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阳历和阴历为什么天数不一样
1. 日历为什么有阴历和阳历的区分有什么不同
1、定义不同
阴历:阴历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实际月球运行超过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
阳历:太阳历又称为阳历,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根据阳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但在每个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两弦。
2、时间不同
阴历: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运行,因此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它不能反映季节,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后来人们定了一个折中的历,即是所谓阴阳合历,我国还在使用的夏历(也有人叫它农历),即是这种阴阳合历。
它跟阴历一样,也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定做一个月,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闰月的办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数跟阳历全年的天数相接近,以调整四季,夏历约每过二、三年多一个闰月。
阳历:阳历也就是国际通用的公历,阳历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定做一年,共365天5小时48分46秒。平年只计365天这个整数,不计尾数;
一年分做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四年的尾数积累起来共1天光景,加在第四年的二月里,这一年叫做闰年,故而闰年的二月有29天。
3、计算依据不同
阴历:阴历定月的依据是月亮的运动规律:月球运行的轨道,名曰白道,白道与黄道同为天体上之两大圆,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绕地球一周,出没于黄道者两次,历二十七日七小时四十三分十一秒半,为月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谓之“恒星月”。
唯当月球绕地球之时,地球因公转而位置亦有变动,计前进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绕地球一周,复至合朔,实需二十九日十二时四十四分二秒八,谓之“朔望月”,习俗所谓一个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
2. 为什么每年农历对应的阳历不一样 快来解答!!
农历(nóng lì)是中国传统历法,又有华历、夏历、汉历、中历等名称。农历并不是纯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合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加入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农历是以华历(阴历)为基础,融合阳历成分而成的一种历法。所以我国的农历从严格意义上说不应该叫阴历,而是阴阳合历。[1-2]
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合历:其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为十二个月;闰年为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由计算决定。
农历以阴历(华历)为基础,由于阴历是以月相变化为依据,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而使得四季的变化在夏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不能反映季节转换;但华历可以反映潮汐现象,是古时指导海事活动的指南。与阳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阴历年相比阳历年在天数上有时会相差一个月;为了协调朔望月与回归年之间的天数,于是便通过“置闰法”进行调整使阴历月相总天数与阳历回归年总天数相适应。
历法,是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依历年、历月分太阳历、太阴历、阴阳合历。总看历法分三种:阴历、阳历、阴阳历。农历,其基础历法规则经历多代逐渐完善形成,其形式一直延续至今。以朔望月为基本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基本单位的历法是阳历。农历是在夏历(阴历)的基础上融合阳历成分而成的一种历法。[2-3]
关于干支纪年问题一脉相承的明清历书(18张)
一天中时辰的地支也是确定的,所以二十四小时配十二地支,则为由夜间十一点至一点为子时,一点至三点为丑时,其余照推。时的天由该日所对天干推求,其歌戾如下:
甲己还生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
即若该日是甲或己的,在子时上配上甲为甲子;日是乙或庚的,在子时上配上丙为丙子;丙辛日子时配上戊为戊子;丁壬日为庚子;戊癸日为壬子。知道了子时的干支,便可推知其余。
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的24个时令点,每月2个。二十四节气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以及记载了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时刻。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以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确定节气,之后有一段时期演变为用“平气法”确定节气,再后来采用“定气法”确定节气并沿用迄今。“定气法”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二十四节气在上古时代已订立,到汉代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节气是农历表示太阳视运动的成分,通过二十四节气农历可以精确的反应一年四季的变化,便利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农业耕作。农历的月份和十二中气是基本对应的,而十二节令可出现在农历的上个月后半月和这个月的上半月中。[19-20]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
十二节令:
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十二中气:
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节”和“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左右,两者统称为“节气”。
农历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属于农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公历属于一种太阳历,因为描述同一个太阳视运动的缘故,所以看上去节气日期在公历上基本固定,最多前后波动一两日。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农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属于公历而属于农历。
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
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在1645年以前,农历使用平气注历,各月之后出现闰月的概率相等。之后使用定气注历,无中气的月份为闰月。各月出现闰月的概率变为不相等。
夏半年闰月多,冬半年闰月少,原因就是地球远日点出现在7月初(夏至到小暑之间),近日点出现在1月初(冬至到小寒之间),所以夏季地球公转速度较慢,出现无中气月的概率就要大一些。但由于近日点和远日点是不停移动的,因此在假定未来置闰规则不变的前提下,远期的农历各闰月出现频率会与现在不同。
农历的第一个月,按照习惯称为正月。农历的十一月和十二月分别称为冬月和腊月,但冬月已经很少用了。表示气候寒冷的成语“寒冬腊月”就是从此得来,字面意思即为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为一年中最寒冷的月份。
农历的一个月的前十天按顺序习惯上称为初,如正月的第二天称为正月初二;第十一天至第二十天以及第三十天直接用序数,如正月的第十五天(元宵节)即称为正月十五;第二十一天至第二十九天按顺序习惯上称为廿,亦有些通胜将之说成念,如正月的第二十二天称为正月廿二或正月念二。
1.农历属于阴阳合历,是兼顾了太阳、月亮与地球关系的一种历法。农历是定历,它具有天文年历的特性,能很好地和各种天象对应,如它的节气严格对应太阳高度,历日较严格地对应月相,闰月的不发生频率和发生频率对应地球近日点和远日点,其它天象如日出日没, 晨昏蒙影,五星方位,日月食,潮汐等,就连历月也大致对应太阳高度;
2.农历历月的天数只有29日和30日两种,且由定朔日规定,人为因素较小,不易随意改动;
3.岁首有较强的天文学意义,具有阴月阳年的天文学意义;
4.阴阳合历,最体现中华民族天人合一、阴阳和谐的传统文化;
5.干支纪年和十二生肖纪年循环使用;由于它包含节气十分利于四季划分,由于它包含月相,所以也十分反映潮汐,日月食等天象和月亮对气候的影响。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3. 阴历的年为什么和阳历的差别那么大
因为阴历的年是我们国家的节日,阳历的年是国际的节日,所以我们国家过阴历年要隆重一些,这个回答不知道你是否满意
4. 你知道一年的天数为什l么不你一样
摘要 您好!阴历也叫农历。农历的一年是354天,是按照月球绕地球一周为一个月计算的。农历的一年有时是12个月,有时是13个月。有闰月的年份是13个月。
5. 公历与阴历天数一样吗
不一样。阳历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天数,是365天又6个小时,所以,阳历有闰年,每四年就多出一天,把多的这一天加入2月份。而阴历是月球绕地球一周的天数,每年是354天,为了和阳历赶齐,就采取闰月的方式,农历有三年一闰,五年再闰的说法,闰月的年,阴历就有13个月。
6. 为什么阴历和阳历不在同一天
阳历是以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算作一年。它的长度为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由于它不是整数,为了把长短拉平,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六天,称为“闰年”;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五天,称为“平年”。阴历根据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制定的。阴历的主要特点是:历月的长短依据天象即月相来确定,大月30日,小月29日。我们通常所说的农历也叫阴历,或者夏历,是中国的一种历法,是阴阳历的一种,一般叫作阴历。平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于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里设置七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以利于农业种植等活动。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为夏历。也叫旧历。
7. 为什么同一月份的阴历和阳历的天数不一样
首先农历就是阴历,公历就是阳历^_^
公历又称作阳历,夏历又称作阴历(农历)。
其记年:前者是地球围绕太阳360度(一周)为计量的;后者是以月亮围绕地球的12个圆缺为基准的。阳历和阴历每19年相差7个月(阴历月)。
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就掌握了阳历和阴历的基本规律。24节气就是阳历的天文基准,如:每年的冬至就在12月22日。所以说我们早就有了阳历的使用经验。
那么既然我们的祖先已经知道了公历(阳历)的规律,干嘛还要使用阴历呢?
1、我们的女性的生理周期是按照月亮的而运行的;
2、地球上的潮汐周期又是按照月亮的轨迹而发生的:
3、19年加7个月刚好两历统一……;
4、中国人的伟大节日——春节,就是阴历的节日。
公历又称作阳历,夏历又称作阴历(农历)。
其记年:前者是地球围绕太阳360度(一周)为计量的;后者是以月亮围绕地球的12个圆缺为基准的。阳历和阴历每19年相差7个月(阴历月)。
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就掌握了阳历和阴历的基本规律。24节气就是阳历的天文基准,如:每年的冬至就在12月22日。所以说我们早就有了阳历的使用经验。
那么既然我们的祖先已经知道了公历(阳历)的规律,干嘛还要使用阴历呢?
1、我们的女性的生理周期是按照月亮的而运行的;
2、地球上的潮汐周期又是按照月亮的轨迹而发生的:
3、19年加7个月刚好两历统一……;
4、中国人的伟大节日——春节,就是阴历的节日。
公历又称作阳历,夏历又称作阴历(农历)。
其记年:前者是地球围绕太阳360度(一周)为计量的;后者是以月亮围绕地球的12个圆缺为基准的。阳历和阴历每19年相差7个月(阴历月)。
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就掌握了阳历和阴历的基本规律。24节气就是阳历的天文基准,如:每年的冬至就在12月22日。所以说我们早就有了阳历的使用经验。
那么既然我们的祖先已经知道了公历(阳历)的规律,干嘛还要使用阴历呢?
1、我们的女性的生理周期是按照月亮的而运行的;
2、地球上的潮汐周期又是按照月亮的轨迹而发生的:
3、19年加7个月刚好两历统一……;
4、中国人的伟大节日——春节,就是阴历的节日。
8. 为什么每年的阴历对应的阳历都不同
阴历和阳历的区别和关系:
阳历也就是公历,它是国际通用的。阳历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定做一年,共365天5小时48分46秒。平年只计365天这个整数,不计尾数;一年分做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四年的尾数积累起来共1天光景,加在第四年的二月里,这一年叫做闰年。所以闰年的二月有29天。阴历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定做一个月,共29天半。为了算起来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个月中,大小月大体上交替排列。阴历一年只有354天左右,也没有平年闰年的差别。
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此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它不能反映季节,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后来人们定了一个折衷的历,就是所谓阴阳合历。现在我国还在使用的夏历(也有人叫它农历或阴历),就是这种阴阳合历。它跟阴历一样,也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定做一个月,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闰月的办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数跟阳历全年的天数相接近,来调整四季。夏历约每过二、三年多一个闰月。“阴历”又名“太阴历”,系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再配合地球绕日一周之时数为一年,实际上等于阴阳合历,我国在民国元年前采用此历,为与现行之历相对称,故名之曰“旧历”。一般人以为阴历适合于农家,而名之日“农历”。
月球运行的轨道,名曰白道,白道与黄道同为天体上之两大圆,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绕地球一周,出没于黄道者两次,历二十七日七小时四十三分十一秒半,为月球公转一周年所需之时间,谓之“恒星月”。唯当月球绕地球之时,地球因公转而位置亦有变动,计前进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绕地球一周,复至合朔,实需二十九日十二时四十四分二秒八,谓之“朔望月”,习俗所谓一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因每月天数不能有奇零,故阴历一个月为二十九日或三十日。每月以合朔之日为首,即以朔日为初一日。每年以接近立春之朔日为岁首。
地球绕日一周,即月球绕地球十二次又三分之一,一年内之月数不能有奇零,故一年十二个月,仅三百五十四日,与岁实相比较,约余十一日,积至三年,余三十三日,故每三年须置一闰月,尚余三日或四日,再积二年,共余二十五日或二十六日,可置一闰月,平均计算,每十九年须置七闰。以有节无气之月为闰月,有闰月之年为闰年,闰年有十三个月,平年则十二个月。
9. 为什么每一年的农历的日期和新历都不一样比如上一年的农历5月5新历是6月18号,今年的新历是6月7日
这个问题很简单。
因为每年的时间都不同。
农历的天数少于新历。
而农历会有润年润月。
新历就一年365天轮回计算。
肯定不会每年一样。
但每一天的农历新历,会在每十二年后出现与原来一模一样的日子的可能。
比如五月初五端午节是6.7号,十二年后可能五月初五刚好又是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