等资料整理出传统治法如下:
寒湿型:宜温阳散寒除湿,寒甚用阳和汤加减,湿甚用独活寄生汤加减。
风痰郁阻型:尚无资料记载,我曾用半夏白术天麻加减有效。
血瘀型:宜活血通络,用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加减。
热毒型:宜清热解毒,用四妙勇安汤、顾步汤加减。
气虚血瘀型:尚无资料记载,我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有效。
阳虚型:宜温肾助阳,用金匮肾气汤、右归丸加减。
脾虚湿困痰阻型:尚无资料记载,我曾用六君子汤合四妙散加减有效。
阴血两虚型:宜滋阴养血,用六味地黄汤合四物汤加减。
另外,溃疡面可外敷祛腐生肌膏,坏死组织用蚕食疗法清除。
6 保健
由于脉管炎多于潮湿、受冻、创伤及吸烟等因素有关,所以患者应时刻注意防潮、防冻、防创伤,戒烟酒。
7 病例介绍
2010年12月2日整理)
病历1,王某,男,31岁,2009年11月22日就诊。
患者两年来右腿逐渐出现间歇性跛行,继而渐觉右足疼痛,发凉,曾到兰州、西安等地医院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方治疗,未见好转。近半年来不断加重,右足小趾逐渐溃烂。
自诉右足冰凉疼痛明显,夜间尤甚,不能入睡。
查:右下肢肌肉萎缩,皮肤苍白,右足青紫,触之冰凉。小趾溃烂,有少量清稀脓液。
舌稍青紫,苔薄白。脉细而涩。
中医诊断:脱疽,寒凝血瘀证。
治宜温阳散寒,活血化瘀。
选溶栓通脉散3号600g,早晚各10g,温开水冲服,一月 1 疗程。
嘱戒烟酒,避寒湿,防创伤。
2009年12月24日二诊,患足疼痛稍减,青紫基本消退,溃烂面缩小,脓液消失。原方再服一月。
2010年1月25日三诊,患足转温,休息时疼痛消失,行走时稍觉疼痛,色泽基本恢复正常,溃烂面愈合。
溶栓通脉散5号,如前法连服两月痊愈。
近日随访正常。
病历2,连某,女,42岁,2010年1月5日就诊。
患者半年来渐觉行走时左小腿肚酸胀,继而左足疼痛,发凉。患者未介意,但病情逐渐加重,近来疼痛明显加重就诊。
查:左下肢轻度肿胀、青紫,以左足明显。左足触之冰凉。
舌稍青,苔白而厚。脉涩。
中医诊断:脱疽,寒湿证。
治宜散寒除湿。
选溶栓通脉散1号600g,早晚各10g,温开水冲服,一月 1 疗程。
嘱戒烟酒,避寒湿,防创伤。
2010年2月8日二诊,患足疼痛稍减,肿胀、青紫基本消退。原方再服一月。
2010年3月12日三诊,患肢歇性跛行基本消失,患足转温,休息时疼痛消失,行走时稍觉疼痛,色泽基本恢复正常。
前法继续治疗月余痊愈。
近日随访正常。
病历 3,杨某,男,38岁,2010年1月22日就诊。
患者左足曾有受冻史,两年来无明显诱因渐觉左足疼痛,走路时加重。到兰州某医院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经治疗时轻时重。近两月来疼痛逐渐加重,且冰凉。第1、2趾趾缝逐渐溃烂。多方治疗无效,病情不断加重就诊。
自述左足持续性剧烈疼痛,以足趾为甚,遇冷加重,夜间痛甚,难以入睡。
查:左足青紫、肿胀,趾甲厚而脆。第1、2趾趾缝溃烂。左足触痛明显,触之冰凉,足背动脉搏动消失。
舌青紫,脉涩。
中医诊断:脱疽,寒凝血瘀证。
治宜温阳散寒,活血化瘀。
选溶栓通脉散3号600g,早晚各10g,温开水冲服,一月 1 疗程。
嘱戒烟酒,避寒湿,防创伤。
2010年2月26日二诊,患足疼痛稍减,青紫肿胀稍有消退,溃烂面缩小。原方再服一月 。
2010年3月31日三诊,患足转温,休息时患足疼痛基本消失,行走时稍觉疼痛,青紫肿胀基本消退,溃烂面基本愈合。
改服溶栓通脉散5号,早晚各10g,连服一月。
2010年5月1日四诊,休息时患足疼痛消失,行走时仍稍觉疼痛,患足色泽基本恢复正常,溃烂面愈合。
溶栓通脉散5号再服一月痊愈。
近日随访正常。
病历4 ,刘某,男,39岁,2010年3月22日就诊。
患者患“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0余年。始发于右下肢,继而累及左下肢,曾在多家医院治疗,时有好转,但反复不愈,近两年来疼痛不断加重,且右侧第4.5趾逐渐溃烂坏死。
自述双下肢发凉、持续性疼痛,右足第4.5趾为甚,疼痛剧烈,夜间更甚,难以入睡。
查:双下肢青紫,肌肉萎缩,汗毛脱落,双足紫暗,趾甲变薄粗糙而脆。右足更甚,第4.5趾溃烂坏死,有少量清稀脓液。双足触痛明显,触之冰凉,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
伴消瘦、精神差、食欲不佳。
舌淡紫,苔薄,脉细涩。
中医诊断:脱疽,气虚血瘀证。
治宜补气行血,化瘀通络。
选溶栓通脉散5号,早晚各10g,温开水冲服。连服二月 1 疗程。
嘱戒烟酒,避寒湿,防创伤。
2010年5月26日二诊,双下肢疼痛稍减,夜间稍可入睡,右侧第4.5趾溃烂坏死如前,脓液基本消失,原方再服二月。
2010年8月2日三诊,双下肢基本转温,小腿疼痛基本消失,青紫基本消退,汗毛渐长。遇冷或活动时双足疼痛仍较明显。右侧第4.5趾脱落,脱落面结痂。
原方继服二月后诸症消失,精神食纳基本转佳。右侧第4.5趾脱落面愈合。
近日随访正常。
D. 大腿里面发红有手掌那么大一块然后发高烧,一天后左腿全部红了,这是什么引起的,以前得过皮肤病
请看皮肤科医生处理 可能虫咬的
E. 左膝盖周围似水肿,发红发热.膝盖内侧疼痛,无力,无法弯曲,行走困难.左腿呈略弯曲状无法伸直.
可能是滑膜炎,我也得过这种病,看西医没有效果,中医效果比较好,我在北京中医院的杏林苑看的冯善祥,效果很好一个星期就好了。建议你看中医。如果伴随脊柱和腰椎疼要看是不是强直性脊柱炎。
F. 左腿上个月又红又热又肿,还不能走路,过段时间好了,这个月右脚有这样,请问是怎么回事
病情分析: 你好:你多是由于体质湿气过重或者过敏等原因造成的上述症状,建议积极口服维生素c,地塞米松、氯雷他定、西米替丁一块治疗意见建议:,同时静脉推注葡萄糖酸钙、西米替丁、地塞米松、维生素c,症状很快就可以得到改善,也可以外用皮白金软膏,期间注意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的食物及鱼虾等发物、勤洗澡。
G. 左腿像不回血了似的怎么回事
张诚改编自原着同名篇章。
H. 最近腿上会长这些红点,以前左腿有后来过了几天慢慢消失了,现在右腿
因为很多的皮肤病表现都比较类似的,腿上长小红点应先到医院检查确诊,这样可以对症用药。一般腿上长小红点有二种可能:
1、是皮肤过敏,可口服抗过敏药如扑尔敏、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西替利嗪或者氯雷他定,外用派瑞松、醋酸肤轻松冰片软膏或阿昔洛韦软膏,经过治疗,会逐渐恢复。同时日常生活尽量避免外界刺激物和局部刺激,不吃酸、辣菜肴或其他刺激性食物,忌海鲜等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
2、可能是毛周角化症,毛周角化症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多吃蔬菜和水果,角化明显者可口服维生素A,辅以维生素E增加疗效,局部可外涂10%尿素霜或0.05%维生素A酸软膏可减轻症状。注意饮食规律,多以清淡食物为主,切忌挤皮疹,因为皮疹挤出来后,容易遗留小疤痕。
I. 血栓引起左腿不能行走,左脚面出现大片红血丝是什么原因
病情分析:静脉血栓的话多见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同时静脉血栓对于机体的影响还取决于血栓的大小
意见建议:而其治疗的话可以选择溶栓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必要时可以行支架置入治疗而外用的药物一般主要是也是一些比如丹参银杏叶类的中药活血化瘀的成分其作用并不明显。
病情分析:脑血栓在医学上成为脑梗死。不知道你是否处在急性期。如果是急性期的话,建议应用甘露醇注射液、低分子肝素、依达拉奉、奥拉西坦等药物治疗。
意见建议:如果不是急性期的话,需要口服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尼莫地平配合你所说的中药治疗,吃一种就可以。
病情分析:你好。根据你说的情况,应该是下肢血管血栓,如果是动脉血栓,应该说比较严重。对于你说的情况,建议尽早到正规医院检查,可以使用溶栓的药物和扩张血管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果血栓形成时间较长,也可以采取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你要注意休息,清淡饮食,多吃蔬菜和水果,不要吸烟与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