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宜阳的石油便宜
Ⅰ 宜阳龙铂郡的性价比怎么样跟洛阳的相比怎么样
性价比当然要结合价格、地段、配套等方面来看,龙铂郡规划绿化率高达35%,小区安装智能人脸识别系统、智能门锁系统和智能车库系统,地下车位采用人车分流的方式,既方便又安全,属于高品质楼房。而且买房不能只考虑价格高低,一味地追求低价格,却不考虑楼盘品质的好坏,这给日后的居住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目前价格可以去售楼部问问。跟洛阳房价相比当然也是很便宜了。
Ⅱ 洛阳市宜阳县柳泉镇篮天加油站92汽油多少钱一升
洛阳市宜阳县柳泉镇蓝天加油站92号的汽油现在是7块8一升
Ⅲ 宜阳有国企电厂吗
明确的告诉你,河南所有的电厂都是国有企业!!!
属于国家五大公司下属。国电,华电,国能,电力投资,大唐
电力,电信,石油石化,兵器,铁路,水利,都是国家垄断行业。现在都是国有企业。
Ⅳ 秦攻宜阳 为什么赵累认为秦军一定能攻下宜阳
因为攻打宜阳的秦将甘茂是寄居秦国的客将,如果攻打宜阳有功,就成了秦国的周公旦;如果不成功,就将在秦国被革除官职。秦武王不听群臣父兄们的意见,执意要进攻宜阳,如宜阳攻不下来,秦武王会以此为耻。大势如此,所以我说宜阳一定能攻下来。
Ⅳ 洛阳—伊川盆地
一、前言
洛阳—伊川盆地行政上属于河南省洛阳市管辖,包括洛阳、偃师、新安、义马、渑池、宜阳、洛宁、伊川等县市的区域,盆地面积约5100km2。盆地西北为中条山,西南有崤山、熊耳山,东为嵩山。总的地势西南部高,海拔高度500~1114m;洛河—伊河自西南山区流向东北;东北部地势逐渐平缓,海拔200m以下,为洛河、伊河等河流的冲积平原区。区内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2℃~14℃,年平均降雨量900~1100mm。陇海线和焦枝线等铁路横贯工区,公路成网,交通便利。
在地震勘探方面,1978~1980年,河南石油勘探局和物探局二处在洛阳盆地完成3~6次覆盖模拟剖面390.55km,共37条。单条测线较短,且多数为沿河沟、公路施工的弯线;1991~1998年,河南石油勘探局和原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新区事业部在宜阳、洛阳和伊川凹陷分别完成24~30次覆盖数字剖面34条,剖面长1004.3km,测网密度局部地区达3km×3km,但测线分布不均匀。
钻井上,1977~1980年,在洛宁凹陷和洛阳凹陷完钻探井3口,进尺9424.67m。其中,洛宁凹陷洛参1井井深3200m;洛阳凹陷洛参2井井深3371.23m,洛1井井深2853.44m。洛参1井仅揭露出古近系石台街组砾岩,洛参2井揭露古近系2674m(未穿),钻达层位为蟒川组,古近系基本上为一套红色砂、泥岩。洛1井钻遇上三叠统688m,其中暗色泥岩达269m。1997年,原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新区事业部在伊川凹陷钻探井1口(伊1井),进尺1500m,钻遇上三叠统,见油气显示。
本次评价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油田分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承办,采用成因法计算资源量。远景资源量:油为0.641×108t,天然气为1984×108m3;地质资源量:油为0.1924×108t,天然气为595.20×108m3;可采资源量:油为0.0422×108t;天然气为238.08×108m3。
二、地质条件
( 一) 地质概况
根据重力、磁力、地震和钻井资料划分析,洛阳—伊川盆地可划分为洛阳凹陷、新安凸起、义马—宜阳凹陷 ( 简称宜阳凹陷) 、三乡凸起、洛宁凹陷和伊川凹陷等六个正负向构造单元 ( 图10-11-1) ,它主要反映了该地区新生界构造特征。
图10-11-1 洛阳—伊川盆地构造纲要图
依照 《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项目总体设计》的要求,结合洛阳—伊川盆地的油气勘探的实际和极低的勘探程度,本项目以洛阳—伊川盆地为一整体单元,按新、中、古生界层序进行资源评价。
( 二) 烃源岩
洛阳凹陷洛1 井中上三叠统暗色泥岩厚约267m ( 其中,椿树腰组239m,油房庄组 28m) ,占地层总厚的 45. 3% ,估计洛阳凹陷上三叠统暗色泥岩厚约 500m。义马—宜阳凹陷上三叠统保存较好,根据地面露头和浅井资料,上三叠统暗色泥岩厚度 >800m。伊川东部丁流剖面上三叠统暗色泥岩厚 662m,伊川西部石门沟剖面暗色泥岩厚度 >800m。综合分析,上三叠统谭庄组为较好—好烃源岩,椿树腰组和油房庄组属较差烃源岩 ( 表10-11-1) 。
表10-11-1 洛阳—伊川盆地三叠系有机质丰度统计表
盆地内上古生界为一套煤系地层,其厚度达800 ~1 200m。其中的暗色泥岩 TOC 在0. 4% ~ 2. 5% 之间,最高可达 6. 23% ,平均 1. 2% ; 氯仿沥青 “A” 在 100 ~ 1 050ppm之间,平均 500ppm; HC 为 20 ~168ppm,平均近 100ppm; 生油潜量 0. 25 ~0. 43mg/g,平均 0. 34mg/g,属较好—好烃源岩范畴。
( 三) 其他成藏条件
1. 储层条件
洛阳—伊川盆地上古生界储集岩类型为碳酸盐岩和砂岩,其中砂岩致密,孔隙度一般 >5%,渗透率均小于1. 0 ×10- 3μm2,物性虽然较差,但存在裂缝,储集性能可能会有所改善;三叠系储层主要为砂岩,累计厚度为100~300m,孔隙度3.96%~10.51%,渗透率均小于1.0×10-3μm2,属低孔物低渗储层,但存在裂缝,储集性能可能会有所改善;古近砂岩较发育,胶结疏松,参考邻近济源凹陷资料,孔隙度平均为15%~17%,渗透率平均216×10-3~296×10-3μm2,储集物性较好。
2.生储盖组合
据地面露头剖面初步分析,洛阳—伊川盆地生储盖组合主要有自生自储和下生上储两种组合类型。上古生界和三叠系均有形成自生自储组合的有利条件,该组合中储集岩物性普遍较差,但裂缝和孔洞的发育可使储集物性有所改善,但盖层条件较为有利,上古生界上部发育大套泥岩和硅质泥岩,三叠系上部也发育大套泥岩,具有较好的区域封盖条件;上古生界和三叠系的油气向上运移至古近系,形成下生上储组合,该组合以储集物性较好为特征,但盖层条件稍差,古近系泥质岩仅为局部盖层。
(四) 主要地质认识
通过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地质认识:
(1)上三叠统谭庄组为较好—好烃源岩,椿树腰组和油房庄组属较差烃源岩;盆地内上古生界为一套煤系地层,其厚度达800~1200m,属较好—好烃源岩范畴。
(2)洛阳—伊川盆地上古生界储集岩类型为碳酸盐岩和砂岩,物性虽然较差,但存在裂缝,储集性能可能会有所改善;三叠系储层主要为砂岩,属低孔物低渗储层,但存在裂缝,储集性能可能会有所改善;古近砂岩较发育,胶结疏松,储集物性较好。
(3)洛阳—伊川盆地生储盖组合主要有自生自储和下生上储两种组合类型。上古生界和三叠系均有形成自生自储组合的有利条件,上古生界和三叠系的油气向上运移至古近系,形成下生上储组合。
三、资源评价方法与参数
(一) 评价方法
此次资评采用成因法计算资源量。
公式如下:残余生油量=烃源岩体积×烃源岩密度×氯仿沥青“A”
生油量=残余生油量×KA/(1-排油系数)
资源量=(生油量-残余生油量)×聚集系数
参数选取有几点说明:
a.关于不同演化阶段氯仿沥青“A”的恢复系数KA值取值(表10-11-2);
b.依据密度测井资料及实测值取烃源岩密度;
c.聚集系数的求取依据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办的有关规定确定,对勘探程度相对较低的层系或凹陷采用氯仿沥青“A”法计算资源量。
表10-11-2 不同演化阶段氯仿沥青 “A”的恢复系数 KA值表
( 二) 关键参数取值
本次运聚系数取值上,根据国土资发 〔2004〕122 号文件,四类运聚区 ( 凹陷)运聚系数取值 <5%,本次资评运聚系数油取 4. 5%,天然气取 0. 45%; 资源转化率本次资评取 30%; 石油的可采系数取值上,根据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项目办公室下发的 《油气资源可采系数取值标准及计算方法》之低勘探程度的中小型盆地取相应评价单元类型经济可采系数标准中的低值这一标准,洛阳伊川盆地属于陆上断陷盆地,取低值 23%; 天然气的可采系数取值上,根据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项目办公室下发的 《油气资源可采系数取值标准及计算方法》之低勘探程度的中小型盆地取相应评价单元类型经济可采系数标准中的低值这一标准,洛阳—伊川盆地上古生界属残留断陷盆地致密砂岩储层,取低值 40%。
四、资源评价结果
1. 油气资源评价结果
远景资源量:油为0.641×108t,天然气为1984×108m3。地质资源量:油为0.1924×108t,天然气为595.20×108m3。可采资源量:油为0.0422×108t;天然气为238.08×108m3。
2. 油气资源分布
( 1) 地质分布。
洛阳—伊川盆地此次资源评价层系为中上三叠统和石碳—二叠系,从量上看,天然气主要分布在石炭—二叠系,油主要分布在中上三叠统; 在埋深上,洛阳—伊川盆地油气主要分布在 4 500m 以浅,主要属于浅层、中深层、深层资源。
( 2) 地理空间分布。
洛阳—伊川盆地周缘为山系挟持,盆地内为丘陵为主的地形地貌,油气资源自然地理分布为丘陵。
五、勘探建议
油的勘探应以中上三叠统为主要目标,天然气的勘探应以石炭—二叠系为主要目标。
六、小结
上三叠统和石炭—二叠系为主要勘探目的层;上三叠统获良好油气显示,显示了良好的勘探前景。远景资源量:油为0.641×108t,天然气为1984×108m3。地质资源量:油为0.1924×108t,天然气为595.20×108m3。可采资源量:油为0.0422×108t;天然气为238.08×108m3。
Ⅵ 帮忙介绍下伊川吧```
伊川县位于河南省西部,北依洛阳,南接嵩县,东临登封,西望宜阳,东北与偃师接壤,东东南与汝洲市毗邻,辖4镇11乡373个行政村,全县总面积1243平方公里。
伊川县交通便利,电讯快捷,商贸、文娱和医疗保健设施齐全。焦枝铁路、洛界高速公路、少洛高速公路、洛栾快速通道等主要交通干线纵横交织。
历史沿革
相传神农时,伊川县地域即有一国之称,唐尧时称伊侯国,虞舜时称伊川。伊川县地域的西南大部(今城关、鸦岭、常川、高山、平等、鸣皋、酒后、葛寨、白元、水寨、彭婆等乡镇),夏代称豫州伊阙地,周襄王时名伊川,战国时称伊阙,后改新城。汉惠帝四年(前191年)置新城县,属三川郡,后三川郡改为河南郡。晋,河南郡改河南尹,领陆浑、新城二县。东魏改新城县为伊川郡。隋开皇初,郡废,改置伊州,又废洛阳郡,析置伊川县。大业初,伊川县并入洛阳县。宋初,置伊阳、伊阙两县,属河南府。熙宁时,废伊阙县为镇,并入伊阳县。绍兴九年(1139年),改伊阳县为顺州,后改顺州为嵩州。明朝,伊川县南部属嵩县,清沿明制。伊川县地域的东部(今江左、吕店、半坡、白沙等乡),夏时名轮国,春秋时曰轮氏,属郑国。战国时复为轮国,属韩地。东汉章帝时设轮氏县。北魏,改轮氏县为颍阳县,后析颍阳县西部置堙阳县。后堙阳县改武林县,又改轮氏县,大业初并入嵩阳县。
唐睿宗时,分登封、伊阙、河南三县各一部建武林县。开元年间,改武林县为颍阳县。元兴定元年(1218年)颍阳县西部(今江左、白沙等乡)归洛阳县,直至民国初。民国16年(1927年),析洛阳、登封、伊阳(今汝阳)、临汝(今汝州市)等县各一部,置自由县;析洛阳、嵩县、伊阳、宜阳等县各一部,置平等县。民国21年(1932年),平等、自由两县合并,成立伊川县。伊川县成立后,原临汝县划给自由县部分,仍归临汝县。原伊阳县划给自由县部分,仍归伊阳县。为便于对龙门山的管理,又将魏湾划归洛阳县。1945年2月,划伊河以西,龙门山以南,嵩县田湖以北的伊川地区及宜阳县的石、南留、白杨等地,成立伊西县。抗日战争胜利后撤销。1947年8月,析伊川县伊河西部与宜阳县之穆册、赵堡、城关、程屋、白杨诸乡成立宜南县;又划伊阳县之陶营、蔡店、蟒庄一带归伊川县。
1949年2月,撤销宜南县,原属伊川县之鸦岭、平等、鸣皋诸区复归伊川,蔡店、蟒庄一带仍属伊阳。伊川、伊阳两县各恢复原辖区,均属洛阳专区。1960年3月,嵩县的田湖、阎庄、黄庄、寺庄、城关5个人民公社及桥头牧场划归伊川县。1961年9月,原嵩县的5个公社及桥头牧场复归嵩县。1986年2月,洛阳地区撤销后,伊川县归洛阳市管辖。
人口
总人口73万。
经济
至2003年,全县经济实力全省位居18位,比1997年的95位提升了77个位次,先后被确定为“农业产业化先进县”、“优质粮食作物县”、“对外开放重点县”等。
资源
伊川资源富足,目前已探明的矿产达37种之多,主要有煤、铝矾土、磷矿石、花岗石、铁矿石、石油等。其中煤储量1�8亿吨,铝矾土储量2亿吨。另外,还有丰富的优质矿泉水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今天的工业迅猛发展提供了有条件。目前,已形成了能源、发电、建材、酿酒、机械、医药、果品加工等产业体系;总装机容量4*12.5万千瓦的伊川二厂、年产20多万吨电解铝的伊川龙泉铝业、年产60万吨原煤的宝雨山煤矿等为伊川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文化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夏代,杜康酿酒于“上皇古泉”(今葛寨乡黄兑村),开中华酒业之先河;秦时,孔子九世孙孔鲋在酒后讲学,创伊川教育之首篇;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为伊川谱写了清丽壮美的诗篇;宋时,着名理学家程颐在鸣皋设院授徒,伊川因之成为理学名区。着名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魂归伊川,安卧在万安山下;着名哲学家邵雍选紫荆山麓为茔,长眠于“安乐佳城”。伊川古文化遗存丰厚,有古文化遗址72处,古墓葬20处。其中二程墓、范仲淹、邵雍墓、土门仰韶文化等6处文化遗址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伊川县杜康酒业文化浓厚,所产杜康酒以“清冽透明,柔润芳香,醇正甘美,回味悠长”享誉国内外。
Ⅶ 为什么说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的花果山是真正的花果山
《西游记》说:“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名山,唤为花果山。”又说:“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真个好山!”这“好山”,经有关部门考证,确认河南省宜阳县的花果山就是吴承恩笔下《西游记》中花果山的原型(见《华夏旅游网》)。
花果山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在古代史书中,与江西庐山,湖北武当山等并称为“七十二福地”。清干隆15年重修庙宇碑记:“斯山也,即西游记所称齐天孙佛成圣处。”历代达官显贵,文人墨客慕名而至,留下文采飞扬的题咏之作和种种逸闻趣事。
花果山大小10 8 座山峰,主峰海拔1 8 3 1 .8 米,总面积2 0 余平方公里。位于古都洛阳市宜阳县西南,主峰海拔1831.8米,森林覆盖率77.5%,夏季最高气温26℃。奇峰林立,怪石密布,飞瀑高悬,烟云浩渺。兼有黄山之奇,峨嵋之季,泰山之雄,华山之险,素有“雄峻赛五岳,奇秀冠中原”之称。碑载为齐天大圣孙佛成圣之处。
花果山全境有有水帘洞、杨船洞、石院墙、石帘山、龙潭瀑、摞摞石、灵霄壁、登云梯、南天门、玉皇顶、西佛泉、瑶池、一线天等,千姿百态,景色天成,不愧为&雄峻赛五岳,奇秀冠中原"
花果山俏丽的风光,引来历代文人墨客留恋称道。白居易、韩愈、刘禹锡、李贺、邵雍、张耒、元好问、唐伯虎等均以花果山为吟咏内容,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传世佳作。
话说这洛阳真个就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太多的名胜古迹让人眼花缭乱。就在这孙大圣的老家半山腰上,住着一位高人。
Ⅷ 秦国攻打宜阳为什么能够成功
战国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秦国逐渐强大最后一统华夏的过程,从秦献公嬴师隰到秦始皇嬴政,秦国经历了八代君主的励精图治,但是令人意外的是,这期间没有出现过一个昏君。
何也?历史之必然。
你可能会说,怎么会没有呢,秦武王嬴荡就是一个昏君,其实不然,秦武王在位虽然时间比较短亦或者他的行为举动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但他绝对不能划入昏君的行列。
如果不是秦武王过早的死去,甘茂必会被秦武王更加重用,这样的君臣组合,其实也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关键,只可惜秦武王死的太早了,他死后,甘茂也再无用武之地,被逼投奔齐国去了。
甘茂一生最辉煌的时候,也随着秦武王的死,变得黯淡无光,如果上天能再给秦武王二十年时光,那么秦国说不准会在这一君一臣的带领下,提前征服六国,统一华夏呢,只是没有如果。
Ⅸ 洛阳市有几个区几个县
截至2019年8月,洛阳市有8个县6个区。
洛阳现辖1市8县6区,2个国家级开发区、2个省级开发区、18个省级产业集聚区。总面积1.52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803平方公里。
洛阳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全市共有45个民族成份,其中汉族人口约占全市总人口的98.8%, 其他少数民族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2%,洛阳市少数民族分布呈大分散、小聚居特征,全市有1个城市民族区、2各民族乡(镇)、24个民族聚居村。
1、涧西区是洛阳市辖区,于1955年7月成立。因位于涧河以西,故名涧西区。东以涧河为界,与西工区隔河相望,西与洛龙区接壤,北临涧河,南傍秦岭。
涧西具有明显的新兴城市区的特点,辖区无明显边界,城乡接合部犬牙交错,辖区边界不断扩大。涧西区是以机械工业为主体的城市工业区。
2、“西工区"简称“西工”,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中心,是洛阳市六大主城区之一,也是洛阳市的经济、文化、金融和商贸中心。西工区辖洛阳工业园区、洛阳车站地区管理处、10个街道,总面积55.95平方公里。
3、老城区位于洛阳市城市区中东部和北部,是洛阳最早的建成区,是洛阳市六大主城区之一,也是全市的经济、文化、商贸中心。
域内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人力资源、旅游资源丰富,第三产业比较发达,工业经济相对不足,属典型的生活消费区和现代商贸区。
4、瀍河回族区是河南省洛阳市下辖区,位于洛阳市区东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2°28′-112°30′,北纬34°40′-34°42′,东与洛龙区接壤,西与老城毗邻,北依邙山,南濒洛河,东西长6.55千米,南北宽7.75千米,总面积41.7平方千米。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城市区之一。
5、洛龙区位于洛阳市区东部和南部,背靠邙山,面对伊阙,东望嵩岳,西倚周山,东与偃师市相连,西与宜阳县毗邻,南接伊川县,北与孟津县及瀍河、老城、西工、涧西诸区接壤。2012年,总面积211平方千米,,其中农用地面积90.19平方公里。
6、吉利区位于洛阳东北部黄河北岸,距洛阳主城区19公里。西和西北与济源市接壤,北和东与孟州市相邻,南濒黄河,与孟津隔河相望,东西长13.9公里,南北宽11.16公里,总面积79.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02公顷。
吉利,古称河阳,1982年因建设洛阳炼油厂(今洛阳石化总厂)而设立,是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中西部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吉利区现辖4个办事处,29个行政村,195个村民小组。
7、孟津县位于河南省中西部丘陵山区,洛阳市下辖县,东距郑州110公里,西距三门峡90公里,南与洛阳市区毗邻,北临黄河。
8、新安县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部,地处北纬34°36′至北纬35°05′,东经111°53′至112°19′之间。北临黄河,与济源市及山西省垣曲县隔河相望;南与宜阳县接壤;西与渑池县及义马市为邻;东与孟津县及洛阳市毗连。
新安历为九朝古都洛阳畿地和西方门户,地扼函关古道,东连郑汴,西通长安,自古为中原要塞,军事重地。当代,陇海铁路及310国道、连霍高速公路横贯东西,更成为连接祖国西北、华东及华北间的重要通道。
9、宜阳战国时置县,距今已有2400多年历史。宜阳东依千年帝都洛阳市区,南临嵩县,西望洛宁,北接新安,东南与伊川为邻,西北与义马市、渑池县接壤,是洛阳“一中心五组团”的重要链条城市,距离洛阳中心城区17公里。
10、伊川县北依洛阳城区,北依十五朝古都洛阳,南与嵩县一衣带水,西与宜阳县接壤。伊川县地处豫西浅山丘陵区,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23个首批对外开放重点县、35个扩权县之一。
11、洛宁县地处豫西山区,洛河中上游,隶属十三朝古都洛阳市,全县总面积2306平方公里,辖12镇6乡。地貌总体呈“七山二塬一分川”,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林业县,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洛宁古称崤地,是中国古代沟通东(洛阳)西(西安)两京的官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设崤县,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称永宁,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更名洛宁至今。
12、嵩县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南部,地处伏牛山北麓及其支脉外方山和熊耳山之间,因处于嵩山起脉而得名。
嵩县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常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境内伏牛、熊耳、外方三山环抱,伊河、汝河、白河三条河流分别注入黄河、淮河、长江,一县跨三域。
13、栾川因传说远古时期鸾鸟群栖于此而得名。位于河南省西部,东与嵩县毗邻,西与卢氏接壤,南与西峡抵足,北与洛宁摩肩,素有“洛阳后花园”和“洛阳南大门”的美誉。栾川县总面积2477平方千米,素有“四河三山两道川、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14、汝阳县地处豫西伏牛山区、北汝河上游,距洛阳市区74公里,是中国历史名酒——杜康酒的发祥地,史称“酒祖之乡”。汝阳县4A级旅游景区有西泰山、恐龙谷漂流,3A级旅游景区有龙隐、恐龙国家地址公园。
(9)为什么宜阳的石油便宜扩展阅读:
洛阳的建制沿革:
远在五六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两岸及伊、洛、瀍、涧等河流的台地上,分布着许多氏族部落,新中国成立后在洛阳一带发现的孙旗屯遗址、王湾遗址、矬李遗址等近200处聚落遗址,便是当时人们居住、生活的地方。
禹划九州,河洛属古豫州地。洛阳是夏王朝立国和活动的中心地域,太康、仲康、帝桀皆以斟鄩为都。
前1600年,商朝建立。商汤建都西亳(二里头遗址东北约6千米)。
前1046年,西周代殷后,为控制东方地区,开始在洛阳营建国都。周公在洛水北岸修建了王城和成周城,史称成王“初迁宅于成周”,“定鼎于郏鄏”,曾迁殷顽民于成周,并以成周八师监督之。当时洛阳称洛邑、新邑、大邑、成周、天室、中国等,亦称周南。
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周。
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秦在洛阳置三川郡,郡治成周城。
汉王元年(前206年),项羽封申阳为河南王,居洛阳。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建汉,初都洛阳,后迁长安,改三川郡为河南郡,治洛阳。辖洛阳、河南(汉置,治王城)、偃师、缑氏、平(偃师西北)、平阴(孟津东北)、新成(伊川西南)、榖成(新安东)及巩、荥阳、新郑、中牟、开封等22县。
汉武帝置十三州部刺史,河南郡属司隶。西汉末年,王莽篡政,改洛阳为宜阳,设“新室东都”和“中市”。
汉光武建武元年(25年),刘秀定都洛阳,改洛阳为雒阳。
建武十五年(39年),更河南郡为河南尹。
汉永和五年(140年),河南尹“有户二十万八千四百八十六,有口一百零一万零八百二十七”。
黄初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阳,变雒阳为洛阳,设司隶校尉部。
泰始元年(265年),西晋代魏,仍以洛阳为都。
太延二年(436年),北魏在洛阳置洛州。
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
隋开皇元年(581年),在洛阳置东京尚书省;次年,置河南道行台省;三年,废行台,以洛州刺史领总监;十四年,于金墉城别置总监。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迁都洛阳,在东周王城以东,汉魏故城以西18里处,新建洛阳城。
同年,改洛州(东魏改司州置)为豫州,三年又改河南郡,十四年复置洛州,辖河南、洛阳、偃师、缑氏、阌乡、桃林、陕、熊耳、渑池、新安、巩、宜阳、寿安、陆浑、伊阙、兴泰、嵩阳、阳城等18县。
唐代,自高宗始仍以洛阳为都,称东都。
武德四年(621年),置洛州总管府,辖洛州、郑州、熊州、榖州、嵩州、管州、伊州、汝州、鲁州等九州,洛州辖洛阳、河南、偃师、缑氏、巩、阳城、嵩阳、陆浑、伊阙等9县。
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十道,洛阳属河南道。
显庆二年(657年),置东都。
开元元年(713年),改洛州为河南府。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于洛阳置都畿道。天宝年间,改东都为东京。洛州、河南府均治洛阳。
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始,改东都为神都,对都城进行扩建,修建了明堂、万国天枢等。
唐天祐四年(907年),后梁、后唐、后晋均曾都洛阳,后汉、后周以洛阳为陪都。
宋,以洛阳为西京,置河南府。
金代,定洛阳为中京,改河南府曰金昌府,并河南县入洛阳县。
自元代始,洛阳不复为京,降为河南府治。
明代,河南府辖洛阳、偃师、巩县、孟津、登封、新安、渑池、宜阳、永宁、嵩县等10县,是伊王和福王的封地。
清代,洛阳仍为河南府治。
民国元年(1912年),民国建立,废河南府,设河洛道,道尹公署驻洛阳,辖洛阳、偃师等19县。
民国九年(1920年),直系军阀吴佩孚盘踞洛阳,在洛阳设置了两湖巡阅使公署和陆军第三师司令部。
民国十二年(1923年),河南省长公署适于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日军进攻上海,国民党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适洛办公。“七七事变”后,华北大部分地区沦陷,洛阳成为北方抗日前哨,国民党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驻洛阳。
民国二十七年(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
1948年,洛阳解放,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析洛阳县城区为市,与洛阳县并置。次年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
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次年,洛阳县撤销,一部分并入洛阳市,其余部分划入偃师、孟津、宜阳等县。
1956年,相继建成洛阳市老城区、西工区和郊区,次年成立瀍河区。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区。
1983年,新安、孟津、偃师改隶洛阳市。
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洛宁、宜阳、嵩县、栾川、汝阳、伊川亦改属洛阳市。
1993年,偃师县改为偃师市。
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洛阳郊区更名为洛龙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