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层土质为什么不一样
⑴ 为什么每个朝代的土质多会不同
放眼中国古代所有的王朝,每朝每代的国土面积都是不一样的,当然土质有很大的不同呢,你看看最大的疆域图恐怕就是元朝唐朝,这是最大的,地跨南北东西能耕种的地方基本上全给占了。
然后你再看看那些南方政权呢,这样你就会明白,因为由于国土面积的不同,导致土壤也就不同了呗。
⑵ 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干湿度地域分异规律,并举例说明。
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存在着一定的分异规律。所谓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即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某个方向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方向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和有规律的变化。
一、纬度地带性
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不同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导致地球表面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少,因而产生地球表面的热量分带: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表13-2)。由于这些热量带平行于纬线呈东西向分布,并且随着纬度的高低呈南北向的交替变化,故称之为纬度地带性。热带分布在赤道附近及其两侧,热量平衡大于75 kcal/cm2a,是地球上最热的地带;亚热带分布在热带两侧的低纬度地区,热量平衡在75~45 kcal/cm2a之间,南半球的亚热带叫做南亚热带,北半球的亚热带叫做北亚热带;温带分布在亚热带两侧、中纬度地区,其热量平衡在45~35 kcal/cm2a之间,南北半球各有一个温带,分别叫做南温带和北温带;寒带分布在高纬度地区,热量平衡小于35千卡/平方厘米/年,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带,位于南半球的寒带叫做南寒带,位于北半球的叫做北寒带(图13-12)。由上可知,实际上地球上的热量带有7个,即热带、南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由于热量的不同,导致了各个地带的地表环境不同。当然有时些热量带可进一步细分。
纬度地带性规律是全球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由于受海陆分布、大气环流、洋流等因素的影响,纬度地带性有时会受到干扰,显得没有这么理想,但纬度地带性规律却是普遍存在的。
热力基础-辐射平衡(R)
(千卡/平方厘米/年)
分带
<35
35-45
45-75
>75
寒带
温带
亚热带
热带
中国地域宽广,南端的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的纬度只有4oN左右,北端黑龙江省的漠河纬度可达53o31'N。南北跨度近50个纬度,约5500 km。因此地带性比较明显,跨越了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南方暖热、北方寒冷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干湿度分带性
全球陆地降水量的89%来自海洋湿润气团,而海陆间的水交换强度越深入内陆越弱,因此导致了大部分大陆上的干湿度,由海岸线附近向大陆内部发生规律性的变化:沿海地带比较湿润,向内陆逐渐变干燥。简言之,由于海陆分布导致的干湿度由海向陆的带状分布规律,就称为干湿度分带性。
干湿度分带往往平行于海岸线分布。由于大陆东西两侧海岸线比较长也比较完整,导致干湿度分带近似呈南北延伸、东西演替,故干湿度分带性曾经被称为经度地带性。但研究发现,干湿度分带并不与经线平行,而是与海岸性平行,干湿分带演替的方向也不完全呈东西向而是垂直于海岸线。因此"经度地带性"这个名称已经废除。由于干湿度分带性的存在,导致了植被、土壤等也同样具有平行于海岸线的分带性。
干湿度分带性是大陆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在宽广的大陆上,尤其是季风大陆区,比较明显。
我国的干湿度分度带性非常明显,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随着离海岸距离的增加,降水逐渐减少。如果垂直于降水量等值线从上海到内蒙古的额济纳旗做一个剖面,年降水量随着离海距离的增大而递减。在年降水量大于100毫米的情况下,年降水量(P)与离海岸线的距离(L)成直线相关。相关系数可以达到.0.98,标准差ε为59.5。相关方程可以写为:
P=1150-0.56L
其中P的单位为mm,L的单位为km。
由于降水的分带性,导致了植被、土壤也呈现出类似的分带性。植被由沿海地区的森林向陆地逐渐变为森林草原、草原、荒漠。
三、垂直带性
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大,气温逐渐降低,降水也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因而导致了气候、植被、土壤和自然景观呈现出垂直方向上的带状分布与变化,这就是垂直带性。简言之,垂直带性就是自然景观随海拔高度而呈现出的带状分布与变化规律。
垂直带性出现在山区或高原边缘,是地区尺度(中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只要山地有足够的高度、相对高差足够的大,就可以自下而上形成一系列垂直自然带。最下面的一个带叫做基带,所有的垂直带的有规律的排列,叫做垂直带谱。山地垂直带谱的特征取决于山地所在的水平地带与山地的高度、走向等山文特征。山地所在的水平地带就是山地垂直带谱的基带。从赤道到极地,从沿海到内陆,基带不同则决定了垂直带谱的不同。在足够的降水条件下,纬度越低、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差越大,垂直带数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反之,纬度越高、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差越小,垂直带数越少,垂直带谱越不完整。如果一座足够高的山地位于水充足的赤道地区,那么这座山上将会出现一个完整的类似于从赤道到极地排列的自然景观带谱。表现在植被上,将会依次出现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丛、高山草甸、高山冰雪冻土带。
在干旱地区,由于水的缺乏,垂直带谱往往不明显。在山地的迎风坡与背风坡,由于水条件不同,在阳坡与阴坡,由于热量条件不同,导致了同一山地不同的山坡的垂直带谱不同。喜马拉雅山位于亚热带地区,南坡降水量比较丰富,因此南坡出现了比较好的垂直带谱,它的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上依次为山地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山地寒温带针叶林带、亚高山寒带灌丛草甸带、高山寒冻草甸垫状植被带、高山寒冻冰碛地衣带和高山冰雪带。而北坡由于受高原地形与降水的影响,其垂直带谱与南坡完全不同。
垂直带谱是水平地带性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异,但不是水平地带性的克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四、其他地域分异规律
除了上述地域分异规律外,还有一些不太明显的或影响范围较小的地域分异规律。
(一)构造-地貌成因的地域性分异
由于构造及构造运动,形成了不同的地貌单元与景观,例如,高原、盆地、山地、丘陵、平原等。由于发生学上的一致性,各个构造-地貌单元内部自然环境具有相对一致性,而各个构造-地貌单元之间却有比较大的差异。如青藏高原内部的寒旱特征,与周围地区均不相同,构成了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在自然区划中,单独划分为一个大区。由于构造-地貌分异造成的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叫做构造-地貌成因的地域性分异。
(二)具有地方气候背景的地域分异
地方性气候也会引起地表环境的空间分异。例如,湖泊及其周围气温变差比较小,湿度比较大;而向外围气温变差逐步增大,湿度降低。这种现象在干旱区更加明显。在沙漠区的绿洲,空气湿度比较大,风速比较小,温度变差也比较小;但随着离开绿洲距离的增加,空气湿度减小,风速增大,温度变差也增大。城市中心的温度比较高、湿度比较小,而由城市中心向外围到郊区,温度逐步降低、湿度也逐渐增大。
(三)地貌部位与小气候引起的地域分异
地貌部位与小气候,同样可以引起地表环境的空间分异。山顶与山坡、谷底与谷坡、阳坡与阴坡、阶地与漫滩、洞内与洞外、扇顶与扇缘,不同的地貌部位具有不同的水分与热量条件,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环境与景观。在同一地貌部位,由于岩性、土质、排水条件的不同,也会引起地表环境的分异,只不过这是更小尺度的地域分异。
(四)高原地带性
由于高原不仅海拔高度大,而且还跨越了比较大的水平空间,因此其地域分异具有特殊性。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1)高原的自然地带从边缘向内部辐合,具有明显的多向辐合的特征;(2)较之同纬度的低海拔自然地带高原地带具有偏向极地的特征;(3)高原地带具有与同纬度低海拔自然地带完全不同的热量背景;(4)山地垂直带谱是水平带谱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异,而高原水平带谱却是山地垂直带谱在巨大高程上的水平变异。由于这些特殊性的存在,故有必要单独列出,张新时称之为高原地带性(1978)。
陆地干湿度分异与山地垂直分异是否属于地带性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1]。一般将地域分异规律分为纬度地带性和非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也即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因距离海洋远近不同而形成的陆地干湿度分异(即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和因山地海拔增加而形成的垂直地域分异,在地理环境中都不能呈近似环球性的带状连续分布,而且与纬度之间也没有确定的关系,因此都应该属于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而在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以及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却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三者均称为地带性分异规律,甚至将陆地干湿度分异称为所谓的“经度地带性” [2] [3]。这与科学的地域分异规律显然是相悖的。
1 地带性分异仅指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和山地垂直地域分异均应属于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地带性分异即纬度地带性分异,指地理环境的某些特征呈近似环球性带状连续分布的地域分异现象。1899年,地带学说的创立者俄罗斯学者B.B.道库恰耶夫在他发表的《关于自然地带的学说》中指出,“由于地球离太阳所处的一定位置和地球自转并呈球形,使地球的气候、植物和动物分布均按一定的严格顺序由北向南有规律地排列,从而使地表分化为各个地理带……这些地带或多或少与纬圈平行。” [1] “带和地带只在理想状况下呈东西方向延伸,并具有环球分布特点,同时沿南北方向发生更替。” [1] 从中可以看出,他所认为的“带与地带”其实就是纬度地带,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近似环球性带状连续分布。
随着地理科学的发展,大量事实也证明了地带性就是纬度地带性。一方面,地理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均具有地带性特征,这种地带性分异呈东西延伸、南北更替[1];另一方面,不仅陆地上具有地带性,海洋上同样也具有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地带性分异特征[1]。这些事实均说明,呈地带性分异的自然景观在地理环境中表现为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近似环球性(不管是陆地还是海洋)的带状连续分布。这种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分异现象与纬度之间也保持着某种确定性的关系,它们随着纬度的变化而呈现出特定的变化规律,例如5°N附近地区为热带雨林景观、25°N附近地区为热带或亚热带沙漠景观、65°N附近地区为寒带或亚寒带苔原景观等。所以这种地带性分异实际上就是纬度地带性分异即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陆地干湿度分异主要是指“热量背景相同或近似的各纬度区域内部,以年降水量由沿海向大陆腹地方向递减为契机,所引发的区域自然景观及其各组成要素的变化”[1]。随着从沿海向内陆水分的减少,陆地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2]。这种分异也称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比较明显。但是这种分异现象只是与海洋或海岸线的距离有一定的联系,自然景观并不能在南北方向上呈近似环球性的带状连续分布,如大陆东岸的常绿阔叶林景观就不能沿经线方向延伸全球,因此陆地干湿度分异不应该是地带性分异现象。垂直分异是山地特有的地域分异现象,当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时,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水热状况也出现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垂直气候,进而导致地理环境各要素以及地理环境整体发生相应变化,在不同高度形成不同的地貌、植被、土壤等垂直自然景观 [1] [2]。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仅仅局限在高山地区,在地理环境中更不是呈近似环球性的带状连续分布,因此也不应该属于地带性分异现象。
2 “经度地带性”以及用之来替代陆地干湿度分异均缺乏科学性
如前所述,地带性就是纬度地带性,它是地理环境的某些特征水平方向上呈近似环球性带状连续分布的分异现象,这种分异与纬度保持着某种确定性关系。至今我们尚未发现地理环境及其要素东西更替南北(沿经线方向)延伸、呈近似环球性带状连续分布的分异现象,因而“经度地带性”的说法不科学。而陆地干湿度分异不是地带性分异现象,不可能象纬度地带性那样呈近似环球性带状连续分布,同时也不可能与经度保持着某种确定性关系。陆地干湿度分异是由于水分从沿海向内陆递减而引发的变化,“如果大陆足够广阔,周边是海洋,干湿度分异应该表现为以四周的海岸带为起点,以内陆荒漠为中心的多向辐合式变化”[1],因此陆地干湿度分异的界线与经线没有太大的关联,却与海岸线有着某种近似的平行现象[1],分异现象或自然景观的更替方向或多或少的与海岸线相垂直[1]。因而陆地干湿度分异不能用本身就缺乏科学性的“经度地带性”来说明。
“经度地带性”的提法以及用“经度地带性”来替代陆地干湿度分异均缺乏科学性,经不住推敲。
⑶ 月球上面的土壤,和地球上的有什么差别研究月球土壤有什么作用
绝大多数科学家其实是将月球土称之为“风化浮土”,而并非“土壤”。月球浮土的形成是因为流星的冲击,将岩石分裂成较小的石块或粒子。太阳风暴射出的带电粒子流,又将这些岩石粒子不停磨碎,直至浮土一样细微。这一过程,被称为“风化”。所以,“风化浮土”的名字由此得来。
3.不同的用途。地球上的土壤可以生长种植植物。但是,月球上的环境确实不适合种植植物。为了实现这一想法,科学家们必须不断努力。在这一点上,仍然不可能在月球上种植。
⑷ 科学家奋力研究月球土壤,月土和地球土壤有什么区别
月球表面几乎所有的岩石都是火成岩,因此可以断定月球土壤的主要成分也是火山岩风化物,相比之下,地球表面最普遍的岩石是沉积岩,因此地球土壤沉积岩风化成分更多。
另外,地球拥有植物、动物等生物体系,因此土壤成分也包含生物尸体的腐殖质。而从元素成分的角度讲,月球土壤相对富含铁和钛元素,铝、钙、硅等元素的含量也要高于地球土壤。不过,人类当前对月球土壤的分析,还仅限于探测器带回来的土壤,并不全面。
最后,研究月球土壤不一定有用,因为人类能否走出太阳系、银河系真的是一个未知数,且人类存在时间能否支撑到走出地球也是一个未知数,但地球能存在多长时间、人类能达到什么样的科技文明也不好妄下结论,分析月球土壤或许不能对当下产生科技影响,但却可以为子孙后代走出太阳系、银河系做充足准备。
⑸ 月球土壤和地球土壤有什么区别人类研究月球土壤有何用处
月球土壤跟地球有什么差别?不要看月球距离我们地球很近,其实两者相差很远呢。
严格来说月球表面上的“浮土”还不能称之为土壤,那么土壤是怎么定义的呢,它是能生长植物,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构成的,具有肥力的风化层,土壤最鲜明的个性就是具有生命特征。
此外,通过研究月壤,科学家们能在地球上知悉我们周围宇宙35亿年前的变化情况。长期以来,月球的起源是怎么来的,一直有争议,通过同位素年龄法可以探知月岩形成的时间,来推测月球的演化进程。
时隔40多年,我们带回来的月壤还会有惊人的发现,让我们静听好消息吧。
⑹ 地层土质怎么化分
土质分类;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
Ⅰ.耕地,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植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它树木的土地;耕种三年以上的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1.0m,北方宽<2.0m的沟渠、路、田埂。
11.灌溉水田,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用以种植水稻、莲藕、席草等水生作物的耕地,包括灌溉的水旱轮作地。
12.望田地,无灌溉工程设施,主要依靠天然降水,用以种植水稻、莲藕、席草等水生作物的耕地,包括无灌溉设施的水旱轮作地。
13.水浇地,指水田、菜地以外,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的耕地。
14.旱地,无灌溉设施,靠天然降水生长作物的耕地,包括无固定灌溉设施,仅靠引洪灌溉的耕地。
15.菜地,种植蔬菜为主的耕地,包括温室、塑料大棚用地。
Ⅱ.园地,种植以采集果、汁、根茎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度>50%,或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地,包括果树苗圃等用地。
21.果园,种植果树的园地。
22.桑园,种植桑树的园地。
23.茶园,种植茶树的园地。
24.橡胶园,种植橡胶树的园地。
25.其它园地,种植可可、咖啡、油棕、胡椒等其它多年生作物的园地。
Ⅲ.林地,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等林木的土地。不包括居民绿化用地,以及铁路、公路、河流、沟渠的护路、护岸林。
31.有林地,树木郁闭度>30%的天然、人工林。
32.灌木林,覆盖度大于40%的灌木林地。
33.疏林地,树木郁闭度10~30%的疏林地。
34.未成林造林地,指造林成活率大于或等于合理造林株数的41%,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希望的新造林地(一般指造林后不满3—5年或飞机播种后不满5—7年的造林地)。
35.迹地,森林采伐、火烧后,五年内未更新的林地。
36.苗圃,固定的林木育苗地。
Ⅳ.牧草地,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用于畜牧业的土地。
41.天然草地,以天然草本植物为主,未经改良,用于放牧或割草的草地,包括以牧为主的疏林、灌木草地。
42.改良草地,采取灌溉、排水、施肥、松耙、补植等措施进行改良的草地。
43.人工草地,人工种植牧草的草地,包括人工培植用于牧业的灌木。
Ⅴ.居民地及工矿用地,指城乡居民点、独立居民点以及居民点以外工矿、国防、名胜古迹等企事业单位用地、包括其内部交通、绿化用地。
51.城镇、市镇建制的居民点,不包括市镇范围内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用地。
52.农村居民点,镇以下的居民点用地。
53.独立工矿用地,居民点以外独立的各种工矿企业、采石场、砖瓦窑、仓库以及其它企事业单位的建设用地,不包括附属于工矿、企事业单位农副业生产基地。
54.盐田,以经营盐业为目的、包括盐场及附属设施用地。
55.特殊用地,指居民点以外的国防、名胜古迹、风景旅游、墓地、陵园等用地。
Ⅵ.交通用地,居民点以外的各种道路及其附属设施和民用机场用地,包括护路林。
61.铁路,铁路路线及站场用地,包括路堤、路堑、道沟、取土坑和护路林。
62.公路,指国家和地方公路,包括路堤、路堑、道沟和护路林。
63.农村道路,指农村南方宽≥1m,北方宽≥2m的道路。
64.民用机场,民用机场及其附属设施用地。
65.港口、码头,专供客、货运船舶停靠的场所,包括海运、河运及其附属建筑物,不包括常年水位以下部分。
Ⅶ.水域,指陆地水域和水利设施用地,不包括滞洪区和垦殖三年以上的滩地、海涂中的耕地、林地、居民点、道路等。
71.河流水面,天然形成或人工开挖河流常年水位线以下的面积。
72.湖泊水面,天然形成的积水区常年水位线以下的面积。
73.水库面积,人工修建总库容≥10万立方米,正常蓄水位岸线以下的面积。
74.坑塘水面,天然形成或人工开挖蓄水量<10万立方米正常水位岸线以下的蓄水面积。
75.苇地,生长芦苇的土地,包括滩涂上的苇地。
76.滩涂,包括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河流、湖泊常水位至洪水位间的滩地、时令湖、河洪水位以下的滩地;水库、坑塘的正常蓄水位与最大洪水位间的面积。常年水位线一般按地形图水线求得,或另行调绘。
77.沟渠,人工修建,用于排灌的沟渠,包括渠槽、渠堤、取土坑、护堤林。指南方宽≥1m,北方宽≥2m的沟渠。
78.人工建筑物,人工修建,用于除害兴利的闸、坝、堤、水电厂房、扬水站等常年水位线以上的建筑物。
79.冰川及永久积雪,表层被冰雪常年覆盖的土地。
Ⅷ.未利用土地,目前还未被利用的土地,包括难利用的土地。
81.荒草地,树木郁闭度<10%,表层为土质,生长杂草,不包括盐碱地、沼泽地和裸露地。
82.盐碱地,表面盐碱聚集,只生长天然耐盐植物的土地。
83.沼泽地,经常积水或渍水,一般生长湿生植物的土地。
84.沙地,表层为沙覆盖,基本为无植被的土地,包括沙漠,不包括水系中的沙漠。
85.裸土地,表层为土质,基本无植被覆盖的土地。
86.裸岩、石砾地,表层为岩石或石砾,其覆盖面积>50%的土地。
87.田坎,主要指耕地中南方宽≥1m,北方宽≥2m的地坎或堤坝。
88.其它,指其它未利用土地,包括高寒荒漠,苔原等 地层(stratum[ 'streit�0�5m ])
【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层状岩石成为地层,它主要包括沉积岩、岩浆岩以及由它们经受一定变质的浅变质岩。】地层是指在某一地质年代因岩浆活动形成的岩体及沉积作用形成的地层的总称。(所谓的地层是指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和非成层岩石的总称。从岩性上讲,地层包括各种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从时代上讲,地层有老有新,具有时间的概念。)地壳中具一定层位的一层或一组岩石。地层可以是固结的岩石,也可以是没有固结的堆积物,包括沉积岩、火山岩和变质岩。在正常情况下,先形成的地层居下,后形成的地层居上。层与层之间的界面可以是明显的层面或沉积间断面,也可以是由于岩性、所含化石、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等的变化导致层面不十分明显。
[编辑本段]地层系统的单位是如何划分
我国地层委员会采用宇、界、系、统、阶、亚阶等六个地层单位术语。
[编辑本段]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是地球演化过程中某一时间阶段的划分方法。
地质年代的单位的划分
地球的历史按等级划分为:宙、代、纪、世、期、亚期等六个地质年代单位。
地质年代共分五个代,为:
1)太古代
2)元古代
3)古生代
4)中生代
5)新生代
其中,古生代共分六个纪: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中生代分为三个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新生代分为三个纪,分别是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相对地质年代
相对地质年代指地层的生成顺序和相对的新老关系。它只表示地质历史的相对顺序和发展阶段,不表示各个地质时代单位的长短。
绝对地质年代
绝对地质年代是指通过对岩石中放射性同位素含量的测定,根据其衰变规律而计算出该岩石的年龄。
[编辑本段]地层和地质年代的关系
每个地层代表着它形成时相应的地质年代。
⑺ 美国用月壤种出菜,为何我国不可以是美国造假还是土质不一样
月壤中不含任何有机养分,不能用来种菜。月球土壤不含有机质,含水量也非常低,因为美国研究人员往月壤中添加了非常重要的一种物质,加入了营养液。
⑻ 土壤的表层土、下层土和岩石层有什么不同
1.地球的表面很多地方被土壤和岩石覆盖着,不同地方的土壤是不一样的。在校园中、田野里,植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土壤。
2.土壤里有什么能够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答:土壤里的腐殖质、沙粒中含有的矿物质、空气和水。
3.观察土壤我们有哪些发现?
①肉眼:新鲜土壤有水分,小石子,动植物残体。
②放大镜:土壤中有大小不同的砂粒,粉末状微粒。
4.把土壤倒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 用玻璃棒搅拌后,会有什么现象?
答:刚开始水会变浑浊,并冒出许多小气泡,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一段时间后,水中会出现分层现象,上层为水,下层为土壤,最后水会慢慢变清。
搅拌时水会变浑浊,静置一段时间后,水面漂浮植物残体等杂质,水中土壤分层,上层的颗粒较小是黏土,越往下颗粒越大,下层颗粒较大是沙粒。
5.用玻璃棒进行搅拌时需要注意什么?
答:需要注意的是玻璃棒应顺着一个方向缓慢搅拌,玻璃棒不要碰到烧杯壁。
6.加热土壤要注意什么?会发现什么?说明了什么?
答:加热土壤时,不要触碰热的物体。
会发现加热时烧杯壁上有水渗出,说明了土壤中含有水分。
继续加热会闻到一股焦糊味,且土壤的颜色会变浅,这说明土壤中有腐殖质。
7.什么腐殖质?它有什么特征?有什么作用?
答①腐殖质:地面上死亡的动物、植物完全腐烂后,在土壤中形成的黑褐色物质就是腐殖质。
②腐殖质特征:腐殖质烤糊后会发出糊臭味。
③腐殖质作用:腐植质能够保持土壤中的水分,同时还能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
8.土壤的主要成分组成有哪些?它为什么能满足植物的生长需要?
答:土壤由黏粒,沙粒,腐殖质,空气和水这五种主要成分组成。
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空气,矿物质养分和阳光。土壤是贮存水分和矿物质养分的载体,土壤中的空气可以帮助植物根部呼吸,同时它又有巩固植物根、茎的作用,促进植物对营养的吸收。
9.拓展与应用。
①土壤覆盖在地球的表面,它是动物、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家园",土壤虽然随处可见,但是地球上可被人们利用的土壤资源是非常有限的
⑼ 土壤为什么有不同颜色
世界各处各地,不但人的肤色不同,就连土泥的颜色也是各不相同的。
“面朝黄土背朝天"这句话形容的是农民耕作的辛苦,可是为什么要用“黄”这个颜色呢?还有歌中唱的“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我国的所有土地都是黄色的吗?
在一些纬度比较高的地方,气候一般都比较温和、干燥,降水量往往小于蒸发量,风化作用不强,土壤的状态为弱淋溶。在这里,雨水只会冲走一些易溶物质,而冲不走铁、铝等物质。这里的土壤中含有由钙和植物生产的碳酸钙,这些碳酸钙在土壤中不断堆积后,就会形成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