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家泡茶不好喝
Ⅰ 为什么家里的茶没有在店里的好喝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总觉得在茶叶店泡的茶和自己在家泡的茶,哪怕是同样的茶,味道似乎都不一样。那么,是真的不一样还是只是感觉上的不一样呢?
用水的差异
把用水放在第一位,因为,这是造成口感差异的主要原因,清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录》中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道出了泡茶用水对于茶汤口味至关重要的影响。
从化学上说,水都是一样的。但现实中的水不是化学意义上的“纯水”,总是有着各种“微量成分”。这些微量成分虽然少,对于水的风味口感以及与其他物质的互动却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知道水对茶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水中的矿物质和水的酸碱性,而酸碱性其实也主要是由水中的矿物质来决定。
水中有多种矿物质,含量丰富、影响最大的一般是钙离子和镁离子。它们的含量可以用水的“硬度”来衡量,含量越高,水就越“硬”。硬度高的水烧开之后,壶底会出现一层“水垢”,就是钙和镁沉淀析出的产物。
硬度较高的水本身对健康没有什么不良影响,但对泡茶的影响比较大。虽然烧水使许多钙和镁沉淀了出来,也还是会有许多留在水中。所以,硬水烧开之后,钙镁离子的含量还是会比较高。泡茶的过程是把茶中的可溶性成分,比如茶多酚、咖啡因、氨基酸以及其他小分子物质萃取到水中的过程。茶的风味和口感就由这些萃取出来的成分决定。萃取出来的多,味道就浓郁;萃取出来的少,味道就淡薄。
茶叶店一般使用的是纯净水(非矿泉水),纯净水一般是干净的软水,有的还会带有一点点甜味,所以有利于释放茶香茶味。而一般我们在家中使用自来水,由于水源地不同,水质不同,又经过自来水厂消毒,水中会含有氯的气味,同时,水中铁离子含量过高,茶汤易变成黑褐色,甚至浮起一层“油”,这些原因都会导致泡出来的茶汤品质明显下降。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追求细致茶味的茶客,泡茶时用纯净水一定是更好的选择。
时间
泡茶时间要根据所泡茶叶而定:
红茶全发酵的茶,要快进快出,泡茶时间不宜过长;
乌龙茶前三泡要适当时间加长,等第四跑茶味出来后要缩短时间,之后如果茶味变淡再适当增加时间;
普洱、黑茶等紧压茶,前几泡要先让其慢慢舒展开,泡茶时间上稍微增加,等茶叶泡开后,泡茶就要快进快出,以平衡后面茶汤的口感,不至于差别太大。
水温
泡茶的水温会直接影响茶叶中可溶于水的物质的出汤速度。一般,在相同的冲泡条件下,水温越高,茶汤会越浓。
陆羽《诗经》中曾有描写: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水有三沸,三沸之后的水则为老水,不能再泡茶。
而且,泡茶烧水,要大火急沸,不能小火慢煮。泡茶具体用多少度的水温?分三种情况:
1、低温泡茶,水温在80℃左右
适合低温冲泡的有:名优绿茶、黄茶。如西湖龙井、碧螺春、君山银针等。
2、中温泡茶,水温在90℃左右
适合中温冲泡的有:大宗绿茶、花茶、轻发酵的乌龙茶。如茉莉花茶、夏茶或早秋茶。
3、高温泡茶,水温在95℃左右
适合高温冲泡的有:乌龙茶、普洱和一些老茶。如黑茶或重发酵的乌龙茶。
投茶量
由于茶类、饮茶习惯、爱好不尽相同,我们没有统一的规定。但是,一般而言,标准置茶量是1克茶叶搭配50毫升水。如果拿捏不好,那就要遵从一点:茶叶要盖住杯底。这样茶汤不会太浓或太淡。
但如果投茶量掌握不好,三个原则注意好:
1、茶叶品级优等着,投茶量稍微较少,反之增加。
2、投茶量多的时候,浸泡时间稍微缩短,同时增加冲泡次数。
3、投茶量少的时候,浸泡时间增长,或可减少一定的冲水量。
Ⅱ 为什么你泡的茶不好喝,原因在这
喝茶作为一件有益身心健康的事,但是作为一些道行还不是很深的茶友,有时候对“如何泡出好茶”还是心存疑惑的!

使用日本铁壶的朋友会发现一个现象:无论铁壶中的热水沸腾到什么程度,提梁都可以徒手接触。这是因为日本铁壶提梁两端与壶的接触点很小,减低了热传导的速度,而提梁中部的面积较大,又加快了散热,所以无论铁壶中的热水沸腾到什么程度,提梁都可以徒手接触。
铁壶壶嘴出水流畅,断水利落。一个好的壶嘴首先要满足出水爽利的功能要求,然后才是造型的艺术性,这对匠人的要求极高。
小提示
1)铁壶不是日常盛水容器,不得用来长时间存放水。
2)平时尽量避免触碰铁壶内部,以免损伤防锈层,引起铁壶生锈。
3)凡有镶嵌或雕金工艺的,请务必使用柔软的茶巾轻抚清洁和保养,切勿用力过猛。
4)切记不要空壶加热,以免损伤铁壶。
相关推荐
铁壶的“品级”,你知道吗?
关于养壶,不妨先看下这9点!
铁壶生锈怎么办?一招教你简单解决!
Ⅲ 为什么总觉得自己泡的茶不好喝
有没有觉得买回来的茶总是没有在店里喝的好喝?茶被换掉了么?
其实不然,纵使茶叶再好,如果没有用上正确的泡茶手法,是无法展现出茶叶的品质的。茶馆里,茶艺师通过长期的练习训练,往往能够得心应手的冲泡茶叶。
每次出汤都要将茶汤倒干净
出汤就是将茶水从盖碗或者茶壶中倒出来的过程。每次出汤时都将茶汤充分得倒干净,这样茶叶会更加耐泡,口感也会比较好。这是由于残留在容器中的茶汤会降低下一次冲泡的水温,从而影响茶叶中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注意泡茶用水我们国家幅员辽阔,每个地方的水质差异巨大。南方地区水质较软,而北方地区的水质较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冲泡用水主要有自来水、纯净水、矿泉水,泡出来的口味也是随着水质提升而更好。对于茶馆会所来说,往往备有专用泡茶的泉水,泡出来的口感自然优质。
泡第一次泡的茶由于不了解第一次泡的茶往往难以掌握水温及坐杯时间。最好的方法是询问茶叶的主人,是否可以沸水冲泡、投茶量以及适宜的坐杯时间。这样并不会显得自己不专业。
如果茶叶的主人对这泡茶也不了解,或者并未给出冲泡建议则可以根据上述的原则按照不同茶类的冲泡标准冲泡。但要注意,对于不了解的茶,第一次浸泡时间应该尽量短,之后再根据这泡茶的浓淡调节下一次坐杯的时间。
Ⅳ 为什么自己泡的茶和店里喝的感觉会不一样呢
其实,茶叶冲泡是一种非常讲究手法和技巧的事情。虽然老百姓自己在家里喝绿茶,直接拿个玻璃杯,烧了开水,抓点茶叶倒进去,凉了就喝。操作方式非常的粗放,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没有那么多要求,也就不会发出,为什么别人泡的好喝,自己泡的不好喝,这样的感叹。
而真正的想要品茶,那么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在茶叶店或者是茶室里面,别人冲泡的茶叶好喝,是因为人家用了更多的技巧,更好的操作方式,而且还有不同的环境,也会对喝茶人的喝茶体验造成不同的影响。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三,出汤的时间
有些人喝茶喜欢闷泡,但是这对于茶汤的感受就没有那么明显了。因为闷泡虽然能够分辨出茶叶到底是好是坏,在很多水平的时候都会采用闷泡的方式,但是在日常品茶体验中,我们并不要求这样做。像绿茶如果用敞口的玻璃杯泡,一般2~3分钟就可以饮用,而如果采用盖碗的话,一般20秒就可以倒出来了。
而红茶的话用时一般在5~10秒之间,普洱茶前面几泡可以在5秒左右就能够快速出汤,到后面的话可以适当的延长时间,增加到20秒至30秒左右。所以大家在泡茶的时候千万不要一股脑儿将茶叶放置很长时间。
Ⅳ 为什么你冲泡的普洱茶不好喝
在我看来,主要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个:选择的普洱茶不是好茶叶,俗话讲东西好不好,全看原材料,你泡出来的茶不好喝,有可能是你的茶叶受潮了,或者你买到的就不是正宗的普洱茶,说白了就是你被人骗了。
第二点:泡茶的程序你没有做到位,特别是普洱茶,普洱茶的饮用重在对水温、对茶叶的掌控量,如果你在泡茶的时候第一次没有用水洗茶叶,肯定口感不会好,喝茶的时候第一次的水叫洗茶水,主要是为了清洗茶叶中的杂质,保证普洱茶的口感。
第三点:就是心情,喝茶本身就是一件充满逼格和调性的工作,在喝茶的时候可谓是要做到天时、地利、人和,要把控好这几点可是不怎么容易呢,特别是喝茶的心情,这个是占主导地位的,如果喝茶的人心情不好,那么即使是玉露琼浆,这个人品尝起来也是乏而无味的。
Ⅵ 为什么总是泡的茶不好喝
01茶具
盖碗或壶外观好看没用,重要的是容量,容量跟接下去茶水比、浸泡时间有直接关系。比如岩茶的袋泡装是8g一泡,容量100cc和130cc的盖碗,前者注水量和后者注水量肯定是不同的,一样的浸泡时间,泡出来的滋味也会不同,前者相对来说会浓郁一些。
06泡茶水质
不同地区的水存在差距,一般建议用桶装纯净水就行了。好的水无疑会增加点茶汤甜度,汤水的厚度,拿纯净水跟山泉水泡茶,肯定是山泉水甜一些。出茶汤时要把盖碗里的茶汤淋净是对的,否则会影响下一泡的口感。
还有出汤速度,茶汤倒入公道杯时,手拿盖碗的角度决定了出汤速度快与慢。如果盖碗缝隙,缝隙大,出汤速度也会加快;缝隙小,出汤速度自然也就缓慢。不要小看这五六秒的差别,也是能够增加茶汤浓度的。
不要一成不变的照搬泡茶方法,茶叶是因人、因时而异的东西,因为制茶人和天气关系,所制出的茶叶会有不同表现。所以泡茶时要注意四个字“看茶泡茶”,不同茶叶有不同泡法,不同茶叶量有不同的泡法。
Ⅶ 为什么自己泡的茶,总没有别人家或在茶馆喝到的好喝
他们是专业的,泡的肯定是好的,而且他们用的水不一样!而且他们买的茶具也是不一样的,不同的茶用适合的茶具去泡,再加上好的手艺,这就能泡出好喝的茶.
泡好一杯茶或一壶茶,首先要掌据茶叶用量。每次茶叶用多少,并没有统一标准,主要根据茶叶种类、茶具大小以及消费者的饮用习惯而定。
茶叶种类繁多,茶类不同,用量各异。如冲泡一般红、绿茶,茶与水的比例,大致掌握在1:50--60,即每杯放3克左右的干茶,加入沸水150—200毫升。如饮用普洱茶,每杯放5--10克。如用茶壶,则按容量大小适当掌握。用茶量最多的是乌龙茶,每次投入量几乎为茶壶容积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多。
用茶量多少与消费者的饮用习惯也有密切关系。在西藏、新疆、青海和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以肉食为主,当地又缺少蔬菜,因此茶叶成为生理上的必需品。他们普遍喜饮浓茶,并在茶中加糖、加乳或加盐,故每次茶叶用量较多。华北和东北广大地区人民喜饮花茶,通常用较大的茶壶泡茶,茶叶用量较少。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消费者主要饮用绿茶或龙井、毛峰等名优茶,一般用较小的瓷杯或玻璃杯,每次用量也不多。福建、广东、台湾等省,人们喜饮工夫茶。茶具虽小,但用茶量较多。
茶叶用量还同消费者的年龄结构与饮茶历史有关。中、老年人往往饮茶年限长,喜喝较浓的茶,故用量较多;年轻人初学饮茶的多,普遍喜爱较淡的茶,故用量宜少。总之,泡茶用量的多少,关键是掌握茶与水的比例,茶多水少,则味浓;茶少水多,则味淡。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取四只茶杯,各等量放入3克相同的茶叶,再分别倒入沸水50毫升、100毫升、150毫升和200毫升。5分钟后审评茶汤滋味,结果是,加水50毫升的滋味极浓,加水100毫升的滋味太浓,加水150毫升的滋味正常,加水200毫升的滋味较淡。
泡茶水温
古人对泡茶水温十分讲究。宋代蔡襄在《茶录》中说:“候汤(即指烧开水煮茶——作者注)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汤最难。”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得更为具体:“水一入铫,便需急煮,候有松声,即去盖,以消息其老嫩。蟹眼之后,水有微涛,是为当时;大涛鼎沸,旋至无声,是为过时;过则汤老而香散,决不堪用。”以上说明,泡茶烧水,要大火急沸,不要文火慢煮。以刚煮沸起泡为宜,用这样的水泡茶,茶汤香味皆佳。如水沸腾过久,即古人所称的“水老”。此时,溶于水中的二氧化碳挥发殆尽,泡茶鲜爽味便大为逊色。培养沸滚的水,古人称为“水嫩”,也不适宜泡茶,因水温低,茶中有效成份不易泡出,使香味低淡,而且茶浮水面,饮用不便。
泡茶水温的掌握,主要看泡饮什么茶而定。高级绿茶,特别是各种芽叶细嫩的名茶(绿茶类名茶),不能用100℃的沸水冲泡,一般以80℃左右为宜。茶叶愈嫩、愈绿,冲泡水温要低,这样泡出的茶汤一定嫩绿明亮,滋味鲜爽,茶叶维生素c也较少破坏。而在高温下,茶汤容易变黄,滋味较苦(茶中咖啡碱容易浸出),维生素c大量破坏。正如平时说的,水温高,把茶叶“烫熟”了。泡饮各种花茶、红茶和中、低档绿茶,则要用100℃的沸水冲泡。如水温低,则渗透性差,茶中有效成份浸出较少,茶味淡薄。泡饮乌龙茶、普洱茶和花茶,每次用茶量较多,而且茶叶较极老,必须用100℃的沸滚开水冲泡。有时,为了保持和提高水温,还要在冲泡前用开水烫热茶具,冲泡后在壶外淋开水。少数民族饮用砖茶,则要求水温更高,将砖茶敲碎,放在锅中熬煮。
一般说来,泡茶水温与茶叶中有效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呈正相关,水温愈高,溶解度愈大,茶汤就愈浓;反之,水温愈低,溶解度愈小,茶汤就愈淡,一般60℃温水的浸出量只相当于100℃沸水浸出量的45—65%。
这里必须说明一点,上面谈到,高级绿茶适宜用80℃的水冲泡,这通常是指将水烧开之后(水温达100℃),再冷却至所要求的温度;如果是无茵生水,则只要烧到所需的温度即可。
冲泡的时间和次数
茶叶冲泡的时间和次数,差异很大,与茶叶种类、泡茶水温、用茶数量和饮茶习惯等都有关系,不可一概而论。
如用茶杯泡饮一般红绿茶,每杯放干茶3克左右,用沸水约200毫升冲泡,加盖4—5分钟后,便可饮用。这种泡法的缺点是:如水温过高,容易烫熟茶叶(主要指绿茶);水温较低,则难以泡出茶味;而且因水量多,往往一时喝不完,浸泡过久,茶汤变冷,色、香、味均受影响。改良冲泡法是:将茶叶放入杯中后,先例入少量开水,以浸没茶叶为度,加盖3分钟左右,再加开水到七八成满,便可趁热饮用。当喝到杯中尚余三分之一左右茶汤时,再加开水,这样可使前后茶汤浓度比较均匀。据测定,一般茶叶泡第一次时,其可溶性物质能浸出50--55%;泡第二次,能浸出30%左右;泡第三次,能浸出10%左右,泡第四次,则所剩无几了。所以,通常以冲泡三次为宜。
如饮用颗粒细小、揉捻充分的红碎茶与绿碎茶,有沸水冲泡3—5分钟后,其有效成份大部分浸出,便可一次快速饮用。饮用速溶茶,也是采用一次冲泡法。
品饮乌龙茶多用小型紫砂壶。在用茶量较多(约半壶)的情况下,第一泡1分钟就要例出来,第二泡1分15秒(比第一泡增加15秒),第三泡1分40秒,第四泡2分15秒。也就是从第二泡开始要逐渐增加冲泡时间,这样前后茶汤浓度才比较均匀。
泡茶水温的高低和用茶数量的多少,也影响冲泡时间的长短。水温高,用茶多,冲泡时间宜短;水温低,用茶少,冲泡时间宜长。冲泡时间究竟多长?以茶汤浓度适合饮用者的口味为标准。
据研究,绿茶经一次冲泡后,各种有效成份的浸出率是大不相同的。氨基酸是茶叶中最易溶于水的成份,一次冲泡的浸出率高达80%以上;其次是咖啡碱,一次冲泡的浸出率近70%;茶多酚一次冲泡的浸出率较低,约为45%左右;可溶性糖的浸出率更低,通常少于40%。红茶在加工过程中揉捻程度一般比绿茶充分,尤其是红碎茶,颗粒小,细胞破碎率高,所以一次冲泡的浸出率往往比绿茶高得多。目前,国内外日益流行袋泡茶。袋泡茶既饮用方便,又可增加茶中有效物质的浸出量,提高茶汤浓度。据比较,袋泡茶比散装茶冲泡浸出量高20%左右。
茶叶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上乘饮料,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因此,茶叶有"康乐饮料"之王的美称。但是饮茶还需要讲究科学,才能达到提精神益思维、解口渴去烦恼、消除疲劳、益寿保健的目的。但有些人饮茶习惯不科学,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用保温杯泡茶:沏茶宜用陶瓷壶、杯,不宜用保温杯。因用保温杯泡茶叶,茶水较长时间保持高温,茶叶中一部分芳香油逸出,使香味减少;浸出的鞣酸和茶碱过多,有苦涩味,因而也损失了部分营养成分。
(2)用沸水泡茶:用沸腾的开水泡茶,会破坏很多营养物质。例如维生素C、P等,在水温超过80℃时就会被破坏,还易溶出过多的鞣酸等物质,使茶带有苦涩味。因此,泡茶的水温一般应掌握在70℃-80℃。尤其是绿茶,如温度太高,茶叶泡熟,变成了红茶,便失去了绿茶原有的清香、爽凉味。
(3)泡茶时间过长:茶叶浸泡4-6分钟后饮用最佳。因此时已有80%的咖啡因和60%的其它可溶性物质已经浸泡出来。时间太长,茶水就会有苦涩哧。放在暖水瓶或炉灶上长时间煮的茶水,易发生化学变化,不宜再饮用。
(4)扔掉泡过的茶叶:大多数人泡过茶后,把用过的茶叶扔掉。实际上这样是不经济的,应当把茶叶咀嚼后咽下去,因为茶叶中含有较多的胡萝卜素、粗纤维和其它营养物质。
(5)习惯于泡浓茶:泡一杯浓度适中的茶水,一般需要10克左右的茶叶。有的人喜欢泡浓茶。茶水太浓,浸出过多的咖啡因和鞣酸,对胃肠刺激性太大。泡一杯茶以后可续水再泡3-4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