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各地说的话都不一样
‘壹’ 为什么各个地方的方言都不一样
方言就是人们常说的“地方话”,是在某个或大或小的地区通行的交际工具。方言是民族语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分化出来的地域性变体。所谓地域性变体,自然是相对于民族共同语而言。汉语方言自然是相对于普通话来说的。普通话通行于全国,是国家通用语言;方言通行于某几个省、或某个省、或者更小的一个地区,是局部地方的通用语言。普通话为全体汉族人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服务,而方言只能为局部地方的人民服务。从组成语言的要素(语音、词汇、语法)来看,方言之间、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是兄弟姊妹的关系,都是同一古老语言历史发展和分化的结果。方言产生的机理,主要是:1、移民;2、发展变异;3、民族融合。对于汉语的八大方言区而言,这三种情况都有。八大方言区:1、北方方言区,2、吴方言区,3、闽北方言区,4、闽南方言区,5、粤方言区,6、湘方言区,7、赣方言区,8、客家方言区。有的语言学家认为,闽南、闽北应该合称一个大方言区,其中再细分次方言区。另外,山西晋方言区本来是次级方言区,现在有学者认为应提升为大方言区。属于北方方言区的江淮方言区,也是次级方言区,也有人提出要升级,但是还没有达成共识。这八大方言区,基本上,七个方言区在南方,北方方言区则包括江淮方言、西南官话,大致上显示出南北对立分布。这是中国历史造成的。现代汉语可分为7大方言:首先是北方方言(广义的官话),流通在我国中原、东北、西北和西南的广大地区。北方方言还可以再分为4大次方言:1.华北东北次方言(狭义的北方话):覆盖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东部、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等省、自治区、直辖市;2.西北次方言(西北官话):覆盖山西、内蒙古西部、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自治区;3.西南次方言(西南官话):覆盖重庆、四川、贵州、云南、湖北大部、湖南西北部、广西西北部等省、自治区、直辖市;4.江淮次方言(下江官话):覆盖安徽省内长江两岸、江苏省的江北大部、九江、南京至镇江的两岸沿江地区。第二是吴方言,即江浙话,分布在江苏省的江南地区和浙江省大部。江浙话以上海话为主要代表。第三是赣方言,即江西话,分布在江西省和福建省西北部和湖南省的东部以及湖北省的东南部。江西话以南昌话为主要代表。第四是湘方言,即湖南话,分布在湖南省大部。湖南话以长沙话为主要代表(旧时以双峰话为代表)。第五是客家方言,又叫客家话、客话。客家话分布比较分散,比较集中的地方是广东省东北部、福建省西北部、江西省与湖北、广东、福建接壤的地区,以及四川、广西和台湾等地。东南亚各国的华人中有很多说客家话的。客家话以梅州话为主要代表。第六是粤方言,又叫粤语、广东话、广府话、白话,分布在广东省大部、广西自治区的东南部,以及港澳地区和北美华人社区。粤方言以广州话为主要代表。第七是闽方言,即闽语,分布很广,包括福建省大部、广东省东部的潮汕地区和西部的雷州半岛、海南省、台湾省大部、浙江省南部,闽方言在东南亚华人社区流行很广。闽方言内部分歧很大,大概来说,闽南片以厦门话为代表,闽东片以福州话为代表,闽北片以建瓯话为代表,闽中片以永安话为代表,莆田仙游片以莆田话为代表。这七大方言中,以北方话分布最广,其分布地域大约占全国面积的70%;使用的人口也最多,也占汉语人口的70%左右,其余六大方言的使用人口总和大约只占汉语人口的30%。除北方方言以外的六大方言都是南方方言。北方方言内部差异较小,主要差异是语音,语音的主要差异是每个声调的调值不同。调值是各地方言相貌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也是区分北方方言各地差异的主要标志之一。同南方方言比起来,北方方言内部的一致性很强,所以北方的黑龙江人同大西南的云贵人交谈,可以互相听懂对方的大概意思,保证最基本的交际需要。方言之间的分歧主要体现在语音差异,但是词汇之间的差异也十分可观。
‘贰’ 方言的来历为什么都是人.怎么不同的地方说的话都各不一样呢
出现在社会分裂之时。假设,比如黄帝原来有25个儿子,说话没有大的差异,但后来因为生活,众人分开,时间久了,缺少交流,共同点日渐减少,不同点得到发展,方言就产生了。
‘叁’ 为什么每个地方方言不一样
各地方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话?
--谈方言的形成
在外地工作的人,有时候不免会怀念起自己家乡来,互相谈论自己故乡的风土人情和祖国各地的风光。接着,也常常会谈论到各地的方言,并互相为一些特殊的方言词语及其奇异的发音而哄笑起来。笑声过后,也许有人会突然发问:为什么各地方会有这样不同的方言呢?方言的分歧是怎样造成的呢?
据说,在宗教故事里有过一个荒诞的解释,说:天下的语言本来都是一样的,后来,人类进化了,互相商量着把烧透了的砖当石头,把石漆当灰土,造起了一座城和一座塔,而塔顶高得一直通到了天上。耶和华上帝怕了,他说:“看呐,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所说的都是一样的言语,召集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要做的事,就没有不成功的了。”于是,他便下来变乱了人们的口音,使彼此之间语言不通,产生了分歧。
在澳大利亚,对这个问题还流传过一个神话,说:东方住着个很凶恶的老太婆布鲁利,在夜晚的时候,她带着粗棒沿着道路漫步,捣毁了周围睡着人们的篝火。后来凶恶的老太婆死了,人们都很高兴,派遣急使到所有一切种族那里,通知他们这件可喜的事。然后,纪念老太婆死亡的节日是从吞食尸体开始的,列明杰拉尔种族首先吃了凶老太婆的肉,忽然说起人们不懂的话来;以后来到的其他几个种族,尝了老太婆的肠子,也开始说起新的大家不懂的方言。一切后到的北方种族,吃了老妇尸体的残余部分,又开始说起不能令人明白的话来。据说,这样就产生了语言的分歧了。
这两个荒唐的故事,当然不能解决这样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的,谁都会对它置之一笑而判定其为无稽之谈。但是,这两个故事倒也反映了一个问题,即人们在遥远的古代,就已经在思索这个语言问题了,并对它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那末,语言是怎样造成分歧、方言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也许有人会从地理环境上来寻找解释,说:苏南和苏北由于隔了一条长江,因此造成了方言的差别。但是,试想:同一条长江为什么没有把湖北话和四川话再分别成两种不同的方言呢?可见,自然条件不是造成语言分歧的根本原因。因此,方言的形成只能从社会历史条件中去寻找答案。从这方面看,我国众多的方言的形成,原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这样说:第一,古代中国由于长期的封建主义统治,国家不是十分统一的,因而随着疆域的日益扩大、人口的日益增加、国家经常有封建割据等等原因,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样,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状态中的语言,也就各自相对独立地演变着,不易获得变化的一致性。于是,日积月累,时间长了,就使得各个地区的语言逐渐产生了差异,逐渐减少了共同性的因素,形成了各地区各有特点的方言。我国北方方言系统的各地方言,包括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华中和华东的一部分,大致就是这样造成的。第二,在我国古代,由于社会动荡和战乱所迫而造成过多次的人口大迁移,也是方言形成的一个原因。例如东晋至隋唐、唐宋至宋、宋末至明初,我国中原一带的居民曾有三次向南大迁移,结果形成为现在分布于广东、江西等地的客家方言。“因为客家先民南迁后,定居在闭塞的山地,一方面保存了他们固有的传统,另一方面又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不容易受外来影响的渗透,而客家人强烈的宗族观念和保守思想,也增强了他们对外来影响的抵抗;客家住地不但形成了他们自己特殊的社会生活区域,保存了他们固有的文化礼俗,而且在语言上也形成了独立的系统。”第三,在人口大迁移的情况下,如果迁入外族居住区域,则必然发生民族的融合和语言的相互影响,以至同化,这也是造成方言特点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原因。例如两广地区是有较多的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但自从周秦以来,大批汉族人由北南下,逐渐造成了“喧宾夺主”的状况,在数量上超过了土着民族的人口,加上汉族在经济、文化各方面又比土着民族日益发达,历代统治者又实行了民族同化政策,结果使土着民族日益汉化。当然,在民族同化和语言融合的过程中,汉族人的语言也不可避免地要接受外族语言的影响。因而,“粤方言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地理条件以及民族杂居等原因,一方面继承并发展了许多古汉语中本质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吸收了一些非汉语的因素,从而构成它的方言特征。”
总之,就具体的各别的语言和方言来说,方言的形成和语言的产生地方性分歧,原因当然会是各种各样的。但是,归结起来,最重要的原因,则是由该语言所依存的社会历史条件造成的;至于高山、大河的阻隔,有时也能起一些次要的作用,尤其是古代。然而,如果只从自然条件上来寻找根据,那是不可能得到正确的解释的。
‘肆’ 为什么都是中国人,说出来的话会不同,为什么各地有各地的方言
方言的来历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的异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
二者的相同点:第一,都是语言分化的结果,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的体现;第二,都没有全民性特点,社会方言通行于某个阶层,地域方言通行于某个地域,当然,就地域而言,地域方言在一定的范围内是有一定的全民性的;第三,都要使用全民语言的材料构成。
在我国现代几大汉语方言中,北方方言可以看成是古汉语经过数千年在广大北方地区发展起来的,而其余方言却是北方居民在历史上不断南迁逐步形成的。在早期的广大江南地区,主要是古越族的居住地,他们使用古越语,与古汉语相差很远,不能通话。后来,北方的汉人曾有几次大规模的南下,带来不同时期的北方古汉语,分散到江南各地区,于是逐步形成现在彼此明显不同的六大方言。现各方言之间差异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北方汉语与南方古越语在彼此接触之前,其内部就有各自的地区性方言;二是北方汉语南下的时间不同,自然汉语本身就不相同;三是南方各方言分别在一定独特环境中发展。
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使汉语逐渐产生了方言。
现代汉语有各种不同的方言,它们分布的区域很广。现代汉语各方言之间的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语音方面尤为突出。但由于这些方言和共同语之间在语音上都有一定的对应规律,词汇、语法方面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它们不是独立的语言。根据方言的特点,联系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目前方言调查的结果,可以对现代汉语的方言进行划分。当前我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的意见还未完全一致,大多数人的意见认为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
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即官话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在汉语各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3%,分布在北南文化线(通州县东-南通市东-长江-靖江县北-长江-镇江市东-丹阳县西-金坛县西-溧阳县西-溧水县南-高淳县北-广德县-郎溪县-宣城市-芜湖县北-繁昌县-南陵县东-铜陵县-铜陵市东-青阳县东南-石台县北-彭泽县-湖口县南-九江市南-瑞昌市-长江-黄石市-武汉市南-长江-临湘县-常德市-沅江-怀化市-靖州县-通道县-永州-郴州-桂林东-贺州-柳州南-河池南-百色)以北的全部汉族居住区。
北方方言可分为四个次方言:⑴华北、东北方言,分布在京津两市,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还有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⑵西北方言,分布在陕西、甘肃等省和青海、宁夏、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新疆汉族使用的语言也属西北方言。⑶西南方言,分布在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及湖北大部分(东南角咸宁地区除外),广西西北部,湖南西北角等。⑷江淮方言,分布在安徽省、江苏长江以北地区(徐州、蚌端口一带属华北、东北方言,除外)、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一带。
使用这一方言的人约占中国人口的70%。
北方方言的明显特点包括:失落了大部分的中古辅音韵尾。中古汉语中的"-p,-t,-k,-m,-n,-ng"现在已经只剩下"-n,-ng"。同时,与其他方言相比,北方话的声调较少。(这是因为北方话中只有平声区分阴阳。)因此,北方方言包含了大量的同音字以及相应产生的复合词。这在其它方言中比较少见。
官话一般分为六大区,即北方官话、秦晋方言、兰银官话、中原官话(中部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
北方官话内部又分为胶辽官话、冀鲁官话、北京官话、东北官话。 胶辽官话分布在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冀鲁官话分布在河北省、山东省西部、内蒙古宁城县;北京官话分布在北京、河北省北部、内蒙古赤峰市;东北官话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北部、内蒙古东北部。
秦晋方言分布在山西省、陕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张家口西北、河南省新乡安阳以西。秦晋方言分布区交通闭塞,十里不同音,对古音的保留相对顽固一些,比如保留了入声。由于该方言区历史上一直汉族与阿尔泰民族杂居的地方,所以秦晋方言里也留下了一些少数民族的痕迹。战国时期,该方言占领了今河南省黄河以北西部地区,1722年该方言又占领了内蒙古的河套地区。
‘伍’ 为什么河南、山东、安徽、江苏说的方言都差不多
中国的方言有很多,而每个方言又分片,比如河南商丘用的是“中原官话-商阜片-商丘话”而每个片的读音又有可能不一样,所以有一些地方音调与河南话有些相似。
江淮官话在中国分布于今江苏和安徽两省、湖北局地、河南南部、江西部分地区等地,江淮官话使用人口大约为7000万,其中主要分布于江苏、安徽两省的江淮之间。
江淮官话自东向西分为通泰片、洪巢片、黄孝片,其中以洪巢片占绝大多数。以前把南京话作为江淮官话代表语音,现一般把扬州话作为整个江淮官话的代表语音。江淮“官话”保留了其他“官话’里面都已经消亡的“入声”音,是一种古老的汉语方言。
‘陆’ 为什么每个地方说话都不一样呢
汉以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动。居住在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入居中原,相继在北方地区建立政权。原来统治北方地区的司马氏政权南迁江南,大批汉人也因社会动乱而不断南迁。在北方地区,汉语和异族语发生了融合,引起汉语面貌的重大变化;在南方地区,南渡的北方人把北方汉语带到江南,跟当地的汉语方言相互影响和渗透,从而使这一时期的汉语出现"南染吴越,北杂夷虏"(《 颜氏家训·音辞篇 》)的混杂局面。社会的变动,人民的迁移,民族关系的发展等因素都会推动方言的形成和发展,这在魏晋南北朝急剧的社会变动时期更为明显。客家方言、闽方言乃至赣方言的形成和发展就跟中古以后发生的人口大规模集体迁移密切相关。根据历史记载,客家先民第1次大规模的迁徙发生在西晋永嘉之乱以后,他们自河南并州、司州、豫州等地南迁,定居在江西中部一带今赣方言区域;第2次大规模的迁徙发生在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黄巢起义的战火迫使河南西南部、安徽南部的汉人以及已经南迁江西的移民继续往南迁移,到达闽西及赣南一带;第3次是在蒙古元人南下、宋室濒亡之际,中原汉人随着抗元义军继续南迁,到达粤东和粤北一带。这三次中原汉人的大规模南迁,语言学家认为是形成汉语客家方言的主要社会原因。今天的闽方言地区在秦汉之际就有中原汉人移居,但人数尚少。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移入闽是在"五胡十六国"时代,当时中国处于兵荒马乱之中,北方汉人相率离乡背井,播迁于大江东西、五岭南北、入闽的汉人比较集中地定居在闽北以建瓯为中心的建溪、富屯溪流域,闽东以福州为中心的闽江下游以及闽南以泉州为中心的晋江流域。经过这次大规模的南迁,汉人进一步成了福建境内居民的主体,他们带来的当时河南中州一带的中原汉语,跟当地原有汉人所说的汉语乃至异族人所说的语言发生接触,逐渐地形成了闽方言。今天所谓"十五音"系统的闽方言,它的源头或许就是东晋中原汉人入闽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汉语方言。赣方言的历史形成,因限于史料,目前还难以作准确的论断。江西在春秋时代位于吴、越、楚三国的交界处,在汉代则介于荆州、扬州之间。据此推测,这一片土地上的居民当时所使用的汉语,很有可能包括在吴语和楚语的范围之内,或者跟吴语和楚语有很密切的关系。魏晋以后,随着中原汉人几次大规模的南移,江西为必经之地,当地的原有汉语方言跟被带进的北方方言互相影响、渗透和吸收,导致形成既不同于吴、粤方言又不同于北方方言的赣语。由于长期受四周方言的影响,赣方言的语言特征不够突出,分布的地域也不很明确,就现代赣语主要的语音特征看,赣方言跟客家方言比较接近,因而有的语言学者把二者合称为"客赣语"或"客赣方言"。汉语存在着方言差别的同时,也一直存在着共同语,共同语的书面形式自秦代以来都是统一的。这种汉语共同语在春秋时代叫做"雅言"。《论语·述而篇》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孔子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平时大概说山东方言,但在读《诗》、读《书》、行礼的时候,则用当时的共同语"雅言"。汉语共同语往后发展,至汉代扬雄在《方言》里称之为"通语", 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韵》里称之为"天下通语",明代张位在《问奇集》里称之为"官话",辛亥革命以后称之为"国语", 现在称之为"普通话"。由"雅言"、"通语"、"天下通语"到后来的"官话"、"国语"以至现在的"普通话",其发展过程是一脉相承的,反映了汉语共同语在两千几百年间发展的大体过程。汉语共同语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基础方言及其中心地带则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上古时期的秦晋方言在各地方言中影响最大,可以把它看作当时汉语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汉代以后,中国社会经历魏、晋、南北朝长时期的社会变动,汉语发生了重大变化,共同语的基础方言随着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东移,它的中心也逐渐由陕西、山西东移至河南汴洛中州以至江苏金陵一带。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音辞篇》中谈论当时的审音标准时,认为"榷而量之,独金陵与洛下耳。"辽、金、元、明、清各朝近千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逐步东移,汉语共同的基础方言的通行区域不断扩大,达到东北和西南各省,基础方言的中心也进一步东移至北京一带。汉语共同语随着基础方言的扩大、变化而变化。作为统一的汉语共同语的书面语,也由古老的文言文发展到现代的白话文。
自秦汉以来,中国一直是封建社会,薄弱的经济基础使社会处于不够统一的状态,因而使汉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北方话始终不能完全取代方言而实现汉语的高度统一。正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殊条件下,汉语方言一方面能保持自己的特点并不断发展,甚至由于各地方言的不同演变,造成新的方言分化;另一方面由于汉族和整个中国社会的统一,汉语方言又要服从自己所从属的汉语共同语的发展趋势而继续作为汉语的方言。因此,汉语的各大方言尽管分歧很大,仍是一种语言的不同方言,而不是与共同语平行的不同语言。
‘柒’ 为什么各个地方的人说话口音都不一样
历史原因和地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为古代在 人发源的时候可能是讲同样的话,然后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有的去了北方,有的来到了南方,于是一代一代的传下来有些音就发生了变化,加上受环境地理位置的影响,很多名词是之前没有的,于是各自按照各自的口音给一样的东西起了不一样的名字,因为古代交通不发达认的交流也比较闭塞,于是在这个小圈子里代代相传,然后又有人围了生存迁移去别的地方,同样的一个演变过程,就形成了中国的方言,若你自己可以发现其实地域比较进的地方,方言是很相似的,这就是我之前说的道理
‘捌’ 为什么南方人说话口音跟北方人说话口音不一样
南北口音有很大的不同,一般情况下一听就能区分出,特别是福建和广东两省的口音与其他省有着很大的不同,几乎一听就知道是这两省的人。
平时也有很多人恶搞福建人和广东人说话,而且现在有很多脑残人士喜欢学这两省的口音,我没有贬低福建和广东,因为我是福建人。
北方讲究字正腔圆,所以口音上更加接近普通话,而南方很多省份的方言与普通话相差较大,所以南北口音自然而然就有很大的不同,所谓南腔北调单从字义上理解,可以看出南方的方言不同之处在于腔,顾名思义也就是同一个字在南方很多省份的方言种发音可能完全不同,我这里方言“要不要的要”发音是“弟”广东和浙江的发音可能就完全不同。
而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方言不同之处在于调,顾名思义同一个字的发音不同之处只在于调上,没有根本上的区别,说白了就是口音不同但是基本可以听懂,比如四川话和重庆话,它们的不同只在于调,也就是口音大家互相可以听懂而且可以交流,而这种情况在中国东南或者正南完全不可以存在,比如福建的闽方言
闽北话
闽东话
莆田话
闽南话
客家话
这五个方言完全无法直接交流,它们的不同之处都在于腔上而不是北方的调。
‘玖’ 为什么各地人说话口音不一样
因为在很久很久以前,各地和各地之间都隔着山,交通不方便,就形成了各各地方的人说的口音不一样,向浙江分很多中的方言都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