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西方的观念不一样
㈠ 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
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区别为:重视度不同、家族意识不同、子女与父母关系不同。
一、重视度不同
1、中方家庭观念:中方家庭观念重视血亲关系,中国人的家庭结构的主要特点就是大家庭。包括核心家庭与延伸家庭。
2、西方家庭观念:西方家庭对于血亲关系并不像中国人那么重视。在西方国家,核心家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延伸家庭微乎其微。
二、家族意识不同
1、中方家庭观念:中方家庭的家族意识较强烈,亲情伦理在脑中根深蒂固,一直奉行敬老的传统。老人们往往会受到家庭、社会格外的尊敬。
2、西方家庭观念:西方家庭的家族意识较淡薄,西方的社会的根基在个人,西方文化价值观以个人主义为核心。赞扬人的价值,提倡人的尊严和个性自由发展。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较为平等。
三、子女与父母关系不同
1、中方家庭观念:在中国家庭中,子女年幼时依赖父母,父母为家庭作出很多的个人牺牲,但要求子女更多的服从。子女成长后则对父母负有赡养的责任,但在某些情况下会继续依赖父母。
2、西方家庭观念:在西方家庭中,子女中学毕业后就不在家里住,年轻人以独立自主为荣。而父母老了以后也不以子女为依赖,子女也没有赡养父母的责任,双方没有这么多义务与责任。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中国式家庭教育
网络——西方民间的教子智慧
网络——家庭价值观
㈡ 东西方价值观差异
东西方的价值观差异有价值取向不同、社会本位不同、交往观念不同,表现在社会、家庭等方面。
中西方人在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上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中西方人生价值取向不同。儒家给中国人提供的价值观念,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支持下,逐步转变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人生信念。
而西方文化中人生价值呈多元化。从政也是人生价值的实现,经商也被认为相当有价值。西方人眼中最好的职业莫过于律师、医生。
2、西方的个人本位和中方的家族本位。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是在神学背景上产生的,原罪观念在西方根深蒂固。因此,西方人的道德指向是个人向自己负责,通过个人奋斗向上帝赎罪,由此引申出一条基督教义,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当上帝被否定了时西方又产生了社会原子观念:个人就是原子,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略,信奉个人本位,自我中心。
而中国以家族为本位。家在中国人心目中是生活的宇宙,是一个生活的港湾,具有至高无上的凝结力。脱离家便是“游子”,强调“父母在,不远游”。家庭中有长幼关系、夫妻关系,要各安其分,各尽义务,即“尽伦”!孟子认为:圣人是“人伦之民”,伦的核心是“绝对服从”,幼服长,妻服夫。
使家变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的国本、国粹,中国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说。家与孝原本有伟大的理性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终成了一种过分的家族意识,而忽略了个人自由的发展,“存天理,灭人欲”,以个人向群体负责为人生宗旨。
3、西方讲功利、时效,中方讲伦理、道德。西方文化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因此比较重功利和实效,善于算经济帐。
中国文化由于长期处于封建的农业社会,自然科学不发达,着重于人伦关系的调节。礼义规范高于一切,“义”、“利”之辩的结果使价值观念产生偏差,提倡人为了符合某种礼义规范应该牺牲自己的利益,“重义轻利”被视为高风亮节、品格高尚。
更有甚者,到了“文革”期间,“只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对外中国只考虑政治影响,不顾及经济效益。
文化群落只有在其成员遵循着可以预测的行为模式时才能得以保存。同一个文化群落中,人们的衣、食、住、工作、娱乐以及社会交往都是可以预测的,并且平常得让人往往忽略其存在。这些可以预测的行为模式建立在被称为“价值观”的心理活动之上。
价值观是人们对好与坏、美与丑、值与不值、干净与肮脏、正确与错误、善良与残酷、公正与不公正、得体与不得体所进行判断的标准。尽管它对于文化行为的控制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却不能被看到,听到或者体验到;尽管它所引起的结果——人的行为很容易被观察到,但对它本身却无法进行直接的调查。
价值观寓于人的思想之中,是控制行为选择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思考并使自己与之适应的活动。
价值是文化的核心。文化差异是在价值观念基础上形成的,在某种意义上,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为人们的思想、行为提供了一套基本准则,提供了一套被广泛认可的关于什么是“正确”与“可取”的行为方式标准。
价值与交际行为的关系是纲与目、深层与表层的关系,交际行为各个层面的文化差异往往都可以在价值观念层面找到解释。价值与文化又不可分割地紧密相连,彼此都只能在对方那里得到解释。
(2)为什么西方的观念不一样扩展阅读
如果说东方的文化是偏于精神的,则西方文化更偏于物质,这也是造成中西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巨大差异的最主要原因。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东方的历史文化似乎比西方长得多,也可以说西方文化的发展远比东方文化的发展要简单得多,因此东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较比于西方人来说更多元。
从地域的角度来看,东方大陆比较封闭,对于长期生活在这片封闭土地上的人来说,封闭容易使他们的世界观变得狭小,而西方人则更善于向外探索,所以他们的世界观更为广阔。
我认为造成中西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西方神学与东方神学的文化取向不同。西方神学与东方神学的最大区别在于:西方神学不排斥物质,而东方神学极力排斥物质。这文化内涵的差异,对东西方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很多方面上,东方人的价值观都极趋向于精神,而西方人趋向于物质。
由神学到哲学,最后在到科学,东方的神学建立在深刻的经学基础上,而西方的神学没有很深刻的思想,就只是以敬仰美好的神来净化心灵,没有东方神学中那种很强的精神理念上的指导。
所以西方神学思想并不影响政府的管理思想,这个问题在东方就完全不一样,特别是在中国,经学和理学思想是政府管理思想的基础,杂糅其中的神学思想也会渗透到政府的管理思想中。这在一定程度也在诱导着人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
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君主已开始在思考,是以儒家思想、法家思想还是道家思想治国,这不仅是管理者对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探究,也是对其以另一种方式的诱导。
2、西方传统文化取向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一种旨在探索物质世界奥秘的知性哲学,而是把人作为主要对象,以整合社会为目的,阐明人生精义为要旨的德性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思想观念、理论哲学,典章制度、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风俗习惯等方面,这种文化是在中国传统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及其作用下发展起来的。
这是一种旧式农业文明,一种自然经济的文化。这些文化经过千百年的积淀,使人们形成了相近的心理,表现为世界观和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主要特征有:重农抑商的经济价值取向,崇拜皇权和追求权力的政治价值取向,以"四维"(礼、仪,廉、耻)、"八德"(仁、义、礼、智、孝、悌、忠、信)为中心的道德价值取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取向;崇古敬老的认知价值取向等。
西方人更追求的是人权的平等,并且注重于人与人的竞争。工业革命之后,西方社会间的竞争表现的更为强烈。
3、中西方进步程度不同。中国自古以来也有对科学的探索,但并未将发展科学放到知识和文化的主流地位上,而中国的文学艺术却发展的较为充分。西方对科学的探索始终不断,尤其是数学和物理。
因此,用一种观点说,东方的文化和科学比较抽象,而西方的则较为具体。也可以说这也是中西方人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的具体体现。
在绘画上,中国的水墨画被大师发挥地登峰造极,而西方的素描则追求完整的还原事物本身;在文学上,中国文人比较产凡脱俗,喜欢以他们的想象描写东西,西方的文学故事较比更为真实,而且更加浪漫,或许这是因为东方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所致。
中西方价值观与人生追求的不同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人生观与价值观方面,中国思想家强调"以修身为本",把"善"放在价值观的首要位置;而西方思想家强调"真"的重要性,就如康德先有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后有他的“实践理性批判”。
㈢ 西方人的审美观为什么跟东方人不一样
文化底蕴不同,思想观念不同,生活环境不同,自然审美的标准也不同..
㈣ 中西方审美观的差异
一、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外在表现
1、不同的法制观念,中国人更重视用道德与礼仪来约束,通过前辈的教诲来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最大的缺点就是导致人格不能独立,对于西方人而言觉得不应该压制人的原欲,可以通过政治机构或组织进行约束,但道德是属于从属的地位。
2、为人处世也存在差异,中国人有自省的习惯,把修养身心看得非常重,但是思想非常保守,没有创新也缺乏进取的精神,而西方人对公益事业非常热心,通常把服务社会看做是自己应该做的事。
二、形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从文化与地理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将世界分为两大区域,就是东方与西方,有很多因素导致了它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具体表现如下:首先,经济制度是一个影响很大的因素,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其次,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而空间意识较弱。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则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自古希腊时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的传统。同时,海洋环境的山风海啸、动荡不安,也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
三、中西方文化在语言上的差异体现
1、问候语的差异,见面打招呼问候是最普通的礼仪。但是中西的问候对象、方式、内容却是不一样的。
2、称谓的差异,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我们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不符合礼仪。
3、存在差异的告别语,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告别语中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例如与病人告别的时候,中国人一般都会说早点休息,多穿衣多喝水这样的话,表示非常关心病人,愿病人早日康复。而对于西方人来讲就会直接讲愿你早日康复或多保重之类的话。
4、交谈的内容也存在差异,中国人的交谈内容都是不拘一格的,想说什么说什么,讲的话越隐私说明与对方的关系越近,西方国家却不是这样,即使是关系非常好的两个人,也不会讲太多隐私的事情,他们非常在意个人信息。
四、中西方审美观差异的成因和表现
美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都有各自不同的解释,圆与直线是柏拉图认为最美的,画家霍加斯则觉得波动的曲线是最美的,还有的认为是线性是最美的,对于美这个词来讲,一直存有争议,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审美观上也有不同的看法。从原则的角度来讲,中国是以善为美,这是中国人的原则,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尚善是核心内容,而西方的传统文化则是以真为美,求真是他们的核心。就美的功能而言,重言志、重德性是中国文化形成的特色,对道德教养非常重视,对于西方来讲,艺术的审美更重于道德的功能。从审美的范畴上来讲,韵对于中国艺术来讲是最好的审美境界,西方则以美作为最高的审美境界,因此,人类的审美感存在共同的特性,也有一定的差异性,文化圈的不同,人文地理及社会政治背景的不同,对人们的审美判断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并且导致审美感受带有一定的民族的差异性。
中国与西方国家虽然在文化上存在很大的差别,但是,我们也不能片面的说谁优谁劣,东方与西方两种文化碰撞后,形成了一种相互融合与交流的发展趋势。在近代100多年的岁月里,我们国家的一些先进分子,把西方文化的精髓引进中国,对我国的社会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并且被多年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中国艺术受到西方审美观念的影响也受到很大的启发,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是一个时代的标志。而且,中国的审美观念也在慢慢被西方人所接受,有很多喜欢中国文化的外国人陆续到中国来留学,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的其中一个国家,与此同时,中国文化也是一直被延续下来的唯一的一个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受到它的包容性的原因。虽然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文化在审美观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现在的时代是全球信息化的时代,中国与西方文化必定会有融合,我们也非常希望两方能融合的更加完美,撞击出更美的火花,对于东方与西方的交流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㈤ 请问为什么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思想观念差别这么大
因为所处的生活环境不一样 接受的教育不一样 人生价值观不一样
年法律规定都不一样 很多很多不一样啊
或许你可以问一问 “中国人与外国人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㈥ 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思维方式:
西方人注重思辩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在西方哲人看来,只有思辩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是通过归纳推理,演绎推导,而是基于事实。
二、价值取向:
西方人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中国人的价值观,强调群体意识,社会意识,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只有整个社会得到发展,个大才能得到最大利益。。
三、伦理道德:
西方人注重个人放任,创新发展,张扬荣誉;西方人崇尚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成就而自豪,从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和获得成就后的狂喜;西方文化鼓励个人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
(6)为什么西方的观念不一样扩展阅读:
中国文化下的民主与人权:
一、中国不是没有民主,而是,它的“立体民主”与西方不一样。何况,在朝廷之内,有诸如祖制与御史对皇权的实际约束,以及皇帝通常必须有臣子之奏折方有机会批示以表达皇室“谕旨”之传统惯例,这等于是现代政治学中的一种横面之分权与牵制。
而这种种形式上的差异,正好是由于文化与历史背景不同所致。而其民主实质与精神,不应因形式有异而否定它的存在。
二、同样,中国不是不注重人权,而是将人权概括于民族权之中。在这点上与西方人权相比,我们不妨将民族权称之为“宏观的人权”。这个与西方的差异,也是出于文化与历史差异所致。这不但是意义上的差异,而且是在形式上的表现不同。
三、西方人将他们微观的人权以及横面的民主政治定为“普世价值”,至少在中国的民族权(即宏观的人权)以及“立体民主”的对照下,他们的普世性出了严重问题。
我们必须对他们这些所谓的“普世价值”的来踪去路严加审视,以鉴别它们是否可以移植到另一文化而具有同样的意义以及同样的表现方式。
㈦ 中西方消费观差异的原因
中西方在主流文化、主流思想以及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又是造成中西方消费理念不同的重要因素。通过深入探讨造成中西方消费理念差异,可有助于更好地形成一种健康、合理的消费理念。
关键词:中西方;主流文化;主流思想;教育方式;消费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9-0015-01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针,并进入了一场从经济领域开始但却绝不仅仅限于经济领域的伟大变革。与西方社会自下而上的现代化进程所不同的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由国家主导且充满中国特色的,中国目前仍处于转型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将会经历社会经济结构的转换,社会体制的不断更新,社会利益认同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在众多影响中西方消费理念的因素中,主流文化、主流思想以及教育方式等的作用尤为突出。
1.中西主流思想差异对消费理念的影响
勤俭节约是中国历来的传统美德之一,同时也是中国主要的消费理念,这是由于古代中国以农耕社会为主,绝大多数的人们处于社会最底层,不仅要面对繁重的徭役,还要祈祷上天的眷顾,天灾人祸不断导致物质财富的极大匮乏。然而在重农轻商的思想之下,商品经济的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仅如此,老百姓经济实力弱小,经济购买力不足等使得人民生活水平较低,从而勤俭节约也就成为了中华民族延续上千年的优良传统。勤俭节约的思想导致了中国消费者谨慎消费的理念,尤其体现在对高端奢侈品的较低消费意向,追求物美价廉的消费占据主导地位,并制约着国人的消费行为。与消费相比,中国人更倾向于攒钱的行为也是受制于此思想。
西方的消费理念恰恰与中国勤俭节约的消费理念相反,自文艺复兴以后,西方世界开始鼓吹解放人类天性,崇尚自由,主张及时行乐,财产乃是身外之物。另外,欧洲的海洋性气候适宜,地形地势平坦,天灾较少,畜牧业高度发达,商品经济蓬勃发展,人民购买力强,公民的个人自我意识较强,在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下,西方消费者有钱便用来消费,没钱也会通过借贷等方式提前消费。因此,从中可以看出主流思想的不同对中西方消费理念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㈧ 俄罗斯人和俄罗斯西边欧洲的西方人思想观念有什么不同
俄罗斯人对原则要刚性的多,一是一,二是二。
西方人则是利益至上,别的都可以商量
举两个例子
英国把查理一世送上了断头台,别的国家都不当回事,只有俄国坚决反对,因为他们觉得王权至上是原则,所以立即和英国断交,驱逐了几乎所有英国商人,并援助流亡的英国王室。
奥匈帝国发生了革命,别的国家都是看热闹,唯有俄国自带干粮出兵,帮着奥地利打仗
㈨ 东方人和西方人观点大不同是为什么
1.西方人主张心物二元论
对于西方人来说,内在心理意识和外在物质世界呈现对立状态,因而衍伸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主观的心和客观的物分离,此为心物二元论。(本体论)
对于西方人而言,因为主张心物分离,所以对于世界的探索是经由将结构分拆成块,各自了解后再将它们组装,即是所谓的解构还原,这是西方人认识宇宙和世界的方法,先分成许多部分来理解,再将这些部分的结果加总起来,形成这个人或这件事情的全部样貌,比如西医治病,分为眼科、心脏科、胃肠科等等。(认识论)
西方人的思考方式是将每个小细节研究透彻,一步一步地拆解、组装,从本体论、认识论到方法论,都是一种不断地切割的思维模式,因此发展出科学和逻辑的研究方法,借由渐渐拚凑部分细节以观全貌,认识整个世界及整个宇宙。(方法论)
2.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心物一元论
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世界宇宙观主张的是心物合一,内在心理意识和外在物质世界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连互通,采用的是心物一元论,如阳明先生说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佛家所说的不二法门。(本体论)
就中国传统的想法来说,因采取的是心物一元论,所以属于系统整体的认识论,比如中医号脉诊断体质,并不会将人拆开来看,经常是同一种原因导致了不同的部位出现病症,因此把人当成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来看待,即为中国的认识论。(认识论)
根据心物一元的本体论,导致我们有整体的、系统的认识论,我们如何认识整体?如何更加了解这个系统?那就透过往内在探索、反观觉察、关照自己的方法,因为心物是一元的,把自己看得明白透彻,便能够对世界有所认识。因此在我们想要了解宇宙和世界,得先从了解自己的精神内在开始。(方法论)
因此在趋近真理的途径上,东方是透过反观内照、返璞归真,西方则是向外以科学和逻辑来追求真理,两者有共同的目标,路径却是大不相同。
㈩ 为什么中国人和西方人观念不同,就是近些年中国父母对子女喜欢催婚催生
首先是因为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思想,觉得子女只有结了婚,并且有了自己的孩子,这个家庭才算完整,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孩子是爱情的结晶,可以巩固子女和另一半的感情,老了也有人给自己养老,不至于晚年孤独。而外国就很少有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外国由于教育观念不同,他们会在子女十八岁的时候就不管了,子女的想法他们不会去干涉,毕竟跟自己生活一辈子的是另一半。这就是中西方思想观念的差异之一,也算是各有利弊吧。其实我觉得子女什么时候结婚生子,或者是否结婚生子,让他们自己决定就好,父母不要过多干涉,一个是因为会打乱子女原有的计划,再一个就是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如果一直被催促严重的会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这种事情不是催出来的,顺其自然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