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为什么字写的不好看
① 你认为为什么有些人的字很好看,而有些人的字很难看
有些写字好看的人,他们在以前练习写字的时候肯定下了一番功夫。有些写字不好看的人,他们在以前练习写字的时候肯定没有下功夫。所以导致了有些人的字很好看,有些人字不好看。
② 人写字的好看与不好看,是和什么有关系的
人写字的好看与不好看,是和什么有关系的?
字像那个人其实很合理 看看文字的历史吧 古代象形文字制成后,都有统一的写法。 而且为了象形,每个字都很复杂。 因为没有今天的打印机,大家写的字都有标准,但是没有熟练度就写不好。 当时创作文字当然也兼具美观。 人们写字必须快,所以也无法正确地写字。 所以,虽然每个人写的字都不一样,但我知道那是什么字。因为孩子们写的字没有足够的熟练度,当然不符合标准,你知道稚嫩吗? 因为大人有足够的熟练度,当然写作更符合标准。
③ 今人为什么难以写好草书真正成功者寥寥
今人为什么难以写好草书? 改革开放以来,书法由冷渐热,经过近三十年的不断加温,于今已趋炙手可热之境地。当下书坛,热闹非凡:不仅学书者趋之若鹜,多如牛毛;号称“书家”者亦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各种书法展览更是目不暇接,层出不穷。如今书坛,多种书体竟相媲美,各展其姿,各臻其妙。比较而言,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包括行楷和行草)等,均不乏登堂入室、出类拔萃者;而在狂草书领域,涉足者虽众,真正成功者却寥若晨星。 唐·怀素自叙帖(局部) 东晋·王羲之《大道帖》 北宋·米芾《临沂使君帖》 唐·怀素自叙帖(局部) 先学楷书再学草书这种学习程序,虽然对把握字体结构有一定的帮助和道理,却与书法的演进历程相悖谬,甚至可说颠倒了书法的历史 当下书坛,书家为种种世俗的欲望和羁绊所束缚,很少能够真正“散怀抱”、“超鸿蒙”,进入“淡然无欲,翛然无为,心手相忘,纵意所知”的境界,因而很难创作出“无意于佳乃佳”的出神入化的狂草佳作 本文所谈的草书,不是通常所说的行草、小草,而是狂草、大草。 说到当代草书(主要指狂草书),我们当然不能绕过于右任、林散之、沈鹏三位大家。客观地说,于右任的功绩主要在于倡导标准草书,并在实践中以碑入草,熔章草、今草于一炉,创造性地开拓了“碑草”这一新的草书范型。他的草书重在单字结体,造形苍劲洒脱,雄放浑厚,用笔圆熟中见生辣,结字古朴中见巧妙,虽然字势飞动、神清意朗,但缺乏整体连绵奔腾之势,多半属“独草”连篇的草书之作,离狂草之境界尚有不小距离。林散之被誉为“当代草圣”,他以画入书,融隶入草,作品洋溢书卷气和俊逸风韵,尤其在墨法和笔法上多有独到探索,开草书未有之新境界,然就字法和整体气势论,似未臻狂草书纵横奔放、盘旋飞舞之高境。沈鹏是仍健在的公认草书成就最高的大师,他的草书以奇崛苍茫、拗折郁勃胜,处处行笔,又处处留笔,起落含蓄,跌宕多姿,在汪洋恣肆、奇诡变幻中,避免了一般草书家易犯的浮滑流弊。但从书史高度看,如何处理好整体气象雄浑与局部笔法精妙的矛盾,仍是他迈向狂草书佳境需要跨过的沟坎。作为近百年来出类拔萃的草书及狂草书大家,于右任、林散之、沈鹏尚有如此遗憾和不足,其他涉猎狂草书而可观者,自然更是难觅踪影。 为什么今人难以写好狂草书?简略说来,以下三点似可注意。 由楷而行而草的学书过程及其所形成的法度规则,与狂草书创作颇多抵牾 我们的书法教育,不论是正儿八经的教科书,还是言传身教的师徒授受,几乎毫无例外地都认为:学习书法,应先学楷书或行楷,再学行书、草书。这样,从我们向书法殿堂大门蹒跚迈步起,就逐渐习惯和掌握了楷书或行楷的书写规则,由笔顺到结字到运笔,似乎都得按照“永字八法”之类的技法循规蹈矩、循序渐进。其实,这恰恰是阻挡我们进入草书,特别是狂草书堂奥的障碍。何以如此?关键在于草书与楷书虽然都是中国书法的有机组成部分,但这两种书体无论从演变源流看,还是从书写技法看,都分属两个不同的系统,具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书写要求,其间缺乏必然的承继关系。 从演变源流看,通常所言的楷书,或者说一直被推为典范的楷书,主要指唐楷,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楷书为代表,定型和兴盛于唐代。后人学楷书,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学唐楷,以至蔚成风气并沿袭至今。通常所说的草书,一般指脱胎于章草的今草,它在汉代末年就呱呱坠地并已独具自己的形态,东汉张芝《冠军帖》堪称惊艳亮相,其后经过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发展,至唐代张旭、怀素的狂草书达到高峰。这就是说,草书早在东汉已经成型,并成为书法艺术中颇受推崇的一种书体;而被奉为规范的楷书却姗姗来迟,直到唐代才粉墨登场。先学楷书然后再学草书,这种几成铁律的学习秩序,无疑隐含着一个大家公认的前提,即楷书是草书的基础,写好楷书才能写好草书。这种学习程序,虽然对把握字体结构有一定的帮助和道理,却与书法的演进历程相悖谬,甚至可说颠倒了书法的历史。因为草书的衣钵并非来源于唐代楷书,恰恰相反,唐楷的诞生却与草书将汉字繁复写法简约化密切相关。 从书写技法看,楷书主要孳乳于汉隶,它与汉隶在字体结构上差异不大,笔势上颇有不同。比较明显的是,楷书将汉隶的波势挑法改为勾撇,把汉隶波动的笔画改为相对平稳,变汉隶字势向外伸展为向里集中,以及汉隶呈扁方形而楷书略呈竖长形等等。这导致楷书具有结字严谨、间架方正、横平竖直、点画规范、疏密匀称、端庄工整等特点。草书(今草)主要孕育于章草,虽然章草也由汉隶衍变而来,但在由隶书而变章草,特别是由章草而变今草的过程中,不论是字体结构还是笔势写法等,都发生了脱胎换骨的改变。这种颠覆性的变革,不仅使草书与汉隶和章草拉开了距离,更与同样由汉隶滋生的楷书(唐楷)迥然有别。草书,尤其是狂草,体势放纵,挥洒自如,忽大忽小,奔腾激越——其笔势连绵环绕,龙腾虎跃;其结体简省多变,诡谲难测;其整篇牵连宛转,气脉贯通,以奇异鸣高,以博变为能,正如萧衍所言:“厥体难穷,其类多容,婀娜如削弱柳,耸拔如袅长松,婆娑而飞舞凤,宛转而起蟠龙。” 要而言之,尽管唐楷所总结出来一套汉字造型和书写规范难能可贵,遵循其法则我们可以写出美观的楷书,但这套法则却不能也无法简单地应用于草书。楷书和草书虽然都由汉字的点画组成,可楷书的点画是独立的,而草书的点画是连贯的;虽然楷书和草书都有使转,可楷书的使转只能是点画间不露墨迹的一种暗示,而草书的使转却真正体现在点画间乃至字与字间的线条牵带连接上;虽然楷书和草书都讲究布局,可楷书的布局注重方正划一和工整端庄,而草书的布局却注重欹侧跌宕和变化中求和谐。这种差异决定了楷书与草书的不同运笔和书写要求!我们很难将楷书技法应用到草书上,楷书笔法不仅无法让草书真正达到草书效果,而且严重束缚了草书运笔的发挥,尤其是达到狂草书使转飞动的境界,楷书的技法直接就会导致这种使转僵滞呆板。 当然,以上所言并非否定学书可从或应从楷书开始,在很大程度上,学书从楷书入手对于掌握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是有益乃至必须的。问题在于,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楷书与草书是两种没有多少直接血缘关系的各自独立的书体,在结体、用笔和布局等方面各有自己不同的法则和规律。因此,我们作草书时,不能甚至忌讳把多年辛勤习楷经验简单带入。一些擅长楷书的书家,行书亦可称善,唯独苦练草书而难上水准,究其缘由,似与没有洞悉此点有关。 狂草书杰作往往产生于“无意于佳乃佳”的超意识状态,今人很难达此境界 就艺术性而言,草书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形态,是一种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实用的纯艺术书体。启功先生主编的《书法概论》即说:“草书是‘解散楷体’(隶体)并变通其用笔而重新组合起来的字体,再加上点画勾连环绕,把许多字变得面目全非,让一般人很难认识它,所以草书作为交际工具的实用价值并不很大;不过,草书作为书法品式的一种,它的艺术价值却很高。草书(特别是今草和狂草),体势放纵,变化多端,字的大小、正斜、轻重以及笔顺等,很大程度上可以冲破它以前各种字体的束缚,因而书家得以熔篆、隶、真、行于一炉,结合这些字体的表现手法来增加写草书的技巧,在广阔的领域里纵横驰骋,极尽变化之能事,使自己的情采和风格得以充分表现。” 由于草书(特别是狂草书)能够“极尽变化之能事,使自己的情采和风格得以充分表现”,因而其书写状态往往能够影响作品的高下及品质。书法史上流传很广的例子便是王羲之写《兰亭集序》,当时他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的氛围中,乘着酒兴而作,如有神助,“及醒后,他日更书数百千本,终不及此”。《兰亭集序》只是行书,其书写状态对作品品质的影响已能如此;作为更加具有不确定性的草书创作,其书写状态对作品影响之大自是不言而喻。 张旭是公认的狂草书大家,他的书法在唐代当时就闻名遐迩。《唐书》本传说:“后人论书,欧、虞、褚、陆,皆有异论,至旭,无非短者。文宗时,诏以李白诗歌、斐旻舞剑、张旭草书为三绝。”对张旭草书的高度赞扬,自然包括对他特殊创作状态,即酒醉颠狂而书的充分肯定。《旧唐书》记载:张旭“每醉,呼叫狂走,索笔挥洒,若有神助”。《述书赋》言:“张长史则酒酣不羁,逸轨神澄,回眸而壁无全粉,挥笔而气有余兴。若遗能于学知,遂独荷其颠称。”杜甫《饮中八仙歌》道:“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凡此种种说明,唐朝当时人对张旭草书的称颂和认识,都与其酒酣颠狂的创作状态密不可分。 与张旭齐名的另一位狂草书大家,是唐朝僧人怀素,而他也是颠狂作字,“倚酒而通神入妙”(黄庭坚语)者。李白《赠怀素草书歌》云:“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恍恍如闻鬼神惊,时时只见龙蛇走。”钱起《送外甥怀素上人》描绘他“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曹勋赞其《逐鹿帖》:“藏真书法,末视公卿。草圣欲来,以酒为兵。意并逐鹿,雄桀可矜。旭颠素狂,弄翰之英。”怀素在《自叙帖》中记时人对自己的评价说:“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洒半无墨。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这些都强调怀素与张旭一样,作书时需要进入特别的创作状态,即酒酣而醺状态。 类似的情况,书法史上绝非罕见。如唐代大诗人贺知章,也是一位大书家,《述书赋》注就说:“知章每兴酣命笔,忽有好处,与化相争,非人工所到也。”《书史会要》也说:贺氏“每醉必作为文词,行草相间,时及于怪逸,使醒后而书,未必尔也”。宋代大诗人陆游,书法名重一时,现藏故宫博物院和辽宁博物馆的《怀成都诗》及《自书诗》手卷,足以显示他作为一代大书家可与宋四家媲美的神采。他有一首《草书歌》,描述自己酒酣挥毫的情景:“倾家酿酒三千石,闲愁万斛酒不敌。今朝醉眼烂岩电,提笔四顾天地窄。忽然挥扫不自知,风云入怀天借力。……吴笺蜀素不快人,付与高堂三丈壁。” 如此等等表明,草书,特别是狂草书创作,往往于酒酣兴发时易于进入最佳书写情状,即杨凝式所说:“草圣本须因酒发,笔端应解化龙飞。”为什么会如此?关键在于人饮酒之后,大脑受酒精作用刺激,原有的理性意识暂时隐退,进入摆脱世俗束缚、消解法度羁绊的超意识状态。所谓“超意识状态”,就是超越正常理性意识,物我两忘,天机朗现,书家在这种状态下,最易达到神融笔畅、心手相应、翰墨抒怀、妙造自然的境界。苏东坡说怀素“其为人傥荡,本不求工,所以能工如此。如没人操舟,无意于济否,是以覆却万变,而举止自若,其近于有道者耶”,就是对这种境界的着名描述。黄山谷说:“颠长史、狂僧,皆倚酒而通神入妙。余不饮酒,忽五十年,虽欲善其事,而器不利,行笔处,时时蹇蹶,计遂不得复如醉时书也。”山谷在这里不仅表达了对张旭、怀素因醉书而通神入妙的羡慕,言下之意还对自己因不能饮酒达其境界颇觉遗憾。山谷狂草,援禅入书,虽老骨颠态,纵放恣肆,但工于算计,过于安排,与颠、素相比,终感差强人意,未臻佳绝。就其缘由,是否与其无法“倚酒而通神入妙”有关呢? 显而易见,这种通过酒酣兴发达到天机朗现的创作状态,是与许多书家感悟和经验相契合的。蔡邕云:“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刘熙载云:“欲作草书,必先释智遗形,以至于超鸿蒙,混希夷,然后下笔。”酒酣兴发之时,正是散怀抱,任情恣性,乃至释智遗形,超鸿蒙,混希夷之时,这种状态下最易创作出“无意于佳乃佳”作品。当然,若不饮酒,也并非不能达到忘我、无意、去执的超意识状态,通过在心理上做许多“绝圣弃智”的工夫也能奏效,但这绝非一般人能够轻易做到。当下书坛,书家为种种世俗的欲望和羁绊所束缚,很少能够真正“散怀抱”、“超鸿蒙”,进入“淡然无欲,翛然无为,心手相忘,纵意所知”的境界,因而很难创作出“无意于佳乃佳”的出神入化的狂草佳作。 相对于其他书体,狂草书需要高超的技能和玄妙的变化,因而书家不仅要更加勤奋,还要别具天分 草书创作贵释智遗形,任情恣性,但绝非抛弃法度的随意乱画;相反,草书每个字的写法都有比较严格的规范,如刘熙载所言:“草书之律至严,为之者不唯胆大,而在心小。”黄山谷一面称赞张旭、怀素“皆倚酒而通神入妙”,一面又说:“颜太师称张长史虽恣性颠逸,而书法极入规矩也,故能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宣和书谱》也说张旭“草字虽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无一点画不赅规矩者,或谓张颠不颠者是也”。不仅张旭如此,怀素草书同样有“极入规矩”的方面。赵孟頫《跋怀素〈论书帖〉》云:“怀素所以妙者,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故也。后人作草,皆随俗交绕,不合古法,不识者以为奇,不满识者一笑。”文征明《跋怀素〈自叙帖〉》也说:“藏真书如散僧入圣,虽狂怪怒张,而求其点画波发,有不合轨范者,盖鲜。”这些都强调,草书虽类云霞聚散,变幻莫测,却宜入规应矩,不能随意越雷池。 正因为草书具有较严格的法度,所以需要有严谨而高超的技巧来保证其书写“纵心所欲不逾矩”。如何做到这一点?别无它法,首先就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勤学苦练,舍此“愈无蹊径可着手处也”。相传怀素习书极勤奋,仅埋于山下弃笔堆积的笔塚就不止一处。陆羽《怀素别传》说:“怀素疏放,不拘细行。时酒酣兴发,遇寺壁、里墙、衣裳、器皿,靡不书之。贫无纸可书,尝于故里种芭蕉万余株,以供挥洒;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至再三,盘板皆穿。”赵壹《非草书》曾描述草书在汉末兴起时,一些习草者为之痴迷的情形:“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鳃出血,犹不休辍。”唯有如此孜孜以求,才能圆熟掌握草书的结体和笔法,迈入熟能生巧、工多成艺的阶段。 然而,草书作为中国书法中最具艺术性的一种书体,绝非熟练掌握其书写规则和技能,即可步步莲花,下笔生辉。草书,特别是狂草书让人心仪,不仅在于需要高超的书写技巧,更在于它有玄妙的变化,能够寄托和表达书家心中喜怒哀乐瞬息万变的情思;它点画跳跃,奔放激越,在胸藏风云、吞吐万象中,迸发和洋溢着强烈的笔墨意趣,具有极强的抒情性和艺术性。狂草书的妙处,在既有守法之本领,更有破法之才情,从而不拘一法,步入“无法之法”的境界。狂草书中的结字、线条、布白和章法等,常常是既合乎规矩和道理,又脱离和打破固定的程式及规范,完全按照书家心灵的节律和奔放的激情,随气而生、随韵而动,绝无既定的格式和不变的成法,即便是书家本人也无法再现。 如何破法?关键在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张旭观孤蓬自振、惊沙坐飞而悟,观担夫争道和公孙大娘舞剑而悟;怀素观夏云多奇峰而悟,观飞鸟入林、惊蛇出草而悟,均属此类。若无这种领悟和自得,奢言破法便是佛头着粪,鲁莽妄为。可是,此种领悟和自得,与禅家顿悟相仿——往往坐破蒲团,踏破芒鞋无觅处;一朝豁然,便会发现春在陇头,遍是菩提——这又岂是一般凡夫俗子所能随便得到?赵壹《非草书》早就云:“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可为强哉?”狂草书创作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和熟练的技法,更需要极高的悟性、才情和与之相适应的气质。
④ 草书怎样写好自己名字我名字写的不好看 怎样才能写好看
网上去搜索一下在线艺术签名,很多的。然后选择满意的字体,照着多练,自然就能写好了!
⑤ 怎样写草书好看,拿笔的姿势要详细点
针对当今草书的现状,来谈谈学习草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草法的严格性
草书的草法是很严格的,所以写草书犹如“戴着镣铐跳舞”。草法,是千年书法历史约定俗成的,最早追溯到章草,以及《十七帖》。学习草书比学习其他书体要多一道功课:字的特定性,要求结构准确,不能任笔为体。初学者可以多看看智永的《真草千字文》以及《书谱》《十七帖》等,这些长篇的草书经典,有助于掌握草法。
王羲之频有哀祸帖
行书写起来比楷书快比草书慢,又因为比草书相对容易辨认,相对于楷书又较灵活,所以实用价值较高。
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的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黄州寒食帖》都是行书,未见有草字夹在其中,而张旭、怀素遗存的经典草书样本,则无一不是纯粹的草书体。
所以我们还应从历史的角度去正本清源,以学术理论为依据,切实提高对书法的认识度,只有明确目标,才能在专业道路上越走越远。
结语
在近年的各类全国书法大展中,草书的投稿是最多的,说明草书在当代有着众多的爱好者,已不是曲高和寡的书体了。而且,草书的影响甚至越过书法,跨越至其他艺术门类甚至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
我曾经在一部故事片中任美术设计师,外国导演在一个武打动作的镜头中,就要求我在背景上以草书来展现:在一个墙面的草书映衬下,两位演员在打斗,动与动的结合,从立体到平面完全展现了动态的艺术升华,通过转动的镜头也将草书艺术更为广泛地传播出去。
黄庭坚花气熏人帖
草书作为特定的符号,也广泛运用于书籍装帧中;也有设计师选取草书印在T恤上,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潮品;有的将草书刻于木板上,制作成彰显品位的装饰画;有的让草书“爬”到墙纸上,成了家装的一抹亮色……
从稿书到艺术书体,草书完成了历史性的身份转变,而如今,我们也将就草书的艺术性反复揣摩,放下浮躁的人心,不断地探索、研究,以达到物我相忘的书法最高境界。
⑥ 我喜欢(习惯)写连笔字如:行书、草书。别人都说我字写的好,为什么总有个别人说我写字不好看啊
若是字写的比你好,而且是真心在指点你,要虚心求教。问他不好在那里,如何改进
若是字写的比你差,而且是嫉妒你,由他去吧。他的批评不值得操心。
若是有人看不懂你写的,(譬如老师)而且他对于你又是很重要,那你可要注意了。不要因为贪速度快,而失去了老师对你的支持。下面在插入图片中有一个小故事,是另一种形态的问题,作为你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