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为什么连匹马都不好
‘壹’ 宋朝怎么打不过辽和金,究竟是哪里出问题了
汉朝前期,匈奴为患,汉军以骑兵破骑兵,大败匈奴,打出大汉雄风,使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马。
唐朝前期,君臣隐忍,终于一战击败突厥,打出了大唐威风,至今为后人赞美。
而到了宋朝,先是辽国的欺凌,檀渊之盟,大耻。而后被金国攻破京城,掳掠皇室宗亲,靖康耻,成为心里的一道伤疤。
南宋时,崖山海战,宋朝统治彻底灭绝,可以说自北宋到南宋,时刻面临着北方的入侵威胁,那么我们不禁要好奇,为何宋朝做不到如汉唐一样,组建一支强大的骑兵,击败敌军骑兵呢?是缺少马匹吗?
这样一对比,当北方骑兵和宋朝骑兵作战时,宋朝大败也就不足为奇了。首先,策略上,重文轻武,缺少优秀的骑兵将领,汉唐前期,也缺少优质战马,但是却拥有优秀的将领。其次,买不到好战马,也缺少培育能力,导致优良战马少,战马虽多,质量却比不上北方。最终被压着打,三大耻,可悲可叹!
‘贰’ 大宋王朝为什么软弱不堪,从哪个君王起,宋朝就“硬”不起来了
大宋王朝软弱不堪是从赵匡胤开始的,当时赵匡胤实行的政策有很多是不利于国家发展的。可以说就是因为赵匡胤才让宋朝形成了重文轻武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并不能让国家更持久的发展下去。
虽然在当时赵匡胤的这些军事政策让他更好地巩固了自己的权力,但是这些对于武将们的防范政策根本就不利于后世的发展。这也就造成了宋朝整体军事实力大大下降再加上当时朝廷对于百姓的压迫是非常厉害的,时间一长肯定会造成百姓们的反感。当时的朝廷属于外强中干其实并没有多少真实实力所以在面对外族的入侵的时候自然而然就战败了。整个宋朝软弱不堪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当时的风气是重文轻武。也就是这种重文轻武的风气才让整个朝廷变得外强中干。但是让人非常可惜的是宋朝历代皇帝都没有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这个问题。
‘叁’ 大宋总喊缺马,古代养马很难吗
宋朝缺马匹的根本原因就是马匹实在是很难养,不仅因为养马花费的人力财力物力很多,还因为马这种动物不好养活,所以才会很难养。宋朝时期,宋朝与边疆地区战乱不断,而那些闹事部落又全是擅长马战的,宋朝军队不是很擅长马战,因此马匹损失严重,马匹又很难养,因此才会入不敷出,供不应求。
最后,马儿的肠胃很娇嫩导致马儿存活率不高,这也是马匹少的根本原因。很多人以为马儿只需要吃草就好了,看起来似乎很容易,但是事实上马儿对事物的要求很高,喂养马匹的草必须是符合条件的,因为马和牛羊不同,马的消化系统很脆,因此很容易出问题,而且马是反刍动物,食物不好很容易生病,因此古代的马才会很少。
‘肆’ 宋朝很缺战马,为何不像捻军一样发展驴骑兵或骡(子)骑兵
北宋在与西夏辽国的战争中始终失利的原因,是因为北宋军队的骑兵非常脆弱,无法在战场上与敌人抗衡。因此,悲观主义的北宋太子不得不采取“进退两难”的策略来对付敌人。但是没有枪,步兵就可以对付骑兵,所以北宋在外战中总是失败的,更有趣的是,为什么北宋花钱太多,没有学习汉代,光阳光阳,发展骑兵部队。
失去了养马的土地,但泰霍和太宗必须发展骑兵,该怎么办?没有高品质的马场,但他们不得不撤退到中部地区建立马场。在全国各地共设立了81名皇家马监督员,目的是在这些地区饲养战马,但与北方广阔的牧场有关。在农业区和城郊边界饲养的战马在质量上很难满足战区的需要。据宋沈宗时期河北太监统计,每年新增马匹1600匹,可供骑兵使用的马匹只有240匹,战马生产率为15%。
北宋除了养马外,还通过交流城从国外买马。宋太宗时期,由于经常与辽国作战,边疆一下子就开了33个马场。根据市政府的马匹政策,我们每年可以在边境购买大约5000匹马。然而北宋有自己的马,可以追溯到边疆的程蔡很少养马,一方面,马匹数量少,时间短,宋朝富有),但并没有一年的征服和结束,太宗与吐蕃的不良关系逐渐在几个地方关闭了当乡赛马场。因此,北宋的马源极为缺乏。
‘伍’ 宋朝为什么不能产马
下面先谈为何宋朝“先天”缺马 后面谈宋养马为何养不成
其实,宋朝缺马问题的确不能全怪宋朝,因为燕云之地不是宋人丢的。
但是,宋人也不是毫无责任,因为另一产马之地,甘凉河套,的确是宋人失策丢的。北宋真正的失策也恰恰不是对辽,而是对西夏。
宋初连西夏国都没有,不过是仅有陕北五州小地(那儿还不是西北最优良的产马地)的李家定难军,臣服于宋,助兵又助战马,完全谈不上大患,根本比不上南唐北汉,所以《新五代史》都将其列入杂传,而非世家。
等到宋太宗时操之过急,想借李家内乱完全废除定难军,将李家缌麻以上所有亲属全部押解入京。激起李继迁和其族人反抗,出逃时带走的队伍才数十人,十年之后,不但尽复五州之地,连宋之灵州都攻了下来,就是从丢灵州开始,宋的良马产地才算真正全部丢失---------“夏贼之觽,未尝以匹马贸易于边郡,是则中国备征带甲之骑,独取于西戎之西偏,如舍灵武,复使西戎合而为一,夏贼桀黠,服从诸戎,俾秦、泾、仪、渭之西,戎人复不得贸马于边郡,则未知中国战马从何而来?“《续资治通鉴长篇》
此时期李继迁之所以能屡败屡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就是依靠宋辽矛盾,受辽封号,让宋朝陷入两线作战,而这一策略之所以能施行,其契机就是宋朝失策的想同时收回燕云十六州和西北五州。
等到宋真宗澶渊之盟与辽和解,宋辽战事结束,这时宋朝腾出手来了,应该集中力量向西夏讨回失地了吧?却碰上“五鬼”献瑞,真宗封禅,宋朝一片和平景象。而此时西夏的李德明,为避免像先前的宋朝一样陷入两线作战,开展外交手段,主动对宋称臣讲和(还对辽国称臣)。西夏稳住宋辽之后,全力向西线发动攻势,灭回纥、败吐蕃,尽收河西走廊。而宋辽此时则浑然不觉其狼子野心......
到了李元昊(李德明之子)时期,对宋发动三大战,寻求实质上的完全独立,宋军三战皆败(但也在归娘谷、龙门川、兔毛川三战给与还击)。然后是李元昊主动要求称宋帝为父,却别以为这是元昊服软,其实是算是元昊耍赖--------------“中国事夷狄,称“男”则为卑;夷狄事中国,称“男”则为亢。故纲目不书石晋所称,所以为中国讳。兹直书之,所以着元昊之悍也。”《西夏书事》
并且一边称是宋帝儿子,一边又诡称宋朝祖宗,想占口舌便宜------------“元昊所遣如定(使者)等已于紫宸殿朝见,窃闻所上书中有‘吾祖’之称,此西人玩侮之甚。古者夷狄,单于、可汗之类固无嫌。今元昊无端撰此名目,彼称陛下为父,却令朝廷赐诏呼彼为‘吾祖’,可乎?”《续资治通鉴长篇》
宋臣识破元昊想占口舌便宜的小聪明,要求元昊别称儿子,应该依旧称臣,元昊答应,但条件是将每年岁赐增至二十五万。双方这才和解。(其实元昊在国内依旧称帝,一切从帝制。而且在李德明时代,西平王见辽宋之诏使,是要行下跪之礼,等到元昊在河曲之战击退辽军后,见辽宋使臣都是坐在床上见了,我猜这小子之所以向宋辽开战,内心深处的动机不过是为了坐着见人.....)
于宋而言,其后与西夏战和不定,西北边疆长期不得安宁,无怪乎司马公将西夏列为“四患”之首。
追本朔源,唐朝内迁吐谷浑拓拔部时已埋下祸根,此祸根经五代战乱已根系深植,宋太宗拔之过急,不应战时战之;宋真宗失之安逸,该战时和之,战和皆失其时。其后又打打停停,虽大有战果,但终归是收拾前朝和先祖的烂摊子.........
下面是关于宋朝养马的缺陷
游牧民族对于农耕民族来说,总是具有先天的军事优势。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万里长城。
那么农耕民族该如何来应对,一种方法是利用地形,也就是利用山地来阻挡骑兵的奔跑,并且居高临下的攻击。长城正是这样防御方式。另一个办法就是以骑兵对骑兵,通过组建强大的骑兵军团来对抗游牧民族。汉之对于匈奴,唐之对于突厥,都是沿用的这种策略。但是到了宋朝,局面完全是另外的样子。首先宋朝在建国之初,就没有能够占领燕山山脉,自然就不能够依靠长城来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既然第一条路走不通,还有第二条路可以走。但是宋朝也没有像西汉那样,大规模的养马从而建立一个强大的骑兵军团,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宋朝的版图之内缺乏可供大量养马的土地。军队所用的马匹和民间的马匹要求不同,必须是成年的公马,而且体力要足够好。要得到这样的马,依靠圈养是不可能的,必须放牧,也就是要有大片的牧场供马生长繁衍。其次,马生长于比较寒冷的北方地区,对于温暖潮湿的气候是不适应的。因此在长江流域根本无法养出优良的军马。整个中国古代,能够养马的地方大致是两个,一个是西北,一个是东北。汉朝和唐朝养马,主要都是在西北。在宋朝建国时,这两片地区都已经被游牧民族占领,宋朝必须首先夺回这两片地区才能在那里养马。但是没有足够的战马又不可能去占领这两片地区,于是宋朝对此也无可奈何。但是有一点是应当注意的,那就是宋朝的版图包括了甘肃东部地区和陕西大部地区。汉朝就曾在这一地区大规模养马,宋朝为何不能效仿呢?以笔者个人观点,这恐怕要从当地环境变化的角度来考虑。一个地方曾经适合养马,并不意味着以后也会同样适合养马。
一般说来,人类的活动总是要破坏环境的,只是破坏程度的轻重而已。人类需要获得耕地,也需要获得燃料,在这两个最主要的动机驱使之下,人类不可避免的要破坏生存地域的植被。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就像一个生物体一样。但是这种自我修复能力毫无疑问是比较有限的,一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必然造成无法自我修复的破坏或者是需要漫长时间才能够修复的破坏。我们不妨看看现代的一个例子。整个东北地区都曾经被称为黑土地,这里的土地不需要施肥就可以耕作。但是今天,在东北已经基本看不到黑土地,几十年的粮食种植已经破坏了土地的肥力,黄土地就必然变成黑土地。而且这里的黄土地也不可能再变成黑土地了。因为变回去的方法只有让耕地重新成为荒地,由土地经过漫长的时间自我恢复。然而定居于这片土地的人口又如何满足温饱需求呢?除非将东北的人口绝大部分移民到其他地方,这是无法完成的任务。
东北的土地和植被会被破坏,其他地方也同样会。当年楼兰高昌都是繁华的西域国家,现在早就全部成了沙漠。在关中平原以及陕西北部地区,这种破坏同样在缓慢的进行着。而且由于西安曾经是两个辉煌帝国的首都,这种破坏作用远比其他地方要明显。不妨称之为建都的破坏作用。
为什么建都会有破坏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首先,首都必然是交通枢纽,条条大路通罗马。首都从来都是富商豪贾达官贵人最密集的地方。人们的生活水平是与其能源消耗量直接相关的。就算是今天,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也是与其人均石油消耗量直接相关的。这些达官贵人为了维持其生活水平,必然需要大量的粮食、燃料和草料,结果就是造成了首都周边地区的植被日渐严重的破坏。第二,首都也是人口高度集中的区域。不仅因为首都的居民数量超过其他任何地区,而且还有一点就是军队的集中部署。历代王朝为了防止地方尾大不掉,都把全国军队的精锐集中部署在首都周围,特别是骑兵的集中部署。马的胃口是想当大的,养活一匹马的费用可以养活6到7个人。人体的输出功率大约是100瓦,注意是输出的机械功功率,不是发热功率。而马的输出功率是700瓦左右,投入和产出基本是成比例的。这样一来也就造成了巨大的粮食需求,因为军马也需要吃粮食。为了满足如此庞大的粮食需求,首都周边的土地就会被尽可能的开垦,这同样是加剧植被破坏的。再有,军马是必须放牧的,否则体力退化就只能退役了。大量马匹集中放牧同样破坏植被,今天这样的情况正在内蒙古自治区大面积的发生,经历过沙尘暴的人们对此应当都有切身体会。
几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就形成了我们前面所说的建都破坏作用。只要一个地区成为首都,这种破坏作用就必然发生。而从秦到唐,首都都在西安及附件地区,长达几百年的破坏,使周围的植被不可避免的大面积衰退。而生态系统自我修复的能力是由降水量决定的。水是生命之源,只要有了水,植被破坏后还能再长出来。但是如果没有水,那就只能成为沙漠了。也就是说,降水越丰富的地区,其植被的抗破坏力越强。而越是到了内陆地区,其降雨就越是依赖于植被本身。也就是说,植物在内陆地区承担着改变当地气候的任务。植被破坏了,降雨量就要减少;而且没有植被的拦蓄,降下的水也存不住,植物能够获得的部分也在减少。这样一来,植被一旦被破坏,基本就不可能修复了。黄土高原从原始森林区成为今天的样子,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因此,从唐朝之后,西安再也没有成为中国的首都。西安虽然是江山形胜之地,后来的宋元明清也未必就不想去西安建都,但是那里的生态系统实在是无法承担作为一个首都的压力了。因此,不得不另择他处。
在宋朝时代,西安周边的植被破坏很可能已经达到了无法容忍大面积养马的程度。宋太祖曾有建都洛阳的考虑,但是没有严肃的考虑过建都西安的问题。北宋虽然控制了陕西大部和甘肃东部,然而此时这些地区也很可能无法大规模养马。于是,宋朝也就只能徒叹奈何了。北宋在黄河两岸养马,然而这里的气候实在不适合养马,所得马匹很多无法满足军用标准。
宋朝之不养马,既有这个朝代先天的不足,那就是适合养马的草原被游牧民族占领。等到宋朝消灭了南方的割据政权,想占领这些草原和山脉地区也来不及了。同时,宋朝不养马也是因为关中平原以及周边地区的养马潜力已经被汉朝和唐朝等朝代利用完了,宋朝就是想养,这里也承受不起养马的压力了。
‘陆’ 宋朝这么有钱,为何三分之一的骑兵部队没有战马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生产力最发达,社会最繁荣的朝代,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英国着名汉学家李约瑟博士感叹:“谈到11 世纪,我们犹如来到最伟大的时期”。那时的北宋的国民生产总值,居然是清“康乾盛世”的两倍多,都城汴梁“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集市“通宵买卖,交晓不绝”。
然而经济上如此富有,宋朝被人甚至被戏称为“史上最不争气”的朝代。
养羊!对,就是养羊。
就是在党项人断绝北宋西北买马通道的那一年冬天,宋朝皇帝对宰相表达了忧虑。“帝谓宰臣曰:‘御厨岁费羊数万口,市于陕西,颇为烦扰。近年北面榷场贸易颇多,尚虑失于豢牧。’吕蒙正言:‘洛阳南境有广成川,地旷远而水草美,可为牧地。’”(《续资治通鉴长编》)
就是说宋朝皇帝担心皇宫里面每年吃几万只羊,还得从陕西买,却还是不够吃,怎么办?宰相回答说,洛阳南面有个地方水草丰美,可以用来养羊。
所以,宋朝哪里还能自己养马?三分之一的骑兵部队有马就算不错了。
‘柒’ 为何北宋,南宋都没有骑兵难道是没有养马之地那么简单吗
宋朝之所以不建立骑兵兵团,不是因为不想而是因为不能。因为宋朝无法大规模的饲养战马,因为宋朝没有大规模饲养战马的条件。饲养战马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
一、饲养之地必须辽阔,需要大片的牧场给马匹提供生长繁衍之地。
二、必须饲养体力较好的成年公马。
三、饲养战马需要比较寒冷的气候。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中国古代主要的产马地区是:河北北部、河套地区、河西走廊以及新疆。这些区域,或自宋代开国以来就未曾控制,或在其后陆续丧失,基本都已不在宋朝的控制范围内。
(7)大宋为什么连匹马都不好扩展阅读:
宋真宗咸平二年,秘书丞何亮《安边书》言:冀之北土,马之所生,自匈奴猖狂之后,无匹马南来,备征带甲之骑,取足于西域。西狄既剖分为二,其右乃西狄只东偏,为夏贼之境,其左乃西戎之西偏,秦泾仪渭之西北诸戎是也。
夏贼之众,未曾以匹马货易边郡,是则中国备征带甲之骑,独取于西戎之西偏,如舍灵武,复使西戎合而为一,夏贼杰黠,服从诸戎,俾秦泾仪渭之西,戎人复不得货马于边境,则未知中国战马从何而来?
遗憾的是,咸平五年,党项首领李继迁攻克灵武,西域买马的贸易通道也断绝了。
同样,骑兵兵源也基本是上述地区。两汉之际,陇西六郡良家子是骑兵材勇的主要兵源而名将辈出!渔阳、上谷突骑,天下雄兵,是光武帝刘秀夺取政权的强大助力。只是在宋代都已沦陷外族。
没有骑兵,后果严重。在失去燕云十六州地理屏障的前提下,步兵在华北平原上难以抵消骑兵的速度、冲击力和机动性。
即便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步兵组织有效克制甚至击退了骑兵,也难以通过追击扩大战果,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骑兵反而到可以进退自如,灵活的四面出击,往往一支铁骑,截断宋军的退路和粮道,就造成整个战局的崩溃,拥有相当大的战术优势!实为有宋一代军事上积弱的先天不足所在。
‘捌’ 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国家疲敝,二是重文轻武。
北宋年间,国家财政一直入不敷出,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冗兵,冗官和冗费。在这三方面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国家财政收入,国库入不敷出,最终导致国家疲敝,民不聊生,也不能做到有效的边防。而西夏和辽国始终是北宋的心腹之患,却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解决,最终养虎为患,才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之所以出现这种“三冗”的情况,是和国家重视士大夫的国策有着直接关系的。在北宋二程的引导下,刑不上士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思想根深蒂固。因此很多读书人都通过科举当官,而为了优待这些读书人,就会设置很多没有必要的官职,因此他们每年都拿着薪俸,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而且,越是大官,享受的待遇越好,除了正常的俸禄之外,每年还有茶米油盐,衣食住行等等各种补助,可以说非常优待。官多,待遇好,自然花费了大量的财政收入。
而北宋年间有大量的厢军,这些厢军并不是真正的士兵,很多时候只是民工的另一种表达形式。他们大多数都是受灾的农民,因为没有了经济来源,成为难民,朝廷为了解决这部分人的生存问题,就把他们编入厢军,由朝廷支付薪俸,地方官员进行管理。如果有什么工程的话,就让这些厢军去完成。同时平时也会做保卫地方的力量。但是国家每年并没有那么多的工程,地方安全也不需要那么多人去保护。所以这笔支出也严重拖垮了北宋的经济。
另一方面是重文轻武的国策。这是自北宋皇帝赵匡胤建国以来就决定的国策。因为赵匡胤取得天下就是武将谋反,而且唐朝的灭亡就在于藩镇之乱。所以他当上皇帝之后也格外注意保护武官在宋朝非常没有地位。着名的战神狄青,也是忧惧而死。所以整个宋朝都是武力废弛,和西夏以及辽国的战争中也是经常处于守势。而且自赵光义开始,就将建国之初,最好的军事力量用废了,导致后来再也无力收复燕云。被辽国按着打了一百多年。
这也就是北宋灭亡的原因。
‘玖’ 宋朝究竟为什么会缺马呢
宋朝究竟为什么会缺马呢?

然而,直到南宋,宋金统治了江河,南宋时期的马匹是短缺的,在那个年代,铁矿和战马是非常稀缺的,是无法改变的。其实确切地说,宋代的防御决策能力严重的导致了两宋的国家走向失败的这种悲剧。
‘拾’ 为什么宋朝和明朝缺少骑兵
我不同意各位网友所说的宋明骑兵弱是因为他们没能控制好马的产地.汉朝和唐朝虽然控制了那两个地方但那是后来的事情,汉武帝打匈奴和唐太宗打打突厥的时候并没有控制阴山和贺兰山,他们都是从塞外引进良种马和中原马交配获得优秀的战马,同时训练骑兵并且注意对骑兵战法的研究,因此他们才能拥有精良的骑兵部队.宋、明即使自己不产良马,后来和少数民族政权互市贸易的时候也用中原的产品换来了很多好马,再说,如果宋明两朝真的只是因为缺马的话,即使买不来,偷也能搞到几匹,即使偷不来,在和北方游牧民族战争的过程中总能俘虏几匹战马吧?再把这些马和中原马交配,也能获得良种马,因此关键的原因不在马上,而是宋、明两朝不注重骑兵的发展。
为什么汉朝和唐朝重视骑兵而宋、明不重视呢?我认为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战略思想不一样,骑兵是进攻型的兵种,汉朝和唐朝是要开疆拓土,所以他们很重视发展骑兵。而宋和明除了开国的一两个皇帝以外,其他的皇帝对北方游牧民族采取的是防御战略,所以他们注重守城,所以不注重发展骑兵,而是偏重于对守城器械的研究,楼主可以在网上搜一下,尤其是宋朝的守城器械可谓五花八门,非常精巧。宋朝和明朝也不是没有优秀的骑兵,举个例子,袁崇焕的关宁铁骑就很能打,但这只是个别将领注重骑兵的发展,但是朝廷不重视,所以整体上国家的骑兵力量还是弱。
综上所述,汉朝和唐朝的骑兵厉害是因为汉武帝和唐太宗有开疆拓土、征服四夷的雄心,在国防上采取进攻型的战略,所以注重发展骑兵。而宋和明的统治者没想过要征服那些游牧民族,只要能保住现在的一亩三分地他们就满足了,军事上采取防守的战略,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守城上,没有发展进攻型的骑兵,但是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想要一劳永逸,还是应该派铁骑深入大漠,彻底打败那些游牧民族,只想着防守是不行的,再坚苦的堡垒也有被攻破的时候,宋朝和明朝那些陈列于城墙之上的巨弩,火炮,最后还是没能挡住北方游牧民族的铁骑。
至于你所说的马术,因为马术自古就是欧洲贵族非常崇尚的一项运动,在欧美比中国要普及,开展的时间也比中国早得多,历来就是欧美国家的传统项目,我国目前在这个项目上还正处于起步阶段,是我们的弱项,赶上欧美的水平还需要很长时间。