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种的豆为什么不好
1. 当年陶渊明为什么不写
一切真是莫大的误会啊。
首先,题主亲,我们对《桃花源记》的理解,或是陶渊明的“美好境界”的理解,是不是有点差异?
似乎很多人认为《桃花源记》的描述,是出于清高、隐逸这样的初衷。但我却觉得它反而是陶渊明心中的俗世向往——管你外面发生了什么,我有我的滋味,我躲在花丛深处过我幸福美满的小日子,农妇山泉有点田。
而在陶渊明生活的那个年代,如果要找一种花来与“良辰美景”“幸福美满”相譬喻,是没有谁能超越桃花的地位的。
是啦。如今大家都容易觉得桃花“风流”“艳俗”“轻佻”,但要知道,在那时候,桃花的形象完全不是这样的。它象征的是幸福、美满、平安、吉祥、长寿。
前面有同学已经提到了《诗经》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除此之外,还有《召南》的“何彼秾矣,有若桃李”,《史记》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驱鬼辟邪,要用桃木符。
寿星手里拄着的也是桃木杖。
春来繁花满枝,花落了又有甜美果实。凡世里最好的一辈子,也不过是如此吧。
(顺便说一句,桃花被和“红颜祸水”“风流成性”联系在一起,是宋朝程朱理学之后才闹出来的。)
然后,关于菊花,这个因果顺序好像也有点不对呢。
并不是因为先有“菊花 = 隐士”这样的意象,才有“陶渊明归隐种菊花”,以及“需要找一种花,搭配着写一个隐居故事”的。
而是因为“陶渊明隐居,与菊花相伴”,后来陶渊明出名了,后世才确立了“菊花 = 隐士”这一概念。
而且这个行为跟《桃花源记》从头到尾就没太多关系。
先秦两汉时期,菊花的形象主要还停留在“时令风物”的层面,几乎从未与“清高”“隐逸”这样的意象联系在一起。不信大可看看当时的文献,大部分都是“季秋之月,鞠(菊)始黄华”或“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这样的平铺直叙。
是到了魏晋之后,才慢慢开始流行菊花。
因为菊花气味清冽,所以不与群芳同列;生于郊野,所以无拘无束;开于晚秋,花后无果,所以无牵挂于世俗羁绊。
在当时追求“羽化登仙”的文化背景下,名士们相信服食菊花和其他许多丹药一样,可以轻身、延年,甚至成仙。
何秋菊之可奇兮,独华茂乎凝霜,挺葳蕤于苍春兮,表壮观乎金商,延蔓蓊郁,缘坂被岗,缥干绿叶,青柯红芒,芳实离离,晖藻煌煌,微风扇动,照曜垂光,于是季秋九月,九日数并,置酒华堂,高会娱情,百卉雕瘁,芳菊始荣,纷葩韡晔,或黄或青,乃有毛嫱西施,荆姬秦嬴,研姿妖艳,一顾倾城,擢纤纤之素手,雪皓腕而露形,仰抚云髻,俯弄芳荣。
——魏 · 钟会《菊花赋》
岁往月来,忽逢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是月律中无射,言群木百草,无有射地而生,惟芳菊纷然独荣,非夫含干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孰能如此,故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餐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
——魏文帝《与锺繇九日送菊书》
(顺便说一句,钟会就是和姜维共事,据说还参与策划了嵇康之死的那个名将钟会;至于魏文帝大家就更熟悉了——你知道曹操有个儿子叫曹丕吗?)
所以对于当时人来说,菊花和桃花其实存在两个本质区别——
1. 桃花 = 富有历史积淀的传统文化代表;菊花 = 新兴文化流行风尚。
2. 桃花 = 幸福美满的理想生活;菊花 = 了无牵挂的神仙作风。
你说如果是你,要写一个关于前朝人的、美满生活的、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社会,你选菊花还是桃花?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让我们来讨论下“陶渊明喜欢菊花”这个命题……
不好意思,其实就目前看来,我真觉得陶渊明先生喜欢菊花并不是他的主动选择……
而是某种程度上的苦中作乐……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陶潜《归去来兮辞》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潜《归园田居》
一个因为看破仕途、心灰意冷而隐居的人,种啥啥不活,一家人肚子都填不饱。你相信他在这种情况下种各种菊花来玩(何况那年头能种的菊花品种真没多少)?反正我是不信的。
至于“陶渊明咏菊之诗”,更是个美好的误会。
陶先生写菊花的诗,和后来的诗人相比实在不算多。且大部分都只是“提及”菊花而已,并没有特别用情至深的描述。之所以“广为流传”“脍炙人口”,是因为之前从未有过的田园山水之气;而不是因为“菊”的存在。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
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
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
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
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馀声。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
——《和郭主簿》
说穿了,这只是因为在清贫得食不果腹的日子里,惟有的美好也只剩下菊和酒了。菊成为天地自然精华的折射,酒成为众人皆醉唯君独醒的手段。
若是鲜衣怒马时,陶渊明未必会选择菊。当然,那样的陶渊明,也就不是我们会记得的陶渊明了。
与菊花患难与共的日子,虽然别无选择,但也能让它流芳千古。这倒真是陶渊明的境界造化。
和《桃花源记》一样都只是他的精神折射,并没有什么非此即彼的执念,菊与桃,无非都是他的某种寄托罢了。
那时候菊花的观赏资源不要太少。别看曹丕和钟会用了一堆形容词,实际上大部分都还是甘菊或野菊,后者也就是南京人口中的“菊花脑”(此处应有抠鼻孔表情)。
我们现在看到五颜六色、华丽丰满的菊花,大部分都是在唐朝之后才逐渐培育出来的。
2. 为什么陶渊明诗中是“夕露”而不是朝露那个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夕露"上面有句"带月",说明诗人是日落而归,如果用朝露就不能”承上”了
3. 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作者虽志在田园,但初归时的劳动效果不大理想,庄稼长得不好,豆苗还没有草多。这一方面是因土地荒芜贫瘠,杂草丛生,地广人稀,难以根除;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不善于劳动,一个封建士大夫,刚离官职的县太爷,既没有耕作经验,又没有耕作能力,种不好庄稼,也是情理中的必然。他对“草盛豆苗稀”的状况是不甚满意的,但不文过非,这符合他一贯“任真自得”的性格。萧统说他为人率直,不矫饰言辞,曾与人饮酒,不论贵贱,若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诗人襟怀坦荡如此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晨兴”写早起;“带月”写晚归,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劳。“理荒秽”,写他归耕后垦荒工作的艰难。尽管每天劳动时间很长,从日出到月出,身体很疲惫,然而诗人没有丝毫怨言,反而有“带月荷锄归”的悠闲笔调写出他劳动后的轻快。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我们好象看见诗人在月出山岗后,心满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漫步归家的情景。此时,人与月与自然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诗人心灵的舒畅,通过艺术的笔触,净化为一种崇高的自然美、精神美、诗歌美,活脱出一个美好静谧的意境和悠闲自得的形象。“带月”句可说是神来之笔,它变劳苦为欢快,化困倦为轻松,具有点染之功。。“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两句是进一步写田园荒芜,归耕艰难。以上六句叙写耕作生活,真切朴实,宛如在目。“衣沾不足惜” 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它既有儒家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思想,亦有道家的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的意念,并且这二者常常融为一体。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这首五言诗,主要是采用“赋”的手法,通过叙事来表现思想感情,其中没有景物的描写、气氛的烘托,也没有比兴的运用,几乎全用叙述,只在未尾稍发议论,以点明其主旨。全诗叙写真实,发自肺腑,所以《后山诗话》说:“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藏海诗话》说:“子由叙陶诗,‘外枯中膏,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乃是叙意在内者也。”日本学者近藤元粹说这首诗是“五古中之精金良玉”。陶诗受到中外诗评家的如此赞誉,可见其征服人心的艺术力量。
4. 古代人为什么做不到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
因为那时的战争,使得百姓不能安居乐业。而官员们却又舍不得荣华富贵。想要在朝为官舍不得那凡尘的牵绊
5. 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在作文中可以做他1他不懂管理 2他不会合理选择吗
真佩服楼上两位,居然能看得出楼主问的是什么!!!我琢磨来,琢磨去,会不会是刘翔那个小故事是作文的题目,而陶渊明那个是楼主根据题目写的作文呢?刘翔那个故事和陶渊明的故事有一点相同吗?楼主审题都审错了,真悲剧!另外,写文章不能写诡异论点啊!特别是考试的时候,平时写来玩玩还可以,但是历史上得状元的都是堂皇大气,光明正大的文章,极少有诡异论点的文章能得高分。
6.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啊,看这句诗就知道他不怎么会种地。
7. 陶渊明在《归田园居》曾写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锄禾归。”草是影响豆苗生长的
D |
8.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
注释
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只.
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违:违背。
译文
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鉴赏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的结尾二句,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谓“自然”,不仅指乡村的自然环境,亦是指自然的生活方式。在陶渊明看来,为口腹所役,以社会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追逐富贵,追逐虚名,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为。而自耕自食,满足于俭朴的生活,舍弃人与人之间的竞逐与斗争,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不管这种认识在社会学中应作如何评价,终究是古今中外反复被提出的一种思想。当然,陶渊明作为一个贵族的后代,一个很少经历真正的苦难生活的磨砺的士大夫,要完全凭借自己的体力养活一家人,实际是难以做到的;而且事实上,他的家中仍然有僮仆和带有人身依附性质的“门生”为他种田。但他确实也在努力实践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特殊认识,经常参加一些农业劳动,并在
歌中歌颂这种劳动的愉悦和美感。读者应当注意到:不能把陶渊明的“躬耕”与普通农民的种地等量齐观,因为这并不是他维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手段;也不能把陶渊明对劳动的感受与普通农民的感受等同看待,因为这种感受中包含了相当深沉的对于人生与社会的思考,在古代,它只能出现在一小部分优秀的知识分子身上。如果要找相类的表述,读者可以在托尔斯泰的着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看到。小说中的列文,在某种程度上是作者的化身,也曾亲身参加农业劳动,而从中求取人生的真理,以此来批判贵族社会的虚伪、空洞、无聊。
所以,这首诗看起来极为平易浅显,好像只是一个日常生活的片断,其实却有不少需要深入体会的内涵。
首先,这诗中不易察觉地涵化了前人的作品,那就是汉代杨恽(司马迁外孙)的一首歌辞:
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此诗原是杨恽得罪免官后发泄牢骚之作。据《汉书》颜师古注引张晏说,南山为“人君之象”,芜秽不治“言朝廷之荒乱”,豆实零落在野,“喻己见放弃”。此说大体不错。
将陶诗与杨诗比照,相似之处是显而易见的。“种豆南山下”,便是“田彼南山”;“草盛豆苗稀”,便是“芜秽不治”;“晨起理荒秽”,也是针对“芜秽不治”这一句而写的。考虑到陶渊明对古代典籍的熟悉,这种明显的相似,可以断定不是偶然巧合。
那么,陶渊明暗用杨诗,用意又何在?首先,这种化用,已经把杨诗的一部分涵意移植到自己诗里了。对于熟悉《汉书》的人来说,马上会联想到“朝廷之荒乱”、贤者无所用这样的喻意。
但是,这诗又并不是单纯地脱化前人之作,诗中所写种豆锄草,都是作者实际生活中的事情。陶渊明既移植了杨诗的某种涵意,表达他对现实政治的看法,又用自己亲身种豆南山的举动,针对杨诗“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的喻意,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在污浊混乱的社会中,洁身自好,躬耕田园,才是一种可取的选择。杨诗结尾说:“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在一定前提下,这也是陶渊明所赞成的。但他通过自己的诗又表明:劳作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人生乐趣。忙时种植收获,闲来杯酒自娱,纵身大化,忘情世外,这就是真正的“人生行乐”。
解析了此诗运用典故的内涵,便可以对诗本身作进一步的分析。
种豆南山,草盛苗稀,有人说这是因为陶渊明初归田园,不熟悉农务。其实他的田主要不是自己耕种的,他只是参与部分劳动,这话说得没有意思。组诗第一首《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有“开荒南野际”之句,可以证明南山下的土地是新开垦的。所以不适合种其它庄稼,只好种上容易生长的豆类。这道理种过田的人都懂得。如果不考虑运用典故的因素,这两句就像一个老农的闲谈,起得平淡,给人以亲切感。
草盛就得锄,所以一早就下地了。这是纪实。但“理荒秽”三字,用得比较重,似乎别有用心。杨恽诗中“芜秽不治”,是比喻朝廷之荒乱。那么,在陶渊明看来,社会的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呢?那是因为许多人脱离了自然的生活方式,玩弄智巧,争夺利益,不能自拔。于是天下战乱纷起,流血无尽。“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这诗表明陶渊明把自耕自食看作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根本道理。所以,“理荒秽”,亦包含了以自耕自食的生活方式纠治整个社会的“芜秽”之深意。
“带(戴)月荷锄归”,说明整整干了一天。陶渊明毕竟不是真正的农民,既有僮仆和他一起下地,即使他干起活不那么紧张劳累,这一天也够受的。但他的心情却很愉快。因为没有好心情,写不出这样美的诗句。月光洒遍田野,扛着锄头,沿着田间小路往家走,这是多么漂亮的画面!另一首诗中,陶渊明对田间劳动说过这样的话:“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身体虽然疲劳,却避免了许多患害。这不但包括兵凶战厄,也包括人群间的尔诈我虞。在劳作中生命显得切实、有力,所以是愉快的,美的。
因为是新开垦的土地,道路狭隘,草木却长得高。天时已晚,草叶上凝结了点点露珠,沾湿了衣裳。“衣沾不足惜”,把这么一件小事提出来,强调一句,好像没有什么必要。衣服湿了,确确实实是没有什么可惜的,陶渊明这么一个豁达的人,按理不应该去说它。但“衣沾”并不只是说衣服被打湿而已,而是一个象征。从前做官,虽然不舒服,总有一份俸禄,可以养家活口,沽酒买醉。辞官隐居,生活自然艰难得多,田间劳动,又不是他这么一个读书人所能轻易胜任的,而且这种境况还将持续下去。高蹈避世,说起来容易,没有多少人能做到。陶渊明自己,也是内心中“贫富长交战”的。只是诗人不愿说得太远、太露,以致破坏整首诗的气氛,只就眼前小事,轻轻点上一笔。
“但使愿无违”是全诗的归结和主旨。“愿”,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坚持人生的理想,以真诚的态度、自然的方式,完成这一短暂的生命。这太重要了。所以一切艰难,与此相比,都变得微不足道。而自己确做到了“愿无违”,也是颇值得自我欣赏的。
用浅易的文字,平缓的语调,表现深刻的思想,是陶渊明的特长。即使读者并不知道诗中运用了什么典故,单是诗中的情调、气氛,也能把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传送到读者的内心深处。
诗人躬耕田亩,把劳动写得富有诗意。“种豆南山下”,多么平淡的口语;“带月荷锄归”,多么美的画面。语言平淡而意境醇美,这就是陶诗的独特风格。
9. 草盛豆苗稀。这说明了什么陶渊明创作这首诗的初衷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草盛豆苗稀”说明庄稼的长势并不是很好,而主人也没有刻意经营,没有认真除草,表明作者并不是为了生计耕种;侧面表现出他的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的境界,也反映出他不追求所谓“正道”而追求自然的无拘无束。
10. 《归园田居》中为什么“晨兴理荒秽”还“草盛豆苗稀”呢
归
园
田
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