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兰竹不好画
‘壹’ 为什么画兰竹的许多画家成就都不如郑板桥
其实郑板桥也不是刻意去画,而是靠自己的观察和心得
‘贰’ 国画应从什么学起兰,竹
学习国画应该从书法的练习开始,熟练掌握毛笔的特性后,再开始学习线描等更深一层的内容,如果单纯只会画兰、竹,那是画匠,真正的绘画是自己熟悉国画的手段后到生活中去自己提炼、自己写生,这样才是真正的国画。
‘叁’ 学国画必须从梅花兰竹菊学起吗
中国画中花卉画的基础训练通常以书法及梅、兰、竹、菊为入门方法。这不仅因为写意花卉的用笔方法最为接近书法用笔,而且梅、兰、竹、菊基本上又代表性地涵盖了所有花卉画中的木本、草本、花、叶等表现方法。
如梅花的枝干老若屈铁,展如篆籀;兰花的草叶若撇若捺,花如长点;竹子之杆圆若篆字,叶如啄挑;菊花叶片若榜书之浑点,勾花如隶书一波三折。如此看来梅兰竹菊与书法之间的联系的确如出一辙。中国画所以要强调书法用笔由此可见一斑。而写意花卉从书法与梅兰竹菊入手进行基础训练是不无道理的。
当然从这四种花卉入手开始练习时,首要的是理解并掌握书法的基本技巧,并以书法用笔中的“欲左先右”、“欲纵先横”、“无垂不缩”,“无往不复”、“一波三折”等技法恰当地运用到画中。而对这四种花卉的造型训练,一是要多观察勤写生,二是要多临摹多思考。天地生万物、万物各有性灵,所以知其性方能绘其深。中国的先贤们深入地认识了梅、兰、竹、菊的本性,又智慧地将这四种花卉选作了花卉画的基础训练对象。
在这四种花卉中,画兰花与竹子为最难。历史上文与可画竹偏写实,技法一流,却匠心不够。石涛画竹淸气满纸,能得竹之真意。郑板桥专画兰竹,熟练有余,惜入机械、套路。蒲华画竹得其形神,足可一观。吴昌硕画竹亦自入套路。画兰却尤为神妙。齐白石基本不画兰竹。潘天寿指画兰竹得其性情,独步天下。唐云画兰竹自开家法,形神兼备。因此可见凡作画贵在物我两忘,兰竹即是我,我即是兰竹。细算起来能够达到这一标准的画家,几百年来寥若晨星,屈指可数。
‘肆’ 为什么古人喜欢画挴兰竹菊为什么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
兰生幽谷,竹空有节,梅菊傲寒。它们的特性符合中国君子的谦逊,有气节,高洁的定位,故称四君子
‘伍’ 兰竹是一种什么笔初学书法用什么毛笔好
“兰竹”是特制的适合于画兰、竹的毛笔。
兰竹笔非只能画兰竹也,写各种楷书、行书,也非它莫属。楷书运笔速度较缓慢,注重笔压的加力,因此必须选用笔锋尖齐,笔腰较强健的毛笔,所以以狼毫毛笔为主。行书运笔速度较快,有缓急的变化,笔划的抑扬变化较多,笔顺也稍改变,而笔划由一笔进入另一笔时,往往以线连贯,仅具脉络,而不清楚分界线。为了把握住字体的气韵、高雅,除书家的用心外,选用的毛笔以狼毫毛笔较适宜,因其较宜把握住顿、挫、停、收、放。
‘陆’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假画为什么当时那么流行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府兴化县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干隆进士。先后在山东范县、潍县做县令十年,自刻一方“七品官耳”的印章。他能书善画兼善诗文,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以画兰竹着称。其书法杂真、隶、行草于一体,潇洒飘逸,自称“六分半书”,颇具特色。板桥书画出规入矩,便于模仿。板桥在世时出版自己的诗集,曾郑重声明,“死后如有托名翻版,将平日无聊应酬之作,改窜烂入,吾必为厉鬼以击其脑!”但他的假书画仍不胫而走。这原因很简单,就是可以骗钱,当时板桥名气很大,书画润格不菲,自题润格贴于门外,“板桥润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中心欢喜,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体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干隆己卯(1759),拙公和尚属予谢客。板桥郑燮。”板桥字画既好造假,又能骗钱,假货充斥就不足为奇了。《养吉斋余录》卷九云:“板桥郑燮,工画兰竹,字亦有别趣。尝为潍县令,潍有木工某能效其书画,佳者几乱真。今人家藏者,赝者十九。”一位木工尚能造他的字画,有相当笔墨功力的文人要仿造他的字画,岂不是更容易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