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看谁都觉得不好看
⑴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看谁长得都不好看,连看自己都不好看,原先不这样啊,这是怎么回事啊。
心里有事,一定是烦心事。
⑵ 为什么现在女演员都不好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港台集中涌现了大量的美女,如林青霞王祖贤张曼玉钟楚红关之琳等人,但现在港台已经再难出大美女明星了?
现在港台自然也是有美人的,比如郭碧婷、应采儿、陈意涵等(ab就算啦),单论五官,她们并不比当年的女明星差,但小8总觉得新生代里面这些人只能算漂亮,很难说得上美得动人。
对比一下就能发现差距
以前的香港美女也大多是大陆移民,香港本地人就那么点哪来那么多大美人,现在香港娱乐业没落了去香港发展的的人也少了
⑶ 我感觉我现在看谁都没感觉。也觉得谁都不好看,这是咋了
是你心态问题、提不起您感觉一面、因您心事太重。
⑷ 我现在的心情看哪个女生都不好看、为什么
就像那句很经典的话一样:“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生活中,也并不是缺少快乐,而是我们的心不肯快乐。
人在生活中是否幸福、快乐、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你的内心决定的,是由你内心的修炼程度决定的。人的成功应该是由内而外的,唯有修炼好心灵,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与恒久的快乐。
泰戈尔说:“我们错看了世界,却反过来说世界欺骗了我们。”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确实有许多美丽可爱之处,值得我们发现和欣赏。生活中有温柔之美、和谐之美,也有苍凉之美、悲壮之美。风和日丽,绿树蓝天,鸟语花香,是美的意境;古道西风瘦马,凄风冷雨晴夜,秋风落叶凋花,北风枯树狂雪,也是一种意境,一种美感。
不用足够好,也能微笑着面对一切
有人跟我说过,世界上的每一件事情,如果要改变它,首先取决于你怎样看它。无论生活怎样对待你,请给生活一个温暖微笑。
⑸ 为什么现在电视剧都不好看了,虽然我喜欢看爱情剧,但总感觉现在的偶像剧这么不好看。
现在大多数电视剧只注重包装,注重鲜花鲜肉。偶像剧,它的主题就是偶像,人们关注的焦点就是偶像,剧情多烂都能靠颜值覆盖,但真正会看剧的人一看就觉得无趣。很多剧想要表达的东西都过于平庸,没有多深刻的道理让人体会。线路都是一波三折的爱情之类的,看多了就会审美疲劳。
⑹ 为什么现在的电视剧都不怎么好看
剧本不够创新,结局都一样,再者都是翻版演,有些缺乏现实太夸张,多一点实际会很感人,
⑺ 为什么长得好看的人看久了都觉得不好看
好不好看主要取决于面部轮廓的立体感,像欧美人的眼窝深邃、鼻梁挺拔,亚洲人的相对来说差一些,所以欧美模特相对来说比较上镜。
你在照镜子时用双眼看东西的时候两眼的视线不是平行的而是汇集在你的面部,这样两条视线间就有一个夹角。距离不同夹角也不同。在观看面部的时候就是根据这个夹角的不同来体会你面部的不同距离从而产生了立体感。
在拍照的时候,相机是一个单独的镜头,只是通过光影关系刻画出立体的效果,是用平面的介质表现立体的事物,使人面部轮廓的立体感不如双眼看到的立体感明确,所以才显得不是那么好看。
要想拍的好看,在拍照的时候可以适当的运用光影关系和相机机位,如拍照时候不要正对着面部,可以适当侧一点,把面部立体感展示出来,灯光可以从侧面打把鼻子的高光和阴影刻画出来,这样面部就有立体感了,在看照片的时候也可以看到面部的立体感,从而使看照片的时候感到同真实生活中一样赏心悦目。
说了这么多原理,多多尝试不同的方式方法拍照,有空可以在摄影上看看,学习一下,希望你能把最美的一面展示给别人。
⑻ 为什么每个人审美都不同你感觉那个人好看他感觉不好看
当一名颜粉嗷嗷叫着将爱豆安利给别人,对方却真情实感回一句“get不到他的颜”,这种崩塌感犹如马孔多在飓风中消失。
我们只能感叹,审美上的区隔,是一种看不见冲突的冲突。
同一张面孔,可以解读为可爱的,低攻击性的,也可以解释为普通的,没那么好看的;
浓烈的印度美人,或是热情的巴西美人,同样是有人欢喜,有人无感。
其次,同一张脸,有人看见柔媚灵气,也有人读出刻薄心机;
清纯天真惑人,抑或低级心机媚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最后,不同的人群,也会对不同的审美范式有所偏爱:
Ayawawa的信徒将好嫁风奉为圭臬,豆瓣er捧红一个油画色系穿搭的晚晚,虎扑JRs也养出了自家女神冰淇淋。
当审美区隔以这些形式露出水面时,我们常用“审美是主观的”平息争论,搁置疑惑。
可实际上,为什么同一张面孔,会在我们的脑海中激荡出不同的情感色彩?
为什么我们会对同一种风格有不同的喜好程度?
其实,这些都和每个人不同的美学基质有关。
接下来,就让叔来给你解释下,什么是美学基质,美学基质是如何影响生活的。
什么是美学基质?
先放一个简化的公式:美学基质=社会观念+自身特质。
社会观念和自身特质的分类,分别来自审美心理学中的两个框架:内模仿说和移情说。
德国美学家谷鲁斯提出了内模仿说,用来解释人在看到审美对象时的心理活动。他是这么讲的:
审美的生理基础是对于审美对象的内模仿,我们通过模仿,领会其精神。
内模仿说在解释我们对舞蹈和竞技运动的喜爱时相当有用。
观看竞技运动时,我们会在无意识的模仿中,领会运动者动作中的力与美。
舞蹈艺术,就常被理解为用人体模仿自然万物的艺术。
杨丽萍的《雀之灵》:她在舞蹈中模仿鸟雀的飞翔和轻盈的动作,而欣赏舞蹈的我们,也可通过内在而不外现的模仿,与她一同走入鸟雀的自由境界中去。
模仿中蕴含了对理念的认可;
向往健康的体魄便会欣赏竞技动作,向往飞翔的自在便产生了对鸟雀动作的模仿。
模仿,是一个将自我消解到他人中的过程。
人对社会观念适应程度越高,就越能领会和接受他人的观念性审美,越倾向于根据社会期待进行自我调整。
我们最初接触的社会观念,来自童年时期周围人的影响。
当班里的同学们讲哪个女生最好看,她的形象就成了你概念中“好看”的最初印象;
同理,早先接触的女性偶像的颜值,也会成为你美学基质中“社会观念”部分的底色。
在她们身上,你对美有了最初的理解,潜意识产生向她们靠拢的企图。
一张面孔/一种风格背后,远不止是五官的形状和精致程度。
媒体上现存的审美范式,包括动物性审美,背后都有成型的理念,以及认同这些理念的群体:
少女感的模仿者,观念中多有年轻崇拜和自然主义审美的影子;
认同渣女颜的人,则期待在生活中取得更多控制感。
社会观念的影响,不只是人被动地接受社会审美,也包括人对社会审美的拒斥。
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在茶艺风流行时期,有人可以实用主义地赞同并欣赏之,也有人选择以模仿嘲讽套路的廉价易得。
此时,同一个形象上,短暂地体现了观念审美内部的斥力。
除了对社会观念的认同或拒斥,另一个美学基质的构成元素,是自身特质。
内模仿说可以解释我们改变自己,适应社会审美的原理,而菲舍尔的移情说,阐述的则是审美中更加自我的部分。他是这么说的:
人面对艺术对象时,往往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灌注到对象之中,由此而感到对象的亲切并与之发生同情与共鸣。
内模仿中,我们希望物的特质转移到我的身上;
移情中,我们则将自己的特质加在物上。
我们会欣赏万物中自己的倒影,就像希腊神话中爱上自己倒影,投入湖泊的纳西索斯。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用移情的观点来看,审美过程类似角色扮演。
此时,对方和自己相似点越多,代入感越强,我们就越能心领神会。
生活中,身材圆润的人比起纸片人身材的人,更欣赏身材的曲线美;
纸片人身材的人,可能就更注重身形和动作的挺直和轻盈。
▲张雨绮和周冬雨的身材,你更喜欢哪一个?
移情作用到外貌审美的效果,即我们会对与自身相似的面孔/身材/风格有更高的好感度。
这种审美角度期待在他人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将人的特质强加于物,主导性很强。
美学基质,是社会审美和自身特质两种因素的角力。
这两种因素之间的偏向,分别对应荣格心理学的外倾与内倾,通过MBTI测试题即可做出初步判断。
外倾,意味着更多关注外部世界。此时,社会观念作为美学基质的底色,自身特质成为叠加。
社会观念叠加越丰富,越能get到不同风格的美,越有兴趣探索和吸收更多风格。
但若社会影响过度,对自身特质的认可缺失,则容易陷入对潮流盲目追随的状态。
不少审美pua的受害者都落入了这个陷阱,“多吃一粒米都要说声对不起”。
除了盲目,过度以社会观念为中心,还易走上献媚的歧路。
虎扑前女神冰淇淋是献媚的典型;迎合直男观念,一套居家露肉男友视角组合拳虎虎生风。
献媚确有片刻的红利,但潮流也终会褪去,数字游民的热情,总会有下一个取悦者收割。
相比之下,内倾更关注自我和内心。内倾程度高的人,更倾向于以自身条件为坐标原点,寻找接近的审美范式。如函数图象扩张一般,在风格上自我延展。
▲自身条件即短时间难于改变的形体特征。五官,身材,肤色的固有属性。
我们在培养审美时,不仅模仿已成型的观念审美,也在努力认可和接纳自己的样子。
比起实用,这条关注内心的路径,对心理健康积极意义更为凸显。
自身特质影响越大,对自我的接纳程度越高,越有通过形象表达自我的倾向。
若内倾程度过高,也会陷入另一种极端——固守已有条件/观念,对其他理论和形象失去好奇心,缺乏可能性与创造的激情。
备受吐槽的直男审美便是内倾过度的代表,“普却信”刻薄却精准地描述了多数人在自我感觉良好的道路上一路狂奔的状态。
当然,也有单纯靠自身特质吃得开的人。
民族风情明显的丁真,单凭长相出位的杨超越,但他们的成功难以复制。
美学基质中社会观念与自身条件两种成分的平衡方式,构成了我们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审美。
美学基质的影响
审美分歧看似没有概念冲突,难以言表,是因为决定审美的美学基质,并非单一概念,而是众多观念的集合,难以分辨和改变。
审美是观念的形象化,而形象,是一列直通情感的快车。
这些观念以形象驻扎在我们的脑海中,不经因果逻辑,通过情感直接影响判断。
因此我们会以貌取人:一见面就讨厌某个人的长相和风度,潜意识根据外貌推断他人的品质,认为某个人“不好惹”,“心机重”。
前面叔也聊过相貌和个性之间的相关,这里还要扩充一下形象/风格与个性的关联。
形象不只是形象,它牵连着你认同/反对的一系列观念。
比如好嫁风,在直男眼中温柔贤惠居家,直女眼中可能就是扮弱势,媚态——我们都了解这种审美范式中取悦男性的成分。
于是,看到好嫁风的时候,我们就会顺着好嫁风价值观这条线,对穿着者的个性作出判断。
比起相貌,风格在个性方面的标尺作用可能更为明显。
美学基质不能共通的情况下,我们和一些朋友可能难以发自内心地喜爱对方。
米兰·昆德拉曾因为观念不同,和一位帮助过他的巴黎知识分子几乎闹得不欢而散。
当时昆德拉获得友人的帮助,刚刚从战乱的祖国移民出来。
他反感人们对他祖国战乱的浪漫化,于是和朋友见面时,调侃地讲了战争时期的经历,企图消解场面的严肃性;
而那个巴黎知识分子却没能欣赏这个略带粗俗的玩笑,从此他们再也没有真心相互喜爱。
“由于总是被人跟踪,由于在我们的寓所有警察安装的窃听器,我们都学会了捉弄这门美妙的艺术。我的一个好友跟我互换了寓所和名字;他是一个追女人的高手,毫不在意窃听器,在我的房间里将他的性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由于每个爱情故事中最难对付的一刻是分手,所以我的移民对他来说正好是个良机。有一天,那些姑娘、妇人们发现寓所已关,也没了我的名字,而我正从巴黎用我的签名,给我从未见过的七个人寄些惜别的明信片。”
▲为满足部分读者的好奇心送上原文
回忆这段经历时,昆德拉说“将我们分开的,是两种美学态度的撞击”。
美学基质不能共通时,双方常常在许多关键观念上难以相互认同,或干脆毫无共同之处。
相反,美学基质共通时人们可以轻易理解彼此,get到对话中的温情和笑点。
氧叔认为,soulmate指的就是美学基质相通的状态。
一个例子就是,实验表明,人们常常把幽默感作为择偶的重要条件之一。
女性倾向于寻找幽默的男性,男性则倾向于找能欣赏自己幽默的女性。更别说,幽默本身的确就是恰到好处的冒犯,是一种关于权力的言语。
美是众多概念的拥抱和舞蹈。我时常觉得,任何美的事物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能认识到最神奇的事物。共同追求和剖析美,让我们与这个世界更加亲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