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便宜好货 » 为什么恐龙好不好

为什么恐龙好不好

发布时间: 2022-07-13 18:30:44

Ⅰ 为什么千万不要养六角恐龙

千万不要养六角恐龙的原因:

1、养六角恐龙需要的空间不能太小,六角恐龙需要45厘米长度的生存空间。

2、养六角恐龙的水温不能太高,超过25度的水温不利于它们的生长。六角龙鱼是一种蝾螈,适合它们生活的水温在16~20度之间最好,要求比较高。

3、六角龙鱼不宜混养,它们的食量很大,没有东西吃的时候会啃咬同类或其它鱼类。当六角龙鱼在幼体时期,它们就已经具有强烈的互相吞食倾向了。

六角恐龙的特点:

1、六角恐龙视力不是很好,所以主要靠嗅觉寻找食物,进食时会张开大嘴一顿猛吸。所以养殖缸里不能铺小石子(不能比它们的嘴小),避免被它们吸入,损伤消化道,甚至导致死亡。

2、由于视力不好,它们常常会啃食同类,造成损伤。同时,它们自身没有鳞片保护,再加上红色的鳃丝很像红线虫,很容易被其他鱼类、龟类咬伤。所以六角恐龙最好单独养殖,或者换个大鱼缸。

3、六角恐龙原生环境温度只有14~20℃,所以鱼缸水温也最好保持较低的状态。

4、六角恐龙食量大,一定记得投喂足够的食物。

Ⅱ 恐龙为什么叫恐龙为什么会灭绝是不是真的有龙

恐龙
解释一:网络上经常把像貌不好的女孩子叫“恐龙”。
解释二:古生代生物。详细说明如下

恐龙是出现于二亿四千五百万年前,并繁荣于六千五百万年前结束之中生代的爬虫类。恐龙在某一时期突然消失,成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这个迷至今仍无人能解。地球过去的生物,均被记录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层中,即曾发现许多恐龙的化石。其中可以见到大量或呈现各式各样形状的骨骼。但是,在紧接着的新生代地层中,却完全看不到恐龙的化石。由此推知恐龙在中生代时一起灭绝了。
关于恐龙绝种的真正原因,自古以来即众说纷云,但都没有一个一定的论点,因此到目前为止仍究是一个未解的谜题,在此仅将一些较为人所知的说法分述如下:
一.陨石碰撞说:
距今六千五百万年前,一颗巨大的陨石曾撞击地球,使得君临地球长达一亿数千万年的恐龙绝种。此理论是由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路易.阿尔巴列斯博士等四位科学家所提出的。
这一颗巨大的陨石,直径大约十公里。因撞击而造成的火山口地形,直径达两百公里。因撞击而产生的能量,若换算成黄色火药,则相当于一百万亿吨(megaton)。粉尘经由大气层扩散至成层圈。导致地球持续了数个月的黑暗状态。在这段期间中,以恐龙为首的许多生物都因之而绝种。
二.彗星碰撞说:
“彗星碰撞说”是以古生物学者—— 戴维 . 劳普以及约翰.塞普柯斯基发表的“古生物的绝种是每两千六百万年发生一次”论点为开端而产生的。路易.阿尔巴勒兹将这个论点及自己的理论送给天体物理学者—查理.谬拉,后来谬拉就认为是由于太阳的半星复仇女神星的引力,周期性地把彗星推向地球的缘故。
三.造山运动说:
在白垩纪末期发生的造山运动使得沼泽干涸,许多以沼泽为家的恐龙就无法再生活下去。因为气后变化,植物也改变了,食草性的恐龙不能适应新的食物,而相继灭绝。草食性恐龙灭绝,肉食性恐龙也失去了依持,结果也灭绝了。此一灭绝过程,持续了1,000—2,000万年。到了白垩纪末期,终至在地球上绝迹。
四.气候变动说:
由于板块移动的结果,海流产生改变,更引起气候巨幅的改变。严寒的气候使植物死亡,恐龙缺乏食物而导致了灭亡。
五.火山喷火说:
因为火山的爆发,二氧化碳大量喷出,造成地球急激的温室效应,使得食物死亡。而且,火山喷火使得盐素大量释出,臭氧层破裂,有害的紫外线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灭亡。

六.海洋潮退说:
根据巴克的说法,海洋潮退,陆地接壤时,生物彼此相接触,因而造成某种类的生物绝种。例如袋鼠,袋鼠能在欧洲这种岛屿大陆上生存,但在南美大陆上遇见别种动物就宣告灭亡。
除了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以外,还有疾病与寄生虫等的传染问题。
七.温血动物说:
有些人认为恐龙是温血性动物,因此可能禁不起白垩纪晚期的寒冷天候而导致无法存活。因为即使恐龙是温血性,体温仍然不高,可能和现生树獭的体温差不多,而要维持这样的体温,也只能生存在热带气候区。同时恐龙的呼吸器官并不完善,不能充分补给氧,而它们又没有厚毛避免体温丧失,却容易从其长尾和长脚上丧失大量热量。温血动物和冷血动物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如果体温降到一定的范围之下,就要消耗体能以提高体温,身体也就很快地变得虚弱。它们过于庞大的体驱,不能进入洞中避寒,所以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续几天,可能就会因为耗尽体力而遭到冻死的命运。
八.自相残杀说:
有人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它们自相残杀的结果——肉食性恐龙以草食恐龙为食,肉食恐龙增加,草食恐龙自然越来越少,最后终于消失,肉食恐龙因无肉可食,就自相残杀,最后终于同归于尽。
九.压迫学说:
恐龙的数目急增,在植物有限的情况下,造成了草食性恐龙的灭绝,接着靠食用草食性恐龙为生的肉食性恐龙也因为食物的不足而跟着死亡。(疑点:何以恐龙会在历经了长达约两亿年的生态平衡之后突然增加?为此学说成立的重要关键,也直接地造成了许多学者对恐龙异常增产的原因检讨。)
十.哺乳类犯人说:
在中生代后半,已有哺乳类的祖先生存。根据化石的记录,当时的哺乳类体型甚小,数量也十分有限,直到白垩纪的后期,数量才开始急速增加。推测它们属于以昆虫等为主食的杂食性,这些小型哺乳类发现恐龙的卵之后,即不断取而食之。
(本人意见:真的是如此吗?如果哺乳类战胜了恐龙,那么随着哺乳类化石的增加,恐龙的化石应逐渐减少才对,但事实上并没有出现这种化石交替的现象。在其它书的记载,哺乳类化石真正的增加,是在恐龙的时代终了之后。而且,恐龙的化石是在突然之间消失。因此,恐龙被哺乳类消灭之说是不能成立的。)
十一.种的老化说:
认为恐龙由于繁荣期间长达一亿数千万年,使得肉体过于巨体化。而且,角和其它骨骼也出现异常发达的现象,因此在生活上产生极大的不便,终于导致绝种。
恐龙中最具代表性的雷龙,体长二十五公尺,体重达三十吨,由于体型过于庞大,使动作迟钝而丧失了生活能力。另外,三角龙等则因不断巨大化的三只角以及保护头部的骨骼等部位异常发达,反而走向自灭之途。
(本人意见:并非所有的恐龙体型都如此庞大,也有体长仅一公尺左右的小恐龙。另外,也有骨骼像鹿一般,能够轻快奔跑的恐龙。但为什么这种恐龙也同时绝种了呢?而且,异常发达的骨骼等部位,在冷血动物体内,推测能够吸收外界的温度,也能放出体内的热,以调节身体的温度,具有非常有利的功能。由此,我对于恐龙因种的老化而绝种的说法表示怀疑。)
十二.生物碱学说:
这种学说认为恐龙所生存的最后时期—亦即白垩纪,开始出现显花植物,其中某些种类含有有毒的生物碱,恐龙因大量摄食,引起中毒而死亡。因为,哺乳类能够藉味觉和嗅觉来分辨有毒的植物,但是恐龙却没有这种能力。
不过,含有生物碱的植物并非突然出现于白垩纪后期,在恐龙绝种的五百万年前已经可以见到。此学说未说明何以恐龙在这段期间内仍能生存。
除了上述的十二种说法之外,还有“传染病”、“来自宇宙的放射线或超新星的爆炸”“未乘上诺亚方舟”、“太阳系震动说”等较鲜为人知的说法,至于那一个才是最好的说法,全凭各人的想法,并没有一定的对与错,毕竟恐龙灭亡之谜还没有真正解开呀!
最古老的爬虫类化石可追溯至古生代之‘宾西法尼亚纪’(31000万年前—27500万年前)。追本溯源,当系由两栖类演化而来。两栖类的卵需在水中能始发育。爬虫类演化出卵壳,可阻止水分散发。此一重大改革,使得爬虫类可以离开水生活。
到225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爬虫类成了地球上的支配者,故中生代又称爬虫类时代。大型爬虫类恐龙即出现于中生代早期。草食性的梁龙和雷龙,是最大的陆栖动物。霸王龙是肉食性恐龙。另有生活在海中的鱼龙及生活于空中的翼龙等。
爬虫类在地球上繁荣了约1亿5千万年左右。这个时代的动物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恐龙。人们一提到恐龙,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只巨大而凶暴的动物,其实恐龙中亦有小巧且温驯的小恐龙。
恐龙属脊椎动物爬虫类,曾产于中生代之陆上沼泽,中颈及尾皆长。后肢比前肢长且有尾。其中有数种好食肉,数种好食草,体概巨大,可认为陆生动物中之最大者。其体格在下等之种类,有似最古之鳄及喙头类,在高等之种类略与鸟类相似。
研究恐龙,全凭化石。古生物学家以其化石,推论其形态及习性。根据古生物学家的研究,恐龙就像现生的动物一样:有大的,有小的;有的以两条腿走路;有的以四条腿走路;有的吃植物,有的吃动物;有的皮肤光滑,有的皮肤上有鳞或骨板。其共同相似之处是:所有的恐龙,脑子都很小,蛋下在陆地上(所有的爬虫类都是如此)。
(1)雷龙:
有些恐龙的身躯十分庞大,像雷龙就是一个例子。在侏罗纪时,地球上的气候温暖而潮湿,到处都有青葱的森林,因为这些丰富的植物性食物,带来了草食性恐龙的繁荣,雷龙在这个时后也活跃于现在北美洲的平原上。
雷龙的体重约在三十五公吨到五十公吨之间,它那粗壮的腿,有如树干一样;长长的脖子,直立起来有七层楼房那样高,可以说是地球有始最大的动物。雷龙的身体虽然大得惊人,性情却很温和,平时以温带森林中的植物为食,有时会走入沼泽里,由于水具有浮力,可以减轻它身体的沉重负担,同时也能躲避像异特龙般凶暴的肉食性恐龙的攻击。

(2)三觭龙:
剑龙和角龙身上的骨板和骨片,只能用做被动的防卫,而没办法做还击,到了觭龙出现,情势才逐渐改观。三觭龙是觭龙中体积最大的,头上长着两只长矛似的角,另外一只角突起于眼睛和鼻孔之间。这样尖锐的武器,连最可怕的肉食恐龙都要让它三分。

(3)剑龙:
出现于一亿五千万年前的剑龙,它最大的特征就是背部耸起的两排骨板,以及尾巴上生着尖棘。剑龙是草食性的恐龙,行动缓慢,它身上的骨板和尾巴上的尖棘,便成了躲避肉食性恐龙最好的防卫了。

(4)甲龙:
剑龙身上有骨板保护,但骨板遮不到的地方,仍然易受攻击。当剑龙逐渐绝迹,全身披着骨板的甲龙(犰狳龙)便代之而起。甲龙好像刀枪不入的坦克车,连霸王龙对它也无可奈何。

(5)霸王龙:
霸王龙(暴龙)是肉食性恐龙中最大也是最残暴的,霸王龙出现的时间已经是恐龙时代的最末期,距离现在大约八千万年前。霸王龙的身体高达十四公尺,体重大约十公吨,它的后脚十分粗大强壮,甚至能各自撑起一只犀牛。
从霸王龙的化石发现,它的每一颗牙齿,都大如一个成人的手掌,即使是眼睛也比人头还大。虽然身体大部份都大得惊人,但是霸王龙的一对前肢却是既小又短,短得甚至于没有办法把食物送入口中,兇手龙也和霸王龙有相同的习性,是很凶猛的动物。

[6]鸭冠龙:
鸭冠龙与霸王龙一样,出现于恐龙时代的末期。鸭冠龙最特别的地方在头部,它那扁而长的颚骨,像鸭的嘴巴,所以有了鸭冠龙这样的名字。过去人们以为鸭冠龙的生活与鸭子相似,是在水中游泳,并且以水中植物为生。后来科学家研究鸭冠龙化石的时候发现,它们并不是吃水草为生的,而是以岸上的树木为食物,鹅冠龙也有同样的习性。

谁最先发现了恐龙
曼特尔夫妇
在英国南部的苏塞克斯郡有一个叫做刘易斯的小地方。180年前,这里曾经住着一位名叫曼特尔的乡村医生。这位曼特尔先生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心,特别喜爱收集和研究化石。行医治病之余,他常常带着妻子一起爬山涉水去寻找和采集化石,足迹踏遍了周围有岩层出露的沟沟坎坎。久而久之,曼特尔夫人也成了一位“自然之友”和化石采集高手。

禽龙
1822年3月的一天,天气非常的寒冷,可是曼特尔先生还是照常出门去给病人看病。夫人在家里等着丈夫回来,心理总是惦记着他会不会着凉。后来,曼特尔夫人实在坐不住了,就带上一件丈夫的衣服出门向着他出诊的方向去迎接他。她走在一条正修建的公路上,公路两旁新开凿出的陡壁暴露出一层层的岩石。她习惯性地边走边观察两边新裸露出来的岩层,忽然,一些亮晶晶的东西引起了她的注意。“这是什么东西呢?”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走上前去仔细观看。哇!原来是一些样子奇特的动物牙齿化石。这些化石牙齿太大了,曼特尔夫人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大的牙齿。发现的兴奋使得曼特尔夫人忘记了给丈夫送衣服这件事。她小心翼翼地把这些化石从岩层中取出来带回了家里。
晚些时候,曼特尔先生回到了家中。当夫人将新采集到的化石呈现在他眼前的时候,他惊呆了。他见过许许多多远古动物的化石牙齿,可是没有一种能够与这么大、这么奇特的牙齿相似。
在随后不久,曼特尔先生又在发现化石的地点附近找到了许多这样的牙齿化石以及相关的骨骼化石。为了弄清这些化石到底属于什么动物,曼特尔先生把这些化石带给了法国博物学家居维叶,请这位当时在全世界都是最有名的学者给予鉴定。
说实在的,居维叶也从来没有见过这类化石,而他读过的所有的由前辈科学家撰写的书籍和论文中也从来没有提到过这种化石。不过,居维叶还是根据他掌握的相当丰富的动物学知识做了一个判断,他认为牙齿是犀牛的,骨骼是河马的,它们的年代都不会太古老。
曼特尔先生对居维叶的鉴定非常怀疑,他认为居维叶的结论太草率了。他决定继续考证。从此,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到各地的博物馆去对比标本、查阅数据。
两年后的一天,他偶然结识了一位在伦敦皇家学院博物馆工作的博物学家,此人当时正在研究一种生活在中美洲的现代蜥蜴——鬣蜥。于是,曼特尔先生就带着那些化石来到伦敦皇家学院博物馆,与博物学家收集的鬣蜥的牙齿相对比,结果发现两者非常地相似。喜出望外的曼特尔先生就此得出结论,认为这些化石属于一种与鬣蜥同类、但是已经绝灭了的古代爬行动物,并把它命名为“鬣蜥的牙齿”。
后来,随着发现的化石材料越来越多,人类对这些远古动物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我们知道所谓的“鬣蜥的牙齿”这种动物实际上是种类繁多的恐龙家族的一员;它确实与鬣蜥一样属于爬行动物,但是它与真正的鬣蜥的亲缘关系比起与其它种的恐龙的关系还要远呢!但是,按照生物命名法则,这种最早被科学地记录下来的恐龙的种名的拉丁文字并没有变,依然是“鬣蜥的牙齿”的意思。不过,它的中文名称则被译成为禽龙。
因此请记住:禽龙是科学史上最早记载的恐龙。同时,别忘了曼特尔这个名字以及他那位热爱大自然的妻子。
谁最先发现了恐龙
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的故事
曼特尔夫人发现恐龙的故事确实很浪漫,曼特尔先生又能够以一种严谨求实的态度来探索恐龙的归属问题,确实是迈出了人类科学地研究恐龙、认识恐龙的第一步。
但是在历史上,人类早就发现过恐龙的化石,只不过是当时由于知识水平有限,还不能对这些化石进行正确的解释而已。
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的晋朝时代,四川省五城县就发现过恐龙化石。但是,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那是恐龙的遗骸,而是把它们当作是传说中的龙所遗留下来的骨头。
英国里丁大学的一位名叫哈士尔特德的研究人员根据一部历史小说《米尔根先生的妻子》中发现的线索,经过很长时间的研究,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最近宣布他终于发现了如下的事实:1677年,一个叫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的英国人编写了一本关于牛津郡的自然历史书。在这本书里,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描述了一件发现于卡罗维拉教区的一个采石场中的巨大的腿骨化石。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为这块化石画了一张很好的插图,并指出这个大腿骨即不是牛的,也不是马或大象的,而是属于一种比它们还大的巨人的。
虽然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没有认识到这块化石是恐龙的,甚至也没有把它与爬行动物联系起来,但是他用文字记载和用插图描绘的这块标本已经被后来的古生物学家鉴定是一种叫做巨齿龙的恐龙的大腿骨,而这块化石的发现比曼特尔夫妇发现禽龙早出145年。因此,哈士尔特德认为,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应该是恐龙化石的第一个发现者和记录者。
“恐龙”之名的由来

实际上,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的历史肯定是由来已久。早在曼特尔夫妇发现禽龙之前,欧洲人早就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骨骼化石。但是,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它们的确切归属,因此一直误认为是“巨人的遗骸”。至于我们中国人,早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采集地下出土的大型古动物化石入药,并把这些化石叫做“龙骨”。谁能肯定,这“龙骨”之名与恐龙化石的发现就没有联系吗?

鹦鹉嘴龙

但是,直到曼特尔夫妇发现了禽龙并与鬣蜥进行了对比,科学界才初步确定了这是一种类似于蜥蜴的、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因此,随后发现的新类型的恐龙以及其它一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名称全都和蜥蜴有关,例如“像鲸鱼的蜥蜴”、“森林的蜥蜴”等等。同时,由于最初引起人们注意的这些远古动物化石,往往个体巨大、奇形怪状,着实令人恐怖。
随着这些令人恐怖而类似于蜥蜴的远古动物的化石不断被发现和发掘,它们的种类积累得越来越多,许多博物学家已经开始意识到它们在动物分类学上应该自成一体。到了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欧文爵士用拉丁文给它们创造了一个名称,这个拉丁文由两个词根组成,前面的词根意思就是“恐怖的”,后面的词根意思就是“蜥蜴”。从此,“恐怖的蜥蜴”就成了这一大类彼此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但是却表现得形形色色的爬行动物的统称。我们中国人则既有想象力又有概括力,把这个拉丁名翻译成了“恐龙”。

马门溪龙
现在我们知道,恐龙家族中确实有许多令人恐怖的庞然大物,但是也有一些小巧可爱的“小东西”。如果你到北京动物园西边不远的中国古动物馆去看一看,从身长不足1米的鹦鹉嘴龙到身长达22米的马门溪龙,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各种恐龙一定会使你对恐龙世界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现在我们还知道,恐龙根本就不是蜥蜴。它们虽然都属于爬行动物,但是在门类繁杂的爬行动物大家族中,恐龙与蜥蜴的亲缘关系相差得还相当远呢!
从灵巧的始盗龙到残暴的霸王龙
——食肉的兽脚类恐龙
侏罗纪早期的霸主——双 龙
1942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侏罗纪早期地层中发现了一种体形较大的兽脚类恐龙,因为其头顶上有一对薄薄的V字形骨质 ,科学家把它命名为双 龙。

双 龙
双 龙的身体较为粗壮,头骨高大,颚骨发达,嘴裂很大,满嘴的牙齿像锋利的小刀子一样,牙齿的前后边缘上还有小的锯齿,这些特征显示它可以撕碎任何捕获到的猎物,然后将大块的肉吞进腹中。此外,双 龙的头骨上在眼睛后面的部位都有孔,这些孔使为了更好地附着那些牵动颚骨的肌肉用的,因此双 龙撕咬的力量一定非常强大。科学家推测,双 龙可能是侏罗纪早期生态系统中最残暴、最凶猛的食肉动物。

双 龙与古脚类恐龙
埋藏在一起
双 龙的后肢粗壮有力,脚上长有利爪,可以用来捕捉、撕裂猎物。2亿年前左右的那段时光里,双 龙经常出没在河流湖泊间的高地上或丛林间,追捕着各种各样的素食动物。它们也可能喜欢孤独地生活,有时也可能会隐蔽在不易被发觉的地方等待时机偷袭猎物,甚至它们还可能像现代的鬣狗一样以由于各种原因死去的动物的尸体和腐肉为食。
我国在云南省晋宁县也发现过双 龙的化石。
1987年8月,云南省昆明市博物馆恐龙发掘队在晋宁县夕阳乡发掘出了一具属于古脚类的云南龙的化石。不径而走的消息吸引了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前来观看。这里的老百姓都是彝族同胞,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什么恐龙。但是当他们看到一块块化石的时候,一些人觉得这种骨头形状的石头似曾相识。有的人告诉发掘队说,在夕阳乡的木杆榔村的山坡上也见过这样的石头。
发掘队跟随着报信的人来到木杆榔村,那里果然有一串恐龙的脊椎骨出露在一个小冲沟里。他们决定在这里进行发掘。几天后,一个触目惊心的场景出现了。原来这里竟然有两条恐龙!而且,是两条完整的恐龙骨架扭在一起,其中一条是古脚类恐龙,而另一条却是食肉的双 龙,后者的大嘴正好咬在前者的尾椎骨上。科学家根据化石的这种埋藏状况推测,这两条恐龙的死因可能有两种:一是它们在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中两败俱伤而双双死去;再一种可能就是古脚类恐龙已经死去多日,尸体上的肉已经腐败变质了,而饥肠辘辘的兽脚类只管填饱肚子,没想到却因吃了腐败变质的古脚类恐龙肉而中毒身死。从二者平静的姿势来看,后一种可能性甚至更大些。
中国双 龙是侏罗纪早期最大的食肉恐龙,身长将近4米,嘴巴又尖又长。它的上颚的前部有一个裂凹,使得前上颚骨能够活动。科学家推测,它最喜欢吃的大概是其它动物的内脏,因为它的尖嘴可以伸进动物尸体的腹腔中,而头顶上那两块薄板状的冠状 可以在头伸进尸体的腹腔时起到支撑腔壁的作用。
双 龙也是环特提斯海动物群的成员之一,因此全世界发现的种类都大同小异。它们的化石在现代的南极洲也有发现,说明现在冰天雪地的南极洲在当时可是一个温暖的恐龙天
大绝灭
恐龙化石被发现近年了,一个个新的种类被不断地发现,一批批科学家对它们的研究乐此不彼,一代代少年儿童和他们的家长们对这些神秘的远古生物产生着强烈的兴趣。这是为什么呢?

中生代末大绝灭
这是因为,许许多多的恐龙与我们人类相比实在是太大了,让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思考,它们为什么会长那么大呢?还因为,恐龙的种类如此繁多,样子那么千奇百怪,不由得使我们想知道,恐龙这个庞大的家族到底有多少成员?
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那么多曾经浩浩荡荡、生气勃勃地生活在地球上的恐龙为什么一个不留地从地球上消失了,没有留下它们的后代,却为我们留下了一个难解的谜。这个谜永远激发着我们去探索、去求知。
现在我们知道,恐龙灭绝的时间是在距今6500万年前。而且在那个时候,不仅统治了地球达一亿多年的各种恐龙全部绝灭了,同样悲惨的命运还同时降临到了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和天空中生活的很多种其它的生物。在这次灾难中绝灭的还有蛇颈龙等海洋爬行动物,有翼龙等会飞的爬行动物,有彩蜥等恐龙的陆生爬行动物亲戚,有菊石、箭石等海洋无脊椎动物;至于海洋中的微型浮游动植物,钙质浮游有孔虫和钙质微型浮游植物也几乎被一扫而光。经过这场大劫难,当时地球上大约50%的生物属和几乎75%的生物种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
这真是一场大绝灭、大灾难。大绝灭的结果使得在距今6500万年这个时间的前后,地球上生物世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巨变。这场大绝灭标志着中生代的结束,地球的地质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新生代。
科学家们经过不懈的努力,分析研究了到目前为止可以发现的所有线索,提出了解释这一大绝灭现象的各种理论。但是至今,关于这场大绝灭的原因仍然没有找到一个百分之百正确的答案。
也许,这样的答案等待着你来寻找。
以下,我们将陆续地介绍一些关于恐龙大绝灭原因的理论和学说,即向你介绍一些最基本的背景知识,也希望能够对你发现更好的解释提供一些启发。
小行星撞击理论
1980年在一个科学讨论会上,美国地质学家阿尔瓦雷茨等人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形象生动地宣讲了一段发生在距今6500万年前的惊心动魄的故事: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烈日照耀下的热带灌木林中,许多不同种类和形态的恐龙平静地像往常一样或在湖边漫步,或在水中觅食;在森林的边缘,一只刚刚孵完卵的鸭嘴龙正在蛋巢边来回踱步;在一片开阔的原野上,一只霸王龙正准备扑向一只巨大的三角龙……
突然,一声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巨响打破了这个宁静的世界。一个直径几公里大的流星猛烈地撞到地球上。这一撞可不得了,相当于几万个原子弹威力的爆炸在顷刻间发生。这是一颗不期而至的小行星,与地球碰撞后产生的撞击力可达1015吨TNT炸药爆炸所产生的能量。卷着尘埃的一个巨大的蘑菇云迅速升起,直冲天空,而后弥散开来,最后把整个地球都笼罩在里面。很快,恐龙就彼此看不见了,因为黑云遮天蔽日,白天也没有了阳光。这种恐怖的状况持续了一两年。植物的光合作用中断了,因而大量枯萎、死亡。吃植物的素食恐龙因此相继死去。以后,吃肉的恐龙也由于失去了食物而灭绝了。
这段故事是小行星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恐龙大绝灭学说的精华。后来不断地被许多科学家给予支持。有些科学家甚至认为地球在这个时期不仅经历了一次较大的行星撞击,而且还接连受到了许多次小一些、但是依然严重威胁生命的小行星撞击,其中可以证实的在加勒比海和美国的衣阿华州发现的行星撞击的痕迹。
这一假说的证据还来自于在世界各地发现的6500万年前的沉积物中存在的一种氨基酸。这种氨基酸含有大量的铱元素,大量地存在于某些天体里,在地球上却根本不应该存在。这层富含铱元素的地层在北美洲、欧洲和澳大利亚的许多地区都被先后发现,在我国西藏的冈巴地区几年前也发现了这层含铱层。
有的科学家认为,这次爆炸使所有恐龙都灭绝了。但是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只有70%的恐龙在当时灭绝,其它的一些恐龙种类则勉强地躲过了劫难,可是在随后的几百万年里又逐渐绝灭了。这后一种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在6500万年前的这次事件以后形成的地层里,仍有一些恐龙骨骼被发现。例如,美国新墨西哥洲6000万年前上下的地层中就曾经发现了恐龙的残骸。在阿拉斯加新生代的冻土带里,也发现过三角龙的化石。这些现象似乎说明,在这次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的大爆炸以后,仍然有一些恐龙挣扎着生活了几百万年的时间,最后才因为不适应新的气候和新的环境而最终相继灭绝。
最新理论——大规模海底火山爆发
意大利着名物理学家安东尼奥-齐基基最近提出,造成恐龙大绝灭的原因很可能是大规模的海底火山爆发。
齐基基教授认为,白垩纪末期,地球上在海洋底下发生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火山爆发,从而,影响了海水的热平衡,并进而引起了陆地气候的变化,因此影响了需要大量食物维生的恐龙等动物的生存。他的理由是,现代海底火山爆发对海洋和大气产生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只是其影响程度比起6500万年前发生的海底火山爆发的程度小多了。
齐基基教授认为,过去,科学界对海底火山爆发的情况了解得很少,现在需要对这种严重影响地球环境的现象进行

Ⅲ 为什么恐龙这么多

恐龙称霸靠的是巨大的体型与力量。

因为恐龙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是巨无霸,有得天独厚的体型优势,用体型来威吓对方。其实恐龙王朝的开端并不是富丽堂皇的。在三叠纪早期,恐龙种类还很少,如始盗龙,南十字龙,艾拉雷龙。他们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它们的体型都不太巨大。它们还有强大的天敌,如引鳄。但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恐龙在一轮轮的竞争中获胜,三叠纪晚期就是恐龙时代的黎明,恐龙逐渐强大,在侏罗纪早期,恐龙已经完全统治地球,所向披靡,各种动物都不敢轻易挑衅。就如同大多数外来物种泛滥成灾的原因就是缺少天敌,恐龙在他们的地盘畅行无阻,根本没有其他物种来骚扰。生活安定顺心,植食恐龙体型大大增加,在三叠纪最大的植食恐龙是板龙,体长6-8米,体重680千克。像一辆公交车,而三叠纪最大的肉食恐龙理理恩龙体长3-5米,体重100-140公斤,体型相差甚远。于是,肉食恐龙在长期的竞争中也增加了体型。在侏罗纪,恐龙体型达到最大,肉食恐龙有异特龙,棘背龙。植食恐龙有迷惑龙(雷龙),梁龙,腕龙,震龙,圆顶龙。像这样体型的恐龙连异特龙也不敢轻举妄动。同样异特龙也没人敢惹。于是,恐龙在接下来的白垩纪进化出了极其多样化的类型。而体型总体上稍有减少。最终,他们无论如何也无法战胜宇宙。恐龙灭绝了,一个史书般的物种便从地球上消失。

Ⅳ 恐龙在地球上活了1亿6千万年,为什么没有创造出文明

因为恐龙是一个大类,不是一个物种。人是一个物种,最多是一个动物科和属。两者之间没有进化上的区别。

恐龙是生活在2.35亿至6500万年前的一群动物,它们可以用后腿直立行走。它们统治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6亿年。大多数恐龙已经灭绝,但恐龙的后代,鸟类,幸存下来并繁衍生息。恐龙最初被归类为爬行动物的一个目,但现在是一个单独的类别。







严格地说,把恐龙和人类比较是不公平和严格的!因为严格说来,恐龙并不是一个物种,它们只能说是一个大类。就像我们常说的鱼,鱼的种类很多,它们的身体大小差别很大!

主要原因是大脑容量太小,学习能力不强,没有复杂的思维能力,只是简单地保持生存本能,即吃饱喝足自己,全家人都不会担心,也没有太多其他欲望。这是由恐龙物种本身的动物性决定的。也许恐龙也经历了变化,但那只是为了适应环境,而不是主观影响的结果。


而人类祖先本身也非常聪明,善于学习和思考,懂得观察和总结。这也应该是一句老话,越用脑子,越聪明。一旦你有了一个想要改变的想法,你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会在几千年的时间里朝着适应这个想法的方向发展,一步一步,成为现代人的样子

Ⅳ 恐龙为什么会灭绝,为什么地球会出现那么强大的物种

恐龙灭绝理论

恐龙消失于六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Cretaceous-Tertiary extinction event)。通常的解释是一颗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造成了灭绝(最早为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路易.阿尔巴列斯(Walter Alvarez)博士等四位科学家所提出)。但这一理论尚有争议。

一般陨石的说法乃指陨石撞击地球后,大量的灰尘暴淹没大地及大气,造成阳光无法直接照射到地球表面,各地气温逐渐寒冷,恐龙因无法在冷酷的气候中生存及觅食,而死亡变成化石。另有一说法,指当时地球两极因气温的急剧变化,造成海面水位上升,造成大陆与大陆间有河流阻隔,造成恐龙觅食困难而死亡。

小行星(陨石)撞击说

这是目前最让每个人接受的说法。 有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引发起灭种性的大破坏,地球上接近90%生物消失。除了刚撞击时造成的强大爆炸性破坏以外,也使大量的粉尘覆盖于整个地球大气层上空,气温逐渐下降,阳光无法透进地球,使大部分植物因无法光合作用而消失,而草食性恐龙也因没有食物而死亡,肉食性恐龙因没有草食性恐龙吃,也渐渐消失,最后恐龙便绝种。余下的10%便是一些小型的动物和少量植物。

彗星撞击说

本学说的基础是奠定在古生物大灭绝几乎都是每两千六百万年发生一次为开端,加上天文学中认为太阳系的周围有一圈奥尔特云,奥尔特云里的彗星等天体周期性地向太阳系中央的太阳前进(例如:哈雷彗星、海尔波普彗星)。恐龙灭绝便可能是其中一颗彗星撞上地球而导致的。

造山运动说

白垩纪末期剧烈的造山运动使得地壳隆起,许多浅海与湖泊变成陆地,一些以水为家的恐龙与生物便渐渐消失;湿润的沼泽也隆起、干涸,许多生活在沼泽中的植物便因此而消失,而食用沼泽植物的草食性恐龙也因此灭亡,肉食性恐龙也相继灭绝。

气候变动说

根据韦格纳的板块飘移说,白垩纪当时的板块分布情形,已从最初连在一起的盘古大陆,形成接近现在五大洲的样子。
板块飘移本身就会引起气候的改变,例如:南极洲本来是位于中纬度的地区,气候温暖。但是因为板块飘移,南极洲进入了极圈,造成现今南极洲的严寒。
也因为板块飘移,造成洋流改变、气候变迁,许多地方变的寒冷、酷热、干燥,不适合恐龙与其他生物居住。恐龙便因此而慢慢灭绝了。

火山爆发说

火山大量且急剧地爆发,喷出了许多如二氧化碳与甲烷等温室气体,造成了地球急激的温室效应。温度升高,许多植物无法适应气温而死亡,草食性恐龙因没有食物而灭亡,而肉食性恐龙也相继灭绝。

海洋潮退说

当地球发生了如冰河时期那样的情况,海水减少,陆地与陆地间再也没有海水的阻隔,形成陆桥,而生物们便会趁此时进行大迁移,促成生物交流与接触。而根据达尔文“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理论,强者便会欺侮弱者,到最后弱者便会灭绝。
除此之外,还有细菌、病毒、寄生虫等交流传染的问题。

温血动物说

有些人认为,恐龙有别于现生的爬虫类,不是冷血动物而是温血动物。但就算恐龙是温血动物,体温依然不高,可能和现生树獭的体温差不多,要维持这样的体温,只能生长在热带气候区。再加上恐龙的呼吸系统不好,不能充分地补给氧气;身体没有厚毛,热量容易从尾部、足部等地方散失;加上庞大的身躯,使得气温骤降时,没办法躲到洞里御寒。也因此恐龙可能禁不起白垩纪晚期骤变的气候,而慢慢地冻死。

自相残杀说

有些人认为恐龙真正灭亡的原因是自相残杀后的结果。
当肉食性恐龙越来越多、越来越兴盛时,草食性恐龙被捕食的数量也就越来越多;而当草食性恐龙越来越少,甚至消失灭绝后,肉食性恐龙们就会开始自相残杀。而恐龙也因此全部灭绝。

压迫学说

恐龙的数目急增,在植物有限的情况下,造成了草食性恐龙的灭绝,接着靠食用草食性恐龙为生的肉食性恐龙也因为食物的不足而跟着死亡。 何以恐龙会在历经了长达约两亿年的生态平衡之后突然增加,为此学说成立的重要关键,也直接地造成了许多学者对恐龙异常增产的原因检讨。

哺乳类犯人说

在中生代后半,已有哺乳类的祖先生存。根据化石的记录,当时的哺乳类体型甚小,数量也十分有限,直到白垩纪的后期,数量才开始急速增加。推测它们属于以昆虫等为主食的杂食性,这些小型哺乳类发现恐龙的卵之后,即不断取而食之。 真的是如此吗?如果哺乳类战胜了恐龙,那么随着哺乳类化石的增加,恐龙的化石应逐渐减少才对,但事实上并没有出现这种化石交替的现象。 哺乳类化石真正的增加,是在恐龙的时代终了之后。而且,恐龙的化石是在突然之间消失。因此,恐龙被哺乳类消灭之说是不能成立的。

种的老化说

认为恐龙由于繁荣期间长达一亿数千万年,使得肉体过于巨体化。而且,角和其他骨骼也出现异常发达的现象,因此在生活上产生极大的不便,终于导致绝种。 恐龙中最具代表性的雷龙,体长二十五米,体重达三十吨,由于体型过于庞大,使动作迟钝而丧失了生活能力。另外,三角龙等则因不断巨大化的三只角以及保护头部的骨骼等部位异常发达,反而走向自灭之途。 不过,并非所有的恐龙体型都如此庞大,也有体长仅一米左右的小恐龙。另外,也有骨骼像鹿一般,能够轻快奔跑的恐龙,但这类恐龙亦同时绝种了。而且,异常发达的骨骼等部位,在冷血动物体内,推测能够吸收外界的温度,也能放出体内的热,以调节身体的温度,具有非常有利的功能。由此可知,恐龙曾生存于很长的期间内,因此从很久以前开始,就有不少人对于恐龙因种的老化而绝种的说法表示怀疑。

生物碱学说

这种学说认为恐龙所生存的最后时期—亦即白垩纪,开始出现显花植物,其中某些种类含有有毒的生物碱,恐龙因大量摄食,引起中毒而死亡。因为,哺乳类能够藉味觉和嗅觉来分辨有毒的植物,但是恐龙却没有这种能力。 不过,含有生物碱的植物并非突然出现于白垩纪后期,在恐龙绝种的五百万年前已经可以见到。此学说未说明何以恐龙在这段期间内仍能生存。

Ⅵ 恐龙灭绝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恐龙灭绝有好也有坏,先说好处:现在毕竟是人类的世界,如果恐龙在的话会造成资源短缺,人类生存受限,因为人要生活,恐龙也要。虽然恐龙不一定是科幻片演的那样,但是始终是史前生物,捉摸不透,如果有恐龙大家可以亲身体会。坏处:人类不能更好的了解恐龙,因为你完全不知道他们以前的生活习惯,电影也只是模拟。开个小玩笑的来说:说不定恐龙以前还会唱歌跳舞。目前只有化石,就跟我刚才说的那样,如果有恐龙大家可以亲身体会,但是现在没有了,只有自己想象他们的样子和生活方式。地球的伟大之作永远埋没了,很可惜。
谢谢,个人观点,不代表官方。

Ⅶ 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那么久,但为何没有形成高等文明

恐龙曾经地球上的霸主,在地球上生活了8000万年,但恐龙为何没有进化成恐龙人,没有形成高等文明。3000万年的人类历史,让人类的科技如此发达,而比我们多5000万年的恐龙文明却没有什么科技,这是为什么?

人类之所以能够进化成高等生命。最根本的是人具有劳动能力。劳动不但能够主动改造世界以适应于人类的需要,而且劳动生产促使人的大脑向高级智能发展,人类能够建立目前的高等文明就是与人有一双会劳动的手分是不开的。

PS: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图片来源网络)

Ⅷ 为什么上亿年的恐龙没有文明,两百年的人类却产生了文明

因为人类更有智慧,相比于恐龙来说我们更加的善于去创造。关于人类我们总是有很多的溢美之言,我们说人类是万物之主是万物之灵长。但是看一下自然界中我们其实可以发现我们并不是最强壮的也不是最凶恶的那么为什么会是人类具有了文明呢?是因为我们具有智慧,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大脑来思考,我们不仅仅具有野性更重要的是理性的力量。

综上所述,为什么人类最终有了文明而不是其他的动物。不得不说人类确实是聪明的,我们擅长于利用我们身边的一些工具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热点内容
为什么华为电脑突然点不开软件 发布:2025-05-20 06:52:30 浏览:188
好友微信运动为什么加不上 发布:2025-05-20 06:35:43 浏览:881
切眉眼睛为什么会浮肿 发布:2025-05-20 06:21:55 浏览:163
为什么拼多多比别人便宜一半 发布:2025-05-20 06:07:47 浏览:905
姨妈很长时间不来是为什么 发布:2025-05-20 06:02:06 浏览:738
按摩眼睛为什么会发炎 发布:2025-05-20 05:59:06 浏览:792
为什么报复一个男人并不开心 发布:2025-05-20 05:59:06 浏览:884
当手机时间跳分时为什么 发布:2025-05-20 05:45:31 浏览:99
戴向宇和陈紫函为什么不生孩子 发布:2025-05-20 05:40:08 浏览:78
为什么西方的玉那么便宜 发布:2025-05-20 05:35:38 浏览: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